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情报战(二):那些被暗杀的中东风云人物
原创 李桂松 云阿云智库•情报战争课题组
编者按:了解情报战,就是理解当今世界格局演变的一条暗线;重视情报战,就是在为未来的综合国力竞争夯实最关键的基础之一。这虽是一场无声的战争,但其回响,却震耳欲聋。全文6500余字,由云阿云智库•情报战争课题组原创出品。
前言:影子战争中的无声杀戮
在中东这片饱经战火的土地上,除了硝烟弥漫的正规战争外,还存在着另一场隐秘而致命的较量——影子战争。在这片没有前线的战场上,以色列情报机构摩萨德(Mossad)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其执行的暗杀行动不仅改变了地区政治格局,更成为情报史上备受争议的篇章。
摩萨德,全称为以色列情报和特勤局,成立于1948年以色列立国之时。这个机构人员总数约为1200人,其中大部分在位于特拉维夫的总部工作,少数在海外搜集情报,仅有少数特工负责实施刺杀和绑架行动。摩萨德官方网站对其职责的解释看似平淡无奇:“搜集、分析情报,在境外从事特别秘密行动”。但在这平静表述背后,是无数惊心动魄的暗杀行动。
摩萨德有一句格言:“你应该通过欺骗来作战”。这句话精准地概括了这个机构的工作哲学。和其他国家的情报机构一样,摩萨德只有在出现意外失误,或者需要张扬一次行动的胜利以及向对手发出警告时才会高调地吸引公众视线。
一、早期暗杀行动:建国初期的血腥岁月
以色列的暗杀历史可追溯至建国前。当时哈加纳、伊尔贡、莱希等犹太复国主义的地下武装团体,就曾以暗杀手段对付阿拉伯人和英国委任统治者。这些组织的领导人如贝京、沙米尔后来还当上了以色列总理,这段历史为以色列建国后的暗杀政策奠定了基础。
1960年代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建立后,定点清除成了以色列打击巴解领导人和武装人员的常用手法。由于当时巴解组织尚在流亡中,此类行动多在以色列境外执行。
1.1 贝鲁特暗杀行动(1973年)
1973年2月,以色列突击队从水路进入贝鲁特,杀死了阿拉法特副手、法塔赫发言人等3名巴解要员。这次行动中,装扮成阿拉伯妇女的突击队员巴拉克后来成为以色列总理。这次行动展示了以色列跨境打击的决心和能力,也为后来的暗杀行动树立了模板。
1.2 错杀侍者事件(1973年)
同样在1973年,摩萨德在挪威错将一名餐馆侍者当成巴解领导人杀害,酿成了一起外交纠纷。这次失误暴露了暗杀行动的高风险性和情报工作的重要性,摩萨德为此付出了沉重的政治代价。
二、追杀黑九月:复仇行动的开启
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期间,巴勒斯坦武装组织“黑九月”绑架并杀害了11名以色列运动员。这一事件促使以色列发动了大规模的复仇行动——“上帝之怒行动”。摩萨德特工组成了数个暗杀小组,在欧洲多地追杀与慕尼黑惨案有关的巴解组织成员。
在数年的时间里,十多名巴勒斯坦人员在欧洲各地被暗杀。这些行动精准而冷酷,摩萨德特工使用了各种手段,包括炸弹、枪击和毒杀。这些行动传递了一个明确信息:以色列不会放过任何伤害其公民的敌人,无论他们躲在世界哪个角落。
三、暗杀巴解组织领导:境外行动的升级
随着巴解组织在中东地区的影响力不断增强,以色列加大了对其领导人的打击力度。这些行动多在以色列境外执行,展示了摩萨德的全球行动能力。
3.1 阿布·杰哈德暗杀事件(1988年)
最著名的一次行动发生在1988年4月:以色列特工潜入突尼斯,将巴解二号人物阿布·杰哈德暗杀在家中。杰哈德是巴解组织的军事领导人,被称为“圣战之父”,以色列认为他策划了多起针对以色列的袭击。
这次行动动用了摩萨德精干力量,先通过情报收集确定了杰哈德在突尼斯的住所,然后派出特种部队进行远程奔袭。行动小组通过海上潜入突尼斯,在凌晨时分袭击了杰哈德的住宅。在确认身份后,特工们用消音武器向杰哈德发射了数十发子弹,确保其死亡。整个行动仅持续了几分钟,特工们随后安全撤离。
这次暗杀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强烈谴责,但也展示了以色列打击敌人的决心和能力。对巴解组织而言,杰哈德之死是重大打击,使其军事能力受到严重削弱。
四、对付真主党:黎巴嫩方向的暗杀行动
以色列还曾用定点清除手段,来对付黎巴嫩什叶派的真主党和阿迈勒运动的领导人。这些行动多采用空中打击方式,开启了无人机定点清除的先河。
4.1 穆萨维暗杀事件(1992年)
1992年2月,真主党领导人穆萨维在黎南部被以军直升机发射导弹炸死。这是以色列首次使用直升机进行定点清除行动,标志着暗杀战术的技术升级。穆萨维是真主党的创始人之一,他的死亡对组织造成了重大打击。
4.2 阿明暗杀事件(1998年)
1998年8月,阿迈勒运动的高级成员哈桑·阿明也死于相同的方式。这种从空中发动攻击的方式避免了特工人员暴露的风险,成为后来以色列暗杀行动的首选方式之一。
五、转向哈马斯:暗杀行动的新焦点
1993年《奥斯陆协定》使巴解变成和谈伙伴,以色列转而将目标对准了反对和平进程,并且频频对以色列发动恐怖袭击的哈马斯、杰哈德等激进组织的领导人。行动的地点也从海外渐渐转向巴自治领土。
5.1 萨卡基暗杀事件(1995年)
1995年10月在马耳他,以特工枪杀了杰哈德领导人萨卡基。萨卡基当时正在马耳他参加一个会议,摩萨德特工跟踪并确认其身份后,在酒店房间内将其击毙。这次行动引发了国际关注,因为它发生在看似安全的欧洲国家。
5.2 阿亚什暗杀事件(1996年)
3个月后,哈马斯炸弹专家阿亚什在打电话时,被手机炸弹炸死。这次行动展示了摩萨德的技术创新能力。阿亚什被称为“炸弹先生”,涉嫌策划多起自杀式爆炸袭击。摩萨德特工通过在他使用的手机内安装爆炸装置,远程引爆将其清除。这种暗杀方式后来被多次复制使用。
2000年9月巴以冲突爆发后,以政府主动出击,决定推行“定点清除”计划,即通过有步骤地消灭巴激进组织领导人和骨干分子,最终迫使这些组织陷入混乱和瘫痪。
据巴方统计,近4年来,以方定点清除了150多名巴激进分子,包括2004年三四月遇刺的哈马斯领袖亚辛和兰提西。
六、暗杀亚辛和兰提西:斩首行动的高潮
2004年,以色列对哈马斯领导层发动了系列“斩首行动”,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对哈马斯精神领袖艾哈迈德·亚辛和接任领导人阿卜杜勒·阿齐兹·兰提西的暗杀。
6.1 亚辛暗杀事件(2004年3月22日)
亚辛是哈马斯的创始人和精神领袖,尽管他瘫痪坐轮椅,以色列仍认为他是多起恐怖袭击的策划者。2004年3月22日凌晨,亚辛在离开清真寺做完晨礼后,被以色列直升机发射的导弹击中身亡,同时死亡的还有7名无辜的旁观者。
这次暗杀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谴责,但以色列政府坚称亚辛是“恐怖主义大师”,他的死亡是对哈马斯攻击以色列的正当回应。对哈马斯而言,亚辛之痛是巨大损失,但组织很快找到了新的领导人。
6.2 兰提西暗杀事件(2004年4月17日)
接替亚辛的兰提西仅在位不到一个月。2004年4月17日晚,兰提西乘坐的汽车在加沙城遭到以色列直升机导弹袭击,兰提西及其两名保镖死亡。与亚辛暗杀不同,这次行动更加精准,附带伤亡较少。
以色列开发了一种称为“有针对性的预防性行动”的学说,为这些暗杀行动提供法律和道德理由。政府声称这些行动是自卫的必要措施,因为这些人正在策划或下令进行恐怖袭击,而巴勒斯坦权力机构没有采取行动阻止他们。
七、联合行动:美以情报合作
以色列的暗杀行动并非总是单独进行,有时会与其他国家情报机构合作,尤其是美国中央情报局(CIA)。
7.1 穆格尼耶暗杀事件(2008年)
2008年2月12日,黎巴嫩真主党军事指挥官伊马德·穆格尼耶在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遭遇汽车炸弹袭击身亡。穆格尼耶是真主党的创始人之一,被美国和中东多国视为恐怖分子。
根据《华盛顿邮报》披露,这次暗杀是美国中央情报局和以色列摩萨德精心策划的联合行动。美国特工在大马士革跟踪穆格尼耶,当他离开一家酒店、走向自己的越野车时,让以色列特工引爆了埋置在穆格尼耶座驾备胎里的炸弹。
那颗炸弹由美国制造并测试,为了避免连带伤害,爆炸半径很小。接到美国特工的消息后,以色列特工在以色列特拉维夫市远程引爆炸弹。
穆格尼耶被指罪行累累,美国认定他涉嫌于1983年4月和10月分别对美国驻贝鲁特使馆和美、法驻贝鲁特维和部队发动袭击,共造成约350人死亡;于1984年绑架并杀害美国中情局驻贝鲁特负责人,以及1985年策划劫持美国一架客机。
以色列方面称,穆格尼耶涉嫌策划1992年以色列驻阿根廷使馆遭袭事件和1994年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一处犹太人文化中心爆炸事件,两起事件分别造成29人和95人死亡。
美国前情报官员说,穆格尼耶直接关联针对美军的行动,在伊拉克武装和训练什叶派民兵,暗杀穆格尼耶属自卫行为。暗杀行动需时任总统乔治·W·布什批准,总检察长、情报局主管和国家安全顾问等高官也需签字。
穆格尼耶行踪隐秘,极少公开露面,有传言称他曾多次整容以逃避抓捕。美以情报机构搜集了他的起居信息,并使用面部识别技术确认在大马士革的那名男子是他。
八、暗杀伊朗核科学家:遏制伊朗核计划的影子战争
随着伊朗核计划的推进,以色列将暗杀目标转向了伊朗核科学家。这些行动旨在延缓伊朗核计划发展,同时避免公开军事冲突的风险。
8.1 对伊朗核科学家的系列暗杀
在2010-2012年间,5名伊朗核科学家遭到暗杀,这些行动大多采用汽车炸弹或摩托车手附属的磁性炸弹的方式。以色列虽然没有公开承认这些行动,但外界普遍认为摩萨德是幕后策划者。
这些暗杀行动引起了伊朗的强烈反应,伊朗指责以色列和美国是“国家恐怖主义”,并加强了对核科学家的安全保护。与此同时,伊朗也被指控对以色列海外人员发动报复性袭击,使得这场影子战争更加复杂化。
九、现代暗杀技术与手段的演进
随着科技的发展,以色列的暗杀手段也不断升级,从最初的人员直接行动发展到高科技远程打击。
9.1 手机炸弹
如前面提到的哈马斯炸弹专家阿亚什暗杀事件,摩萨德特工通过在他使用的手机内安装爆炸装置,远程引爆将其清除。这种暗杀方式精准且难以防范。
9.2 无人机定点清除
近年来,无人机成为以色列暗杀行动的重要工具。2002年11月,以色列首次使用无人机在加沙地带定点清除了一名哈马斯高级官员。无人机攻击可以减少己方人员风险,提高打击精度,但也因为造成平民伤亡而备受争议。
9.3 网络入侵与电子监控
2025年8月,以色列曝光了暗杀伊朗高层的细节,显示以方通过入侵和追踪伊朗高层人员贴身警卫和司机的手机,成功追踪并锁定伊朗高级政治和军事领导人以及核科学家的具体位置。
随后的6月13日凌晨,在以色列空军对伊朗发起空袭的同时,迅速成功斩首伊朗多名高级将领和核科学家。
以色列在获得精准的伊朗高层人物具体位置和活动轨迹后,通过潜伏在伊朗境内的特工、情报网络,利用汽车炸弹、遥控机枪或近距离射击等方式实施斩首。
战后,一名以色列国防官员说“他们(伊朗高层)身边安插了大量的警卫(或保镖),不仅没有成功保护自己,反而成了弱点,而以色列情报组织则正好利用了这一点。”
9.4 美人计与诱骗
摩萨德还擅长使用“美人计”和诱骗手段接近目标。2010年,哈马斯指挥官马巴胡赫在迪拜酒店被暗杀,摩萨德特工使用伪造护照潜入迪拜,通过精心策划的行动在酒店房间内将其窒息致死。整个行动涉及近30名特工,他们伪装成各种身份,使用先进技术避免暴露。
十、暗杀失败的案例:摩萨德的失误与挫折
并非所有摩萨德的暗杀行动都成功,一些失败的案例暴露了这个机构的局限性和风险。
10.1 马沙尔毒杀未遂事件(1997年)
最糟糕的是1997年,两名特工在安曼对哈马斯领导人马沙尔下毒后被捕,侯赛因国王怒不可遏,以色列只得交出解药,总理内塔尼亚胡秘密飞赴安曼,国王拒不接见。最终以方释放哈马斯精神领袖亚辛,才换回两名特工。
由于他们持伪造的加拿大护照,以加关系也受打击,真是偷鸡不着反蚀把米。这次失败的行动不仅外交上尴尬,还导致哈马斯获得了一个重要的谈判筹码——亚辛获释。
10.2 苏莱曼尼暗杀未遂事件(2019年)
2019年,以色列计划暗杀伊朗圣城旅指挥官卡西姆·苏莱曼尼失败。摩萨德特工计划在苏莱曼尼父亲的墓地旁边挖掘一条地下隧道并提前部署好数百公斤的高爆炸药,但被伊朗卫队侦破而失败。
十一、情报战:没有硝烟的战争
11.1阴影中的博弈
当世界的目光聚焦于炮火连天的传统战场时,另一场更为隐秘、持久且同样至关重要的战争,早已在无声的阴影中全面展开。这里没有隆隆的坦克,没有呼啸的战机,交锋的武器是比特与字节、阴谋与陷阱、忠诚与背叛。这场战争不分平时与战时,它无时无刻不在进行,其胜负往往在真正的枪响之前就已决定国家与民族的命运。这就是情报战——一场真正“没有硝烟的战争”。
11.2无形战场——情报战的范畴与演变
情报战并非现代产物,自人类有组织冲突以来,间谍与反间谍活动便已存在。从孙武《孙子兵法》中“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古老智慧,到特洛伊木马的神话传说,无不闪耀着早期情报斗争的光芒。
然而,进入20世纪,特别是冷战时期,情报战完成了从战术辅助到战略核心的跃升。它不再是军事情报的单一范畴,其触角延伸至政治、经济、科技、金融、社会等几乎所有领域。一场选举的幕后干预、一次关键技术的秘密窃取、一条能源管道的政治博弈、一国金融市场的异常波动,其背后都可能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情报行动。
现代情报战的定义早已超越“间谍”的简单范畴,它是一个包含情报搜集、分析、渗透、反间谍、心理作战(心战)、舆论操控、网络攻击等多维一体的综合性战略体系。
11.3武器库——现代情报战的多元手段
现代情报战的武器库琳琅满目,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类:
①人力情报(HUMINT):最古老也是最核心的手段。通过间谍、线人、外交官、记者等角色,深入敌营,获取核心机密。考验的是人性的把握、身份的伪装与策反的艺术。
②信号情报(SIGINT):通过截获、破译通信信号来获取情报。包括通信情报(COMINT)如监听电话、电台,和电子情报(ELINT)如侦测雷达、武器系统信号。斯诺登曝光的“棱镜”计划便是其典型代表。
③影像情报(GEOINT):通过卫星、高空侦察机、无人机等平台拍摄照片和视频,对目标进行监视与测绘。现代高分辨率卫星使地球几乎再无秘密可言。
④网络情报(CYBINT/NETINT):这是21世纪的主战场。通过黑客技术侵入敌方网络系统,窃取数据、破坏基础设施、散布谣言、甚至植入后门以备战时瘫痪对方。国家级黑客组织(如APT系列)已成为数字时代的常备军。
⑤开源情报(OSINT):从公开信息中挖掘价值。社交媒体、新闻报告、学术论文、商业数据库、甚至一张看似普通的照片,经过专业分析师的整合与研判,都能拼凑出极具价值的情报图谱。
⑥心理战与舆论战(PSYOP):通过散布虚假信息、制造舆论焦点、操控社交媒体,影响目标国家的公众情绪、选举结果和政策走向,旨在“不战而屈人之兵”。
11.4攻防之道——情报战的战略与艺术
情报战不仅是技术的比拼,更是智慧与战略的较量。
①进攻方的策略在于:渗透(长期潜伏,打入核心)、策反(利用金钱、意识形态、讹诈等手段使对方人员倒戈)、技术突破(研发更先进的窃听与网络攻击工具)、制造迷雾(释放海量真假难辨的信息以迷惑对手)。
②防御方的基石在于:反间谍(甄别、清理内部的敌方人员)、通信安全与网络安全(加密技术、防火墙、内部隔离)、保密教育(提升全民尤其是核心人员的防谍意识)、情报分析(从碎片化信息中准确研判对方意图和能力,发出预警)。
历史上著名的“双面间谍”、“假情报行动”(如二战英国的“肉馅计划”)都是攻防双方精彩博弈的典范。
11.5新时代的挑战与未来
技术的飞速发展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重塑情报战场:
①人工智能(AI):AI能瞬间处理海量数据,实现智能监控、人脸识别、预测分析,同时也被用于生成深度伪造(Deepfake)视频和自动化网络攻击,使得真伪更难辨别。
②大数据:个人的行为数据成为新的“石油”,被国家行为体收集分析,用于社会监控、精准宣传和预测社会动态。
③量子计算:一旦实用化,现有加密体系可能瞬间被破解,引发一场通信安全革命,迫使各国全力研发抗量子密码技术。
④模糊的边界:国家支持的黑客组织、私营军事公司、网络犯罪集团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为情报行动提供了“否认合理性”,增加了溯源和问责的难度。
这些挑战使得情报战变得更加复杂、高效,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伦理困境:个人隐私与国家安全之间的界限何在?数字时代的“全民皆谍”与“全民被窥”将把社会引向何方?
结论:决胜于千里之外,运筹于帷幄之中
情报战,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其重要性在全球化与数字化的今天已升至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它往往能“决胜于千里之外”,通过提前预警、瓦解阴谋、窃取技术、动摇人心,从而避免或赢得真正的武装冲突。
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强大的情报能力不仅是捍卫国家安全的“盾牌”,更是先发制人、维护战略利益的“长矛”。它要求国家具备顶尖的技术实力、卓越的人才队伍、缜密的战略思维和坚定的意志。了解情报战,就是理解当今世界格局演变的一条暗线;重视情报战,就是在为未来的综合国力竞争夯实最关键的基础之一。
这虽是一场无声的战争,但其回响,却震耳欲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