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手机移动微站
  
转繁体
首页   财政金融  
系统性矛盾显现 :从城投债务困局到社会治理调适的深层观察
   日期 2025-5-4 

系统性矛盾显现

从城投债务困局到社会治理调适的深层观察

云阿云智库财政金融课题组

编者按:本文由《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公开化了》、《最近的风向,有点奇怪》和《展期20年!这跟赖账有啥区别?》组成,全文5000字,由云阿云智库•财政金融课题组资料整理。

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公开化了

云阿云智库财政金融课题组

今天财政部部长刘昆接受采访时表示,坚持中央不救助原则,“谁家的孩子谁抱走”。

打破政府兜底预期,分类推进融资平台公司市场化转型,推动形成政府和企业界限清晰。

这话基本上就差点名了。

没错,说的就是你,城投公司。

现在国内,城投公司是一种超脱自然法则的存在:

你说它是政府的平台吧,其实不算,它最多只是企业编制,有限责任公司,只承担注册资本内的损失;

你说它是一般的融资平台吧,但它却有政府背景,拿来的钱基本都进了政府的口袋;

它用了政府的信用,为政府做事,但是长期以来却不属于政府编制。

搞得跟西厂一样。

比如谈到中国政府负债的时候,公开数据只会显示中央和地方的债务总和是59万亿,负债率不到50%,远低于国际通行的60%警戒线标准。

但是如果你再把各地城投公司的负债一起算上,2021年我国城投公司有息债务余额高达56万亿,那么2022年怎么算都超过60万亿了。

那么两者相加的话,中国的总负债率超过120万亿,负债率100%,超过了GDP一年的总和。

但是城投公司的债务,从始至终就没算进过表内负债。

这次财政部再次强调,意味着中央大概率是不承认城投债是地方债,这一切都是企业的自主行为,如果城投公司负债累累无法运作,那么破产清算就是市场化的一部分。

让地方自己去处理,中央不做兜底行为。

只是地方能怎么处理?

地方有钱的话,还会让这些城投公司违约或者破产么?

这就引申出来一个新的问题,如果中央兜底,会怎么兜?

我在之前的文章里也提到,现在地方债务之所以这么厉害,主要是因为买房的供应链断了。

地方,银行,城投,房企,都是一条绳上的蚂蚱,唯一可以解救他们的只有买房人去接盘。

关键是老百姓还真的有钱,你看2022年,新增居民存款累计超过16万亿,如果这些钱拿出来救这串蚂蚱于水火之中,那该多好啊。

所以政策拼命呼吁买房,特别是买一手房,真的是爱国行为。

但现在这个状态吧,特别是三四线城市,牌子都做瘫了,动不动就烂尾楼,你让韭菜怎么敢接盘。

没人买房,这些负债随着利息的的翻滚,就会越来越沉,违约是最终的宿命。

买房人可以做等等党,但是这些债务等不起来。

要么像前两天遵义那家城投公司的银行贷款重组,展期二十年,就是给了各大城投公司最好的效仿模板。

但这种事情多了以后,银行这个冤大头也扛不住,最终只能撕破脸皮,破罐子破摔。

要么城投公司爆雷,银行坏账,储户或者投资人承担后果。

再或者,央行发行基础货币购买这些债务,债务货币化,然后推高通货膨胀,让全国人民一起承担后果。

不过这次财政部强调了,中央不兜底,这就意味着最后一种方式从明面上看,暂时不会执行。

至于未来类似的事情多了,会不会倒逼,这就讲不清楚了。

在实际操作中,地方未必会把中央的文件当一回事。

比如疫情封控期间的一刀切行为,中央已经反复强调,但地方显然是有恃无恐的,我行我素;

再比如2021年10月,财政部印发《关于加强“三公”经费管理严控一般性支出的通知》,其中提到“严禁通过举债储备土地,不得通过国企购地等方式虚增土地出让收入,不得巧立名目虚增财政收入,弥补财政收入缺口。”

但实际上,没有任何一个地方把这份文件当回事,第三轮集中供地的时候,全国20个重点城市国企拿地比例超过87%,郑州甚至100%城投拿地。

这不是“通过国企购地等方式虚增土地出让收入”,是什么?

财政部在文件里说,“发现一起、处理一起、问责一起”,但至今没有看到任何城市因此被问责。

所以这次财政部的文件更像是一种警示,意思是中央是知道地方的一大堆烂账,但是中央有中央的原则,坚决不兜底,你们现在可以自己想办法了。

你还真别说,地方也不是没有办法。

第一种办法,抛弃城投公司,完全让它市场化,该破产的破产,跟当初放弃P2P一个套路。

我觉得这种可能性是比较高的,因为现在中央的文件显然也有这个意思,地方只要顺着杆子往上爬就行了。

但是会对地方的信誉造成不可挽回的打击,到时候再想融资可就难了。

第二种办法,紧衣缩食,开源是不可能了,节流还是可以做到的。

你看最近鹤岗,河北好多城市停止供暖的事情一直在热搜,再比如一些城市的公共交通停止运营。

以后这类公共服务停止的事情会越来越多。

最终是谁来买单,也就不言而喻了。

最近的风向,有点奇怪

云阿云智库财政金融课题组

最近烟花的“禁”与“放”,搞得很激烈,甚至央视,人民日报这些官媒也是轮番上阵。

我看了一圈,这些官媒的步调基本保持一致,简单地说,地方政府不能一刀切,应该在环保安全和尊重民俗之间寻找平衡点

这个观点四平八稳,无论于官还是于民,让你找不出任何破绽。

但是我依然不太理解这背后的逻辑——禁止放烟花都多少年了,九十年代末的时候由广州先提出来的,到现在20多年了吧。

无论禁燃令是否合理,经过20年的教育,大部分人都开始接受这个事实了,怎么突然之间又把这件事情放在公众眼前,开始装模作样地讨论起来了呢?

既然是讨论,那肯定有人赞同,也有人反对,有人表达得含蓄,有人表达得激烈。

我看前几天河南鹿邑还因为放烟花的事情,发生袭警事件。

对于笔者来说,我根本不在乎能不能放烟花,放有放的好,不放有不放的好,这事情我是保持一个完全中立状态。

甚至是一件事不关己的态势,无论是环境污染,还是增加伤害事件,亦或是传统文化的传承,对新年的庆祝等等理由,说实话,我都没啥兴趣。

我只对和我切身利益相关的事情感兴趣,虽然老夫人微言轻,但是当我的切身利益被侵犯的时候,就算是个傻逼也会吼几句。

比如封控的时候,或者无准备开放的时候,大家都应该有相同的感受。

这十几年来,经历了过多的社会教育,人会变得越来越冷漠,越来越自私,像能否放烟花这种破事,甚至连谈资都算不上。

但偏偏这种连谈资都不算的东西,居然引来各路官媒的关注,为民请愿似的向各地政府发出灵魂拷问。

你看,在这样强烈的关注下,不少地方政府修改了禁燃令,允许在人烟相对稀少的地方,可以限时放烟花。

看上去好像是对一件定论已久的错误进行了一定的纠偏。

但实际上,我觉得更像是有人主动放了一个口子,让群众有一定的发泄渠道。

2022年大部分人过得有多郁闷,就不用多说了,政策的180°漂移,更是让人错不及防。

即使有再多的媒体进行粉饰,我也只能说冷暖自知,公道自在人心。

不少人已经在爆发的边缘,从11月份各地陆续出现的群体事件,多多少少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然而现在社会上的这些矛盾和死结,是一时半刻可以解决的吗?是通过自身努力可以改变的吗?

都不行。

就是,你明明知道问题所在,但是无法改变,于是积怨只会越来越深。

所以不定时地找到一个发泄口,让人们把平时的积怨发泄出来,就变得至关重要。

——解决不了根本问题,解决一下表面问题总可以吧。

那么这个发泄口怎么找,就显得有艺术气息了。

首先,最重要的一点,它必须不能动摇既得利益者的根本利益。

比方说调休。

取消调休的争论,喊了多少年了,有用吗?

没用。

因为现在中国的消费已经是一天世界,如果再取消小长假消费,那更是惨不忍睹。

所以即使民众再苦再累,都不可能取消节假日调休,咱必须带着消费任务进行放假;

再或者取消限跌令/公摊面积/期房销售,这些买房顽疾几乎每年都要被骂,但是就是巍然不动。

原因很简单,只要一动,房地产商立刻死给你看,所以这些既得利益者的根本利益,是断然不能触碰的,绝对雷区。

而这些问题,恰恰是和老百姓切身利益相关的,但是很遗憾,碰不得。

其次,一定要让民众有“赢”的错觉。

不赢怎么叫发泄呢,那叫添堵。

对民众有一定的让步是必须的,而这个让步并不会影响到各阶层的根本利益。

比方说放烟花这事,这是对一刀切懒政的纠偏,让人无可反驳。

正好也能接着放烟花,来释放一下2022年的所有不满,一举两得。

在我看来,这次对放烟花的讨论以及结果来看,很妙。

在合适的时间抛出了合适的话题,并且给了足够的台阶,同时在表面上缓解了部分压力。

艺术。

当然,可能有人会说,笔者你过度解读了,可能放烟花这个话题只是随机产生的,毕竟每天热搜话题那么多,并不一定都是买的流量,或者背后有什么势力站台。

我觉得这个说法也对,只是一个既成事实,并且老得烧不酥的政令,突然在一个180°调头的环境下再次被拿出来讨论,不免容易让我多想。

权当是抛砖引玉,如果各位觉得这些都是我在意淫,一笑而过即可。

展期20年!这跟赖账有啥区别?

云阿云智库财政金融课题组

遵义最大的城投遵义道桥这波操作有点风骚。

155.94亿银行贷款重组方案出炉,展期20年,前10年只付利息不还本金,后10年分期还本。

贷款利息从7.5%降低到3%~4.5%。

对于城投债来讲,还不上钱已经是家常便饭了,也没啥稀奇的。

但这个事情却有些稀奇,因为它把展期时间延长到20年,这么长的年限,老夫自诩见多识广,也是第一次瞧见。

20年是什么概念?

我那个液体状态的儿子都可以开始当人矿了,它违约的债务还没还清楚。

关键是,怎么会有银行愿意配合这种债务重组的,这意味着这个钱要10年后才能开始慢慢回收,再看看贵州现在的债务情况,这个风险几乎是无穷大的。

有意思的是,银行不仅同意了,而且还不止一家银行。

我特地把这些银行都找出来,大家可以一起目睹一下。

市面上该有的商业银行基本都参与了,民生,光大,兴业,工行,中信,建行,华夏,交行,还有一些地方银行。

其中中信银行和贵州银行是两个最大头,两者加起来就占了几乎一半的份额。

想让那么多银行保持一致行动人,这个难度有多大我就不说了,能做到这种结果,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政府出面协调,明的暗的给了压力。

该谈觉悟的时候谈钱,就有点不识好歹了。

其实对于银行来说,它们也很清楚城投是肯定拿不出钱的,只能通过借新还旧的方式来拖延时间,最重要的是可以帮着银行把坏账率应付过去。

所以银行明明知道钱要不回来,但还是要帮着城投一起骗自己,毕竟这个钱可不是凭空产生的,有那么多储户和投资人呢。

如果真的说爆雷了,储户和投资人那里怎么交代?

这事情,还有个细节需要注意一下:

本次银行贷款重组不涉及公开债券市场,公司将严格按照募集说明书的约定,做好公开市场债券的偿付工作。

这句话啥意思呢,就是在公开市场上,咱不会展期,也不会支付利息不付本金,会老老实实按时把钱给兑付了。

这里我稍微做个简单的说明。

像这种城投公司,一般有3种融资渠道,第一就是上面说的公开市场,也就是我们平时听到的标准债。

这种债是可以在二级市场买卖的。

第二种,就是银行贷款,这次遵义道桥展期的就主要是银行贷款。

第三种,非公开市场,就是非标债,这种债务主要是短期债务,高利率,债权人复杂,都是私下通过各种金融掮客募资,资金来源五花八门,是不能够在二级市场交易的。

一般来说,出现流动性危机的时候,兑付的优先级是标准债>银行贷款>非标债。

就拿遵义道桥来说,早在2020年1月,就有一笔3950万元的非标债到期违约,这次已经是二进宫了。

可以说标准债是脸面,银行贷款是里子,非标债啥都不是,想还就还,不想还就不还的那种。

从遵义道桥的公告看,它脸面还是要的,至少传达出在公开市场保证兑付的强烈意愿。

只要在公开市场没有明确违约,那么还能靠着政府这张脸继续融资。

至少至今为止,尽管遵义道桥的债务压力山大,但是它的标准债依然保持100%正常兑付记录。

并且还在2022年成功发行了6笔新的标准债,成功融资8.18亿元。

你看,人家思路就非常清晰,银行贷款可以不还,非标债可以违约,但一定要把标准债给还清了。

至于城投债为啥沦落到这种地步?

本质原因就是地卖不动了,地卖不动的原因是老百姓这个接盘侠接不动了。

越是偏的三四线城市,面临的压力就会越大。

只有老百姓开始全面买房,开发商,城投公司,银行,土地财政,这一整串大闸蟹才能够根本解放。

所以我敢肯定,今年一定会出台各种有利于楼市的政策,想方设法找寻接盘侠,因为它们的债务问题已经堆到眼前了,几乎没办法再等下去了。

如果使出了浑身解数,老百姓还是不买怎么办?

那还有最后一个大招——央行出面发行基础货币购买债务,实行中国版的量化宽松。

就是之前我们拼命反对的债务货币化。

——既然买房人不愿意帮忙化解债务,那这个债务只能让全体中国人一起承担。

我不太确定这种事情会不会倒逼,毕竟财政部这几天发文,说央行不兜底,那么恶性通货膨胀短期内也不会发生。

不过话说回来,美国,日本这些国家搞债务货币化搞了那么多年,也没见它们崩溃。

如果可以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把债务输出,这也不失是个好办法。

最怕的就是自己把自己闷在罐子里闷杀,这最后的下场,就真的不太好看了。

   关注 173    返回
万亿特别国债专题(一)
中国信用债违约回收率特征分析
 
 
关注官方手机微站
  
   
 
公司简介      咨询热线:13910949198(李桂松)      北京市平谷区中关村科技园区平谷园1区-21594(集群注册)          京ICP备16017448号
网站版权归  【北京云阿云互联网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 所有      技术支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