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领袖未来     
美国在线教育商业实践与启示

文/郑越文 

中国当前火爆的在线教育,总让我想起20年前美国的互联网大潮。

资本是市场的风向标,仅2014上半年,我们就看到各大投资机构轮番抢滩在线教育市场,好外教、学尔森、寓乐湾、学习宝、北风网、开课吧、真朴、快乐学、闻题鸟、爱考拉、九龙蓝海、英语说、啄木鸟等在线教育投资纷纷浮出水面。除此之外,国内不少上市公司也蠢蠢欲动,希望装入在线教育概念,追赶一把潮流……

根据艾瑞咨询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在线教育用户将增长16.0%达到8000万左右规模。市场如火如荼,但盈利模式一直苦苦困扰着很多在线教育机构,难道真要等到潮水退去的时候,我们再去谴责那些裸泳的人吗?

今天,我们不妨回到风暴的发源地,探寻一下美国在线教育的发展轨迹和商业模式,希望能给中国在线教育带来一些启发和理性思考。

美国在线教育发展至今,有着非常深厚的过程积累。真正意义上的在线教育发端于以大学为主的远程教育(Distance Learning我本人将其定义为1.0时代的在线教育),典型代表有凤凰城大学(University of Phoenix Online)和大峡谷大学(Grand Canyon University)。20世纪末期,“凤凰城”就已经通过互联网形式为学生提供24小时学习服务,包括选课、实习等,连注册、缴学费、买数据、图书馆、教学研讨、完成作业、考试与评估、毕业典礼都可以在网上完成。“大峡谷”也是以开展网络高等学历教育为主,学位层次涵盖本科学位、硕士学位,甚至少量的博士学位。这两所大学的学生基本上都是23岁以上的在职人士,拥有学习提升需求和必要的支付能力,通过在线教育的模式,能够便捷地实现学历梦想。刚性需求与支付能力强劲的在线学历教育,也应该成为中国在线教育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

时间跨越至21世纪之后,伴随着软件技术和硬件产品的升级换代,人类社会也从工业文明时代逐渐进化到互联网信息时代,在线教育首当其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突破和进阶。根据市场调研机构巴布森(BABSON Survey Research Group)联合培生(PEARSON Education Ltd)发布的美国2013在线教育统计报告显示,美国在线教育注册人数超过710万,占全美高校学生总人数的33%。

时至今日,在互联网思维和移动技术的推动下,美国在线教育已经全面进入2.0时代,资本市场首当其中,展开了在线教育的角逐,仅2014上半年,在美国市场就完成Duolingo、Play-i、Curious等在线教育投资,这些项目内容丰富多彩,涉及在线语言学习、机器人编码、在线视频、课堂学习过程追踪反馈、在线授课、教育API服务平台、在线音乐学习、校园平台、在线IT技术学习、在线课程和电子书包、儿童学习娱乐平台、企业内训在线平台、继续教育适应性学习平台等,给在线教育注入了全新血液。然而,2.0时代群星璀璨在线教育机构,同样面临未来商业模式、盈利模式的问题,很多项目一直处于免费状态。

为了能够厘清美国在线教育的商业模式,我将从“人生学习历程”和“在线教育分工”两个维度来分析美国在线教育。

第一,从人生学习历程的维度观察,当前在线教育可以分为K12基础教育(K12是kindergarten through twelfth grade的缩写,指幼儿园和中小学基础教育)、高等在线教育。

总体来说,美国基础教育受政府扶持力度最大,K12在线教育的盈利模式相对简单,类似于可汗学院(Khan Academy)这样的在线教育机构,基本上都是提供免费课程资源,靠为平台方创造流量和广告价值而获得少量的收益。当然也有开普兰(Kaplan)这样的教育公司 ,为K12学生特供O2O(线上线下结合)的课外辅导,从中获取相应收益。一些K12在线教育服务提供商则是通过与学校合作,为其提供课程、在线学习平台、软件管理系统和管理的一站式运营外包服务来获取相应回报。所以说,美国K12在线教育的市场规模并不大,目前只有几十亿美元而已,主要收益并不是来自于对学生的收费。

高等在线教育的发展速度较快,目前已经达到200亿左右的市场规模,营利性大学是在线高等教育的最大细分市场,他们按照单个学分收费,前面提到的凤凰城大学和大峡谷大学是典型代表。除此之外,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在这两年异军突起,MOOC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在线教育的核心:用知识解决问题,用优质的服务资源完成变现。目前最具代表性的MOOC内容提供商是Coursera、edX和Udacity,通过与国际顶尖大学合作,由高校提供高质量的视频课程对外发布,学生则可以在平台上免费学习知识。MOOC组织正在探索学分认证,未来可能会颁发MOOC学位。从未来的盈利模式看,最有可能收取注册费或结业证书费,除此之外,付费的求职咨询、学分甚至学位授予、广告等盈利模式也是MOOC积极尝试的盈利模式。

在人生学习历程这个维度中,对世界产生重大影响的,当属可汗学院(Khan Academy)的宝贵探索。

可汗学院是由麻省理工学员及哈佛大学商学院毕业生萨尔曼·可汗在2007年创立。目前拥有3600多个教学视频,内容包括数学、历史、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学、美术史及计算机科学等学科。可汗学院的下一个目标是在未来5年内制作出从幼儿园到高中的所有课程,以及部分大学课程。可汗学院视频课程基本上都控制在10分钟以内, 通过精心的设计和深入浅出的讲解,每个视频致力于讲清楚一个概念,10分钟左右的时长既有效地解决了孩子的注意力不能够长久保持的问题,又符合当今互联网时代信息碎片化的阅读方式。可汗学院的飞速发展迎来各方的瞩目,而可汗却一直坚持着把可汗学院做成一个非盈利教育组织,为全世界的人提供免费的高品质教育。在资金方面,由于教学视频点击量极高,可汗每月可从YouTube网站获得约2000美元(未来会持续增高)的广告分成。另一方面,许多学生会自发给他汇钱,从几十到一两万美元不等。利用这些钱,可汗将现有视频翻译成了西班牙语、法语、俄语、汉语等10余种语言。

第二,从在线教育分工这一维度来看,美国当前在线教育实施过程是由教育内容提供方、工具(技术)提供方以及平台方组成的。平台方的角逐最为激烈,不管是K12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还是职业类教育,预计在未来3年,基本格局将陆续确定。因此,在线教育平台目前属于跑马圈地的关键时刻,一如当年的Google、Amazon,在很多时候,处于“只有第一,没有第二”的残酷争夺战中。工具(技术)提供方在随着技术的进一步迭代,一如Twitter、Facebook的不断升级,会持续面临市场挑战。在线教育领域,最重要的当属内容提供方,这是教育本身的规律,也是在线教育特有的属性,未来空间极大,并层出不穷。

在众多的教育内容提供方中,Coursera的表现最为突出,倡导的MOOC理念极具颠覆性,难怪美国《国家利益》杂志会发出这样的声音:“未来50年内,美国4500所大学,将会消失一半。”

Coursera是由斯坦福大学两名电脑科学教授安德鲁•吴(Andrew Ng)和达芙妮•科勒(Daphne Koller)联合创办,2012年4月份成立,以免费的大型公开课的形式向全世界的学子提供世界顶尖大学的系列课程。Coursera成立不足一年的时候,便吸引来自全球19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30 万名学生注册了124 门课程,注册学生有2/3来自海外,其中中国学生占总人数的40%左右。Coursera联合了美国很多常春藤大学,对顶尖的教育资源进行整合,构成完整的在线教育的学习链条。Coursera已经完成三轮总额6500万美金的融资,有了雄厚资金支持的Coursera开始了其全球范围内的壮大,在中国已经与复旦大学、北京大学等著名高校展开合作。目前,Coursera已经从部分课程收费、启动证书计划(学完一门课程并支付一定的费用获取课程学习认证证书)以及推出了一个匹配未来雇主和网站上的顶尖学生的招聘服务等几方面探索盈利的商业模式,虽然目前还不是特别的明朗,但是,看好Coursera的风投们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

综观美国在线教育的发展历程、运营模式,至少可以为我们中国在线教育提供八个方面的借鉴和启发:

一、在线教育内容提供方将是未来的主角,这是教育的基本规律使然。当前传统教育培训机构应该积极应用互联网技术、整合优势资源,在以往深厚的教学基础之上迎接新的时代机遇。

二、基于中国的人文环境和学习习惯,K12和高等在线教育会比美国拥有更大市场空间,但消费者的买单意愿有待于进一步培养,投资方和在线教育机构须有足够耐心。

三、为适应互联网信息时代,人人都将重新构建自身素质模型和知识结构,具有付费能力的在职人员将贡献巨大的需求市场,未来在线教育的高盈利市场应该在继续教育、职业教育、企业内训等方面。

四、在线教育机构应该清晰各自定位,平台方、工具(技术)方可以通过自身优势,与内容提供方实现业务的无缝对接,反之亦然,单独一方难以做好在线教育的整体工作。

五、从事在线教育的各类机构可以借助在线教育的契机,转变传统教学模式和思维,通过翻转课堂的形式,实现教育的O2O化,回归到教育的本源——以学生为中心。

六、学历教育属于刚性需求,中国大学内的网络学院应该成为在线学历教育主力军,整合最优质的教育资源,强化最便捷的教育服务。

七、中国顶级高校还应扛起MOOC的大旗,对外积极与国际名校对接资源,对内整合成MOOC平台(规避不必要的重复建设),不断扩大教育资源公平性,为中国培养国际精英。

八、迅速提升教师素质,MOOC不仅考验教师们的专业知识和讲课能力,还要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水平及组织协调能力。未来在教师之间会形成激烈竞争,优秀师资资源将成为在线教育的领跑者和顶级内容创造者。

今年教育行业流行“跨界”

 文/ 任涛

随着年初全通教育登陆创业板,年中新南洋吸收合并昂立教育的尘埃落定,国内A股市场上历史性的刮起了一股教育培训浪潮;再加之在线教育市场的风起云涌,今年的教育行业可谓是异常热闹;但与2010年由学而思、学大等机构掀起的美国上市潮不同,今年行业备受瞩目的一大亮点在于“跨界选手们”,面对教育培训这个万亿朝阳产业,越来越多的跨界机构开始了教育抢滩登陆战。

首先嗅到这股硝烟的当属BAT,从去年底的淘宝同学上线以及今年初阿里巴巴巨资投资tutorABC,到百度教育平台的推出以及近期百度全资收购传课网,再到QQ教育平台升级以及近期腾讯与新东方联手成立新公司主攻移动教育,传统三巨头用“自建+投资”的方式全面杀入在线教育领域。这三位重量级跨界选手的参赛,使得在线教育领域在过去的一年格外令人瞩目,就连俞敏洪老师也承认,世界在迅速变化,原先的这些老朋友突然间都跨进自己的地盘抢生意了,商业本质尽显无疑。

当然,也正是由于BAT这样的跨界大佬不断涌入,给教育培训行业带来了资金、人才、技术、思维、商业模式与社会关注度,推动行业整合,提升行业竞争水准与门槛,极大的促进了行业整体向前发展。

除了在线教育,在教育培训其他细分市场今年同样流行“跨界”。森马服饰收购天才宝贝进军早教市场,携程收购世纪明德30%的股权进军青少年游学市场,世纪鼎利收购智翔信息进军职业教育领域等。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上半年仅A股上市公司跨界进入教育领域的案例就有十余起。

如果将原先业务中已包含教育概念的上市公司计算在内(例如立思辰、全通教育、新南洋、中南传媒、科大讯飞、华平股份、天喻信息等),目前在A股涉及教育领域的上市公司数量已经突破20家。

为何一时间跨界在教育领域如此流行,笔者认为有如下几个原因:

1、从宏观看,中国经济正处于由投资型拉动向消费型拉动转型过程中,服务业在经济结构中占比越来越大;而教育作为典型的基础民生服务产业,具有规模大、抗周期、刚性需求等特征,再加之近几年我国对教育领域的大力投入以及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政策红利不断释放,教育作为一个产业的特征也越发明显,中国教育培训产业前景被一致看好,越来越多的民营资本在持续进入这个领域,其中也不乏各类跨界机构与组织。

2、从中国教育培训产业自身发展特征来看,虽然国家教育经费投入已经达到了GDP占比4%的目标,但对比西方发达国家以及目前中国教育国情,无论是在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领域,整体上仍不能有效满足社会需求,存在不少问题,越来越多的人在呼唤用社会力量通过产业化的方式来共同参与解决,以此推动教育改革;可以预见未来在教育领域,市场会在资源调配中发挥越发重要的作用,例如近两年一直在探讨的民办学校分类管理制度就是一个积极信号。而对于那些市场化相对成熟的产业,面对这一历史性机遇,其人才、资本、技术自然会流向教育这个价值洼地。

3、产业边界越来越模糊。借用和君王丰博士的一句话,中国企业正在经历着一个由“产业边界清晰–产业边界模糊—自设产业边界”的演变过程;而“教育培训”本身作为一个基础型服务业态,与众多产业之间拥有无缝接口;换句话讲,教育培训本身其实就是各个产业基础元素中的一部分,具备天然的延展空间。

4、移动互联网的冲击。在线教育的火爆是这一轮教育培训行业热潮的导火索,互联网思维也在冲击着传统的教育培训产业,从产品到用户,从技术到模式,从组织到生态,整个行业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传统机构的壁垒与优势在逐渐丢失,这为很多跨界选手弯道超车提供了宝贵的机会。

面对如此多的跨界选手,其目的与手段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几类:

1、平台型跨界:BAT模式是典型的平台型跨界。其并不涉及教育本质与内容核心,利用流量、技术、平台的优势,为教育机构提供专业服务平台,同时也为消费者提供优质学习环境。这种跨界方式门槛较高,往往是由原先非教育领域成熟平台转化而来。平台型跨界的核心是基于流量的跨界。

2、中心型跨界:围绕相同或者相关的某类特定客户群体或需求特征,从原有产业自然过渡到教育产业的跨界模式。以学前教育产业为例,孩子年龄越小,其教育的属性是不容易脱离开其他需求属性(例如衣食住行)而单独存在的,因此,婴童的教育培训需求天然可以嫁接在众多其他产业链上实现;再加之教育本身是一种与客户粘合度强、多频次、重复消费的服务业态,而且能够很方便的将品牌理念与心智模式传导给消费者,因此很多儿童服装与玩具厂商十分看重跨界进入教育的机会。(例如,森马服饰收购天才宝贝;高乐股份年报明确指出要战略性进军幼教产业等。)

我们预计,未来围绕婴童产业的跨界会是常态,整个产业自上而下将构建起一个“衣食+玩具+游戏+动漫+教育文化”漏斗模型,婴童产业一体化是大势所趋(注:特别关注万达最新推出的“万达宝贝王”;万达要在2020年前在全国的万达广场建立起200个万达宝贝王项目。)

中心型跨界的核心是以挖掘同一类客户的教育需求为中心而展开的跨界。

3、增值型跨界:围绕某一特定产业链上下游做教育增值相关领域的布局。例如洪涛股份、明牌珠宝、世纪鼎利等进入职业教育领域,这种模式的特点是其主营行业有很强的教育培训属性与需求,大多发生在劳动密集型或知识密集型行业,教育培训作为十分重要的增值方式来服务于产业链,这些跨界机构的核心诉求往往是基于行业人才培养而展开的。

4、整合型跨界:与教育培训高相关的产业,例如文化传媒、信息技术、房地产等产业,存在整合型跨界可能性。它与增值型跨界的区别在于,整合型跨界并非围绕着某一特定产业链做教育增值服务,而是采用“X+教育”的方式,将两种甚至多种产业模式完全融合为一种新的业态,例如中南传媒教育领域的传统出版向数字教育整体解决方案转型,众多机构争抢进军智慧校园与智慧教室市场(技术与教育模式的有效融合),以及房地产开发商主推教育地产模式等。整合性跨界的概念范畴较大,适用范围较广。

当然,还有一种特殊的以投资为纽带的整合型跨界进入教育领域的情况,但因为教育本身的特性与行业发展阶段特点(轻资产为主、行业不规范、跨区域管理难度大等),此种模式难度较大,不易复制与推广。

无论以何种跨界模式进入教育领域,尊重教育规律都应被视为前提条件。这也是摆在众多机构面前的一道坎,如何平衡教育规律与商业规律之间的关系,是教育迈向产业化的关键。

展望未来,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方式会逐渐被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所取代,围绕教学内容、学习环境、学习方式以及学习流会产生多种变革,往往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跨界会成为一种先进生产力促进行业变革与发展。

也正是由于众多跨界选手的积极参与,当下这场教育培训行业盛会才会如此引入关注,跨行业的人才、技术、资本、管理等要素在不断发酵,逐渐产生化学反应,推动整个行业进步。坦白讲,中国教育培训产业化的步伐才刚刚开始,各方面的基础仍很薄弱,我们需要足够多的耐心与信心,跨界不易,守界更不易,坚持与梦想同在。

下一位跨界选手会是谁?让我们拭目以待。

2014-9-10点击数/观注度 4695
 
咨询电话 13910949198 (李桂松)
北京市平谷区中关村科技园区平谷园1区-21594(集群注册)
京ICP备160174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3178号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