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手机移动微站
  
转繁体
首页   东盟  
论东盟的内部关系
   日期 2021-12-11 

论东盟的内部关系

——东盟区域一体化的发展及主要成员国间的关系

曹云华  云阿云智库•东盟

导读:关于东盟的内部关系,可以从两个层面进行探讨。第一个层面,是从多边的角度,主要指东盟10个成员国之间在各个领域的合作;第二个层面,是从双边的角度,虽然都是在一个东盟组织之内,但由于历史、地缘、民族、宗教和文化等方面的原因,东盟10个成员之间的亲疏程度不同,双边关系错综复杂。

来源:《东南亚研究》(广州)2006年5期

作者:曹云华

内容提要:2007年是东盟成立40周年,对于一个人而言,40岁是“不惑之年”,对于一个国际组织来说,走过40年的风风雨雨,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这40年里,东盟克服种种困难,经受了许多考验,发展成为一个包括本区域所有成员的、受到尊重的、有广泛影响力的国际组织,她与世界上所有的有影响力的大国都建立了对话伙伴关系,她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正在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关键词:东盟 多边合作 双边合作 内部关系

作者简介:曹云华,暨南大学东南亚研究所

曹云华,暨南大学东南亚研究所(国际关系学系)教授、国际关系专业博士生导师。

关于东盟的内部关系,可以从两个层面进行探讨。第一个层面,是从多边的角度,主要指东盟10个成员国之间在各个领域的合作;第二个层面,是从双边的角度,虽然都是在一个东盟组织之内,但由于历史、地缘、民族、宗教和文化等方面的原因,东盟10个成员之间的亲疏程度不同,双边关系错综复杂。本文首先从这两个层面分析东盟的内部关系,然后解剖东盟目前面临的新挑战。笔者曾经在上世纪90年代末撰写过一篇题为《东盟面临的十大挑战》的论文[1],现在回过头去看看,这些预测基本上是正确的,本文就算是上一篇文章的续篇吧。

一、东盟的多边合作进程

冷战后,面对全球化和区域化不断加强的趋势,东盟迅速作出反应,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加强东南亚的区域一体化。经过10多年的整合,东南亚的区域一体化正在向深度和广度迈进,合作的领域不断拓宽,合作的层次与水平也不断提升。冷战后至今10多年的时间里,东南亚的区域一体化可以分为如下两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从1990年到2002年,开展全面合作的阶段。冷战期间,促使东盟团结和发挥影响力主要因素是意识形态以及柬埔寨问题,冷战结束之后,东盟往何处走,东盟还能否维护团结和继续发挥地区领导的作用?面对这些新的挑战,东盟迅速作出了回答。笔者曾经在《东南亚的区域合作》一书中谈到这个问题:“其实,在后冷战时代,促进东盟达成新的团结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东盟在今后的发展中面对许多共同的问题,这些问题就是它们达成新的团结的新的粘合剂,它们包括区域经济合作,环境保护问题,与大国的关系问题,其中区域经济合作可能是今后东盟加强团结的最重要的粘合剂。”[2] 东盟10多年的发展实践证明,笔者上述预测是正确的。1992年,东盟达成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协议,此后三次将时间表推前,经过10年的努力,基本达到了预期的目标;1994年,成立东盟地区论坛,启动了东盟多边安全合作的进程;1995年,越南加入东盟,接着又先后吸收柬埔寨、老挝和缅甸为成员,东盟完成了从量上扩充的目标,囊括了东南亚地区的所有国家。

第二阶段,提升合作水平与深化合作程度的阶段。2003年10月7日, 在印尼巴厘举行的东盟首脑会议达成《第二次东盟共同宣言》(国内也有人译为《第二次巴厘共同宣言》①,该宣言说,“意识到需要进一步巩固和加强东盟的成果,把其建设成为一个有活力的,团结的区域组织,为成员国和人民谋福利,同时需要加强联盟的导向作用,为国家的合作铺设一条更加顺畅和干净的道路。”为此,宣言提出,要在2020年之前建成东盟共同体,东盟共同体包括安全共同体、经济共同体和社会——文化共同体,“东盟共同体的建立应该由三个支柱组成,政治安全合作,经济合作和社会文化合作,它们之间紧密交织,相互促进,以实现本地区持久和平、稳定和共同富裕为目的。”[3] 为了将宣言确定的目标进一步付诸实施,2005年东盟万象首脑会议又推出《万象行动计划》和《东盟关于一体化优先领域的框架协议》,把宣言确定的目标具体化。中外学者认为,《第二次东盟共同宣言》是一个里程碑,它标志着东盟的区域一体化进程正在加速,东盟的区域一体化正在迈进一个新的阶段,那就是在第一阶段完成了量的扩张之后,开始重视合作的质量,深化合作的程度和提升合作的水平。

东南亚的区域一体化表现出如下四大特点:

(1)与世界上其他地区的一体化相比, 东南亚地区的一体化在很大程度上是外力作用的结果,也就是说,推动东南亚区域一体化的主要力量来自外部而不是内部。推动东盟加速区域一体化的外部力量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欧洲和北美的一体化,使东盟产生了一种危机感,这两个地区的一体化,对地区内部是更加自由开放,市场更大,障碍更少了,但是,对区域外部而言,却是更加封闭,更多的障碍。东盟国家高度依赖欧美市场,不论是在贸易还是在投资方面均严重依赖欧美国家,因此,欧美两大地区的一体化进程,使东盟面临严峻的挑战,东盟必须采取对策,那就是加速本地区的一体化。另一方面,是来自中国的挑战。自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不断加速,中国的发展进入快车道,对东盟既是挑战又是机遇,为了更好地应对中国的挑战,东盟惟有加强本地区的合作,整合集体的力量以迎接中国的挑战。

(2)运作的方式表现出自己的特色。东盟的区域合作, 无论是政治安全合作还是经济合作,都表现出极大的特殊性。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均比较强调制度的作用,加强制度安排,而东盟则强调各国的差异性,强调在区域合作中必须照顾各国的特殊性,从而产生了一种新的合作模式,那就是人们常常说的“东盟方式”。什么是“东盟方式”,其核心就是协商、主权独立与不干预。日本学者浦野起央这样概括:“东盟外交没有采取西欧型的组织化方式,而是把协商作为原则,采取通过磋商达成协议的形式。与根据数量多少作出最终决定这一方式相比,东盟外交的特点是始终坚持通过磋商达成共识这一立足于亚洲社会传统的做法。”[4] 阿米塔•阿查亚认为,东盟这种独特的运作方式是由东南亚地区社会文化的多样性决定的,“东盟法律——理性规范的根源主要在于国际体系的动力,‘东盟方式’的理念随着时间的推移已逐渐深入人心,尤其是构成东盟基础的非正式性、协商、一致等因素,带有东南亚文化传统的鲜明特征。”[5]

(3)高度的开放性。东盟在加强区域合作的同时, 也不排斥与区域外国家的合作,甚至更加强调与区域外国家的合作。例如,东盟先后与中国、日本、印度等国家达成了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协定,东盟的一些成员国,如新加坡、泰国也与区域外的许多国家达成了双边自由贸易协定。东盟领导人认为,东盟的区域一体化是高度开放的,不排它的,这个特点是由东南亚地区特殊的地缘战略位置所决定的,从历史到现实,东南亚对世界大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世界上的大国都在这个地区有重大的战略利益,因此,东盟就是想把自己封闭起来,实际上也是办不到的。此外,东盟各国经济,尤其是老东盟成员国的经济均呈现出高度的开放性,与世界经济密切相关,在全球化的时代,这种联系进一步密切,东南亚是世界的东南亚,东南亚离不开世界,世界也需要东南亚。

(4)多边与双边并重,多边不行则双边先行。东盟由10个国家组成,这10 个国家政治制度、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宗教信仰和文化价值观等方面均有很大的差别,因此东盟10个成员在开展多边合作时,难免会碰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例如,东盟10国在进行自由贸易区谈判时,由于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在关税减免的商品种类、减免的时间和步伐等问题上必然会出现不同的意见,此外,在建设自由贸易区的过程中,也必然会遇到利益分配不均的问题,各成员国由于受益的程度不同,对自由贸易区的态度也迥然相异。一般而言,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如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泰国可能会从中得到更多的好处,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国家,如柬埔寨、老挝等国,得到的好处可能要少一些,甚至难以承受过快的自由化带来的影响。此外,东盟各成员国内部不同利益集团之间围绕建立自由贸易区的问题也有利益之争,一般而言,中小企业会受到较大的冲击,大型企业,尤其是那些国际化程度较高的跨国企业,会对自由贸易持欢迎态度。此外,由于东盟是一个比较松散的地区性组织,内部实行“共同一致”的决策机制,每一个成员均有否决权,缺少核心和强有力的领导,不像欧盟有法国和德国作为核心,也不像北美自由贸易区,有美国的强有力的领导。因此,开展多边合作会遇到许多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以双边来带动多边,以双边来促进多边,让双边为多边奠定基础。新加坡与泰国建立更加密切的经济合作关系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先是新加坡,接着是泰国,印尼也不甘落后,先后与区域内外国家达成双边的经济合作协定。针对这种趋势,东盟一些成员国提出批评,认为这种把多边合作放到一边,热衷于双边合作的方式是破坏东盟的团结,但是,从实践的情况看,双边合作更容易进行,也为多边合作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双边合作并不是一件坏事。

二 东盟主要成员国之间的关系

东南亚地区10国都是东盟成员国,他们在对外事务中经常表现出高度的一致,在各种会议上也经常表现出高度的团结,但是,他们的内部关系并不是完全一致的,他们内部之间的关系时好时坏。领土和领海纠纷、宗教与文化冲突、环境污染、资源以及历史遗留问题等因素均有可能造成成员国之间关系的紧张乃至冲突。各成员国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十分脆弱的,常常受一些突发事件的影响,导致关系紧张,甚至出现危机。例如,前几年,菲律宾与新加坡两国之间的关系因菲律宾女佣问题曾一度非常紧张,甚至闹到召回大使,中断关系的地步。在前几年,新加坡与马来西亚的关系因新加坡领导人的言论问题而出现重大裂痕。

经济利益方面的冲突也会给成员国之间的双边关系带来麻烦,例如,马来西亚政府在1997年9月宣布, 马政府决定所有在马来西亚国内生产的货物都必须通过马来西亚自己的港口和机场出口,以减少外汇流失,从而改善马来西亚的收支平衡。据马财政部官员说,马来西亚仍然有30%的厂商没有利用马来西亚自己的港口和机场来处理出口的货物,他们放弃本国的先进的港口和机场,而宁愿使用邻国的相关设施。很明显,马来西亚政府这一举动主要是针对新加坡的。新加坡虽然没有对马来西亚这一举动作出正式的反应,但其心里肯定很不舒服,而且也势必会对新加坡的港口和机场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

非法移民问题也正在对东盟各成员国之间的双边关系产生一些消极影响。例如,在1997年初,为了防止泰国人向马来西亚非法移民,马来西亚不顾泰国的强烈反对,硬是在泰马边境(从柏当勿刹的华尔街直到安达曼海)修建了一道长达21公里的水泥墙(成本高达5400万马元,墙体高8英尺)。马来西亚方面说, 修建这道墙是为了防止泰国人非法移民,据玻璃市州务大臣的统计,在该州每年都有约3000名非法移民在越境时被抓。泰国对马来西亚这一举动感到非常愤怒,修建水泥墙时,曼谷派出几十架直升飞机到一个双方有争议的地段巡逻。

东盟各国目前正在面临严重的环境问题,有些环境问题甚至影响到国家之间的关系。例如,在1997年7月,印尼发生森林大火,历时约四个月,导致印尼和邻国数以千计的人患上同烟雾有关的疾病,造成许多车辆和轮船的意外事故,印尼嘉鲁达航空公司一架班机也受烟雾影响而坠毁。这次森林大火的受灾面积近200万公顷,直接经济损失达30多亿美元,对森林所造成的破坏需要数百年才能复原。印尼森林大火产生的浓烟及有毒气体大量飘散到邻国,马来西亚、新加坡、文莱、泰国和菲律宾均深受其害,使这些国家的空气受到严重污染,马来西亚有些城市的空气污染指数最高时多达700多点。邻国人民对印尼颇有微词,有些甚至还提出要印尼作出赔偿。这一事件表明,在东南亚,环境也对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产生重大影响,处理不好,也会危及双边关系。

泰国与柬埔寨之间也曾经因为一件小事而闹得不可开交。2003年1月29日, 泰国女影星素瓦南发表“吴哥窟应属泰国”的言论,引起柬埔寨人的强烈抗议和愤怒,从1月29日上午开始, 柬埔寨首都金边市上千名学生和市民在泰国驻柬使馆前抗议示威。傍晚,示威者冲进泰国使馆,打碎门窗和办公设施,焚烧泰国国旗、使馆办公楼和汽车。同时,一些人还破坏了泰国设在金边的泰航办事处、西那瓦公司、泰京银行支行、三家泰资酒店和一些泰餐馆,2月下旬起,金边电影院停映泰国影片,电视台停播素瓦南出演的泰国电视剧,一些民间组织号召民众抵制泰货。泰国政府对此做出强烈反应,采取了一系列强硬措施。新闻传媒称此次发生的泰柬外交危机为“1•29”事件。事件发生后,两国都及时采取了积极的对策, 包括调查事件、惩罚肇事者以及协商对话和安全防范等对应措施。泰柬两国领导人都及时出面干预调停,有效地控制了局势,制止了风波的扩大和蔓延。由于双方的共同努力,以及包括东盟各国在内的国际有关方面的积极斡旋,事态较快得到控制与平息。与此同时,泰柬双方本着谅解精神磋商善后事宜,使两国友好关系迅速恢复。

资源问题也会造成国家间关系的紧张。在2003年,印尼森林部长巴拉格沙指责马来西亚接受来自印尼的非法木材,是印尼木材的窃贼,造成印尼森林遭到破坏。印尼的报章批评说,马来西亚木材工业采用的原料几乎全部是来自印尼,对于企业界接收印尼非法木材的行为,马来西亚政府却视若无睹。印尼东加里曼丹木材厂商公会一名理事指出,走私分子通过海、陆路走私木材到马来西亚的活动十分猖獗,每年多达60万至70万立方米之多。马方统计2002年从印尼进口木材71万5000立方米,但印尼方统计只有3000立方米。

东盟内部存在许多领土和主权纠纷,如新加坡与马来西亚在白礁岛的主权问题上互不相让;菲律宾与马来西亚在沙巴州的主权问题上也发生争吵;马来西亚、越南和菲律宾在南沙群岛的主权归属问题上也有矛盾;泰国与越南在泰国湾也经常发生冲突。例如,在2005年初,印尼与马来西亚之间因为苏威拉西海域主权的争端而剑拔弩张。长期以来,印马两国均对苏拉威西海域提出主权要求,矛盾激化的导火索,是马来西亚国家石油公司宣布(2月16日),把西巴丹岛和利吉丹岛附近海域两座油田的开采权授予蚬壳集团。印尼政府立即提出抗议,指出马来西亚只对这两个岛屿以外19公里的海域拥有主权,而那两座油田所在的位置则属于印尼领海。在相互指责和抗议声中,印马两国相继派遣海军舰艇进入这一海域,印尼方面还派遣F16战斗机前往助阵,两国又指责对方的军舰和战机侵犯领海和领空。在此过程中,两国军方将领和政府高级官员声称,为了捍卫领土主权,不惜与对方展开血战,两国媒体也推波助澜,刺激民众的情绪。一时间,印马两国间突然变得形同陌路,势同水火。幸亏两国最高领导人的头脑还比较冷静。马来西亚首相巴达维主动打电话给印尼总统尤多约诺,双方同意通过外交途径,以友好的方式处理目前的争端,以避免双方进一步陷入军事对抗的局面。在两国领导人的亲自干预下,矛盾才没有进一步升级②。

宗教问题也是东盟内部的一个非常敏感的课题,常常使东盟内部的团结面临考验与挑战。在2004年于老挝万象举行的第10届东盟首脑会议上,围绕泰国南部穆斯林问题,印尼、马来西亚与泰国之间就闹得不愉快。针对泰国南部穆斯林受到政府军镇压的问题,印尼和马来西亚两国领导人曾经提出要将这个问题提交东盟首脑会议讨论,马来西亚的外长哈米德坚持说,泰国南部穆斯林问题已经演变发展成为本地区的安全威胁,有可能导致地区的紧张和冲突,而不再是泰国一国的内部事务了,东盟的协商原则并不等于绝对的不干预。泰国总理他信对此非常生气,他强调,这是泰国的内政问题,他警告说,这是泰国的内部事务,不容他国插手干涉。针对印尼和马来西亚的立场,他信威胁说,如果印尼和马来西亚坚持要把这个问题作为首脑会议的议题,泰国就将退出首脑会议。当时的东道国老挝(轮值主席国)支持泰国的立场,老挝领导人说,我们应该遵守我们原来制定的规则,那就是互不干涉内部事务。印尼和马来西亚领导人最终做出妥协,同意不将泰国南部穆斯林问题提交东盟首脑会议。

如下五个双边关系对今后东盟的发展与地区的整合是至关重要的:一是新马关系;二是印尼与马来西亚关系;三是泰马关系;四是菲律宾与越南关系;五是缅甸与泰国的关系。

三 东盟内部关系面临的新挑战

1.缅甸问题

让缅甸加入东盟,东盟的目的有三:一是与中国争夺对缅甸的影响;二是通过“建设性接触”政策,促使其内外政策发生变化;三是东盟经济较发达国家,尤其是新加坡和泰国看好缅甸的市场。然而,缅甸加入东盟几年来,并没有发生东盟领导人所预期的变化,军人仍然牢牢控制政权,缅甸政府在民主和人权问题上受到越来越大的国际压力。欧美国家以及一些国际机构强烈呼吁,要求对缅甸采取强硬措施,包括继续限制与其进行贸易合作和高层政治接触。缅甸是东盟的成员国,它所受到的指责和压力当然也使东盟的国际声誉和利益受到消极的影响,因此,东盟其他成员国比以前更加关注缅甸的政治局势。2005年初,东盟内部围绕是否让缅甸担任东盟主席国的问题发生了一场风波③。按照安排,缅甸将在2006年担任东盟主席国,这个问题让东盟非常尴尬。依据惯例,成员国在担任主席国期间,将不仅负责该组织内部的协调工作,而且还将出面安排和主持本区域与亚太主要国家之间的政治对话,包括美国在内。但是,由于缅甸的国际形象不佳,其军人政权没有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承认,因此,由它代表东盟在国际舞台上露面,在外交上就显得并不很恰当。而且美国一再表示,它将拒绝参加由缅甸主持的任何区域论坛会议和其他活动,美国的抵制行动势必影响澳大利亚、日本、新西兰以及欧盟,这些国家也有可能采取同样的抵制行动。如果出现这种局面,东盟的国际形象和影响力就会受到严重的削弱。新加坡等国首先提出,缅甸暂时不适合担任东盟主席国,缅甸则坚持要担任主席国,在多方的协调下,尤其是在幕后一系列的非正规外交渠道频繁沟通后,缅甸终于在去年7月勉强作出让步,由缅甸政府主动通知东盟,为“专注于推动其国内的民族和解及民主化进程”,决定放弃在2006年接任轮值主席。缅甸的决定让东盟松了一口气,然而,缅甸的问题并没有完,只要军人继续执政,西方的制裁就不会停止,东盟就会在缅甸的问题上继续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

2.领导权问题

这是长期困扰东盟的一个难题。在1997年金融危机之前,印尼曾经是东盟的政治领导,印尼也一直以东盟的“盟主”自居。金融危机之后,印尼国内发生一系列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局势动荡不安,伊斯兰教极端势力和地方分裂主义势力也乘机兴风作浪,印尼领导人被国内事务捆住了手脚,无暇他顾,加上印尼的国力严重衰退,使印尼实际上丧失了“盟主”的地位。寻找新的领导核心,并且确定新的方向,这是东盟最为迫切的一个课题。正如一位西方学者所说的,东盟迫切需要一个领导核心来为其确定新的政治方向和政治重点。“印尼一度是东盟的政治中心,由于它正在遭受磨难,其它成员国也难以有所作为。目前的危机使得一些成员国有理由重新考虑他们原来的目标和价值观;也使另外一些国家有这样做的借口。”[6] “困难之一是这些成员国中没有哪一个愿意或是有足够的权力把某种解决办法强加于该地区。”[7] 在2000年7月的东盟外长会议上,东盟决定成立“三驾马车”决策体制,以应付和处理各项紧急问题,它由东盟前任、现任和下一任主席国组成。成立这样的“三驾马车”决策体制,想法当然是很好的,即加强成员国的合作,及时处理和调停本地区出现的各种矛盾和紧急事件,“但实施起来恐怕困难重重”[8]。从这几年的实践看,现在的东盟表面上处于集体领导的状态,但实际上是处于无人主导的状态。长期以来,新加坡常常扮演东盟“军师”的角色,但是,由于新加坡太小,而且与西方的关系太过密切,所以,东盟其他国家并不愿意对新加坡言听计从。其他国家,如泰国、菲律宾和马来西亚虽然也有主导东盟的意愿,但是,实际上这些国家的能力也有限,作为领导国,要为本地区的合作负担成本,提供公共产品,而这些中小国家是无力承担的。

3.经济一体化的方向

东盟近年来采取了很多对策,以深化经济合作,包括建立东盟自由贸易区和东盟投资区,2003年又提出要建立东盟经济共同体。在东盟内部,该减的关税都已经降下来了,该优惠产品都已经列入计划了,但是,尽管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东盟成员内部的经济整合程度仍然不能够令人满意,东盟内部的贸易比重仅占30%左右,进入本地区的外资虽然逐年有所增加,但还远远没有恢复到金融危机前的水平。造成这种状况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东盟的经济整合缺乏制度上的安排,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经济结构方面的问题,东盟大部分国家都处于同一经济发展水平,经济互补性不强,竞争性却很强。正因为东盟内部的经济整合的速度不能令人满意,才促使一些国家转而谋求与区域外的国家签订双边的自由贸易协定。在这方面最为激进的要数新加坡,在推行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时,新加坡把与区域外的国家签订双边性的自由贸易协定作为其经济发展战略的重点。目前,与新加坡达成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有:新西兰、日本、欧洲自由贸易区、澳大利亚、美国、印度、约旦。正在与之进行谈判的有:中国、巴林、加拿大、埃及、韩国、墨西哥、巴拿马、斯里兰卡等国。泰国也不甘落后,先后与区域外的巴林、印度、秘鲁、中国达成了自由贸易协定,泰国与日本、澳大利亚、韩国、秘鲁、南非、美国的谈判正在进行中。此外,泰国还更热衷于加强与中南半岛国家包括越南、老挝、柬埔寨及缅甸的合作,即大湄公河流域的合作,试图在中南半岛发挥更重要的作用。菲律宾则一直维持与美国的特殊关系,美国是其主要的贸易伙伴与外国投资者,因此,菲律宾对本区域经济整合的热情并不是很高。可见,东盟经济要进一步整合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总的来说,东盟在这方面是说的比做的要多,雷声大,雨点却很小。

4.安全共同体

长期以来,东盟在多边安全合作方面一直是以双边为主,在1994年成立了东盟地区论坛,这是开展多边安全合作的一个尝试,但是,从成立10多年情况看,该论坛只是为成员国提供了一个安全对话与协商的平台,并不可能提供真正意义的多边安全合作。2003年提出要建立安全共同体,它能够成为东盟真正意义上的多边安全合作机构吗?根据《第二次东盟共同宣言》的解释,东盟安全共同体既不是一个防务协定,也不是军事联盟,也没有统一的外交政策,“东盟安全共同体以推动东盟政治安全为宗旨,确保本地区国家融合,与整个世界有一个大体公正、民主和谐的环境为目的,东盟安全共同体应该唯一依赖和平方法解决地区间的差异。……东盟安全体认识到成员国追求独立外交政策和防御安排是各国的主权,……遵守联合国宪章和其他国际法原则,坚持互不干涉的原则,尊重国家主权,不使用武力威胁,和平解决差异和争端。”[9] 这些政治上的承诺恐怕很难变成现实,这是因为,这个地区的10个成员国,在安全问题上都有自己的“小九九”,他们既不愿意也不可能指望东盟安全共同体来维护自己的安全,因此,各国都有自己的安全保护伞,例如,新加坡和马来西亚是五国防御联盟的成员;美国给予了泰国和菲律宾非北约同盟国的地位。实际上,该地区的主要成员国都把本国的安全寄托在与区域外的国家主要是与美国的合作上面。在什么是主要的安全威胁,如何对付安全威胁这些问题上,东盟各成员国实际上也是分裂的,例如,菲律宾、泰国和新加坡赞同美国的反恐政策,把反对恐怖主义作为主要的安全威胁,而印尼和马来西亚则不是这样看问题的,这两国虽然也赞成反对恐怖主义,但是,他们并不认为恐怖主义是其主要威胁。

明年是东盟成立40周年,回顾东盟40年走过的路程,我们可以这样说,东盟是值得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学习的一个范例,她卓有成效地把东南亚地区各国团结在一起,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促进区域的和平、发展与繁荣而进行坚持不懈的努力。在外部大国势力纵横交错,区域内各国国情千差万别的条件下,东盟能够取得今日的成就,并非易事。相信东盟各国新的领导人一定能够克服困难,迎接挑战,带领东盟走向新的辉煌。

注释:

① 1976年2月23日,在巴厘举行的首届东盟首脑会议达成第一次《东盟共同宣言》和《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这里说的第二次,是相对于第一次《东盟共同宣言》而言的。

② 2002年,国际法庭已经就西巴丹岛和利吉丹岛的主权争执作出裁决,宣布这两个岛屿属于马来西亚,印尼方面对这一裁决感到沮丧。

③ 东盟没有常任主席,而是由成员国轮流担任,每年由举行会议的东道国领导人担任主席,新加坡的中文报纸也将之称为轮值主席国。

参考文献:

[1] 曹云华:《东盟面临的十大挑战》,《当代亚太》1998年第4期。

[2] 曹云华:《东南亚的区域合作》,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5—6页。

[3] 东盟秘书处网站http://www.aseansec.org

[4] 浦野起央著,刘更朝译《国际关系理论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135页。

[5] 阿米塔•阿查亚著,王正毅等译《建构安全共同体:东盟与地区秩序》,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37页。

[6] 艾伦•卡斯特罗:《东盟迫切需要新方向和政治重点》,香港《虎报》,1998年7月9日。

[7] 路透社曼谷2000年7月23日电。

[8] 新加坡《海峡时报》,2000年7月24日。

[9] 东盟秘书处网站


   关注 3512    返回
中柬联合公报(全文)
新一轮基建战略与地缘格局
 
 
关注官方手机微站
  
   
 
公司简介      咨询热线:13910949198(李桂松)      北京市平谷区中关村科技园区平谷园1区-21594(集群注册)          京ICP备16017448号
网站版权归  【北京云阿云互联网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 所有      技术支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