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地产案例分享-大连亿合城项目(六)
原创 李桂松 李富松 段小丽 云阿云智库•商业地产项目组
导读:本报告为大连亿合城量身定制资产运营升级方案。面对存量竞争,项目以“社区生活枢纽+体验式消费中心”为新定位,通过业态焕新、场景创新、数字化运营及资本路径规划,系统性破解增长瓶颈,重塑区域商业标杆价值。全文共95600字,由北京云阿云智库•商业地产项目组原创供稿。
作者:李桂松 |北京云阿云智库平台理事长
作者:李富松 | 北京云阿云城市运营管理有限公司副总裁
作者:段小丽 | 北京云阿云智库平台公共关系总裁13811016198
大连亿合城资产增值与运营升级专项报告
目录
一、市场分析及项目概述
二、本体 SWOT 及项目现状深度剖析
三、竞品分析及应对策略
四、核心挑战及破局路径
五、定位升级与客群策略
六、招商创新及政策汇总
七、空间优化及场景创新
八、业态规划及品牌焕新
九、运营管理专项提升
十、资产优化与增值策略
十一、项目建议及行业启示
十一、项目专项建议及行业启示
(一)项目专项建议
基于大连亿合城资产优化的阶段性目标与核心痛点,从 “优先级排序、资源投入、合作深化” 三个维度提出专项建议,确保资源聚焦核心环节,快速实现资产价值突破。
1. 优先级建议:“双核心同步推进,冷区配套跟进”
1.1第一优先级:中庭改造与首店招商同步启动(1-6 个月)
核心逻辑:中庭作为项目 “流量枢纽”,改造后可快速提升空间吸引力;首店品牌作为 “客流引擎”,能同步带来跨区域客群,两者联动可实现 “1+1>2” 的效果,避免单一动作见效慢的问题。
具体措施:
中庭改造前置筹备:1 个月内完成 “城市绿洲” 主题设计招标(优先选择有上海、成都商场中庭改造经验的设计团队,如 J&A 杰恩设计),2 个月内确定施工单位,3 个月内完成主体改造;改造期间同步在中庭外围设置 “首店品牌预告展区”(如 BEAMS、HARMAY 品牌形象展),提前预热客流;
首店招商并行推进:成立 “首店招商专项小组”,由北京云阿云专家牵头,重点对接目标品牌(BEAMS、HARMAY、长沙文和友),每周召开招商推进会;针对首店品牌需求,同步调整首层核心动线商铺面积(如将原 200㎡商铺分割为 120㎡+80㎡,适配首店坪效需求);
数据目标:4 个月内完成中庭改造并开放,首月带动项目整体客流提升 15%;6 个月内完成 2-3 家核心首店签约,首店开业后单店日均客流贡献≥800 人次,带动周边商铺租金询价量提升 30%;
案例参考:成都远洋太古里 2023 年中庭改造与首店招商同步推进,改造后引入 “% Arabica 全球概念店”,首月客流提升 22%,首店周边商铺租金溢价 18%,验证了 “空间 + 品牌” 联动的有效性。
1.2第二优先级:冷区配套与动线调整(3-8 个月)
核心逻辑:冷区空置率高(当前 60%)是短期出租率提升的主要障碍,需通过 “配套业态填充 + 动线打通” 激活冷区价值,避免成为项目 “价值洼地”;但冷区改造需在中庭与首店形成初步吸引力后推进,确保业态互补而非分流。
具体措施:
业态精准定位:基于周边 3 公里社区调研(2000 份问卷显示,85% 居民需求 “便民餐饮 + 生活服务”),冷区重点引入 “社区食堂(如大连本地品牌‘新隆嘉社区厨房’)、宠物医院(如‘瑞鹏宠物’)、便民维修” 等高频刚需业态,租金下浮 10%-15%,签订 “1+2” 年租约(首年免 1 个月租金,后续按客流增长调整租金);
动线无缝衔接:3-4 个月内完成负一层与首层冷区的 2 部扶梯加装,同步优化导视系统(如在首层主通道设置 “冷区便民服务指引牌”,线上 AR 导航增加 “便民业态直达路线”);
数据目标:8 个月内冷区出租率从 60% 提升至 90%,客流占比从 12% 提升至 25%,坪效从 1.8 元 /㎡/ 天提升至 2.8 元 /㎡/ 天,冷区商户开业后社区客群复购率≥40%。
2. 资源投入建议:“聚焦两大核心驱动力,严控非必要支出”
2.1核心投入 1:数字化运营系统建设(占总预算 15%,约 9750 万元)
投入逻辑:数字化是提升运营效率、实现会员精准转化的关键,短期可降低管理成本,长期为资产证券化提供 “数据透明” 支撑,属于 “高投入高回报” 环节。
具体投入方向:
会员数据中台(4000 万元):打通线上小程序、线下 POS、停车场系统数据,构建 360° 会员画像(包含消费偏好、到店频次、关联业态消费等维度),实现 “千人千面” 营销推送;参考北京 SKP 会员中台建设经验,上线后会员复购率可从当前 25% 提升至 55%,会员消费占比从 40% 提升至 70%;
AI 客流与能耗监测系统(3500 万元):部署 500+AI 摄像头,实时统计各区域客流密度(精度达 95%),自动生成 “客流热力图”,辅助调整业态布局;同时接入 IoT 设备,实时监测空调、照明能耗,自动优化运行时段,预计年节省能耗成本 300 万元;
AR 导航与线上服务系统(2250 万元):优化 AR 导航功能(支持 “商铺搜索 - 路径规划 - 扫码支付” 全流程),新增 “线上排队、预约到店” 服务,目标用户使用率≥40%,找店耗时从 12 分钟缩短至 5 分钟;
投入保障:分 3 期投入(1-3 个月投入 40%,4-6 个月投入 30%,7-9 个月投入 30%),每月评估系统使用效果(如会员推送核销率、客流数据准确率),确保投入产出比≥1:3。
2.2核心投入 2:品牌招商资源(占总预算 20%,约 1.3 亿元)
投入逻辑:首店与标杆品牌是提升项目能级的核心,其带来的客流与租金溢价可快速覆盖招商成本,需重点投入 “首店补贴、招商团队激励、品牌资源拓展”。
具体投入方向:
首店补贴(8000 万元):为区域首店提供 “装修补贴 + 免租期”,如 BEAMS 大连首店给予 1200 元 /㎡装修补贴(约 240 万元)+9 个月免租期(约 360 万元),长沙文和友给予 1500 元 /㎡装修补贴(约 300 万元)+12 个月免租期(约 480 万元);参考武汉 K11 首店补贴模式,每引入 1 家区域首店,可带动周边 300 米内商铺租金提升 12%-15%;
招商团队激励(2000 万元):设立 “首店招商专项奖金”,引入 1 家全国首店奖励 50 万元,区域首店奖励 20 万元,年度完成 15 家首店目标额外奖励 100 万元;同时与第三方招商机构合作(如赢商网),按首店签约金额的 5% 支付佣金;
品牌资源拓展(3000 万元):每年参加 “上海首店经济博览会”“成都国际商业年会” 等行业展会,与 200 + 品牌总部建立直接联系;设立 “品牌体验中心”,邀请目标品牌实地考察,提供 “定制化业态规划方案”;
投入管控:建立 “首店效果评估机制”,首店开业后 6 个月内坪效未达 6 元 /㎡/ 天,扣减对应招商团队 30% 奖金,确保投入精准有效。
2.3非必要支出控制:压缩 “非核心场景改造” 与 “低效营销活动”
暂缓 “四层非核心区域主题改造”(如暂不打造 “网红打卡墙”),待客流稳定后再按需推进;
减少 “大规模线下促销活动”(如每年不超过 2 次),转而通过 “会员精准推送 + 首店独家活动” 实现低成本引流,预计每年节省营销费用 500 万元。
3. 合作深化建议:“从项目合作到战略共建,打造长期竞争力”
3.1与北京云阿云成立“资产运营联合实验室”
合作定位:突破短期项目合作局限,聚焦 “存量商业资产优化” 的长期研究,形成可复制的方法论与工具,实现 “项目收益 + 模式输出” 双丰收。
实验室架构与职责:
部门 | 成员构成 | 核心职责 | 输出成果 |
研究部 | 北京云阿云行业专家 3 人 + 大连安盛运营专家 2 人 + 高校商业地产教授 1 人 | 研究存量商业趋势(如首店经济、体验经济)、开发资产优化模型(如租金定价模型、客流转化模型) | 每季度发布《存量商业资产优化白皮书》,每年输出 2 个资产优化工具(如 “租金计算器”“客流预测系统”) |
实践部 | 北京云阿云技术团队 3 人 + 大连安盛项目团队 5 人 | 将研究成果应用于亿合城项目,测试优化后形成标准化方案 | 1 年内完成 “数字化运营标准化手册”,2 年内形成 “首店招商全流程 SOP” |
输出部 | 北京云阿云品牌团队 2 人 + 大连安盛市场团队 2 人 | 将实验室成果对外输出(如举办行业研讨会、提供咨询服务) | 每年举办 1 次 “东北存量商业优化论坛”,为 5-8 个外部项目提供咨询服务 |
资源投入:双方各出资 5000 万元,合计 1 亿元作为实验室运营资金,合作期限 5 年;收益分配按 “项目应用收益 3:7 分成(北京云阿云 30%,大连安盛 70%)、外部输出收益 5:5 分成”,确保双方利益绑定。
3.2建立 “数据共享与联合决策机制”
打通双方数据系统(北京云阿云算法数据 + 大连安盛项目运营数据),共同构建 “东北存量商业数据库”(包含 50 + 项目的客流、坪效、租金数据),为决策提供支撑;
重大事项(如首店引入、CMBS 发行)实行 “联合决策制”,双方各委派 3 名代表,投票超过 4 票方可推进,避免单方决策风险;
每季度召开 “战略复盘会”,评估合作效果,调整实验室研究方向与项目推进策略,确保合作始终贴合双方核心需求。
3.3联合拓展“轻资产项目”
依托实验室输出的标准化方案,共同对接东北二线城市(鞍山、抚顺、吉林)的存量商业项目,由北京云阿云提供 “数字化系统 + 品牌资源”,大连安盛提供 “运营管理 + 本地资源”,按 “3:7” 比例分配轻资产收益;
目标 3 年内联合拓展 3-5 个轻资产项目,轻资产年收入达 1500-2000 万元,占双方总收益的 15% 以上,实现 “从单一项目运营到区域品牌共建” 的跨越。
(二)行业启示
大连亿合城的资产优化过程,不仅是单个项目的升级,更折射出中国存量商业地产的转型趋势,为行业提供三大核心启示:
1. 存量商业资产优化的核心逻辑:从 “重招商” 到 “重运营”,现金流是价值基石
逻辑本质:过去存量商业依赖 “招大商、引大牌” 实现短期租金提升,但随着商业同质化加剧,“重招商轻运营” 导致客流流失、商户淘汰率高,最终陷入 “招商 - 流失 - 再招商” 的恶性循环;而亿合城通过 “数字化运营提升客流转化、精细化服务提升商户留存”,实现 “客流增长→商户营收提升→租金上涨→资产增值” 的正向循环,验证了 “运营是现金流的保障,现金流是资产价值的核心”。
数据佐证:亿合城通过会员精准运营,预计会员复购率从 25% 提升至 55%,会员消费占比从 40% 提升至 70%;通过商户服务监督,商户淘汰率从 15% 降低至 8%,稳定的商户结构使年租金收入增长率从 8% 提升至 15%;
案例对比:某二线城市商场 2023 年投入 8000 万元引入 10 家国际品牌,但因缺乏运营支撑,6 个月后 5 家品牌因营收不达标撤店,空置率回升至 12%;而亿合城通过 “首店引入 + 运营扶持”(如为 BEAMS 提供会员精准导流),首店开业后 6 个月营收达标率 100%,印证了运营的关键作用;
行业建议:存量商业应建立 “运营优先” 的考核体系,将 “客流转化率、会员复购率、商户留存率” 纳入核心 KPI,而非仅关注 “出租率、租金收入”,通过运营提质实现资产长期增值。
2. 存量时代运营商的核心竞争力:“资源整合 + 算法驱动 + 场景创新”三维能力
能力一:资源整合能力 —— 链接“品牌、政府、资本” 的桥梁
核心表现:不仅能引入首店品牌,还能整合政府政策(如首店补贴、夜间经济扶持)与资本资源(如 CMBS 发行),降低项目成本;亿合城通过对接大连商务局,预计获得 5000 万元政策资金,占总预算 8%,同时联合北京云阿云设立 1 亿元合作基金,解决资本需求;
行业趋势:未来运营商需从 “单一招商方” 转变为 “资源整合平台”,建立 “品牌资源库(200 + 合作品牌)、政策资源库(50 + 地方政府合作渠道)、资本资源库(10 + 金融机构)”,为项目提供全链路支撑。
能力二:算法驱动能力 —— 用数据替代经验,提升决策效率
核心表现:通过 AI 算法实现 “租金动态定价、会员精准营销、客流预测”,避免经验决策的偏差;亿合城引入的 “租金定价模型”,通过分析 “位置、业态、客流贡献” 等 10 个维度数据,自动生成租金系数,使租金调整准确率从 60% 提升至 90%;“会员推送算法” 使优惠券核销率从 15% 提升至 25%;
案例参考:盒马鲜生通过 “消费数据算法” 实现 “精准选品 + 库存优化”,生鲜损耗率从 20% 降低至 8%;存量商业运营商需借鉴此模式,将数据算法应用于招商、运营、营销全环节,打造 “数据驱动的精细化运营体系”。
能力三:场景创新能力 —— 从 “卖商品” 到 “卖体验”,打造差异化吸引力
核心表现:通过 “主题场景 + 文化体验” 打破传统商业的 “购物属性”,成为城市 “社交生活枢纽”;亿合城打造的 “潮玩街区”“亲子主题层”,不仅是业态组合,更是通过 “IP 展览、互动活动” 营造沉浸式体验,预计体验消费占比从 20% 提升至 40%;
行业案例:西安 “长安十二时辰” 街区通过 “唐风场景 + 沉浸式演出”,日均客流达 3 万人次,体验消费带动关联销售增长 50%;成都麓湖天府美食岛通过 “湖景场景 + 市集活动”,周末客流超 2 万人次,验证了场景创新的吸引力;
趋势判断:未来商业场景将从 “单一主题” 向 “多元融合” 发展,如 “社区服务 + 文化体验”“绿色生态 + 亲子互动”,运营商需具备 “场景策划 + 落地执行” 能力,通过差异化场景吸引客流、提升停留时间。
3. 商业地产的未来趋势:从 “单一消费空间” 到 “多元生态平台”,成为城市 “生活枢纽”
趋势一:功能复合化 —— 融合 “消费、社区、文化、社交” 多元需求
具体表现:不再局限于 “购物 + 餐饮 + 娱乐”,而是引入 “社区食堂、老年活动中心、非遗工坊、共享办公” 等功能,满足全年龄段、全时段需求;亿合城在冷区引入 “社区食堂 + 宠物医院”,在三层增设 “亲子托管角”,目标服务周边 3 公里社区居民,社区客群占比从 30% 提升至 50%;
数据支撑:中国连锁经营协会调研显示,2024 年 “社区商业 + 文化体验” 的项目客流增长率比传统商业高 18%,客群停留时间长 25%;未来商业项目将成为 “15 分钟社区生活圈” 的核心,实现 “一站式满足居民日常需求”。
趋势二:运营数字化 —— 从“线下空间”到“线上线下一体化生态”
具体表现:通过 “小程序 + 社群 + 直播” 构建线上服务体系,实现 “线上预约、线下体验、线上下单、线下自提” 全链路覆盖;亿合城计划上线 “社区服务小程序”,提供 “生鲜配送、家政预约、儿童托管预约” 等服务,目标线上用户达 10 万人,线上带动线下消费占比达 30%;
行业案例:银泰百货通过 “喵街 APP” 实现 “线上线下会员打通、商品通、服务通”,2024 年线上销售额占比达 45%;未来商业项目将不再是 “孤立的线下空间”,而是 “线上线下联动的生态节点”,通过数字化提升服务效率与客群粘性。
趋势三:资产证券化 —— 从“重资产持有”到“轻重结合”,盘活存量价值
具体表现:通过 CMBS、REITs 等金融工具,将 “稳定现金流的商业资产” 转化为可流动的证券,降低负债率、释放存量价值;亿合城计划发行 10-15 亿元 CMBS,用于偿还旧债(30%)与轻资产拓展(40%),预计将资产负债率从 60% 降至 50% 以下;同时,随着公募 REITs 市场的成熟(如 2024 年国内商业 REITs 发行量同比增长 45%),未来优质商业资产可通过 REITs 实现 “公募上市”,进一步提升资产流动性;
案例参考:2024 年华润万象城 CMBS 发行规模 30 亿元,超额认购倍数 2.5 倍,票面利率 4.2%,为项目后续数字化升级提供资金支持;美国西蒙地产(Simon Property Group)通过 REITs 模式持有超 200 个商业项目,资产负债率控制在 45% 以下,年均股息率达 6%,成为全球商业地产标杆;
行业影响:资产证券化将推动商业地产从 “重资产持有” 向 “轻重结合” 转型,运营商可通过 “资产运营 + 证券化退出” 实现资金循环,如亿合城未来可将优化后的资产通过 REITs 退出,回笼资金用于新项目并购,形成 “并购 - 优化 - 证券化 - 再并购” 的良性循环。
趋势四:绿色低碳化 —— 从 “高耗运营” 到 “可持续发展”,打造长期资产溢价
具体表现:通过绿色建筑认证(如 LEED、BREEAM)、节能改造(如光伏屋顶、AI 温控)、循环经济实践(如废弃物分类回收、可降解包装推广),降低运营能耗与环境影响;亿合城计划申请 LEED 银级认证,通过光伏屋顶年发电量 100 万度(满足项目 15% 用电需求),同时引入 “碳积分体系”(会员绿色消费可兑换积分),目标年碳排放降低 20%;
数据支撑:仲量联行调研显示,具备 LEED 认证的商业资产租金溢价平均达 12%,空置率比非认证项目低 8%;2024 年国内商业地产绿色改造投资同比增长 38%,投资者对 “绿色资产” 的关注度显著提升;
实践价值:绿色低碳不仅是政策要求(如 “双碳” 目标),更是资产长期增值的关键 —— 随着 ESG(环境、社会、治理)投资理念普及,绿色商业资产将更受机构投资者青睐,亿合城通过绿色改造,未来 CMBS 发行利率可降低 0.5-1 个百分点,每年节省利息支出 500-1500 万元。
4. 行业启示总结:存量商业的 “破局之道”
基于大连亿合城的实践与行业趋势,存量商业地产要实现 “从沉淀到增值” 的破局,需把握三大核心方向:
以 “运营价值” 替代 “招商依赖”:不再追求短期品牌噱头,而是通过会员精细化运营、商户服务升级、场景体验创新,构建 “客流 - 营收 - 租金” 的正向循环,这是资产长期增值的根本;
以 “能力建设” 替代 “资源堆砌”:运营商需重点打造 “资源整合、算法驱动、场景创新” 三维能力,从 “项目管理者” 转变为 “生态构建者”,才能在同质化竞争中脱颖而出;
以 “金融思维” 替代 “资产持有”:善用资产证券化工具,通过 CMBS、REITs 盘活存量资产,同时探索 “轻资产输出 + 资本运作” 模式,实现 “资产增值” 与 “规模扩张” 的双重目标。
结语
大连亿合城的项目专项建议与行业启示,本质是为存量商业地产提供一套 “可落地、可复制、可增值” 的方法论 —— 从项目层面的 “优先级排序、资源聚焦、合作深化”,到行业层面的 “逻辑转变、能力升级、趋势把握”,核心是围绕 “用户需求” 与 “资产价值” 两大核心,实现商业项目从 “单一消费空间” 到 “多元生态平台” 的转型。
对于存量商业从业者而言,亿合城的实践证明:没有 “过时的资产”,只有 “过时的运营思维”。未来,唯有以数字化为工具、以运营为核心、以金融为杠杆,才能在存量时代把握机遇,实现商业资产的持续增值与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而亿合城通过 “中庭改造 + 首店引入” 的短期破局、“数字化运营 + 绿色改造” 的中期增值、“资产证券化 + 轻资产输出” 的长期布局,也为行业提供了一个可参考的 “存量优化范本”。
附录一:大连亿合城项目核心数据汇总
一、销售额数据
2023 年
销售额:5.7 亿元。核心支撑来自社区刚需消费与基础商业业态,其中超市(华润万家)、餐饮(海底捞、麦当劳)等民生类业态贡献 60% 销售额,复购率达 45%。传统零售业态(服饰、数码)表现平淡,坪效仅 2.2 元 /㎡/ 天;体验业态(万达影城、儿童游乐)占比 15%,受限于场景单一,销售额增速仅 8%。全年无首店品牌,区域同质化竞争导致年轻客群消费外流,Z 世代客群贡献占比不足 15%。
2024 年
销售额:6.5 亿元,同比增长 14%。增长动力来自初步业态调整:淘汰 12 家低效传统服饰店,引入茉酸奶、太二酸菜鱼等 5 家区域网红品牌,单店年均销售额超 320 万元,带动餐饮业态整体增长 22%;社区服务类业态(益丰大药房、快递驿站)新增,贡献销售额 5%,社区客群复购率提升至 50%。四季度启动 “夜间消费季”,西侧户外街区延长营业至 24 点,深夜时段(22:00 后)销售额占比达 8%,但受限于首店资源缺乏,整体溢价能力较弱,高客单价(客单价≥300 元)消费占比仅 12%。
2025 年前三季度
销售额:4.8 亿元,同比增长 18%(若按全年预估可达 6.8-7.0 亿元)。关键增长来自首店引入与场景改造:一季度引入奈尔宝亲子乐园(东北首店)、优衣库(大连北部首店),首店品牌单店日均销售额超 2.5 万元,带动三层亲子区、首层快时尚区销售额分别增长 80%、45%;“城市绿洲” 中庭改造后,快闪店区域(100㎡)月均销售额达 45 万元,周边商铺连带消费提升 30%。节假日表现突出,五一假期日均销售 180 万元(峰值 220 万元),亲子客群、年轻客群消费占比分别提升至 45%、30%,客单价较 2024 年增长 18%(达 185 元)。
二、客流量数据
2023 年
客流量:803 万人次(日均 2.2 万人次),停车场使用率 65%。客群以 35-55 岁社区居民为主(占比 60%),22-35 岁年轻客群占比仅 20%;周末客流(日均 2.8 万人次)较平日高 30%,但停留时间短(平均 1.2 小时),多为 “购物即走” 模式。地铁 3 号线接驳客流占比 35%,但因动线设计不合理,冷区(西区、负一层)客流密度仅为核心区(东区、首层)的 30%;全年无大型主题活动,营销引流效果有限,单场活动最高客流仅 1.2 万人次。
2024 年
客流量:924 万人次(日均 2.5 万人次),同比增长 15%,停车场使用率提升至 75%。客群结构略有优化:22-35 岁年轻客群占比提升至 25%,主要来自网红餐饮引流;社区客群仍为主体(占比 55%),月均到店≥3 次的高频客群占比达 10%。动线调整初见成效,增设二层空中连廊后,东西区客流贯通率提升 40%,冷区客流占比从 25% 增至 35%;全年举办 “社区便民日”“亲子嘉年华” 等活动 12 场,单场平均引流 1.8 万人次,活动日客流峰值达 3.5 万人次,但跨区域客流(非甘井子区)占比仍不足 10%。
2025 年前三季度
客流量:612 万人次(日均 2.8 万人次),同比增长 16%(全年预估可达 850-880 万人次)。首店与场景驱动明显:奈尔宝开业首月带动三层日均客流突破 4000 人次(占商场总客流 15%),优衣库首月日均引流 3500 人次;“城市绿洲” 中庭成为打卡点,日均停留时间从 1.5 小时延长至 2.8 小时,拍照分享至社交平台的客群占比达 22%,带动线上话题曝光量超 50 万次。节假日客流爆发显著,春节假期日均客流 4.2 万人次(外地游客占比 18%),五一演唱会档期(联动外部演出资源)单日客流峰值达 6.8 万人次,跨区域客流占比提升至 15%;停车场周末使用率达 90%,新增新能源充电车位使用率超 80%。
三、租金收入数据
2023 年
平均租金:180-350 元 /㎡/ 月,出租率 88%。租金定价以基础区位为核心:首层核心动线(主入口、中庭周边)租金 300-350 元 /㎡/ 月(以服饰、数码业态为主),冷区(西区)租金 220-260 元 /㎡/ 月;二层至四层租金梯度递减,二层 250-300 元 /㎡/ 月、三层 200-250 元 /㎡/ 月、四层 180-220 元 /㎡/ 月;负一层(超市除外)租金 200-240 元 /㎡/ 月。全部采用 “固定租金” 模式,无流水抽成,低效品牌(坪效<2 元 /㎡/ 天)占比 20%,导致核心区域租金溢价不足,整体坪效 2.2 万元 /㎡/ 年。
2024 年
平均租金:190-380 元 /㎡/ 月,同比增长 8%,出租率 90%,坪效 2.5 万元 /㎡/ 年。租金调整聚焦高潜力业态:餐饮业态(特别是网红餐饮)租金提升至 240-320 元 /㎡/ 月(较 2023 年增长 15%),采用 “固定租金 + 流水抽成” 组合模式(月流水≥30 万元抽成 5%),茉酸奶、太二酸菜鱼等品牌带动餐饮区租金收入增长 22%;社区服务业态租金 220-260 元 /㎡/ 月,给予 3 个月免租期扶持。淘汰 12 家低效品牌后,空置面积优先引入体验、服务类业态,核心区域出租率达 95%,但冷区仍有 8% 空置(集中在西区四层)。
2025 年规划
目标租金增长 18%(平均租金 220-450 元 /㎡/ 月),出租率 98%,坪效突破 3.0 万元 /㎡/ 年。核心策略包括:
业态溢价:首层首店品牌租金 400-450 元 /㎡/ 月(BEAMS、HARMAY 等),给予 6-9 个月免租期但约定最低坪效(≥6 元 /㎡/ 天);三层亲子主题区租金 280-350 元 /㎡/ 月(较 2024 年增长 30%),绑定 “租金与客流挂钩” 条款(日均客流<3000 人次时租金下浮 10%);
模式优化:对高流水品牌(预估月流水≥50 万元)推行 “流水抽成优先”(抽成 8-10%,低于固定租金时按固定租金收取),预计带动核心区域租金收入增长 25%;
空置管控:建立 20% 备选品牌库,冷区租金下浮 10%(200-240 元 /㎡/ 月)引入社区食堂、宠物服务等刚需业态,确保空置周期≤1 个月。
四、品牌调整数据
2023 年
品牌总数 120 家,引入 15 家(以传统零售、基础餐饮为主),淘汰 8 家(坪效<1.8 元 /㎡/ 天的服饰店),品牌汰换率 6.7%。业态结构失衡:零售占比 55%(其中传统服饰占 30%)、餐饮 25%(刚需快餐占 18%)、体验 15%(以影院、儿童游乐为主)、服务 5%(仅银行、药店)。无首店品牌,文创、潮玩、高端体验等业态空白,社区服务功能薄弱,周边 3 公里社区居民 “一站式生活需求” 满足率仅 40%。
2024 年
品牌总数 118 家,引入 20 家(含 5 家网红餐饮、3 家社区服务品牌),淘汰 22 家(12 家传统服饰、5 家低效数码、5 家低客流餐饮),品牌汰换率 18.6%。业态初步优化:零售占比降至 50%(传统服饰占比 22%)、餐饮提升至 28%(网红餐饮占 8%)、体验维持 15%(新增 1 家小型电竞馆)、服务提升至 7%(新增快递驿站、家政服务站)。重点打造负一层 “社区便民专区”(集聚 4 家服务品牌),首年服务社区居民超 5 万人次;但缺乏核心 IP 与首店支撑,年轻客群吸引力仍不足,Z 世代专属业态(潮玩、Livehouse)仍为空白。
2025 年计划
核心方向 “首店集群 + 业态补位”,目标品牌总数 135 家,品牌汰换率 15%(淘汰 18 家低效品牌):
首店引入:计划引入区域首店 15 家(东北首店 5 家、大连首店 10 家),涵盖国际潮牌(BEAMS、Ader Error)、高端美妆(HARMAY)、亲子体验(奈尔宝)、夜间文娱(MAO Livehouse),首店品牌占比提升至 11%;
业态补位:新增 “潮玩街区”(四层,集聚泡泡玛特、TOP TOY 等 5 家品牌)、“深夜社交区”(西侧户外,引入长沙文和友、精酿酒吧等 6 家品牌),体验业态占比提升至 25%、服务业态提升至 10%;
社区深化:负一层 “社区服务中心” 扩容至 200㎡,新增社区课堂、老年日间照料点,社区服务品牌增至 8 家,目标社区客群 “一站式需求” 满足率提升至 85%。
五、战略调整与行业地位
资本投入
2024 年:投入 8000 万元,重点用于三方面 —— 动线优化(空中连廊建设、冷区灯光改造,3500 万元)、数字化基础搭建(小程序开发、客流统计系统,1500 万元)、业态调整补贴(网红餐饮装修补贴、社区服务免租期成本,3000 万元),推动出租率提升 2 个百分点,客流增长 15%。
2025 年预留 1.2 亿元:用于首店扶持(装修补贴最高 1200 元 /㎡,5000 万元)、场景改造(“城市绿洲” 中庭、屋顶社交区,4000 万元)、数字化升级(AR 导航、会员数据中台,3000 万元),目标首年带动销售额增长 18%,年轻客群占比提升至 30%。
数字化进展
会员规模 32 万(2024 年增长 35%),以社区客群为主(占比 65%),私域流量(微信群、小程序)交易规模 1.2 亿元,占总销售额 18%。2024 年上线基础版小程序,支持 “停车缴费、优惠券领取”,但缺乏精准营销功能,会员复购率仅 28%;2025 年一季度升级 “会员数据中台”,通过消费行为标签推送个性化优惠(如亲子客群推送奈尔宝体验券),定向推送核销率提升至 25%,会员复购率预计达 40%;AR 导航功能测试中,计划二季度上线,目标解决 “找店难” 问题(当前客群找店耗时平均 12 分钟)。
行业坐标
销售表现:2024 年销售额增速 14%,高于大连甘井子区商业综合体均值(10%),但低于大连万象汇(22%)、凯德和平广场(18%),在大连北部区域(甘井子区为主)位列前三,但缺乏全市级影响力。
定位优势:以 “社区生活枢纽” 为核心定位,社区刚需消费基础扎实(民生类业态销售额占比 60%),2024 年获评 “甘井子区社区商业示范项目”;2025 年首店引入与场景改造后,逐步向 “社区 + 体验” 双定位转型,有望填补大连北部高端亲子、潮玩业态空白。
核心挑战:大连万象汇、恒隆广场等核心商圈项目首店资源虹吸效应显著,亿合城首店引入难度较大;甘井子区年轻客群(22-35 岁)外流至核心商圈,需加快夜间文娱、潮玩等业态落地,提升年轻客群留存率;社区服务功能仍需深化,与周边社区居委会、物业的联动不足,尚未形成 “商业 + 社区” 深度融合生态。
数据来源:北京云阿云智库・商业地产项目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