毛泽东和蒋介石的最后一个春节:英雄谢幕,枭雄思归
原创 栩然说 2023-01-22 云阿云智库•讲史
导读:蒋介石比毛泽东大不了几岁,但成长经历却要优于毛泽东。毛泽东19岁的时候才刚上初中,而蒋介石19岁已经东渡日本;毛泽东快30岁才入党,而蒋介石20岁出头就加入了同盟会;25岁的毛泽东还在北大图书馆当个不起眼的管理员,蒋介石在那个年纪已经当上了团长。
文 | 栩然
发布 | 栩然说(ID:xuranshuo)
你好,我是栩然。
大年初一,栩然和大家拜年啦,祝大家新春快乐,阖家幸福!
今天和大家聊一个很应景的话题。
1
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1976年初,又是一年除夕之夜。
这一年,毛泽东并没有太多能做的事情。他吃过饭后坐在沙发上,静静地听着窗外传来的鞭炮声。
冷冷清清的院子里,这些原本隐隐约约的鞭炮声却显得格外清晰。
这时候的他已经是一个八十多岁的老人了,早已经没有了当年提枪冲锋的精气神,甚至也没有了放鞭炮的兴致。
在他的身边,是几个日夜陪伴的工作人员。
毛泽东对他们说:放点炮竹吧,你们这些年轻人也该过过节。
当这些工作人员点燃了几挂鞭炮在门外放了一会儿后,毛泽东消瘦的脸上露出了一丝难得的笑容。
这时候的他,心里已经大概知道,这是自己最后的一个春节了。
在此之前的国庆节,他就已经自言自语地说过:这也许是我过的最后一个国庆节了,最后一个“十一”了。
其实,关于人生最终的归宿,他从来就没有惧怕过。也就在这个“十一”,他曾不无嘲讽地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死神面前,一律平等,我毛泽东岂能例外?“万寿无疆”,天大的唯心主义。
1月8日,毛泽东一生最重要的战友周恩来去世了。
7月,朱毛红军的另一创始人,解放军总司令朱德去世。
为了在一个满目疮痍的废墟上,建立一个全新的国家,毛泽东这一生都在不停战斗。从少年时反抗父亲,到求学时反抗教员,再到初出校园反抗军阀张敬尧,以至于陈独秀、李德、王明、张国焘、蒋介石,十四年抗战、三年抗美援朝……
那些人、那些事,到如今都已化为历史的倒影,斑斑点点,几行陈迹。
这时候的他,会经常想起他最喜欢的辛弃疾的几句词,这些词曾被他用粗重的红铅笔反复圈点过。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他已经太累了,甚至于无法去参加他这两个最亲密战友的追悼会。
但他依然没有倒下。上一年的岁末,他还曾在书房里会见两位美国客人——美国前总统尼克松的女儿朱莉和女婿戴维。
朱莉、戴维在回忆录里说,他们面前的毛泽东尽管已被疾病折磨得精疲力尽,“斗争”的话题却使他又“像青年人那样兴奋起来”,“他的头脑甚至比中国的年轻一辈更充满活力,更渴望斗争”。
而正是在这一段时间里,毛泽东也开始思考起历史如何下结论的问题来,他总结自己一生主要干的事:包括与蒋介石斗了那么几十年,把他赶到那么几个海岛上去了,以及把日本人赶回老家去了等等。
这些事,正是他一生斗争的最高峰。
在云南大观楼上,曾有一副非常有名的长联,号称天下第一长联,毛泽东非常喜欢,可以一字不落地背出来。这幅180个字的长联,下联开篇第一句就是: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
岁月不饶人,他又何曾饶过岁月。从青年时的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到中年时的金戈铁马、沙场点兵,这个战斗一生的人,也已经走到了暮年。
他的爱与恨,他的功与过,也即将走入那片倒影之中。
2
蒋介石,是毛泽东一生最大的对手之一。
如果说毛泽东是救世之英雄的话,蒋介石则堪称为乱世之枭雄。
就当时全国的社会状况而言,毛泽东与蒋介石的出身状况颇为相似,都属于当时中国的中间阶层。
蒋介石出身于普通盐商,祖籍浙江奉化,地位不太高,财富也不是很多,在当时也只是中等收入家庭。
毛泽东的父亲辛劳了一世,才把家业弄到了富农的程度,在当时的湖南韶山也只算得上是中等收入的家庭。
蒋介石比毛泽东大不了几岁,但成长经历却要优于毛泽东。
毛泽东19岁的时候才刚上初中,而蒋介石19岁已经东渡日本,就读东京清华学校;
毛泽东快30岁才入党,而蒋介石20岁出头就加入了同盟会(国民党前身);
25岁的毛泽东还在北大图书馆当个不起眼的管理员,蒋介石在那个年纪已经当上了团长。
1924年的国民党一大是蒋介石和毛泽东人生的第一次正式会面,这时候的蒋介石已经是国民党内声名鹊起的红人,即将赴任的黄埔军校校长。
而毛泽东手里还没有一个兵,在党内也并不受重视,他在这个期间作的各种报告,经常被党的领导人陈独秀等直接无视。
虽然,这时候的毛泽东在国民党内的身份是要高于蒋介石的,但真正的实力却明显不在一个层次。
在孙中山逝世仅一年多后,蒋介石攫取了国民党的最高权力,毛泽东则成了他要通缉的要犯。
估计彼时的蒋介石打死也不会想到,他会最终败在这个看起来压根不会带兵打仗的“书生”手里。
1924年国民党一大时,毛泽东的发言权稍高于蒋介石;1926年“中山舰事件”之后,蒋介石的实权已高于毛泽东;同年毛泽东辞去宣传部代理部长职务之后,二人地位就悬殊得更大。
随后的漫长时光里,二人走上了两条完全不同的道路。从世俗市井的眼光来看,蒋介石是越走越高,毛泽东则是越走越低。
3
1925年孙中山先生逝世后,蒋介石在国民党内的权力斗争中胜出,一跃成为了国民党内握有军事实力的首要人物。
1927年12月1日,蒋介石与宋美龄结婚,从此与宋子文、孔祥熙联姻,通过他们加强与美国的联系。
在外界看来,这是一桩“强强联合”的政治婚姻,自此蒋介石便成为了资本主义买办统治集团、官僚资本主义的代表。民国时期有了蒋宋孔陈“四大家族”,也就有了“蒋家天下陈家党,宋家姐妹孔家财”的说法。
1926至1928年,以蒋介石为总司令的国民革命军发动了“北伐战争”,基本消灭了北洋军阀,中国实现了形式上的统一。
此时的蒋介石集党、政、军、财于一手,左手江山右手美人,真可谓是志得意满、应有尽有、呼风唤雨、舍我其谁。
反观毛泽东,在常人的眼光看来,他好像拿自己的前途开玩笑,有福不享,非要找苦吃。
相别19年后,蒋介石与毛泽东在“重庆谈判”时再次相见,虽然二人代表国共两党签署了“双十协定”,但内战还是爆发了。
“解放战争”初期,蒋介石认为自己一定是胜利者,原因有很多:
其一,自己曾经是“黄埔军校”的校长,手下很多将领都接受过正规的军事化教育;毛泽东只是个教书先生,一天军校都没上过,手下的很多将领都是“土包子”。
其二,解放战争开始时,国民党军队430万,共产党军队127万,自己占有绝对的人数优势。
其三,从武器装备来看,国民党军队是清一色的美式装备,共产党军队却只是“小米加步枪”。
......
千言万语汇成一句经典名言:优势在我。
但意料之外的事情偏偏发生了——国民党人数越打越少,共产党人数越打越多:辽沈战役结束后,国民党军290万,共产党军300万;三大战役打完、渡江战役前夕,国民党军204万,共产党军368万;大陆解放后,共产党军达到550万,国民党军台湾部队50万。
......
1949年12月13日,蒋介石无奈的度过了在大陆的最后一天…。
蒋介石一直想不明白:为什么自己的官兵都陆续倒向了共产党呢?
原因有很多种,其中就有一条致命的因素:
国民党的高层脱离群众太远了,官兵也是群众,既然你没有代表广大官兵的利益,官兵又为什么给你卖命呢?
早在“解放战争”初期,1946年8月6日,毛主席在延安杨家岭回答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问题时,就已经回答:
“决定战争胜负的不是武器,而是人。”
用大白话说,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支持哪个政党,哪个政党就会获胜。共产党一直在走“群众路线”,胜利不属于共产党,又会属于谁呢?
4
蒋介石祖籍浙江奉化,他是个极度思乡之人。
1949年5月6日,人民解放军攻进浙江奉化,蒋介石听到消息时,内心瑟瑟发抖,他最恐惧的就是毛泽东“以血还血、以牙还牙”,对他家的祖坟进行破坏。
他曾记得自己以前对毛泽东的所作所为——大革命时期,他曾下令湖南军阀何键,让他派兵挖毛泽东的祖坟,幸得韶山当地群众布下了很多“疑冢”,使国民党官兵乱挖一气,才保得毛泽东家庭祖坟的完整。
随后,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又先后残忍的杀害了毛泽东的多位亲人。
这下,该毛泽东“报仇”的机会到了吧?
谁知当日,毛泽东为中央军委起草电文,致电粟裕、张震等人,专门提到了一件事情:
“在占领奉化时,要告诫部队,不要破坏蒋介石的住宅、祠堂及其建筑物。”
同时,毛泽东还下达命令:
“请刘伯承、张际春、李达注意保护南京的孙中山陵墓,对守陵人员给以照顾。”
当蒋介石听说这个消息时,他非常意外,和儿子蒋经国抱在一起痛哭流涕。在那一刻,他第一次打心眼里敬佩毛泽东,他打心眼里感谢毛泽东的“高抬贵手”。
退居台湾时,蒋介石心中就有隐隐的预感,但他又不敢往深处想——这辈子恐怕再也回不去了......
年龄越大,他的思乡情绪越严重。年轻的时候南征北战、大杀四方,不曾想,临老了却只想着落叶归根。他经常一个人坐在海边,远远的看着海峡对面的大陆,默默无语......
1953年2月13日除夕,当时蒋介石在台湾高雄,他在日记中写道:
“团饮酴酥,比之在故乡过年,则何如?甚念乡间亲友,不知作如何情况矣。”
1954年5月,蒋介石最后一次前往了浙江的大陈岛,最后近距离的遥看了一次自己的家乡。
1955年1月25日大年初二,蒋介石又在日记中写下:
“旧历除夕与元旦餐食,如烤芋艿、烤花生、米焙酱、三鲜、糊啦等故乡过年风味,应有尽有。”
1958年正月十五元宵节时,蒋介石更是感受到了背井离乡的痛苦,他说自己是“无根之萍,无源之水”,并在日记中写道:
“近日常念少年在家乡度年快乐情景,五王庙灯头戏与萧王庙大拜,以及童昏时代先慈对我追述两岁时看到孙家大晒场水潭上、搭树彩牌楼其灯烛反映水中、显现我高兴奇异等闲话,皆使我至今仍不能忘怀也。”
蒋介石最后一张上《时代》周刊封面的照片,脸上早已没了杀气,他满脸沧桑,对着大陆深情眺望。脸上写满了无奈。
他曾经也是叱咤风云的人物,可如今有家不能回、有乡不能归,只能在这孤岛台湾了此余生。
1975年4月5日,清明扫墓节的最后一晚,台湾台北士林官邸,躺在病榻上的蒋介石心脏停止了跳动。
按照蒋介石家乡——浙江奉化的习俗,人在客死他乡之后,如果不能落叶归根,就要先以浮厝方式处理,而采用这种方式就是为了以后能够早日将遗体迁葬回故里。
在办完丧礼后,蒋介石的遗体却并未下葬,他的遗体被安放在铜棺内,运往慈湖。据说蒋介石生前曾经坐车经过这里,感觉这里的景色和家乡景色非常像,于是就将这里改名为“慈湖”。
蒋介石在台湾一直坚持“一个中国”的政策,坚决地反对台独,一直流传着他说过这样一句话:“谁搞台独,我搞他脑袋。”
或许,他也一直在等着落叶归根的那一刻吧。
但现在,所有人都知道,要让蒋介石真正实现“落叶归根”的愿望,只能是祖国统一台湾的那一刻了。
我们期待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