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智能制造     
戴瑾 | 第四次工业革命:中国能否争得主导权?

戴瑾 | 第四次工业革命:中国能否争得主导权?

戴瑾2023-03-24云阿云智库•高端制造业

导读:我们必须正视差距,不承认差距就无法进步。我们也要看到举国上下正在努力,从政府到企业到百万科技工作者。借用华为被制裁后说的一句话:除了胜利,我们别无选择!

戴瑾 | 物理学博士,著有《芯片风云》《从零开始读懂量子力学》

中美之间的科技竞争,这是牵动国人心弦的话题。眼下,无论是中国的新突破还是美国的新发明,无论是美国公司裁员还是中国企业被制裁,每一件都会成为热点新闻。中美科技竞争乃至科技战,注定会是未来20年这个世界的主旋律。这样一个宏大的话题,需要层层剥开来谈。

1.中国正在建立共同的决心

一项伟大的事业,从构想到实现,会有一个漫长的奋斗过程。但如果连想法都没有,那就只是笑谈了。夺取工业革命的领导权是激动人心的口号,但至少在中美科技战之前,中国是从来没有争取工业革命领导权的想法。

2011年,胡鞍钢教授就提出过类似的口号。那时候第四次工业革命到底是什么大家还不清楚,但是少数专家和网友说的话代表不了国家意志。

外国人也这样讲过。2016年,世界经济论坛(也就是达沃斯论坛)创始人和主席施瓦布就预言中国将成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领军者。我们当然希望施瓦布教授的预言可以实现,但2016年的中国是什么情况呢?

那个时候,中国一流的科技公司大部分还在看美国的芯片制定产品线规划。最优秀的科技公司中,联想在看英特尔;小米在跟着高通的同时已经开始了艰难的自研芯片项目,这项事业到今天都不是很成功。只有独一无二的华为,经过几代产品的努力,自研的手机芯片已经开始收获果实,并在无线通信的5G赛道上走到了前面。

那个时候,你如果去创业,做市场上还没有的产品,恐怕很难从风险投资商那里拿到钱。如果做美国人都没有在研究的东西,恐怕就没人愿意跟你谈了。

那几年有一个流行的口号叫“弯道超车”。弯道超车的意思是要做一个敏锐的跟随者,力争在技术换代时走到前面。现在回过头来看,弯道超车有成功的例子,比如中国的电动汽车产业;也有很多失败的例子,路跟错了、跟不上,甚至原来就是忽悠。但“弯道超车”不是做领军角色,领军者需要能在不断创新的过程中开辟一条道路,让大家跟随。

2016年的中国,是没有想过做工业革命的领军者的。有一个词叫“路径依赖”,改革开放40年我们在学习、跟随美国和西方的道路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什么要改变呢?

改变来自外部。2018年底,特朗普在对华贸易战的基础上展开了对中国的科技封锁战。这才让很多国人意识到,40年后,这条路可能走到头了。

有意思的是,中美贸易战打起来的时候,国内有不少声音主张对美国让步。但科技战打起来的时候,几乎听不到主张投降的声音,对于中国,放弃发展高科技根本不是一个可选项。这一点,中国人和日本人很不一样。上世纪80年代,当美国以《广场协议》、《美日半导体协议》对日本进行打压时,日本没有做出什么像样的反抗,就放弃了对信息产业领导权的争夺;几乎是拱手让出了包括半导体芯片在内的很多新经济赛道,也许他们内心相信这些高级产业只能由欧美人玩。

而中国面对晶圆制造和芯片禁运时,举国上下的反应是我们绝不能被卡脖子,我们要有自己的芯片产业!科技领域,是中美在世界大变局争斗中的一个重要战场。在美国领导的世界秩序下,中国很有点儿被逼上梁山的意思。

既然不能走现有的道路,就走自己的路。要走在最前面成为领导者,不能领导就会随时面临打压。科技战的头两年,国家的大部分精力、投资界的大部分钱,都注入到了进口替代工作。但短期无法进行进口替代的领域就必须考虑不同的路线。

从2021年下半年,国家重新强调科技创新特别是颠覆性创新,风险投资对创新风险的包容也越来越多。争取工业革命的领导权,需要我们各级政府领导、最优秀企业的管理层、大批最有才华的科研工作者,凝聚共同的决心。我感觉,中国正在建立这种共同的决心。

2.什么是第四次工业革命?

人类历史上已经发生过三次工业革命。第一次是以发明蒸汽机为代表的机械化革命,现代工业由此诞生。第二次是十九世纪末电力的发明和普及。第三次工业革命也和电有关,是上世纪50年代开始的以发明晶体管、集成电路和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革命。数字化彻底改变了世界和我们的生活。

一些观察家认为,人类正在进行第四次工业革命。虽然国内的胡鞍钢教授更早使用这个词,国际上把这个概念的发明归于之前介绍过的施瓦布(2016年首次发表)。前三次工业革命是历史的追认,第四次工业革命是当代人的自封。具体的内容有很多,有些新技术已经开始投入使用,也有一些还在研发、酝酿之中。不同的作者会有不同的定义。

这个自封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会不会得到历史的认可?50年、100年以后,人们会不会认可今天的科技进步是第四次革命,而非第三次革命的延续?让我们审视一下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内容和他们的革命性。

第四次工业革命最公认的内容是人工智能(AI)。AI的革命性毋庸置疑,它甚至可能革掉人类自己的命,科幻小说中机器人消灭人类的场景在今天看来并不是杞人忧天。但即使知道这个风险,争夺世界领导权的大国也绝对不敢放弃AI研究,否则未来战争中你国的士兵要用血肉之躯去对抗别国的机器人。

言归正传,由AI、3D打印等数字技术助力先进数字化生产(ADP)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重要内容。革命有可能会引起社会动荡,施瓦布本人对AI的社会后果不无忧虑,因为大量脑力劳动和技术性体力劳动的工作岗位会被AI取代。

第四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是数字世界、物理世界和生理世界的融合。我们来看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另一个领域:绿色能源。原来用在信息产业的半导体技术转入能源行业——光伏技术很可能消灭第一次工业革命建立起来的庞大的化石能源产业(煤炭、石油、天然气),让人类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

在能源的使用一端,更节能的半导体LED取代了传统的热光源。电动汽车正行驶在取代汽油车的路上,电动汽车需要比汽油车更多的半导体芯片。和AI结合的汽车能够自动驾驶,人类驾驶员得到了解放。自动驾驶的汽车将更安全,未来的城市道路将不需要红绿灯,由汽车的AI通过5G网络快速谈判协商通行。

在天上,小型无人机已经是电动的了,使用四旋翼而不是像直升飞机那样的单旋翼。单旋翼飞行器为了控制方向需要一个复杂的机械装置,而四轴飞行器可以方便地用计算机控制从而让机械设计简单化。

虽然万物生长靠太阳,植物的光合作用只能利用阳光中两个很窄的频段,大部分光能用不上。如果把阳光的能量转化给合适频率的LED,效率将大幅度提高,更何况光能可以通过电网从遥远的沙漠传送过来。未来的LED农业可以像盖楼一样一层层地搭建,每一层都用LED照明,只需要很少的水资源,亩产万斤是小菜一碟。工业农业就此融合,传统农业可能被消灭。另一方面,超级计算机和AI已经在医药研发中发挥作用。

过去工程师们喜欢把计算机等电子技术叫弱电,和电动机、电灯等强电相区别。但科学计算以及大数据和AI带来的海量计算已经把数据中心的能耗推到了天文级别。这一方面推动存算一体等节能架构创新,另一方面激发了量子计算的研究。正在研发的量子计算机能一次完成普通(经典)计算机上的一亿次、甚至一亿亿次运算,而只消耗一份能量,也被一些人认为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一部分。

让我们看一下第四次工业革命中的几个重要领域。

一是人工智能和量子计算:有距离但中国正在紧紧跟随

AI的进步主要是建筑在模仿人脑的神经网络算法上的。这个算法在上世纪60年代就发明了,上世纪80年代还热过一阵子,但因为不能实用再次沉寂下去。

AI教父Hinton在美国找不到工作,因而去了加拿大坚持自己的研究。在神经网络的基础上,他发明了包括深度学习在内的多种算法。2012年,他和学生的AlexNet网络取得了计算机图像识别的突破,引发了新一轮的AI热潮。

新世纪开始,中国就有很多研究机构投入到了人工智能领域,2010年后,中国每年发表的论文数量开始大幅度超过美国。要泛泛地谈论文质量,引用次数(论文质量的一个比较客观的标准)居于前10%的论文数量,中国近几年也超过了美国。但科学研究通常是每个领域少数几个人领跑,全世界都在赛道上跟随,还要看谁首先取得重要突破。

AI领域最具里程碑意义的突破是由谷歌完成的。他们把Hinton的深度学习算法应用到了中国人发明的围棋上,这个古老的游戏是对人类智慧的极高挑战。2016年,谷歌的AI程序AlphaGo击败了韩国高手李世石,从此人类棋手,包括世界第一的中国柯洁,再也无法击败机器。

第二年,谷歌还推出了更强大的AlphaGo Zero,靠自我训练就能达到人类最高水平。人类的直觉、大局观等高级智慧再无神秘可言。

如果说之前中国对AI的关注主要在研究机构里,AlphaGo之后,中国企业一窝蜂地开始了对AI的投入。那几年你如果要创业,你的项目如果不能和AI扯上关系,都不好意思开口向VC(风投机构)要钱。

在中国做人工智能应用有优势:人工智能训练需要的大数据在中国容易采集,人工智能训练需要的超级算力中国有很强基础设施可以支持,国家还在搞东数西算大工程投入数据中心建设。

一开始缺人才,但高校和科研院所这些年源源不断地向社会输出AI专业的硕士和博士。同时,国际上对AI算法和软件的开源运动对迅速推广AI应用、降低进入这个领域的门槛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公平地讲,这里面有很多美国科学家和工程师的贡献;将来他们会不会把中国排除在这个圈子外还不可知。

今天,中国人从居家到出行,已经开始享受到AI的应用成果。一些重要的应用赛道,比如汽车自动驾驶、自然语言处理,我们都在紧紧跟随,有些场合并不落后。

看这张AI专利的持有表,中国的腾讯和百度已经超过了美国巨头IBM、微软、谷歌(Alphabet)雄踞世界前两位,请注意这些专利几乎全部是在2017年后取得的。专利的价值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但这个统计充分反映了中国企业在这个领域的投入和成果。

再看创业公司,中国已经有了商汤、旷视、云从、依图、寒武纪等一批独角兽企业在排队上市。看到中国对AI的大规模投入以及应用推广,有些美国人开始问:中国是不是要成为全球AI的领先者?

其实中国离领先者还有些距离,但美国不会坐视中国领先。中美科技战开始后,中国的一批AI公司首先上了禁用名单。去年,美国开始禁止中国先进的AI和超级计算机芯片生产流片。这势必会对中国AI的发展造成影响。没办法,上一次工业革命我们还需要补课,信息革命的最基础产业——芯片制造和设备,我们还没有拿下来。

2023新年伊始,一个对话机器人ChatGPT火了。它能像一个真人一样和人类对话,并且似乎无所不知。它能帮助用户写文章、做作业,甚至通过了美国医生的执业考试。虽然目前对它还有不同的看法,但它极可能是AI领域的又一个里程碑,仍然是美国人做出来的。它的发明者是一家叫openAI的研究机构,微软是它的投资者之一,它的共同创始人——大名鼎鼎的马斯克(已于2018年辞职)说:我们已经接近那种危险的、令人恐惧的AI了。

中国已经有厂家表示有信心很快做出类似的产品。私下里听说,美国的制裁影响到了中国的算力建设,也是中国在这种超大规模人工智能计算中落后的一个因素。

在AI领域,中国目前还只是一个跟随者,一个非常努力、让领先者非常紧张的跟随者。从基础算法到重要突破,都是美国人完成的。很遗憾中国在进行了大量投入后,还没有拿到唱主角的机会。

在量子计算领域,中国的情况稍乐观。量子计算机的概念是美国物理学家费曼等人提出的,上世纪80年代,已经有一些理论物理学家转行去搞量子计算。从90年代开始,在算法上取得了一些列突破。(注意量子计算和量子通信不同,后者只是一个密钥分发技术,应用领域没那么广。)算法的建立只证明了量子计算机有理论上的优势,也就是所谓量子霸权,把它真正地造出来要克服相当多的技术困难。

目前量子计算机仍然在研发阶段,技术路线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不知道谁最先把路走出来。量子比特的实现就有超导、光子、半导体多种办法,总体架构也有冯·诺伊曼和非冯·诺伊曼的不同。

2010年后,美国开始重视量子计算。IBM和谷歌算是先驱,其中谷歌最抓眼球。但他们购买的D-Wave量子退火计算机直到今天都有争议,它到底有没有优势?它能不能算是量子计算机?中国很多研究机构都在搞量子计算,某些技术路线(比如光子计算)上还走到了前面。中国科研机构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比企业要小。

二是绿色能源产业:中国已经成为绿色革命的领导者

绿色可再生能源(太阳能、风能)的最早推动者,也是欧美人,为的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缓解全球气候变化。大家应该还记得2010年那场对丁仲礼院士的采访,欧美的计划要限制中国的发展,中国是不会同意的。此一时彼一时,现在中国已经成为绿色能源产业的老大。

看上面光伏产业的统计,主要产品中国占全球产量都到了80%以上。这个行业里,中国营销超过百亿的上市公司就有十几家。当欧美人幻想碳中和时,绿色能源的成本是化石能源的很多倍。是中国企业的努力,让绿色能源可以在不需要补贴的情况下和传统能源竞争;是中国的庞大产能,在推进全球的绿色能源革命。

在自主生产问题得到解决的情况下,中国自己的能源革命步伐也越走越快。虽然可再生能源占比还落后于欧洲,每年新的光伏装机功率已经多年位居世界第一,总装机容量超过美欧总和,太阳能光伏发电开始走进农村。在风力发电领域,中国也已经连续12年装机容量世界第一,设备国产化也取得很大成功。

中国的光伏产业也有曲折的发展史,能有今天的成功是因为政府政策得当,民营企业前赴后继。2004-2007年,欧美的新能源补贴和中国的人力成本优势,让中国迎来了第一波光伏发展高潮,几年间有了近千家光伏企业,赴美国上市的无锡尚德产生了当时的中国首富。

但当时中国连基本的原材料多晶硅都依赖进口,自身的核心技术也不过硬。2008年金融危机,欧美补贴取消,原材料大幅度涨价,大批企业倒闭。这个时候,中国政府开始了自己的新能源补贴支持光伏产业。

同时,中国企业苦练内功,解决了多晶硅的生产,电池的能量转换效率也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迎来了又一波的发展。到2011-2012年,轮到欧美企业倒闭了,到2012-2013年,美国和欧盟相继开始对中国企业征收高额反倾销税。中国对美欧的出口巨幅下降,再一次造成大批企业倒闭,包括无锡尚德,还有很多企业几近崩溃。

中国政府一面针对欧美的多晶硅进行反倾销调查,一面加强支持国内的新能源应用发展,促成内循环。中国企业在产业上游取得了更多的成功,又在多晶硅向单晶硅的技术换代中占据了先机。中国的光伏发电成本持续下降,到2018年,中国宣布不需要补贴了。而对封锁中国的欧美,自己的光伏产业没有任何进步,只能向中国投降。

仅仅靠发电是不能完全解决新能源问题的,人类的出行还在依赖石油。中国首先从铁路着手,这里可以发挥举国体制的优势。中国铁道部从2004年起利用中国的市场规模吸收整合了国外的先进技术,然后消化改进形成了中国标准。

2008年中国的第一条高铁京津线通车,2011年盈利最好的京沪线通车。虽然国内一度有人质疑,但终究挡不住高铁发展的脚步。电气化的高铁让更多人出行时不需要飞机(飞机在可见的将来仍然需要烧油),一方面为人类和我们的后代改善环境,另一方面减少石油的进口,改善了国家的战略安全。

今天,中国的高铁从建设到技术都在国际上遥遥领先,高铁成为了中国的国家名片,中国开始向世界输出高铁建设。

汽车的电动化是绿色能源革命更重要的环节。上世纪90年代,日本人就开始了新能源汽车的努力,1997年,丰田推出了很受好评的混合动力车普锐斯。中国在同期也进行了研发工作,从2007年开始,中国推出各项政策帮助电动汽车进入市场。

但所有的这项努力都没有达到革命性的效果,日本人的产品依旧很小众,美国通用汽车的早期努力完全失败,中国这边百花齐放,骗补贴的有,甚至还有过用铅酸电池做电动汽车的。想让人们放弃加油站,走向更费时的充电桩,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有时候产业革命是由一款好的产品完成的。比如当年很多手机厂家都认为智能手机将取代普通手机,都在投入开发,包括不少中国厂家也试图做智能手机,但没有人成功,是苹果公司用iPhone完成了智能手机的革命。在电动汽车行业,完成这一场革命的仍然是一家美国公司——马斯克的特斯拉。

传奇企业家埃隆·马斯克是特斯拉最早的投资者之一(2004年),后来他撸起袖子自己下场,踢走了原来的创始人于2008年出任CEO。2012年,特斯拉Moddel S上市,这是第一款引起广泛关注的新能源汽车,纯电的。不过虽然成功地吸引了全世界的眼球,马斯克仍然面临生产能力、成本控制的诸多困难。

2018年,上海市以优惠的条件把特斯拉引进了中国。美国人的科技能力、品牌能力,和中国人的建设能力、生产能力,是一个强大的组合。特斯拉上海工厂以奇迹般的速度建成投产,帮助马斯克翻了盘。今天特斯拉是世界上最有价值的汽车品牌,盈利超过传统汽车公司的总和。

中国在这场伟大的博弈中也是受益匪浅,特斯拉一方面是汽车厂家中的鲶鱼,另一方面是带动上游产业链的大款。就这几年功夫,过去被批不争气的汽车工业起来了。这时候,很多人才发现国家在下一盘大棋。

现在,中国的汽车出口量已经超越德国位居世界第二,直追日本。在中国市场上,特斯拉几经降价,仍然面对以比亚迪为首的中国厂家的挑战。在这个领域,国企民企一起给力,资本支持的创业公司蔚来、理想、小鹏等也非常有活力。

比亚迪的DM-i技术是难得的由中国厂家搞出来的颠覆性创新,这项发明极可能在汽油车的棺材上打上了钉子。过去混合动力车比纯电贵得多,很多人认为不划算。比亚迪的DM-i混动和纯电车价格差不多,而兼有汽油车和电动车的优点。用汽油发电,电力驱车,这倒不是比亚迪首先想到的。但工业界以成败论英雄,谁做成了就算谁的。

在上游,中国的宁德时代已经成为全球动力电池的老大,比亚迪位列第三,世界十强中国占了5个。

写到这里,我觉得应该给胡鞍钢先生一个大大的点赞,十几年前他提出第四次工业革命时,说的就是绿色革命。现在,中国在这个领域做得最好,至少成为了全球领导力量之一。

3.工业革命,中美谁执牛耳?

我们说中美科技竞争乃至科技战,注定会是未来20年这个世界的主旋律,涉及到两个层面。一个是基于国际贸易体系的科技竞争,贸易是互利的、讲规则的,科学成果是全人类共享的。目前中美科学家的合作、两国企业的商务往来仍然继续。而战争是互害的、基本没有规则的,美国为了打压中国的发展,不讲道理地开启了“互害行动”的闸门,大家都看得见。

在这场斗争中,中国最大的优势是我们的工业规模。在世界银行的工业增加值排名中,中国雄踞首位,比二、三、四名的美日德三国的总和还多。如果把统计口径局限在制造业,中国的优势更大,有些报道说中国比G7的总和还要多(要看统计口径)。管你多么高级的芯片,要装在中国的产品中才能走向终端用户;管你多么先进的生产设备,要装在中国的产线上才能实现价值。

反观美国,由于制造业的根基几乎被毁掉了,过去十几年有不少发明在本土没法落地,反倒给中国人做成了,当年的电平衡车就是一个例子。波士顿动力给全世界看了好几年机器狗、机器人的表演视频,但就是不能把产品商用。这家公司被谷歌放弃、后来又被打折卖给了韩国的现代。现在,中国类似的产品已经出现在展会上了,搞不好又像电平衡车一样。

但美国也有它独特的能力:虽然自己不做光刻机,却能裹胁荷兰、日本对中国禁运;还能要求中国台湾封杀我们的华为,要求台湾拒绝生产大陆的高端人工智能芯片。有人说这是美国的软实力,但这个软实力是建筑在最硬的硬实力基础之上的,这些国家和地区防务都把持在美国手里。中国的军力纸面上也不差,但毕竟没用过,别人不信。想要和平地挑战美国在二战、冷战胜利后经营了几十年的全球霸权,有点儿秀才遇到兵的感觉。

让我们把讨论局限在科技和工业领域。中国过去四十年,是靠学习美国、紧跟美国的科技创新发展起来的。(国防工业走不了这条路,所以现在中国的军工产品有自己的创新。)美国的新技术一旦落地,我们的制造业能力和成本优势就能充分施展。

未来两国可能会脱钩,这条路也许走不下去了,现在需要的是摆脱路径依赖,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美国此时也在试图摆脱对中国产品的依赖,重建自己破败的制造业,或找到中国产品的替代者,这当然也没那么容易。两个大国都有巨大的惯性,看谁能转变得更快。

中国怎样在科技创新领域追赶甚至超越美国?我们不妨看看此时两国的国情。

科技创新有两类,第一类是可计划的,第二类是不可计划的。第一类的例子有半导体行业的摩尔定律,无线通信的3G、4G、5G等。第二类的一个例子是万维网的发明,欧洲核子中心的科学家为了共享数据,无意中以一个浏览器改变了整个世界。原创的、颠覆性的科技成果,第二类更多。第一类的创新比的是财力、人力和执行力,第二类比的是谁拥有顶尖的人才和一个更好的创新环境。让我们把这里面几个重要的因素拆开进行比较。

先说最基本的因素:钱。倒退30多年,英特尔一家公司的研发经费比全中国都高,那时的中国对先进的工业技术只能学习引进。经过全国人民30年的奋斗,这个情况有了很大的改观。

考虑到中国人力成本和物价更低,中国现在的研发总投入和美国差距不算太大。早年的中国企业血汗工厂居多,有限的研发投入基本由政府进行,政府还为研发成果的市场化操碎了心。现在经济发展了,资本市场也发展了,根据统计,中国企业研发投入在全国的占比,从1994年的32.4%增长到2018年的76.6%,和发达国家在一个水平线上。

看上图,论研发投入世界上已经没有国家可以和中美相比。对于中国,在很多领域,钱已经不是最大的问题了。考虑到研发投入占GDP的比例比美国还低着一大截(按购买力计算,中国的GDP总值已经超过美国),中国在这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特别是在一些关键领域。

比如花钱比较多的集成电路行业。据一位业界专家统计,我们22家在创业版上市的芯片企业,一年的总研发投入是10.8亿美元。中国大企业比如晶圆厂的龙头中芯国际,每年研发投入约7亿美元。作为对比,台积电一年的研发投入近30亿美元,阿斯麦每年25亿欧元,英特尔则超过150亿美元。即使把购买力考虑进去,这些数字也是国内厂家望尘莫及的。

有人说,咱们不是还有政府的大基金吗?首先,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基金主要不是用来做研发的,大部分用在了进口集成电路生产设备上,在还没有被禁运之前有这一笔钱,大基金有它的历史作用。就算拿这笔钱做研发,大基金5年完成投资1300多亿人民币,听起来像是一个很大的数字,但给台积电也就刚好够用,给英特尔一年就花完了。

而做光刻机的阿斯麦,咱们落后人家大约30年,他们过去30年的研发投入折算成今天的价格,肯定远超1300亿啊。

中国当然有能力投入更多的资金,你看头部地产公司的融资规模,很多都是万亿级别的。资本是向风险回报比最划算的地方流动的,当我们走在把美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的道路上的时候,投入基础技术的研发肯定不划算。

除了有计划的投入资金,原始的、颠覆性的科技创新需要一个好环境。这个环境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有闲钱养闲人,这方面应该说中美的差距是比较大的。

最近一阵子美国的互联网大厂都在纷纷裁员,很多外人认为是美国高科技衰落的信号。他们不知道,到这些公司工作,一个毕业没几年的工程师,年薪可以到30-50万美金,而每天根本不用做什么事情,真正工作的时间有3个小时就不错。马斯克入主推特,裁掉了大部分员工,公司的运营完全没有受到影响,可见那里是闲钱多、人浮于事,现在只是资本家不愿意和更多的人共享了。

一段题外话,英特尔的亏损、员工降薪,反而是一个更重要的信号。这个巨人,在上一次工业革命中是绝对的领袖,但他陷入了路径依赖,对英特尔的未来不看好。

作为对比,中国的互联网大厂也是非常有钱的公司,但是员工们都还在努力工作呢。一方面,美国的顶级企业都是在(中国以外的)全世界收割,得益于美国这个国家的软硬实力;这方面,阿里、腾讯们无法相比。另一方面,互联网大佬们也该思考一下,是不是该对员工利益有所倾斜?

说完钱的事情我们谈人。先看两组统计数据。第一组是大家经常谈论的自然指数,反映基础科学领域各国、各组织的重要科研成果产出。

第二组数据来自做科技信息的公司Clarivate,他们编辑了全球被引用次数最多的6600名科学家名单。

按国家或地区分,顶级科学家的数量;按组织分,顶级科学家的数量。

这两组统计虽然都仅限于基础科学领域,但反映了总体的形势:中国的一流人才更多,拥有100多个研究所、近7万员工的中科院在自然指数表上遥遥领先,有点儿人海战术的感觉。而美国的顶级人才更多,现在的优势还相当大,不过中国追赶的速度也不慢。

中国拥有人才数量的优势,因为中国的人口超过了发达国家的总和,教育又很普及;更因为中国的体制给亿万年轻人提供了通过读书改变人生的路径。当然我们不能自满,要警惕近年来轻视理科、过分强调所谓素质教育的倾向。

反观美国,精英们不在意普通人的上升通道,给个奶头乐就对付了。一般中学里男生以能打橄榄球为荣,女生以能进啦啦队为荣,没有人在意数学物理。美国的精英教育一向不错,顶尖中学好班里学生的学习内容和努力程度,不会输给中国的优秀中学。不过这些好学生有赚钱更多的金融、法律行业的工作机会。

中国的大学每年向企业输送数以百万计的工程师,美国的大学的理工(STEM)专业招不满学生,要从国外引进。现在他们还提出不让中国人去学STEM,其实华人二代很多都不愿意去学理工,环境使然,价值导向,没办法。

在数量有限的理工科人才都被互联网大厂吸走的情况下,英特尔的晶圆厂都不敢招一流大学的毕业生,就是二流大学的毕业生都留不住。这是最顶尖的公司和最高级的制造业,在美国搞制造业的困难可想而知。

但美国拥有更多的顶级人才,这是过去几十年重要的科技突破大都发生在美国的最主要原因。除了美国自身的精英教育不错以外,他还可以吸引全世界的人才。美国虽然在衰落中,但生活水平仍然高于世界上大部分国家,虽然种族矛盾在激化,但毕竟是个移民国家,对外来人才比大部分国家都友好。我到Clarivate的顶级科学家的名单中去看,随手就翻到了大量的中国名字(当然有些人可能将来会回来)。

并且,人才的培养是需要传承的。今天活跃在中国科技界的精英,不少人有过美国老师。要说培养顶级人才,倒退十几年,中国的大学恐怕都没有这个底气。现在我们的大学和科研机构可以和美国的在自然指数上一争高下,情况不一样了。并且,因为待遇上来了,我们的大学和企业也开始吸收海外人才了。不仅仅是归国留学生,不仅仅是华人,还有来自韩日的,欧美的人才。美国虽然是移民国家,中国人也不排外。

最后,让我们谈谈创新环境,这很重要但很难量化,应该承认我们在这方面的差距大。跟前面说过的有闲钱养闲人紧密相关的,是风险承受能力,因为创新可能会失败,甚至失败的几率比成功更高。而我们过去申报国家项目,都要不厌其烦地论证可行性;真正的创新是走出自己的路,可行性不可能完全确定。企业也需要有足够的利润,没有生存危机,输得起,才能够去开发基础技术。

按理说,咱们的大国企是有条件搞基础技术研发的,就像当年AT&T下属的贝尔实验室发明了晶体管,获得了诺贝尔奖。但我们大国企的路径依赖更严重,他们很多都是当年靠市场换技术发展起来的;并且现在的工资体系有问题,不利于招到一流人才。

我们私营领域的资本家们,并非没有冒险精神,你看他们玩起金融杠杆,胆子大得很;但一听到技术不成熟,就会摇头。因为我们太缺乏靠技术创新的成功故事了,我们没有雅各布斯(高通靠CDMA技术创业,掀翻一众控制无线通信的跨国公司),没有乔布斯,没有马斯克,这些都是靠自己的技术和产品重塑了市场的企业家,我们要去做市场上没有的东西,资本是没有信心的。像马斯克那样的人,能够不断把别人认为不靠谱的梦想变成现实,中国可曾有?

中国正在努力改变这个环境。中美科技战开始的2018年底,中国政府推出了科创板,吸引资本投入到科技研发中去。考虑中国现在的国情,科技创新应该更多的来自科研院所和高校。但一项科研成果走向市场,需要大量的人力、财力的投入和漫长的时间。

国家开始鼓励科学家们带着自己的成果去创业。资本界对此也很积极,考虑到科学家不一定会管理企业,有的投资机构甚至会帮助科学家搭建管理班子。最近帮几个投资界的朋友看案子,我不禁感叹:这种还没完全走出实验室的技术,你们都敢投?

看来,一个人如果被卡住脖子,行为会很快被改变的。

我们必须正视差距,不承认差距就无法进步。我们也要看到举国上下正在努力,从政府到企业到百万科技工作者。借用华为被制裁后说的一句话:除了胜利,我们别无选择!


2023-3-24点击数/观注度 1983
 
咨询电话 13910949198 (李桂松)
北京市平谷区中关村科技园区平谷园1区-21594(集群注册)
京ICP备160174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3178号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