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手机移动微站
  
转繁体
祸首和倒霉蛋,瑞信败局中的CEO
   日期 2023-3-26 

祸首和倒霉蛋,瑞信败局中的CEO

原创 郭儒逸2023-03-26 云阿云智库•政商成败案例

导读:现在瑞银成了一切的主导者,巧合的是,莱曼和科尔纳也都有瑞银背景——莱曼自不必说,科尔纳也曾入职瑞银,后来从瑞银跳回了瑞信。在最后时刻,让这两个充满瑞银色彩的人代表瑞信接受收购,真是个讽刺。

作者:郭儒逸

来源:商业人物(ID:biz-leaders)

1

2021年,62岁的阿克塞尔·莱曼做了一个决定——他跨过苏黎世市中心的阅兵广场,从街道的这一侧走到了另一侧。

在出发之前,他的身份是瑞士银行业巨头瑞银集团的高管。然后摇身一变,他就入职了街道对面的另一家公司。

这家公司就是瑞士信贷。

作为闻名瑞士乃至全球的两家银行业巨头,瑞银和瑞信的总部就位于该广场附近的咫尺之地,它们各自存在超过160多年,但现在这个局面被终结了。

几天前,两家公司达成一项震惊业界的收购,瑞银宣布以总对价30亿瑞郎(约32.4亿美元)收购瑞信,意味着瑞士前两大银行将实现合并。这是一项瑞士政府发起的行动,在此之前,瑞信深陷经营危机且无力回天,不得不被自己的邻居兼长期对手吞并。

阿克塞尔·莱曼坐在了新闻发布会现场。他此时是瑞信的董事长,一同坐在台上的,有瑞士联邦主席、财政部长、央行行长、金融监管机构负责人以及瑞银集团董事长。这场高规格的发布会,正式宣告了瑞信作为独立银行存在的结束,阿克塞尔·莱曼则目睹老东家瑞银成为最后的胜利者。

瑞信的崩塌,是自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全球业界最轰动的失败案例。尤其最近欧美银行业不时爆雷,名气和体量都更大的瑞信倒下,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现在看来,是风声鹤唳的市场环境叠加失控的瑞信本身,导致了如今的局面。而两家公司的合并,更是一项耗时费力的任务,要重新装裱瑞士银行业的声誉,困难重重。

在中国市场,曾经的瑞信并不陌生。它有“中概股之王”的雅号——过去数年间,瑞信承销了一大批互联网明星项目赴美IPO,拿佣金拿到手软。那也是瑞信最风光的时期之一,彼时危机种子虽已经种下,但巨人表面仍然强大。现在随着瑞信落幕,国际投行抢食中国互联网公司上市盛宴的场景,也成为一段往事。

瑞信现任CEO乌尔里希·科尔纳是这场悲剧的见证者。他去年7月才上任,当时瑞信已经连续出现季度亏损,用莱曼的话说,“我们正变得失去方向”。科尔纳是作为救火队长出现的,随后他制定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比如重组投行业务,重心转向更稳健的财富管理业务等),希望能够拯救瑞信。但下滑的势头难以遏制,仅去年第四季度,恐慌过度的客户从瑞信撤出1105亿瑞郎资金。所有人似乎都听到了隆隆的爆雷声。

对莱曼和科尔纳个人来说,他们是在错误的时间掌管了瑞信,成为其末任管理者。这是个悲情时刻,在合并之后,他们的职业命运也充满变数。不过他们终归是这艘大船上的一员,在不长的任期之内,不仅没能扭转败局,还增添了新的丑闻(如去年2月份,瑞信1.8万名客户数据泄漏,曝出犯罪客户通过瑞信洗钱)。在要为如今局面负责的人之中,他们的名字也应该在列。

2

瑞信危机是去年10月由一名澳大利亚记者隐晦地引爆的。当时他称某大型银行因流动性问题可能破产,到了社交媒体上,瑞信成了最有可能的那个。这也导致了客户资金不断流出,市场对瑞信越来越缺乏信心。

去年底莱曼曾为资金流出做过辩解,称这一状况已得到扭转,市场一度欢欣雀跃。但当今年2月9日瑞信发布业绩报告时,外界发现并非如此。更要命的是,四季度及全年巨幅亏损彻底击溃了市场预期,当天瑞信股价大跌16%。在走向崩盘的前夜,3月中旬,瑞信大股东沙特国家银行拒绝提供流动性支持,形势一发不可收拾。

金融业是个十分讲究信心的行业。在漫长的公司历史上,瑞信曾凭借出色的业务带给市场和客户信心,但过去二十余年间,这种信心被逐步瓦解。瑞信绝对不是因为某一偶然事件倒下,而是这艘船上很多人长期有意无意的行径,一步步把它拖入深渊。直到信心额度跌到0,踩踏便发生了。

如果说科尔纳有引以为憾的事情,那么分拆“瑞信第一波士顿”肯定算一件。在去年提出的重整计划中,瑞信准备分拆旗下的这个投行子公司,按照科尔纳的预期,瑞信第一波士顿有望2025年单独上市,同时恢复其“第一波士顿”的原有称谓。届时,第一波士顿将减少参与承销业务,转型为专门提供顾问服务的精品投行。

只不过,科尔纳无法再主导这项改革了。

第一波士顿是瑞信在1990年收购,作为一家美国投行,第一波士顿当时风头正盛,瑞信凭借这宗收购在业内声威大震。而后来瑞信诸多业务和人事层面的震荡,都与瑞信第一波士顿脱不开关系,某种意义上,它就是瑞信的命门。

在生意场上,瑞信第一波士顿偏爱高风险业务,起初的确大赚特赚。九十年代末期,瑞信第一波士顿号称承揽了约百家科技公司的上市业务,成为这个领域的巨无霸。但随着互联网泡沫破裂,其在这些IPO项目中的不当行为受到调查,自此瑞信荣誉簿上有了公开的污点。

2001年,时任瑞信CEO卢卡斯·米勒曼从华尔街招来约翰·麦克,令其执掌瑞信第一波士顿。麦克的任务是削减成本,扭转瑞信第一波士顿的糟糕形象。由于工作出色,他在2003年接替因业绩低迷而下台的米勒曼,成为瑞信的联席CEO。另一位联席CEO,叫奥斯瓦尔德·格鲁贝尔。

事后证明,这个联席CEO制度除了带给瑞信人事动荡,没什么别的好处。麦克在2004年合同到期后黯然离职,格鲁贝尔获得人事斗争的胜利,成为唯一的瑞信CEO。但麦克离职引发一场人事大地震,他提拔的一批瑞信高管纷纷离职,瑞信遭遇严重的人才流失。

格鲁贝尔干到了2007年,之后由杜德恒接任瑞信CEO,这又是一位出身于瑞信第一波士顿的掌门人。杜德恒赶上了2008年金融危机,不过瑞信是安然度过这场危机的少数大型机构之一,法宝就是对风险的敏锐嗅觉。在危机爆发前一年多,瑞信极大削减了次级债的风险敞口,杜德恒抵制住了次贷证券市场的诱惑。2009年,《经济学人》杂志一举将瑞士信贷评为“世界上最好的银行”。

而它的同城对手瑞银,当年却因深陷危机几乎关门大吉,靠向政府求助才死里逃生。

3

瑞信的又一个转折点发生在2014年。

当年5月,瑞信因涉嫌协助美国富人逃税被处罚26亿美元,并正式认罪。这对大型金融机构来说极其罕见。瑞银也曾在2009年因类似问题被处以罚款,但最后和解了事。按照美方的说法,瑞信数百名员工在几十年间持续这种行为,这是故意为之。同时在美国执法部门调查期间,瑞信横加阻挠,有意损毁或者遗失关键证据。很可能是这种不明智的姿态,给瑞信招致厄运。

在投行业务方面,2014年的瑞信仍然亮眼。这年仅中国互联网公司就有十多家登陆美股,瑞信是其中多家的IPO承销商。然而,曾被格鲁贝尔夸赞擅长投行业务的杜德恒,却没能躲过此次“逃税门”,他被迫下课“谢罪”。

杜德恒的非正常去职,成了之后瑞信CEO们的一个魔咒。这家银行巨头的最高管理层,开始经历剧烈动荡。

接替杜德恒的是谭天忠,他出生于科特迪瓦,拥有法国国籍。谭是他的中文名字。谭天忠之前担任英国保诚集团——英国最大保险公司的CEO,他同样是作为救火队长紧急驰援瑞信。

在谭天忠任职的五年中,瑞信业务一度回到正轨,但好景不长。当2018年瑞信在中国的IPO承销生意达到顶点后,进入任职后期的谭天忠却遭遇重大挫折——一是沸沸扬扬的“间谍门”,二是瑞幸咖啡即将爆雷。

“间谍门”发生在谭天忠与自己的一名高管下属之间。2019年这名下属意外发现被人跟踪调查,他当时已经离职并准备加入新公司——瑞银。跟踪这名下属的侦探受雇于瑞信,诡异的是该侦探与瑞信的联络人恰巧离奇身亡,结果整个事件无法掩盖。调查结果显示,时任瑞信首席运营官和全球安全主管主导了这场间谍大戏,事发后两人双双去职。虽然谭天忠声称毫不知情,但他没能再撑多久,在2020年2月宣布辞职。瑞信一时成为业内谈资。

而紧接着重创瑞信的,就是瑞幸造假事件。2019年5月,瑞幸咖啡赴美上市,担任首席承销商的正是瑞信。几个月后浑水的一份做空报告,揭开了瑞幸造假的面目。瑞信却在第一时间力挺瑞幸,因此当后来瑞幸公开承认造假时,瑞信彻底沦为笑柄。这时候,距离谭天忠离职仅过去两个月。

踩雷瑞幸的后果很严重,瑞信在IPO承销业务上逐渐被客户抛弃。“中概股之王”,名誉扫地。也大约在此之后,瑞信与瑞银的差距迅速拉大——经历金融危机惊魂的瑞银,之后多年变得稳健乃至“保守”,而狂奔的瑞信则丑闻缠身,双方股价径直走向相反方向。

4

真正加剧危局并令瑞信摇摇欲坠的,是2021年的两起重大踩雷事件。

此时担任瑞信CEO的换成了托马斯·戈特斯坦,他原是瑞信瑞士业务的负责人。2021年3月,英国供应链金融初创公司Greensill Capital申请破产;同一个月,美国家族投资基金Archegos Capital爆仓,相关股票市值蒸发330亿美元,创下“人类史上最大单日亏损”,震惊华尔街。

瑞信深度卷入这两起事件。它是Greensill Capital的主要资金来源,事实上Greensill Capital的生意模式堪称精心包装的陷阱,瑞信却对此毫无察觉。至于Archegos Capital爆仓,其实受到冲击的有多家大型投行,但瑞信却因动作迟缓而损失最大。用查理·芒格的话说,在参与该事件的投行中,瑞信是最大的傻瓜。

这两起事件不仅让瑞信损失数十亿美元,更重要的是市场信心被进一步击溃。戈特斯坦最终因此下台,接替他收拾残局的,就是倒霉的科尔纳。

在瑞信内部,过去多年一定是发生了什么,才让这家百年巨头进退失据。也许是对风控的漠视,也许是糟糕的公司文化,还可能是其他。无论如何,瑞信的撑船人都没能挽救危局,他们更像是大败局上的连环,目睹巨轮沉没,无可奈何。

现在瑞银成了一切的主导者,巧合的是,莱曼和科尔纳也都有瑞银背景——莱曼自不必说,科尔纳也曾入职瑞银,后来从瑞银跳回了瑞信。在最后时刻,让这两个充满瑞银色彩的人代表瑞信接受收购,真是个讽刺。

参考资料:

1.Margot Patrick / Patricia Kowsmann,旋风式拯救瑞信后,瑞银将受何影响?,华尔街日报

2.Archegos爆仓事件的分析与启示,中国期货业协会

3.王力为,瑞银董事长戴赫龙:将缩减瑞信投行业务 坚持轻资本模式,财新

4.陈茜,瑞信大败局与两个倒霉的男人,硅谷101

5.王萃,非中立的代价,环球企业家


   关注 1034    返回
许家印“被自杀”真相
 
 
关注官方手机微站
  
   
 
公司简介      咨询热线:13910949198(李桂松)      北京市平谷区中关村科技园区平谷园1区-21594(集群注册)          京ICP备16017448号
网站版权归  【北京云阿云互联网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 所有      技术支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