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领袖未来     
青年毛泽东的三次迷茫,看完才明白一代伟人是如何炼成的

青年毛泽东的三次迷茫,看完才明白一代伟人是如何炼成的

原创 公子小羽 栩然说 2022-08-18云阿云智库•领袖未来

导读: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虽然是在1920年夏天形成的,但回看过往的历史,若是没有一种迷茫感常年累月困扰着他,若是没有多次的低谷和痛苦磨砺着他,也不会他就不会如此坚信马克思主义,不会明晰困扰了内心多年的答案。

文 | 赵清 栩然

发布 | 栩然说(ID:xuranshuo)

1

这两天,雷军的演讲在网络上火了。

在外界看来,大众习惯了以“仰视视角”看待一些公众人物,认为他们高大上、遥不可及。就拿雷军来说,在外界看来他是神通广大、无所不能的“雷布斯”,但作为当事人自己来讲,却是人生百味、冷暖自知。

在演讲中,雷军提到了人生曾经遭遇的低谷,自己如何进行了穿越,又从中获得了哪些重要的感悟。通过这些走心的语言,我们才能以“平视视角”看到一个有血有肉、接地气的雷军,一个遇到了挫折也会迷茫、彷徨、痛苦的普通人。

在总结自己过去经历的时候,雷军说道:

“既然这些痛苦难以回避,那我们能做的,就是直面这些痛苦,在痛苦中坚持前行,让痛苦来塑造更好的我们,这就是痛苦的意义、挫折的馈赠。

而你所经历的所有挫折、失败,甚至那些看似毫无意义消磨时间的事情,都将成为你最宝贵的财富。”

说真的,在看到这一段时,我有太多的感同身受。

人的低谷和挫折分很多种,有一种是已经明确了方向,只是在前进的过程中遇到了障碍;还有一种是原本的规划被打乱,连方向都失去了,顿时让人感觉迷茫,不知道去哪里。

对于前者,穿越起来还是相对容易的,因为我们心中非常清晰目标,非常明白要去哪儿,大不了从头再来;对于后者,穿越起来却是相对困难的,因为连我们的内心都已经迷茫了,既然连去哪儿的方向都不知道,那又怎么去呢?

如果我们的人生是后者的情况,那就必然要经历一段整合内心的过程。

很多外界看起来“高大上”、“遥不可及”的人,其实都经历过比普通人更多的低谷和挫折——要么是一个突如其来的事件打乱了原本的人生规划,要么是非常清晰现在走的人生道路并不是内心想要的生活,但新的人生道路还未生成,这时连内心都迷茫了。

这时,人就会显得很颓废,甚至去干一些无关紧要的杂事、琐事。这样的行为,在外界看来不理解的情况下,容易被误解为玩物丧志、不务正业、无所事事。

就像雷军所说,他在遇到这种情况时也曾去泡吧、泡BBS。多年之后,他才知道这段经历的价值:在创办小米时,第一步要先把论坛做好,而做论坛就是靠当年玩BBS当版主时学会的那几招。

人生的很多事情挺奇妙的,迷茫和低谷时我们下意识去做的一些事情,在当时看来是毫无意义的、零碎化的,甚至被质疑的。但到了未来某一天,内心会自然而然产生一条主线,将这些经历的片段串连起来,形成一整幅画,人生的新道路就此生成。

大家知道,我们的公众号是解读毛主席的。

其实网络上关于描写毛主席的文章实在太多了,绝大多数文章都是以来“仰视视角”描写毛主席的,说他是何等的目光远大、纵横捭阖、英明神武,当然这些都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却容易让人觉得过于“高大上”,于是内心会产生距离感。

我们的公众号不同,一直以来我们都是以“平视视角”来还原一个真实的毛主席,他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也会遇到挫折、迷茫和痛苦,也穿越过人生的至暗时刻。

在赞颂毛主席伟大成就的同时,我们有必要去品读一下毛主席人生的低谷时刻,他遇到的迷茫和彷徨是什么?他又是如何穿越的?

当然,毛主席一生中遇到的低谷和挫折太多了,一篇文章难以全部讲完,我们就罗列他在青少年时期,在建党之前的三个迷茫时刻。

通过这些细节,我们能看到他是如何应对迷茫和痛苦的,又是如何穿越低谷,踏上革命道路的。

2

1910年,年仅17岁的毛泽东就遇到了人生的迷茫。

彼时的他还身处于韶山冲,足迹所及只限于韶山冲和唐家圫。对于外面的世界,到底是个啥样子?他还没有亲眼见过。

人生初期的毛泽东,人生路线早就被父亲毛贻昌规划好了:长子毛泽东读书6年,能说会道,先读几年书,到湘潭市里米铺做学徒,学会做生意之后,再开设毛家的店铺;二儿子毛泽民双手能打算盘,勤快精明,在家里主持作田、大米加工。

如此,兄弟俩一个主内,一个主外,何愁毛家不富?

只是,那时的毛泽东时常会怀疑父亲做的规划:这辈子......就这么过了吗?

这好像并不是他内心想要过的一生,但到底要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那时他只有个模模糊糊的感觉,还说不清楚。

毛泽东的迷茫,来源于他经常看的《三国演义》、《隋唐演义》、《西游记》、《说唐》等一类的闲书,里面讲的都是帝王将相、王公贵族、才子佳人这类人;就算是《水浒传》,讲的也是盗匪、刁民、流氓、恶棍、刺客这类人群。

可现实中根本没见到过书中的人物,放眼望去,满韶山冲全部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可这些农民压根没在史册上出现过,这是怎么回事?

他后来曾对斯诺回忆过自己的少年时代:“有一天我忽然想到,《水浒传》《三国演义》......这些小说有一件事情很特别,就是里面没有种田的农民……我发现它们颂扬的全都是武将,人民的统治者,而这些人是不必种田的。”

接下来的一件事,加重了少年毛泽东的迷茫感。

1910年4月,长沙爆发了“抢米风潮”,受灾的饥民被逼无奈,直接开始抢起了大户和米店的米,其中就是有毛贻昌家的一车米。

接下来,官府迅速前来进行了血腥镇压,许多人被砍掉头颅,挂在柱子上示众。

消息传来韶山冲时,包括毛贻昌在内的村里人都气得不行,原因并不是饥民无辜被杀,只是自家损失了大米。

毛泽东却对父亲不表同情,认为村人的方法也是错误的。毛泽东觉得,这些人“都是与我的家人一样的普通良民”,他深恨这个社会,特别是官府“对待他们的不公平”。

更令他痛心的是,同样是普遍平民百姓,各家村民却非常麻木不仁,他们只管自己的利益,只为自家的一点点损失而愤愤不平,对于长沙饥民的死活却不管不顾。

至于官府为什么视人命如草芥,父亲毛贻昌的回复是“你自家损失了你不管,你可怜可怜你老子,你去管别家事做啥”?

若是问周边的人,得到的回复顶多就是“这是官家的事,我们老百姓怎么说的明白?”

不管是史书还是现实,人们好像都不怎么关心平民老百姓的死活,谁为他们的利益发声呢?这让毛泽东陷入了深深的迷茫和痛苦。

念念不忘,必有回应。

正是在1910年,大他9岁的表哥文运昌来到了毛家,表兄弟俩谈及了包括“长沙抢米风潮”在内的很多事,文运昌的谈吐让毛泽东对事件发生的原因稍稍有了一些理解,但更多的问题又萦绕在他的心中,难以消化......

文运昌对表弟说:“你窝在这个山沟沟里,见识怎么可能长远?”这句话像一块巨石,在少年毛泽东的心中激起了千层浪......

表哥的话句句戳进了毛泽东的心里,彼时的他依然处于迷茫之中,他尚且不清晰自己的人生道路到底是什么,但有一点是非常明确的:一定要为平民老百姓的利益发声!

后来,毛泽东在延安接受斯诺采访时,曾谈到“长沙抢米风潮”,说这件事影响力他们一生。

自此,毛泽东再也不安分于待在眼前闭塞的韶山冲,他迫切地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迷茫和痛苦一直埋藏于少年毛泽东的心底,久久找不到答案。不过还好,他已经踏到了找寻的路上了。

3

1912年秋,时年19岁的毛泽东遇到了人生低谷,他从湖南省立一中退学了。

并不是因为他成绩不好而被迫退学,而是他主动退学。

事实上,他还是省立一中的尖子生,刚入学不久就以一篇《商鞅徙木立信论》而名噪全校,自此很受老师的青睐和校长的器重,可谓是前途无量。

一个尖子生,居然从湖南最好的中学退学了,放弃了别人求都求不来的机会?这样的消息一出,自然就震惊了全校。

对此,毛泽东给出的解释是:“我不喜欢第一中学,它的课程太少,可规矩繁多,在我读了《御批通鉴辑览》后,我觉得还是单独自学更好。”

其实,这种“半道退学”的事情也不是第一次发生,在此之前他曾进入了一所商业学校,可念了没几天就退学了。

若是仔细研读毛泽东在青年时期的历程,会发现他并不是玩物丧志,而在他的求学岁月里,始终充斥着两个字——迷茫!

在很多人眼里,上个好学校,按照当时那个教育体系走下去直到毕业,再找个好差事,谋个好前程,岂不是人生美事?可在毛泽东看来,这并不是他想要走的人生道路。

他的心中有一种难以名状的强烈企图心,内心深处有一种声音时刻在告诉他,要找到一份值得一生追求的宏伟事业。可这个宏伟事业是什么?还不清晰!

所以,深深的迷茫!

唯一确定的是,在省立一中继续读书,肯定不是他想走的人生道路,所以退学。

退学后,毛泽东心中的迷茫感依然没有退减,他一直在寻找自己心中到底要什么。为此,他制定了庞大的自修计划,一头扎进了省立图书馆,每天博览群书,砥砺苦读,风雨无阻,这种自修生涯延续了半年。

半年后毛泽东又重返校园,他进入了湖南第四师范学习(后来并入了湖南第一师范)。在一师度过的之后5年里,恩师杨昌济对毛泽东的影响很大。

与毛泽东接触多了,杨昌济发现眼前这个迷茫的年轻人的行为举止,确实与绝大多数学生有很多不同。

同学们上学无非是要谋个前程,而毛泽东则不是,否则他为什么如此折腾,从省立一中退学呢?更何况,他又为何废寝忘食的阅读那么多与学业无关的课外书呢?

同学们经常在一起聊生活琐事、男女情事,而毛泽东直接立了个“三不谈”的规矩:不谈金钱、不谈身边琐事、不谈男女恋爱方面的问题。

慧眼识英才的杨昌济明白,眼前这个迷茫的年轻人绝非池中之物,他追求道路的也不是普通人追求的升官发财。

这个年轻人到底想要什么?这个难以名状的事业到底是什么?答案需要他自己去寻找。

为了勉励毛泽东,杨昌济常教导说:“理想的追求,任重而道远,绝非一朝一夕就能实现,只有勇于创始,忍以要终,惟有坚忍,方能制胜。”

老师的意思很明白:先寻志,后立志。

对于老师的谆谆教诲,毛泽东深表认同,他定下了目标:“要花十年的时间,去寻找志向。”

与绝大多数人追求个人利益和家族荣耀不同,毛泽东渴望的事业是兼济天下的,他在日记中写道:“要为天地而立志,要为生民而立道,要为万世而开太平。”

虽然迷茫依然在,但毛泽东心里踏实了,他坚信一步一步走下去,一点一滴做下去,答案自会水落石出。

4

1920年的春节,时年27岁的毛泽东的人生再次陷入了迷茫和低谷。

这一年的春节是2月20日,在之前几个月的时间里,毛泽东接连痛失了三位至亲:

1919年10月5日,母亲文素勤在韶山病逝;

1920年1月17日,恩师杨昌济在北京病逝;

1920年1月23日,父亲毛贻昌在韶山病逝。

到了春节的时候,毛泽东突然发现无处可去--若是回韶山,面对没有了父母的房子,心里更是空空荡荡;若是去杨开慧家里,此时开慧则扶棺回湘,丧葬之时也不可能有什么过年气氛。

除此之外,好友邓中夏、罗章龙等人也各自回家过年,留下毛泽东不知道去哪儿过年,受尽了内心的辛酸。

1920年的春节,正值辞旧迎新之际,各家各户都洋溢着喜庆的气氛,毛泽东却和同伴在四面漏风的大庙里,冻得瑟瑟发抖,只能以饼充饥。

除了三位至亲的离去令人痛心之外,还有一件事特别打击毛泽东,那便是信仰的崩塌!

很长时间以来,毛泽东一直推崇“无政府主义”,他主张“温情革命”,反对“暴力革命”,他相信平民的呼声可以唤起统治者的良知。遇到问题了大家坐下来谈,千万不要刀刀枪枪的打,流血的事多不好?

于是,为了驱逐湖南军阀张敬尧,他主持“平民通讯社”专门报道“驱张活动”,赴京请愿。

可现实狠狠的教育了他!

包括当时国务总理靳云鹏在内的当权者,都一再违背诺言,京城的官场实在错综复杂,军阀之间仅凭各自利害关系而行动,根本不把民意放在眼里。

事实证明,“温情革命”的道路根本走不通,那么未来的路在哪里?毛泽东再次陷入了深深的迷茫。

就在那段迷茫和低谷的日子里,毛泽东为了疗慰心中的孤寂,认真拜读了李大钊先生送来的几本马列著作,却收获了意外之喜。书中的内容不但消解了他的痛苦,也改变了他的一生。

在斯诺的《西行漫记》中,也记录了毛泽东对于此事的回忆:“我第二次到北京时,读了一些中文写的共产主义书籍。其中有三本书,深深地铭刻在我的心里,让我树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这三本书是《共产党宣言》、《阶级斗争》和《社会主义史》。”

春节之后,毛泽东在李大钊,到上海拜访陈独秀,并诉说了自己内心的困惑。

陈独秀认为,自下而上的请愿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当今之中国已经病入骨髓,根本没有时间再去慢慢调理,目前急需一剂猛药,一场剧烈的、自下而上的革命!

陈独秀的回复让毛泽东顿时脑中清醒,内心犹如拨云见日一般豁然开朗,困扰自己多年的迷茫感顿时烟消云散,一切都显得那么清晰——

自己内心苦苦寻找了多年的答案,原来就是共产主义!

后来,毛泽东在与斯诺的谈话中说道:“陈独秀谈他自己信仰的那些话,在我一生中可能是关键性的这个时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20年夏天,在理论上,而且在某种程度的行动上,我已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

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虽然是在1920年夏天形成的,但回看过往的历史,若是没有一种迷茫感常年累月困扰着他,若是没有多次的低谷和痛苦磨砺着他,也不会他就不会如此坚信马克思主义,不会明晰困扰了内心多年的答案。

5

当然,毛主席一生中遇到的迷茫和低谷时刻远不止这些,但仅从他在青少年时期,在建党之前的这三个迷茫时刻来看,每一次他的经历都是零散的,每一次在当时都找不到答案,但在后来的人生经历中,答案便逐个的浮现出来。

再到后来,量变产生了质变,他的人生出现了一条主线,将这些零零星星的、片段化的甚至当时看来毫无意义的经历全部串了起来,于是在道路生成的那一刻,毛泽东无比坚信这就是他人生要走的方向:共产主义!

任何人都不是生来伟大,人们普遍对大人物的高光时刻记忆深刻,却不知道他们所经历的迷茫、挫折、低谷和痛苦要比普通人多得多。

在人生方向的选择上,若是没经历过迷茫,若是没有经历过苦苦探寻的过程,那么当答案浮现时,又如何一眼就认定是它?

人生若是没有被现实挫折打击过,没经历过刻骨铭心的痛苦,又怎么穿越人生的至暗时刻,在很多人放弃的时候坚持下来?

在建党之后的几年里,尚处于幼年时期的共产党经历了现实极其残酷的考验,于是在早期建党代表中,无论是李达、李汉俊、陈望道,还是周佛海、张国焘,在遇到困难时都产生了退缩,有的当了逃兵,有的成了叛徒,有的竟去做了汉奸。

反观毛泽东,他在党内多次被排挤、被打压、被误解,甚至是被开除,他曾经被三次开除中委,八次受到严重警告,即使遭遇了那么大的委屈,受到了那么多的不公,他对党的忠诚也丝毫没有改变,还是继续坚持革命。

为什么呢?因为其信仰的建立,是在他青少年时期是几经迷茫、几经磨砺、几经痛苦,几经思考、几经探索之后才做出的选择。

所以,一旦走上了革命之路,毛泽东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就再也没有动摇过。

低谷时刻是考验一个人心性的“试金石”,这时人会陷入一片黑暗之中,一切的外在驱动力都会失去,人只能凭自己内心的驱动力坚持下去,并依靠内心的指引在黑暗中找到一条通向光明的路。

这种内在的执着,都来源于年轻时经历的迷茫、遭遇的挫折和穿越的低谷,在当时看来这些都是障碍,却在有一天会成为人生的宝贵财富。

人生所走的每一步都算数,今天失去的一切东西,会在未来某一刻以另一种方式回报给你,终有一天你会发现,自己什么都没有失去。

如果你正在经历迷茫和低谷,那么请相信“相信的力量”:永远相信美好的事情即将发生。

共勉。


2022-8-18点击数/观注度 1543
 
咨询电话 13910949198 (李桂松)
北京市平谷区中关村科技园区平谷园1区-21594(集群注册)
京ICP备160174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3178号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