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中通道通车
中山上位,东莞惠州面临边缘化挑战?
云阿云智库•粤港澳大湾区项目组
导读:深中通道通车后中山经济提升,2024年GDP全省第8。专家称应按产业逻辑看竞合,东莞惠州或与中山协同发展,而非被边缘化。本文共10200字,由云阿云智库•粤港澳大湾区项目组提供。
中山上位,东莞、惠州会被边缘化吗?
肖纯 云阿云智库•粤港澳大湾区项目组
谁是深中通道的真正赢家
有的人,出道即巅峰;有的桥,通车即饱和。
自6月30日开通以来,深中通道流量数据不断刷新:
首日高峰时段一小时车流量超8000车次;
24小时车流量12.5万车次;
72小时车流量30.5万车次,日均车流量超10万车次,占每日珠江跨江车流量四分之一……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又一“超级通道”,最近关于深中通道的讨论有很多,但真正的赢家和背后的问题,仍值得进一步追问。
01区区24公里,为何如此关键?
先看一组数据:
2005年,中国第一座跨海大桥——东海大桥贯通,长度32.5公里;
2008年,杭州湾跨海大桥通车,长度35.7公里;
2018年,港珠澳大桥通车,长度55公里。
为什么这些通车时间更早,标志性意义更大,长度也更长的跨海工程,所受到的关注、引发的讨论,远不如24公里的深中通道?
究其原因,是因为深中通道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粤港澳大湾区这个顶级城市群的经济地理格局。
粤港澳大湾区拥有广州、深圳、香港3座超级城市,堪称大湾区“三核”。
广州居于珠江口“倒V型”的顶点,是传统意义上的陆路枢纽和陆海联运枢纽;香港则是国际金融中心,也是全球航空、海运枢纽。
2018年,港珠澳大桥通车,珠江口交通格局从“倒V”变成三角,强化的依旧是广州、香港的顶点位置,深圳被卡在东侧的一个边上。
但如果要在大湾区“三核”中选出一个中心,无疑是深圳。
2012年,深圳GDP超过广州;2018年,深圳GDP又历史性超过香港。2023年,深圳GDP为3.46万亿元,比广州高出4200多亿元;本外币存款余额13.34万亿元,是广州的1.54倍;工业增加值1.18万亿元,是广州的1.77倍;货物进出口总额3.87万亿元,是广州的3.55倍。
现在,深圳不仅是大湾区经济总量最大的城市,在全国经济版图中的“塔尖”形象也变得越发明显。
2022年,深圳工业增加值超过上海,首次实现工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全国“双第一”,去年继续稳居“工业第一城”。今年前5个月,深圳进出口1.81万亿元,同比增长34.3%,总额居全国第一。
深中通道和建设中的深江铁路(珠江口第一条跨海铁路),本质上是广深港枢纽关系的重大变化。深圳在成为大湾区经济中心的同时,开始逐渐加持交通枢纽地位。
交通枢纽地位和经济影响力是相辅相成的。交通枢纽城市,天然拥有更高的经济影响力与辐射力。而一个城市经济影响力、辐射力持续提升,其交通地位亦会随之上升。
放眼全球,世界上所有湾区形态的城市群,关键都在于“缝合”。旧金山湾区有十几座跨海大桥,还有5条轨道交通。
相比之下,粤港澳大湾区仅有3条跨海通道,且每一次都引发了博弈。
1997年,虎门大桥成为当时“世界第一跨”。那时中国还不是基建狂魔,没建过大型跨海悬索桥,很多相关技术还是空白,没有现成的施工技术标准和设计规范,工程难度超乎想象。
据财新报道,通车约四年后,虎门大桥就不能满足通航需求,载重 10 万吨以上的集装箱船无法通过。广州布局在珠江沿岸的码头通通沦为“内河港”。 这也成为广州向南发展的契机,在60公里开外的南沙另建深水码头。广州的辉煌历史,从来都与港口通商有关。如果通航能力受到制约,未来城市上限必然会受影响。
2018年,港珠澳大桥采用了东连香港,西接珠海、澳门的“单Y”方案,没选连通深圳的“双Y”方案,导致深圳和珠江西岸城市没有实现直连。
同年,广州表达了对深中通道东隧西桥方案的担忧,希望改为全隧方案,避免影响南沙航道。深中通道西侧伶仃洋大桥通航净高最终设定为76.5米,超过苏伊士运河公路大桥最大高度68米,理论上可以通行3万TEU集装箱船。
桥梁工程师打了一个形象的比方:深中通道通航净高相当于26层楼,足够容纳两艘上下叠置的泰坦尼克号。
如此高的净空,正是为了兼顾广州的长远发展。
02 “用产业逻辑理解城市群”
一座桥改变一座城,在全球屡见不鲜。
深中通道最直观的利好,显然是大桥两端的深圳与中山。为此不少人欢呼:“深圳迎来史诗级‘扩容’”“中山将成为下一个‘浦东’”……
相应的担忧随之而来,“深圳有了中山,东莞、惠州会被边缘化吗”?
过去由于珠江口阻隔,大湾区经济发展轴线主要呈南北走向,广深港、广珠澳两条走廊囊括了绝大部分要素的流动、配置与集聚。
珠江口东岸的深圳、东莞,发挥紧邻香港的优势,承接全球产业转移,在外向型代工中不断进化,成为世界工厂。珠江口西岸在来料加工方面不占优势,于是走出一条培育乡镇自有品牌、面向内地市场的发展路径。
然而随着深圳崛起,东西岸逐步拉开差距。深圳拉着东莞起飞,产业结构更加新兴,而中山经济重心还是传统工业。
1980年,中山GDP与东莞基本相当;2000年,中山GDP不到东莞的一半;去年,中山GDP仅为东莞的三分之一。
很长一段时间,由于没有深中通道这样让深圳直通珠西的大动脉,很多深圳产业自然转移到东莞、惠州。
最典型的例子是松山湖。2018年,华为将终端总部搬到东莞松山湖高新区,吸引了一大批上下游企业。经过5年培育,华为带动的产业集群助力松山湖高新区去年GDP突破900亿元,朝着千亿镇街目标冲刺。
不过,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上海交通大学深圳行业研究院研究员陈宪,并不赞同这一“坊间主流观点”。
“一定要用市场逻辑,而不是行政逻辑来理解城市群内部城市的竞合关系。”陈宪说。
市场逻辑是遵循产业逻辑,而不是按照行政区划的非此即彼。
其实早在1996年,东莞就将招商引资重点放在电子类企业上。此后几经迭代,从电子玩具、收音机等组装,到电子元器件,再到电脑、网络产品。2000年,中国东莞国际电脑资讯产品博览会成为全球第四大电脑行业产品展示会。进入智能手机时代,东莞迅速聚焦消费电子,赢得“全球五部智能手机有其一”的产业地位。
也就是说,当年选择主导产业以及多年的转型升级,让东莞电子产业本身就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这也让深圳电子产业出现外溢效应时,很自然与东莞携手而行,而不仅是因为东莞临深。
产业逻辑同样可以解释广深的走向。
作为中国工业第一城,深圳拥有门类众多的高新技术产业,产业集群化发展,单位产值高,面向未来战略优势明显。但无论是PC时代还是手机时代,深圳电子产业对城市的带动都居功至伟。近年新能源如火如荼,智能汽车本质上高度依赖电子产业,深圳强大的电子产业集群,继续为比亚迪等新能源巨头提供坚实的产业基座。
反观广州,更多依赖汽车加工制造、快消等传统行业,但这些行业近年表现没那么亮眼。
从产业逻辑再看东莞与中山,深中通道带来的绝非此消彼长。而是以深圳、东莞为代表的珠东电子产业与以中山为代表的珠西五金家电产业的双向赋能。
深中通道开通后,资源得以优化配置,两大产业都会受益,两岸将在高技术制造业上形成分工与协同。传统制造业加快转型升级、做强做优,珠西优势产业将会与珠东信息技术产业融合,类似智能家居等融合类产业将进入爆发期。
陈宪提及,“中山的镇域经济中有不少是家居类产业,如门锁、灯具、卫浴等,这些产业在向智能化、全屋集成化发展过程中,正需要电子信息产业的赋能,深中通道开通将加速两边的合作”。
03看不见的“密度战争”
陈宪还强调:“越高的经济密度下,交通对经济的撬动也更大。”
在聚集创造价值的条件下,衡量现代经济,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就是密度。
世界上最早尝到“密度”甜头的是波特兰。
早在1973年,波特兰就制定了《城市发展边界(UGB)》法规,当时美国多数城市主张向外发展扩张,波特兰却在“逆行”。1997年,波特兰发布《地区规划2040》进一步继承并发展了UGB,提出“精明增长”理念。
“密度战争”和“精明增长”效果显著,波特兰在人口增长50%之际,土地面积仅增长2%。
美国第19大都会区波特兰,本来是十足的二线城市。却因为高密度,在“高科技企业回归市中心”的浪潮中,成功从纽约、旧金山、洛杉矶手里抢生意,吸引了英特尔、台积电、惠普等龙头企业入驻。其中英特尔更是将半导体研发等关键部门放在了波特兰,仅在硅谷保留商务部门。
多伦多大学授理查德· 佛罗里达(Richard Florida)对此总结:随着后工业化时代到来,城市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并非基于具体产业(如IT产业),而是根植于创新人群。高密度城市更适合创新人群集聚,由此带来多元化与更多可能性。
回头来看,大湾区是我国经济密度、人口密度最高的区域,以不到全国0.6%的国土面积,创造了全国1/9的GDP,2023年经济总量突破14万亿元。
密度高是好事,但一方面,粤港澳大湾区的密度过高了。
深圳、东莞、佛山多个城市土地开发强度超过30%的国际警戒线,深圳更是接近50%。深圳8821人/平方公里的人口密度,甚至高于香港的7060人/平方公里和新加坡的7691人/平方公里。
而且,大湾区内部密度并非均质。2022年,珠江口东岸平均每万人利用土地4.63平方千米,西岸则为17.61平方千米,是东岸的3.81倍。这意味着,在东岸空间捉襟见肘时,西岸还有大量空间。
另一方面,密度有了,还需要浓度。经济学家周其仁曾指出,要“在大湾区煲一锅创新驱动增长的浓汤”,区域之间、要素之间,还需要更密的互动。
尤其是环珠江口100公里的“黄金内湾”,堪称大湾区的“精华”。进一步集聚和“浓缩”,意味着需要更高的效率,更快的流动。
珠江口两岸的非均质,是过去时空条件所导致的。改革开放之初,资本资金等极其有限,大量资源集中在东岸,确实在一段时间内提高了经济效率,拉动了珠三角整体发展,但也导致了局部(西岸)发展相对落后。如今,因西岸发展滞后而留出的空间,又成为东岸的希望所在。
随着以深中通道为代表的跨海通道不断“缝合”,为东岸打开发展空间的同时,也让整个大湾区内部更加均衡。一个更均衡的城市群,将在未来展现出更大的合力。
中山,下一个“万亿之城”?
杨文灿 云阿云智库•粤港澳大湾区项目组
深中通道,给了中山一个睛空万里的想象空间。
万亿之城,可能是无数想象中最激动人心、却又心惊惊的那一个。
中山是有雄心的,这个宏大愿景,在《深入推进深圳—中山规划一体化行动方案(2024—2025年)》中足见其心力。
中山是有壮志的,这个壮志是有根椐的。2023年12月20日,面对广东省《珠江口西岸都市圈发展规划》,说中山心淡如水,那是不现实的。
中山,说不上地理高山,却有人文高地,谈不上经济高峰,发展雄风也曾壮怀激烈。
一
上世纪80年代,中山与东莞、南海、顺德并称为“广东四小龙”。
2010年,中山GDP仍排在广东省第五,仅次于广州、深圳、佛山、东莞,位处“广东五虎上将”之列。
作为中国四个不设县区的地级市,中山也曾与东莞并肩而立。
1983年12月22日,国务院批准撤销中山县,设立中山市(县级),以中山县的行政区域为中山市的行政区域。
1988年,中山市的经济发展迅速,由县级市升格为地级市。在经济创新的同时,也努力在城市规划、建设、生态等各方面谋划,"农业县"开始向"现代都市"转变。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中山开始实施科技兴市战略,创建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全市科技事业呈现出全方位发展态势,促进中山经济高速发展。
2000年之后,中山贯彻“工业立市”的发展方针,大力扶持一批“专业镇”产业集群发展,形成了小榄五金、古镇灯饰、沙溪服饰、东凤小家电、大涌家具、张家边印刷、黄圃食品等特色鲜明的专业镇产业。
在此段时间,中山诞生了一批实力强劲的国企和乡镇企业,缔造了“中山舰队”的工业神话,把中山送进了“广东四小虎”的队伍。
遗憾的是,自从2010年后,中山似乎进入休眠期。
2013年中山首次被惠州超过,失守第五名地位;随后又退到珠海、江门之后,在珠三角九市的排名下滑至第8位。
从广东的“四小龙”和“五虎上将”,到如今名落江门。
中山,怎么了!
二
个中曲直,非亲历者难以述说。
中山之痛,按流行表述方式,大致有三个方面的因素。
地理位置,这是其一。
地理上,上与广州有缘无份,中间还隔着一个广佛同城的佛山,两山对垒难占省城外溢资源;下面接域之地,则有些自身难兴,中山想借力也难上加难,深圳隔海相望,交通不便,似是远水难解近渴。
产业转型,这是其二。
坊间共识是,中山没有抓住2010年前后的产业转型升级大机遇,大部分企业小而散,没有形成产业集群,也没独特的增长优势。产业不兴,则人才聚集。所谓人才吸引力力和人才储备,关键还得看产业。
土地碎化,这是其三。
中山的土地碎片化相当严重,全市土地开发强度超过40%,可开发的成片规模的用地十分有限,从而限制了产业发展空间,只能零敲碎打,难成气候。
当然,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营商环境,比如干事氛围,比如很多比如,这些或多或多局限了中山的想象力、桎梏了中山的执行力。
那时的中山,肯定少有人想过“万亿”两个字,毕竟,距离真有点远。
三
现实,永远比想象要残酷。
2023年珠海、中山、江门GDP分别为4233.22亿元、3850.65亿元、4022.25亿元,离迈过万亿门槛距离尚远。
中山,在等一个机会。
2021年10月31日,转作风、再出发、开新局,中山市委书记郭文海发出中山高质量发展“七问”。
转作风,成为中山媒体爆光率最高的字眼。
转作风,不仅要转干部作风,更要通过转作风,营造一流的营商环境,从这点上看,中山的确抓住了“牛鼻子”。
然而,作风转了,营商环境优了,没有土地,或者说,没有可连片开发的可用之地,中山,仍然是江门之后的中山。
2022年,中山启动了低效工业园改造的“工改”。
截至2023年8月22日,全市已拆除整理低效工业用地超3.3万亩,今年据说要再改1.7万亩,要突破5万亩大关。
雄关漫道,中山如此奋力破关,肯定有原因的。
中山不说,世人明白,中山在等一座桥。
这座桥,就是“深中通道”
在大湾区整体布局中,深中通道被称为“关键一横”,关键在于将珠江两岸具有强落差的城市相连。
世上最好流通的是什么,是资金,是钱,产业流转,就是钱在流转。所谓人才流、技术流,离开了资金流,一切都是空谈。
吸引资金流向的引力是什么,当然是产业。
深中通道,中山最大的期待就是,深圳的产业势能转化为外溢动能,从桥的一端进入另一端。
四
这座桥,到底能给中山的“万亿猜想”注入多大能量值?
深圳,全国工业第一大市。
GDP高达3万多亿元,常住人口超过1700万人,城市面积却不到2000平方公里,用地问题严峻。对深圳而言,在省内再造“飞地经济”,有强烈的现实必要性和紧迫性。
深中通道的建设,为深中合作提供了绝佳机会。
说不如做。
2023年,珠三角首个跨越珠江口的合作区——深中经济合作区亮相。
2024年,深圳—中山跨海低空物流航线完成首飞,深中低空经济产业联盟随之成立。
民航局数据显示,2025年,我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1.5万亿元,2035年飙升至3.5万亿元。
截至去年底,深圳共有1700多家无人机企业,年产值达960亿元,分别占据全国的10%和63%,显现出产业外溢的基础。
跨江外溢向中山,应是深圳的必选路径。
深圳“寸土寸金”,中山广有良地。
在中山本地,则有飞派国际(无人系统)智能制造产业园、福昆大湾区(中山)低空经济产业园、中山阜沙低空经济产业基地等产业平台载体,毫无疑问,这些都是中山接纳深圳低空经济的优质平台。
中山目前已经积累了33个工业大类,3个千亿元级、12个百亿元级产业集群,产业配套基础扎实。
珠江口西岸都市圈,谁能率先突破“万字阵”
2022年,中山、珠海、江门工业总产值都在5000亿元至7000亿元区间。放在广东全省来看,在深圳、广州、佛山、东莞、惠州5个“万亿工业大市”之后,三市被认为最有可能率先达成万亿工业总产值。
有权威信息称,深中通道首日通车日,24小时车流量达12.5万辆次。
靠着伶仃洋,面朝大海,开门见深圳
中山,笑而不语。
中山市未来能够成为
珠西都市圈交通的核心枢纽城市吗?
云阿云智库•粤港澳大湾区项目组
在珠江口西岸形成的珠西都市圈,江门、中山、珠海等城市积极拥抱珠江口东岸城市的联动,中山市作为深中通道和深珠通道受益最大的城市之一,自然未来也非常有希望成为核心枢纽城市!
中山市未来能否成为珠西都市圈交通的核心枢纽城市?
政策赋能:珠西都市圈 “一核三极” 战略定位
根据《珠江口西岸都市圈发展规划(2023-2030 年)》,中山被明确列为 “重要增长极”,并被赋予 “沿海经济带枢纽城市”“粤港澳大湾区重要一极” 的战略定位。
这一规划将中山纳入 “两横三射一纵” 综合交通格局,其中中江阳至深圳发展轴依托深中通道、深茂铁路等,推动中山向东承接深圳产业辐射,向西联动粤西城市群。
例如,中山翠亨新区与深圳前海的 “半小时通勤圈”,已吸引比亚迪等企业布局智能制造基地,深中通道通车后,深圳企业迁移至中山的数量同比增长明显。
跨江通道:深中 + 深珠 “双通道” 重塑湾区格局
中山正从 “单一通道依赖” 转向 “双轮驱动”:
深中通道(2024 年通车)日均车流量突破 10 万车次,使中山与深圳的通勤时间缩短至 30 分钟,带动北部翠亨新区 GDP 增速明显,远超全市平均水平。
深珠通道(规划中)为公铁复合通道,西延线覆盖中山南部三乡、坦洲等镇街,填补该区域轨道交通空白。建成后,中山南部镇街至深圳前海的车程将从 2 小时压缩至 40 分钟,预计吸引深圳 15% 的科技企业向西布局。
双通道叠加效应显著:深中通道通车半年,中山外贸进出口额增长 21%,而深珠通道若建成,预计带动珠江西岸 GDP 增速提升 1.5 个百分点。
铁路网络:“三纵三横” 支撑枢纽能级
中山正构建 “高铁 + 城际 + 市域铁路” 多层次轨道交通体系:
深江铁路(2028 年通车)设中山北站、横栏站,实现深圳西丽至江门 1 小时直达,中山至广州南沙仅需 20 分钟。
南中城际(建设中)串联广州南沙、中山翠亨、珠海横琴,强化珠江口西岸 “黄金内湾” 联动。
广中珠澳高铁(规划中)设中山站,未来可 30 分钟直达澳门,推动跨境金融、文旅产业融合。
公路与港口:“四纵五横” 路网与 “组合港” 模式
中山正完善 “四纵五横” 高速公路网,中开高速、南中高速等建成后,将实现 “镇镇通高速”。例如,中开高速通车后,中山古镇灯饰产业带至深圳机场的物流时效提升 40%,运输成本降低 25%。
港口方面,中山港通过 “组合港” 模式与深圳盐田港、广州港联动,2023 年集装箱吞吐量达 180 万标箱,其中 “深中组合港” 航线占比 35%,成为珠江西岸最大内河港。
竞争与挑战:珠西 “双枢纽” 格局下的差异化路径
尽管江门站(珠西综合交通枢纽)已汇聚深茂铁路、广珠城际等 6 条线路,但中山的核心优势在于 “东承西接” 的区位!
向东:深中通道、深珠通道强化与深圳的 “创新 - 制造” 协同,2023 年深圳企业迁移至中山的数量达 1215 家,带动中山 GDP 增长明显。
向西:通过广珠城际、中开高速辐射江门、阳江,2023 年中山对粤西地区的物流配送量增长 28%。
此外,中山正推动 “站城一体” 开发,如中山北站 TOD 项目规划商业、办公、住宅等复合功能,预计 2026 年建成后可吸引 10 万人口集聚。
中山能否成为珠西交通核心,取决于 “硬件建设” 与 “软件协同” 的双重突破。
若深珠通道如期落地、广中珠澳高铁设站南部、市内快速路网全面贯通,中山有望在 2030 年前形成 “1 小时通达湾区核心城市、30 分钟市域全覆盖” 的交通网络,成为珠江西岸联动东岸、辐射粤西的 “超级联系人”。
这一进程中,需警惕江门、珠海的竞争压力,但凭借深中通道的 “先手优势” 和制造业基础,中山仍具备 “弯道超车” 的潜力。
正如郑州依托米字形高铁网崛起为国家中心城市,中山的枢纽化进程或将重塑粤港澳大湾区的 “西翼” 格局。
2024年中山GDP排名跃进1位居全省第8
刘贤沛 云阿云智库•粤港澳大湾区项目组
深中通道通车后,不仅缩短了中山与深圳的时空距离,也加快两地融合发展。
日前,中山2024年经济数据公布:GDP实现4143.25亿元,同比增长3.7%,规上工业同比增长5.4%。在广东21个地市2024年经济数据排名中,中山位列全省第8,比2023年的全省排位第9再跃进1位。回望过去五年,中山市在经济发展的征程中砥砺前行,成功止跌企稳,并在经济总量排名上实现稳步提升,GDP增速连续两年高于全省平均。
“十四五”期间,中山市坚定地选择了高质量发展之路,将制造业作为经济发展的核心支柱,锚定目标,精准施策。五年间,中山市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稳步前行,为未来的腾飞积蓄了强大势能。
工业投资:规上工业企业数排名全省第五
近年来,中山大力推进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与新兴产业培育,以工业投资牵引制造业高质量发展。2022年到2024年,中山用三年的时间,实现工业投资较2021年翻一番,为经济的持续增长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2022年起,中山全面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当年出台《推进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发展若干政策措施》,全市首期至少投入50亿元支持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升级。2022年与2023年,中山连续两年推动超50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2024年,中山新推动1038家规上企业数字化转型,使中山规上企业数字化转型累计达3811家,转型率达76.56%,规上企业数字化转型覆盖率排名珠三角第一。这些举措不仅提升了企业的生产效率,还为经济增长注入了新动力。
而新兴产业的崛起,为中山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极。2023年,中山提出集中优势资源打造新时代现代化产业集群“十大舰队”;2024年,“十大舰队”产业集群规上总产值已突破7400亿元。
“创新”是中山产业经济的新标签,为中山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目前,中山规上工业企业数排名全省第五,规上工业总产值排名全省第六,创新型中小企业数排名全省第六。连续两年,中山全市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以超过20%的速度增长,R&D经费投入强度达到3.30%,跻身全国先进城市水平,成为全省6个R&D经费投入强度超过3%的地市之一。
2024年,中山继续优化产业结构,工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升至44.8%,第二产业增速达6%,占GDP比重提升至51.3%。随着GDP突破4100亿元,中山在进入全省前8的同时,与珠海、江门在总量上差距进一步缩小。随着深中一体化战略的落地、深中通道的通车,中山与深圳在产业上将加强对接合作,深中通道的经济效应持续释放,对于中山而言,将迎来再次崛起的机会。
营商环境:对标、学习深圳 打造“10分钟政务服务圈”
营商环境是一个地区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也是实实在在的生产力。2022年,中山获批建设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并随即与深圳在规划、营商环境、产业、交通、创新、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等领域推动深中“六个一体化”。中山市将优化营商环境列为全市改革的重点工作,对标深圳、学习深圳,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
在营商环境建设方面,中山和深圳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如何缩小差距?为此,中山市高规格成立“中山市优化营商环境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下设16个专项工作组,进一步压实责任、推动改革。
在强化顶层设计方面,制定出台《中山市关于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的行动方案》《中山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等制度政策,连续四年推出营商环境改革年度任务清单,累计推进500余项改革措施落地见效。
在畅通沟通渠道方面,设立“中山企业家日”,建立健全“行走的办公室”“马上办办公室”和“书记市长直通车”等政企沟通渠道,在所有镇街设立“中易办”企业服务中心,市镇领导班子挂点联系规上企业实现全覆盖,诚恳倾听企业心声,解决企业诉求。“半径更短”“速度更快”,是近年来中山市营商环境持续改善的生动体现。
一方面,中山全力打造“10分钟政务服务圈”,让高频事项实现“即来即办、最多跑一次”,在深中通道开通前便已实现633项政务服务“深中通办”、330项政务服务“湾区通办”,不动产抵押登记等47项服务“跨境通办”,企业电子印章平台实现深中互联互签,12345政务服务热线互设深中服务专区。
另一方面,中山持续推动审批事项清单化、优化调整审批流程,推动产业项目快落地、快动工,“拿地即动工”“拿地即出证”已成为中山工业项目的常态,百亿级的中创新迈奇项目仅用时5个半月就完成了56项审批程序。
营商环境是经营主体生存发展的土壤。截至2025年2月底,中山市实有经营主体总量693052户,总数位居全省第七;同比增长6.57%,增速跃居珠三角地级市第一。过去两年,中山这项排名一直在不断攀升,从2023年的第三,到2024年的第二,再到目前的第一,全市经营主体登记情况持续向好,既是近年来中山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政策叠加效应的具体体现,也是社会对中山发展预期向好、投资信心增强的真实反映。
工改攻坚:“土地空间”换“发展空间” 容积率提高到3.0
改革开放初期,中山被誉为“广东四小虎”之一,本土制造业为中山的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但土地低效利用、碎片化严重等问题,成为中山制造业发展的一道坎。2022年,一场村镇低效工业园改造升级(下称“工改”)攻坚战在中山正式打响,推动空间再造、产业蝶变、城市焕新。
经过三年努力攻坚,截至2024年12月底,中山累计拆除整理低效工业用地超4.6万亩,项目容积率从改造前的不足0.6提高到3.0以上,推动“商住转工”超万亩,助力十大万亩级现代主题产业园整备土地超两万亩;服务优质本土企业增资扩产823家、新招引企业1028家,预计拉动新增投资总额超1800亿元。
2024年6月30日,深中通道建成通车,这让中山有了更多直接参与世界产业分工的机会。承载大产业需要大平台,搭建大平台才能承载大项目。近年来,中山积极推动十大现代主题产业园建设,总规划面积272平方公里,目标打造一批深圳链主企业专业配套园区、定制化高标准工厂。
在深中通道通车“满月”之际,中山举行全球招商大会,6个村镇低效工业园改造升级项目签约,不少深圳企业竞相签约落户中山。会上,中山连片万亩产业空间亮相,翠亨科创产业园、深中合作创新区、岐江新城智慧港、中山新能源产业园、中山高端显示产业园腾挪出了优质产业用地虚位以待,为支持企业投资发展提供了全方位的产业空间。
而今,“工改”已然成为力撑中山工业稳增长的一股重要力量。一批本土制造业企业借助“工改”跻身“亿元级”企业,低效的锌铁棚正在蝶变成为高端产业园区,连点成片的产业空间酝酿着多个十亿乃至百亿级新兴产业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