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大国外交     
美国游说集团与奥巴马班底鲜为人知的一幕
 
导读:根据美国公众正直中心的调查,奥巴马过渡班子的18名成员中,有一半曾经或者仍然是注册说客。现在仍然是注册说客的如法律总顾问卡桑德拉·巴茨是“美国进步中心”的说客,副人事主任派特里克·盖斯帕德是“服务业雇员国际工会”的说客,副总统拜登过渡班子的共同主席马克·吉腾斯坦是梅耶布朗律师楼的说客。经济政策顾问威廉·戴利曾在2005年为房利美游说。另一位经济政策顾问克里斯托佛·艾德雷2000年曾担任过“石棉清理联盟”的代表。奥巴马新任命的卫生部长,前参议院民主党领袖达绍尔曾作为“特别政策顾问”为阿尔斯登与伯德游说公司服务,而他的妻子琳达则专为国防与空间问题游说。
 
美国游说集团介绍
 
游说集团,又称院外集团,其政治游说行为(lobby)是美国很有代表性的政治现象。游说从策略上分两种:直接游说和间接游说。直接游说就是利益集团直接向国会议员、政府官员陈述其立场和观点。间接游说包括媒体游说、草根游说、利益集团结盟,以及示威、抵制和抗议活动。美国知名的游说集团很多,其中闻名于世的主要有以下几个:
 
美国全国步枪协会是反对禁枪的组织,他们通过各种方式游说参众两院,拥有300万会员;美国商会是世界最大的商业联盟,代表300万公司、3000个州及地方商会以及850个商业组织和87个海外美国商会。它成立于1912年,总部位于华盛顿。其代表经常与国会议员、政府官员商讨有关法律、公众政策;西爱拉俱乐部拥有人数不详的律师、卸任议员、前任官员和公关专家,为各项具体法案和问题对政府、国会游说;著名公关公司波德斯塔集团有一句广告语:“白宫的许多人能告诉你刚刚发生了什么,我们则帮助你改变结果。”波德斯塔集团的创始人托尼·波德斯塔也是民主党中的重量级人物。
 
美国著名的游说公司卡西迪公司成立于1975年1月,以美国民主党的一些离职政客为骨干,共有100多名专业研究人员,不乏前政府高官。该公司与台湾素有联系。1994年,李登辉与该公司签订6年合约,每年付给该公司150万美元。陈水扁上台后,以每年200万美元续约,在全力协助台湾获得武器系统、以及为台提供军购策略和信息方面“功不可没”。格拉芙·帕克集团是亲民主党的游说公司,该公司有许多在政界呼风唤雨的大佬级人物,比如,曾任克林顿总统新闻秘书的乔·洛克哈特、担任克林顿总统高级顾问的乔尔·约翰逊。日本丰田公司今年2月曾聘请该公司游说美国政界人士。
 
美国以色列公共事务委员会号称“国会山之王”,被《财富》杂志称为美国最有影响力的利益集团之一。前国会议员保罗·芬德利曾说过这样一件事:他打算建议国会削减一小部分对以色列的援助,他刚和个别同事提起,还未来得及起草书面材料,但之后不到半小时,先后有两位议员找他谈话。
 
英媒:当心美国游说集团
 
2012年03月16日  来源: 新华国际 
 
英国《金融时报》3月15日发表题为《当心美国游说集团》的文章,全文如下:
 
“占领华尔街”(Occupy Wall Street)运动已成为对现状感到愤怒的美国人的泄愤渠道。但如果美联储(Fed)前主席保罗·沃尔克(Paul Volcker)说的没错的话,那么活该被声讨的就不仅仅是华尔街。他打趣说,还应该出现一个“占领K街”(Occupy K Street)阵营,以抗议在华盛顿著名(或是说臭名昭著)的K街上工作的游说者的权力。
 
沃尔克应该明白。两三年前,美国总统奥巴马(Obama)邀请他加入他的金融改革团队后,沃尔克发起了一场改革,将银行自营交易业务与存款业务分离。这引发了银行雇用的游说者的愤怒抗议。因此,“沃尔克规则”(Volcker rule)的力度可能会遭到削弱。
 
但交付K街游说的问题不仅限于银行业。前些天,哥伦比亚商学院(Columbia Business School)召开了一次有关商政两界交汇点的会议,会上,哥大教授沙雷恩·奥哈洛伦(Sharyn O'Halloran)透露,近年来,企业每年在游说者方面的花费高达35亿美元,是10年前的两倍。如今,华盛顿的全职说客数量在1.5万人左右(根据对说客的狭义定义计算),增速也很快。甚至在经济萎靡之际,K街也出现了就业增长。
 
一个原因是政府机构正越来越深地延伸到企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促使企业争相“影响”监管规定。另一个原因是成本。35亿美元看似一笔大数目;但对大公司来说,聘用游说人员的成本并不高,无法与聘用顶级律师或银行家的成本相提并论。
 
但回报却可能是惊人的。自由派智库美国进步中心(Center for American Progress)负责人约翰·波德斯塔(John Podesta)估计,能源行业游说投资的回报率有时会达到3000%(即将企业因规定更改而赚取的额外利润与游说费用相比)。尽管这些例子有些极端,但投资说客通常会获得回报。更为重要的是,在工会等团体不断展开游说之际,企业如果不这样做,代价将高得惊人。难怪金融、医疗和能源领域的游说支出最高。
 
这场游说“军备竞赛”令沃尔克大为吃惊,也吓坏了很多选民。鉴于富有的美国人不断寻找新方法影响政治竞选,这就变得更为可怕了。但在K街飞速壮大之际,一个悖论出现了:如果你与学者和企业领袖交谈,你会听到他们抱怨称,企业参与政治的程度仍然太低。
 
尽管企业会花钱就一些小问题进行游说,但它们基本上参与不到大规模政策辩论中来。财政责任和改革委员会(Commission on Fiscal Responsibility and Reform)联合主席厄斯金·鲍尔斯(Erskine Bowles)最近呼吁企业领袖,支持两党共同提出的美国债务问题解决方案。积极响应的企业领袖相对较少,要么是因为他们害怕批评,要么是过于忙于经营自己的事务,亦或是他们过于“全球化”,认为自己在美国的利益不值得如此投入。
 
因此,尽管游说者在为小问题辩护方面极度活跃,但企业在大问题上只能袖手旁观。很多人说,这种“精神分裂”是种悲剧;而美国政治形势一直受到僵局和领导力薄弱的困扰,或许可以从企业智慧中受益。
 
这个问题有解决办法吗?哥伦比亚大学的会议抛出了一些思路。一些企业领袖——例如花旗集团(Citigroup)副主席路易斯·凯顿(Lewis Kaden)——表示,他们正试图重新定位他们的“政府关系”部门,以应对重要的政策问题。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院长格伦·哈伯德(Glenn Hubbard)呼吁大学院校成为企业和政客之间的“中立”会面地点。一些人则呼吁增强透明度:企业向股东披露游说活动,而政治家透露关键的企业支持者。
 
但不要指望这会很快实现;尤其是不会在大选之年出现。随着更多资金流入政界,人们的共识是K街将继续壮大。不过,这一切将远离选民的视线,还会远离(迄今为止)那些“占领华尔街”运动的帐篷。(吉莲•邰蒂 译者/梁艳裳)
 
 
奥巴马K街网络揭秘:美国政治体系的第四分部
 
2009年03月12日14:53  《环球》杂志  文/王晋燕
奥巴马的K街网络 
 
自奥巴马宣誓就任美国总统那一刻起,在他的身上,许多人期待着一个真正变革时代的到来。然而,需要思考的问题或许还有很多:奥巴马究竟是谁?是那位“富兰克林·奥巴马”吗?谁在影响奥巴马的决策?其背后的利益集团又是谁呢?
 
要搞清楚这些问题,除了要熟悉美国华盛顿特区的宾州大街1600号——白宫,还要关注另外一条街道——K街,因为这里是深深嵌入美国政治肌体的游说集团集中地。
 
奥巴马与波德斯塔集团的政治秀
 
从白宫往北三个街区,便是K街
 
这条大街被称作美国政治体系的第四分部,云集了最著名的以游说为生的律师事务所和中介机构。庞大的游说集团与国会山和白宫近在咫尺,形成了华盛顿独特的政治生态圈。这个连接着政策制定者与利益群体的生态圈里的一举一动,也成为政治分析家们考察华盛顿动向的最佳视角。
 
K街著名公关公司波德斯塔集团有一句广告语:“白宫的许多人能告诉你刚刚发生了什么,我们则帮助你改变结果。”
 
但是在竞选期间,誓言变革的奥巴马却在发给选民的一封电子邮件中说,“那些说客以及特殊利益集团把政府变成了只有他们才能玩的游戏场。当他们签下支票时,选民增加了账单。他们认为是他们掌控着政府,但今天我们要把政府从他们手中夺回来,是时候让这种金钱政治结束了,我们要翻开新的一页。”
 
有人说,要改变说客“操纵”白宫的政治生态是奥巴马在竞选期间的一张牌,也有人认为,奥巴马的举动不过只是一场政治秀。
 
如今,波德斯塔集团反倒很可能迎来它的鼎盛时期,因为该公司的创立者之一——曾任克林顿白宫办公厅主任的约翰·波德斯塔——前段时间的身份是奥巴马过渡团队的主管。
 
不过也有媒体报道,当波德斯塔的兄弟托尼·波德斯塔和妹妹希瑟·波德斯塔轮流为这位奥巴马过渡班子的负责人举办家庭晚宴时,约翰·波德斯塔变得有些沉默。希瑟曾坦言:“有时,我们会问上几句,但约翰不会回应,然后就是沉默,于是我们立刻转换话题,聊聊葡萄酒或当代艺术……”
 
尽管如此,对于约翰·波德斯塔的“沉默”与“尴尬”,谁又能保证它不是为了配合奥巴马的竞选策略而进行的临时表演呢?
 
事实上,多年来的驴象轮替从来没有对波德斯塔集团的生意造成重大打击。托尼和希瑟现在都有自己的公关公司。在过去20年里,托尼和约翰创建的波德斯塔集团已经成为K街十大公关公司之一。2008年,波德斯塔集团创造了1160万美元的游说盈利,而它的总裁托尼·波德斯塔也被美国《连线》杂志誉为最有人缘的交易家。
 
托尼的发家与他的兄弟约翰在政坛的崛起密不可分。
 
1976年约翰·波德斯塔从美国乔治城大学毕业后进入美国司法部担任律师,随后又在联邦机构与国会耕耘了多年。1998~2001年,约翰进入权力核心,成了白宫办公厅主任。在此期间,约翰和托尼于1988年成立了波德斯塔集团。在约翰的鼎盛时期,托尼也是白宫的常客,不但成为民主党重要的竞选募款人和选举顾问,还为军火承包商游说国防部拨款法案。在美国参议院秘书处的备案文件中,美国著名的军事承包商洛克希德·马丁公司近年来一直是波德斯塔集团的重要客户,后者还为通用动力公司的装甲运兵车赢得军方采购出了大力。此外,世界能源三甲之一的英国BP石油公司也是波德斯塔集团的重要客户。而希瑟·波德斯塔的公司客户则包括波音公司、汇丰银行等。
 
民主党说客反攻与K街隐性重组
 
就在奥巴马胜选的第二天,曾是华盛顿著名共和党游说公司的BGR控股公司立刻宣布,将收购与下届政府有密切联系的一家以民主党为主的游说公司。当被问及收购意图时,曾任美国前总统老布什助理的BGR集团主席埃德·罗杰斯毫不掩饰地指出,“我们希望增强民主党关系网,这是一场战略布局”。
 
与BGR集团一样,如今K街上那些老练的说客公司正纷纷招揽民主党说客,以便打开通往国会山和奥巴马新政府的财富大门。一场K街重组风暴正在悄然进行。
 
人们没有忘记在布什8年任期中K街上民主党说客们的落寞。“如果你是个民主党人,要想在K街生存就要有闯劲。”这是当时很多民主党说客中流行的一句不无自嘲的话。在当时的行情下,平均来讲,一个民主党说客要比同等级别的共和党说客少拿25%~50%的薪水。现在,那些曾经风光一时的共和党说客大佬们不得不面对被解雇的命运,而布什任期一直不得志的民主党说客们则身价倍增。
 
最近,K街上类似BGR控股公司这样的联姻还有很多:前路易斯安那州民主党参议员约翰·布劳克斯与前密西西比州共和党参议员特伦特·洛特联手创立了一家公关公司。该公司的客户包括壳牌石油公司、雪佛龙石油公司以及一些世界级的制药企业。布劳克斯在参议院是个温和的中间派,但在仅仅几票定乾坤的参议院,他那一票往往是决定任何一方获胜的关键。此外,一直是麦凯恩阵营募款人的老牌共和党说客公司奥美政府关系公司最近也在积极重组,从2007年开始,该公司招揽了不少民主党说客。
 
K街的调整还体现在运作方式上。为应对奥巴马微妙的政治变革,K街说客由原来的台前转到幕后,由显性变成了隐性。瑞士信贷证券公司政府关系方面的总负责人麦克·威廉姆斯最近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奥巴马的成果之一就是使这种特殊利益集团的运作方式变得很难被发现,但K街上的说客集团并不会就此消失,只不过奥巴马的K街支持者们尽量保持了低调,其结果是,奥巴马的K街网络一直在隐身作业。
 
事实上,虽然在竞选期间奥巴马不止一次地谴责说客和特殊利益集团对华盛顿的影响,但民主党的许多政治行动背后都有说客的身影。根据美国调查机构“敏感问题中心”的统计数字,民主党全国委员会从说客们那里筹集到了300多万美元的资金。对此,美国《华盛顿邮报》的评论是,K街悄然进行的这场调整,也预示着华盛顿的政治生态几乎不会发生任何改变。
 
奥巴马班底鲜为人知的一幕
 
奥巴马1月9日宣布,提名威廉·林恩出任本届政府的国防部副部长。追溯此人的背景可以发现,林恩曾任克林顿政府的国防部副部长和审计长,此外他也曾经是五角大楼武器供货商雷神公司负责政府业务的资深副总裁。2008年6月,他还就导弹、感应器、雷达、先进科技及情报经费等事务向政府进行过游说。
 
作为著名军火公司的说客,林恩深知奥巴马在未来一定会巧妙地兑现那些曾经给民主党捐过款的军火公司的要求,因为这些公司进一步的捐款是民主党在未来的中期选举和下一届总统大选中最保险的政治资源。
 
而林恩这一任命本身也揭开了奥巴马班底鲜为人知的一幕。
 
根据美国公众正直中心的调查,奥巴马过渡班子的18名成员中,有一半曾经或者仍然是注册说客。现在仍然是注册说客的如法律总顾问卡桑德拉·巴茨是“美国进步中心”的说客,副人事主任派特里克·盖斯帕德是“服务业雇员国际工会”的说客,副总统拜登过渡班子的共同主席马克·吉腾斯坦是梅耶布朗律师楼的说客。经济政策顾问威廉·戴利曾在2005年为房利美游说。另一位经济政策顾问克里斯托佛·艾德雷2000年曾担任过“石棉清理联盟”的代表。奥巴马新任命的卫生部长,前参议院民主党领袖达绍尔曾作为“特别政策顾问”为阿尔斯登与伯德游说公司服务,而他的妻子琳达则专为国防与空间问题游说。
 
实际上,游说文化已然盘根错节,深深嵌入了美国的政治肌体。即便国会参众两院和驴象两党在过去几十年中不断推出各种针对院外活动的改革议案,K街仍繁荣依旧。
 
美国多元主义的民主理论家们恐怕没有想到,旨在确保民主和自由的利益集团政治,最终却在利益集团之间的游说和反游说中,被彻底扭曲了。
 
 
美国游说集团为何管不住
 
2009年03月12日14:53  《环球》杂志 赵可金
 
1月21日,宣誓就职后的第一天,奥巴马就在白宫召集众多谋士考虑应对伊拉克战争、金融萧条等重大问题,并当即签署了一项名为“行政部门人员操守承诺”的行政法令,禁止行政部门工作人员接受注册说客的礼物,并为曾担任说客的人加入政府设下两年的严格限制,以减少他们在工作时出现利益冲突的风险。该行政令还规定,在政府工作的人员离职后两年内不得为私人企业游说,禁止官员离职后转任与其在政府工作有关的说客。据奥巴马说,这项行政令是通过设定新的游说规则以确保此后华府与商界能够一清二楚。
 
反腐败,奥巴马“新政”第一集
 
美国政治舞台上的游说活动向来为人所诟病。前几年著名的“游说大鳄”阿布拉莫夫所导演的腐败丑闻令国会山和华府笼罩在一片阴云之中,挥之不去:有“超级说客”之称的杰克·阿布拉莫夫作为中间人为院外游说者行贿议员提供便利并从中收取好处,该案于2006年曝光,并有多达20多位美国国会议员和部分政府官员牵涉其中,此案成为近年来美国发生的最重大的政治丑闻之一,且推动美国国会专门拟定新的道德准则以严加约束院外游说行为。
 
美国政客们与说客纠缠不清的关系连同华尔街接连发生的金融丑闻和引发的金融海啸,让美国老百姓对政治圈人物的表现感到失望。限制游说集团和变革联邦政治气候,早就成为美国民众的“疾苦声”。
 
面对腐败的联邦政治,美国民众在2008年的大选角逐中选择了高喊“变革”口号的奥巴马。但奥巴马要想不负众望,仅仅靠上天入地般的浮士德精神和激情四射的演说是无法令选民满意的,他必须拿出实实在在的行动,对那些拼命追随的铁杆粉丝们投桃报李。
 
然而,当在国会山前发表完指点江山的就职演说后,作为总统的奥巴马应该选择从哪里着手呢?面对日益深重的金融危机、深陷泥潭的伊拉克局势、日趋恶化的巴以冲突,哪一个都不是能够轻易对付得了的,稍微不慎就可能重蹈前任的覆辙。显然,这些难题必须从长计议,不可急于一时。于是,奥巴马团队找到了“反腐败”这一招妙棋。
 
通过反腐败的鲜明立场与美国民众心目中的布什“前朝”印象作彻底切割,就可以把自己置于光明和正义的一边,在民众心目中树立起一个清廉透明的政治形象。同时,奥巴马反贪腐的铁腕行动,还可以为赢得四年后的大选和巩固民主党的政治优势积累资源。显然,反腐败对奥巴马政府是一举两得的全赢议题。
 
通过推出《行政部门人员操守承诺》,向社会公开表达本届政府严于律己和追求政治清明的决心,这是对人们期待已久的“奥巴马新政”的一次亮相,此后,“奥巴马新政”将陆续登场。其实,早在竞选期间,奥巴马就曾多次表示要限制游说集团的影响力,此刻在上任之初立刻做出了向游说集团“开炮”的姿态,也算是兑现竞选承诺,拿游说集团为自己执政加分。
 
谁在给游说文化撑伞
 
面对奥巴马正人先律己的决心和行动,一些美国舆论或多或少地带有怀疑和揶揄的口吻,部分评论家不大相信单凭这位焕发出冲天干劲的“总统小伙”,就能够根治困扰美国近两百年的利益集团游说势力,更不相信单凭奥巴马的洁身自好就能够净化华盛顿的一池混水。
 
华盛顿特区的游说势力可谓手眼通天、网络庞大且根深蒂固,对于大多数美国人来说已经不是秘密。人们常把游说人员比作“影子政府”,他们所代表的力量在美国已经形成了一个“无形的帝国”,直接对美国的宪政民主形成强有力的冲击,甚至改变了美国政治的性质。特别是随着财富和权力向社会极少数利益集团集中,政权主要操纵在那些具有良好的财力资源和政治资源,并具有通过舆论工具动员民众的能力的所谓“圈内集团”手中。
 
关于美国政商一体的结构所具有的影响力,美国政治学家谢兹施奈德这样评论,美国“多元主义天国的缺陷在于天国的合唱团唱的是很强的上层阶级声音,大约90%的人不能进入到集团政治中去。”正是游说文化的影响,历史上赤裸裸的金钱贿赂和美女拉拢使得美国政治腐败丑闻之花此败彼开。时下正在蔓延的金融危机不仅让美国人再次领教了这一集团所具有的巨大威力,而且令世界许多国家的人们都唏嘘感叹。
 
如此横行不羁的腐败行为,美国人未必视而不见。从19世纪30年代起,游说在华盛顿就开始转变为一个贬义词来使用了,有人呼吁杜绝游说活动以正风气,并开始诉诸政府要求制定规范游说的法规。
 
然而,游说在美国有明确的法理基础,是选民宪政权利的一部分。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规定,国会不得制定法律剥夺人民和平集会和向政府诉冤请愿的权力。有了这把“尚方宝剑”,即便面对令人们痛恨的腐败苦果,美国人依然确信游说是公民的一项不可剥夺的权利,认为游说之所以带来腐败问题,是因为没有很好的规范那些游说的人,而不能因此否定或者叫停作为伸张普通民众正义的游说活动。因此,美国国会多次推出新的法律,试图管制游说活动,包括推进透明化、规范化和制度化。但是,谁都不敢推动关闭游说大门的立法行动。
 
有了《宪法》第一修正案的保护,有了美国人对游说左右为难的文化认知,推动管制游说活动就注定是一条坎坷路,从长远来看,《行政部门人员操守承诺》不过是奥巴马100天蜜月期的一次政治秀,奥巴马管制游说活动的结果也必定是雷声大雨点小。
 
管制游说还是游说管制
 
从美国宪政制度的设计精神来看,游说是美国制宪先贤们故意留出的“政治后门”,不管是平民百姓,还是达官贵人,都可以通过这个“后门”越过阻碍重重的官僚体制,直达政治决策的最高层,赋予民众能够在政治决策的最后一刻仍然具有为自己争辩的权利。对于它究竟是不是美国政治人物特意为自己退休后继续保持影响力留下的一条“后路”,目前仍然存疑,但游说作为政府官员和利益集团之间的“政治旋转门”,却是毋庸置疑的事实。
 
在美国历史上,每一届总统下台之后,都有大量政要在卸任后加入到“为利益集团代言”的游说队伍行列。尽管前政要可以打道回府从事以前的职业,但许多政客们发现挥泪告别以往使自己风光无限的舞台似乎是困难的,于是大多数人成了自由职业者或者固定的游说者。原来的幕僚和国会助理也发现,自己一旦离开国会从事游说工作,凭借昔日的门生故旧,照样会财源滚滚。
 
多年以来,华盛顿特区内环线以内的政客们开始习惯接受游说人员的角色,而且把这个角色看作是非常令人羡慕的职业。在这个行当里,国会议员、内阁部长、总统幕僚等显贵名流盘根错节,他们经营多年的社会关系网环环相扣,根深蒂固。奥巴马的新规定的确未必能够真正动摇这台庞大机器。
 
相反,奥巴马尽管可以管住自己,却未必能够管住自己的手下。在奥巴马宣布新规定之后,美国共和党全国委员会立即指责其政府带头违规。奥巴马提名的国防部副部长林恩曾任军火商说客,而卫生部副部长科尔亦曾为反吸烟组织当说客。据《纽约时报》报道,一名白宫高级官员承认这两人未符合新规定,但称前者得到两党支持,后者则已同意不过问烟草事务。不难推测,奥巴马团队中的成员与利益集团的复杂联系肯定要比揭露出来的更多。一旦他们离开华府,另谋高就,奥巴马实在没有更多的办法限制他们加入游说大军,更不必说这些人为奥巴马鞍前马后,劳苦功高了。
 
法理难胜人情,这也是美国政治背后的逻辑。
 
2014-8-23点击数/观注度 5310
 
咨询电话 13910949198 (李桂松)
北京市平谷区中关村科技园区平谷园1区-21594(集群注册)
京ICP备160174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3178号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