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手机移动微站
  
转繁体
首页   城市运营  
《科研城市 2024》发布 :中国10城跻身全球前, 20省会城市成科研崛起新力量
   日期 2025-5-9 

《自然指数 - 科研城市 2024》发布

中国10城跻身全球前 20省会城市成科研崛起新力量

杨蓉 云阿云智库城市运营项目组

导语:《自然指数 - 科研城市 2024》显示,全球前20科研城市中国占10席,北京、上海领跑,南京、武汉等省会崛起,反映中国科研产出强势增长与创新生态构建成效。全文8300字,由云阿云智库•城市运营项目组提供。

英国知名学术出版机构施普林格·自然集团日前发布的《自然》杂志增刊《自然指数-科研城市2024》显示,在排名前20的全球科研城市中,中国城市占据一半席位。报告还从中注意到一个趋势:除了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以外,南京、武汉、合肥等在西方没那么知名的中国省会城市,也正迅速崛起。

据介绍,《自然指数-科研城市》自2017年由施普林格·自然集团研究发布,以各城市科研人员被纳入自然指数高质量期刊上发表论文的贡献份额为衡量标准评价科研城市。

《自然指数-科研城市》2024年发布的最新统计显示,北京今年连续8年成为全球排名第一的科研城市,上海则超越纽约都市圈跻身全球第二,纽约都市圈从去年的第二滑落至第三,波士顿都市圈、南京分列第四、第五。第六到第十依次是旧金山湾区、巴尔的摩-华盛顿都市区、广州、武汉和东京。

英国《自然》杂志网站评价,这显示中国的科研产出继续强势增长。不过,在它看来,对于过去10年有在关注全球科学趋势的观察人士而言,这一动向“并不陌生”。文章称,随着中国的富裕程度、民众受教育水平和技术成熟度与日俱增,像北京、上海这样的特大城市将进一步引领中国科研发展。

相较而言,在今年的科研城市数据中,中国省会城市的“明显崛起”被认为是“一个更有趣的发展趋势”。

“中国地方城市现已成为世界科学的重要参与者”,《自然》杂志网站11月20日以此为题刊文称,如今中国一些相对较小的省会城市也变得具有全球影响力,成功上榜“自然指数-科研城市”前20名的南京(第5)、武汉(第9)、杭州(第13)、合肥(第15)和西安(第20)就是例证。

文章表示,这些中国城市的排名已经与东京(第10)、巴黎(第11)、首尔(第12)、伦敦(第14)和芝加哥(第17)等全球主要城市相似。此外,天津和香港分别排名18、19,令排名前20的中国“科研城市”达到10座。若将对比范围扩大到前30,深圳(第21)、成都(第22)、长沙(第23)、长春(第30)等也将上榜。

文章还说,就科研产出的上升势头而言,那些面积和富裕程度都与一个欧洲国家相当的中国省会城市,发展也颇为迅猛。根据《自然指数-科研城市2024》的计算,在上升最快的全球50个“科研城市”中,有44个中国城市。

“这些趋势表明,随着中国政府将科研和创新列为其经济战略的核心,这些城市和省份在研发先进技术、追求可持续的技术驱动型增长方面扮演关键角色。”文章写道。

报告分析,这些中国城市得以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科研中心,其中既有自身科研实力的原因,也与经济和政策等推动有关。报告指出,许多科研产出快速发展的城市,在中国国家战略的一些关键技术领域都扮演着“专家”角色。例如,合肥已成为“电动汽车之都”,上海是生物制药的热点,乌鲁木齐则是世界最大单体光伏项目的所在地。

报告认为,这将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打造一个以科研为支点的“新愿景”。报告以最新排名高于伦敦、洛杉矶和芝加哥的合肥举例说,这座安徽省省会城市背靠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高校机构,成为了发展电动汽车产业的沃土。市政府不仅鼓励校企合作,还设立了创新平台和孵化器,为新能源等国家战略新兴产业的初创公司提供资金支持,帮助它们打入市场。

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澳中关系研究院副教授张越(Marina Yue Zhang)分析说,这种企业与高校或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在合肥市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技术创新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这是一个以城市为中心、以区域为基础的创新生态系统”。

根据合肥市工信局上月发布的最新数据,截至10月21日,2024年合肥全市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100万辆,预计全年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130万辆,同比增长74%。合肥今年前三季度的新能源汽车产量已经超过去年全年。

而对于其他想要成为“成功案例”的城市而言,报告表示,也并不一定要效仿合肥模式,而是可以因地制宜。

报告提到,通常情况下,在全国各地建有数十个分支机构的中国科学院就是一个很好的起点。其次,地方政府可以像上海发展生物技术产业一样,通过提供土地、税收减免等,吸引国际投资者和跨国公司“落沪”。最后,各省份之间还可以互相协调、“各司其职”,使每个省都专注国内消费市场的不同领域。

“借助国家力量、国际投资和中国庞大的消费者基础,科研突破可以迅速从实验室推向市场,产生最大的经济影响。因此,在未来几年,看到其他在西方相对默默无闻的中国城市跃居科研城市排名榜首也就不足为奇了。”报告说,“越是不可能的地方,中国的领导层越会认为有必要把它放在地图上;而在今天的中国,科学是通往经济和政治重要地位的王道。”

2024科研城市自然指数出炉

北京全球第一,中国省会火爆

冯丽妃  云阿云智库•城市运营项目组

11月21日,中关村论坛系列活动——科技创新中心与科研城市论坛在京举行。论坛上发布的最新《自然》增刊“2024自然指数-科研城市”显示,中国城市尤其是省会城市,已极大增强了作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科研中心的地位。其中,北京仍然是世界首屈一指的科研城市,并且自2016年以来一直居于榜首。

该增刊通过聚焦全球主要城市及都市圈2023年在自然指数追踪的期刊上的科研产出情况,探讨了当前全球科学发展趋势。统计显示,2023年,全球十大科研城市依次为北京、上海、纽约都市圈、波士顿都市圈、南京、旧金山湾区、巴尔的摩-华盛顿、广州、武汉和东京都市圈。与2022年相同,中国有5个城市跻身全球前十,其中上海在2023年超越纽约,由第三位跃居第二位,南京和武汉的排名也都上升了1位。按照自然指数主要指标之一的份额衡量,北京在2023年的科研产出较2022年增长了近9%。

值得关注的是,在自然指数2022年至2023年总体产出增长最快的城市中,中国城市也占据主导地位。增长最快的10个城市都来自中国,包括北京、武汉、杭州、南京、上海、长沙、广州、青岛、合肥和成都,其中7个城市均为省会城市,跑出了创新“加速度”。

同时,中国城市在自然指数追踪的大多数学科领域,都保持甚至扩大了领先地位。中国有8个城市跻身化学领域十强城市;各有6个城市跻身物理科学十强城市和地球与环境科学十强城市。北京在所有这些学科领域都位居榜首,但其他省会城市也强化了竞争力,如南京在化学领域位居第三;在物理科学领域首次超越波士顿和纽约,跃升至第三位;过去4年还在地球与环境科学领域一直保持第二位。

在生物科学领域,美国一直保持领先地位,纽约和波士顿继续占据榜首位置。但2023年的排名发生了重要变化——北京在该学科领域强劲增长,升至第三位。

“在北京不断扩大其科研城市榜首优势之际,2023年一个令人关注的进展是中国省会城市的崛起——从西部的成都,到东部的合肥。这些在西方不为人熟知的城市,如今已跻身自然科学三十强城市之列,与欧洲和北美的老牌科研中心比肩而立。即使在健康科学领域,仍落后于西方的中国城市也取得了明显进步。”自然指数主编Simon Baker说。

据悉,自然指数由施普林格·自然旗下的自然科研智讯编制,是一个包括了作者单位信息和机构间关系的公开数据库,追踪了各机构对145种高质量自然科学和健康科学期刊上发表科研论文的贡献情况。这些期刊均由独立的科研人员小组依据期刊声誉选出。

2024全球十大科研城市排名

南京闯入全球前五!中国占据五个席位

云阿云智库•城市运营项目组

在科技创新的浪潮中,城市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引擎,更是科学研究的热土。近日,中关村论坛系列活动——科技创新中心与科研城市论坛在北京隆重举行,这场盛会发布了一份令人瞩目的报告——《自然》增刊“2024自然指数-科研城市”。该报告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全球科研版图的最新格局,其中,南京这座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以其卓越的科研实力和不懈的进取精神,再次闪耀在世界的舞台上,跻身全球科研城市前五,成为了全球科技版图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从全球视角审视,2023年的全球十大科研城市榜单上,北京和上海作为中国科技创新的双子星,稳坐冠亚军宝座,彰显了中国在全球科研领域的强劲实力。紧随其后的是纽约都市圈和波士顿都市圈,这两座美国东海岸的科技重镇,一直以来都是全球科研创新的重要源泉。而南京,这座拥有深厚历史底蕴和独特人文气质的中国古都,凭借其近年来在数字经济、金融总部、科技创新等多个领域的持续发力,成功超越旧金山湾区等老牌科研强市,跃居全球第五,实现了从“追赶者”到“领跑者”的华丽转身。

南京的科研成就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多年厚积薄发的结果。在自然指数2022年至2023年的总体产出增长最快的城市中,中国城市占据了主导地位,而南京更是以其惊人的增长速度,成为了这份榜单上的佼佼者。这一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南京对科技创新的高度重视和持续投入。从政府到企业,从高校到科研机构,南京构建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科技创新体系,为科研人员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充足的资源,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南京的科研实力不仅体现在数量上,更在于质量。在自然指数追踪的期刊上,南京的科研成果频频亮相,不仅数量众多,而且质量上乘,涵盖了生命科学、物理学、化学等多个领域,展现出了南京在科研领域的全面性和深度。这些科研成果的取得,不仅提升了南京在全球科研版图中的地位,更为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科学问题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南京的科研城市建设,不仅仅局限于科研机构和高校内部,而是将科技创新与城市发展深度融合,推动了城市的全面转型和升级。在数字经济领域,南京依托其强大的科研实力,培育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企业,推动了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在金融总部方面,南京吸引了众多金融机构和总部企业入驻,形成了金融与科技的良性互动。而在科技创新方面,南京更是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为目标,不断优化创新生态,提升创新能力,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

南京的科研成就,不仅让这座城市在全球科技版图上熠熠生辉,更为南京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福祉。随着科研实力的提升和城市的发展,南京人民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幸福感不断增强。在这里,人们不仅可以享受到便捷的交通、优美的环境、丰富的文化生活,还可以亲身参与到科技创新的浪潮中,感受科技带来的便利和乐趣。

南京的崛起,是中国科研城市群体崛起的缩影。在排名前20的全球科研城市中,中国城市占据了一半席位,这充分展示了中国在全球科研领域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而武汉、合肥等在中国西部和中部地区迅速崛起的省会城市,更是为中国科研城市的多元化和均衡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些城市的崛起,不仅丰富了中国的科研版图,更为全球科研合作和交流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机遇。

展望未来,南京将继续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优化创新生态,提升创新能力,努力在全球科研版图上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同时,南京也将加强与全球科研城市的合作和交流,共同应对人类面临的重大科学问题,为推动全球科技进步和人类文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南京,这座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正以科技创新为引擎,驱动着城市的全面发展和转型升级。在这里,科研与城市发展交相辉映,共同谱写着新时代的华彩乐章。南京的每一次惊艳亮相,都是对这座城市不懈努力和持续创新的最好诠释。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南京将继续以其卓越的科研实力和独特的城市魅力,吸引全世界的目光,成为全球科研版图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全球科研城市榜连年进位,济南创新强在哪?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科学技术要打头阵,科技创新是必由之路。

一直以来,创新都是济南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词。

回望2023年,济南在《自然》杂志发布的《2023自然指数—科研城市》中居第32位,比上一年上升4个位次;2024年,济南科技创新持续发力,在英国《自然》杂志2024全球科研城市榜单中位列第31位,比2023年又进了一位。

“创新实力”连年进位!

济南,始终保持着锐意创新的劲头:过去一年,全市软件业务收入5856亿元,是2021年的1.5倍,近三年总量持续稳定在全国前8位;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更是连续6年居全省前列......济南创新实力不断跃升,科技成果持续涌现,科技创新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

“项目突破年”到“项目深化年”再到“项目提升年”,放眼泉城,各领域各行业“放开手脚创新创造”,处处都能看到向“新”而行的姿态。济南正激起创新活水,一场创新与变革的春潮正加速奔涌。

科创资源集聚 下好科技创新“先手棋”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

对于科技创新,济南始终目标明确、思路清晰。

回顾2024年,济南创新能力在101个国家创新型城市中居第15位,被科技部《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4》认定为“科技强市”。

不仅如此,全球首片大面积单结钙钛矿电池组件下线;齐鲁制药全球首个PD-1/CTLA-4双功能组合抗体药物获批上市;空天信息省实验室揭牌运行;“济南造”点亮南极秦岭站……

这种敢闯敢试、敢干敢首创的精神,是济南不断以改革创新破题,乘风破浪,开辟发展新天地的成功探索。

此外,2025年济南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2024年济南新增省级工程研究中心42家,新增备案省级新型研发机构6家、居全省首位,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比达到2.94%。973个项目列入山东省企业技术创新项目计划、居全省首位。

一组组鲜活的数据,一个个生动的案例,创新成果如“破土春笋”般遍布泉城大地。

作为全国首个科创金融改革试点城市,去年,济南科技金融及特色机构达到62家,新增省级工程研究中心42家,新增备案省级新型研发机构6家、居全省首位,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比达到2.94%,973个项目列入山东省企业技术创新项目计划、居全省首位,全市新增国家级、省级重点人才128人,人才资源总量达到287.5万人,连续三年获评“中国年度最佳引才城市”,成功入选“2024年全国人才友好型城市”,人才工作改革经验获评全国市域改革案例“30佳”。

今年,济南将推动中国科学院济南科创城创新发展,高标准建设国家实验室济南基地、济南空天信息省实验室,积极推进全国、全省重点实验室重组。引导企业多元化加大研发投入,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比达到3%。全力营造良好“双创”生态,深化产学研合作,建好用好齐鲁科金大厦、山东科技大市场等园区平台。

丰富的科创资源,完备的科创平台,让济南逐渐成为科技创新的策源地主战场,更让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济南,留在济南。

产业转型升级 赋能发展“新”赛道

产业转型升级快,科技创新是“火车头”。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大背景下,城市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已成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

如今,新质生产力已成为中国经济新一轮增长的主要引擎,对济南而言,这也为产业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绿色低碳的方向转型提供了新的抓手。

如何破传统之墙,开转型升级之门?济南有自己的选择。

近年来,济南市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集聚高端创新资源,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创新支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更加明显。

以中国重汽为例,这家老牌企业通过加大研发投入,发展新能源商用车,成功实现了从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的转型,其产品远销海外,成为中国制造的亮丽名片。济南二机床则通过技术创新,在数控冲压设备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成为全球汽车制造商的合作伙伴。

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济南还注重培育新兴产业,为城市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例如,依托齐鲁制药、福瑞达等龙头企业,大力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形成了从研发、生产到销售的完整产业链。如今,济南的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已位居全国前列,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产业是经济发展的命脉。

数据显示,2024年济南市新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1家,累计达到163家,专精特新、单项冠军、瞪羚、独角兽等各级各类优质企业总数突破8500家,专注主业、聚力创新、梯次成长的培育体系基本形成。

今年,济南将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50家,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瞪羚、单项冠军、独角兽等优质企业1000家以上,这为更多企业在新领域新赛道跑出加速度营造健康发展环境。

无论是瞪羚企业,还是独角兽企业,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力量,也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动力所在。

然而,济南的“新”远不止这些。

过去一年,济南完成工业投资项目超2000个。新增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1个、先进制造业集群2个、数字产业集群3个、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3个,11家企业入围中国企业500强。

在能源结构转型方面,积极发展新能源产业,推动氢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应用。例如,正加快建设“中国氢谷”,打造全国领先的氢能产业示范基地。

在绿色低碳转型方面,今年将推动工业园区循环化和节能降碳改造,新认定绿色工厂30家以上。新增市级“无废工厂”10家。

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到新兴产业培育壮大,从本地市场到开放合作,从能源结构到绿色发展,济南始终稳扎稳打,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之路。

超前落子 跑出“未来”加速度

科技创新不仅要立足当下,更要着眼未来。抢占未来制高点尤为重要,谁在创新上先行一步,谁就能拥有引领发展的主动权。

未来赛道“超前落子”,济南有基础、有优势,不少产业已抢先布局、崛起成势。

最近,由济南本土企业研发出的山东首台人形机器人“行者泰山”与DeepSeek“梦幻联动”,开启升级换代,不仅能以每小时7.2公里的速度奔跑,还具备人机交互能力,能做出抱拳、握手等精细动作。紧接着,全球最先进的超导量子计算原型机“祖冲之三号”,宣布实现对“量子随机线路取样”任务的快速求解,其中的部分核心部件就是由济南量子技术研究院制备的。

足以看出,济南在未来产业领域向上攀登的轨迹。

2024年,低空经济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提到“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推动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安全健康发展”。  

在这场向苍穹要动能的竞速中,济南脱颖而出。

早在2021年,济南就出台空天信息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开启济南空天信息产业从无到有、快速发展的历程。

几年间,随着“济南一号”“泉城一号”成功发射,济南已成为全国首个完成商业航天“通信、导航、遥感”卫星全面布局的城市。截至2024年底,济南空天产业规模已超过250亿元。

今年,济南商河机场正式开航;装载着外卖箱的无人机在千佛山景区缓缓落地......机遇与挑战并存,未来产业发展永远是“进行时”,济南的“未来”给我们带来了太多惊喜。

“新”潮澎湃、乘势而上。如今的济南,蓄积创新动能,汇聚源头活水,勇攀科技高峰,未来必将释放科技创新的无限可能。

2024最新自然指数名单发布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位居全球高校第2

2024年10月28日,自然指数官网更新了最新的自然指数排名(统计时间节点为2023.8.1-2024.7.31)。最新自然指数排名中,哈佛大学位居全球高校第1,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位居全球高校第2。

01什么是自然指数排名

自然指数(Nature Index)2014年11月首次发布,是依托于全球顶级期刊(《自然》系列、《科学》《细胞》等82种自然科学类期刊),统计各高校、科研院所(国家)在国际上最具影响力的研究型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数量的数据库。运用这个数据库,可以根据各机构的论文发表数量及类别来进行排名和期刊索引。

目前,自然指数已发展成为国际公认的能够衡量机构、国家和地区在自然科学领域的高质量研究产出与合作情况的重要指标在全球范围内有较大影响力,是衡量科研机构顶尖学术产出的重要标准之一。

02国内高校表现

初步统计,39所内地高校进入自然指数世界大学TOP100,66所进入全球TOP200,146所进入全球TOP500,整体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内地院校在自然学科领域竞争力不断攀升。10名中,中国占据9个席位,实力雄厚。分别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北京大学(3)、中国科学院大学 (4) 、浙江大学(5)、南京大学(6)、清华大学(7)、上海交通大学(8)、中山大学 (9)、复旦大学(10)。
中国内地高校前10名分别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山大学、复旦大学和四川大学。自然指数排名国内高校Top200(统计时间节点为2023.8.1-2024.7.31)

此外,南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山东大学、武汉大学、吉林大学、南方科技大学、苏州大学、厦门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天津大学、中南大学、同济大学、湖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共计24所高校进入全球前50名。“双一流”高校中,深圳大学、扬州大学、江苏大学、青岛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南方医科大学、西湖大学、浙江工业大学、广东工业大学表现优异,进入全球前高校前200

自然指数排名意义:

自然指数的数据是实时更新的,用户可以通过自然指数官网等渠道获取最新数据。

自然指数还提供了丰富的分析工具和报告,帮助用户深入了解各国、各机构在自然科学领域的科研表现。

综上所述,最新自然指数显示了中国在自然科学领域的高质量研究产出与合作方面的显著进步和成就,在全球科研竞争的舞台上展现出了中国高校的强大实力与无限潜力。同时,也反映了全球科研格局的变化和各国科研实力的对比情况。

   关注 141    返回
商务部明确各自贸区未来三年重点任务清单
全国最强市,正在拼命建机场
 
 
关注官方手机微站
  
   
 
公司简介      咨询热线:13910949198(李桂松)      北京市平谷区中关村科技园区平谷园1区-21594(集群注册)          京ICP备16017448号
网站版权归  【北京云阿云互联网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 所有      技术支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