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手机移动微站
  
转繁体
中国高等教育版图重构与质量之困
   日期 2025-5-7 

河南逆袭成高校第一省,广州蝉联大学生规模榜首

中国高等教育版图重构与质量之困

云阿云智库•粤港澳大湾区项目组

编者按本文由《赶超江苏!中国高校第一省,易主了》和《164万大学生!中国高校第一城诞生》组成,本文共5600字,由云阿云智库•粤港澳大湾区项目组提供。

赶超江苏!中国高校第一省,易主了

凯风 云阿云智库•粤港澳大湾区项目组

从教育大省到教育强省,有多远?

01中国高校第一省,变了

日前,教育部发布2024年全国高校名单,全国共有2868所普通高校,涵盖1308本科院校所、1560所专科院校。

这些高校分布在31省份,其中河南以174所的总量,首次位居全国之首,超过江苏(172所)、广东(165所)。

长期以来,江苏一直垄断全国高校第一省之位,既是江南人文底蕴和科教优势的体现,也与经济、人口大省的地位相匹配。

这一次,河南能力压江苏,问鼎高等院校第一省,虽然只是就数量、规模而言,但依旧殊为不易。

要知道,广东是中国常住人口第一大省,而河南是户籍人口第一大省,而高考与户籍直接挂钩,这意味着河南相比广东面临更严峻的高考形势。(参阅《中国人口第一大省,回来了》)

目前,河南高考报名人数达到130万,占全国的1/10左右,远超广东、山东等地,而高考录取率在全国垫底,素有“地狱模式”之称。

究其原因,省内高校欠缺且质量参差不齐是主因,“拼命建大学”就成了河南难以绕开的选择。

几年前,河南有关领导在与教育部等部门座谈时,连发三个恳请,呼吁在高等教育布局、双一流大学建设方面,给予河南更多支持。

作为农业大省,河南工业发展相对受限,财税难免紧张。即使如此,河南仍旧投下重金建大学,更专门斥资75亿元支持郑州大学、河南大学两所双一流高校迈向一流。

功夫不负有心人。短短几年过去,河南高校数量从141所大幅增加到174所,新增高校数量占到全国的1/5左右,堪称“拼命建大学”的最大赢家。

河南一路赶超山东、广东、江苏,跻身中国高校数量第一省之位,开启了“逆袭”之路。

02不缺大学,缺的是好大学

河南虽然在高校整体数量上完成了赶超,但这些高校多数都是专科院校,一流大学匮乏,始终都是发展的最大隐痛。

正如城市有行政级别、规模层级之分,大学有本科、专科之别,也有部属高校、地方高校的区分,更有985/211高校、双一流大学、普通高校的悬殊。

河南的问题在于,1亿多人的大省,只有2所双一流大学,没有部属高校,没有985高校,更没有跻身全国20强之内的高校。

其一,河南高校数量虽然位列全国第一,但接近2/3都是专科院校,与江苏、湖北、广东等地存在巨大悬殊。

根据教育部发布的最新高校名单,河南174所高校中,只有60所本科院校,占比仅为34%。

与之对比,江苏172所高校,本科院校多达78所,占比45%以上;而同处中部的湖北133所高校,本科多达68所,占比超过半壁江山。

在河南众多高校中,排名最高的郑州大学、河南大学,分别位列全国第51位、95位,更多都在500名之外,与其他经济大省悬殊极大。

其二,河南只有2所双一流大学,985高校、部属高校双双挂零,与经济人口大省的地位不相称。

我国大学的评价机制,最为人所熟知的当属985工程、211工程,曾被视为一流大学和重点大学的代名词。

近年来,随着教育体制改革,985/211工程戛然而止,随后被“双一流大学”所取代,成为衡量高校实力分布的重要参考指标。

根据最新双一流大学名单,内地共有147所高校入围,其中最高的北京拿下34所,而河南仅要有郑州大学、河南大学2所高校入围。

这一结果,已是政策倾斜的结果。

毕竟,在传统的985-211评价模式中,河南有且只有郑州大学1所双一流高校,没有任何985高校。

部属高校也是如此。全国共有76所教育部直属高校,北京占了25所,上海8所,江苏湖北各7所,四川6所,山东3所,广东湖南重庆都是2所。

而河南、河北、江西、山西等地,集体挂零。

成为部属高校,可以享受中央财政拨款和地方财政扶持的双重好处,而作为省属或市属高校,只能靠地方财政自力更生。

由于高校招生会向本省倾斜,名校欠缺导致一个后果,河南985高校和211高校录取率,都明显低于同类省份。

高校格局影响到人力资本分布,进而影响到经济发展,形成正反馈式的循环,强者恒强,而洼地短期难以翻身。

所以,河南只能称得上教育大省,离真正的教育强省还有相当长的距离。

03中国高校格局,并非自发形成,而是行政力量主导的结果

根据我的新书《中国城市大变局》梳理,1950年代的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导致高校向北京、上海、南京、武汉、西安、广州、成都、重庆等大区中心集中,由此奠定了后来的空间格局。

而当时的河南,虽然坐拥国立河南大学等一众名校,但在这场盛宴中,不仅没有分得一杯羹,反而还面临被分拆的命运。

毕竟,无论当时的省会开封,还是后来的郑州,并非大区中心,综合实力又弱于同能级城市。

当然,计划经济时期,河南不是没有机会,最受争议的当属“京校外迁”时期的中科大落户事件。

中科大本身成立于北京,系中科院的直属高校,但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出于备战备荒的需要,在京校外迁浪潮中,迁移到地方。

当时,河南、安徽、湖北、江西都是备选地,但最终被安徽“捡”了一个便宜,如今成了合肥打造国家科学中心的最大支撑。

时至今日,河南为何错失中科大,成了一段争议不绝的公案。

粮食短缺、财力有限、缺乏远见等说法不绝于耳。其实,高校落户何地,不是地方所能决定,而当时的政治、经济环境相对复杂,不能简单盖棺论定。

无论原因是什么,如今的河南,都不愿再错过任何一所知名院校,能自己建设的就是拼命建,能引进的就大力引进。

前不久,有关组建“中国工程院大学”的说法不绝于耳,引来郑州、长沙、重庆等众多城市的争抢。

河南官方媒体更是直言,“如果中国工程院大学落户郑州,河南方面一定会倾尽所有的资源支持,这也是河南最大的优势。”

可惜的是,“国工大”最终被辟谣。中国工程院直言,“目前没有创建中国工程院大学相关工作计划”。

但是,河南渴求一流大学的决心和魄力,由此可见一斑。

04“山河四省”,最难的还是河南

众多周知,河南与山东、山西、河北,一道被称为“山河四省”。

其实,“山河四省”只在地理上成立,这四个省并非全都是“教育洼地”,面临的也不是同等的高考难度。

山东在其中最为突兀,作为北方经济第一大省,山东高等教育实力远远超过河南等地。

目前,山东共有161所普通高校, 包括71所本科高校,其中包括3所双一流大学、部属高校,传统的985高校也占据2席。

与河北、山西相比,河南是户籍人口第一大省,高考考生数量接近河北、山西两省的总和,高考难度不是一般大。

考生众多,一流高校匮乏,导致河南一本录取率远远低于同类型的省份,而清华北大的录取率更是在全国垫底。

更难的是,作为农业大省,河南要担起粮食安全的重任,导致整体发展受到一定限制。

河南粮食产量位居全国第二,而小麦等主粮食产量位居全国第一,是我国仅有的5个粮食净贡献大省之一,这在我的新书《中国城市大变局》有详细剖析。

出于粮食安全的考虑,河南在工业发展上难免做出牺牲,在教育用地的批复上也始终面临着更严格的耕地红线的约束。

同时,河南财力远远不如沿海省份,作为被转移支付的对象,能用来建设高校的资金相对有限,而部属高校的匮乏,也决定了河南能从上面拿到的专项资金也不多。

一个好消息是,教育部在2023年明确表示,支持中西部地区,特别是人口大省扩大高等教育资源规模。

与此同时,教育部门在回复代表建议时明确表示,教育部将支持河南省优化高等学校结构,支持河南高校人才队伍建设,支持河南加强对新一轮“双一流”建设政策引导和资源投入的力度。

这或许是河南扭转教育局面的机遇。

164万大学生!中国高校第一城诞生

凯风 云阿云智库•粤港澳大湾区项目组

得大学生者,得未来。

2024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1342万人,比去年增加51万人;同年毕业生预计达1179万人,双双创下历史新高。

正如机场、高铁、海港之于客流、物流的重要性,大学就是名副其实的“人才港”。

在校大学生的多少,决定了各地在抢人大战中的先发优势。

谁是全国大学生最多的城市?

01百万大学生之城,不再是传说

随着各地陆续披露最新统计公报,中国2023年大学生最多的城市正式揭榜。

广州、郑州、武汉、重庆、成都、北京、西安、南京8城在校大学生超过百万,为我国大学生数量最多的城市。

其中,广州以164.2万的在校大学生总量,蝉联全国第一,郑州、武汉分别以146万、137万,位列第二和第三。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在校大学生,包括本科生、专科生及研究生,为广义上的大学生。

广州是高校最多的城市之一,其中包括7所双一流大学。近年来,广州仍在拼命建大学,“大学生第一城”之位未来愈发稳固。

广州总量位居全国第一,如果看大学生密度,郑州、武汉、南京、兰州、南昌、太原都不遑多让。

在这些城市,平均每10个人中就有一个在校大学生,大学生已成为常住人口的重要一极。

有意思的是,这些城市几乎都是强省会,即使经济实力并不出色,但无论是高校数量还是大学生人数,都超过一些经济强市。

可以看到,深圳、苏州、宁波、佛山、南通、东莞处于垫底位置,不仅远低于同能级城市,甚至不及石家庄、南昌等普通省会。

偌大的深圳,贵为中国经济第三大市,但只有15所普通高校,在校大学生只有20.19万人,不到广州的1/8。

不过,凭借雄厚的财力和强大的产业吸引力,以深圳为代表的经济强市,正在拼命建大学,不断拉近与省会之间的距离。

02大学生众多,说明高校规模之大,难以说明综合实力之强

一些城市并非传统的教育强市,但大学生数量稳居前列,或许得益于专科院校的井喷。

由于数据的可得性,各大城市只笼统公布了本专科学生数量,未将本科生单列,但多数城市都披露了研究生数量。

硕士博士设立门槛更高、招生标准更高,不是每个学校都有培养资格。

所以,在学研究生数量,可作为各地高校综合实力的参考指标。

北京堪称独一档的存在,在学研究生数量45.5万人,超过很多城市的本专科生数量的总和。

而在去年,北京硕博毕业生人数,历史首次超过本科毕业生,其招收的研究生数量占全国1/10左右。

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第一城,北京985高校、双一流高校、大型科研院所数据全部位列榜首。其科技服务业占GDP比重高达8.3%,在全国也是独一无二。

北京之后,上海、南京、武汉在学研究生数量均超过20万人,西安、广州也超过15万人,位居前列。

这与各大城市本科高校及双一流高校相匹配。上海、南京分别拥有15所、13所双一流大学,而武汉、广州、西安都是7所。

与之对比,一些大学生数量居前的城市,研究生数量却不足10万人,暴露出其高等教育“大而不强”的尴尬。

郑州、石家庄、南昌、昆明都是如此。

郑州所在的河南,高校数量全国第一,但985高校挂零,双一流高校只要2所,而本科院校占比仅为1/3,更多是大专院校。

论规模,以河南为代表的“山河四省”高校数量不算少,但一流高校付之阙如,则是长期发展的制约。

不缺大学,缺的是好大学,这也是许多经济大省共同的烦恼。

03省会教育实力,为何普遍盖过经济强市?

从在校大学生数量和双一流大学分布来看,位居前列的几乎都是省会和直辖市,经济强市则是全面垫底。

“一二线的经济,三四线的教育”,是经济强市普遍面临的尴尬,深圳尤其如此。

究其原因,高校格局是历史遗留产物,受到三轮大调整的影响。

第一次是1950年代的全国院系大调整。

一众名校拆分重组,部分工科院校脱颖而出,传统大区中心成了最大受益者。

第二次是三线建设时期。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基于备战和均衡发展的需要,大量高校、科研单位、工厂向中西部地区迁移,成都、重庆、西安等成了最大受益者。

第三次是京校外迁。

1969-1970年,基于当时特殊形势,包括中科大在内的13所在京高校外迁到安徽、陕西、河北、湖北、河南等地,基本落户在省会。

当前,新一轮京校外迁大幕拉开,但这一次主要是在京部属高校迁移,而目的地是雄安新区,不涉及其他地区。

可以说,省会作为传统的教科文卫中心,不仅在经济发展中占据优势,而且一开始就在教育资源分配上抢得先机,从而奠定了作为教育大城的优势。

如今,随着强省会战略的推进,省会的资源汇聚能力只强不弱,即使GDP或制造业被经济强市超越,但在教育及医疗上的领先优势,却非一时所能赶超。

毕竟,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一些经济强市,短短数年间借助工业或外贸一路飙升,但教育短板却非短时间就能弥补。

当然,借助拼命建大学,深圳等城市也在努力改变教育落后的面貌,高等教育水平已经跻身全国中游。

过去10年,深圳几乎以1年1所的速度,疯狂建大学,不仅打破双一路挂零的尴尬,而且部分高校已跻身第一梯队。

除了本土的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之外,深圳引进的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中山大学深圳校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更打破了“高校荒漠”的刻板印象。

深圳一有财力,二有经济产业优势,三有港澳合作办学的政策优势,不出10年时间,其教育实力,有望追上强省会。

04留不住大学生,是许多省会面临的最大挑战

大学是人才港,也各地名副其实的人才蓄水池,但这个池子里的水最终却未必都能留在本地。

前些年,“二线城市为何留不住985高校毕业生”的说法一度刷屏,自己培养的大学生,最终为发达地区做了嫁衣裳。

作为大学生第三城,武汉本科生数量为全国之冠,但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毕业生留在湖北本省就业的约为3成左右,而20%左右的毕业生首选广东,其次为上海和北京。

合肥也是如此。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毕业生,留在安徽就业的约为1/3,绝大多数都去了江浙沪包邮区,以上海、杭州、南京为主。

相反,深圳虽然没有几家本土高校,但每年都有不计其数的外地大学毕业生“投奔”而来,大学学历人口总量位居全国前列。

究其原因,人随产业走,大学生更是如此。

没有高新产业,没有与大学生相匹配的薪酬,没有创业所亟需的产业生态和创投基金,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

面对这一局面,武汉喊出了“留住百万大学毕业生”的口号,安徽则将“中科大和合工大毕业生留皖率达到40%”作为目标。

这几年效果也相对显著,武汉留住了一批大学毕业生,合肥不仅留住了人还抢到了一批人,原因就在于经济产业实力和城市能级的同步提升。

未来,随着人口大盘见顶,城市之间的抢人大战更加白热化,从大学生到普通劳动力,都是如此。

所以,有多少大学生不是关键,能否留住乃至抢到更多人才,才是关键。

   关注 148    返回
佛山未来七大挑战
创“税”力比拼 谁是中国GDP含金量第一城?
 
 
关注官方手机微站
  
   
 
公司简介      咨询热线:13910949198(李桂松)      北京市平谷区中关村科技园区平谷园1区-21594(集群注册)          京ICP备16017448号
网站版权归  【北京云阿云互联网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 所有      技术支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