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手机移动微站
  
转繁体
首页   地缘局势  
中东变局之伊朗:惊觉、尴尬与落寞
   日期 2025-9-16 

中东变局之伊朗:惊觉、尴尬与落寞

原创 李桂松 云阿云智库•中东战争课题组

编者按:伊朗作为中东地区的重要国家,近年来陷入多重困境。本文从伊朗面临的经济依赖、核问题妥协、国内社会动荡、外交孤立和军事安全挑战等方面,分析其在中东变局中的尴尬处境。全文9100余字,由云阿云智库•中东战争课题组原创出品。

摘要

伊朗作为中东地区的重要国家,近年来陷入多重困境。本文从伊朗面临的经济依赖、核问题妥协、国内社会动荡、外交孤立和军事安全挑战等方面,分析其在中东变局中的尴尬处境。经济上过度依赖中国石油市场,政治上受国际社会压制,国内社会矛盾激化,外交策略屡屡失误,使得伊朗陷入前所未有的战略困境。文章最后对伊朗的未来走向进行了展望。

引言

中东地区历来是大国博弈的焦点区域,地缘政治格局复杂多变。近年来,随着美国战略重心转移、俄罗斯介入程度加深以及中国影响力提升,中东权力结构正在经历深刻调整。在此背景下,伊朗——这个曾经的地区强权——却日益显现出战略上的尴尬与困境。

伊朗拥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已探明石油储量高达1570亿桶,位居全球第四;天然气储量达到34万亿立方米,位列世界第二。本应凭借资源优势成为地区主导力量的伊朗,却因国内经济结构单一、国际制裁持续打压、外交策略失误连连,陷入了一种奇特的地缘政治困境:既有扩张野心的冲动,又受现实约束的掣肘;既想保持独立自主,又不得不依赖外部大国;既有地区代理人的支持,又缺乏可靠盟友的困境。

1 经济困局:资源丰富的贫穷国

伊朗经济面临深层次结构性问题,石油产业作为国家经济命脉,贡献了超过60%的政府财政收入和80%的外汇收入。这种单一经济结构使伊朗极易受到国际市场波动和制裁政策的影响。

1.1 对华依赖度过高

伊朗经济面临的最显著问题是对中国市场的过度依赖。数据显示,中国目前吸纳了伊朗92%的石油出口,日均进口量达150万桶。这种深度绑定虽然帮助伊朗突破了美国制裁的封锁(中国通过人民币结算机制绕开美元体系),但也引发了德黑兰的战略焦虑。

伊朗经济学家纳赛尔指出:“过度依赖单一市场将削弱议价能力,2024年对华石油折扣率已升至历史最高的13%。这种依赖关系创造的是一种恶性循环——伊朗越依赖中国市场,就越难在谈判中保持强势地位,中国买家自然压价,导致伊朗石油收入更少;收入减少意味着无法投资设备升级,产能提升受限,竞争力进一步下降;竞争力下降又让伊朗更难找到新买家,只能继续依赖现有客户。

1.2 经济低迷与社会危机

伊朗经济低迷已经引发严重社会危机。2025财年最新数据显示,伊朗GDP增长率已降至2.8%,较前三年4.7%的平均增速显著下滑。美国制裁导致价值800亿美元的石油出口受阻,采油设备老化使得日均产量长期徘徊在250万桶低位。

伊朗货币里亚尔在过去一年已贬值超过60%,国内通货膨胀率飙升至45%以上。普通民众生活水平急剧下降。一名伊朗年轻女性告诉记者:“当我比较自己四年来的生活,一切都变了。我以前每周去餐馆好几次,现在可能每月一次——即使那样也觉得太贵了。我总是买好的护肤品,但今天连低质的都买不起。我的工资从500万里亚尔涨到了3000万,但我的口袋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空。”

中产阶级的崩溃加速了社会不稳定。一名新婚书籍销售员描述:“我们都做两份工作,但每一天都只是为了生存。”心理学家警告称,这种经济压力正在造成严重的心理创伤,“这种慢性焦虑不仅影响个人,还威胁到社会的未来。年轻人因为经济绝望而推迟婚姻和放弃生育计划。”

2 核问题:从强硬到妥协

伊朗核问题一直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伊朗与西方对抗的主要领域。然而近年来,伊朗在核问题上的立场逐渐从强硬转向妥协,反映出其战略地位的削弱。

2.1 核设施遭袭与无力回应

2025年6月中旬,以色列军方对伊朗境内目标发动了近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军事行动。包括纳坦兹铀浓缩工厂在内的多处核设施和军事基地遭到精确制导武器的严重破坏。令人意外的是,伊朗方面并未如外界预期那样采取报复行动,反而通过外交渠道释放出愿意谈判的灵活信号。

这次袭击暴露了伊朗军事实力,特别是防空系统的脆弱性。中东军事专家艾哈迈德·卡西姆直言:“伊朗的防空系统还停留在上世纪80年代,F-35隐形战机对他们来说就是噩梦。”雷达没有反应,导弹没有发射,德黑兰的天空就像没锁门的家,任人进出。

2.2 被迫接受国际核查

在国际社会的持续施压下,伊朗政府于2025年9月9日作出重大政策调整,与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达成一项框架性协议同意全面恢复对境内所有核设施的核查工作,其中包括年6月遭以色列空军精准打击损毁的关键核设施。

这一决定标志着伊朗政府在经历了数月以退为进的外交策略失败后,最终向西方势力低头妥协。由英国、法国和德国组成的欧洲三国集团曾提议,只要伊朗同意重启核设施核查并恢复与美国的直接对话,就可以推迟启动对伊制裁的快速恢复机制。但伊朗谈判代表未能提出具有实质意义的新方案,导致外交斡旋最终失败。

3 国内社会:不满声音日益高涨

伊朗面临的不仅是外部压力,国内社会矛盾也日益尖锐,各类抗议活动层出不穷,反映出民众对现状的广泛不满。

3.1 石油工人罢工与经济困境

2025年9月12日至13日,伊朗爆发新一波协调抗议活动,石油工人加入罢工行列,显示出经济困境已影响到国家核心产业。伊朗海上石油公司的员工在拉万岛、西里岛以及Nasr和Ilam海上石油平台协调举行了抗议活动。

与此同时,阿拉克铝业公司的罢工已经进入第46天。工人们要求更新破旧设备、提供安全的工作环境、实施公平的工作分类计划以及按时支付工资。他们指责腐败的“钢铁黑手党”和管理层故意使这家历史悠久的公司濒临崩溃。

3.2 边境抗议与民生危机

在东南部锡斯坦和俾路支斯坦省,米尔贾韦的Rig Malek地区居民连续两天(9月12日和13日)用燃烧的轮胎封锁了主要道路。他们抗议伊斯兰革命卫队和省政府关闭当地边境,他们称这是他们“唯一的收入来源”。

一名抗议者向当局发出了严厉警告:“如果你们不开放边境,我们不会沉默。如果你们想要安全,就必须保障人民的生活。”这些抗议活动反映了伊朗边境地区民生问题的严峻性,以及民众对政权的不满日益增长。

4 外交孤立:从地区强权到孤立无援

伊朗的外交处境近年来明显恶化,从地区重要力量逐渐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这种转变在多个方面都有体现。

4.1 盟友体系的脆弱性

伊朗长期以来在中东地区构建了所谓的“抵抗轴心”盟友体系,包括黎巴嫩真主党、也门胡塞武装和叙利亚巴沙尔政权等。然而,这一盟友体系接连遭遇挫折。

叙利亚政府军在内战中节节败退,黎巴嫩真主党面临国内政治危机,也门胡塞武装则深陷持久战的泥潭。这些代理力量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牵制伊朗的对手,但无法为伊朗提供实质性支持,特别是在面对直接安全威胁时。

4.2 与巴基斯坦关系的恶化

伊朗的外交失误在处理与巴基斯坦关系上表现得尤为明显。2025年5月9日,当巴基斯坦与印度在克什米尔激战时,伊朗却与印度签署了“全面战略伙伴协定”,包括石油、贸易、军事技术等合作。这一举动被巴基斯坦视为背信弃义的行为。

巴基斯坦总理谢赫扎兹•谢里夫访问德黑兰时私下表示:“兄弟之间得讲义气,不能两面三刀。”《巴基斯坦观察家报》的一项民调显示,5月后,伊朗在巴基斯坦的好感度从65%跌至15%。6月10日,伊朗请求巴基斯坦空军帮忙护空,遭到直接拒绝。

这一外交失误对伊朗的安全造成了直接影响。巴基斯坦作为全球唯一拥有核武器的穆斯林国家,其实力不容小觑。2025年5月7日,克什米尔上空,巴基斯坦空军用歼-10C战机挂着霹雳-15导弹,几个小时内击落6架印度战机。伊朗本可以依靠这个“兄弟”的核武和空军对抗以色列,但最终把这张王牌丢掉了。

5 军事安全:防御能力不足与代理人策略的局限性

伊朗在军事安全领域面临严峻挑战,既包括自身防御能力的不足,也包括代理人战略的局限性。

5.1 防空系统的落后

伊朗的防空系统严重落后,无法有效应对现代空袭。2025年6月13日,以色列的F-35战机悄无声息地进入伊朗领空,对纳坦兹核设施进行了精确打击,伊朗防空系统完全没有反应。

这次袭击不仅摧毁了重要核设施,还导致革命卫队司令萨拉米和顶尖科学家泰赫兰吉在爆炸中丧生。事件暴露了伊朗军事技术的落后和国防体系的脆弱性,也显示出伊朗在高端军事装备方面的严重依赖和外援不足。

5.2 代理人战略的困境

伊朗长期采用的代理人战略在面对直接军事挑战时显得力不从心。尽管伊朗通过支持黎巴嫩真主党、也门胡塞武装等地区代理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自己的影响力,但这些代理力量无法在关键时刻为伊朗提供实质性保护。

当以色列对伊朗核设施发动直接攻击时,哈马斯、真主党等力量忙于自保,无法有效牵制以色列。俄罗斯的支援也不靠谱。伊朗发现自己孤立无援,找不到像样的帮手。

6 战略调整:寻求平衡与自主

面对多重困境,伊朗正在尝试进行战略调整,寻求在大国博弈中保持平衡和自主性。

6.1 寻求市场多元化

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在9月内阁会议上疾呼实现出口市场多元化的战略转向。伊朗正在努力寻找新的石油买家,减少对中国的过度依赖。

然而,这种努力面临现实困难。俄罗斯因自身石油过剩(2025年库存量达1.2亿吨)难以扩大进口;印度虽有意增加采购,但受美国二级制裁威胁始终未突破日均30万桶的规模。更严峻的是,伊朗国家石油公司报告显示,要提升产能至400万桶/日的目标,至少需要300亿美元设备更新投资,这对受通胀困扰(2025年通胀率42%)的伊朗财政而言近乎天方夜谭。

6.2 地区策略调整

伊朗也在调整其地区策略,试图利用地区突发事件提升自身影响力。2025年9月,以色列意外袭击卡塔尔事件为伊朗提供了战略机遇。伊朗秘密调动其“抵抗之弧”网络,包括黎巴嫩真主党、也门胡塞武装等长期与以色列对抗的代理人力量,同时高调发表声明支持卡塔尔主权。

这种策略旨在利用地区危机,重塑伊朗的地区形象,从被孤立的对象转变为中东团结者的角色。伊朗采取的是若即若离策略,既要展示存在感,又要避免过度暴露,这种威慑但不承诺的战术旨在平衡各方利益。

7 未来展望:挑战与可能性

伊朗未来的发展面临多重挑战,但也存在一些可能的转机。伊朗的困境在于既要维护中国这个经济生命线(2025年双边贸易额达280亿美元),又担忧丧失战略自主性。德黑兰大学地缘政治研究所建议采取双轨策略——在维持对华石油贸易基本盘的同时,通过里海能源论坛等渠道开拓土耳其、巴基斯坦等次级市场。

正如伊朗能源部长奥吉所说:“我们需要中国的市场,但不需要中国的指挥棒。”这种微妙平衡将考验波斯文明的生存智慧。

7.1 国内改革的可能性

伊朗国内也在讨论改革方案,尽管面临阻力。2025年7月,伊朗总统佩泽希齐杨提出的《地方自治法案》在议会遭到380票的压倒性否决。该法案旨在赋予各省在资源、经济及军事调度上更大的自主权,效仿中国改革开放初期成功经验,以地方活力刺激经济增长,缓解中央财政危机。

法案失败反映了伊朗改革的艰难性。中央集权体制下,至少能保证在导弹袭击发生后12分钟内做出统一响应;但若实行地方分权,军事调度则需要经过多层地方审批,响应时间将大幅延长至45分钟,这被视为“拿国家安全开玩笑”。此外,地方分权可能加剧伊朗内部的民族矛盾和地区分裂。

7.2 地区角色重新定位

伊朗可能会重新定位自己在地区中的角色,从直接对抗转变为更加灵活的多边外交。卡塔尔遇袭事件后,中东地缘政治格局发生微妙变化,伊朗可能借助此类危机,以支持地区稳定为名,扩大自身影响力。

同时,巴基斯坦“中械军”的浮现也为地区力量平衡带来变数。装备中国制式武器、采用中式作战理念训练的巴基斯坦主力部队,可能成为地区安全的潜在参与者。伊朗可能与巴基斯坦等地区力量加强合作,形成新的地区安全架构。

结论

伊朗在中东变局中确实处于一种尴尬境地:既拥有丰富的能源资源和地区影响力,又面临经济结构单一、国际制裁持续、国内社会矛盾激化等多重挑战;既想保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又不得不依赖外部大国(特别是中国)的市场;既有地区代理人的支持,又在关键时刻缺乏可靠盟友。

伊朗的困境反映了中小国家在大国博弈中的普遍困境:如何在保持战略自主性的同时确保经济利益;如何平衡国内改革与政治稳定;如何应对传统安全威胁与非传统安全挑战。

未来伊朗的发展路径将取决于多种因素:国际制裁是否能够解除、国内改革能否推进、地区安全格局如何演变等。无论哪种情况,伊朗都需要找到一条平衡发展的道路,既要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又要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这不仅是伊朗的挑战,也是许多面临类似处境国家的共同课题。

中东变局之伊朗:惊觉与尴尬

2025年9月,伊朗与国际原子能机构签署框架协议,向西方全面开放包括被炸核设施在内的所有核项目。这一决定背后,是一个地区大国在连续战略失误后,陷入无处可逃的困境写照。

在国际政治舞台上,伊朗上演了一场令人唏嘘的“屈辱求和”。2025年6月,以色列战机对伊朗核设施发动精确打击后,伊朗不仅没有采取报复行动,反而急忙向西方递出橄榄枝。

以为低头就能换来台阶的伊朗人,等来的却是欧洲国家更加严厉的制裁。9月9日,伊朗最终不得不全面开放其核设施接受国际核查。这个曾经雄心勃勃要主导中东的地区强国,为何会陷入如此被动的局面?

01 战略误判,伊朗如何从地区强国走向孤立无援

伊朗自伊斯兰革命后,始终怀揣着成为中东地区强国的雄心。凭借什叶派信仰纽带,德黑兰精心构建“抵抗之弧”,试图在以色列与阿拉伯世界之间形成战略制衡。

然而伊朗过度高估了自身在伊斯兰世界的号召力。沙特、阿联酋等海湾国家,虽同为伊斯兰国家,却因教派分歧、地缘竞争等因素,对伊朗充满警惕。

当以色列的空袭警报在德黑兰上空响起,伊朗的战略困境暴露无遗。这个曾被视为中东棋局重要一子的国家,如今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2023年10月7日哈马斯袭击以色列后,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指挥官沙拉米还满怀信心地宣称,伊朗及其代理人组织将击溃以色列和美国等敌人。

然而不到两年时间,沙拉米本人已在以色列空袭中丧生,伊朗支持的黎巴嫩真主党遭受重创,哈马斯被赶出加沙地带,德黑兰的核设施遭到猛烈轰炸。

02 一连串外交失误,德黑兰步步陷入战略死胡同

伊朗之所以走到今天这一步,关键在于一连串的误判与战略失误。德黑兰的外交政策缺乏灵活性,过度依赖代理人势力,致使自身陷入遭强大对手攻击的脆弱境地。

智库机构“国际危机组织”伊朗项目主任瓦艾斯指出:“在需要放下固执的时候,伊朗常常不懂得变通。”只要是有可能错失机会的时刻,伊朗必定会错过。

伊朗最大的错误是指望真主党代理人作为抵抗以色列攻击的前沿防线。自1980年代两伊战争以来,德黑兰通过“伊斯兰革命卫队”大量投资民兵组织,为其提供武装和训练。

但伊朗却忽视了国家军队的发展,对传统军队没有给予同等重视,导致军事力量远远落后。

伊朗在外交层面犯下的错误是在核谈判中坚持不愿妥协,误以为可以争取更多时间让拜登、特朗普等美国领导人愿意让步。

03 向东看战略失败,伊朗如何失去中俄信任

面对西方的压力,伊朗试图推行“向东看”战略,希望借助中俄力量抗衡美西方。然而,伊朗缺乏与两国建立深度互信的诚意,将中俄视为与美西方讨价还价的筹码。

这种功利主义外交策略,难以赢得大国真正的战略支持。中国推动的沙伊和解,本是伊朗重塑地区影响力的绝佳契机。但伊朗在后续行动中,未能展现出足够的战略智慧与诚意。

在国内政治博弈中,亲美势力有所抬头;对人民币结算、中国军工装备等合作缺乏积极态度,使得中伊合作难以深入推进。这种短视行为,逐渐消耗了中国对其的信任与耐心。

伊朗屡次在合作中违背承诺,最终透支了他国信任。最典型的就是恰巴哈尔港项目。2016年,中国投入23亿美元计划与伊朗携手打造这一深水港。

但伊方却四次单方面更改建设方案,导致项目陷入停滞。更令中方震惊的是,伊朗转身将港口运营权交给印度,这无疑削弱了中国在巴基斯坦瓜达尔港的战略地位。

在能源合作上,伊朗的举动同样令人难以容忍。中石化向其分享先进的页岩气开采技术,不到半年,几乎相同的方案就出现在哈萨克斯坦的项目中。技术文档相似度超过九成。

这一背叛直接导致中方冻结了总额高达50亿美元的基础设施贷款。

与俄罗斯的合作同样因伊朗的过度索求而破裂。2024年,伊朗本已与俄方接近敲定苏-35战机采购,但革命卫队却临时提出获取铀浓缩关键技术。

这一要求踩中红线,彻底惹怒俄罗斯。莫斯科不仅立即中止谈判,还将战机出售给阿尔及利亚,并缩减对伊朗的防御性武器供应。

04 经济困境与国内危机,制裁下的伊朗民生维艰

一系列外交失误带来的严重后果是经济困境的加剧。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数据,伊朗的通胀率已高达50%,失业率突破25%,年轻人找不到工作,企业找不到资金,整个国家像被架在火上烤。

2018年特朗普政府实施极限施压政策后,伊朗石油出口量从每日250万桶骤降至50万桶。尽管拜登政府期间制裁略有松动,但2025年特朗普再度执政后,制裁力度更甚从前。

在此背景下,印度、日本等传统买家纷纷退场,欧盟国家也因惧怕美国长臂管辖而终止交易。中国通过复杂的第三方贸易网络,以每日100-150万桶的规模持续进口,这些原油普遍享有10-15美元/桶的折扣优惠。

伊朗石油本身存在品质中等、含硫量高等劣势,在正常市场环境下就缺乏竞争力,如今叠加制裁障碍,多元化战略实施难度可想而知。

更棘手的是内部治理问题:革命卫队对经济的深度控制、官僚体系腐败等问题,都使外国投资者望而却步。普通民众在加油站排长队购买补贴汽油,而革命卫队高官子女却在迪拜炫耀豪车与奢靡生活,这种巨大反差点燃了社会怒火。

货币不断贬值、青年失业率飙升,街头不时出现焚烧最高领袖画像的场景。甚至前总统鲁哈尼也罕见呼吁,要求限制革命卫队干政。

05 屈服与让步,伊朗核计划的艰难抉择

面对日益严峻的形势,伊朗最终选择了让步。9月9日,在国际社会的持续施压下,伊朗政府不得不做出重大政策调整。

德黑兰方面证实,伊朗已与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达成一项框架性协议,同意全面恢复对境内所有核设施的核查工作,其中甚至包括今年6月遭以色列空军精准打击损毁的关键核设施。

这一重大让步,标志着伊朗政府在经历了数月以退为进的外交策略失败后,最终不得不向西方势力低头妥协。

2025年6月中旬,以色列军方对伊朗境内目标发动了近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军事行动。据卫星图像显示,包括纳坦兹铀浓缩工厂在内的多处核设施和军事基地遭到精确制导武器的严重破坏。

令人意外的是,伊朗方面并未如外界预期那样采取报复行动,反而通过外交渠道释放出愿意谈判的灵活信号,试图通过这种示弱姿态换取西方放松经济制裁。

在此期间,由英国、法国和德国组成的欧洲三国集团曾展现出一定程度的善意。三国联合提议,只要伊朗同意重启核设施核查并恢复与美国的直接对话,就可以推迟启动对伊制裁的快速恢复机制。

然而,8月底在日内瓦举行的闭门会谈中,伊朗谈判代表未能提出任何具有实质意义的新方案,导致这场外交斡旋最终以失败告终。

06 美国战略与特朗普的算计,西方不留活路

伊朗的“屈辱求和”失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西方不打算给德黑兰留活路,而这全在特朗普的算计中。这位老练的政治家从一开始就没打算给伊朗留活路,他要的不是伊朗的“改过自新”,而是一场彻底的压制表演。

让对手没有退路,不是逼你谈,而是逼你服。伊朗的示弱恰恰中了他的下怀。在特朗普看来,只要伊朗表现得越被动,他就越能对国际社会说:“看,他们不是想谈,是扛不住了”。

更绝的是,欧洲的“配合”来得刚刚好。伊朗还没来得及提出新方案,欧洲就宣布启动制裁恢复机制。这样一来,不光美国的“极限施压”得以延续,还变成了“国际共识”的样子。

特朗普可以把责任推给“国际社会”,自己继续扮演“坚定守护者”的角色。这套操作简直就是政治版的“连环计”。

特朗普的中东政策非常明确:极限施压,不让对手有喘息机会。在利雅得举行的海合会-美国峰会上,特朗普延续其极限施压策略,要求德黑兰永久停止核计划、终止支持地区武装组织。

并威胁称若不停止核计划及所谓“支持恐怖主义”,将让伊朗石油出口归零。

07 地区影响力萎缩,抵抗轴心的瓦解

伊朗不仅在国内经济和核问题上遭遇困境,其地区影响力也在显著萎缩。曾经被视为伊朗战略资产的哈马斯、黎巴嫩真主党等盟友要么被放弃,要么失去了原有支持。

伊朗在多个战线都显得力不从心,其所谓的“抵抗轴心”正在被以色列打击,也被沙特等国通过经济合作慢慢蚕食。伊朗苦心经营的联盟体系不过是海市蜃楼。

伊朗试图在波斯湾、南亚和高加索地区同步扩大影响力,但其军事预算仅为154亿美元,甚至低于印度一个邦的防务支出。如此悬殊的资源差距使得伊朗无法实现其宏伟目标。

在当今多极化的国际格局中,伊朗仍然依赖陈旧的军事对抗思维,这种方式已不再适合21世纪相互依存的国际环境。尽管伊朗政府野心勃勃,但其能力根本不足以支撑如此庞大的战略目标。

在叙利亚,伊朗让俄军承担大部分作战压力,自己只派少量民兵象征性参战,致使俄军付出高昂代价。黎巴嫩真主党的援助骤减七成,战力明显下降;在加沙冲突中,伊朗对哈马斯的支援也仅仅是过时的火箭弹。

08 战略前景与未来走向,伊朗的艰难抉择

随着伊朗与国际原子能机构签署协议,全面开放核设施接受核查,德黑兰面临着新的战略抉择。伊朗的困境是典型的中等强国地缘困境。

历史上遭受西方围堵的记忆,使其对任何大国合作都保持警惕。哈梅内伊作为执政三十余年的宗教领袖,其讲话反映了统治精英的集体焦虑。

从眼下的局势看,伊朗短期内很难走出当前困境。无论是军事、经济还是外交,它都处于全面下风。如果继续保持克制,可能面临更严重的孤立;如果选择反击,又可能引发更大规模的冲突。

所谓的“灵活性”“克制”如果没有实力做支撑,就只能被当成软弱利用。现在的伊朗,就像被逐渐关上的门夹在中间,进也不是,退也不能。

而门外,特朗普已经握紧把手,准备彻底关上这道外交之门。伊朗可能正在重蹈乌克兰的覆辙。1994年乌克兰为换取经济援助和安全保证,主动销毁继承自苏联的核武库。

结果未能获得承诺的补偿,反而在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中毫无还手之力。如今伊朗提出的弃核条件就是将国家安全完全寄托于美国的“善意”。

对于中俄来说,伊朗仍然是重要的战略伙伴。随着伊朗可能倒向美西方,中俄两国苦心经营多年的“反美统一战线”已出现裂痕。

莫斯科和北京曾通过军售、能源合作等方式力挺德黑兰,如今这个关键支点一旦松动,不仅意味着两国在中东的影响力受挫,更可能导致整个欧亚大陆战略平衡被打破。

结语:

伊朗外长阿拉格奇曾小心翼翼地向西方媒体表态:伊朗愿意在核问题上“展现灵活性”。

但日内瓦闭门会谈中,欧洲外交官直接摊牌:不仅要伊朗接受IAEA全面核查,还得恢复美伊对话,在60%浓缩铀问题上必须“见血”。

伊朗代表团连像样的反驳都没提出,只能在那儿“干着急”。第二天,英法德三国直接启动“快速恢复”机制,联合国制裁将在30天内自动恢复。

没有实力的求和,只是笑话的前奏。德黑兰的决策者们最终发现,国际舞台上没有永恒的情谊,只有永恒的利益计算


   关注 31    返回
中东变局之以色列:横扫千军如卷席
中国借巴基斯坦悄然布局中东?
 
 
关注官方手机微站
  
   
 
公司简介      咨询热线:13910949198(李桂松)      北京市平谷区中关村科技园区平谷园1区-21594(集群注册)          京ICP备16017448号
网站版权归  【北京云阿云互联网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 所有      技术支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