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球大事见闻     
智造物联网
 
导读:Web1.0以PC为代表,Web2.0以移动智能设备为代表,在Web3.0时代,谁是主角?无论是业界还是观察者,已经有了一个共同的答案:物联网。
在物联网时代,你能想象的所有物品都能和互联网连接起来,生活中的物品,哪怕是一个水杯,都是全感应和全自动的,并且实时联网,帮你养成更健康的饮水习惯……容量浩大的大数据,将是未来各种商机的来源。由于物联网将商家的服务大为延伸,移动互联网之后,商业模式将发生更深层次的更迭。
这不是未来,物联网时代已悄悄来临,智能水杯、智能手环等产品,已经开始在市面上出售。2013年,国内各种智能硬件开始爆发,涉及健康、医疗、家居、服饰、阅读等领域。点名时间是中国最大的众筹平台,聚集了最多的智能硬件项目。点名时间CEO张佑说,巨头已经抢占了移动互联网市场,现在所有人都渴望在物联网浪潮里找到属于自己的机会。
那么,国内物联网的现状如何?物联网的大趋势是什么?智能硬件未来的机会在哪里?智能产品的开发逻辑是什么?其中的难点和误区是什么?
《新营销》就物联网及其商业模式、智能产品开发等问题,采访业内人士,探讨其发展趋势和可能性,并展示其未来的商业图景。
 
万物联网,时时联网
 
口述/ 点名时间CEO  张佑
联网设备爆炸式增长
从大的趋势开始讲,从1998年到2008年,出现了第一波互联网创业浪潮,也就是web1.0时代。目前很多互联网巨头,比如新浪、腾讯都是那个时候诞生的。这波互联网浪潮最重要的战略命题,就是抢占入口。当时,所有人都在抢做门户。百度做的是搜索门户;腾讯通过QQ抢占互联网入口;而网易、新浪选择做内容门户、新闻门户。不过第一波浪潮里,能上网的人不多,在1990年代,能上网的都是时髦一族。
到了2008年,形势有了划时代的改变,因为iPhone诞生了。2007年,苹果推出第一部iPhone。2008年,苹果推出应用商店,着手打造移动互联网生态链。此后,智能手机越来越重要。原来你要打开电脑才能执行的东西,现在打开手机就能完成。在第二波互联网创业浪潮里,很多传统巨头受到了冲击,比如索尼,今年连笔记本生产线都砍掉了。但也有很多巨头抓住了机会,比如腾讯、360。虽然你仍然使用它们的服务,但路径改变了,互联网入口从门户转移到了手机。一夜之间,传统门户仿佛没有人去了。
现在我们迎来了第三波互联网浪潮,也就是所谓的物联网时代。近几年巨头占据了移动互联网最重要的入口,初创团队已经没有机会了,投资者也不再关注移动互联网项目了。因为现在才进入市场的人,既没有办法变现,也没有足够的资金跟巨头竞争。所以所有的创业者开始移到物联网,想在新一波的浪潮中找到自己的机会。为什么物联网特别重要呢?因为量的关系,不仅是资金、人力、团队资源,还包括联网机器的数量。在第二波浪潮里,手机和平板等移动设备比第一波的电脑数量要多得多,到了物联网时代,所有你能想象到的东西都有可能接上互联网,联网的设备再一次爆炸式增长。
物联网密钥:全感应+全自动
我们点名时间关注了这么多智能硬件项目后,发现现在人们做出来的都是初阶产品。现在的智能硬件不实用,无法满足消费者的刚性需求。物联网和智能硬件最核心的概念是什么?我们认为是全感应检测+全自动服务。全感应检测是从来没有出现过的状况,传感器将无处不在,实时检测数据。目前传感器已经非常发达了,有方位的、频率的、速度的、化学的、抗体的、激素的。如果将目前的传感器组合起来,将迸发出非常大的想象空间。比如用动作的传感器做出一个智能设备没什么意思,但用动作+光照+温度组合出智能设备,情况就完全不同了。
另外一个很重要的条件是全自动服务。现在大多数智能硬件是半自动的,这和现有的产品没有太大的区别,消费者是不会换代的。智能硬件应该做到去开关化。现在很多团队没有解决用户的核心需求,是因为没有把开关的动作取消。所谓的智能产品是应该独立运行的。比如做智能灯泡,你走进房间,灯就自动开,或者房间太暗,能自动开,这才是一个完整解决光照需求的智能产品。现在智能灯却比传统的灯更复杂,用户要掏出手机,打开APP,才能开灯,消费者凭什么要买你的产品?你把开灯变得更麻烦了。
智能硬件要兼顾输入与输出
现在智能硬件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输入端(Input),一种是输出端(Output)。所谓的Input,就是用传感器检测你现在的状态,感知一些数据。比如智能健康秤,采集你的数据之后,把你的体重传到云端,云端分析之后,再把结果告诉你。所谓的Output,就是执行某一个动作。在做智能硬件的时候,一定要先搞清楚你想做的是Input还是Output。
Input有个特性,它要时时刻刻记录你的数据,所以它应该尽可能地隐形和无感,它不应该让消费者考虑功耗问题,放在那里可以一直工作。现在的烟雾侦测器就是这种概念,你不给它换电池,一样可以使用两三年。假如你的产品两三天就要充电,消费者是不会把你的产品使用下去的,因为它太麻烦了。
Output产品关注度更高,因为消费者跟这种产品的互动比较强。但是现在大多数智能设备没有达到这样的效果。比如Ikair,是我们点名时间的一个经典项目,它是一个检测空气质量的设备,能够告诉你家里甲醛、Pm2.5、噪音等情况。虽然这是一个很好的创新,除了它你在市面上买不到相似的产品,但是它不能解决任何问题。Ikair只是做了一端(输入端),它侦测数据,然后把数据发给用户,这是没有意义的。智能设备是帮助人们连接物理世界和虚拟世界的桥梁,这才是物联网的本质,完整的服务必须包括两端。
万物联网,时时联网
做物联网还要强调万物联网、时时联网。智能硬件很重要的一个内容是采集数据,假如数据不是实时的,就会产生很多间断的问题,服务就会中断。现在很多采集数据的设备都是通过蓝牙跟手机连接,而不是直接联网,对手机的依赖非常高,数据检测很容易中断。正确的做法是什么?我认为智能设备要直接联网,把蓝牙连手机的中间部分去掉,才能达到采集数据全覆盖的条件。
比如现在的智能健康秤,我一定要拿出手机,才能知道我的体重,这对用户来说跟传统的秤是没有区别的,而且用户不见得每次都连接蓝牙,把数据传到手机。现在国外智能健康秤全都是用Wifi直接联网,用户称完体重走开就可以了,它会把数据自动记录到用户的账号,用户想看的时候拿出手机就行了。云计算会告诉用户今天又胖了多少,应该吃些什么。
三星刚刚发布的智能手环同样犯了这个错误。三星的手环造型很酷炫,可以实时监控你的心率。假如你的心脏不好,是不是想试试这样的产品?结果这个手环是用蓝牙联网的,你想看自己的心率,要专门连接蓝牙,打开手机。这样的设计,就不是让对心脏健康有需求的用户使用的,注定了只能小打小闹。今天你有兴趣,就打开手机检测一下心率,明天不感兴趣,你就不用了。真正对心率手环有刚性需求的用户,是心脏有问题的,他们需要24小时佩戴,甚至心脏出现问题了手环马上报警。时时联网才能解决这些用户真正关心的问题。
时时联网的智能硬件将颠覆现有的商业模式。智能硬件衍生出来的服务特别多。因为智能硬件卖的不是硬件本身,而是一种整体的连续的服务。当用户为你的服务买单的时候,设备的成本将接近于零。智能设备可能会以半卖半送的方式销售给你,为的是获得大量的用户数据。
智能硬件的三大误区
我们每天都在看各种各样的项目,跟很多创业团队交谈过,发现几个误区是大多数创业团队都有的。第一个误区,“我们看到一个智能设备很火,而且我们的解决方案比他们还好,进入市场行不行?”提出这个疑问的团队可能以前有ODM(承接设计制造业务的制造商)的背景。他们以前是做方案的,技术能力非常强,但是没有自己的产品,到了物联网时代,希望做自己的品牌和产品。但我们认为顺序错了,并不是我拥有很强的技术能力,我就要开发某一个产品。开发一个产品,应该从最原始的需求出发,然后再找一个核心的技术方案解决这个需求。假如你的逻辑顺序是你可以解决什么,然后倒推用户的需求,这可能会造成后续的一些问题。
第二个误区,有些智能硬件厂家特别着急,想发布新产品。他们觉得虽然自己的产品不是很完善,但希望赶紧发布,假如不发布的话,可能别人就把自己的想法做出来了。这种情况我们都会劝他们好好斟酌。作为一个创业团队,以前没有品牌的包袱,所以你做出来的第一个产品,就应该是你的代表作,通过第一个产品定下你的品牌形象和调性。如果你在后续的产品中才弥补,消费者可能就不认你了,你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调整。
第三个误区,是自己的产品被别的公司研发出来了,担心受到影响。我觉得这不会有任何问题,它的成功不是你未来的障碍。对于所有的创新产品来说,现在都还没到红海的地步,只要你认真考虑过自己产品的定位,和竞争对手有差异性,每一个产品都有可能出彩。
物联网重置,用户与产业链的关系
2012年,我们发现了一个大趋势:2008年全球有10亿台PC;到了2012年,每年智能手机的出货量达到10亿部;2013年,全球拥有的联网的互联网设备超过了100亿台。而未来是物联网时代,想象空间就更大了,因为互联网会延伸到所有的设备,物联网将比移动互联网拥有更多的设备、更多的数据、更多的用户,其中有很大的市场机遇。
在这个前提下,我们在2013年投了三个智能硬件项目,第一个是Ikair,它是一个检测家居环境的设备,我们觉得量化环境是未来保持健康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我们都生活在特定的环境中,这些环境都和我们的健康密切相关。另外两个项目是量化人体方向的,分别是智能体重秤和发烧监测器。
我们认为未来中国最刚需的领域是医疗健康。医疗和健康是两个重点不一样的细分市场。医疗市场是以治疗为目的的,传统的产业链是这样的:患者生病了,要去医院挂号,挂了号才能看医生,看了医生才能得到药物治疗,使用医疗器械,最后找保险机构报销。智能设备出现之后,患者在产业链中的位置将会产生很大的变化,比如他可以直接跟医生、药店、保险公司进行互动,未来智能设备甚至可以让患者摆脱对医生的依赖。物联网重置了患者与产业链各个环节的关系。
健康领域的使命则是让你不要看到医生,帮助你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目前国内有四个重要的健康市场。首先是明显的症状市场,比如黑眼圈、长痘、关节疼痛之类的。其次是特殊人群市场,比如在生理周期的女性、孕妇、儿童、老人。第三个是个人健美市场,包括美容美白、健身减肥等。最后是疾病管理,比如管理糖尿病、高血压等长期性的疾病。
对于以上四个细分市场的人群,有几个对应的解决方案。比如通过运动改善亚健康症状、通过饮食吃出好身体,改善生活起居作息习惯,改善心理状况。对于每一个细分的模块,其实都是一个细分的垂直领域,每一个小领域,都蕴含着非常多的市场机会。假如你的智能硬件能做好一个细分市场,可能就让你上市了。
作品与商业制造的区别
文/富士康总裁特别助理林栋梁
2013年,智能硬件非常红火,不过根据我们的不完全统计,在全世界众筹平台上募资最成功的前五十项,包括募资超过1000万美元的项目,能准时出货的,只有16%,剩下的84%全部跳票。他们募集资金非常成功,不缺乏资金,而且产品的创意很好,为什么不能出货?很大一部分是在生产制造上出了问题。
很多创业团队对软件非常熟悉,对硬件却不太理解。对产品来讲,做一件,叫个人作品,但如果你想做商业制造,做1000件都算不上量,做1万件、10万件甚至100万件才叫商业制造。所以创业者做作品和做商业制造,量的区别是很大的。
如果你以前是做软件的,跨到硬件的时候,有些硬件的门槛,有些硬件的需求,你隔行如隔山,可能就会不明了。更何况智能硬件是软+硬的结合,难度就更大了。软件如果有问题,升级补丁就完事了;硬件如果出了问题,小则用户不满意,大则涉及安全性,需要大批量召回,这又会引发危机公关问题。所以硬件跟软件出问题,两者的影响是完全不一样的。
对于现在要做智能硬件的软件公司,我要给他们两个忠告:第一,硬件的商业制造比你想象的要难,你不要拿做软件的思维来想象做硬件。第二,把忠告一在心里重复三次,告诉自己,就是这么难。
当你做出第一个手版的时候,你只需要用工具黏黏焊焊、修修补补,或者用3D打印机直接打出来;到你要做100个样品时,你就需要更多的制造机器和模具,而且你以前用的软模并不精准,你要生产硬模,它的硬度是很高的,做出来是很不容易的;等你的样品做完了,需要进入商业量产,你就要符合当地的市场和法规要求,有的产品在美国很好,到了英国就要重新测试、验证,保证符合功能、法规的要求。当你的产量到了几万、几十万时,你以为自己的量很大,对工厂来说却是毛毛雨,只是让机器动一动,暖暖身……
商业制造的流程大致就是这样,但现实很残酷,这个流程很多时候并不是单向的,很多时候你的设计、你的构想、你的供应商没有达到你的预期。你做了一批产品,功能却达不到要求,只能回头再来,重新修改方案,修改零件,如此来来回回修改,会花掉你大把大把的钱。没有参与过制造业,就不知道有这样的难度存在。
就我们观察,你要成功上市一个好的产品,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你的设计合不合理,方案、需求、用料到底好不好,占了你成功率的50%;而后期的开发验证,占了成功率的30%;剩下的20%,才是工厂生产。如果你前面的流程做得不好,虽然工厂可以做一定的调整,仍然是很难做好的。比如最近有一个客户找我,希望把产品外观做得更酷炫一点,电池缩小一半,发电量增加两倍,我一听就笑了。对智能硬件团队来说,前期的设计、开发、验证,是相当重要的。
哪种硬件将成为未来智能家居的核心?小米路由器负责人唐沐展示了他们的野心:是路由器。在小米路由器包装盒里,除了标志性的木盒子和DIY零件,还增加了一个三角形的智能硬件:Broadlink智能遥控器。这款智能硬件是杭州一家物联网创业团队的产品,本身可以通过网络与手机相连,用户可以使用手机远程遥控家电。目前,Broadlink已经与小米达成合作,用户可以直接通过小米路由控制Broadlink,这相当于让小米路由有了控制家电的端口,不再只是一个“路由”。
唐沐在北京的一座民宅里展示了家电与小米路由联动:小米路由器每接入一个家电设备,手机APP都会增加一个图标,在手机里点开这个图标,用户就能实现对家电的远程操控。比如在千里之外打开家里的咖啡机、电视机、关上窗帘;或者通过小米路由器的手机APP,设定晚上几点开灯、几点开空调。唐沐认为,未来家电将越来越多地具有Wifi或蓝牙功能,这些设备多起来后,消费者就能通过小米路由器远程操控家里几乎所有的家电设备。
这还不是小米心目中的智能家居,在未来,智能家居将能够与小米的手机操作系统MIUI联动,例如与MIUI的天气预报功能联动,当温度高时触发情景模式,自动打开家里的空调。
智能家居早已不是新概念。十几年来,不断有厂商尝试进入智能家电领域,但直至现在仍然是雷声大雨点小。一方面,要构筑智能家居,用户要成套采购智能家电,而家电的使用寿命一般比较长、价格一般比较高,所以对一般家庭来说,成套采购智能家电造成很大的经济负担;另一方面,智能家电的无线协议五花八门,目前就有蓝牙、Wifi、Ziggbee和Z-wave四种主流的无线标准协议,一家厂商很难使用一种网络协议控制所有的智能家电。这正是小米的机会:随着带有Wifi或蓝牙的家电越来越多,小米希望开发出“无线控制为主,红外(蓝牙)控制为辅”的无线控制方式,让小米路由器真正变身为智能家居控制中心。
但在目前为止,小米路由器仍是一个半成品。
首先是小米路由器使用路径过于复杂,甚至无法单独使用。比如你要控制开关一盏灯,需要“电脑+路由器”或者“手机+路由器”才能开关,对消费者来说,操作起来过于麻烦。
最重要的还是硬件接入问题。有业界人士评论,小米路由器的开发次序颠倒了,应该是先开发软件,再开发硬件,现在急匆匆开发出可以先变现的小米路由器,配套软件却不齐全,等于把小米路由做成了一个半成品。对目前的小米路由来说,假如你家里买了小米电视、小米手机、小米路由器等整套的小米产品,才勉强可以通过软件控制系统互联。然而,小米品牌之外的产品,比如一部普通的志高空调,小米路由器就指挥不动了。用户要用小米路由器构筑智能家居,难道要购置全套小米产品?假如未来小米路由更加成熟,空调、电视、电动门、电动窗帘等都集成到手机系统中,让消费者可以丢掉手机之外的所有遥控器,才是小米路由器真正走入大众市场的时候。
事实上,已经很难把小米路由称为国内智能家居的先行者,在小米打造智能路由器的同时,其他路由器厂商,甚至行业巨头,比如TP-link、华为、联想、海尔,都在寻找适合自己产品的解决方案,几乎所有厂商都认定智能路由器将成为智能家居的控制中心,是未来物联网时代的核心节点。以家电制造巨头海尔为例,其新推出的智能路由器依托海尔家电品类齐全的优势,一旦使用,海尔所有的家用电器都可以方便地接入互联网,比苦于统一无线协议标准的小米路由器走得快了一步。
按照雷军的说法,小米路由器其实就是小型家用服务器,定位于智能家庭的入口。在未来,小米还会为用户提供智能插座、智能摄像头、智能遥控器等配件,让小米在客厅里的生态圈逐步完善。谁将赢得客厅争夺战?谁能在家居物联网浪潮中占得先机?其实,要解决的问题太多,游戏才刚刚开始。
未来物联网将建立在什么硬件基础上?国内最大众筹平台点名时间的CEO张佑认为,智能手环将是物联网的入口。未来,手环就像身份证一样,成为人们的ID识别设备。不戴手环,物联网的其他设备就无法正常运行,物联网的设备也无法自动化、智能化。为什么物联网入口是手环,而不是人们现在已经习惯了的手机?张佑认为,手环比手机更贴近人,无感无负担,可以24小时贴身佩戴。
假如智能手环必然成为物联网必不可少的一环,谁还敢不戴手环?但“万物联网”不是一家公司或者一个创业团队能够办得到的,迄今为止,缺少物联网属性的智能手环更像是一个可有可无的玩具,只能维持用户三分钟的热度。
由于手环具有贴身和无感的属性,目前智能手环主要针对消费者的健康需求,但中国用户对健康手环的需求到底有多强烈,还是一个未知数。无论市面上的健康手环外观、质感、价格存在着多么大的差异,但功能都大同小异。例如监测卡路里消耗、监测睡眠质量、简单的运动跟踪功能……虽然每款手环都能提供一组组详细的健康数据,却没有从根本上影响用户的日常起居、生活规划,切实帮助用户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何况,由于产品不成熟,一些手环提供的数据并不太可信。
曾经获得国内智能硬件项目最大一笔众筹资金的麦开网创始人李晓亮表示,在国外,良好的运动环境和健身意识迫使人们需要一款能够监测健康数据的硬件产品,而且欧美用户对数据、图表更为重视,所以智能手环更有实际意义。而在国内,消费者对健康的认知和对锻炼的态度与欧美用户大相径庭,所以智能手环遇冷也就不奇怪了。
除了需求不强烈,目前国内智能手环工业设计缺陷很多,体验蹩脚,也是手环沦为鸡肋的原因。
比如三星最近发布了智能手环Gear Fit,这个手环有心率传感器,为用户提供详尽的健康报告;而安装了软件后,则具备时间、日程、电话、邮件、闹钟等功能,相当于半个智能手表。此外,这款智能手环外观设计非常性感,腕带方便拆卸,既可以把Gear Fit当作手环使用,也可以放在兜里或挂在脖子上。
就是这样一款看上去尽善尽美的产品,工业设计的一两个缺陷却让其注定只能是小众产品。首先,Gear Fit通过蓝牙4.0连接互联网,这就意味着手环必须手动连接手机,才可以通过手机连接互联网,将数据同步到网络。也许一开始用户还能兴致勃勃地手动连接蓝牙,同步传送数据,但Gear Fit的定位是24小时不间断记录健康数据,用户的新鲜感一过,就很难坚持每天手动同步传送数据。无法连续不间断地获取、同步传送数据,手环的健康监测功能还有什么意义?
另外,三星Gear Fit的续航时间仅为3–4天,让它的市场地位更加尴尬。既然手环的任务是记录健康数据,要求用户24小时佩戴,就应该完全不影响消费者的生活行为,应该隐身、无感,甚至变成用户身体的一部分,在用户不知不觉的状态中完成采集、上传、分析数据的任务。智能手环每让用户增加一个多余的动作,都等于远离用户一步。三星Gear Fit每隔三天就要让用户取下来充电或者更换电池,显然远未达到“不知不觉”的要求。
业界人士普遍认为,目前智能健康手环的数据监测仍处于初级阶段,对用户的实际意义不大。这是因为目前智能手环只是简单记录使用者一天走了多少步、吃了什么、睡了几个小时,很容易让人产生厌倦心理。而真正满足健康需求的智能产品,应该与云端的健康顾问相结合,甚至联合专业的医疗机构,为消费者提供更有价值的健康报告和健康解决方案。
由此或许可以描绘出未来健康手环的图景:它美观、轻便、时时联网、无知无觉、续航时间长,并且与千里之外的专家联动,成为用户贴身的健康顾问。而当人们身边的智能设备越来越多、物联网标准越来越统一的时候,它则将成为每一个人在物联网时代的身份证和通行证。
2014-6-16点击数/观注度 2791
 
咨询电话 13910949198 (李桂松)
北京市平谷区中关村科技园区平谷园1区-21594(集群注册)
京ICP备160174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3178号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