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地产案例分享-太原龙湖万达广场项目(一)
原创 李桂松 李富松 段小丽 云阿云智库•商业地产项目组
导读:本项目直面北城商业“中间陷阱”,以“晋文化”为魂,借力北京云阿云资源与数字化引擎,通过定位升级、场景重构、业态焕新与资产运营破局,目标三年内实现NOI从3.8%提升至5.5%,重塑北城生活美学枢纽与商业资产标杆。全文共123800字,由北京云阿云智库•商业地产项目组原创供稿。
作者:李桂松 |北京云阿云智库平台理事长
作者:李富松 | 北京云阿云城市运营管理有限公司副总裁
作者:段小丽 | 北京云阿云智库平台公共关系总裁13811016198
晋韵新生
文化驱动下的太原龙湖万达广场资产优化与增值路径报告
目录
一、市场分析及项目概述
二、本体SWOT 及项目现状
三、竞品分析及应对策略
四、核心挑战及破局路径
五、定位升级与客群策略
六、空间优化及场景创新
七、招商创新及政策汇总
八、业态规划及品牌焕新
九、运营管理专项提升
十、资产优化与实施策略
一、市场分析及项目概述
市场分析是商业综合体资产运营的 “导航仪”,需从全球趋势锚定方向、本地市场挖掘机遇、项目本体明确定位,三层联动为后续运营提升提供科学支撑。以下从全球、本地、项目三个维度展开深度分析,新增项目发展历程与北京云阿云介入背景及角色定位,融入具体案例、数据及落地性措施。
(一)全球商业综合体发展趋势锚定:从“功能消费”到“价值共生”
全球商业综合体已走过“单纯卖货”“盲目造景”的阶段,进入 “体验驱动、数字赋能、本土扎根、绿色可持续” 的融合发展期。头部项目通过精准把握消费需求变化,实现资产价值与用户粘性的双重提升,其经验对太原龙湖万达广场具有直接借鉴意义。
1. 核心趋势:“场景化 + 数字化 + 本土化” 构建不可复制的竞争力
全球商业综合体的核心逻辑已从 “满足消费需求” 转向 “创造消费理由”,通过三大抓手打造 “体验式生活枢纽”,具体表现为:
场景化:从“标准化空间”到“主题化记忆点”
头部项目不再追求 “大而全”,而是通过 “主题 IP + 沉浸式设计” 让空间成为 “社交货币”。例如:
日本涩谷 PARCO:以 “文化 × 娱乐 × 艺术” 为核心,将商场与任天堂 IP 深度绑定,打造全球首家 “任天堂东京旗舰店”,同时引入剧场、美术馆、屋顶花园,形成 “逛商场 = 打卡文化地标” 的认知。其体验业态占比达 65%,开业首年客流量突破 3000 万人次,商户坪效较传统商场高 40%,核心原因在于场景化设计让 “购物” 成为附加价值,“体验” 成为核心吸引力。
新加坡 ION Orchard:聚焦 “高端生活方式”,在中庭打造 40 米高的 “雨之舞” 灯光装置(随音乐变换光影),每层设置 “主题零售区”(如一层奢侈品区、三层潮流区),并定期举办艺术展览、品牌发布会。其场景化设计不仅吸引本地客群,更成为游客必到打卡点,年游客占比达 35%,资产收益率(NOI)稳定在 5.8% 以上。
对太原龙湖万达的启示:需摒弃 “一层零售、二层服饰、三层餐饮” 的传统动线,围绕 “晋文化” 与 “家庭 + Z 世代” 客群,打造 “主题化楼层 + 沉浸式节点”(如中庭晋商文化装置、屋顶晋韵花园),让空间从 “路过” 变为 “停留”,从 “停留” 变为 “复购”。
数字化:从 “工具辅助” 到 “运营中枢”
数字化不再是 “扫码支付、线上会员” 等基础功能,而是通过数据打通 “客流 - 会员 - 商户” 全链路,实现 “精准运营、效率提升”。据云阿云智库•商业地产《2024 全球商业综合体数字化报告》显示,头部项目数字化运营渗透率已达 80% 以上,核心应用场景包括:
客流精准分析:新加坡滨海湾金沙购物中心通过 AI 摄像头实时监控各楼层客流热力图,结合销售数据调整业态布局 —— 发现三层餐饮区午间客流饱和、晚间客流不足后,引入 “夜间小酒馆 + livehouse”,将晚间坪效提升 25%;
会员个性化服务:英国伦敦 Westfield 购物中心通过会员消费数据构建 “用户画像”,针对 “年轻妈妈” 客群推送 “亲子餐厅 + 儿童乐园” 组合优惠,针对 “商务人士” 推送 “轻食 + 咖啡” 工作日套餐,会员复购率提升至 60%,远高于行业平均 30%;
商户数字化赋能:美国纽约曼哈顿广场为商户提供 “数字化运营工具包”(含销售数据分析、库存预警、线上营销插件),帮助中小商户实现 “线上引流 + 线下转化”,商户续约率达 92%,较传统运营模式高 18%。
对太原龙湖万达的落地建议:短期内需搭建 “数字化运营中台”,接入客流监控、会员管理、商户 POS 三大系统,实现 “客流高峰预警(如周末 14-16 点中庭客流超容时,通过广播引导至屋顶花园)、会员精准推送(如 Z 世代会员生日推送潮玩店优惠券)、商户销售分析(如告知餐饮商户 “周末家庭客群占比高,建议增加儿童套餐”)”,中期目标是数字化渗透率达 70%,会员复购率提升至 40%。
本土化:从“全球复制”到“在地融合”
全球头部项目均避免 “千店一面”,而是深度挖掘本地文化,让商场成为 “城市文化载体”。例如:
泰国曼谷 Siam Discovery:以 “泰国设计” 为核心,引入 60% 本土设计师品牌,在商场内设置 “泰国传统手工艺体验区”(如泰式刺绣、香薰制作),同时将泰式建筑元素(尖顶、木雕)融入装修,开业后成为 “展示泰国设计文化” 的窗口,本土客群复购率达 55%,外国游客占比达 28%;
中国香港 K11 MUSEA:聚焦 “东方美学”,邀请 100 多位国际设计师打造 “艺术商场”,引入香港本土艺术家的雕塑、画作,定期举办 “香港非遗文化展”,让商场成为 “香港文化新地标”,年客流量突破 2500 万人次,NOI 达 6.5%。
对太原龙湖万达的关键动作:需将 “晋商文化、晋剧元素、山西非遗” 融入运营 —— 如在一层入口设置 “晋商票号主题展柜”(展示传统银票、算盘),在餐饮区引入 “晋味非遗小吃体验”(如平遥牛肉制作展示),让本土文化从 “装饰” 变为 “可体验、可消费” 的内容,形成 “太原人认同、外地人打卡” 的差异化优势。
2. 可持续发展导向:绿色商业成为资产增值的 “硬通货”
随着全球 “双碳” 目标推进,绿色商业不再是 “社会责任”,而是直接影响资产价值的核心要素。据《2024 全球绿色商业发展报告》数据,2024 年全球获得 LEED 认证(国际绿色建筑认证)的商业综合体,资产收益率较传统项目高 12%-15%,出租率高 8%-10%,核心原因在于绿色设计降低运营成本、提升品牌形象、吸引优质客群(尤其是注重环保的 Z 世代与新中产)。
典型案例参考:
美国洛杉矶 The Bloc:通过 LEED 白金认证,采用 “光伏屋顶(年发电 120 万度,满足商场 15% 用电需求)、雨水回收系统(年回收雨水 500 吨,用于绿化灌溉)、自然通风设计(减少空调使用 30%)”,运营成本较传统商场低 20%,同时引入 “环保主题市集”(售卖二手物品、可持续品牌),吸引大量年轻客群,NOI 达 5.6%;
中国上海虹桥天地:聚焦 “低碳运营”,推出 “绿色租户计划”—— 对采用环保包装、节能设备的商户给予 5% 租金优惠,同时在地下车库设置 200 个充电桩,引入新能源汽车展示区,绿色相关业态占比达 18%,年客流量中 “环保关注者” 客群占比达 32%,出租率稳定在 98%。
太原龙湖万达的绿色升级路径(短期可落地):
节能改造:优先对空调、照明系统进行节能升级 —— 将传统灯管更换为 LED 灯(年省电约 50 万度,节省电费 40 万元),在地下车库采用 “感应照明”(无人时自动熄灭,省电 30%);
绿色场景打造:在屋顶花园种植本地耐旱植物(如国槐、海棠),减少灌溉用水,同时设置 “旧物回收角”(每周六开放,回收衣物、书籍,兑换商场优惠券),吸引家庭客群参与;
绿色商户联动:推出 “绿色商户认证”,对使用可降解包装的餐饮商户、销售可持续产品的零售商户,在商场小程序首页推荐,同时给予 3% 租金优惠,短期内目标是绿色商户占比达 30%,形成 “绿色消费” 标签。
(二)太原本地商业市场基本面:消费升级下的“存量优化” 红利
太原作为山西省会,2024 年经济增速达 6.1%,人均可支配收入稳步增长,消费市场呈现 “升级与分层并存” 的特征 —— 一方面,Z 世代与新中产推动 “体验消费、文化消费” 需求上升;另一方面,传统商业项目因业态老化、体验不足,面临出租率与收益率双降,为太原龙湖万达广场的 “存量优化” 提供机遇。
1. 消费基础:收入增长驱动 “从买刚需到买体验”
2024 年太原全市人均可支配收入达 4.8 万元(同比增长 6.2%),高于全国平均增速(5.8%),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 5.5 万元(同比增长 6.5%),为消费升级提供支撑。从消费结构与客群特征看,核心变化如下:
消费结构:服务型消费占比突破 40%,体验需求成主流
据太原市统计局数据,2024 年太原居民服务型消费支出占比提升至 42%,较 2020 年(35%)增长 7 个百分点,其中 “文化娱乐、餐饮住宿、健康养生” 三类支出增速最快(分别达 12%、9%、8%)。例如:
文化娱乐:太原博物院 2024 年参观人数达 180 万人次(同比增长 15%),本地文化类展览(如 “晋商文化特展”)场均观展人数超 3000 人;
餐饮消费:“网红餐饮、特色餐饮” 客单价较传统中餐高 30%,但排队时长仍达 1-2 小时(如太原万象城 “太二酸菜鱼” 首店,开业首月日均排队 200 桌);
亲子消费:太原家长年均亲子消费支出达 2.8 万元(同比增长 10%),其中 “亲子乐园、儿童教育、亲子餐饮” 占比超 60%,家长更愿意为 “互动性、教育性” 体验付费。
客群特征:Z 世代成消费主力,“社交化、个性化” 需求突出
2024 年太原 Z 世代(18-35 岁)人口占比达 32%,消费贡献占比超 50%,其消费行为呈现三大特征:
社交驱动:65% 的 Z 世代会因 “朋友推荐、社交平台打卡” 选择消费场所,例如太原钟楼街因 “晋文化场景 + 网红打卡点”,年轻客群占比达 70%,周末日均客流量超 5 万人次;
个性偏好:Z 世代对 “小众潮牌、国潮品牌、首店品牌” 的偏好度是其他客群的 2 倍,据《2024 太原首店经济报告》,2024 年太原新增首店品牌 85 家(同比增长 40%),其中 80% 集中在 Z 世代偏好的 “潮玩、茶饮、文创” 品类;
文化认同:72% 的太原 Z 世代表示 “愿意为本土文化相关产品付费”,例如山西本土文创品牌 “晋小礼” 推出的 “晋剧脸谱玩偶”,2024 年销售额达 800 万元(同比增长 50%),核心客群为 18-30 岁年轻人。
对太原龙湖万达的消费需求匹配建议:
需围绕 “服务型消费” 与 “Z 世代 + 新中产家庭” 客群,调整业态配比 —— 减少传统服饰、箱包等 “刚需零售”,增加 “文化体验、网红餐饮、亲子互动、潮玩社交” 等体验类业态,同时引入 “山西首店、本土特色品牌”,满足客群 “个性化、社交化” 需求。
2. 商业存量与竞争格局:北城“优质体验供给不足”,存量优化空间显著
截至 2024 年底,太原商业综合体存量约 380 万㎡,较 2020 年(300 万㎡)增长 27%,但 “增量过剩与存量低效” 并存 —— 核心商圈(如长风街、亲贤街)优质项目饱和,而北城(杏花岭区、尖草坪区)作为太原传统城区,虽商业存量约 85 万㎡(占全市 22%),但普遍存在 “业态老化、体验不足” 问题,为太原龙湖万达提供 “差异化突围” 机会。
北城商业现状:传统项目占比高,体验型供给缺口大
北城现有商业项目以 “2015 年前开业” 的传统综合体为主(如太原铜锣湾国际购物中心、太原解放百货大楼),其共同问题是:
业态结构失衡:传统零售(服饰、家电)占比超 50%,体验业态(文化、亲子、运动)占比不足 20%,远低于行业平均 35%;
运营能力薄弱:缺乏主题活动与数字化运营,商户以 “本地中小品牌” 为主,首店品牌占比不足 5%,客群吸引力弱;
资产效率低:2024 年北城传统商业项目平均出租率为 82%(低于全市平均 88%),平均租金水平 1.6 元 /㎡/ 天(低于全市核心商圈 2.2 元 /㎡/ 天),NOI 普遍低于 4.5%,较太原万象城(NOI 6.2%)、钟楼街(NOI 5.5%)差距显著。
竞争格局:头部项目分流高端客群,北城缺乏标杆项目
太原商业市场已形成 “分层竞争” 格局,不同项目聚焦不同客群,具体对比如下:
项目类型 | 代表项目 | 核心客群 | 体验业态占比 | 首店品牌占比 | NOI | 对北城市场的影响 |
高端商业地标 | 太原万象城 | 新中产、高净值人群 | 20% | 35% | 6.2% | 分流北城高收入客群(如高端购物、商务宴请) |
文旅商业 | 太原钟楼街 | 年轻客群、游客 | 35% | 20% | 5.5% | 分流北城年轻客群(如文化打卡、夜间消费) |
区域家庭中心 | 太原吾悦广场 | 3 公里内家庭客群 | 30% | 10% | 4.8% | 分流北城家庭客群(如亲子消费、日常餐饮) |
传统北城项目 | 铜锣湾购物中心 | 周边居民 | 18% | 5% | 4.2% | 业态老化,竞争力弱 |
从竞争格局可见:北城现有项目无法满足 “体验型、个性化” 消费需求,而太原龙湖万达作为北城 “唯一成熟大型综合体”,若能通过 “体验升级、品牌焕新” 填补供给缺口,可快速抢占 “北城家庭 + Z 世代” 客群,实现从 “区域便利中心” 到 “北城体验标杆” 的转型。
(三)太原龙湖万达广场项目核心画像:历程、伙伴与数据的三维透视
太原龙湖万达广场作为 2015 年开业的北城核心商业体,其发展历程映射了太原商业从 “功能型” 到 “体验型” 的转型轨迹;而北京云阿云的深度介入,为项目注入 “数字化 + 资源整合” 的新动能。结合核心运营数据,可全面明确项目 “优势锚点” 与 “优化方向”。
1. 项目发展历程:从 “北城商业空白填补者” 到 “存量优化挑战者”
项目自 2007 年拿地至今,历经 “规划建设 - 开业培育 - 稳定运营 - 转型探索” 四大阶段,每个阶段的关键动作均与太原北城商业发展需求深度绑定:
发展阶段 | 时间节点 | 核心动作与目标 | 阶段成果与影响 |
规划建设阶段 | 2007 年 - 2014 年 | 1. 2007 年 9 月:万达集团以 15 亿元竞得杏花岭区解放路核心地块,定位 “北城首个大型城市综合体”;2. 2009-2010 年:分两期推出住宅与商业产品,总投资超 70 亿元,规划 “商业 + 住宅 + 写字楼” 多元业态;3. 核心目标:填补北城 “无大型一站式商业” 的空白。 | 1. 地块拆迁与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为北城商业升级奠定基础;2. 住宅与写字楼提前入市,积累 1.2 万组稳定客群(含业主与企业员工),为后续商业运营储备客流。 |
开业培育阶段 | 2015 年 - 2017 年 | 1. 2015 年 9 月 30 日:商业部分正式开业,引入万达影院、永辉超市、优衣库等 200 + 品牌,业态覆盖 “零售 + 餐饮 + 娱乐”;2. 推出 “开业狂欢季”(折扣促销、明星演出),首月客流量突破 150 万人次;3. 核心目标:快速打开市场知名度,建立 “北城消费首选地” 认知。 | 1. 开业首年客流量达 1800 万人次,出租率稳定在 90% 以上,直接填补北城大型商业空白;2. 带动解放路周边商业氛围升级,周边社区房价较开业前上涨 15%,成为 “北城商业地标”。 |
稳定运营阶段 | 2018 年 - 2022 年 | 1. 聚焦 “家庭客群”,引入亲子乐园、儿童服饰等业态,优化餐饮品牌(如新增海底捞、西贝莜面村);2. 常态化举办 “节日促销”(春节庙会、双 11 满减)与 “社区公益”(免费体检、儿童画展)活动;3. 核心目标:维持客流与出租率稳定,巩固区域垄断地位。 | 1. 年客流量稳定在 1900-2000 万人次,会员规模达 25 万人;2. 出租率长期保持 88%-90%,成为北城家庭 “周末消费固定场所”,但传统零售业态占比仍超 45%,体验升级滞后。 |
转型探索阶段 | 2023 年至今 | 1. 面临周边社区商业分流与体验型项目竞争,客流量首次出现 3% 同比下滑,传统零售出租率降至 82%;2. 引入北京云阿云作为运营合作伙伴,启动 “数字化升级 + 品牌焕新” 试点(如新增 2 家区域首店、上线简易会员系统);3. 核心目标:突破 “业态老化、体验不足” 瓶颈,向 “体验式生活枢纽” 转型。 | 1. 试点首店品牌(如山西首店 “霸王茶姬”)月均销售额达 80 万元,较传统茶饮品牌高 50%;2. 数字化试点区域(三层餐饮区)客流停留时长提升 15%,验证体验升级的可行性。 |
从历程可见,项目前期凭借 “先发优势” 成为北城商业标杆,但随着消费需求升级与竞争加剧,“传统业态 + 粗放运营” 的模式已难以为继,转型迫在眉睫。
2. 北京云阿云介入背景及角色定位:从 “资源合作者” 到 “运营赋能者”
北京云阿云作为 “城市运营商与资源整合家”,其介入并非偶然,而是基于项目转型需求与自身核心能力的精准匹配,形成 “数据 + 资源 + 实战” 的三位一体赋能角色:
介入背景:项目转型痛点与云阿云能力的高度契合
2023 年,太原龙湖万达面临三大核心痛点,而北京云阿云的能力恰好形成 “解决方案”:
痛点一:招商资源不足,首店引入难—— 项目传统招商依赖本地中小品牌,缺乏 “区域首店、特色品牌” 资源,难以吸引 Z 世代客群;云阿云拥有 “全球品牌资源库”(含潮玩、文创、网红餐饮等品类),已成功为全国 12 个城市商业项目引入首店品牌超 80 家,可直接解决 “品牌新鲜度” 问题。
痛点二:数字化运营空白,效率低—— 项目会员系统仅停留在 “积分兑换”,缺乏客流分析、精准营销能力,会员活跃度仅 20%;云阿云具备 “超强算法能力”,自主研发的 “商业运营中台” 可实现 “客流 - 会员 - 商户” 数据打通,已帮助西安某商业项目将会员复购率从 25% 提升至 42%。
痛点三:资产增值路径模糊,NOI 增长乏力—— 项目收益仅依赖租金,闲置空间(屋顶、地下二层)未盘活,非租金收入占比不足 10%;云阿云拥有 “10 年 + 大型商业操盘经验”,擅长通过 “空间优化 + 活动运营 + 增值服务” 拓展收益渠道,曾帮助成都某项目将非租金收入占比提升至 25%。
角色定位:四大核心职能,推动项目从 “运营” 到 “资产增值”
北京云阿云并非简单的 “招商代理”,而是深度参与项目 “战略规划 - 执行落地 - 效果复盘” 全流程,具体角色可概括为:
数据驱动的 “运营军师”—— 搭建 “太原龙湖万达专属数据模型”,通过算法分析客群消费偏好(如 Z 世代对潮玩的需求占比、家庭客群对亲子体验的付费意愿),为 “业态调整、招商决策、活动策划” 提供数据支撑;例如,通过分析发现 “周末 18-20 点年轻客群占比达 45%”,建议引入 “夜间 livehouse”,试点后该时段客流提升 20%。
全球资源的 “链接者”—— 发挥品牌资源优势,为项目定制 “首店 + 本土特色” 招商清单:一方面,对接华北区域首店资源(如 TOP TOY、奈尔宝亲子乐园),争取 “免租期 + 装修补贴” 的合作条件;另一方面,挖掘山西本土文创、餐饮品牌(如晋小礼、老太原菜馆),协助其进行 “品牌升级”(如门店设计、产品创新),适配商场定位。
场景体验的 “设计师”—— 主导 “晋文化 + 商业” 的场景落地,例如:规划 “中庭晋商票号主题区”,设计 “AR 晋剧体验” 互动装置;策划 “晋韵夜集” 夜间活动,联动非遗手作、本土餐饮商户打造 “沉浸式夜间消费场景”,2024 年国庆期间该活动带动夜间客流增长 35%。
资产增值的 “操盘手”—— 制定 “短期盘活 + 中期提升 + 长期增值” 的资产策略:短期盘活屋顶、地下二层闲置空间,引入 “屋顶轻食区 + 地下潮玩市集”,预计新增年租金收入 200 万元;中期推动 “数字化运营降本”,通过智能能耗监控降低 15% 能耗成本;长期探索 “资产证券化” 前期准备,协助梳理租金收益数据,对接金融机构资源。
3. 核心运营数据:优势与短板并存,增值潜力明确
结合 2024 年最新运营数据,项目 “区域垄断优势” 与 “转型短板” 形成鲜明对比,为后续优化指明方向:
运营指标 | 2024 年数据 | 同比变化 | 太原核心商圈平均水平 | 差距分析与优化方向 |
年客流量 | 1950 万人次 | -3% | 2200 万人次 | 工作日客流(3.8 万人次)偏低,需通过 “商务轻食 + 日间体验活动” 激活 |
平均停留时长 | 1.5 小时 | -0.1 小时 | 2.0 小时 | 缺乏主题场景,需加快 “中庭晋文化改造 + 屋顶花园落地” |
出租率 | 88% | 持平 | 92% | 传统零售出租率(82%)拖后腿,需淘汰 10% 低效零售品牌,引入体验业态 |
平均租金水平 | 1.8 元 /㎡/ 天 | 持平 | 2.2 元 /㎡/ 天 | 首店品牌租金(2.5 元 /㎡/ 天)高于平均,需扩大首店占比 |
资产收益率(NOI) | 3.8% | -0.2% | 4.5% | 非租金收入占比仅 10%,需通过 “场地租赁 + 活动赞助” 提升 |
会员活跃度 | 20% | -2% | 35% | 缺乏精准运营,需依托云阿云算法实现 “会员分层营销” |
数据背后的增值潜力测算:
基于云阿云的赋能方案,项目 3 年内核心指标提升目标清晰:
客流端:通过 “场景体验 + 首店引流”,年客流量提升至 2300 万人次,平均停留时长延长至 2.5 小时;
租金端:首店品牌占比从 5% 提升至 15%,平均租金提升至 2.8 元 /㎡/ 天,租金收入增长 56%;
资产端:非租金收入占比从 10% 提升至 25%,NOI 从 3.8% 突破至 5.5%,资产价值提升超 30%。
综上,太原龙湖万达广场在 “全球趋势锚定、本地市场机遇、项目历程积淀、伙伴能力赋能” 的多重支撑下,已具备从 “传统综合体” 向 “北城体验标杆” 转型的核心条件 —— 以北京云阿云的 “数据 + 资源” 为引擎,聚焦 “场景化、数字化、本土化” 三大方向,即可释放显著的资产增值潜力。
二、本体 SWOT 分析及项目现状
本体分析是商业综合体转型的 “体检报告”,需通过 SWOT 深度拆解明确 “优势可放大、劣势需弥补、机会要抓住、威胁需规避” 的核心逻辑,再结合矩阵策略与痛点细化,为后续运营提升划定 “优先级任务清单”。以下从 SWOT 深度拆解、TOWS 矩阵策略、现状核心痛点三个层面展开,融入数据、案例及落地措施。
(一)SWOT 深度拆解:从 “要素罗列” 到 “价值挖掘”
SWOT 分析需跳出 “简单分类”,结合项目实际运营数据与行业标杆案例,挖掘每个要素背后的 “隐性价值” 与 “潜在风险”,为策略制定提供精准依据。
1. 优势(S):北城商业 “基本盘”,转型的核心支撑力
项目的优势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形成 “区位 - 品牌 - 客群 - 业态” 的联动体系,是抵御竞品冲击、承接市场机会的基础,具体拆解如下:
1.1区位优势:北城核心交通枢纽,3 公里辐射圈 “无替代”
项目位于杏花岭区解放路 175 号,处于北城 “商业 + 居住” 双核心区,交通可达性与人口密度形成双重优势:
交通覆盖:距离地铁 2 号线缉虎营站仅 800 米(步行 10 分钟),周边有 10 条公交线路(10 路、61 路、828 路等)直达太原火车站、太原南站,3 公里内自驾车程均在 15 分钟以内,2024 年监测数据显示,地铁与公交带来的客流占比达 35%,自驾客流占比 40%,交通便利性远超北城其他传统商业项目(如铜锣湾购物中心,距地铁 1.5 公里,公交客流占比仅 20%)。
人口密度:3 公里内覆盖 28 个中高端社区(如富力城、万达公馆、太原星河湾),常住人口约 15 万,其中 “月均消费超 3000 元” 的中高收入家庭占比达 45%,这一客群基数是太原吾悦广场(3 公里内常住人口 10 万)的 1.5 倍,为项目提供稳定的消费流量基础。
商业稀缺性:3 公里内无同规模(10 万㎡以上)商业综合体,最近的竞品太原吾悦广场距离 5 公里,项目在北城 “5 分钟商业圈” 内具备垄断性,2024 年北城居民 “一站式消费” 选择率中,项目占比达 68%,远超其他项目(铜锣湾占比 18%,社区商业占比 14%)。
1.2品牌基础:万达商管 “信任背书”,本地认知度 “碾压级”
万达作为全国商业地产龙头,其品牌认知度与运营体系为项目提供强大支撑:
认知度优势:2024 年太原商业消费者调研显示,“提到北城大型商场” 时,89% 的受访者首先想到 “太原龙湖万达广场”,认知度远超太原吾悦广场(62%)、铜锣湾购物中心(45%);“万达影院”“永辉超市” 等主力店品牌的会员复购率达 55%,形成 “逛万达 = 看电影 / 买生鲜” 的固定认知。
运营体系优势:万达商管拥有 “招商 - 运营 - 物业” 全链条标准化体系,例如 “商户租金收缴系统” 可实现租金收缴率 98% 以上(行业平均 92%),“物业应急响应系统” 可将设备故障处理时间控制在 2 小时内(行业平均 4 小时),这一体系保障项目运营稳定性,2024 年商户续约率达 85%,高于北城传统项目(70%)。
1.3客群基础:家庭客群 “高粘性”,消费频次 “抗周期”
项目 3 公里内家庭客群占比 65%,这一客群具有 “消费频次高、稳定性强” 的特点,是项目抵御市场波动的核心:
消费频次:2024 年会员数据显示,家庭客群月均到店 2.5 次,其中 “亲子消费”(儿童乐园、亲子餐饮)占比达 50%,“日常采购”(永辉超市)占比 30%,这一频次是 Z 世代客群(月均 1.8 次)的 1.4 倍,且受线上电商冲击小(家庭客群 “线下体验 + 即时消费” 需求占比 70%)。
消费潜力:家庭客群客单价虽低于高端客群(平均客单价 680 元,高端客群平均 1200 元),但消费总额占比达 52%,且 “节假日消费” 爆发力强 ——2024 年国庆期间,家庭客群消费额同比增长 18%,其中 “亲子套餐”“家庭聚餐” 品类销售额占比超 60%。
1.4业态基础:“零售 + 餐饮 + 影院” 雏形,转型 “低门槛”
项目已覆盖商业综合体核心基础业态,无需 “从零构建”,可直接在现有基础上优化升级:
业态完整性:零售(服饰、箱包、数码)、餐饮(中餐、西餐、快餐)、影院(万达 IMAX)三大核心业态齐全,2024 年三大业态贡献销售额占比达 85%,其中餐饮业态坪效达 1.8 万元 /㎡/ 年(高于北城平均 1.5 万元 /㎡/ 年),说明现有业态具备优化潜力。
升级兼容性:现有业态与目标转型方向(体验式生活枢纽)可兼容,例如 “传统零售区” 可改造为 “零售 + 体验” 复合业态(如服饰店增加 DIY 定制区),“餐饮区” 可升级为 “餐饮 + 社交” 场景(如火锅店增加剧本杀包间),无需大规模拆改,降低转型成本(预计改造成本可控制在 500 元 /㎡以内,仅为新建项目的 1/3)。
2. 劣势(W):转型 “绊脚石”,需精准破解的核心瓶颈
劣势并非 “不可改变”,而是需通过数据量化差距,结合行业案例找到破解路径,避免劣势扩大为 “致命短板”:
2.1业态老化:“重零售、轻体验”,与消费需求 “反向脱节”
项目传统零售占比 45%(服饰、箱包占比 38%),体验业态仅 25%,这一结构与太原消费升级趋势严重不符:
数据差距:2024 年太原优质商业综合体(如太原万象城)体验业态占比达 35%,其中 “文化体验”“运动体验” 品类坪效达 2.2 万元 /㎡/ 年,是项目传统零售(1.2 万元 /㎡/ 年)的 1.8 倍;项目传统零售中,“服饰箱包” 品类 2024 年销售额同比下降 8%,出租率从 2022 年的 90% 降至 2024 年的 82%,部分商户(如某传统女装品牌)月均销售额不足 10 万元,已低于 “盈亏平衡点”(15 万元 / 月)。
案例对比:太原钟楼街通过将体验业态占比提升至 35%(引入非遗手作、文创市集),2024 年年轻客群占比从 55% 提升至 70%,客流量同比增长 22%;而项目因体验业态不足,2024 年 Z 世代客群占比仅 30%,低于钟楼街(70%)、太原吾悦广场(45%)。
破解方向:需将传统零售占比从 45% 降至 25%,腾挪 10000㎡空间引入 “晋文化体验”“潮玩社交”“亲子互动” 等体验业态,参考西安大悦城 “零售转体验” 案例(将 3 层传统零售区改造为 “亲子乐园 + 文创街区”,坪效提升 120%)。
2.2空间体验:“无记忆点”,消费者 “逛而不买”
项目空间设计仍停留在 “标准化布局”,缺乏主题化、沉浸式场景,导致消费者停留时长仅 1.5 小时(行业优秀项目超 2.5 小时):
具体问题:
①中庭设计单一,仅为 “空旷场地 + LED 屏”,无主题装饰与互动装置,2024 年监测显示,中庭区域停留时长平均仅 8 分钟(太原万象城中庭因 “艺术装置 + 主题展览”,停留时长平均 35 分钟);
②连廊利用率低,各楼层连廊仅作为 “通道”,无商铺、无休息区、无打卡点,导致 “跨楼层引流” 效果差,4 楼影院客群到 1-3 楼消费的比例仅 20%(行业优秀项目超 40%);
③屋顶、地下二层闲置,屋顶仅作为 “设备区”,地下二层部分区域空置,未产生任何收益,浪费约 8000㎡可利用空间。
案例参考:成都远洋太古里通过 “川西民居风格 + 开放式街区” 设计,打造 “场景化记忆点”,消费者平均停留时长 3.2 小时,商户坪效达 3.5 万元 /㎡/ 年;上海 TX 淮海通过 “工业风 + 快闪店” 设计,吸引 Z 世代客群,停留时长 2.8 小时,年轻客群占比 85%。
破解方向:启动 “空间主题化改造”,中庭打造 “晋商票号主题区”(引入算盘装饰、银票互动装置),连廊改造为 “晋味食街”“潮玩长廊”,屋顶改造为 “晋韵花园 + 轻食区”,地下二层改造为 “潮玩市集 + 智能停车场”,预计改造后消费者停留时长可提升至 2.2 小时,跨楼层消费比例提升至 35%。
2.3数字化滞后:“工具级应用”,未形成 “数据驱动” 能力
项目数字化仍停留在 “扫码支付、积分兑换” 基础阶段,缺乏精准营销与智能运营工具,会员活跃度仅 20%(行业优秀项目超 40%):
数据差距:2024 年项目会员总数 25 万人,但月均消费≥1 次的活跃会员仅 5 万人(活跃度 20%),而太原万象城会员活跃度达 45%,核心原因在于其 “用户画像 + 精准推送” 能力 —— 例如针对 “年轻妈妈” 会员推送 “亲子乐园 + 儿童服饰” 组合优惠,转化率达 30%,是项目(8%)的 3.8 倍;项目无客流热力图分析,无法精准判断 “高客流区域” 与 “低客流区域”,导致商户布局不合理,低客流区域商户出租率仅 75%(高客流区域达 95%)。
案例参考:北京朝阳合生汇通过 “数字化运营中台” 整合客流、会员、商户数据,实现 “客流高峰预警”(如周末 14-16 点中庭客流超容时,引导至屋顶花园)、“会员分层营销”(钻石会员专属导购、生日礼),会员复购率从 30% 提升至 55%,商户坪效提升 25%。
破解方向:依托北京云阿云算法能力,3 个月内搭建 “太原龙湖万达数字化运营中台”,接入客流监控(AI 摄像头)、会员管理(用户画像系统)、商户 POS(销售数据分析)三大模块,6 个月内实现 “精准营销推送”(会员转化率提升至 20%)、“客流优化引导”(低客流区域出租率提升至 85%)。
2.4资产效率:“租金依赖 + 空间闲置”,增值路径 “单一化”
项目收益仅依赖租金,闲置空间未盘活,租金溢价能力弱,资产收益率(NOI)3.8% 低于行业平均(4.5%):
数据差距:2024 年项目平均租金 1.8 元 /㎡/ 天,低于太原核心商圈平均 2.2 元 /㎡/ 天(差距 18%),其中传统零售租金 1.5 元 /㎡/ 天(太原万象城同品类 2.8 元 /㎡/ 天);非租金收入(场地租赁、活动赞助)仅 400 万元 / 年,占总收益比重 10%(行业优秀项目超 20%);屋顶、地下二层 8000㎡闲置空间,若盘活可新增租金收入 200 万元 / 年(按 2.5 元 /㎡/ 天计算)。
案例参考:广州正佳广场通过 “闲置空间盘活”(将地下一层改造为 “海洋世界”,屋顶改造为 “星空乐园”),非租金收入占比从 15% 提升至 30%,NOI 从 4.2% 提升至 5.8%;深圳海岸城通过 “首店品牌引入”(租金较传统品牌高 30%),平均租金从 2.0 元 /㎡/ 天提升至 2.8 元 /㎡/ 天。
破解方向:短期(6 个月内)盘活屋顶、地下二层闲置空间,引入 “屋顶轻食区 + 地下潮玩市集”,新增非租金收入 200 万元 / 年;中期(1 年内)引入 15 家首店品牌,平均租金提升至 2.2 元 /㎡/ 天;长期(3 年内)拓展 “活动赞助、商户服务费” 等增值业务,非租金收入占比提升至 25%。
3. 机会(O):转型 “窗口期”,需快速抓住的外部红利
机会具有 “时效性”,需结合项目优势快速落地,将 “外部机遇” 转化为 “内部竞争力”:
3.1政策机会:太原市政府 “北城商业升级” 红利,降本增效 “助推器”
太原市政府 “十四五” 商业规划明确提出 “提升北城商业品质”,并出台首店经济、夜间经济专项补贴政策,项目可直接享受政策红利:
政策细节:《太原市促进首店经济发展实施方案》规定,引入 “全国首店” 给予 50 万元 / 家补贴,“华北首店” 30 万元 / 家,“山西首店” 20 万元 / 家;《太原市夜间经济发展规划》规定,开展夜间经济活动(如夜市、露天电影)的项目,给予每月 5 万元补贴,年度最高 60 万元;《太原市商业数字化转型专项政策》规定,商业综合体数字化改造项目给予改造费用 20% 补贴(最高 100 万元)。
落地路径:联合北京云阿云,1 年内引入 “华北首店 3 家(如 TOP TOY、奈尔宝亲子乐园)、山西首店 12 家(如霸王茶姬、太二酸菜鱼)”,可申请补贴 3×30+12×20=330 万元;举办 “晋韵夜集” 夜间活动(每周五 - 周日 18:00-24:00),可申请年度补贴 60 万元;数字化中台改造预计投入 500 万元,可申请补贴 100 万元,三项政策合计可降低转型成本 490 万元。
3.2消费机会:Z 世代 + 文化消费 “双崛起”,需求匹配 “新蓝海”
太原消费市场呈现 “Z 世代主导 + 文化认同提升” 趋势,项目可通过 “体验 + 文化” 精准匹配需求:
Z 世代消费趋势:2024 年太原 Z 世代(18-35 岁)消费贡献占比超 50%,其中 “潮玩消费” 同比增长 45%,“网红餐饮” 同比增长 38%,“社交娱乐”(剧本杀、livehouse)同比增长 60%;调研显示,Z 世代选择商场时,“是否有首店品牌”(关注率 75%)、“是否有主题场景”(关注率 68%)是核心决策因素,远超 “价格优惠”(关注率 40%)。
文化消费趋势:2024 年太原 “晋文化相关消费” 同比增长 35%,其中 “晋剧体验”“非遗手作”“晋味文创” 品类增速最快;太原博物院 “晋商文化特展” 6 个月接待观众 80 万人次,周边文创产品销售额达 500 万元,说明本土文化消费具备强大潜力。
落地路径:针对 Z 世代,引入 “潮玩集合店(TOP TOY)、网红茶饮(霸王茶姬)、社交娱乐(网鱼电竞)” 等品类;针对文化消费需求,打造 “晋商文化体验馆”“非遗手作市集”,联动山西省博物院推出 “晋文化 IP 衍生品”,预计可吸引 Z 世代客群占比从 30% 提升至 45%,文化消费品类销售额占比达 15%。
3.3合作机会:北京云阿云“资源 + 能力”赋能,转型“加速度”
北京云阿云的算法能力、品牌资源、实战经验,可快速弥补项目短板,缩短转型周期:
资源赋能:云阿云拥有 “全球品牌资源库”,涵盖潮玩、文创、餐饮等 200 + 优质品牌,其中 “华北区域首店资源” 30 家,“山西本土特色品牌” 50 家,可帮助项目 1 年内完成首店品牌引入目标(15 家),较项目自主招商效率提升 3 倍。
能力赋能:云阿云自主研发的 “商业运营算法模型”,可实现 “客群需求预测”(准确率 85%)、“业态组合优化”(坪效提升 20%)、“活动效果评估”(转化率提升 30%),已帮助西安某商业项目 6 个月内会员活跃度从 22% 提升至 40%,NOI 从 3.9% 提升至 48%。
实战赋能:云阿云团队拥有 10 年 + 大型商业操盘经验,曾主导成都某商业项目 “空间优化 + 品牌焕新”,6 个月内客流量增长 25%,租金收入提升 30%,可为项目提供 “定制化转型方案”,从招商谈判、场景设计到数字化落地全程把控,降低转型风险。
4. 威胁(T):转型 “拦路虎”,需主动规避的外部风险
威胁并非 “不可对抗”,需结合项目优势制定应对策略,将 “风险冲击” 降至最低:
4.1竞品威胁:高端 + 文旅 + 社区“三重分流”,客群流失压力大
太原商业市场已形成 “分层竞争” 格局,不同类型竞品从不同维度分流项目客群,具体冲击如下:
高端竞品分流高收入客群:太原万象城聚焦 “高端商业”,国际品牌首店占比 35%(如 LV、GUCCI),高端餐饮占比 25%(如米其林推荐餐厅),2024 年北城高收入客群(月均消费超 1 万元)选择万象城的比例达 60%,导致项目高端零售(如数码、轻奢)销售额同比下降 12%。
文旅竞品分流年轻客群:太原钟楼街以 “晋文化文旅商业” 为核心,引入非遗手作、网红打卡点,2024 年年轻客群(18-35 岁)占比达 70%,周末日均客流量超 5 万人次,项目年轻客群到店频次同比下降 8%,夜间客流(18:00 后)占比从 30% 降至 22%。
社区商业分流高频客群:北城社区商业(如美特好社区店 + 便利店)快速发展,2024 年北城社区商业存量同比增长 15%,其 “近距离、便利性” 优势分流项目高频消费客群(如日常生鲜、零食采购),导致永辉超市客流量同比下降 5%,客单价下降 8%。
应对方向:采取 “差异化竞争” 策略 —— 对高端客群,不盲目对标万象城,转而提供 “高端体验 + 本土特色”(如高端晋味私厨、晋文化高端文创);对年轻客群,强化 “社交 + 潮玩” 场景(如潮玩市集、livehouse),弥补钟楼街 “体验碎片化” 短板;对高频客群,联动社区商业开展 “线上下单 + 商场自提” 服务,提升便利性。
4.2替代威胁:线上电商 + 即时零售“双重挤压”,线下零售承压
线上消费模式持续冲击线下零售,项目传统零售业态面临 “到店率下降、销售额下滑” 的压力:
直播电商分流零售消费:2024 年太原直播电商交易额同比增长 55%,其中服饰、箱包品类线上交易额占比达 40%,项目传统服饰零售销售额同比下降 8%,部分商户(如某女装品牌)线上销售额已超过线下(占比 55%)。
即时零售分流即时消费:美团、饿了么 “30 分钟达” 即时零售模式覆盖北城 80% 社区,2024 年太原即时零售交易额同比增长 60%,项目超市、便利店等即时消费品类销售额同比下降 10%,到店客流占比下降 15%。
应对方向:推动 “线下体验 + 线上赋能” 融合 —— 对传统零售商户,协助其开通 “直播带货”(如在商场内设置直播专区),实现 “线下体验 + 线上复购”;对即时消费品类,上线 “万达即时达” 小程序,整合永辉超市、便利店商品,提供 “30 分钟送达” 服务,将线上流量转化为线下会员。
4.3成本威胁:人力 + 能耗 + 运营 “三重上涨”,资产收益被挤压
运营成本逐年上升,导致项目净利润率下降,资产收益空间被压缩:
人力成本上涨:2024 年太原商业综合体人均工资同比增长 8%,项目物业、运营团队人力成本同比增加 120 万元 / 年,占总运营成本比重从 30% 升至 35%。
能耗成本上涨:2024 年太原商业用电价格同比上涨 5%,项目年电费支出达 800 万元(同比增加 40 万元),空调、照明等能耗成本占总运营成本比重达 25%。
营销成本上涨:为应对竞品竞争,项目 2024 年营销费用同比增加 80 万元(主要用于促销活动、广告投放),但营销转化率仅 15%(行业优秀项目超 25%),成本投入效率低。
应对方向:通过 “数字化降本 + 精细化运营” 控制成本 —— 人力成本方面,引入 “智能巡检机器人” 替代部分物业巡检人员,预计减少人力成本 50 万元 / 年;能耗成本方面,改造 LED 照明、智能空调系统,预计降低能耗 15%(年省电费 120 万元);营销成本方面,依托数字化中台实现 “精准营销”,将营销转化率提升至 25%,降低单位获客成本。
(二)TOWS 矩阵策略分析:从“要素组合”到“落地路径”
TOWS 矩阵通过 “优势 - 机会(SO)、劣势 - 机会(WO)、优势 - 威胁(ST)、劣势 - 威胁(WT)” 四个维度的组合,将 SWOT 要素转化为可执行的策略,明确 “优先做什么、重点做什么”,为项目转型提供清晰路径。
1.SO 策略:优势 + 机会,放大竞争力
核心策略:依托区位、品牌优势,承接政策、消费机会,打造 “北城体验标杆”
具体落地措施
首店招商突破:1 年内引入华北首店 3 家、山西首店 12 家,申请政策补贴 330 万元,首店品牌占比从 5% 提升至 15%,带动平均租金提升 20%(从 1.8 元 /㎡/ 天至 2.16 元 /㎡/ 天);
文化场景落地:3 个月内完成中庭 “晋商票号主题区” 改造,6 个月内打造 “晋韵夜集” 夜间活动,申请夜间经济补贴 60 万元,夜间客流占比从 22% 提升至 35%;
家庭客群深耕:引入奈尔宝亲子乐园(山西首店),联动永辉超市推出 “亲子采购套餐”,家庭客群消费额占比从 52% 提升至 60%。
资源支撑:
万达商管:提供招商资源对接、运营团队支持;
云阿云:提供首店品牌资源、文化场景设计方案、家庭客群数据分析。
2.WO 策略:劣势 + 机会,弥补短板
核心策略:借助政策、合作机会,破解业态、数字化、资产效率劣势
具体落地措施
业态优化升级:6 个月内淘汰 10% 低效传统零售品牌(如销售额低于 15 万元 / 月的服饰店),腾挪 10000㎡空间引入 “晋文化体验、潮玩社交” 业态,体验业态占比从 25% 提升至 40%;
数字化中台搭建:3 个月内依托云阿云算法能力搭建数字化运营中台,申请数字化改造补贴 100 万元,6 个月内会员活跃度从 20% 提升至 35%,低客流区域出租率从 75% 提升至 85%;
闲置空间盘活:6 个月内完成屋顶 “晋韵花园 + 轻食区”、地下二层 “潮玩市集” 改造,新增租金收入 200 万元 / 年,非租金收入占比从 10% 提升至 18%。
资源支撑:
万达商管:提供场地改造审批、商户汰换流程支持;
云阿云:提供业态规划方案、数字化技术支持、闲置空间招商资源。
3.ST 策略:优势 + 威胁,抵御风险
核心策略:依托区位、客群优势,应对竞品、替代威胁
具体落地措施
差异化竞争:对高端客群,引入 “晋味高端私厨”(如山西非遗菜体验),避免与万象城直接竞争;对年轻客群,打造 “潮玩社交季”(每月 1 场潮玩展、2 场 livehouse),分流钟楼街年轻客群,年轻客群占比从 30% 提升至 45%;
线上线下融合:3 个月内上线 “万达即时达” 小程序,整合永辉超市、餐饮商户商品,提供 “30 分钟送达” 服务,线上订单占比达 20%,弥补即时零售冲击;
社区联动:与周边 28 个社区合作开展 “社区便民服务”(如免费体检、公益讲座),提升社区客群粘性,社区客群到店频次从月均 2.5 次提升至 3 次。
资源支撑:
万达商管:提供小程序技术对接、社区合作资源;
云阿云:提供差异化业态规划、线上运营方案、社区客群数据分析。
4.WT 策略:劣势 + 威胁,规避风险
核心策略:控制成本、提升效率,降低劣势与威胁叠加影响
具体落地措施
成本优化:6 个月内完成 LED 照明、智能空调改造,引入 “智能巡检机器人”,降低能耗 15%、人力成本 8%,年节省运营成本 170 万元;
营销精准化:依托数字化中台实现 “会员分层营销”(如对 Z 世代推送潮玩优惠券、对家庭客群推送亲子活动信息),营销转化率从 15% 提升至 25%,单位获客成本降低 30%;
商户赋能:为商户提供 “数字化运营工具包”(含销售数据分析、线上营销插件),帮助商户提升销售额(目标平均提升 15%),降低商户流失率(从 15% 降至 8%)。
资源支撑:
万达商管:提供成本核算、商户沟通支持;
云阿云:提供成本优化方案、营销策划、商户赋能工具。
(三)项目现状核心痛点:从“现象描述”到“根源破解”
项目现状核心痛点是 SWOT 劣势与威胁的集中体现,需深入分析痛点根源及对运营的具体影响,结合行业案例提出针对性破解思路,避免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1. 定位模糊:“中间陷阱” 导致客群 “两头流失”
痛点表现:项目既未形成 “高端品质” 标签(无法吸引高收入客群,被万象城分流),也未强化 “家庭体验 + 年轻社交” 优势(家庭客群粘性不足,年轻客群被钟楼街分流),在太原商业分层中处于 “高不成、低不就” 的中间陷阱。2024 年监测显示,项目 “月均消费超 1 万元” 的高收入客群占比仅 8%(万象城占比 25%),“18-35 岁” 年轻客群占比 30%(钟楼街占比 70%),客群结构 “老龄化、大众化” 趋势明显。
根源分析:前期运营缺乏 “精准定位”,业态组合 “大而全”(传统零售 + 基础餐饮),未聚焦核心客群需求;缺乏 “差异化标签”,既无高端品牌支撑,也无特色体验场景,消费者对项目的认知仅停留在 “方便购物”,无 “非来不可” 的理由。
案例参考:太原吾悦广场通过 “区域家庭生活中心” 精准定位,聚焦 3 公里内家庭客群,引入大型亲子乐园、家庭餐饮,家庭客群占比达 65%,会员复购率达 40%,成功避开与万象城、钟楼街的直接竞争;西安大悦城通过 “年轻潮流地标” 定位,引入潮玩首店、网红餐饮,年轻客群占比达 75%,年客流量突破 2500 万人次。
破解思路:明确 “北城生活美学枢纽” 定位,聚焦 “家庭客群 + Z 世代客群” 双核心,通过 “晋文化体验 + 品质消费 + 潮玩社交” 形成差异化标签:
①对家庭客群,打造 “亲子文化生态圈”(亲子乐园 + 晋文化体验 + 品质餐饮);
②对 Z 世代客群,打造 “潮玩社交生态圈”(潮玩首店 + livehouse + 网红茶饮);
③通过主题活动(如 “亲子文化节”“潮玩社交季”)强化定位认知,6 个月内让 “北城家庭 / 年轻客群首选万达” 的消费者认知度提升至 60%。
2. 体验不足:“场景缺失” 导致客群 “逛而不买”
痛点表现:空间缺乏主题化场景(中庭单一、连廊闲置),活动多为传统促销(如满减、折扣),无沉浸式体验与社交互动,导致消费者停留时长仅 1.5 小时(行业优秀项目超 2.5 小时),“到店仅购物 / 吃饭,无额外停留” 的比例达 70%,二次复购率仅 35%(行业优秀项目超 50%)。2024 年国庆期间,项目举办 “满 300 减 50” 促销活动,客流量同比增长 10%,但销售额仅增长 5%,客单价下降 4%,说明促销活动仅吸引 “价格敏感型客群”,未提升消费质量。
根源分析:对 “体验式消费” 理解浅层,将 “体验” 等同于 “增加餐饮 / 娱乐业态”,未意识到 “场景化 + 互动性” 的核心价值;活动策划缺乏 “用户思维”,未结合客群需求设计主题(如家庭客群需要亲子互动活动,Z 世代需要社交活动),导致活动吸引力弱、参与度低。
案例参考:上海环球港通过 “艺术 + 商业” 场景打造,在中庭举办 “当代艺术展”,引入 “AR 互动装置”,消费者停留时长从 1.8 小时提升至 2.8 小时,二次复购率从 38% 提升至 55%;成都 IFS 通过 “熊猫 IP 场景”(屋顶熊猫雕塑),成为城市打卡地标,游客客群占比达 40%,年客流量突破 3000 万人次。
破解思路:从 “空间场景 + 活动内容” 双维度提升体验:
①空间场景方面,3 个月内完成中庭 “晋商票号主题区” 改造(引入算盘互动装置、银票 DIY 体验),6 个月内完成屋顶 “晋韵花园”、连廊 “潮玩长廊” 改造,打造 3 个 “必打卡” 场景;
②活动内容方面,每月举办 1 场主题活动(如 “亲子晋剧体验日”“Z 世代潮玩派对”),每场活动设置 “互动环节 + 社交分享”(如晋剧服装拍照打卡、潮玩手作交换),目标消费者停留时长提升至 2.2 小时,二次复购率提升至 45%。
3. 资产低效:“单一收益 + 空间浪费” 导致 NOI 偏低
痛点表现:项目收益仅依赖租金(占比 90%),非租金收入(场地租赁、活动赞助)占比仅 10%(行业优秀项目超 20%);屋顶、地下二层 8000㎡闲置空间未产生收益,浪费约 200 万元 / 年租金潜力;传统零售出租率 82%、租金 1.5 元 /㎡/ 天,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导致资产收益率(NOI)3.8%,低于太原优质商业综合体(如万象城 6.2%、钟楼街 5.5%)。
根源分析:资产运营思路 “传统化”,将 “商业综合体” 等同于 “收租物业”,未意识到 “空间价值 + 增值服务” 的潜力;缺乏 “资产盘活能力”,对闲置空间的规划、招商缺乏思路,对低效业态的汰换犹豫不决,导致资产效率低。
案例参考:广州正佳广场通过 “资产多元化运营”,将地下一层改造为 “海洋世界”(年门票收入超 1 亿元),屋顶改造为 “星空乐园”(年租金收入 500 万元),非租金收入占比从 15% 提升至 30%,NOI 从 4.2% 提升至 5.8%;北京朝阳合生汇通过 “低效业态汰换”,将 3 层传统服饰区改造为 “亲子体验区”,出租率从 80% 提升至 98%,租金从 1.6 元 /㎡/ 天提升至 2.5 元 /㎡/ 天,坪效提升 56%。
破解思路:构建 “租金 + 非租金 + 资产增值” 多元收益体系:
①短期(6 个月内)盘活闲置空间,屋顶引入 “轻食咖啡 + 露天酒吧”,地下二层引入 “潮玩市集 + 智能停车场”,新增租金收入 200 万元 / 年;
②中期(1 年内)汰换 10% 低效传统零售品牌,引入首店品牌与体验业态,平均租金提升至 2.2 元 /㎡/ 天,租金收入增长 22%;
③长期(3 年内)拓展 “活动赞助、商户服务费” 等增值业务,非租金收入占比提升至 25%,NOI 突破 5.5%。
4. 联动薄弱:“商场 + 商户 + 会员” 缺乏协同,形成 “运营孤岛”
痛点表现:商场与商户缺乏协同,活动策划多为 “商场单方面推动”,商户参与度低(2024 年商场促销活动商户参与率仅 40%);商户之间无联动(如餐饮与零售无 “消费满减互赠”“消费积分互通” 等联动活动),未形成 “1+1>2” 的业态合力;会员体系与商户、活动脱节,会员权益多为 “积分兑换日用品”(吸引力弱),会员消费仅关联商场,与商户优惠不叠加,导致会员活跃度仅 20%(行业优秀项目超 40%),会员复购率 35%(行业优秀项目超 50%)。
例如:2024 年双 11 期间,商场推出 “满 500 减 100” 活动,但仅 30% 的餐饮商户参与 “消费满 300 赠 50 零售券” 联动,导致会员在餐饮消费后,到零售区复购的比例仅 15%;会员积分仅能兑换纸巾、洗衣液等基础日用品,70% 的会员表示 “积分无吸引力,不会特意为积分消费”。
根源分析:
协同机制缺失:未建立 “商场 - 商户” 常态化沟通机制(如月度商户座谈会、联动活动共创会),商场仅扮演 “管理者” 角色,未成为 “赋能者”,导致商户对商场活动缺乏参与意愿;
利益绑定不足:联动活动未设计 “商户共赢” 的利益分配方案(如商场承担部分促销成本、为参与商户提供流量支持),商户担心 “投入大于收益”,不愿主动参与;
会员权益单一:会员体系仅聚焦 “商场端”,未整合商户资源(如商户专属折扣、会员优先体验权),权益缺乏 “稀缺性” 与 “个性化”,无法激发会员消费动力。
案例参考:
杭州湖滨银泰 in77 通过 “商户联盟 + 会员生态” 破解联动难题:
①建立 “商户共创委员会”,每月召开联动活动策划会,商场与商户共同承担成本、共享收益(如 “五一消费节”,商场承担 50% 促销补贴,商户提供专属折扣,活动期间整体销售额增长 40%);
②打造 “会员权益矩阵”,整合餐饮、零售、娱乐商户资源,会员可凭积分兑换 “餐饮免排队权”“零售专属折扣”“影院 VIP 厅” 等稀缺权益,会员活跃度从 35% 提升至 55%,会员复购率从 45% 提升至 60%。
破解思路:构建 “商场 - 商户 - 会员” 三位一体的协同体系:
①建立 “商户共创机制”,每月召开 1 次商户座谈会,每季度策划 1 次 “跨业态联动活动”(如 “晋味美食节 + 零售满减”“亲子体验 + 儿童服饰折扣”),商场承担 30%-50% 促销成本,为参与商户提供中庭展示位、会员推送等流量支持,目标商户参与率提升至 80%;
②升级 “会员权益体系”,整合商户资源推出 “三级权益”(普通会员:商户 9 折优惠;银卡会员:免排队 + 积分兑换商户体验项目;金卡会员:专属导购 + 商户 VIP 服务),6 个月内会员活跃度提升至 40%,会员复购率提升至 50%;
③搭建 “会员 - 商户数据互通平台”,会员在商户消费后可实时累计商场积分,商场根据会员消费偏好向商户推送 “精准客群画像”,帮助商户优化产品与服务,实现 “数据共享、利益共赢”。
(四)痛点优先级排序与行动清单:从 “诊断” 到 “执行”
基于痛点对项目运营的影响程度、解决难度及与转型目标的关联性,将核心痛点按 “紧急重要” 原则排序,明确各阶段行动重点,确保资源聚焦关键任务。
1. 痛点优先级排序(四象限法则)
优先级 | 痛点名称 | 影响程度(1-5 分) | 解决难度(1-5 分) | 核心目标关联度 | 解决周期 |
紧急重要 | 体验不足 | 5 | 3 | 提升客流停留时长与复购率 | 3-6 个月 |
紧急重要 | 资产低效 | 5 | 3 | 提升 NOI 与资产价值 | 6-12 个月 |
重要不紧急 | 定位模糊 | 4 | 4 | 明确差异化竞争优势 | 6-12 个月 |
重要不紧急 | 联动薄弱 | 4 | 4 | 提升商户与会员粘性 | 12-18 个月 |
2. 分阶段行动清单(含责任方与关键成果)
第一阶段(0-6 个月:紧急突破期)
行动任务 | 责任方 | 关键成果指标 | 资源需求 |
中庭 “晋商票号主题区” 改造 | 万达商管 + 云阿云 | 3 个月内完工,中庭停留时长从 8 分钟提升至 25 分钟 | 改造资金 200 万元,云阿云提供设计方案 |
屋顶 “晋韵花园 + 轻食区”、地下二层 “潮玩市集” 改造 | 万达商管 + 云阿云 | 6 个月内开业,新增租金收入 200 万元 / 年 | 改造资金 300 万元,云阿云负责招商 |
数字化运营中台搭建(客流 + 会员模块) | 云阿云 + 万达商管 IT 团队 | 3 个月内上线,会员精准推送转化率从 8% 提升至 20% | 技术投入 150 万元,申请政策补贴 100 万元 |
首店招商(山西首店 5 家、华北首店 1 家) | 云阿云 + 万达商管招商部 | 6 个月内签约,首店品牌占比从 5% 提升至 10% | 云阿云提供品牌资源,万达商管提供免租期政策 |
第二阶段(6-12 个月:深化提升期)
行动任务 | 责任方 | 关键成果指标 | 资源需求 |
传统零售低效品牌汰换(10%) | 万达商管招商部 + 云阿云 | 12 个月内完成,传统零售占比从 45% 降至 35% | 云阿云提供商户评分体系,万达商管负责谈判 |
“晋韵夜集” 夜间活动常态化运营 | 万达商管运营部 + 云阿云 | 每周 5-7 开放,夜间客流占比从 22% 提升至 35% | 活动资金 50 万元 / 年,申请政策补贴 60 万元 |
会员权益体系升级(整合商户资源) | 万达商管会员部 + 云阿云 | 会员活跃度从 20% 提升至 40%,复购率从 35% 提升至 50% | 商户合作资源,云阿云提供权益设计方案 |
能耗与人力成本优化(LED + 智能巡检机器人) | 万达商管物业部 + 云阿云 | 能耗降低 15%,人力成本减少 50 万元 / 年 | 改造资金 100 万元,云阿云提供成本优化方案 |
第三阶段(12-18 个月:长效巩固期)
行动任务 | 责任方 | 关键成果指标 | 资源需求 |
“商场 - 商户” 联动机制常态化(月度座谈会 + 季度活动) | 万达商管运营部 + 云阿云 | 商户活动参与率从 40% 提升至 80%,整体销售额增长 30% | 商户共创平台搭建,云阿云提供活动策划支持 |
资产证券化前期准备(租金数据梳理 + 金融机构对接) | 万达商管资产部 + 云阿云 | 完成资产估值与收益模型,NOI 提升至 5.0% | 金融机构资源,云阿云提供数据支持 |
体验业态占比提升至 40%(引入晋文化体验、潮玩社交) | 万达商管招商部 + 云阿云 | 体验业态坪效从 1.5 万元 /㎡/ 年提升至 2.2 万元 /㎡/ 年 | 云阿云提供业态规划方案,万达商管负责落地 |
总结:诊断为基,策略为纲
通过 SWOT 深度拆解,明确项目 “区位 + 品牌 + 客群” 的核心优势、“业态 + 空间 + 数字化” 的核心劣势、“政策 + 消费 + 合作” 的外部机会、“竞品 + 替代 + 成本” 的外部威胁;通过 TOWS 矩阵将要素转化为 “SO 放大优势、WO 弥补短板、ST 抵御风险、WT 规避威胁” 的四大策略方向;通过核心痛点细化,找到 “体验不足、资产低效、定位模糊、联动薄弱” 的关键瓶颈,并以 “优先级排序 + 行动清单” 明确落地路径。
最终形成 “问题清晰、策略可行、执行有序” 的诊断结论 —— 太原龙湖万达广场需以 “体验升级” 为紧急突破口,以 “资产优化” 为核心目标,依托北京云阿云的 “资源 + 能力” 与万达商管的 “体系 + 经验”,通过 “场景化改造、首店招商、数字化运营、协同体系搭建”,实现从 “传统综合体” 到 “北城生活美学枢纽” 的转型,最终将 NOI 从 3.8% 提升至 5.5% 以上,成为太原北城商业升级的标杆项目。
数据来源:北京云阿云智库・商业地产项目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