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诌施佬
2006年8月,中国海军迎来了历史上第七位海军司令员。作为对台军事斗争准备高峰的2006年,这最初被外界看做是解放军要强化海军在这一阶段指挥作战的一种调整,而从现在看来,2006年也似乎在此无形中成为了一处节点,将中国海军的发展重点从迫在眉睫的“决战”转向了更加深远的“蓝水海军”。
“以潜制海”之后的中国潜艇力量
从2000年到2006年,中国海军通过建造和引进两种方式,先后服役了5艘035B型、12艘039G型和8艘636M型,总数25艘常规潜艇。在西太平洋迅速出现这么一支规模与当时日韩潜艇总兵力差不多的力量,自然会对当时中国海军的作战形态产生不小的影响。
在2000年前后,由于当时中国海军的水面舰艇除了刚刚到手的“现代”级外,无一例外都没有射程超过20公里的舰队中远程防空能力,当时的水面舰艇的行动因此离不开航空兵部队的掩护,由于海军航空兵的歼击机当时没有可靠的超视距空战能力,因此一旦爆发军事冲突乃至战争,水面舰艇部队在远离海岸的水域,乃至近海都面临着十分严苛的威胁。相对而言,潜艇行动隐蔽性强,杀伤力大,威慑力也更有效,虽然航空反潜力量也会对其产生威胁,但潜艇一来在近海活动较为安全,二来也是战时中国海军冲出岛链唯一可行的手段。
这种在对于潜艇力量的重视在战略和战术上都有体现。在战略上,中央军委在2000年后提出了“以潜制海”的作战思想建议,虽然海军将这一思想修正为“联合制海、体系对抗”,但客观上看,中国海军的潜艇发展确实在2000年后走上了快车道,而在2000年左右,潜艇更是中国海军当时唯一能够隐蔽突破第一岛链,在远海执行多种作战任务的作战平台。因此在想定的反介入作战中,潜艇部队自然需要在第一第二岛链之间担负侦察、截击等各种行动的绝对主力。与此同时,按照当时的计划,在对台军事斗争中,潜艇还需要执行对台湾东海岸的抵近侦察,对台湾水面舰艇的拦阻攻击,以及对台湾港口实施水下布雷等一系列任务。
基于这样的需求,中国海军在2000年以后每年都要组织数艘常规潜艇进行突破第一岛链的远海巡航任务,一开始执行任务的还是033系列和035系列潜艇,039G型潜艇服役后也很快加入了这一巡航任务之中。当时的潜艇部队巡航任务包括前往南海和西太平洋,以及台湾东南、东北部海域进行设伏训练,对台东、花莲等等的港口进行模拟布雷,侦察包括黄岩岛、太平岛等南海岛屿以及在第一、第二岛链间进行战备巡逻。这其中也包含着与美日反潜巡逻力量的日常对抗,以及2003年11月12日一艘035A型潜艇水面通过大隅海峡这样的“突发情况”。
在039G型批量生产,035系列潜艇发展潜力挖掘殆尽的情况下,新一代的中国常规潜艇的研制也提上了日程。毫无疑问新一代常规潜艇的一大技术参考就是中国海军此前引进的636M系列常规潜艇。作为有“大洋黑洞”之称的低噪音潜艇,后者的降噪技术和相关设计无疑值得中国潜艇仔细学习研究;除此之外,随着包括鱼-6重型反潜反舰两用线导热动力鱼雷、拖曳式线列阵声呐等新一代武器和作战系统的问世,新一代常规潜艇也自然要运用相关的成果;而随着常规潜艇突破岛链进入西太平洋,与美日的航空反潜力量斗智斗勇,对于延长潜艇水下续航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紧随国际潮流为常规潜艇配备已经基本成熟的“不依赖空气推进系统”(AIP)也成为一种必要。
这些要素综合到一起,就是2006年出现的039A型潜艇。该型潜艇的吨位比039G型更大,更加适合进行远海作战,在噪声控制上则吸收了636M的特点(也因此被称为“中国基洛”),艇载装备上也具备了一款世界先进水平所需要的一切条件。尽管由于进度原因,在A型艇上还没有配备AIP系统,但由于当时仍然紧张的台海局势,039A型随即投入建造,并在国产AIP系统成熟之后与之结合,发展出了中国第一款AIP潜艇——039B型。
中国的AIP系统选择的是斯特林发动机,最早的产品是基于80年代引进的瑞典斯特林发动机技术,由上海船舶711研究所研制,早期的型号单台功率与国外型号持平,有分别带动20千瓦和100千瓦发电机的不同机型,其优点是,既可以使用天然气、柴油、太阳能,又可使用其它固体燃料作动力进行发电,而排放的污染气体比目前市面上的其它发动机都要小,达到欧洲排放标准。而在经过进一步改进之后,研发团队研制的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斯特林机,与国外最先进的同类产品相比,功率提高了117%,属世界首创,现已列入国家下一代舰船的应用计划。
随后的建造中,工业部门对其继续逐步进行升级改进,在各种细节上提升潜艇的各项技术性能,并在近年来发展出更新的039C型,该型潜艇的作战武器系统、隐身和降噪能力上都比039B有较大进步。由于当代建造大型常规潜艇的国家日益减少,加上俄罗斯由于AIP动力系统研制的裹足不前,以03B/C系列为代表的中国常规潜艇终于从“追赶世界潜艇技术先进水平”进化为世界先进潜艇技术本身的一部分。
在常规潜艇研制不断进步的同时,中国的核动力潜艇在上世纪90年代初的短暂断档之后也重新启动。尽管在上世纪80年代末总结第一代核潜艇研制的经验时,由于第一代核潜艇耗资巨大(仅401号核潜艇单艇就造价2亿,相当于20艘053H护卫舰。09II型406号核潜艇造价2.96亿),且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无法形成有效战斗力,对于当时装备经费有限的海军而言成了一个沉重的“包袱”。有鉴于此,海军在09I/09II型核潜艇项目完成后,一度提出核潜艇的后续研制项目资金专门拨付的希望,对继续支持核潜艇继续发展产生过犹豫。
1990年,091型核潜艇最后一艘405艇历经13年的建造试航最终交付部队,时任中国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在视察405艇时指出:“核潜艇不能断线”。进入90年代后,严峻的军事斗争形势下,核潜艇独特的技术优势也让海军改变了主意。1994年,新一代攻击型核潜艇09III型正式立项,相应的09IV型战略导弹核潜艇也开始了正式研制。与此同时,针对性能尚可的09I型403艇、404艇、405艇及09II型406艇展开现代化改进。
第二代核潜艇的研制于第一代不同,一来是由于有了技术基础,在各方面的进展都从之前的解决有无进展为强化性能;二来是考虑到现实的需求,这一代核潜艇必须尽快实现战斗力。正因如此,最早的09III型与09I后期型在技术上有着相当大的传承,虽然这样的传承保证了09III型首艇在1998年开工,并在2002年较为顺利实现下水,但也使得09III型首制艇在性能上,尤其是关键的核反应堆性能上提升有限。
正因如此,09III型核潜艇在型号发展上采取的“小步快跑”策略,分批小规模建造,对艇上各种设备进行逐步的升级改造,逐步提升潜艇性能。与此同时,现役的09I型核潜艇也在经过改进后进行突破第一岛链,前出西太平洋的远海巡航。在2006年,舷号407的“长征七号”正式服役。两年之后“长征八号”建成服役。
根据外界的推测,09III型核潜艇装备了新一代的综合声呐与宽孔径低频舷侧阵声呐,还可能配备了拖曳线列阵声呐,加上鱼-3后期型和鱼-6系列鱼雷,潜射反舰导弹等装备,在部分主要性能上,第一批09III型已经达到了美国“洛杉矶”级核潜艇早期型号的水平。
后续的改进型09III型潜艇在随后也分批渐次展开,对艇上包括核反应堆在内的各系统进行升级改进。到现在已经发展了至少4批,至少6艘以上已经建成入役。这几代09III型核潜艇从外观到内部设备的变化都非常大,性能提升也相当明显。
至于作为战略核打击手段的09IV型战略导弹核潜艇的研制,则也在同时期也和“巨浪2号”潜射洲际导弹一同进行。这其中潜艇的技术难度相对不大,射程指标8000公里的“巨浪2号”洲际导弹才是其中的难点。尽管“巨浪2号”最早的研制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为其研制的FG-06、FG-07和FG-08三级固体发动机也进行过不少试验,但后来该主要的发展方向便转向了陆基发射的东风-31,直到后者研制取得阶段性重大进展后才重新加速推进。“巨浪2号”的研制也可谓是颇多坎坷,实际性能和最初定下的指标也存在一些差距,但该型导弹与09IV核潜艇的服役与投入值班,解决了中国海基战略核威慑的有无问题,这对于该型核潜艇而言,就算是实现了最重要的任务。
驱护舰“下饺子”,导弹通用化
2006年9月,广州黄埔造船厂里,一艘新型护卫舰悄然下水,该舰在尺寸和外观上都与2005年服役的054型护卫舰如出一辙。但随着更多照片的披露,大家很快就发现该型舰与054型的重大差异——该舰舰艏B炮位不再安装已经在海军舰艇上承袭10年的海红旗-7舰空导弹,而是一款与美制MK-41垂直发射系统类似,但此前从未出现过的新型国产AJK16垂直导弹发射装置,为了与之前052C型使用的海红旗-9舰空导弹使用的6联装圆形垂直发射装置相区分,军迷们称呼这款新的垂直导弹发射装置为“巧克力”。
为国产导弹护卫舰设置垂直导弹发射系统,这并不是进入21世纪才有的设想,实际上早在海军还在建造053H3系列的时候,在研制054型导弹护卫舰的方案中,就有过装备垂直发射舰空导弹的方案。不过当时计划使用的是由俄罗斯引进的“克里诺克”短程舰空导弹,该型导弹的陆基型号,便是解放军陆军90年代引进的“道尔”地空导弹。从短程导弹的性能角度看,“克里诺克”的性能还是相当优秀的,以当时中俄之间的关系看,引进该型导弹系统也不存在任何问题,但考虑到海军未来的需求,海军决定选择射程更远的红旗-16舰空导弹,而由于当时严峻的台海斗争局势,加上红旗-16等装备的研制进度问题,最终建造的两艘054型护卫舰上使用的,仍然是作战范围与“克里诺克”差不多,但综合性能稍逊的海红旗-7导弹。
054A型护卫舰使用的是1999年开始研制的红旗-16舰空导弹,该型导弹在研制中参考了中国引进的“无风”舰空导弹,虽然各类设备结构并不相同,但在性能指标、导弹外形以及制导雷达站上都与“无风”系统有相当的相似之处。使用垂直发射系统,搭配ZKJ-5舰载指挥系统,更加快了导弹系统抗击各个方向来袭目标饱和攻击的能力。该舰还首次使用了中国基于俄制AK-176舰炮研制的H/PJ-26型76毫米舰炮,并配备了在052B/C型上得到验证的730近防火炮系统。
在054型护卫舰上配备的3联装反潜鱼雷发射系统、火箭深弹、反潜直升机和206型拖曳声纳也继续得到保留,成为海军舰艇反潜武器系统的标准配备。再加上AJK16垂直导弹发射装置可以兼容鱼-8反潜导弹,054A成为了中国海军第一款具备远、中、近程反潜武器和完备搜潜设备的水面舰艇。
由于054A型护卫舰的舰体平台以及16PA6-STC柴油机已经经过了054型护卫舰的实践,054A在竣工之后便以高出勤率和高可靠性著称,加上红旗-16舰空导弹以及舰上反潜系统的优良性能,054A甫一服役就获得了海军的青睐,在上海沪东和黄埔两个造船厂也各自以每年1-2艘的速度快速建造,并在建造中继续对各子系统进行升级换代。截止2018年6月,第30艘054A下水,这型护卫舰不仅成为海军驱逐舰支队护卫舰力量的绝对主力,也成为全世界本世纪建造的数量最多的一款4000吨级护卫舰。
054A型护卫舰“下饺子”了,表明无论是中国造船工业的建造水平还是海军的装备资金都已经成为世界一流水平。但是作为中国海军“全村的希望”,2艘052C型驱逐舰在2005年服役之后,却迟迟没有见到后续同级舰的影子。这其中的问题,一方面是建造052系列驱逐舰的江南造船厂在2005年至2008之间搬迁到长兴岛的缘故,另一个相当重要的原因,是052C型所使用的UGT-25000型燃气轮机国产化的相关进程。中国于2004年试制完成了首台国产化率60%的UGT-25000燃气轮机,并且对其进行了相关的测试和考核,正面该机的各项性能都能达到乌克兰原产燃气轮机相当,符合装舰使用的需求;另一方面,中国海军在使用中也发现了一些设计上,并借鉴解放军装备的美制LM2500发动机使用经验进行了修改,改善了燃气轮机的工作环境,也方便了日常检修。在此之后,将国产化率提高到95%以上的第二阶段国产化也随即开始,完成后的动力去掉了代表乌克兰的U字,称为GT-25000。
正是这一系列工作的完成,能够让中国基本实现完全自产大功率的燃气轮机,导弹驱逐舰的批量生产在此时也就呼之欲出了。在全新的江南造船厂长兴岛造船基地内,4艘052C型导弹驱逐舰的批量建造,标志着中国海军终于实现了燃气轮机导弹驱逐舰的全面国产化。而就在外界以为052C即将和054A一般开始批量生产的时候,该舰的量产却走到了尽头。2012年8月,随着一艘全新的052D型驱逐舰的下水,外界惊讶的发现,仅仅有“中华神盾”远远不是中国海军的目标。
052D型驱逐舰的舰体平台仍然是以052B/C的发展而来,虽然舰内布局发生了不小的变化,但最大的变动还是来自于舰载雷达和导弹垂直发射装置。052D使用了更先进的346A有源相控阵雷达,在性能上比346雷达更加先进,改进的散热系统也表明其有效功率应该更高。至于052D装备的新一代通用垂直导弹发射装置,则可以算是该舰的最大亮点。通用垂发系统分为9米、7米和5米三款,可容纳的最大弹径为850毫米,在尺寸上已经超过了国际上流行的美制MK-41和MK-57两款垂直发射装置。这虽然一度被外界认为是中国导弹技术落后,导弹尺寸无法控制,导致052D即使反复调整,也只能在舰上配置64个发射单元(其中16个是9米长的大型单元),但所谓大有大的好处,大型化的导弹发射装置可以容纳各种高性能的弹药,特别是大型化的反舰导弹和对陆攻击导弹能够装上通用垂发,让052D的作战性能有了极大的提升。
全新的垂发系统也让中国海军驱逐舰的反舰导弹实现了升级。由于现代级的引进,外界一直猜测中国会在鹰击-62之后使用本国版本的“日炙”作为舰射反舰导弹,但最后“日炙”的精神续作鹰击-12是作为空舰导弹研发的,即使衍生而来鹰击-12A舰射导弹也只用于对现役老舰的改造升级,052D在通用垂发中使用的,是参考了俄制“俱乐部”特点研制的鹰击-18亚超结合反舰导弹;一同研制的,还有用于对陆攻击的鹰击-18A巡航导弹。
在其他舰载武器上,052D也比052C有相当的升级,末端防御系统由730近防炮升级为1130近防炮和红旗-10的弹炮组合防御,主炮也从H/PJ-87型100毫米舰炮升级为H/PJ-45型130毫米舰炮。作为现代级上最后一件被“消化吸收”后发展而来的装备,该型舰炮和76毫米舰炮形成的搭配,也宣告了上世纪90年代一度一统解放军驱护舰的100毫米舰炮口径的淡出。
作为052系列驱逐舰的阶段性发展产品,052D型作为052C型的更新型号,迅速在江南造船厂投入了量产,稍晚在大连造船厂也投入了生产,目前已经有16艘052D正式下水,还有更多的后续舰在建造之中。
比起这两型舰,直到2012年才下水的056型轻型护卫舰则是另一种发展思路。尽管该型舰的设计和发展都要到2005年以后,但关于这种千吨出头,同时强调“轻型”、“护卫舰”两个概念的装备,中国海军的期待其实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就出现了。
当时为了满足南海军事斗争的需要,海军计划研制介于037型和65型之间,900吨级的“大型反潜护卫艇”,并命名为037II型(037II在中国海军历史上有3个不同的型号,这是其第二次被使用),该方案经过发展,在上世纪80年代逐渐演变为排水量1200-1400吨,装备直升机和拖曳声呐的038型护卫舰方案,尺寸和任务上与053H系列产生了冲突,因此最后并未批量建造。
从这个角度看,1300吨级的056型轻型护卫舰的概念实际上与038型护卫舰如出一辙,当然该型舰既然作为当代技术的产品,其性能要比038型高得多,在1300吨级的护卫舰上,中口径舰炮、反舰导弹、防空导弹、反潜导弹、反潜鱼雷、反潜深弹、直升机甲板、拖曳声呐一应俱全,在近海的反潜作战能力远比之前任何一款037系列甚至多数的053H系列护卫舰要强。
相比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海军为了替换大量老旧的037型猎潜艇,又因为缺乏资源无法大批量采购昂贵的037II型导弹护卫艇(即第三次被使用的037II),只能部分采购性能提升有限的037IG型导弹护卫艇的轻型,056型轻型护卫舰在2012年以后便以平均一年10艘以上的速度下水,在几年内就有50艘投入现役,并迅速将海军绝大多数的037系列反潜护卫艇替代,成为近海作战的支柱力量。
作为中国海军规模发展的标志,驱逐舰和护卫舰这两类主战舰艇的迅速更新和增加毫无疑问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标志,不过要说中国海军真正的“走向蓝水”,则要从另外一件现在看来的“例行公事”和一类原本不起眼的“辅助舰”说起。
蓝水海军的起点——去亚丁湾
2008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海盗日益猖獗,作案数量逐年递增。该海域频繁发生的海盗袭击事件,严重危及我过往船只和人员安全,对我国家利益构成重大威胁。2008年12月26日,遵照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命令,南海舰队武汉舰、海口舰、微山湖舰组成的海军第一批护航编队从三亚起航赴亚丁湾、索马里执行护航任务。
所谓的索马里海盗,其实只是一群手持轻武器,乘坐渔船和小艇在亚丁湾附近海域攻击和夺占无武装民用商船的杂牌武装。战斗力不值一提,面对现代化的海军舰艇更是不堪一击。对于中国海军而言,所谓的护航多数时候并不需要面对复杂的战斗,即使遭遇海盗有紧张的对峙和驱逐过程,多数时候也都是有惊无险。对于中国海军来说,最大的挑战就来自于长时间的海上巡逻航行本身。
在此之前,中国海军虽然曾有过包括五八〇任务、环球航行等在内的多次远航行动,但这些任务里一次性在海上航行的时间最长只有一个月,亚丁湾护航则要水面舰艇持续数月在海上不靠岸的进行护航任务,对于舰上各类设备的可靠性是很大的考验,对于舰上的水兵持续保持高涨的士气和良好的工作状态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海军各部队中有不少人都缺乏远航的经验,也严重缺乏护航的经验,因此在最初的护航任务中,各种将短期措施长期化以及缺乏对装备掌握闹出的问题甚至笑话,都反映了中国距离一支远洋海军的实际差距。
这其中相当部分的内容,都和舰队的补给工作有关。例如海军特种作战大队的特战队员初次随舰出海就不知长期海上任务的辛苦,自作聪明地按日子携带了海量的单兵自热食品,结果到海上因为口味不佳和舰上搭伙,最后把大量的自热食品原样带回;补给舰上的冷库操作员因为担心臭氧消毒器散发的气体味道会损害身体健康而关掉消毒器,导致蔬菜在海上比预计的提早腐烂;补给舰上自用的冷藏库因为频繁开闭,引发食品腐烂速度更快;冷藏的蔬菜因为没有频繁除湿,最后有大约5000斤的冬瓜因为腐败被抛入大海……
在一件一件解决这些小事的同时,中国海军综合补给舰数量不足的问题也就在此时暴露了出来。本世纪初,面对当时正在开展更新、但总体规模没有显著变化的中国海军而言,尽管海军的远海航行训练规模和数量都在稳步增加,但这一时期对补给舰的新增需求同样也只是“稳步增加”。当时经费尚不宽裕的中国海军选择的是一种比较经济实惠的解决方案,即以稍早前出口泰国的“锡米兰”号补给舰为基础建造两艘903型补给舰,作为海军补给舰队的“稳步补充”。但在亚丁湾护航任务常态化之后,由于没有足够数量的补给舰能够轮替这些补给舰,结果就是“微山湖”和“千岛湖”两艘新列装的补给舰不得不一次出海连续为两批护航编队提供补给任务,一次出海持续半年以上,两舰背靠背地持续在亚丁湾执行了8批次护航任务,导致人员装备都高度疲劳。
为了缓解这种情况,中国海军第一次启动了综合补给舰的“大建”工作——2010年之后,先后有6艘排水量2万吨级的903A型综合补给舰开工建造,并于2013年到2016年相继服役。这些补给舰的服役极大地缓解了亚丁湾护航编队缺乏补给舰轮替的现状,也为中国海军其他方向上组织驱护舰编队进行远海训练提供了条件。
另外一型在亚丁湾护航中大放异彩的船只,则是2006年开工的071型综合登陆舰。该舰的排水量虽然也在2万吨以上,但因为整体结构简单,2007年底就简称服役。在经过使用验证后,2010年开始建造2艘后续舰。该型舰因为在2006年的台海备战高峰期开工,一度被认为是为了对台湾东海岸展开两栖攻击所用。但该舰在服役后“多管闲事”地前往亚丁湾海域进行护航的过程中却很好地证明了其具备的远洋兵力投送能力。第一批3艘071型完成建造后,2014年左右又开工建造了新一批的后续舰,目前已经有6艘服役,另有1艘下水,还有后续舰在继续建造。
对中国海军来说,071型综合登陆舰与之前的072系列坦克登陆舰并非对等替换的关系,在071型建造的同时,又有新一批的072A型登陆舰在2014年以后开始建造,以替换上世纪建造的早期072型。虽然已经过了对台军事斗争准备的高峰期,但中国海军两栖作战舰艇的继续增长,毫无疑问表明解放军对于解决祖国统一问题的明确态度。
从2006年开始的十多年里,在052C/D型导弹驱逐舰和054/054A型导弹护卫舰这两款上一个世代里留下来的现代化种子,以及056型轻型护卫舰这种上世纪70年代中国海军的“圆梦”之作,在中国经济成长和造船工业飞速发展之下开枝散叶,毫无疑问构建起了一支远海大舰队的基础,但对于一支真正的蓝水海军来说,只有这基础显然不够。中国海军要成为一支真正的远洋海军,还需要舰队核心的关键型大型舰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