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所有  
2023:美西方对中国发起“经济失能认知战”

2023:美西方中国起“经济失能

司马平邦 云阿云智库•舆论斗争

导读:但说句实话,说句我很不想说出口的话,我也很看不起官媒上的这些捉笔者,因为,到2023年了,中美之间连外交层面都刺刀见红了,我们官媒还在堂而皇之地大谈要反对“唱衰中国”,非常之不准确,非常之肤浅,因为这种定义和定性,实际上掩盖了这场已经发生的意识形态战----我给它命名为对中国的“经济失能认知战”。

2023:美西方对中国发起“经济失能认知战”(1)

原创 司马平邦2023-08-13 云阿云智库•舆论斗争

欢迎收看《司马平邦说》。本期想讲一个稍微形而上的话题,也不知道能不能真正讲透,说起来再看吧。刚刚看到一批中国官方媒体推送的经济评论,不只是一篇,是一批,讨论、批驳的都是同一件事:唱衰中国。

说美国总统拜登,8月10号,在一场政治筹款活动中称,中国因经济问题和人口问题“陷入困境”,并可能成为世界其他地区的“定时炸弹”。他的这番涉华言论也是他迄今为止对中国最直接的批评之一,并有可能威胁到数月来旨在缓和近期紧张局势的微妙外交努力。现在,中国官媒对“唱衰中国论”的反击,标题都是这样的:《唱衰中国,只会在事实面前反复碰壁》《唱衰中国经济者注定失望》《抹黑中国投资环境、唱衰中国经济前景的论调可休矣》,看得出,这批评论是有针对性而写的,按这些文章里批驳的观点,现在美西方政客和机构,而且还是以美国总统拜登领头的,都在唱衰中国。

我提炼出下面这段话,说:透视唱衰中国的论调,不难发现某些西方媒体是在用预设的导向、片面的视角和不适配的观点来“打量”中国。不提经济全球化逆流给各国造成普遍损失,不提中国经济仍处于回稳复苏和产业升级的关键期,不提中国谋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不懈努力,单凭单项、局部、短期的波动数据来判断全局,只见短期波动之形,不见整体上升之势,这种“选择性失明”显然有违观察一国经济全面、辩证、长远的专业视角,也完全脱离了中国经济的实际。究其根源,还是意识形态的心魔在作祟:无法坦然面对国际力量格局的深刻变化,企图通过散布消极言论动摇对中国的信心,阻碍中国发展的脚步。

其实,这一段话说的也没什么不好,为中国辩护嘛,还是从实事求是角度为中国经济辩护,但说句实话,说句我很不想说出口的话,我也很看不起官媒上的这些捉笔者,你们虽然长期浸淫在经济媒体和国际媒体的前沿,也掌握着大量一手信息,但是,很遗憾,在事情的另一面,这么多年来,你们还是对美国和西方的意识形态战争的手段都不甚了了,或者是你们从心里往外地就不愿意承认,这是美西方在对中国发动意识形态战。

因为,到2023年了,中美之间连外交层面都刺刀见红了,我们官媒还在堂而皇之地大谈要反对“唱衰中国”,非常之不准确,非常之肤浅,因为这种定义和定性,实际上掩盖了这场已经发生的意识形态战----我给它命名为对中国的“经济失能认知战”的本质,这些事情的发生,根本不是唱衰一下两下中国这么简单,这是从今年初以来,已经长达半年多的时间,由美西方政客、机构和媒体统一一致地对中国发动的软实力打击,就是要想方设法,千绕万绕,让中国人民接受,现在中国的经济机器已经堕入失能状态,你经济出现波动,那肯定是失能了,你的经济在某些领域,比如房地产领域,出现了危机,那肯定是失能了,即使你开始恢复经济增长,即使你的居民消费也开始恢复,但恢复的不足够快,那肯定也是失能了,加上在7月下旬以来,中国几个省份突发大洪水,那就更加造成经济失能了。

失能,失去功能,半身不遂,神智不清,脑梗肠阻,大小便失禁,等等等等。

我不敢说,那些中国官媒的捉笔者们,现在是不是已经被人家发动的这种“经济失能认知战”给催眠了,或部分催眠了?但从他们发表的评论中,从他们千篇一律都在为中国经济辩护的口吻上说,透着的是一种不自信,只会辩护,不会进攻,这本身就是思考失能和定力失能;他们认识不到,或者不愿意认识到,虽然现在的西方媒体机构,表面看都是民营的、私营的,但是,从另一个截面看,它们都已经媒体武器化,都在成为对中国实施软实力侵略的政治武器,而中国官媒中的某些人,已经被这种媒体武器化给催眠了。

你现在只要一打开那些传统的西方媒体,无论是《纽约时报》,还是《华尔街日报》,还是《金融时报》,等等等等,全是“中国经济失能”的内容,没有一定定力,很难不被打倒,我之所以还能免疫,也不是有什么特异功能,而是从根子上,从《中国不高兴》那个时代开始,就一直跟西方斗,一直以怀疑论看待西媒。

说实话,当中国官媒认识不到现在的美西方媒体已经发动对中国的“经济失能认知战”时,认识不到这个本质,你也就没办法帮助自己的国家打好另一场认知的反击战,所使用的办法也只能是单一的为自己辩护、辩护,再辩护,但辩护有什么用呢?

我现在想提一个问题,说造谣可以打垮中国吗?

大家一定会本能地反应说,造谣不可能打垮中国!

但我觉得,您千万也别这么盲目自信,造谣还真有可能打垮中国,三五篇像上面这种为中国经济辩护的文章可能无足轻重,但如果中国媒体一直这样辩护下去,我看就离中国被这场以造谣为主要手段的“经济失能认知战”打垮不远了,谁都不是神仙,谁天生都不带避雷针,我们既要承认敌人的强大,深谋远虑,还要更勇敢地承认自己的肤浅和懦弱,这才有可能打好这场认知战。

我打个小比方,比如,在6月份之前,关于美国国债即将突破人为设计的上限,造成债务违约的新闻,在中国媒体上铺天盖地,大家流传着一股要看美国笑话的倾向,但是,随着6月份美国白宫和财政部干脆取消31.4万亿美元的国债上限,随着美国媒体不再把这个话题当成热点来讨论了,这些东西在中国媒体上也差不多同时消失了,好像美国政府取消了政府的借款额度上限,到2025年之前,可以随便借,美国的国债违约问题就消失了,现在甚至私下里又流行起债务危机本身就是人家美国的一种体制优势的说法。

怎么可能呢?债务就是债务,债务永远不是消失,这只是债务的话题消失了,但是,我们的媒体人被人家牵引着,自然也看不到债务问题的存在和扩大了,从这点上说,明明是美国经济早就失能了,但中国人却根本抓不住这个根本,因为我们没有对人家发起认知战,反过来倒天天扪心自问,反思上半年GDP增长达到5.5%的中国经济是不是真的失能了?或者千方百计、绞尽脑汁为自己辩护,人家说你失能了,我们只能说我没失能,我没失能,我还能。

岂不知,当你天天如此辩护的时候,中国经济是没有失能,中国媒体确实是失能了,我们的敌人已经媒体武器化了,你呢,说好了是媒体城墙化了,只会防守,而不会进攻。

好了,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先说到这里,下期接着聊。

2023:美西方对中国发起“经济失能认知战”(2)

司马平邦2023-08-13云阿云智库•舆论斗争

美西方正在拼尽全力发动“分化中俄认知战”,但他们不会达到目的

欢迎收看《司马平邦说》。我们接着聊美西方媒体对中国发动的“经济失能认知战”。据我观察,从2023年初以来,这大半年时间,美西方媒体对中国发动的意识形态战,主要在两个方向上,其一,就是前面说的,中国“经济失能认知战”,就是要让中国媒体、中国老百姓站在中国经济在疫情结束之后,稳步恢复稳定发展的红利上,却丧失掉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信心,不是有那句话吗?信心比黄金更重要!无数的事实都证明过了,如果全社会的主体人群对社会经济发展丧失信心,反过来,这对任何一种即使是健康成长的经济体都是巨大的打击,所以我上期说过,造谣是完全可以打垮经济的,打垮中国的,大家千万不要傻乐呵,我们头上都没有长避雷针。

另一场意识形态战,我认为是“分化中俄认知战”,因为俄乌冲突持续,俄罗斯在国际社会的形象、角色和国际关系越来越复杂,越来越灰色,战争状态的国家,与和平状态的国家哪能完全一样?它也越来越被美西方媒体黑化,这对与俄罗斯客观上必须团结一致,共同对付美西方的中国,其实也是一种考验,我看尤其是对中国媒体和中国老百姓的认知能力,是一种考验,有句话叫见缝下蛆,美西方媒体,还有中国国内的一些媒体、自媒体,现在就在不断给中俄关系下蛆,你打开各个网站的财经、时政、军事频道,这种内容屡见不鲜,或者说层出不穷,但凡有一点风吹草动,就要把中俄关系向失信、失和上引导,虽然中俄最高领导人3月份会晤之后,两国已经开始了中央到地方各个层面机制性、大范围的新合作,但现在在西方媒体上,在一部分中国媒体和自媒体上,充斥着大量试图分化中俄关系的内容,而且主要都是靠谣言来支撑,目的很简单,就是要分化中俄,分别瓦解中俄这两个国家,在面对美国的强烈打击时的最为倚重的,也最为重要国际关系。

关于在中俄关系上,美西方媒体进行分化中俄的认知作战,我觉得,这都可以单独做一期节目聊聊,大家想想,两个完全不同的民族,和不同的国家,在同时面对美帝霸权主义最后的疯狂,为了获得生存和胜利,还必须按照普遍的世道人心,按照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以及按照各自的利益平衡和价值观,而结成国际统一战线,这是多么复杂的现实的难题?世界上恐怕没有多少难题比这个难题更难,怎么可能没有困难呢?怎么可能不出现问题呢?但是困难归困难,问题归问题,大方向不能错,而且也是两个国家最高领导层既定的,铁了心要干的方针。

你理解了这些,也就理解了美国媒体为什么要一直针对于此,进行分化认知的作战了。

另外,还有,就是7月底8月初发生在中国一些省份的洪灾,现在,通过洪灾,强化中国经济失能和中国政府失能的声音充斥着美西方媒体,但中国政府的执政能力和治理能力,岂是几场洪灾就被黑化得了的?3年疫情,中国一直保持世界第一,如果作为一个中国人,因为眼前的困难,就转眼间把这段光荣历史给忘了,给模糊了,只能证明你自己的脑筋失能了,然而,很不幸的是,像这样脑筋失能的中国人也是大有人在,而且充斥在媒体里,充斥在知识分子阶层,究其一点,我觉得还是一代、两代人的洋奴意识在作祟,也是个极为现实的现实问题。

关于美西方的政客、机构和媒体,今年以来,对中国发动的“经济失能认知战”,现在最着力,也是最危险的方向,已经集中在房地产行业上,继2021年夏天,恒大集团面临爆雷危机,现在的最新爆雷点出现在碧桂园集团,这两个,或者更多的民营房地产巨头什么时候爆雷?它们爆雷之后会释放多大当量的负向动能?会轰毁多大面积的中国人家庭?这些东西确实也不是可以用吹牛皮来回答的。

我个人对房地产没什么研究,不想妄下断言,也没有什么专业性的避雷方案可以提供,但可以提供两个思考的方向,其一,恒大和碧桂园的债务规模,不过是数千亿美元,加起来应该还不如2008年美国两房危机的债务规模,更与2008年到2010年美国的金融危机债务规模相去甚远,而2008年美国的GDP总量是14.33万亿美元,而现在中国的GDP规模已经突破18万亿美元,如果按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的GDP总量已经是世界第一,超过30万亿美元;而且,两房危机带来的,直接就是空对空的金融危机,相比之下,恒大和碧桂园最起码盖好的房子和捂在手里的土地都还在。

其二,最重要的,“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这个定性在7年前的2016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提出来的,中国最高领导人在许多正式的讲话里都一遍一遍强调过,是党中央、国务院一直以来的经济政策,7年时间,国家也一直没有再推出助推房地产进行所谓“复兴”的任何有利政策,所以,地产业有今天,其实也是在国家调剂之下的一个结果,因为,如果不在7年前就出手干预房地产业,任其爆发式大发展到现在,那么今天悬在我们脑袋上的房地产雷,第一肯定要比现在大得多,第二肯定也要比现在多得多。

所以,在“房住不炒”大谈特谈,每年的两会、党代会都在大谈特谈的前提上,若还有人继续被套进这个圈套里,说实话,这也是“自找倒霉”的,当然,这里的“自找倒霉”是要打引号的,因为原因一定很复杂,但是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事情就是这么个事情。

所以,现在也可以约略得出个结论,只要在国家稳步控制之下,中国的房地产业,有危机,还可能有大危机,但不会大爆发,这是可以肯定的,但是,那些巨大的房地产寡头们,我赞成让他们都倾家荡产一败涂地。

说实话,房地产业现在真是中国经济的第一硬伤,这是谁都无法回避的,现在,美西方媒体如此着力在以恒大、碧桂园债务危机为核心的房地产危机上,发起中国“经济失能认知战”,目的我看也很简单,就是要在中国造成银行大挤兑,造成民间大恐慌,并且在一波又一波的社会恶变中再带来更多的不可测的危机,甚至造成局部或大范围的民变,以期打垮中国经济。

这完全是在做梦!

警惕!这背后的“攻心战”

玉渊谭天 2023-08-13云阿云智库•舆论斗争

这几天,谭主独家起底了境外势力。很多媒体在转载时引用了文章里的一个关键词,攻心战。围绕诸多领域,美国都在展开对华“攻心战”,其中,在经济领域发起的攻势格外突出。

谭主用大数据手段,挖掘了美国专门用来释放对华消息的所谓“知情人士”的发言。我们发现今年以来,有一个议题,美国每个月都会操弄,就是“中国经济”。

经济行为,不论是消费还是投资,都受到“预期”的影响,然而这个特点,却恰恰成为了美国借以影响认知,试图破坏中国经济预期和信心的武器。

最近,美国又采取了新的行动。美国总统拜登签署行政令,设立对外投资审查机制,限制美国企业投资中国半导体和微电子、量子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领域。

按照行政令的内容,这一审查机制的具体措施要落地实行,预计要到明年。但早在这项行政令出台之前,美国几乎每个月都要大篇幅报道对华投资限制政策要出台的消息。从外媒到境内媒体,报道中还充斥着“史无前例”这样的描述。

美国刻意营造“山雨欲来”的氛围,背后有着“一箭双雕”的企图:大肆向美国企业、盟友预告在华投资将会面临的风险,与此同时,要给中国人制造恐慌。

这种攻心术,比投资限制令本身,更值得警惕。

01见事生风

其实,拜登政府从2022年就开始考虑对华投资限制了,但透过美国相关报道数量的变化,不难发现,对华投资限制开始成为媒体报道的热词,是在今年2月、3月、5月和7月。

既然美国一直都在酝酿,为什么在这些节点会变得备受热议?

先看3月中下旬和7月上旬这两个时间段,同时还发生了两件事:

3月中旬开始,美国企业高管掀起“访华热”,其中不乏苹果这样的高科技企业;

7月6日-9日,美国财政部长耶伦访华。

这两个节骨眼上,热炒对华投资限制,恰好跟美国民间和官方对华交流的两条行动线重合,只是巧合吗?

并非如此。实际上,美国在对华投资限制问题上,一直存在巨大的内部分歧。

为了能够尽快克服阻力,推动措施落地,今年3月,以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为首的安全部门官员,就在极力推动拜登签署行政命令,但却遭到了财政部和商务部的反对。

就在同一时间,美媒开始大肆炒作“对华投资限制令”,同时在报道中强调对华投资限制的规模将会是“史无前例”的。

美媒偏偏要踩在美企加密同中国交流的节点上释放消息,就是为了先把“寒气”传递到美企身上——营造出投资限制令势在必行的声势,提前预告在华投资未来可能面临审查的风险,给不情愿离开中国市场的美国企业施压,让其有心理准备、早做打算。

要知道,在华投资的美国企业,对于所谓的对华投资限制政策向来是高度敏感的。

中国美国商会今年的一份报告显示,有66%的受访美企表示,“日益紧张的中美关系”是首要挑战。此前的报告中也显示,在技术和资源行业中,这种担忧更甚,超过三分之二的受访企业认为这是首要挑战。

压力之下,美国企业的信心倘若动摇,就必然会传导回美国财政部和商务部,干扰他们的立场和决策。

不过,这个阶段的“攻心战”并没有使各方的拉锯速战速决,美国财政部仍然坚决反对。

沙利文想的是把所谓威胁国家安全的领域尽可能多地列上,而耶伦希望更有针对性,避免对美国企业的在华投资产生广泛影响。

在最初沙利文提出的版本中,投资限制涉及的领域包含了芯片、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生物技术和清洁能源。

最新的版本中却只剩了三个:芯片、人工智能和量子计算。

财政部坚持去掉的两个领域,中美之间的合作之深,影响后果难以估计。

中美是世界上两个最大的清洁能源投资国。就在今年年初,美国知名车企福特公司宣布了与中企的合作,将投入至少35亿美元的资金,寻求与中国开展新能源电池新技术合作。

美国决策层的拉锯一直到了7月份,耶伦开启了访华行程。在同中方的会见中,耶伦表示,美方不寻求“脱钩断链”,无意阻碍中国现代化进程。

美国舆论风向随即发生了转变。之前一直渲染投资限制令“史无前例”的美媒,忽然口风一转,专门挑出了耶伦释放信息中的一句话“有针对性地收窄投资限制令的范围”放大报道,让这个亟待出炉的行政令,看上去“温和”了不少。

直到8月9日,这场拉锯以投资限制令的“靴子落地”告终。谭主在美媒的报道中又关注到了一个新的细节:投资审查的具体措施不会立刻生效。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崔凡第一时间细致研究了行政令以及美国财政部相关文件的文本内容,跟谭主解释,行政令授权美国财政部牵头制定具体规则,而美国财政部在行政令颁布当天已经将自己制定具体规则的要点进行了公布并征求公众意见,在45天内接受初步评议,随后将在多轮评议后发布正式的规则提案。整个措施落地实施的时间预计将到明年,这期间相关规则细节还可能存在变数。

显然,财政部团队虽然没能阻止投资限制的出台,但还是在极力缝缝补补,减少美国自身损失。

这个细节,暴露了美国的“攻心术”,先玩弄了一番“极尽渲染风险”的话术,试图统一内部共识;然后“再给点心理安慰”,在行政令出台后弱化给自身带来的危害影响。

02 偷换概念

出台这个投资行政令,除了希望统一内部政府各部门和企业的共识,美国还希望能在外部得到盟友的支持。

有美国官员说过,希望一旦华盛顿带头,其他国家就会采取行动。因为如果没有盟友支持,美国的行政令可能只会限制美国公司自己的投资,反而让盟友的公司趁虚而入赚取利润。

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在行政令颁布之后就发表了声明,称希望政府能与美国的盟友取得更多进展,防止美国的单边政策不利于美国公司与外国竞争对手之间的竞争。

减弱自身竞争力,显然不是拜登政府想看到的。所以,拜登政府费尽心思力劝盟友国家建立联合投资审查机制。

这一联合审查计划原本计划是在今年5月日本广岛G7会议前后启动的。5月,同样也是拜登政府炒作投资限令出台的高峰期之一。

在G7会议之前,拜登政府近乎直白地表示,美国在考虑对中国的投资进行限制,希望跟盟友们认真研究此事,达成共识,让限令发挥最大的作用。

怎么才能赢得盟友的支持,美国在认知层面,也想了个招数,移花接木——先潜移默化让大家形成认知共识,然后再引导大家采取共同的投资限制措施。

今年以来,美国在表述对华经贸关系时,一直在使用一个新概念,“去风险”。

不过,这个词,最早是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提出的,当时冯德莱恩说这话的语境,是欧洲过去一段时间,受俄乌冲突、金融风险等外部因素的影响,经济安全深陷困境。

沙利文不仅马上抄来了冯德莱恩的“新词”,还在对华政策的演讲中,特别表达了对冯德莱恩的认同,这是别有一番用心的。在沙利文的演讲中,美国所谓的“去风险”,直指中国带来的威胁。

做过一番铺垫之后,G7峰会,就到了美国该实现下一步目标,联合盟友推动投资审查的关键时刻了。要知道,G7当中,有四个都是欧洲国家,若能取得跟欧洲的共鸣,联合投资审查机制达成共识就会容易许多。

于是,美国媒体开始集中发力,为了防止盟友们不能理解美国说“去风险”的意图。5月份的美国《外交事务》杂志专门刊发了一篇解释“去风险”的文章,上来就明明白白地写着,“去风险”就是要限制中国芯片半导体等高科技领域的发展。

在G7会议期间,美国总统拜登首次公开提到了“去风险”这个词,具体表述跟沙利文几乎一样。

不过,这样的“攻心术”,效用却不及预期。

G7公报中最终并未出现对华投资限制,还格外提及了“与中国保持合作是十分必要的”。

德国总理朔尔茨专门在G7峰会期间表态,像是在羞辱美国,称将继续对华投资。今年一季度,G7国家中,德国等5个国家对华投资都在同比增长,甚至是暴增。

法国:增长635.5%

德国:增长60.8%

英国:增长680.3%

加拿大:增长179.7%

日本:增长47.7%

德国同比增长60.8%,相比自己的邻居,确实还有空间。

美国盟友为什么在投资中国上做出理性选择?除了实实在在的收益,更是早已熟悉了美国对盟友“攻心”之后,反坑一把的路数。

美国的所有对华限制措施,没有哪一个不想叫盟友一起,但是真一起之后,美国一直都是最占便宜的那个。

在对华投资限制之前,美国对华最主要的限制措施就是高科技领域的出口管制,为了劝说日本、韩国配合,史无前例要搞一场三国峰会,给足了面子。

里子呢?

上个月,日本落实与美国达成的协议,限制对华芯片出口。谭主从内部人士处了解到,日本这次限制的制程范围可能比美国还大。

这意味着,管制生效后,日本的设备进不到中国市场,美国就可以蚕食掉日本在华的这部分市场。日本替美国承受额外损失,还被美国反敲一笔。

欧洲也对这样的故事模式格外熟悉,一通配合之后,迎来的是《通胀削减法案》里,美国在一些高科技领域高高建起的贸易保护壁垒。

尽管美国一再游说,但无论日本官员,还是欧盟委员会都没有明确表示要和美国采取相似的对外投资审查措施。

当然,我们心里也要清楚,美国虽然还没有等到盟友对投资限制的支持,但还在继续炮制话语陷阱,试图让盟友国家乃至全世界都潜移默化地使用“去风险”的概念,加入“去中国”的行动。这场“攻心战”中,美国试图拉入更多的人,营造“狐假虎威”的认知效果。

只是一次次被美国背刺的现实结果,应该让真正的明白人,越来越清醒。

03 反制攻心

其实,美国攻心术,更大的目标,仍在动摇中国人的信心。

再回看美国最初开始炒作对华投资限制的时间,是在今年2月,也是中国刚刚度过春节,防疫转段后经济复苏的关键起步期。

这样的手段,美国从5年前就开始使用了。2018年美国掀起贸易战,同时就在跟中国进行一场心理的较量。五年前,可能还有人会紧张,会说赶紧妥协吧。

如果站在未来书写今天的中美历史,美国这次行动,确实也可以称得上美国对华科技战的一个新节点。不过,再面对美国的心理施压,我们的心态应该更从容了。

五年过去,我们发现,“纸老虎”的说法依然成立。

美国声势那么大,但五年贸易战下来,美国想切断中国与世界间联系的目标并没有实现,中国还是那个中国,中国还是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第一大贸易伙伴。

具体到科技领域,美国政府一直穷凶极恶,从出口管制到投资限制,未来不知道还有什么,越来越不讲道理,越来越没有底线,美国最想看到的,就是我们自己吓自己。但面对野蛮,不是只有野蛮一种办法。

就在美国努力劝说盟友们搞投资限制的同时,欧盟、加拿大、日本这些美国的盟友却在跟中国一起,推动全球多边投资规则的谈判——《投资便利化协定》。

参与这场谈判的成员涵盖了许多发达经济体在内的110多个世贸组织成员。上个月,这一全球首个多边投资协定的文本谈判,成功完成。

深度参与谈判过程的商务部原副部长、世界贸易组织副总干事易小准跟谭主讲述了这其中的艰难:

要知道,在世界贸易组织几十年的历史中,欧盟、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曾提出过多边投资协定的议题,却因为其在投资准入和投资保护上的要求,跟发展中国家存在严重分歧,难以推进。

这次文本谈判成功完成,是在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牵头协调下,历时6年才实现的。相关机构测算,《投资便利化协定》若顺利生效实施,可以为全球带来高达1万亿美元的经济增长收益。

6年,这个时间长度覆盖了这一轮美国对中国遏制打压的全过程。

当有人在怀疑全球合作,有人在唱衰全球化,也有人在坚定推动全球化。促成《投资便利化协定》,正发生在了美国对华投资限制之前。这对那些动辄就要妥协、放弃的人,无疑是一记耳光。

谁说的美国要搞什么世界就要搞什么。‍放眼世界经济,早已不是一言堂。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对世界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在2001年就超过了发达经济体。

当越来越多发展中国家得以凭借自身的优势要素,进入全球价值链,自然也开始更多地成为被外资青睐的新目的地。

到2022年,发达国家吸引外资大幅下滑37%至3780亿美元,流入发展中国家的资金则上升4%至9160亿美元。发展中国家吸引外资的规模已经将近发达国家的2.5倍,且增长势头正盛。

不仅如此,发展中国家也开始更多地向外投资。这也正是中国得以推动《投资便利化协定》、捍卫全球化背后深刻的结构性力量。

西安交通大学法学院院长单文华,全程参与了中国常驻世贸组织代表团《投资便利化协定》谈判的工作。

单文华跟谭主提到,发展中国家吸引的投资和对外投资中,科技领域都占据着重要的比重。技术资本,包括科研企业和研究机构的科研投入、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技术资本在全球更流畅地流动,本身就会给投资方和被投资方带来双向福利的增长,《投资便利化协定》创造的就是这样一个流通更加畅通的环境。

美国也曾是全球化的受益者,只不过,当全球发展的利益与美国维护自身全球霸主的利益发生冲突时,美国的态度是“合则用,不合则弃”。

正如商务部8月11日发布的《美国履行世贸规则义务情况报告》中对美国行径的定义:多边贸易体制破坏者、单边主义霸凌行径实施者、产业政策双重标准操纵者、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扰乱者。

美国正在放弃自己曾经走过的路,只基于自身绝对利益,做出选择,甚至为打压对手而到了杯弓蛇影、歇斯底里的地步。这恐怕是人们对今天的美国越来越感到迷惑和担忧的主要原因吧。

然而,当全世界所有国家一个个发展的诉求,变成具体行动,全球化就仍然有着绵绵不绝的动力。用口舌散布的迷雾,花样百出的“攻心计”,不应也不会阻挡这些实实在在的渴望与扎实的脚步。

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人类历史告诉我们,有问题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直面问题,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思路。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正确的选择是,充分利用一切机遇,合作应对一切挑战,引导好经济全球化走向。

面对问题,我们要敢于用勇气和智慧,作难而正确的选择。

关联阅读:

拜登称:中国是“定时炸弹”!

国学观天下2023-08-14云阿云智库•舆论斗争

拜登这次称中国是“定时炸弹”,白宫官员又出来补救,说什么美国一直都在说中国不喜欢听的话,如同中国说美国不喜欢的话一样。然而,从拜登在对华政策上的多次“随意”表态看,他却是“老谋深算”,之后都会有对华强硬政策的出台,这从美国怂恿菲律宾在南海寻衅滋事,执意安排赖清德“过境”窜美等动作,就能看出拜登政府的外交意图。

从短期看,金砖国家领导人峰会很快就要在南非面对面举行,拜登眼见马克龙都不受待见,自己提出参会更是无望,他心里非常不爽。中国将于今年10月举办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拜登不会被邀请参加,他又不肯说他想参加,事实上,连其内阁大员访华都不是被邀请,拜登心里也非常不爽。

拜登说他非常想和中国“面对面”对话,说他不想遏制中国,但就在日前还签署了限制美国对华科技领域投资的行政命令,此时,他反客为主,说中国经济是“定时炸弹”,实际上是为其政策提供“合法性”和“正确性”。拜登此前在台湾问题上也多次“失言”,比如说是“协防台湾”,后来证明,美国实际上已经将台湾当作“主权实体”对待,就差没有建立“外交关系”了。

因此,拜登最近有两次涉华政治和经济言论,具有很强的挑衅性和攻击性,这使中国参加今年11月在美国举行的APEC峰会的可能性越来越小。但是,这很可能是拜登希望看到的结果,美国又可以宣传说,是中国不愿意与美国进行对话了,责任又在中国身上。

据报道,拜登将会参加在印度举行的G20峰会,众所周知,他是必须给莫迪总理站台捧场的,可是,印度尼西亚邀请他参加东盟峰会,他却不参加了,而是计划从新德里飞往河内去访问越南。拜登觉得,东盟已经被美国拆散了架,自然是越南、菲律宾这样的国家才能进入他的“法眼”。拜登的做法是“拆大群,建小院”,中国也实在拿美国没办法,只是见招拆招,为中美“断流”做好充分准备。


2023-8-14点击数/观注度 2676
 
咨询电话 13910949198 (李桂松)
北京市平谷区中关村科技园区平谷园1区-21594(集群注册)
京ICP备160174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3178号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