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所有  
李桂松:特朗普“战争部”意味着什么?

李桂松:特朗普“战争部”意味着什么?

原创 李桂松 云阿云智库•军事斗争课题组

编者按:风处于微末,事发于未萌,特朗普的“战争部”绝不仅仅是改个名,而绝对是意味着“铁流滚滚而来”。全文4200余字,由云阿云智库•军事斗争课题组原创出品。

一、特朗普启动“战争部”意味着什么?

特朗普签署行政令将美国国防部更名为“战争部”,主要授权其作为“次级称谓”使用,并推动国会批准永久更名。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名称游戏,其背后有多层次的考量与潜在影响。下面我们用一个表格来梳理从不同角度进行解读:

解读角度

核心观点

主要支持/反对声音

战略象征与政策导向

展现进攻性军事姿态,强调“胜利导向”的军事哲学

特朗普政府、国防部长赫格塞思、部分共和党议员

历史沿革与法律程序

回归1947年之前的名称(当时负责陆军),但完全更名需国会立法批准

法律专家、国会民主党人

财政成本与实际操作

预计耗资巨大(评估在10亿至34-42亿美元不等),涉及全球大量军事设施和文件的更新

政府审计部门、财政专家、批评者

国内政治反应

共和党普遍支持,认为彰显实力;民主党强烈反对,指责为浪费和煽动战争

共和党议员(如里克·斯科特)、民主党议员(如亚当·史密斯、安迪·金)

国际形象与盟友信任

可能损害美国国际形象,被盟友质疑承诺,并被中俄等国家利用进行宣传

前美驻华大使伯恩斯、国际观察家、《纽约时报》分析

(一)完全更名需国会批准

特朗普签署的行政令目前主要是授权使用“战争部”作为国防部的“次级称谓”或代称,并将国防部长等人的职衔相应改为“战争部长”等。但要完全、法定地更改部门名称,则需要美国国会通过相应的立法程序。这是因为美国联邦政府部门的设立、废除及更名权在国会。特朗普本人表示相信如果需要国会的支持,国会会同意这个想法,但目前法案尚待国会批准。

(二)对国际社会与安全格局的潜在影响

战争部”这个名字传递的信号可能对国际社会和全球安全格局产生复杂影响:

1.盟友的担忧与战略调整:美国的盟友可能会对此举感到不安,并可能重新评估其对美国安全承诺的依赖,进而寻求更多的战略自主或与其他国家加强安全合作。

2.对手的利用与舆论战:正如前美驻华大使伯恩斯所指出的,此举可能“正中中国下怀”。中国和俄罗斯等国家可能会利用这一点进行宣传,强化美国是“好战国家”的描述,塑造自身“和平维护者”的形象。

3.全球安全氛围的紧张:在一个本已充满地缘政治竞争和多领域挑战的时代,美国展示更具进攻性的军事姿态,无助于缓解国际紧张气氛,甚至可能加剧军备竞赛和对抗风险。

(三)总结

特朗普将国防部更名为“战争部”,核心是一次象征性的政治表态,意在明确传递其政府强调进攻和“胜利导向”的军事理念。但目前,其实际执行仍受限(需国会批准),且代价高昂

这一举动在美国内引发巨大争议,并可能向世界传递令人不安的信号,加剧国际社会对美国走向的担忧。其长期影响,将取决于这一政策符号是否能最终落地,以及美国后续的实际行动。

二、国防部与战争部有何本质不同?

国防部”与“战争部”的本质区别在于其名称所蕴含的哲学理念、战略导向和国际形象:一个立足于“守”,一个着眼于“攻”。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核心维度来理解它们的本质不同:

(一)   核心职能与战略导向

1.战争部:

①导向:进攻性、远征性。 名称本身直接、赤裸地表明了其核心业务是准备和实施战争

②焦点: 侧重于力量投送、对外征服、击败明确的敌人。它更直言不讳地体现克劳塞维茨的“战争是政治另一种手段的延续”的思想。

  隐含逻辑: 国家安全是通过在境外击败威胁来保障的。

2.国防部:

①导向:防御性、综合性。 名称强调其根本目的是“保卫”国家免受侵略和威胁。

②焦点: 涵盖范围更广,不仅包括传统的作战,还整合了威慑、危机预防、联盟管理、后勤支援、本土安全等。它强调的是“不让战争发生”的威慑,以及在迫不得已时进行防御性作战。

③隐含逻辑: 国家安全是通过强大的防御能力和战略威慑来实现的。

(二)政治与哲学内涵

1.战争部:

①含义: 名称直白且具有对抗性。它不加掩饰,甚至有些挑衅意味,传递出一种“尚武”和“好战”的信号。在现代国际外交语境中,这个词显得非常过时和刺耳。

②哲学: 体现了一种现实主义的权力政治观,即国际社会是丛林法则,必须通过展示和运用武力来生存。

2.国防部:

①含义: 名称更温和、更具政治正确性。它强调“防御”这一道德上更站得住脚的理由,更容易被国内民众和国际盟友所接受。

②哲学: 体现了二战后的自由主义国际秩序观,即安全是通过合作、联盟和集体防御(如北约)来维护的,而不仅仅是单方面的武力展示。

(三)历史演变与时代背景

1.战争部:

①这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旧称。美国在1947年之前就设有“战争部”,但其职能主要对应今天的陆军部。当时的海军是另一个独立的部门。这个名称反映了那个时代国家间主要通过战争来解决争端的现实。

2.国防部:

①它的设立是二战后的重大改革成果。1947年《国家安全法案》将之前的“战争部”和“海军部”整合,并新设了“空军部”,共同置于“国防部长”的统一领导下。

②变革意义: 这一改革旨在促进各军种间的统筹协调,实现资源的统一配置,并适应核时代和冷战背景下对“国家安全”这一更广泛、更复杂概念的理解。改名标志着从管理“战争”到统筹“国防”乃至“国家安全”的理念飞跃。

(四)核心区别总结表

维度

战争部

国防部

核心导向

进攻性

防御性、综合性

战略焦点

准备和实施战争,击败敌人

威慑、防御、危机管理、联盟合作

哲学内涵

现实主义,权力政治,尚武精神

强调集体安全与防御的正当性

国际形象

具有对抗性和挑衅性,显得过时

更温和,符合现代外交规范

历史背景

旧称(1947年以前),职能单一

现代产物(1947年后),统筹三军

名称寓意

直言不讳:我们的职责就是打仗

政治正确:我们的职责是保卫国家

(五)结论

所以,特朗普提议将“国防部”改回“战争部”,其本质意图并非仅仅是更改一个名称,而是试图改变美国军事战略的“人设”和信号传递

1.支持者认为,这能摒弃虚伪,直截了当地展示美国的实力和决心,回归一种更“强硬”、“胜利导向”的军事哲学。

2.反对者则认为,这是一种危险的历史倒退,会在国内外传递极其糟糕的信号,损害盟友信任,并被对手利用来宣传“美国是好战国家”的叙事,最终可能使世界变得更加危险。

3.简而言之,“国防”重于守护与威慑,而“战争”则重于进攻与征服。 这两个词的选择,深刻反映了一个国家如何看待自身在世界中的角色以及它准备如何使用其军事力量。

三、战争部是否意味着铁流滚滚而来?

这是一个极具画面感和象征意义的战争名称。“铁流滚滚而来”这个意象,确实精准地捕捉到了“战争部”这个名称所试图传递的核心信号——一种不加掩饰的、压倒性的、致力于大规模军事进攻的态势

我们可以从两个层面来解读这种关联:

(一)象征意义上:是的,它意在传递“铁流滚滚”的信号

从宣传和象征的角度看,“战争部”这个名称本身就是一种强有力的视觉和心理暗示:

1.摒弃伪装,回归本质:“国防”一词带有被动和守护的色彩,而“战争”则主动、强硬、充满进攻性。改名意在撕掉温和的外交辞令,明确宣告国家的军事机器首要且核心的任务就是准备并赢得战争,而非仅仅保卫领土。

2.展示决心与力量:“铁流滚滚”通常指大规模装甲部队的推进,象征着无可阻挡的军事力量。这个名称与之呼应,旨在对内鼓舞士气,对外威慑对手,展示一种“我们已经进入临战状态,并且致力于取得决定性胜利”的决心。

3.意识形态号召:这个名称带有一种怀旧和复兴的色彩,试图召回美国历史上那些通过大规模战争(如二战)奠定世界地位的“光荣岁月”。它服务于“让美国再次强大”的叙事,暗示将通过重申军事霸权来恢复国家荣光。

因此,在政治符号学和心理战的层面上,“战争部”这个名称的提出,其目的就是要在人们脑海中唤起“铁流滚滚而来”的意象,以达成政治和战略上的威慑效果。

(二)实际层面上:真正的“铁流”取决于多种因素

然而,一个名称的改变是否真的会导致钢铁洪流启动,是另一个问题。实际的军事行动取决于远比一个部门名称更复杂的因素:

1.战略决策未变:是否发动战争,其决策权在总统(作为三军统帅)和国会(掌握宣战权)手中。将国防部更名为战争部,并不会改变美国的宪法决策流程。它不意味着总统获得了新的开战权力,也不代表国会失去了制衡。

2.军事行动的本质已进化:现代战争远不止是“铁流滚滚”的地面装甲突击。它涵盖了网络战、太空战、信息战、特种作战、精准打击、经济制裁等多种形式。国防部(或战争部)需要统筹的是所有这些领域的能力,其名称改变并不会让美军退回到只有坦克集群的二战模式。

3.预算与资源的制约:能否派出“铁流”,最终取决于国家的经济实力和财政预算。天价的军费开支需要国会批准。如果国会不拨款,再具进攻性的名称也无法变出更多的坦克和军舰。

4.国际环境与盟友关系:美国的军事行动深受其全球联盟体系的影响。北约盟友或其他合作伙伴是否支持,会极大地制约任何大规模军事行动的实施。单方面的“铁流滚滚”在现代国际政治中面临巨大阻力。

(三)结论

所以,我们可以这样总结:

1.在信号和象征层面,“战争部”这个名称的提出,其目的就是希望让人联想到“铁流滚滚而来”的意象。 它是一种强硬的姿态,一种心理上的威慑,一次对内对外的政治表演。

2.但在实际政策和行动层面,是否真的会有“铁流滚滚而来”,并不取决于一个部门的名称,而依然取决于美国的政治决策机制、军事战略选择、预算限制以及复杂的国际环境。

3.名称是意图的宣言,但不一定是行动的铁律。它更多地揭示了特朗普政府希望被看待的方式——即作为一个毫不妥协、崇尚武力、追求绝对胜利的强权,而非其必然会采取的具体军事步骤。对于世界而言,真正需要警惕的不是名称本身,而是推动这一名称改变背后的那种好战且孤立主义的政治哲学,这种哲学可能会在未来某个危机点,真正增加“铁流滚滚”的风险。

附表:二战以来美国主要军事行动与执政党派的对应关系

党派

主要军事行动(二战以来)

特点概括

民主党

朝鲜战争(1950-1953)、越南战争(深度介入)、科索沃战争(1999)、利比亚战争(2011)、空袭南斯拉夫(1999)、叙利亚战争(参与)

大规模、高强度地区战争居多,常对世界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共和党

海湾战争(1991)、阿富汗战争(2001)、伊拉克战争(2003)、入侵格林纳达(1983)、空袭利比亚(1986)、入侵巴拿马(1989)

直接入侵和颠覆政权的行动突出,近年预算膨胀且效率受质疑

 


2025-9-6点击数/观注度 12
 
咨询电话 13910949198 (李桂松)
北京市平谷区中关村科技园区平谷园1区-21594(集群注册)
京ICP备160174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3178号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