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界     
二十大专题(二):中国式现代化

二十大专题(二):中国式现代化

云阿云智库•二十大专题•学界

导读:相较于西方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特色主要体现为: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

邢丽菊 2022-10-26 云阿云智库•二十大专题•学界

邢丽菊 |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相较于西方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特色主要体现为: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西方现代化根植于西方中心主义立场,具有侵略性、残酷性、排他性的特征。自近代工业革命以来,西方资产阶级为了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在全球大肆进行野蛮侵略殖民统治巧取豪夺各种原材料、资金和劳动力市场。纵观当今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几乎都有过殖民侵略史。马克思曾在《资本论》中写道,“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深刻揭露了资本原始积累的残酷性。在原始积累的基础上,西方现代化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增强了自身优越感,不仅拒绝承认其他国家拥有与其平等的权利,而且自认为天生就拥有主导世界的权利,走上了霸权发展之路。西方国家还试图将自己的发展模式、价值观念和治理体系输出给其他国家,对于与自己发展模式不同的国家进行压制或打压,体现了强烈的排他性。以西方现代化为主的20世纪,人类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经济危机、贫富分化、阶层固化、生态危机等各种动荡和乱局,曾经被定义为“现代”与“繁荣”的西方现代化已经无法应对人类社会面临的挑战,呈现出无法弥合的缺陷性。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走出来的。中国式现代化集中体现了整体性、普及性、协调性、持续性和互利性的特征。我国十四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中国式现代化将如此庞大的人口体量视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努力做到在现代化的道路上不落一人,团结奋斗,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在全球贫困状况依然严峻的背景下,我国提前十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7.7亿农村人口全面脱贫,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的70%以上,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具有现代化发展的普及性特征。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础,精神文明能为物质文明提供动力和支撑。我们党在改革开放初期就提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并将其辩证化应用于治国理政的实践中,实现了物质文明的丰富和精神文明的发展相协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生态文明建设是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智慧,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中国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和全过程,把“绿色”纳入新发展理念,把“美丽中国”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致力于实现现代化的绿色、可持续发展。与扩张主义和殖民主义道路不同,中国的现代化道路以包容性态度追求与世界各国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将自身发展嵌入全球分工体系和价值循环之中,打破发达国家对全球发展格局的固化和垄断,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为人类社会进步注入互利性力量。

中国式现代化融合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国家和国家之间各方利益的最大公约数,凝聚起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是对西方现代化的反思和超越。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西方中心论”,对全球现代化具有重要的开创意义,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中国现代化事业的成功,证明现代化模式具有多样性。20世纪以来,尤其是冷战结束以来,形形色色的西方理论家把现代化说成是“西方化”“美国化”“资本主义化”,并以此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非西方国家的现代化进程指手画脚,非西方国家也有不少人奉西方现代化理论为圭臬。中国式现代化向世界尤其是非西方国家提供了新范式,非西方国家可以立足自己的基本国情和独特的文化传统,走出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事实一再证明,实现现代化的道路是多样而非单一的,每个国家都有权利根据自己的国情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任何国家都不能将自己的模式强加于人。

中国式现代化对广大发展中国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起步较晚,经济整体水平普遍落后于发达国家,南北差距存在巨大鸿沟。发达国家发展到目前水平大约用了二百多年的时间,广大发展中国家要后来居上,要学会“弯道超车”,力争用“并联式”的发展赶超西方发达国家“串联式”的发展,把过去被剥夺的二百多年找回来。中国从近代饱受列强欺凌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新中国成立初期一穷二白的国家发展到如今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连续多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超过30%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了历史性的飞跃和跨越性的赶超,给广大发展中国家树立了信心。中国式现代化超越了西方渐次性的发展模式,摒弃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不走西方对外扩张掠夺的道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提供了全新选择。

正如英国评论家马丁·雅克指出的那样,中国为世界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那就是摒弃丛林法则、不搞强权独霸、超越零和博弈,开辟一条合作共赢、共建共享的文明发展新道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历经百年奋斗成功开创的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的奇迹,为世界和平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有借鉴性的道路选择,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

原创 叶本乾 赵媛媛2022-10-24云阿云智库•二十大专题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现代化是全人类的共同事业。现代化的大势不可逆转,通往现代化的道路可以选择。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规定和鲜明特质,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的根本区别,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新时代新征程上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思想指引和行动指南。

1.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

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人口问题是一个国家发展面临的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幅员辽阔、民族众多、人口规模巨大的基本国情,深深内嵌于中国从传统社会迈进现代社会的历史道路,既为中国式现代化创造极为有利的条件,又为中国式现代化带来繁重的任务,显示出中国式现代化在人类历史上的独特创造,决定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方向路径。实现十四亿中国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意味着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总和的中国人民进入现代化行列,其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其机遇和发展也前所未有;意味着打破“现代化等同西方化”的迷思,极大地消解了西方定义的现代化话语叙事,为人类社会实现现代化提供新视角、新路径和新范例;意味着彻底改写现代化的世界版图,创造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带来广泛而深刻的世界性影响;意味着鲜明的中国特色,必须始终从国情出发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既不好高骛远,也不因循守旧,保持历史耐心,坚持稳中求进、循序渐进、持续推进。

2.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治国之道,富民为始。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目标。“富裕”强调发展,“共同”体现公平,要求既坚持做大“蛋糕”,又注重分好“蛋糕”,推进和拓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使全体人民共享现代化成果。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意味着以人民立场摒弃资本立场,坚决克服西方现代化“少数人富裕、贫富悬殊、两极分化”的弊端,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坚决防止两极分化,促进“全民富裕”;意味着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文明全面进步,促进“全面富裕”;意味着不是劫富济贫,不是养懒人,陷入“福利陷阱”,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共同努力、共同奋斗、自觉主动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分配差距,促进“共建富裕”;意味着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不是没有差别的同步富裕、同等富裕,而是将其视为一个长期历史过程,以先富带后富、帮后富,分阶段、有适度差距的全过程“逐步富裕”。

3.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近代中国推进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深刻表明:生产力长期落后、经济长期贫困不是社会主义,信仰迷茫、思想腐朽、道德沦丧同样不是社会主义。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制度属性既要求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也要求精神财富极大丰富,更要求二者协调发展。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意味着要不断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不断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意味着要警惕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物质主义的泛滥,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大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文明,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不断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意味着中国式现代化是全面协调而不是单向度的现代化,要坚持系统观念,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以辩证的、全面的、平衡的观点正确处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促进“两大文明”比翼双飞、同频共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4.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无止境地向自然索取甚至破坏自然必然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这是从过度开发自然资源、大规模破坏生态环境而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先污染后治理的西方现代化中得出的规律性认识,对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选择具有重要启示意义。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中国式现代化绝不能走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的老路,而是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开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崭新道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意味着中国式现代化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而奋斗。

5.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和平与发展是全人类共同价值中的两大价值理念,也是当今的时代主题。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奉行扩张主义、殖民主义、霸权主义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战争、侵略、殖民、掠夺等方式率先完成现代化进程,长期占据着国际话语主导权,给广大发展中国家和人民带来深重苦难。与此的根本区别是,中国式现代化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走出了一条既发展自身、又造福世界的现代化新路。这既是传承中华文明以和为贵、兼济天下传统的必然结果,也是对中国爱好和平,“没有称王称霸、穷兵黩武的基因”的再次宣示。走好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意味着中国式现代化是同世界各国互利共赢,而不是“国强必霸”的现代化。中国将致力于以和平发展的方式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而实现了现代化后的中国更将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新时代新征程上,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从全国执政的赶考,到建成强国的赶考,再到民族复兴的赶考,“答卷”的中国共产党人,一棒接一棒,永远在路上。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发扬斗争精神,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全力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挑战,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为什么世界如此关心“中国式现代化”?

原创 海上客 2022-10-17 云阿云智库•二十大专题

导读: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文 | 海上客

什么是现代化?怎样实现现代化?在世上还没有标准答案之际,中国提出了自己的新方案——

昨天(10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开幕会上作报告时,明确了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既发出了在新起点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总动员,同时也指明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路径——中国式现代化是什么样子的、该如何实现,并给出了一整套完备、精准、翔实的任务表和施工图。

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世界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时,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贡献了更多更好的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可以说,党的二十大报告发布了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宣言。

1.首先,这一宣言,特色鲜明。

笔者注意到,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

在研究者们看来,现代化是指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的发展变迁过程。而英国工业革命是世界现代化进程的开端。

一方面,以现代化创造出远远超越传统社会的生产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是中国式现代化与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共性所在。另一方面,我国有14亿多人口,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的总和,同时又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这是在谈到中国式现代化时必须看到的国情。

因此,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具有的五个重要特征: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在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叶小文看来,这段重要论述深刻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质,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的根本区别。

叶小文指出,长久以来,因占据现代化发展早期红利,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控制了现代化话语权,将现代化等同于西方化,甚至认为现代化只能在西方文化土壤中发生。追本溯源,现代化的确起源于西方,但是随着西方现代化道路的延伸,不和谐的“现代性”噪音不断扩大,世界仿佛在变成一架“发疯的钢琴”。尤其是“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的“三个紧张”使西方现代化难以持续。

“中国共产党探索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实现了对西方现代化理论逻辑的超越,重写了世界现代化理论。”叶小文表示。

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十年来,中国生态环境改善成效显著,中国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同时,笔者还注意到,报告还首次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9个方面的本质要求——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可以说,这九个方面既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等方面现代化的实践要求,也给我们指明了领导力量、实践路径、全球责任。

2.其次,这一宣言,极具底气。

理论界认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历经几十年奋斗形成的。

新中国成立前,中国的现代化可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鸦片战争至辛亥革命,中国人致力于物质层面的现代化,典型主张是“师夷长技以制夷”。第二阶段从辛亥革命一直到新中国成立,近40年时间里,中国致力于按西方资本主义模式建立现代国家,但最终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没有找到正确的道路。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标志着中国的现代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自此以后,中国共产党成为领导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核心,社会主义制度成为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制度保障。

此后,经过不断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逐渐清晰。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下一个目标便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为此,党中央擘画部署了“两步走”的战略安排: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但我们充满信心——

在思想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为我们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谱写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壮丽篇章提供了根本遵循。

在物质上,十年来,我国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国内生产总值从54万亿元增长到114万亿元,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比重达18.5%,提高了7.2%,稳居世界第二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39800元增加到81000元。

3.最后,这一宣言,备受关注。

10月16日的9时左右,设在人民大会堂会场二楼的媒体区坐满了来自美国、日本、俄罗斯等国的外国媒体记者。当天,约2500名中外记者采访报道了开幕会盛况,《纽约时报》和CNN等媒体还以图文方式进行了直播。

“这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我很荣幸能够在现场见证。”巴基斯坦电视集团记者巴沙拉特·拉胡尔表示,二十大不仅对中国意义非凡,整个世界的目光都聚焦这里,外界希望了解这次大会将宣布哪些重要决定。

外媒同样对报告中的高频词进行了解读。其中,英国广播公司(BBC)、日本共同社等多家媒体都注意到了“中国式现代化”。通过总书记的描述,中国式现代化的立体画像跃然纸上,既符合中国国情,又极具全球眼光,蕴含着智慧与自信,让人可期可及。

东帝汶民主党主席马里亚诺·萨比诺·洛佩斯不止一次来过中国。他说,中国共产党100多年来之所以能够完成其他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在同各种政治力量和困难挑战的较量中取得一次又一次胜利,根本在于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并善于用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为其他国家发展带来了一种不同于欧美发展模式的启发。

事实上,早在2004年5月,英国思想库伦敦外交政策研究中心发表的《北京共识:提供新模式》,就认为中国通过努力、主动创新和大胆实践,探索出了一个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不仅适合中国,也是发展中国家仿效的榜样。

正如文章指出的那样,“中国模式”的有效性证明西方自由民主并非人类历史进化的终点。人类思想宝库要为中国传统留有一席之地。

吴晓明:世界历史与中国式现代化

吴晓明2022-10-21云阿云智库•二十大专题

吴晓明 | 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

随着现代性的权力——一种无远弗届的权力——开辟出“世界历史”,现代化就成为每一个民族的普遍的历史性命运了。但是,任何一个民族的现代化道路与进程,都是由其特定的社会条件和历史环境来决定的。在这样的意义上,中国的现代化就必然要在其历史性的进程中发展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实际的现代化,即“中国式现代化”。而在新的历史方位上,中国式现代化不仅取得了史无前例的发展成就,而且开启出中国与世界发展的新途径。当中国式现代化日益成为举世瞩目的焦点时,对这一现代化实践的理论考察就变得很有必要了。因此,本文试图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性进程作出要点上的探讨,以便在“世界历史”的基本处境中揭示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起源、当代意义和未来筹划。

1

1840年以来,中国遭遇到了极为严峻的挑战和危机。与以往任何一种严峻局面完全不同的是,这一次的挑战和危机归根到底起源于现代性(现代世界的本质—根据)在特定阶段上的绝对权力。这种绝对权力史无前例地开辟出“世界历史”,从而使原先地域性的历史或民族性的历史都被纳入到世界历史的总体进程之中。不仅如此,现代性的权力在开辟出世界历史的同时,还为之布局了一种基本的权力关系,即支配—从属关系:“正像它[资产阶级]使农村从属于城市一样,它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这意味着,世界历史把一切民族都卷入到现代资本主义文明中来,并因此而使现代化成为每一个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普遍的历史性命运。海德格尔把这种历史性命运称为“地球和人类的欧洲化”。这种情形深刻地表明:中国所面临的现代化任务是历史的必然的,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和愿望为转移的。

然而,尽管在“世界历史”的基本处境中,现代化普遍地成为每一个民族的历史性命运,但对于不同的民族来说,其现代化道路的开辟,其现代化的任务、进程与方式却是非常不同的。我们可以很容易观察到,直至今天,现代化的历史性进程,不仅在基督教世界、伊斯兰世界、东亚、南美以及非洲等各个区域的展开方式非常不同,而且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各个领域,也都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无论其展开方式是顺利的还是艰难的,也无论其表现形式是这样的还是那样的,总而言之,它们都实际地采取着相当不同的发展道路。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每一个民族都处在非常独特的社会—历史的现实中。正如马克思在致《祖国纪事》编辑部以及致查苏利奇的信中所指出的那样,一个民族的现代化道路与进程,完全取决于特定民族处身其中的“社会条件”和“历史环境”——这样的社会条件和历史环境乃是非常独特、非常具体的。如果把西欧资本主义起源的历史转变成“一般发展道路的公式”,并把这种“超历史的”公式先验地强加给任何一个民族,就只会得出完全无头脑的荒谬结论。例如,在讲到俄国的道路时,马克思指出,俄国农村公社的历史环境是独一无二的,即使从经济的观点来看,俄国也能够通过本国农村公社的发展来摆脱它在农业上所处的绝境;而“通过英国式的资本主义的租佃来摆脱这种绝境的尝试,将是徒劳无功的,因为这种制度是同俄国的整个社会条件相抵触的”。

由此可见,现代化任务的普遍性,只有通过每一个民族在其社会—历史中的具体性,才可能得到现实的展开和特定的完成。黑格尔就曾在哲学上论证过,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是具体的;真正的普遍性绝不是抽象的普遍性,而是深入于具体之中并且能够把握住具体的普遍性。所以在《历史哲学》和《法哲学》中,黑格尔多次批评拿破仑说,这位军事天才和政治天才想要把法国的自由制度先验地强加给西班牙人,结果却把事情弄得一塌糊涂,并且是不可避免地失败了。这种失败之所以不可避免,是因为“如果要先验地给一个民族以一种国家制度,即使其内容多少是合乎理性的,这种想法恰恰忽视了一个因素,这个因素使国家制度成为不仅仅是思想上的事物而已,所以每一个民族都有适合于它本身而属于它的国家制度”。

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是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开辟出来的,是在具体的历史环境中展开其前进运动的,这就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起源或本质来历。离开特定的社会条件和具体的历史环境,就不可能有中国现代化实践的独特道路和实际进程,因此也就不可能在中国实现现代化。那种以抽象普遍性(实际上只是来自于近代西方的某种观念)来先验地强制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种种设想与方案,不过是一些纯粹的梦想或幻觉而已,在哲学上不过是局限于“外在反思”的主观主义和形式主义的表现而已。马克思曾把这种设想或方案称为“社会新栋梁的文坛奴仆”的虚假观念;而黑格尔则把这种思维方式称为“诡辩论的现代形式”,称为“浪漫主义虚弱本质的病态表现”。

在中国独特的社会条件和历史环境中,并且在经历了多方的探索和尝试之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本质特征最为突出地表现为:这一进程与马克思主义建立起本质的联系。这样的联系对于中国的历史性实践来说,同样是必然的,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和愿望为转移的。之所以如此,首先是因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必须经历一场彻底的社会革命来为它奠基,而这场社会革命历史地采取了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的定向。

我们知道,任何一个大规模的现代化进程都需要特定的社会基础,这样的基础只有通过特定的社会革命才可能建立起来。欧洲的现代化进程同样需要通过社会革命来为它奠基;而这样的社会革命采取怎样的路径,在政治斗争上以何种方式展开,以怎样的激烈程度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并得以完成,则完全取决于不同民族的社会条件和历史环境——因此英国1640年的革命和法国1789年的革命就是相当不同的。对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整体来说,同样必须经历一场彻底的社会革命来为它奠基。如果说这一社会革命的定向是由当时中国的社会条件及历史环境来决定的,那么,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与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联系就在于:除非中国革命历史地采取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的定向,否则这场革命就不可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并得以完成;除非中国的历史性进程将革命的领导权最终托付给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否则它就不可能完成其社会革命的任务从而为整个现代化事业真正奠基。

五四运动是一个突出的转折点,它意味着中国革命从旧民主主义向新民主主义的决定性转折。但在理解这一转折点时必须充分意识到:五四运动不仅仅是一般的观念(现代性的价值目标或所谓“启蒙”),而且是现实的历史运动(即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对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斗争);尤其需要充分把握住的是:在这一现实运动中正在展开出来的历史性趋势,因为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比既成的历史事实具有更高的现实性。

这种总体的历史性趋势是怎样的呢?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就不能不成为当时世界革命的组成部分;而当五四运动成为世界革命的组成部分时,它就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好了准备,从而为中国的现代化事业与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联系做好了准备。“五四运动时期虽然还没有中国共产党,但是已经有了大批的赞成俄国革命的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五四运动是在思想上和干部上准备了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又准备了五卅运动和北伐战争。”

由此可见,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与中国革命具有本质的联系,而中国革命又在特定的历史转折点上同马克思主义建立起本质的联系。即使是稍有识见的西方历史学家也清晰地看到了这种历史的必然性。例如,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一著中这样描述道:就像军阀制度与现代教育不可能并行不悖一样,美国式的自由主义和中国革命也不可能并行不悖。“杜威于1921年7月11日离开上海时,中国共产党刚好要在那里成立。最为进步的教育[指杜威在中国关于现代教育的演讲]刚刚展示在革命的中国面前时,她却转到马克思和列宁那边去了。哥伦比亚大学教师学院在共产国际的阳光照耀之下变得黯淡无光。显然,美国的自由主义解决不了中国的问题,虽然它作为主流思潮后来又苟延了15年。”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决定性地标志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与马克思主义建立起本质的联系。自此以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同时也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在这样的历史性进程中,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是由中国共产党来领导的,是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本质特征的。在现实起源的意义上,中国式现代化的形成过程,同时也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过程。因此,如果说,在“世界历史”的基本处境中,中国最初是被动地卷入到现代化进程中去的,那么,“在近代以后中国社会的剧烈运动中,在中国人民反抗封建统治和外来侵略的激烈斗争中,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过程中,1921年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从此,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斗争就有了主心骨,中国人民就从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

2

在“世界历史”的基本处境中,中国的历史性实践不仅展开为一个以现代化为主题的前进运动,而且在特定的阶段上使这一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建立起本质的联系。然而,与中国的历史性实践建立起本质联系的马克思主义,不是抽象的马克思主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与这一进程至多只有偶然的、表面的联系),而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的历史性进程与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联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在现实的历史行程中建立起来、发展起来和巩固起来的。而这样一种本质联系的建立、发展和巩固,又是唯赖马克思主义的原理与中国的历史性实践相结合才成为可能的,也就是说,是唯赖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才成为可能的。在这个意义上,没有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也就没有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本质联系。

我们之所以要突出地强调这一点,是因为对于当时的先进知识分子和早期共产党人来说,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并不是能够被现成地给予的东西,而是需要经过一个艰苦锻炼的过程才能被锻造出来的。在早期的“学徒状态”中,抽象的观点往往容易占据上风。中国革命时期就有一部分马克思主义者,他们被恰当地称为“教条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我们很熟悉的一个例证是,教条主义者把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和俄国的经验当成抽象的原则来加以运用,特别是试图把“中心城市武装起义”这一原则先验地强加给中国革命的进程。由之而来的结果同样是我们很熟悉的,它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革命遭遇到一连串严重的挫折,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很明显,这里导致挫折和失败的根源,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原理本身,也不是俄国革命的经验,而是局限于抽象原则的教条主义。只有当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的过程中终于意识到,中国革命的道路不是“中心城市武装起义”,而是“农村包围城市”时,他们才开始在武装革命的主题上摆脱了执着于抽象原则的教条主义,也就是说,才真正使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实际结合起来。这种结合的要义是,深入地把握中国特定的社会现实,并根据这一现实本身的具体情况来制定革命的纲领。

“农村包围城市”的纲领,说到底是与中国的社会现实相结合、与中国革命的历史性实践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而这种结合所要求的理论上的具体化,本来就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题中应有之义,是这一学说的“生命线”和“活的灵魂”。对于中国共产党人来说,这种依循特定的社会条件和历史环境而来的“具体化”,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原则或原理的“中国化”。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形式主义地吸收外国的东西,在中国过去是吃过大亏的。中国共产主义者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应用也是这样,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完全地恰当地统一起来,就是说,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有用处,绝不能主观地公式地应用它”。

这样一种根据特定社会条件和历史环境而来的具体化,适用于中国的整个现代化进程,也就是说,不仅适用于为现代化事业奠基的中国革命,而且同样适用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为了完成现代化任务,中国自近代以来就进行了多方面的工业化尝试,并且也相应地开展了大规模的对外学习。但是,通过这种学习所获得的关于现代化的外部理论和外部经验,只有经过必要的中国化,也就是说,只有根据中国的社会条件和历史环境来加以具体化,才可能具有真实的效准并取得积极的成果。从具体化的原则来讲,中国的现代化道路和任务必须立足于特定的社会条件和历史环境来加以确定,必须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实际的现代化,也就是说,必须成为中国式的现代化。从历史性的实践来讲,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探索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进程就大规模地、积极地开展出来了。毫无疑问,这一探索的成就是主要的,其意义是无比深远的。就像年鉴学派的历史学家布罗代尔在1963年的《文明史纲》中所指出的那样,“中国的实验”取得了无与伦比的、令人信服的成功——它在1945年还造不出摩托车,但现在已马上能够制造原子弹了。“在非常短的时间里,这一活着的最古老的文明就变成了所有欠发达国家中最年轻、最活跃的力量。”

不消说,正是这一历史性进展为新中国奠定了最初的工业化基础。同样不消说,在这一现代化建设的探索过程中,也存在着曲折、失误和教训,因而在某种程度上迟滞了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干扰了现代化任务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进程。为了纠正这样的迟滞和干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不仅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而且“指出经济建设必须适合我国国情,符合经济和自然规律;必须量力而行,循序前进,经过论证,讲求实效,使生产的发展同人民生活的改善密切相结合;必须在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对外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在这里得到明确体现的是:进一步重申并强调了我们所面临的现代化建设任务,并且尤为突出地要求将这一现代化建设任务同中国的国情和实际紧密地结合起来。由此可见,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现代化探索,无论是其成功的经验还是其失误的教训,都越来越清晰地表明,中国只有最坚决地完成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中国只有从自身的现实或具体的国情出发,才可能真正推进并完成现代化建设任务。由这一明确的立脚点开辟出来的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这条道路也就是更高阶段上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中国式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同一个历史性进程,而中国式现代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代形态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它是由中国革命为之奠基,承续着新中国的发展成就与脉络,以改革开放为起点而开辟出来的道路。这条道路在今天展现出怎样的历史性意义呢?为了充分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当代意义,我们需要回到改革开放之初,回到20世纪的最后十多年。回顾往事,最深刻的历史性记忆是:当时中国的现代化水平还很低,人民的生活还很不富裕(还有大量的贫困人口),而当我们刚刚踏上漫漫改革之路时,世界社会主义却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灾难性挫折。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一场又一场的颜色革命,许多社会主义国家纷纷改旗易帜,以至于当时一般的意识形态和知识界的普遍氛围都认为,马克思主义这次是被送进了坟墓,而《共产党宣言》的结论是最终破产了。福山的著作《历史的终结与最后的人》迎合了这种流俗的意识形态氛围。按照这部著作的观点,历史是终结了:它终结于现代性之中,终结于资本主义的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的基本建制之中;而这同时也意味着:世界历史已不再具有其他的可能性了。

虽说这种轻佻的、伪黑格尔主义的观点遭到了一些理论批评(例如德里达的《马克思的幽灵》),但对这种观点的真正历史性反驳,却来自中国:一支现实的、有肉体的马克思主义正在生机勃勃地成长和发展起来——它就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引领下的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不仅强有力地推进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而且使中国式现代化的整个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如果说改革开放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积极开启,那么这条道路迄今大约40多年的发展,或许可以简要地概括在建设“小康社会”的广阔实践中,概括在这一目标的提出、展开、深化和实现的历史性进程中。改革开放之初提出的目标是“四个现代化”,它同时也被明确规定为“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

回顾这40年来的发展进程,大体可以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彻底消除贫困,以及作为并联式过程的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叠加发展,所有这一切都使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接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此可以说,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就不可能历史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发展,就不可能在这一新发展的基础上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在经历了数十年的发展之后,我们现在能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当代意义作出充分的历史性估量。这是因为我们不仅获得了相应的历史纵深,而且尤其是因为当今中国的历史性实践已经抵达新的“历史方位”。因为只有站到新的历史方位之上,我们才能够获得清晰的尺度来衡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取得的巨大进展,才能够依照真正的历史性来评估中国式现代化对于当代世界来说的非凡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的“历史方位”上展现出以下三重意义。

第一,它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所具有的历史性意义: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第二,它对于世界社会主义来说所具有的历史性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其自身的积极创新和发展壮大,从20世纪末社会主义普遍遭遇的巨大挫折中决定性地站立起来,它在成为科学社会主义伟大印证和伟大实践的同时,历史性地开拓出世界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积极前景。

第三,它对于人类整体发展来说所具有的历史性意义:它敞开出一个无比广阔的实践探索领域,它拓展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新途径新选择,为人类的整体发展和整体进步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因此,概括起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上、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也具有重大意义。”

由此可见,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它的发展进程中抵达新的历史方位时,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式现代化才会在对我们民族自身具有重大意义的同时,开始对“世界历史”的整体进程具有重大意义。这样的意义是在何种程度上并具有何种性质呢?回答是:它是一种“世界历史意义”。这里所说的“世界历史意义”,是在黑格尔大体规定的那种含义上来使用的。它意味着:特定的世界历史民族,在特定的历史阶段上,承担起新的历史任务,由于这种任务在“世界历史”中具有更高的普遍性,所以便展现出它的“世界历史意义”。因此,正像当今中国的历史性实践是中国式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愈益加深的本质联系一样,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定向的现代化事业,已经开始建立起与人类社会的整体发展、与世界历史之未来走向的本质联系。正是由于这种本质联系,当代中国的历史性实践才在特定的转折点上展现出它的世界历史意义。

在新的历史方位上,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基本引领的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不仅极大地显示出它的独特性和优越性,而且不断地展现出它正在积极生成的全新内涵。从社会—历史的现实来说,中国式现代化是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实际的现代化;从发展的方向来说,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如果没有现代化,中国就不可能在现代世界中生存;如果没有中国式的现代化,我们就不可能取得巨大的现代化成就,并通过这样的成就在发展进程中站到新的历史方位上。虽说在现代化的一般观念中,某些共同点是确实存在的,但对于任何一个民族的现代化任务和道路来说,其现实性总是植根于特定的社会条件和历史环境。即使是西方原生的现代进程,同样是在其特定的社会条件和历史环境中展开的。如果抹杀这一现实基础本身的具体性,而是试图把来自近代西方的抽象观念先验地强加给任何其他民族,那么在这里表现出来的,不过是完全无头脑的主观幻觉罢了。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在新的历史方位上展现出它的“世界历史意义”,是因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在于它将成为一个现代化国家,而且还在于:它在完成现代化任务的同时,在占有现代文明积极成果的同时,正在开创人类文明的新形态。这意味着,在新的历史方位上,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类文明新形态建立起非同寻常的历史性联系。如果说,中华民族的复兴仅仅是成为一个如英、美、德、法等的现代强国,那么,这一发展就不具有新的世界历史意义;毋宁说,它只是作为某种特例、某种表征而从属于现代—资本主义文明及其被规定的意义范围罢了。只有当特定的历史性进程在消化和吸收现代性成果的同时,能够超越现代性本身,它所具有的世界历史意义才开始积极地展现出来。

按照马克思历史理论的基本观点,人类文明的新形态必定具有两个最基本的规定。第一,完成现代化任务,从而充分占有现代文明的积极成果。如果不是这样的话,那就只会有“贫穷的普遍化”,并会“使一切陈腐的东西死灰复燃”。所以马克思在讲到俄国革命的时候说,根据俄国具体的、不断变化着的社会条件和历史环境,它的现代化道路的可能性是多重的——可能走这条道路,也可能走那条道路,但是,无论它走哪一条道路,都必须能够现成地占有现代文明的积极成果。第二,扬弃并超越现代性本身。如果不是这样的话,那就意味着依然从属于现代—资本主义文明,从属于这一文明的本质规定,因而就不可能开启人类文明的新形态,并从而展现新的世界历史意义。因此,马克思非常严格地把扬弃了现代性本身的人类文明形态称为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 。

自黑格尔将历史性引入哲学以来,特别是自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开展出真正的历史性批判以来,将现代文明——以现代性为本质—根据的文明——看作是永恒事物的观点(并因此“祝福它的永垂不朽”),就已经是时代错误了。马克思的学说所要表明的是:现代—资本主义文明是历史的事物(“历史的过渡形式”);而只要它是历史的事物,就有它的出生和成长,有它的鼎盛时期和文明贡献,也有它的衰老和死亡。在这样的意义上,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历史性批判无非意味着:揭示其历史的前提并把握其历史的界限,从而历史地肯定它并且也历史地否定它。这种批判绝不是一味的否定(如阿伦特所说,在资本主义的批判家中马克思是对资本主义肯定最多的人)。马克思不仅明确地指出了“资本的文明的一面”,而且突出地强调,对于现代性的任何一种积极扬弃,都以充分占有现代文明的成果为基本前提。因此,就历史的肯定方面来说,“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就历史的否定方面来说,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或文明形态,包括现代—资本主义文明,都有其自身的历史限度;而当世界历史的进程抵达这一限度,从而展现出新文明形态的现实可能性时,旧的形态就必然要被新的、更高的形态所取代。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当今中国的历史性实践之所以能在新的历史方位上展现出它的世界历史意义,是因为它坚持不懈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因为这一现代化进程在占有现代文明积极成果的同时,正在突破并超越现代性本身。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把握这样一个发展进程,以便深入理解中国式现代化向着未来的历史性筹划(未来筹划)。首先是我们的发展目标。当今中国历史性实践的战略目标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目标作为未来筹划清晰地表明:第一,它是高度现代化的,它要求充分而全面地实现现代化;第二,它是以社会主义为定向的,也就是说,是以扬弃现代性本身为定向的。正是这两个方面的通同一体,意味着中国式现代化在特定的历史转折点上与人类文明新形态建立起本质的联系。换句话说,在我们的战略目标即未来筹划上,中国式现代化在持续不断向前推进的同时,正在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开辟道路。

不仅从战略目标上来讲是如此,而且在我们当今的历史性实践中,与中国式现代化本质关联的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诸多理念和要素正在积极地生成,正在我们眼前到处呈现出来。举例来说,“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只有在突破以资本为原则的现代性本身时,才真正成为可能;“共同富裕”的理念,只有在超越马克思所谓“犹太精神”或“犹太本质”(唯利是图)的现代性原则时,才具有真正的现实性。同样,“新型大国关系”只有在突破并超越“威斯特伐利亚体系”这一现代性国际关系的丛林法则时,才可能得到整全的理解和积极的实践;“文明互鉴”也只有在现代性的权力所设置的支配—从属关系被突破、被超越的地方,才可能真正发展起来并迎来它的繁花盛开。事实上,这样的例证还可以举出很多,“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亦是如此,“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理念更是如此。

而所有这些实践要求和实践主张,无非意味着通过扬弃现代性本身而开展出一种现实的可能性,一种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可能性。如果说,当今中国的历史性实践仍然必须更广泛、更深入地推动其现代化进程,那么,这一进程同时也将更多地展现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可能性,并且更经常地将这种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性。

因此,在我们向着未来筹划的历史性实践中,中国式现代化同时就意味着开启人类文明新形态。“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引领下开辟出来的,而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在其历史性的展开过程中,将建设性地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正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创造和展开,使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局成为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最重要的积极变量,使得我们能够在自身发展的基础上,有效地回应人类社会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

中国式现代化的深远意义,不仅在于它实现了对西方现代化的历史性超越,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而且还在于它积极地开启着人类文明新形态,从而展现出人的全面发展的新境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中国式现代化不仅使得中华民族能够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且能够为人类作出更大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贡献。

面对外媒提问,中共中央新闻发布会这样回答

人民网 2022-10-24

10月24日上午,中共中央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解读党的二十大报告。其中,一些外媒记者提到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反腐败斗争等国际社会关注的问题,发布会现场做了权威准确的回应。侠客岛摘编了部分问答。

1、日本朝日新闻社记者: 二十大报告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我们认为是贵国未来方向的关键词,它的核心意义是什么?报告还指出,“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这是否意味着贵国有意向把自己的发展模式出口到国外?

孙业礼: 你能够关注到中国式现代化这个关键词,说明你对我们的报告作了很认真的研究。实现现代化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追求,但各国的现代化道路不尽相同,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标准。中国的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我们称为“中国式现代化”。

二十大报告系统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第一,是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十四亿多人口的规模,资源环境条件约束很大,这是中国突出的国情,这也决定了中国的现代化不能照搬外国模式,发展途径与推进方式必然有自己的特点。这么大规模人口的现代化,其艰巨性和复杂性是前所未有的,同时其意义和影响也是前所未有的,推进这样规模的现代化也是对人类社会的巨大贡献,我们也感到责任很大。

第二,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决定的,我们不能接受两极分化的格局。我们要让全体人民都过上好日子,都有机会凭自己的能力参与现代化进程,凭自己的贡献分享国家发展的成果,不能把哪个群体甩出去不管。当然共同富裕不是平均主义,更不是劫富济贫,这里面有一个先富后富、先富带后富的问题;同时,共同富裕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我们会坚定地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十八大以来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全部成功脱贫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第三,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以往一些国家的现代化一个重大弊端就是物质主义过度膨胀;强大的物质基础、人的物质生活资料丰富当然是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但如果人只追求物质享受、没有健康的精神追求和丰富的精神生活,成为社会学家描述的那种“单向度的人”,丰富多彩的人性蜕变为单一的物质欲望,那也是人类的悲剧。这个为我们所不取,我们追求的是既物质富足又精神富有,是人的全面发展。

第四,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纵观世界现代化史,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是一个通病。我们之前也走过不少弯路,十八大后我们坚决遏制住了生态环境破坏的势头,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的变化,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并融入了我们的制度、政策和文化之中。我们今后还要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第五,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我们不走一些国家通过战争、殖民、掠夺等方式实现现代化的老路,我们的旗帜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这是我们制度决定的,也是我们文化决定的。走和平发展道路符合中国的根本利益,我们将继续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我们也希望其他国家都走和平发展道路。

至于刚才你问到的中国是不是有意向把自己的发展模式出口到国外,我想,我们的立场和态度也是一贯的,非常明确。我们不输入别国模式,坚决反对其他国家将自己的模式强加给中国,我们也不输出中国模式,不会要求别国复制中国的做法。每个国家自主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的努力,都应该受到尊重。我们说“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这是一种对人类多样性的主张,是不同文明、不同国家交流互鉴的态度。如果国际社会愿意了解借鉴中国的经验和做法,我们会敞开心扉,客观介绍,同时我们也诚心诚意地了解、研究、借鉴别国的经验。

2、美国全国广播公司记者: 中国一方面提倡“共同富裕”、反对“资本无序扩张”,但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势头似乎有停止的迹象,有报道称中国失业率特别是青年失业率高,美国不断升级贸易和技术措施将进一步阻碍中国的发展。根据各位对二十大报告的理解,哪方面将是中国首先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更快地做大经济蛋糕,还是确保经济蛋糕的公平分配?在两者都很重要的前提下,哪一个更应该被优先考虑?

江金权: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应该讲,共同富裕是全人类的梦想,但是要真正实现有难度。刚才你讲到,是要先做大蛋糕然后再分配蛋糕,我个人理解,解决这个问题还有一个社会制度问题。资本主义制度是以资为本,它追求资本利益最大化,不可能真正实现共同富裕,而社会主义制度是有条件、有可能解决这个问题的。结合你刚才提的问题,我想从五个方面回答:

第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一方面是由中国共产党性质宗旨决定的,我们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另一方面也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决定的,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显著特色。中国式现代化五个特征,其中一个就是共同富裕,这也是我们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就是为了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的日子。这是党的初心使命、理想信念、性质宗旨所决定的。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对这个问题作出了阐述。

第二,共同富裕这个路怎么走,我们一直在探索。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鼓励先富带后富,目的是要实现共同富裕。新时代10年,我们解决了近一亿人口的贫困问题,在中华大地上解决了困扰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就是在推进共同富裕。所以,我们的共同富裕是实实在在地推进、在取得进展,而且通过全面脱贫,为进一步推进共同富裕奠定了一个坚实基础,积累了宝贵经验。

第三,促进共同富裕,必须解决好做蛋糕和分蛋糕的关系。你的提问里面也提到这个问题,有蛋糕才能谈得上分蛋糕,所以从逻辑关系上来讲,应该是先做蛋糕。只有做好了蛋糕,才能把蛋糕分好。一方面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要坚持高质量发展,通过全国人民共同奋斗把这个蛋糕做大做好;另一方面,要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相协调相配套的制度体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规范财富积累机制,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把蛋糕切好分好,防止两极分化。

第四,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急不得也等不得。所谓急不得,就是要立足国情,从我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这个实际出发,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创造和积累社会财富,稳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所谓等不得,就是要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创造条件,完善制度,逐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不是要等到发展起来后才去解决贫富差距问题,而是要在发展过程中逐步来解决,让人民群众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共同富裕在不断进步、不断实现,不断取得成效。

第五,当前,我们要着力稳住宏观经济大盘,保持经济发展良好势头。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着力破解突出矛盾和问题,有效防范化解各种风险。实际上疫情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在全球总体还是亮丽的。当前面临的一些困难是在全球大背景下,比如因疫情和产业链、供应链受阻等影响,中国经济比前几年速度有所放缓,但总体形势是好的,未来预期是强的,大家应该对中国的经济有信心。要坚持就业优先、继续壮大实体经济,积极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努力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和创业机会,解决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问题,引导人们通过自己的双手创造幸福生活。这是当前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前提。

3、凤凰卫视记者: 我们看到,在二十大报告当中明确要求要坚决打赢反腐败斗争攻坚战和持久战,请问下一步会如何去部署,让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整体策略取得更多制度性成果和更大治理效能?

王建新:全面从严治党是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的伟大实践,反腐败斗争是其中的关键一役。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在中央纪委全会,也就是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当时总书记就掷地有声地强调:“坚定不移惩治腐败,是我们党有力量的表现”,“要坚持党纪国法面前没有例外,不管涉及到谁,都要一查到底,决不姑息”。十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得罪千百人、不负十四亿”的使命担当,开展了史无前例的反腐败斗争。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464.8万件、处分457.3万人,其中立案审查调查中管干部553人。经过坚决斗争,腐败蔓延势头得到有力遏制,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形成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方针方略,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反腐败之路,中国共产党经历了广泛深刻的革命性锻造,赢得了永葆先进纯洁的历史主动。

新时代十年,反腐败斗争历程波澜壮阔、成就举世瞩目,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我们同腐败的较量是一场殊死搏斗,只能进、绝不能退,只能赢、绝不能输。所以,我们必须坚决贯彻党的二十大战略部署,保持压倒性力量常在,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同时发力、同向发力、综合发力,就像党的二十大报告所强调的,要坚决打赢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

一是健全党领导反腐败斗争的责任体系。始终把党的领导贯穿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全链条,压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发挥政治监督、思想教育、组织管理、作风整治、纪律执行、制度完善在防治腐败中的重要作用,打好总体战。

二是以零容忍态度反腐惩恶不动摇。永远吹冲锋号,坚决查处政治问题和经济问题交织的腐败,坚决防止领导干部成为利益集团和权势团体的代言人、代理人,坚决治理政商勾连破坏政治生态和经济发展环境问题,决不让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变成为少数人谋利的工具。

三是完善防止腐败滋生蔓延的体制机制。深化标本兼治,健全管权治吏体制机制,完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抓住政策制定、决策程序、审批监管、执法司法等关键权力,严格职责权限,强化权力制约。要把查办违纪违法案件同发现问题、推动整改、深化改革、完善制度结合起来,不断提高治理腐败效能。

四是健全党统一领导、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持续深化党和国家监督体制改革,以党内监督为主导,促进各类监督力量整合、工作融合,打通各类监督贯通协调的堵点,强化对权力监督的全覆盖和有效性。

五是完善“一体推进”的有效载体和实践途径。打通“三不腐”内在联系,探索三者贯通融合的有效载体,使严厉惩治、规范权力、教育引导能够协调联动,更好地发挥信仰信念的引领作用,提高党性觉悟,涵养廉洁文化,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堤坝。

4、阿尔及利亚国家广播电台记者: 我们了解到这次党代会报告中提出,要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这对中国来说是一个重大战略问题。怎么确保这一战略得到有效实施?

穆虹:您这个问题提的很好!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来谋划发展。这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刚才,孙业礼先生已经部分谈到了这个问题,我愿意再补充一些情况。

过去十年来,我们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生态环境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的变化,祖国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这是人民群众感受最直接的巨大变化之一。全国细颗粒物平均浓度降幅达34.8%,地级及以上城市优良天数比率增加到87.5%。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强度累计下降26.4%,以年均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持了年均6.6%的经济增长,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55%,主要资源产出率提升58%,可以说绿色转型成效十分显著。国土空间规划进一步优化,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以共抓大保护为导向的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深入推进。这些实实在在的行动和成效,给人民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两山”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更加自觉地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此也作出了系统部署:一是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等调整优化,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倡导绿色消费,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二是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强调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持续深入开展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推进城乡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健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三是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加快重要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四是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逐步转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治理。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既是中国人民的课题,也是全人类面临的课题,我们会集中力量做好自己的事情,也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努力。

陈文玲:学习中国式现代化的几点体会

陈文玲2022-10-25云阿云智库•二十大专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报告还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围绕中国式现代化,我谈几点学习体会。

第一,现代化不是西方的专利,每个国家都能找到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

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意义非常重大。世界上很多国家过去一直把西方现代化等同于现代化,等同于工业化,等同于民主,等同于先进。但是,随着百年未有大变局的深入发展,一些西方国家的真面目越来越暴露在全世界面前。一些西方国家的所谓现代化,所谓社会先进,所谓民主自由,所谓一系列可以输出的价值观等,一个个地被撕下真面目。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社会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路径选择,这也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新时代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和问题提供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强大的领导力量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

关于现代化的指标,世界各国有很多指标体系和形态的描述。如美国社会学者英格尔斯提出,以社会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互为基础,包括十个衡量指标在内的指标体系,这是在国际上受认可度比较高的表述。主要体现经济规模、经济质量、以购买力评价各国经济发展程度、人类发展指数等。联合国新千年计划提出来的关于人的现代化、经济社会现代化等国家现代化的若干目标,是各国为之奋斗的共同努力方向。

所谓现代化,也是一个动态概念。在历史不同阶段现代化有不同衡量标准,比如说在上世纪60年代,一个国家人均GDP达到500-1000美元以后,仍然能够保持7%以上的增长,就可以说进入了现代化快速发展时期。如日本1950-1973年,23年年均增长率为8.9%(日本经济腾飞);韩国1965—1996,31年年均增长率为7.9%,第三个5年计划期间(1973年至1976年)的年均经济增长率为11%,被称为“汉江奇迹”;巴西1948-1979年,31年,年均增长率为7.2%,其中1968-1973年,年均10%以上,被称为“巴西奇迹”,国内生产总值位居南美洲第一,成为世界第七大经济体。这些国家都曾迈入现代化门槛,一些国家成为现代化的国家。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间保持了年均9.6%的高速增长,高速增长速度和持续时间是全世界之最,为中国迈向现代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世界各国在现代化道路上,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出现了几个大的失衡。一是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失衡;二是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失衡;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失衡;四是人类生存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失衡;五是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贫富悬殊。人类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有经验,也有教训,西方的现代化不是唯一的选择。中国不可能靠照搬西方现代化模式,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所提出具有五方面内涵的中国式现代化。西方现代化道路有哪些经验可借鉴?比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提高科技的原始创新能力、聚天下英才为我所用的人才制度、政府公共政策与制度、政府公共品采购制度等等,就特别值得我们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中学习和借鉴。

第二,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阶段、发展目标,发展战略选择是一致的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进入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经济发展的新方略,是一条适合中国实际的独特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新方略。按照中国共产党19大报告所提出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分两步走的总战略,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前途光明,任重道远。到2035年,我国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将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再迈上新的大台阶,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

未来的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序幕拉开之后加速度发展的最重要时期。新中国70多年以来、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10年,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不懈努力与奋发有为,为中国式现代化奠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以及生态文明的基础,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条件和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体现在九个方面,即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实现高质量发展;实现全过程的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我个人体会,这九个方面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是一个经济社会发展问题,而且要构建基于更高文明要求的社会文明形态和生态体系,其中包括经济发展方式,包括人民生活方式、生存方式、生产方式、生命方式,包括现代社会治理体系,包括现代国家的执政能力等等。

我们要创造人类文明的新形态,这确实是一个伟大的创举,那么中国式的现代化,既遵循现代化建设的一般规律,又有自己的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五个文明五位一体的现代化,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发展的目标、发展的方式、发展的路径是一致的,是我们在持续几十年努力形成的基础上向一个更高的目标迈进。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目标,提出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又一个蓝图,与我们两个百年奋斗的目标一致,与我们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一致,与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目标一致,与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目标一致。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又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还是中国从一个台阶迈上另一个更高台阶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第三,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特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走自己的路,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立足点,更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我对这五个特色的理解:

1、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中国巨大规模人口迈入现代化,使人类发展史上史无前例的伟大标志性事件,将彻底改写世界现代化版图。中国跨越中等收入国家陷阱,将使发达国家人口在世界上占比从16%上升到34%,这是重塑世界现代化格局的历史性超越。按照第3次全国人口普查,中国总共有141178万人,是世界上人口规模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解决好如此巨大规模人口的国家实现现代化,这是人类发展史上遇到的最大难题和挑战。经过多年坚韧不拔的努力,中国已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正在迈向强起来,如何把14亿人潜能挖掘出来,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涌流,同时使14亿人能够分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使中国成为现代化强国?14亿巨大规模人口就是中国的基本国情,这是中国式现代化首先面临的问题。

中国经过新中国70多年、改革开放40多年、特别是十八大以来的十年不懈努力,已经充分激发了14亿人的爱国热情,每个人都是新时代的见证者,参与者、建设者和奉献者。经过这10年的快速发展,中国经济表现出强劲的增长韧性和巨大的发展潜力,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已经迈上新台阶。中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拥有14亿多人口、超过4亿中等收入群体,特别重要的是中国已经成为人力资本最雄厚的国家。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就是要从人口规模巨大的基本国情出发,继续释放人口红利,在不断实现人的现代化过程中推进国家现代化。

2、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有三个标志性变化:一是中国富起来进入新阶段,从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到先富带后富,到实现共同富裕,我们实际上已经走了两步,现在正在走向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二是中国在脱离绝对贫困的基础上,要通过消除相对贫困走向共同富裕,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现行贫困标准下,2013年至2020年,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累计减少9899万人,贫困发生率年均下降1.3个百分点。2013年至2021年,全国就业人员稳定在7.4亿人以上。10年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3亿人,基本医疗、养老保险分别覆盖超过13.6亿人、10.4亿人。“我们的目标很宏伟,但也很朴素,归根结底就是让全体中国人都过上更好的日子。”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外方嘉宾交流时的一番话,道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追求。2021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5.4%,比2012年提高10个百分点,成为经济增长第一拉动力。我国的城镇化率由53.1%上升到了64.7%,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或者说差距由2.88:1降低到了2.5:1。三是保持创造财富激情和动力的前提下,通过优化制度安排走向共同富裕。一方面绝不能使创造财富的动力减弱,另一方面通过二次分配,三次分配,四次分配等制度性安排,创造机会平等、分配合理、鼓励创造的体制机制,激发更多人的创造性。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美好生活的需要,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中国追求的不是以美国为代表的那种贫富悬殊式的现代化,也不是以日韩为代表的那种属于财阀特殊利益阶层的现代化。后两种都是少数人的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完善分配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坚持多劳多得,鼓励勤劳致富,促进机会公平,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规范财富积累机制。”这就告诉我们,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并不是齐步走和平均主义的大锅饭,必须基于我们已经形成的激发人的创富能力的释放,将社会财富的蛋糕做大,在做大的基础上实现共同富裕。绝不能使一部分创造财富的人躺平或内卷,另一部分人去抢剩下的蛋糕,这样的共同富裕不会走向富裕,更不能真正的走向现代化。

3、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十年来,党的十八大以来的10年,我国经济总量从53.9万亿元提升到114.4万亿元,占世界经济比重从11.4%提升到18.5%;2021年,我国人均GDP达80976元,扣除价格因素,比2012年增长69.7%,年均增长6.1%;按年平均汇率折算达12551美元,距离高收入国家门槛1.2695万美元只有1.8个百分点差距,连续3年超过1万美元,稳居中等收入国家行列,接近世界银行划分的高收入国家门槛值。中国式现代化要创造更多的物质文明,使精神文明的基础更加牢固。

但我国仍然存在贫富差距、区域差距、城乡差距,其差距的突出表现不仅是享有物质文明方面的差距,更重要的是享受精神文明的差距。现代化不仅是物质财富的积累,更是精神文明的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就是要在发展经济、促进物质全面丰富的同时,不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物质文化的需要转向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对美好生活需要更多地体现在精神文明上。我们要创造更多的精神文明供给,包括创造精神文明财富的制度供给,产品供给,行业供给。

一个民族的精神风貌,一个民族的内在的修养,一个民族文化的外在表现,是能否受到世界各国尊敬的决定性因素。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正在提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70后、80后、90后、00后,他们走出去看世界之前,中国已经可以平视这个世界了,也不像我们当年那么‘土’了……”平视这个世界,就要以更高的文化修养和更完美的人格魅力和更加具有自尊自强自爱的精神力量打动人。使我们在物质文明发展的同时,精神文明能够获得更大程度发展,而精神文明的发展程度,也是最终决定国家胜负、决定中国在世界上认同度的关键所在。

4、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对传统现代化道路的超越,是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就是要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绿色发展态势向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加快形成。2021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87.5%,比2015年提高6.3个百分点。2013年至2021年,全国累计造林总面积约5944万公顷。我国的生态环境状况实现了历史性的转折,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累计下降了大约34%,风电、光伏发电等绿色电力的装机容量和新能源汽车产销量都是居世界第一。

中国式现代化就是要坚持绿色发展,坚持“五位一体”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非常重要。比如城市建设的方向是形成生态型的城市,园区建设的方向是形成生态型的园区,企业发展是形成生态型的企业,资源利用形成循环型经济组织方式等等。中国向国际社会庄严承诺,到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虽然西方一些国家由于能源危机正在走回头路,但是中国还是按照既定方针和我们的承诺在各个方面继续努力。据分析,在新能源领域,特别是核能、水能、光伏能、风能等方面,毫无疑问中国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比如高储能电池产能,中国现在已经占到全球的80%,电动汽车处于全球领先水平,销量已经占到全世界40%以上,产量已经占到全世界70%以上。中国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江河湖海湿地正在恢复原有的生态,河长制、湖长制都是中国要搞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等一系列战略部署的重要举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生态文明思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等,已经逐步转化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方式,必然成为中国式现代化非常重要的内涵。中国式现代化能为世界生态环境转变做出更大的贡献,而且已经做出很大贡献,比如世界上新增的绿化面积百分之25%来自中国。中国的森林覆盖率在恢复,草原在恢复,湿地在恢复,今年塔克拉拉大沙漠里的塔克拉玛干河流在恢复,珍贵的湖泊已经开始出现。中国的生态文明毫无疑问会给子孙后代带来永续的可以利用的资源,永续的可以生存的环境,如果是只顾当代不顾下一代,这种现代化是没有意义的。

5、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主张文明交流互鉴,打破了西方所谓“文明冲突论”,创立了具有包容性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促进了世界和平与发展。中国为世界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这就是摒弃丛林法则、不搞强权独霸、超越零和博弈,开辟一条合作共赢、共建共享的文明发展新道路。中国式现代化就是要坚持同世界各国合作共赢,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推动形成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中国的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中国式现代化,改变了西方现代化模式内含的殖民扩张基因,创造了具有包容性的人类文明的新形态。开放发展迈向更高层次,全面开放新格局加快形成。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建“一带一路”重大倡议,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提出全球安全倡议,还有中国近几十年特别是近十年提出来的一系列全球文明观、和平观、价值观、合作观等等,都是坚持和世界合作共赢,推动建立新型的国际关系,推动形成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以走和平发展的中国式的现代化,使中国的开放向着更高层次、更高水平、更高质量、更具引领性的方向迈进,以更广博的胸怀站在世界道德道义的制高点上,为世界实现和平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2022-10-26点击数/观注度 7127
 
咨询电话 13910949198 (李桂松)
北京市平谷区中关村科技园区平谷园1区-21594(集群注册)
京ICP备160174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3178号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