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群策群力智库     
王德培:中国制造业如何凤凰涅槃?
作者 王德培     来源 福卡智库

导读:未来,中国制造不仅要对标先进,更要超越先进。

1

大而无魂的中国制造

中美贸易战不啻为一剂强烈的清醒剂,让中国制造业的问题暴露无遗。

对外面临世界市场萎缩、外资转移的严峻形势,对内又有去产能、环保风暴的重重夹击,“十面埋伏”之下,中国制造业显得不堪一击,尤其是随着各种红利消退,本就利润薄弱的中国制造业越发陷入亏损漩涡。

据《中国制造500强》统计,从2011年开始,中国制造企业的平均利润率连续6年徘徊在2%-3%的超低利润区间。

“小老板在愁、中老板在挺、大老板咬着牙夜夜难眠”成为制造业的真实写照,即便拥有世界第一的市场,中国制造却没有世界第一的利润,“十年前制造业回报率跑不赢地产,如今跑不赢存款!”

显然,建立在人口红利、环境代价之上的辉煌注定是一场“虚假繁荣”。

中国为全世界制造了丰富多样的商品,却没有给自己打造出制造业的灵魂。

中国制造业缺少核心竞争力

核心技术是制造业发展的最大“命门”。近些年中国制造虽然也有技术上的革新,但先进技术靠引进、高端产品靠进口的现实依然没有改变。

例如,高铁已成中国名片,但核心的动力系统、控制系统必须来自于西门子、ABB等国外公司;中国的圆珠笔产量世界第一,却做不出圆珠笔芯的滚珠;更别提高档数控系统、芯片、半导体加工设备等技术,长期被国外企业所垄断,核心竞争力不足使中国制造在产业发展上始终处于“被动挨打”的弱势地位,处处受制于人。

中国制造业少有品牌效应

联合国发展计划署指出,国际知名品牌在全球品牌中所占比例不到3%,但是市场占有率却高达40%,销售额超过50%,没有品牌的产品、企业,很难适应全球化的市场竞争环境。

然而,处于全球产业链后端的中国制造企业习惯于做跨国公司的代工,缺少长远的品牌战略,中国自主品牌出口额占出口额的比重不足10%。

如此一来,一旦全球经济不景气,外贸订单大幅萎缩时,贴牌企业便成为第一批淘汰者。

中国制造业升级能力不足

“走别人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的发展模式已时过境迁,依靠创新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是制造业的根本出路所在。

在发达国家,80%的科研工作在大企业完成,而中国的科技活动却主要集中在科研院所,企业处于从属地位。

绝大多数企业不注重科技研发,宁愿花钱买技术,用市场换技术,也不愿投入资金、时间、人力持之以恒地进行科技研发,没有创新,又何来转型升级?

中国制造业缺乏平台集成

中国制造企业大多分散、孤立,缺乏跨地域、跨行业的能够集所有企业之合力的平台,低端生产的同质化又让很多工厂之间互掐,很难形成完整、高效的产业链,也导致中国有庞大的生产能力,却难以造出技术先进的成套生产设备。

传统制造业缺乏资本杠杆

“制造业企业缺两种钱,一种是活命钱,一种是发展钱”,融资难的问题已是老生常谈。一来融资渠道单一,目前,银行信贷资金占到我国实体经济融资的2/3以上;

二来融资成本偏高,根据世界银行数据,2008-2017年,美国平均贷款利率基本维持在3.25%左右,而中国约为5.36%,企业高度依赖间接融资,拉高融资成本。

传统制造业难以进行组织创新

合理、有效、自由的组织体系是制造业提振合力、增添聚合力的有力支点,而中国制造业尤为缺乏组织创新的因子。

国有企业行政色彩突出、组织架构及管理层级繁多、运行机制不灵活;而民营企业大多数采用家族制的管理模式,组织管理靠感情、人员使用靠关系、企业决策靠个人,严重阻碍中国制造业创新升级的步伐。

鉴此种种,尽管“中国制造”取得了量上的辉煌,却难以掩饰质上的缺陷。

2

表面风光,内在苍凉

更严重的是,中国制造与先进发达国家之间还存在巨大鸿沟。

就制造业效率而言,中国制造业的效率只相当于美国的19.8%、日本的21.3%、德国的24.8%。

就产业链而言,中国制造更是缺陷尽显。以“微笑曲线”来看,多年来,中国制造既缺乏曲线左侧的研发、设计能力,也没有曲线右侧的品牌、物流、渠道优势,只能在曲线中间的加工、组装、制造等低利润区徘徊挣扎。

尽管近年来制造业转型方向基本吻合“微笑曲线”倡导的产业发展方向,但实际情况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投入不足、人才匮乏使得核心研发环节成为最难攻下的堡垒。

在与微笑曲线完全相反的“武藏曲线”上,真正最丰厚的利润源正是在“制造”上,然而这种高利润是建立在企业高水平管理和垄断性优势的前提下。

中国制造业多年来不仅没有向全球输出任何思想,反而连IE、TPS等成熟的制造业管理理论也没能真正有效地运用,制造业管理水平普遍较为落后,难以实现市场需求、原材料采购、库存等环节的优化管理,导致“制造”应有的利润远远没有体现出来。

因而,“全球开花”的中国制造看似风光无限,事实上并不具备获取高额制造利润的能力。“微笑曲线,想笑很难;武藏曲线,哭不简单”,中国制造的处境可谓尴尬至极。

3

先死后生,凤凰涅槃

既缺少核心技术,又在国际舞台上落后一大截,加之贸易战仍在层层加码,内忧外患之下,中国制造业洗牌将提前到来。

然而,不破不立,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相关因素逐渐调整到位,在经历洗牌淘汰后中国制造业必将先死后生,迎来涅槃。

要摆脱“装配工厂、低端运行”的被动局面,未来的中国制造必须对标先进,进一步向高端领域发力,尤其是要瞄准世界先进制造的五大领域。

超大型设备制造

中国在此领域与国外的差距正在逐步拉近,过去中国进口一台盾构机要花3亿元,现在中国盾构机已经出口海外16个国家和地区;

中国还是世界上唯二的具备SMTP模块化运输车制造能力的国家(另一是德国);2018年还有造岛机器“天鲲号”横空出世,这艘亚洲最大、最先进的重型自航绞吸挖泥船完全由国内自主设计建造,已被商务部明令限制出口,2018年5月22日,福卡还曾组织“咨询决策•圆桌会”全体会员参观天鲲号,一览“国之重器”风采。

超微制造

现代工业的发展对产品小型化、微型化的要求日益迫切,微机电系统(MEMS)是产品微型化的技术支撑,以传感器领域为例,近十年来,中国MEMS传感器产业生态系统正逐步完善,从研发、设计、代工、封测到应用,完整产业链已基本形成,更可喜的是瑞声科技、歌尔股份等企业已进入全球MEMS传感器供应商前30强,技术上的落后和封锁正在逐渐被突破。

精密制造

作为装备制造业中的关键技术,中国在此领域长期处于被卡脖子的状态。以“工业母机”机床为例,日本机床工业会数据显示,2017年日本对外出口的机床中,有60%以上被中国人买走了。

然而,越薄弱的部分具有越大的发展空间,中国也在逐渐补齐这一短板,机床制造已逐步向数字化、智能化、集成化和专业化发展,这从今年在上海举办的第十届中国数控机床展览会上的展品中便可窥一斑。

极端制造

极端制造集中众多高新科技,具有极强带动效应。中国的技术在极端制造的某些领域已经留下烙印,譬如“世界第一长的无缝钢管”的诞生,已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贸易战揭露的“缺芯之痛”也将进一步“倒逼”我国极端制造技术升级。

基础制造

材料、化工、冶炼、锻造等基础制造。中国虽然是基础原料生产大国,但化工、冶金、锻造等工艺仍较为落后,特种钢铁等高质量材料也大量依赖进口。

形势看似悲观,前景却很光明。例如在材料领域,早在2006年我国研究者发表的材料科学论文就早已高于美国,未来,随着行业顶层设计的不断完善和产业布局的合理化,将进一步促进理论成果的市场化、产业化,从而实现基础制造不断升级。

不过,拥有大国情怀,也拥有大国宿命的中国仅是补齐短板、对标先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与之相匹配的超越先进、领先于世界的制造业,否则作为世界老二将永远被遏制打压。

未来,中国制造业要实现超越,还将朝着智能制造和生态制造两个方向突围。


2019-1-6点击数/观注度 1693
 
咨询电话 13910949198 (李桂松)
北京市平谷区中关村科技园区平谷园1区-21594(集群注册)
京ICP备160174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3178号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