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手机移动微站
  
转繁体
首页   学界  
争鸣——两个时期的科研特色
   日期 2021-5-30 

争鸣——两个时期的科研特色

原创 sunxiliang2014  孙锡良

核心观点导读

除了杂交水稻,两弹一星,核潜艇,青蒿素,相控阵雷达,等等,几乎所有的高科技研究,科学家都是默默无闻,并且都在低调中完成了惊世成果,他(她)们并没有因为默默无闻而牢骚满腹,也没有因为不被宣传而感到失落,他们搞科研,除了奉献精神之外,那就是真正的热爱科研。

后来,突然刮来一阵风,把“科研”和“荣誉、金钱”紧紧地连在了一起,把前几十年说成是“不尊重知识,不尊重人才”,把后来的时期说成是“科学的春天”。造成的后果是什么呢?院士满天飞,博导满天飞,帽子满天飞,项目满天飞,成果满天飞。飞了将近五十年,结果是什么?奉献时代解决了的问题,后面都不是问题;荣誉时代想解决的问题,都成了卡脖子问题。

当前的问题是破“五唯”仍接近于死路,没有人能破,没有找到新体制能破它,全靠空空的文件,全靠领导在会上喊话,根本就落不到实处。一边高喊破“五唯”,一边坚定地执行“五唯”,你找谁讲理去?厚税困民,滥赐无功之人,天下之不幸矣!

如果不能回归到国家体制,我甚至更乐见中国学习欧美日韩的科研体制,也许人家的体制更有效,不用每年开会,不用设那么多的程序环节,不用给科研人员发那么多的荣誉高帽子,“五唯”不攻自破。

争鸣——两个时期的科研特色

北京正在开科技大会,看了标题,没有点开看正文。

会振奋人心,会令人激动,会鼓舞到全国人民,一年一度。

观察国外,美国,欧洲,俄罗斯,日韩,等,似乎都没有这样的年度大会。

回看新中国前几十年,也没有这样的年度例会。

从科学规律及国内外经验看,开会可能并不是成果的决定因素,“春天”也未必能从纸上走向现实,院士数的多少未必就能突显尊重知识和尊重人才。

古往今来,治世最忌“刑滥而赐无节”,当赐得赐,赐而无节,必致贪赐而务虚。

袁先生突然走了,杂交稻还在,我们不妨以“杂交稻”为案例来分析一下新中国前后两个时期中国科研体制的异同。

1

论文与科研

袁隆平在发表那篇雄性不育论文的时候,他还只是一名在偏僻中专学校安江农校任教的普通教员,在发文时并没有获得真正的科研立项,纯属个人科研兴趣,他的论文能在《科学通报》上发表,本身就说明那个时代的科研思维非常务实,科研期刊亦如此。

放在今天,袁先生的论文恐怕可能在编辑手上就被扔了。《科学通报》英文版无论如何比现在的大学学报等级要高,就拿一般985大学的学报要求来讲,不是一本以上学校的教师,没有一定级别的项目支撑,你的论文基本上无法通过初选,人家连内容几乎都不用看,看作者简介就完了。更高级的期刊就更不用讲了。

换句话讲,袁先生是很幸运的,那是一个不嫌贫爱富的时代,那是一个不唯权威的时代,那是一个不唯帽子的时代,破除了唯上、唯书、唯权威,小教员袁隆平的科学想法才得以在期刊里延续生命。

2

科研与行政

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是公有制管理,科研离不开行政,前后两个时期都一样。

但如果要细究,两个时期的管理又有很多不同。

袁隆平,当时还不是全国知名,国家科委的领导能从期刊论文中读出创新性实属不易,说明管科技的官员自己懂科技,说明当年的科技期刊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指导并支撑决策。

近几十年,还有省部级领导专心看科研期刊吗?科技部又有几位领导在看科研期刊?还有哪个领导会关心一篇论文?

当然,在唯论文的今天,领导即使有心,怕也是无力,论文已经多到成灾的地步,领导想看,都不知道从何入手,永远看不完,哪能从中删选有用论文?举个例子讲,前些年,纳米材料论文非常疯狂,如果有人愿意把已经挂网的论文全部用A4纸给打印出来,其高度应该可以与珠峰并肩。然而,这么滥的论文潮流,又产出了什么呢?

3

帽子与立项

过去,科研立项主要是政府层面,也即纵向项目。近几十年,是纵横混合。

就目前而言,纵向项目的大头是国自和省自,当然还有很多专项科研基金,立项总数每年都达到几万项。如果再加上横向项目,年立项经费已经超两万亿元。数额不可谓不惊人,规模不可谓不庞大。

袁隆平先生的杂交稻若放在今天,他的项目还有机会立项吗?

我看是没有多少机会的。大家不妨问问高校的朋友,211以下的一本高校,一年能拿几项国自和省自?二本三本高校又能拿到几项?专科学校能拿到一项吗?袁老师的农校是中专,大概相当于今天的专科,顶多也就是三本。

1967年,湖南省的科研立项,就水稻研究而言,只有一个重点项目,这个重点支持就给了袁隆平老师,这个时候,他还在安江农校,还是一名极普通的老师。

按资历,按实践进度,都轮不到袁老师,但当时的政府就有勇气支持创新。

论资历,湖南当时有很多知名水稻专家,周声汉,毕业于日本东京大学农学院,胡仲紫,毕业于中央大学农学院,谢国蕃,毕业于金陵大学农学院,陈一吾,毕业于金陵大学农学院,他们都是湖南农学院教授或省农科院研究员,都是知名水稻专家,袁隆平老师根本就没办法跟他们比。

论实践,湖南省在水稻领域已经取得的成果相当多,并且正在进入实践研究的品种也很多,万利灿、胜利灿、茶粘1号、南特号、农垦58、农虎6号、雷火粘、红脚旱、番子、白米冬粘、红米冬粘和油粘等品种,其中“矮脚南特”的最高产量曾达到800斤以上,湘矮9号的推广面积达到1000万亩以上。按理讲,重点支助应该支持已经看到阶段性成果的项目,怎么会去支持一个仅有一篇论文的项目呢?如果是北大、清华、中科大等名校的教授,凭一篇论文获得立项也是有可能的,但袁老师的学校只是个中专啊!

放在今天,袁隆平若还在中专或大专工作,他的科研能获得什么项目?不外乎三种情况:1,最多给你个一般性项目,让你探索性试验一下;2,让袁隆平老师挂靠在某科研大腕名下,重点项目给大腕,再由大腕给袁老师一个子项目,最后的成果算在大腕头上;3,根本就不给袁老师立项。大家想想看,会不会是这三个结果?

4

国家体制与人海战术

我在上一篇文章中提到过杂交水稻研究过程中的国家体制作用, 21个省市,103个单位,380多名专家,都集聚到湖南,现在还能办得到吗?

人集中还算不得什么,关键是,即使人员未到湖南,科研成果也能共享,贡献最大的福建、江西、广东、广西和湖北几省,只要有一点科研进展就立即报送给湖南,江西在不育系取得的成果,福建在保持系取得的成果,都在第一时间送达给湖南,让“南优2号”顺利完成。

放在今天,谁愿意这样分享?可能的情况是:1,我的成果我做主,首先得满足我自己先发表论文,发完论文再分享;2,我的成果为我所用,得先申请个专利,如果湖南要用也可以,得先付钱;3,干脆不跟湖南合作,在自己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另立门户单干。大家想想看,如果是现在,跨省的科研协作会不会是这几种结果?

现在还有没有国家体制搞科研呢?有,主要在国防军工和航空航天领域,但现在的国家体制是用钱在推动,用荣誉在激励,谁参与,谁就能名利双收。

在其它重大科研领域,采用的主要是人海战术,不是国家体制。从人数上看,都是人多,这是相同之处。从过程看,完全不一样,现在的人海战术是各自为政,核心技术互不通用。比如说搞芯片,全中国各省市都在搞,但搞了几十年,卡脖子问题仍然解决不了;又比如汽车,全国至少有二十个省市在生产汽车,引进技术也已经有三十来年,至今仍然是外国品牌的天下。

可以下结论:凡属国家体制坚持得好一点的领域,独立自主性都很高;凡属搞人海战术的科研与生产,基本上都离不开外国。

5

科研投入与产出

杂交水稻的研究是大投入,从立项到推广,政府共投入经费为280万,换算成现在的货币,估计得超6个亿以上。这体现出国家对袁隆平老师是多么的信任与尊重。有些人老拿文革说事,这是不对的,袁先生成名之后的牢骚话也是不对的,从文革开始到重点立项,就几个月时间,能有什么迫害?讲话要凭良心。

从产出端看,时间定在1980年,《湖南省志水稻志》第75页的介绍就是“增产水稻40亿斤,折合人民币7亿元”,换算成现在的货币,那至少得增收1500亿元以上,再经历后面的三十多年推广,增收效益是显而易见的,这也是我们不忘记袁先生及所有杂交水稻专家的原因所在。

各自为政的搞科研有什么坏处?

上海交大的陈进教授拿了13亿搞芯片,结果只产出了一片用打磨机磨去洋文的“创新成果”。每年超2万亿的科研立项,至今未看到一项对国计民生有重大影响的科研成果或足以影响世界的实践成果,投入产出严重不对称。

科研不一定要求快出成果,科研需要积累,这个道理很简单,大家都懂。但是,这不是科研经费浪费极其严重的合理托辞。科研上的“人海战术”对应的是“项目撒芝麻粒”,科研本应该让有科研能力的人去搞,现在不是这样,是全面撒网,幻想在某个点位突显奇迹,每年的自科基金几万项,每个中标者都急功近利以发论文为己任,两万亿的人民币换来一二十万篇论文,确保中国论文数世界第一,两万亿换不来一项解决卡脖子的成果。

如果湖南省当年把首个重点立项150万元拆成十个小项目,杂交水稻是搞不出来的,因为这项研究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可能十个项目最后都会失败。

6

科研与实践

如果单看科研成果的结题数量,我敢非常有把握的讲,中国的成果数稳居世界第一。十年前,几乎每一个科研立项都要通过专家评审验收,结果基本上都是“国内一流”、“世界领先”等描述,只要评审费到位,绝不会有人把你的项目给出差评。后来,评审环节省略了,结题成果都以论文或专利表征。所以,近十年,中国的专利和论文数飞速发展。

如果当年亦如今天,袁隆平老师估计也不会专心搞杂交稻,他会更多的追求论文。为什么?每一点小进展,就写一篇论文,然后,又可以再要一次经费,成果数会持续不断地产生。

天文数量的科研成果,地量的实际应用都没有。为什么?因为成果不同实践相结合。

上世纪七十年代,湖南省农科院和湖南农学院的实验田都多达近三千亩,学农的学生,一半时间学书本,一半时间拿着书本上田间地头,要求不培养“书本上养鱼,黑板上育种”的农科学生。著名的水稻育种专家李必湖、尹华奇、周坤炉等都是学生时代就成为育种专家的。现在,有几个农业大学的学生跟田地打过密切交道?

除了农业,工业科研更好吗?不一定。

中国的集成电路、半导体材料和芯片受制于人,但中国在这个几领域的科研立项可不少,论文数也是天文数字,大家不妨上知网检索一下,会看瞎你的眼睛。

最近十年,“量子”两个字又疯了,项目也开始爆发式增长,成果呢?啥都扯上量子二字。我不懂量子,不随便乱评,只想跟大家分享个见闻。偶尔一次机会,有幸接触到中国最著名最有量子发言权的一个总控中心,然后,又进入到一个最知名科学家的上市公司核心车间,据说那里生产的是世界最前沿的量子产品。结果,我发现,核心元件生产线是外国进口设备。我很疑惑,问了公司的专家:“你声明自己的产品是世界最好,那为何生产产品的生产线必须依赖进口?”他未答。大家细品一下!细品一下!

7

科研与荣誉

尽管袁隆平先生后来如此知名,但在当年并非那么被独宠。1984年,湖南省志有关水稻的记载,提到了袁隆平、李必湖等几个人,但主要还是强调集体贡献,还是宣传集体主义。1985年版的省志记载对个人记载增多了,湖南省的重要水稻专家都做了简单介绍,对杂交水稻,只强调湖南省的协作,忽略了全国水稻专家的配合与支持。1986年版的湖南省志有关杂交水稻的研究,又一次改变了写法,不强调个人主义,还原了“全国协作组”的表述,把其它各省在杂交稻的研究贡献又重新进行了介绍。

除了杂交水稻,两弹一星,核潜艇,青蒿素,相控阵雷达,等等,几乎所有的高科技研究,科学家都是默默无闻,并且都在低调中完成了惊世成果,他(她)们并没有因为默默无闻而牢骚满腹,也没有因为不被宣传而感到失落,他们搞科研,除了奉献精神之外,那就是真正的热爱科研。

后来,突然刮来一阵风,把“科研”和“荣誉、金钱”紧紧地连在了一起,把前几十年说成是“不尊重知识,不尊重人才”,把后来的时期说成是“科学的春天”。造成的后果是什么呢?院士满天飞,博导满天飞,帽子满天飞,项目满天飞,成果满天飞。飞了将近五十年,结果是什么?奉献时代解决了的问题,后面都不是问题;荣誉时代想解决的问题,都成了卡脖子问题。

8

问题与思路

对比这么多,无非是想找出问题。其实,问题很清楚,大部分专家都看到了,就是改不过来,我所谓的“思路”其实也基本是废话,也就是希望政府能改革现实问题。

中国的科研体制问题在哪里?

1.从论文,不务实。大家知道论文有多大用吗?别的地方不好说,在科研机构,在高校,可以认为,论文就是一切,有了论文,就有了一切,差论文,差一点待遇,好论文,好很多的待遇。现在,提出破“五唯”,是好事,但破不了。为什么破不了?一是因为论文好处太多,享受该好处的人太多,因论文受益的那批人还在决定利益走向,怎么改?无非是变着法子唯论文,改头换面嘛!二是因为中国对科研的要求脱离实践,产学研始终停留在规划上,并没有落实到实际工作中。比方说,过去,你搞工业研究,那都得深入到企业一线,在实践中解决问题。现在,高校也与企业搞联合研究,多数教授并不喜欢扎根在企业,就喜欢带几个研究生在实验室做实验,效果好,到企业里试试看,效果不好,也就发篇文章了事。

问题还不在这里,问题在,即使科研并没做出什么,成果还得申报。现在的科研立项,往往是校企联合,学校挂教授,企业挂领导,两方都挂名,只要企业认定科研取得了成果,哪个专家会反对?只要能申报省级或国家级奖项,校企都能得到名誉上及利益上的好处。

2.从仪器,不自研。科研离不开仪器,这是事实。但中国的科研人,永远都离不开外国仪器,创新是怎么来的?有位教授向学校提意见要买冷冻电镜,领导问他为什么要买?他说:“有了它,那就是论文生产机,高水平论文马上就多起来,专业评估会很快上档次。”中国大学中有多少个类似教授?如果外国又搞出个什么其它镜,是不是还得再跟着走?高校近几十年的科研历程,归纳起来讲,就是一个纯粹购买仪器的跟随过程,情理上讲得通,科研规律要求上说不过去,永远的唯它人仪器,何时自己弄?何时自己想?

3.从系统,好吹牛。从互联网根服务器到电脑手机系统,再到浏览器,再到各类应用软件,咱们百分百都是学习应用它国产品,这是任何人都否定不了的事实。但这几年,刚刚仿制了部分自己的系统,就吹牛超越美国。最近,有个年轻人告诉我:“中国的CAD已经很厉害了,我们可以做自己的CAD。”我跟他讲:“你连CAD三个字母都是粕来品,能有多厉害?”学习别人,还不谦虚,还要吹牛,满世界招嫌弃不奇怪。人家帮助了咱,说声感谢是必须的,超越了老师,也得谦虚啊!

4.从道路,不独立。就拿航天事业来讲,美国登月,我们也花大力气登月,美俄搞空间站,我们也花大力气搞空间站,美国登火星,我们也花大力气登火星。美国飞出太阳系,我们估计也要跟着飞出太阳系。航天事业,肯定很重要,但是否一定要亦步亦趋呢?不登火星不行吗?把有限的资金用于组建太空军事网不行吗?其它的科研活动,中国几乎都是全要素复制美国道路,找不出一项自己率先切入并引导世界跟踪的领域。有人会拿量子通讯反击我,但最好还是冷静点,八字还没有一撇,别炒过头了。

新中国的两个时期,科研都有自己的特色,但也都有自己的局限性。前一时期,独立性很强,但国际合作严重不足,制约了部分产业的发展进步。后一时期,独立性缺失,全方位依赖国际合作,产业进步跟上了时代,但主动权在外国手上。

当前的问题是破“五唯”仍接近于死路,没有人能破,没有找到新体制能破它,全靠空空的文件,全靠领导在会上喊话,根本就落不到实处。给大家举个实例,某重点高校设研究立项,结果中标的全是有级别、有职位的人物,其他人基本上被排除在外。一边高喊破“五唯”,一边坚定地执行“五唯”,你找谁讲理去?厚税困民,滥赐无功之人,天下之不幸矣!

如果不能回归到国家体制,我甚至更乐见中国学习欧美日韩的科研体制,也许人家的体制更有效,不用每年开会,不用设那么多的程序环节,不用给科研人员发那么多的荣誉高帽子,“五唯”不攻自破。

写于2021年5月30日星期日

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京召开

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京召开

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坚持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握大势、抢占先机,直面问题、迎难而上,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28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坚持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握大势、抢占先机,直面问题、迎难而上,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大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栗战书、汪洋、王沪宁、赵乐际、韩正出席。

上午10时,大会开始。全场起立,高唱国歌。

在热烈的掌声中,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是我们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时刻,共商推进我国科技创新发展大计的一次盛会。习近平代表党中央,向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在各个岗位辛勤奉献的科技工作者致以诚挚的慰问。5月30日是第五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习近平向全国广大科技工作者致以节日的问候。

习近平强调,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都高度重视科技事业,科技事业在党和人民事业中始终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发挥了十分重要的战略作用。党的十九大以来,党中央全面分析国际科技创新竞争态势,深入研判国内外发展形势,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全面谋划科技创新工作。我们坚持党对科技事业的全面领导,观大势、谋全局、抓根本,形成高效的组织动员体系和统筹协调的科技资源配置模式。我们牢牢把握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以只争朝夕的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抢抓全球科技发展先机,在基础前沿领域奋勇争先。我们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带动作用,努力在原始创新上取得新突破,在重要科技领域实现跨越发展。我们全面部署科技创新体制改革,出台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我们着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充分激发广大科技人员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我们扩大科技领域开放合作,积极参与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努力推动科技创新成果惠及更多国家和人民。

习近平指出,几年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全国科技界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下,我国科技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科技创新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取得重要进展,战略高技术领域取得新跨越,高端产业取得新突破,科技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民生科技领域取得显著成效,国防科技创新取得重大成就。实践证明,我国自主创新事业是大有可为的,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是大有作为的。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要以与时俱进的精神、革故鼎新的勇气、坚忍不拔的定力,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努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习近平强调,要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基础研究要勇于探索、突出原创,拓展认识自然的边界,开辟新的认知疆域。科技攻关要坚持问题导向,奔着最紧急、最紧迫的问题去,从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要增强企业创新动力,发挥企业出题者作用,加快构建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要大力加强多学科融合的现代工程和技术科学研究,带动基础科学和工程技术发展,形成完整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

习近平指出,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都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自觉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多出战略性、关键性重大科技成果,着力解决影响制约国家发展全局和长远利益的重大科技问题,加快建设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发挥基础研究深厚、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成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生力军。科技领军企业要发挥市场需求、集成创新、组织平台的优势,提升我国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各地区要立足自身优势,结合产业发展需求,科学合理布局科技创新。

习近平强调,要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要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充分发挥国家作为重大科技创新组织者的作用。要重点抓好完善评价制度等基础改革,坚持质量、绩效、贡献为核心的评价导向,全面准确反映成果创新水平、转化应用绩效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贡献。要拿出更大的勇气推动科技管理职能转变,按照抓战略、抓改革、抓规划、抓服务的定位,转变作风,提升能力,强化规划政策引导,给予科研单位更多自主权,赋予科学家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使用权,让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从繁琐、不必要的体制机制束缚中解放出来。要改革重大科技项目立项和组织管理方式,实行“揭榜挂帅”、“赛马”等制度,做到不论资历、不设门槛,让有真才实学的科技人员英雄有用武之地。

习近平指出,要构建开放创新生态,参与全球科技治理。科学技术具有世界性、时代性,是人类共同的财富。要统筹发展和安全,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聚焦气候变化、人类健康等问题,加强同各国科研人员的联合研发。要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贡献中国智慧,让科技更好增进人类福祉,让中国科技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

习近平强调,要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建设全球人才高地。当今世界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教育竞争。要更加重视人才自主培养,努力造就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顶尖科技人才,稳定支持一批创新团队,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我国教育是能够培养出大师来的,我们要有这个自信!要构筑集聚全球优秀人才的科研创新高地,完善高端人才、专业人才来华工作、科研、交流的政策。要让科技人员把主要精力投入科技创新和研发活动,决不能让科技人员把大量时间花在一些无谓的迎来送往活动上,花在不必要的评审评价活动上,花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种种活动上。

习近平指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是国家科学技术界和工程科技界的最高学术机构,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要发挥两院作为国家队的学术引领作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作用、创新人才培养作用,解决重大原创的科学问题,勇闯创新“无人区”,突破制约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发现、培养、集聚一批高素质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要强化两院的国家高端智库职能,发挥战略科学家作用,积极开展咨询评议,服务国家决策。

习近平强调,中国科协要肩负起党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桥梁和纽带的职责,坚持为科技工作者服务、为创新驱动发展服务、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服务,更广泛地把广大科技工作者团结在党的周围,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要坚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增进对国际科技界的开放、信任、合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

习近平指出,两院院士是国家的财富、人民的骄傲、民族的光荣。要深化院士制度改革,让院士称号进一步回归荣誉性、学术性,维护院士称号的纯洁性。希望广大院士做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表率,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表率,坚守学术道德、严谨治学的表率,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表率。广大院士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响应党的号召,听从祖国召唤,敢为人先,追求卓越,坚守学术道德和科研伦理,甘做提携后学的铺路石和领路人,为党、为祖国、为人民鞠躬尽瘁、不懈奋斗。

习近平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充分尊重人才,对院士要政治上关怀、工作上支持、生活上关心,认真听取包括院士在内的广大科研人员意见,加强对科研活动的科学管理和服务保障,为科研人员创造良好创新环境。

李克强在主持大会时指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回顾了我们党在各个历史时期对科技事业的高度重视,总结了我国科技事业取得的新的历史性成就,分析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演化趋势,明确了加快建设科技强国的重点任务,对更好发挥两院院士和中国科协作用提出殷切希望,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指导性、针对性。要认真学习领会,深入贯彻落实。要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部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有关领导同志出席大会。

中央党政军群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两院院士、部分外籍院士、中国科协十大会议代表等约3000人参加大会。(新华社)

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

(2021年5月28日)

习近平

5月28日,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各位院士,同志们,朋友们:

今天,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隆重开幕了。这是我们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时刻,共商推进我国科技创新发展大计的一次盛会。

首先,我代表党中央,向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在各个岗位辛勤奉献的科技工作者,致以诚挚的慰问!5月30日是第五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我向全国广大科技工作者,致以节日的问候!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都高度重视科技事业。从革命时期高度重视知识分子工作,到新中国成立后吹响“向科学进军”的号角,到改革开放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从进入新世纪深入实施知识创新工程、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不断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型国家,到党的十八大后提出创新是第一动力、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科技事业在党和人民事业中始终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发挥了十分重要的战略作用。

党的十九大以来,党中央全面分析国际科技创新竞争态势,深入研判国内外发展形势,针对我国科技事业面临的突出问题和挑战,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全面谋划科技创新工作。我们坚持党对科技事业的全面领导,观大势、谋全局、抓根本,形成高效的组织动员体系和统筹协调的科技资源配置模式。我们牢牢把握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以只争朝夕的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抢抓全球科技发展先机,在基础前沿领域奋勇争先。我们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带动作用,努力在原始创新上取得新突破,在重要科技领域实现跨越发展,推动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加强创新链产业链融合。我们全面部署科技创新体制改革,出台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我们着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营造良好人才创新生态环境,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充分激发广大科技人员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我们扩大科技领域开放合作,主动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积极参与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努力推动科技创新成果惠及更多国家和人民。

2016年我们召开了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2018年我们召开了两院院士大会。几年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全国科技界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下,我国科技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科技创新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

——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取得重要进展。基础研究整体实力显著加强,化学、材料、物理、工程等学科整体水平明显提升。在量子信息、干细胞、脑科学等前沿方向上取得一批重大原创成果。成功组织了一批重大基础研究任务,“嫦娥五号”实现地外天体采样返回,“天问一号”开启火星探测,“怀柔一号”引力波暴高能电磁对应体全天监测器卫星成功发射,“慧眼号”直接测量到迄今宇宙最强磁场,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首次发现毫秒脉冲星,新一代“人造太阳”首次放电,“雪龙2”号首航南极,76个光子的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62比特可编程超导量子计算原型机“祖冲之号”成功问世。散裂中子源等一批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通过验收。

——战略高技术领域取得新跨越。在深海、深空、深地、深蓝等领域积极抢占科技制高点。“海斗一号”完成万米海试,“奋斗者”号成功坐底,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全面开通,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成功发射,“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世界最强流深地核天体物理加速器成功出束,“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首次实现千万核心并行第一性原理计算模拟,“墨子号”实现无中继千公里级量子密钥分发。“天鲲号”首次试航成功。“国和一号”和“华龙一号”三代核电技术取得新突破。

——高端产业取得新突破。C919大飞机准备运营,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试验样车成功试跑,最大直径盾构机顺利始发。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正式投运,港珠澳大桥开通营运。智能制造取得长足进步,人工智能、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图像识别、语音识别走在全球前列,5G移动通信技术率先实现规模化应用。新能源汽车加快发展。消费级无人机占据一半以上的全球市场。甲醇制烯烃技术持续创新带动了我国煤制烯烃产业快速发展。

——科技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科技界为党和政府科学应对疫情提供了科技和决策支撑。成功分离出世界上首个新冠病毒毒株,完成病毒基因组测序,开发一批临床救治药物、检测设备和试剂,研发应用多款疫苗,科技在控制传染、病毒溯源、疾病救治、疫苗和药物研发、复工复产等方面提供了有力支撑,打了一场成功的科技抗疫战。

——民生科技领域取得显著成效。医用重离子加速器、磁共振、彩超、CT等高端医疗装备国产化替代取得重大进展。运用科技手段构建精准扶贫新模式,为贫困地区培育科技产业、培养科技人才,科技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煤炭清洁高效燃烧、钢铁多污染物超低排放控制等多项关键技术推广应用,促进了空气质量改善。

——国防科技创新取得重大成就。国防科技有力支撑重大武器装备研制发展,首艘国产航母下水,第五代战机歼20正式服役。东风-17弹道导弹研制成功,我国在高超音速武器方面走在前列。

实践证明,我国自主创新事业是大有可为的!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是大有作为的!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要以与时俱进的精神、革故鼎新的勇气、坚忍不拔的定力,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把握大势、抢占先机,直面问题、迎难而上,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努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各位院士,同志们、朋友们!

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环境错综复杂,世界经济陷入低迷期,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重塑,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逆全球化、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思潮暗流涌动。科技创新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围绕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我们必须保持强烈的忧患意识,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科学研究范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学科交叉融合不断发展,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加速渗透融合。科技创新广度显著加大,宏观世界大至天体运行、星系演化、宇宙起源,微观世界小至基因编辑、粒子结构、量子调控,都是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的最前沿。科技创新深度显著加深,深空探测成为科技竞争的制高点,深海、深地探测为人类认识自然不断拓展新的视野。科技创新速度显著加快,以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兴科技快速发展,大大拓展了时间、空间和人们认知范围,人类正在进入一个“人机物”三元融合的万物智能互联时代。生物科学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快速发展。科技创新精度显著加强,对生物大分子和基因的研究进入精准调控阶段,从认识生命、改造生命走向合成生命、设计生命,在给人类带来福祉的同时,也带来生命伦理的挑战。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科技整体水平大幅提升,我们完全有基础、有底气、有信心、有能力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乘势而上,大展宏图。同时,也要看到,我国原始创新能力还不强,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还不高,科技创新资源整合还不够,科技创新力量布局有待优化,科技投入产出效益较低,科技人才队伍结构有待优化,科技评价体系还不适应科技发展要求,科技生态需要进一步完善。这些问题,很多是长期存在的难点,需要继续下大气力加以解决。

党的十九大确立了到2035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的战略目标,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第一,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科技立则民族立,科技强则国家强。加强基础研究是科技自立自强的必然要求,是我们从未知到已知、从不确定性到确定性的必然选择。要加快制定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基础研究要勇于探索、突出原创,推进对宇宙演化、意识本质、物质结构、生命起源等的探索和发现,拓展认识自然的边界,开辟新的认知疆域。基础研究更要应用牵引、突破瓶颈,从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面临的实际问题中凝练科学问题,弄通“卡脖子”技术的基础理论和技术原理。要加大基础研究财政投入力度、优化支出结构,对企业基础研究投入实行税收优惠,鼓励社会以捐赠和建立基金等方式多渠道投入,形成持续稳定的投入机制。

科技攻关要坚持问题导向,奔着最紧急、最紧迫的问题去。要从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在石油天然气、基础原材料、高端芯片、工业软件、农作物种子、科学试验用仪器设备、化学制剂等方面关键核心技术上全力攻坚,加快突破一批药品、医疗器械、医用设备、疫苗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要在事关发展全局和国家安全的基础核心领域,瞄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先进制造、生命健康、脑科学、生物育种、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领域,前瞻部署一批战略性、储备性技术研发项目,瞄准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的制高点。要优化财政科技投入,重点投向战略性、关键性领域。

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关键是要确立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要增强企业创新动力,正向激励企业创新,反向倒逼企业创新。要发挥企业出题者作用,推进重点项目协同和研发活动一体化,加快构建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发展高效强大的共性技术供给体系,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

现代工程和技术科学是科学原理和产业发展、工程研制之间不可缺少的桥梁,在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要大力加强多学科融合的现代工程和技术科学研究,带动基础科学和工程技术发展,形成完整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

第二,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世界科技强国竞争,比拼的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都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自觉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

国家实验室要按照“四个面向”的要求,紧跟世界科技发展大势,适应我国发展对科技发展提出的使命任务,多出战略性、关键性重大科技成果,并同国家重点实验室结合,形成中国特色国家实验室体系。

国家科研机构要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着力解决影响制约国家发展全局和长远利益的重大科技问题,加快建设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

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把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更好结合起来,发挥基础研究深厚、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成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生力军。要强化研究型大学建设同国家战略目标、战略任务的对接,加强基础前沿探索和关键技术突破,努力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为培养更多杰出人才作出贡献。

科技领军企业要发挥市场需求、集成创新、组织平台的优势,打通从科技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经济强的通道。要以企业牵头,整合集聚创新资源,形成跨领域、大协作、高强度的创新基地,开展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科技资源共享服务,推动重点领域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提升我国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各地区要立足自身优势,结合产业发展需求,科学合理布局科技创新。要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或区域科技创新中心,使之成为世界科学前沿领域和新兴产业技术创新、全球科技创新要素的汇聚地。

第三,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要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充分发挥国家作为重大科技创新组织者的作用,支持周期长、风险大、难度高、前景好的战略性科学计划和科学工程,抓系统布局、系统组织、跨界集成,把政府、市场、社会等各方面力量拧成一股绳,形成未来的整体优势。要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市场需求引导创新资源有效配置,形成推进科技创新的强大合力。

要重点抓好完善评价制度等基础改革,坚持质量、绩效、贡献为核心的评价导向,全面准确反映成果创新水平、转化应用绩效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贡献。在项目评价上,要建立健全符合科研活动规律的评价制度,完善自由探索型和任务导向型科技项目分类评价制度,建立非共识科技项目的评价机制。在人才评价上,要“破四唯”和“立新标”并举,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要支持科研事业单位探索试行更灵活的薪酬制度,稳定并强化从事基础性、前沿性、公益性研究的科研人员队伍,为其安心科研提供保障。

科技管理改革不能只做“加法”,要善于做“减法”。要拿出更大的勇气推动科技管理职能转变,按照抓战略、抓改革、抓规划、抓服务的定位,转变作风,提升能力,减少分钱、分物、定项目等直接干预,强化规划政策引导,给予科研单位更多自主权,赋予科学家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使用权,让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从繁琐、不必要的体制机制束缚中解放出来!

创新不问出身,英雄不论出处。要改革重大科技项目立项和组织管理方式,实行“揭榜挂帅”、“赛马”等制度。要研究真问题,形成真榜、实榜。要真研究问题,让那些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科技领军人才挂帅出征,推行技术总师负责制、经费包干制、信用承诺制,做到不论资历、不设门槛,让有真才实学的科技人员英雄有用武之地!

第四,构建开放创新生态,参与全球科技治理。科学技术具有世界性、时代性,是人类共同的财富。要统筹发展和安全,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聚焦气候变化、人类健康等问题,加强同各国科研人员的联合研发。要主动设计和牵头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设立面向全球的科学研究基金。

科技是发展的利器,也可能成为风险的源头。要前瞻研判科技发展带来的规则冲突、社会风险、伦理挑战,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伦理审查规则及监管框架。要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塑造科技向善的文化理念,让科技更好增进人类福祉,让中国科技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

第五,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建设全球人才高地。世界科技强国必须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我国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创新人才。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国家、民族长远发展的大计。当今世界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教育竞争。要更加重视人才自主培养,更加重视科学精神、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培育。要更加重视青年人才培养,努力造就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顶尖科技人才,稳定支持一批创新团队,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我国教育是能够培养出大师来的,我们要有这个自信!要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环境,形成崇尚科学的风尚,让更多的青少年心怀科学梦想、树立创新志向。“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要构筑集聚全球优秀人才的科研创新高地,完善高端人才、专业人才来华工作、科研、交流的政策。

科技创新离不开科技人员持久的时间投入。为了保证科研人员的时间,1961年中央就曾提出“保证科技人员每周有5天时间搞科研工作”。保障时间就是保护创新能力!要建立让科研人员把主要精力放在科研上的保障机制,让科技人员把主要精力投入科技创新和研发活动。各类应景性、应酬性活动少一点科技人员参加,不会带来什么损失!决不能让科技人员把大量时间花在一些无谓的迎来送往活动上,花在不必要的评审评价活动上,花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种种活动上!

各位院士,同志们、朋友们!

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是国家科学技术界和工程科技界的最高学术机构,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要发挥两院作为国家队的学术引领作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作用、创新人才培养作用,解决重大原创的科学问题,勇闯创新“无人区”,突破制约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发现、培养、集聚一批高素质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要强化两院的国家高端智库职能,发挥战略科学家作用,积极开展咨询评议,服务国家决策。

中国科协要肩负起党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桥梁和纽带的职责,坚持为科技工作者服务、为创新驱动发展服务、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服务,更广泛地把广大科技工作者团结在党的周围,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要坚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增进对国际科技界的开放、信任、合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

院士是我国科学技术方面和工程科技领域的最高荣誉称号。两院院士是国家的财富、人民的骄傲、民族的光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改革院士制度,取得积极成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深化院士制度改革,让院士称号进一步回归荣誉性、学术性。在院士评选中要打破论资排辈,杜绝非学术性因素的影响,加强社会监督,维护院士称号的纯洁性。

这里,我给院士们提几点希望。

——希望广大院士做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表率。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一代又一代科学家心系祖国和人民,不畏艰难,无私奉献,为科学技术进步、人民生活改善、中华民族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新时代更需要继承发扬以国家民族命运为己任的爱国主义精神,更需要继续发扬以爱国主义为底色的科学家精神。广大院士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响应党的号召,听从祖国召唤,保持深厚的家国情怀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为党、为祖国、为人民鞠躬尽瘁、不懈奋斗!

——希望广大院士做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表率。科学以探究真理、发现新知为使命。一切真正原创的知识,都需要冲破现有的知识体系。“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广大院士要勇攀科学高峰,敢为人先,追求卓越,努力探索科学前沿,发现和解决新的科学问题,提出新的概念、理论、方法,开辟新的领域和方向,形成新的前沿学派。要攻坚克难、集智攻关,瞄准“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难题,带领团队作出重大突破。

——希望广大院士做坚守学术道德、严谨治学的表率。诚信是科学精神的必然要求。广大院士要做学术道德的楷模,坚守学术道德和科研伦理,践行学术规范,让学术道德和科学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涵养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培育严谨求是的科学文化。人的精力是有限的,院士们要更加专注于科研,尽量减少兼职,更加聚焦本专业领域。

——希望广大院士做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表率。“江山代有才人出”,“自古英雄出少年”。广大院士要在创新人才培养中发挥识才、育才、用才的导师作用。“才者,材也,养之贵素,使之贵器。”要言传身教,发扬学术民主,甘做提携后学的铺路石和领路人,大力破除论资排辈、圈子文化,鼓励年轻人大胆创新、勇于创新,让青年才俊像泉水一样奔涌而出。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充分尊重人才,对院士要政治上关怀、工作上支持、生活上关心,认真听取包括院士在内的广大科研人员意见,加强对科研活动的科学管理和服务保障,为科研人员创造良好创新环境。

各位院士,同志们、朋友们!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已经开启,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号角已经吹响。让我们团结起来,勇于创新、顽强拼搏,为建成世界科技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本文来源新华社


   关注 7131    返回
林毅夫:中国经济增长奇迹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演
杜金:自由主义2.0
 
 
关注官方手机微站
  
   
 
公司简介      咨询热线:13910949198(李桂松)      北京市平谷区中关村科技园区平谷园1区-21594(集群注册)          京ICP备16017448号
网站版权归  【北京云阿云互联网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 所有      技术支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