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所有  
俄罗斯重磅发声,百年变局之前,东方成为新起点

来源:戎评 作者:戎评说策

2月11日,普京助理苏尔科夫为俄罗斯的“百年大计”发话了。

《普京的长久帝国》,这篇他撰写的长文,赋予了“普京主义”“普京模式”非凡的意义,并预言它们将适用百年。

在俄罗斯人民心中,普京不逊于历史上任何一人。伊凡大帝、彼得大帝、列宁、斯大林……普京所取得的成就,不亚于任何一名说得出名字的伟人。

自普京首次当选总统以来,今年是第19个春秋。他治下的俄罗斯,延续了数百年俄国的特质。

在国际上,俄罗斯走出了苏联解体的阴影,重归大国地位,影响力和话语权不断上升;在国内事务上,他解决叶利钦不能解决的问题,军力也不断上涨。

然而,普京却依然解决不了俄罗斯的短板——经济。

苏联到俄罗斯,延绵百年的经济问题

自列宁始,俄罗斯(苏联)一直都大而不强,经济是一个难以迈过的坎。

这个坎有多难迈?1980年是苏联国力最巅峰的时刻,由于是计划经济模式,因此只能根据外界估算。不过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其GDP总量最多是美国的67%。

相比之下,1995年的日本要强得多,达到了美国的69.6%。我们也是如此,去年我们的GDP总量高达13.6万亿,就算美国达到了IMF给出的20万亿预期,我们占比也达到了68%。

都是坐第二把交椅的挑战者,苏联的成绩单明显要逊色三分。不过,成绩虽然不好,并不代表苏联没有为此付出过努力。

苏联历史上,经历过三次重大的经济改革,分别来自列宁、赫鲁晓夫和戈尔巴乔夫。

这三人中,列宁无疑是先驱者,1920年就发动了“新经济政策”改革。可惜运行了两年时间,就被斯大林给废除了。

斯大林对苏联的影响是无与伦比的,尤其是经济建设方面。他执政期间,始终施行超高速的重工业化和军事工业化,却漠视民间市场和需求,最终将苏联经济发展成了一个“畸形的怪物”。

甚至在他死后,历任苏联领导人都无法改变他的经济布局。1980年,苏联是凭重工业和军事工业,才将经济总量提到了美国的三分之二。

但苏联的民间市场,却死气沉沉。戎评从这4个数字来逐一分析:

1、发电量

在1980年,美苏都已全面进入电气化时代,民众生活离不开电力供应。可是事实上,苏联对电力建设并不上心,甚至很落后。在这个苏联经济最巅峰的历史时期,发电量只有美国的一半左右。(苏联拥有全球第一座核电站,但发电总量太少)

苏联的地盘是美国的两倍多,人口也比美国多4千万。无论是每平方公里发电量,还是人均用电量,苏联是明显的不及格。

2、塑料产量

上世纪80年代,塑料制品已经相当普及了。尤其是日常生活中,肥皂盒、面盆、衣架……塑料制品延伸到人民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同铁制品相比,塑料无疑拥有更低的成本、更轻的重量,以及更好的耐腐蚀性。但在苏联人眼中,“钢铁洪流”怎么都要比塑料好得多。

那时候苏联的钢铁产量是美国的1.4倍,塑料产量却只有美国的26%。这样的比例,从侧面证实苏联经济对民间市场的忽视。

不注重民众生活细节,又怎么去尊重人民的物质需求?

3、家用车产量

对于现代国民经济来说,汽车产量是值得关注的数字。

为何都说苏联时期极端重视重工业与军事工业?将苏联的坦克产量与家用车产量对比一下,就能看的清清楚楚。

1980年,苏联家用车产量为133万辆,而美国则高达658万辆,占比仅为20.2%。而在坦克方面,苏联的保有量高达55200辆,几乎是美国人的5倍!

不难看出,相较于家用车与民间市场,苏联更青睐坦克与轰隆作响的重工厂。

4、对外贸易额

一个国家的经济结构是否健康,能够从对外贸易中窥见三分。尤其是民间经济,同外贸是紧密相连的。

1980年,美国宣布对苏联进行制裁,包括计算机在内的一系列产品,都不能被运进苏联。那年的莫斯科奥运会,观众们甚至喝不到可口可乐!

这是苏联经济最好的时期,但其外贸总额却惊人的低,只有美国的30.9%。这显然不是一个正常的数字,同GDP相比较,苏联的民间经济,尤其是贸易产生的商业价值很低。

苏联人并非不知道自身的问题,但直到1991年苏联解体,他们始终没有找到对的方法。

赫鲁晓夫上台后,他的“玉米”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可见其改革的“成效”;而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直接把苏联给改“没”了。

直到今天,俄罗斯近三十年的时间里,经济困局仍然徘徊在莫斯科的上空。

普京之困:从地缘到结构

在普京上台前,叶利钦自1991年12月25日开始,就开启了他俄罗斯的总统任期。结果他当了8年总统,俄罗斯经济就崩了8年。GDP从1991年的5179.63亿美元,直接下跌到1999年的1959.06亿,跌幅近63%。

叶利钦的“休克疗法”并没有疗效,反而是俄罗斯人要“休克”了。

看看正在闹“革命”的法国,长达十年的经济超低速增长就能让“黄背心”闹上三个月,俄罗斯人能撑过叶利钦的8年,实属难得,更是不易。

叶利钦一生有两个非凡成就,一是亲手解体了苏联,二是“钦定”了普京。1999年12月31日,他宣布辞去总统职位,将“烂摊子”留给了普京。

普京上台后,经济上的成果是显而易见的。仅第一年,俄罗斯GDP就增长至2597.08亿美元,增幅高达32.57%!可直到2018年,俄罗斯经济总量只和我们的广东省相当。

一个国土面积超过1709万平方公里的国家,经济只能和我们一个18万平方千米的省相当,这是何等的不匹配。造成俄罗斯经济如此疲软的因素很多,戎评将逐条来说。

1、地理气候

俄罗斯国土面积虽大,接近我们的两倍,但其纬度实在是太高了。辽阔的国土,让俄罗斯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高纬度却带来了极大的开发难度。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西伯利亚。

西西伯利亚是平原、中西伯利亚是高原、北西伯利亚是低地,而东西伯利亚则是山地。其中西西伯利亚是亚洲最大、最平整的平原,但这里冬夏温差变化极大。

在它的北部,全年平均气温一般在10℃上下。而南部温暖一些,平均气温可以在25℃左右。这平均气温看上去很宜人,但事实却并非如此。

处于寒冬时,这里的平均气温可以降到-20℃到-25℃,最冷的时候甚至在-50℃以下。更何况高纬度地区冬长夏短,如此气候真的是太糟糕了。

因此,西伯利亚一带虽然资源丰富,但气候不宜居、人口稀少,并且还有着大量的冻土地带。冻土可不好惹,当年我们修青藏铁路,冻土就是横亘在前的一个难关。

在冻土上面搞建设,温度高了就会让冻土融化,然后地基下沉。再过个冬,融化的冻土又给冻上,体积膨胀,地基就歪掉了。稍有不慎,整个工程就会前功尽弃。

看看俄罗斯拥有的四大粮仓,以莫斯科为中心的黑土区、顿河流域、伏尔加河沿岸和外高加索地区。这些区域全都在俄罗斯西部,人口自然也集中于此。

整体来看,俄罗斯人口主要在集中在东西两端,中部和北部的大片土地,全是待开发状态。

2、基础建设

戎评前文提到,前苏联国力最鼎盛时期,发电量仅为美国的一半。那么时至今日,俄罗斯发电量又有多少长进呢?

以2017年为例,全球的发电总量达到255512.8亿千万时,其中我们就贡献了四分之一!不仅发电量位高居世界第一,而且是美俄日三国之和。

美国的发电量位居世界第二,约占16.8%,差不多是俄日德和巴西四国之和。排在第三的,则是另一个人口大国——印度,占比约为5.9%。

这第四名才轮到俄罗斯,发电量为10911.8亿千瓦时,占全球总发电量的4.3%。近30年过去,俄罗斯的发电能力成了美国的四分之一,我们的五分之一,比印度要低27%。

发电量只是基础建设的一部分,此外还有公路建设。“要致富,先修路”。俄罗斯的路,可是一点都不好走。

2016年,俄罗斯著名的问政节目“与普京连线”中,普京回答的第一个问题,就与公路有关。事实上,在俄罗斯能称得上“高速公路”的,不过几千公里,只有美国和我们的零头。

俄罗斯公路是出了名的差,在2016年世界经济论坛的排名里,只能排到第124位。这个排名,与俄罗斯的大国地位是不相衬的。

基础建设是什么?是制造业最重要的配套设施!俄罗斯的基础建设是一个明显的短板,也成了其经济的又一个掣肘。

3、产业布局与结构

俄罗斯继承了苏联大部分的“遗产”,顺便接手的,还有支离破碎的产业结构。

苏联搞生产,实际上是有一套分工体系的。这套体系中,相当一部分重工业产业是建立在白俄罗斯、乌克兰等东欧加盟共和国境内。

白俄罗斯主机械制造也冶金都很强,拥有前苏联十分之一的军工产能。像是俄罗斯“白杨”导弹的发射车的MZKT-79221八轴底盘,就是白俄罗斯明斯克汽车厂的明星产品。

而乌克兰的主打产品,主要是发动机和造船业。尤其是造船业,尼古拉耶夫船厂,即黑海造船厂,是前苏联唯一的航母组装厂。

苏联一解体,其重工业体系就完蛋了。为何俄罗斯的军工技术并不比美国差多少,但其工业能力和出口竞争力要差那么多?最终原因还是落在了产业结构不完整上。

并非俄罗斯只想靠自然资源生存,尽管做石油和天然气生意的确算是躺着挣钱。可事实上,以俄罗斯目前的工业水平,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是不够的。

这些年中国消费者爆买全球,尤其是通过网购,我们可以轻松买到其他国家的优秀产品。但当我们浏览俄罗斯的货物时,看的最多、买的最多的,或许只有伏特加和鱼子酱罢了。

在去年世界杯时,通过镜头我们可以看到,莫斯科街头有美国车、韩国车、德国车、日本车,甚至中国车,唯独难以看到俄罗斯自身的产品。

4、地缘政治

苏联留给俄罗斯的诸多“遗产”中,最令普京难受的,是西方各国的偏见与傲慢。

一个国家想要发展经济,吸引外资投入、找寻贸易伙伴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但无论是西方资本还是西方政府,对俄罗斯都带上了一幅有色眼镜。

在对俄罗斯进行投资时,西方资本会因恐惧俄罗斯的政治结构,而产生诸多疑虑,最终放不开手脚;西方政府则忧虑苏联会因俄罗斯的强大而“复生”,始终保持着距离。

在2011年时,我们进行经济转型,吸引外资逾千亿美元。但也在这一年,有850亿美元从俄罗斯流出。

事实上,自经济危机之后,俄罗斯也进行了经济转型,但地域政治与战略的阻碍,令外资难以在俄罗斯“常驻”。

也正是这个原因,在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爆发后,欧洲诸国可以毫不犹豫地拥护美国,“组团”制裁俄罗斯,并将其延续至今。

对于普京来说,早期的“向西看”战略已经难以实现。欧美诸国并不会因为俄罗斯的经济改革,而对俄罗斯本身产生改观。

这是一种难以打破的、地缘上的隔阂,以及积重难返、刻入骨子里的偏见。

这四个因素实际上是相互纠缠的,气候与环境加大了俄罗斯进行大规模基建的难度,人口分布也让许多地区的基建成了“鸡肋”。

基建不好制造业就难以发展,而制造业一来可以促进整个工业结构转型,二来可以吸引贸易。同时,西方地缘战略同俄罗斯之间隔阂太深,也使得俄罗斯对外贸易存在重重壁垒。

这些问题,是不以普京和俄罗斯人民意志为转移的,想要解决,必须有足够的助力。

向东看,俄罗斯的新起点

近两年,俄罗斯同我们的关系迅速升温,这可不是我们单方面的。

正所谓“一手独拍,虽疾无声。”合作,终究取决于双方的意愿。倘若俄罗斯没有需求,我们又如何能同他们联手呢?

戎评前文提到俄罗斯经济所面对的四个难题,气候条件和地缘政治是普京难以改变的,但另外两点却有着操作空间。

先说基础建设,俄罗斯最大的两个限制,一是技术,二是需求。

1、技术

就技术而言,我们“基建狂魔”的称号可不是随随便便就得来的。从1988年第一条高速公路通车、2008年第一条高铁通车,到如今“双料世界第一”,才多少年?

就算是青藏高原这样恶劣的环境下,我们不一样建成了川藏高速、青藏铁路。我们在基建领域的技术,是俄罗斯最为欠缺的。

去年9月,西安工业集团为俄罗斯莫喀高铁制造的ZDJ9转辙机,和新型外锁闭及安装装置完成了试验试铺,证实这些设备足以在-50℃的环境下工作。

这也是向俄罗斯证明,我们的技术是有保障的。

2、需求

我们搞“一带一路”的目标,是加强各国间的贸易往来,俄罗斯自然也是其中一员。

这贸易需求大了,对俄罗斯的基建要求也就上来了。

这货来货往要交通运输吧?以俄罗斯的气候条件,内陆走水路也只有半年的通航期。走铁路,运力是个难题。

从远东中心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到莫斯科,只能靠西伯利亚大铁路,贸易量上升后,运力就会显得紧张。

更何况俄罗斯中部地区资源丰富,木材、煤炭、有色金属等原材料在国际上也有不小的市场。运到俄罗斯西部的工厂里,加工后再出口就能多赚上一笔。

这也就拉动了俄罗斯的制造业,而制造业的增长,反过来又推动了基建的需求。无论是公路网还是发电量,这些都是制造业的必需品。

说到底,我们的“一带一路”倡议,能够推动俄罗斯对基建的需求。只要有需求,就能推动其基建发展。

今年2月20日,普京发表国情咨文时就谈到,要清除基础设施对经济发展的制约,开发各地区潜力。底气何来?我们给的。

再说俄罗斯的地缘政治。苏联解体后,不少独联体国家仍然保持对俄罗斯的友谊,但这些国家基本都在中亚。

在东欧,除了白俄罗斯,波罗的海三国、乌克兰和波兰态度可是敌对的,高加索地区的阿塞拜疆和格鲁吉亚也是如此。

但有时候,“西边不亮东边亮”,普京在我们这找到了久违的友谊。这一切,还得从两年前说起。

2017年,是我们同俄罗斯的“开局”之年。为何称之为“开局”?重点在于那年7月签署的一份声明——《中俄关于进一步深化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

什么叫进一步深化?加大经济合作。“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合作也是一切合作的基础。

紧接着,去年6月8日,我们向普京颁授了“友谊勋章”。在那场盛典上,普京的一声“达瓦里希”(同志),让到场的俄罗斯人感慨万千,不少人因此热泪盈眶。

中俄合作,对普京和俄罗斯来说,是弥足珍贵的。也正因如此,在苏尔科夫笔下,“普京主义”的确能让俄罗斯适用百年。

普京无疑是一代强人,他的远见不输列宁,手腕不逊斯大林。俄罗斯(苏联)百年历史上,普京当是又一名“掌舵人”。

他的身上,带有浓烈的俄罗斯民族性格。俄罗斯人会被击败,却从不会被击倒。任何一支远征军,无论是拿破仑还是希特勒,都不能征服莫斯科。

在普京的领导下,俄罗斯又一次回归历史顶点。但在普京离开后,俄罗斯又将何去何从?这5个世纪,俄罗斯从扩张到收缩,再扩张,再收缩。

当一代强人出现时,否极泰来;当一代强势消逝后,由盛转衰。这起起伏伏,恰似黑海上的波浪,也是一种历史的大轮回。

俄罗斯就这样从历史走来的,也会这样向未来走去,这就是他们的宿命。


2019-2-27点击数/观注度 34661
 
咨询电话 13910949198 (李桂松)
北京市平谷区中关村科技园区平谷园1区-21594(集群注册)
京ICP备160174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3178号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