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全球精英学院 |
移动通信变迁史 |
来源 | 银杏财经 作者| 汪小楼 编辑| 杨一枝 这几天MWC 2019现场,全球主流厂商第一波5G手机纷纷惊艳亮相,你来我往的姿态更是将“5G”这个概念推向了高潮。 在这之前不久,就连特朗普先生也按耐不住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和爱国热情:要让美国跨过5G直接进入6G。 此举引起了全球热议,其实总统先生心里清楚,如果采用地基通信的方式建设5G,美国无论是在4G基站基础上还是在建设速度上,显然都不是中国的对手,更别谈还前景渺茫的6G了,只不过为时下的5G热找个噱头罢了。 总统先生,吹牛这么厉害,你咋不直接上天呢?不过,特朗普这种反人类常识和满嘴跑火车的说法也不是一次两次了,所以也就见怪不怪了。 言归正传,移动通信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它是如何诞生的?在这期间世界和中国都经历了些什么?华为是如何在该领域崛起?以及特朗普口中的6G到底是什么样? 本文将一一为你解答这些疑惑,如有不实之处,请多多指正! 壹:移动通信元年与1G时代 1897年,一艘名叫“圣保罗”号的邮轮缓慢的行驶在大西洋上,船上或坐或站挤满了人。奇怪的是,所有人脸上都挂着兴奋、期待与焦虑,却无一人发出声响,彷佛虔诚地在等待着一件伟大事物的降临。 突然,一连串“嘀、嘀、嘀”的电报声打破了这原本不该有的平静,这断断续续的声音犹如漆黑夜空中突然闪过的耀眼流星,瞬间划破长空。 只见一人突然跳将起来,大呼:“成功了,成功了,我们终于成功了......”,顿时,所有人沸腾了起来,连海浪击打船舷啪、啪声都被人群欢呼雀跃声盖过。 这个跳起来的人叫马尼克,这一天他在邮船上收到了150KM外的怀特岛发来的无线电报。 也正是这一天,他向世界宣告了一个新生事物—“移动通信”诞生了,世界移动通信的序幕由此拉开..... 虽然学术界一直都不缺乏对世界无线电通信发明人的争议,但是通常1897年被认为是人类移动通信元年。 所有人都不曾想到,这个在当时看起来毫不起眼的历史瞬间,在之后的一百多年时间里,彻底改变了人与世界的联系方式,同时也见证、助推了全球很多科技巨头的起起落落。 由于成本高昂,基础设施缺乏,移动通信技术最早大多用于军方,尤其在二战期间,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20世界70年代,大规模战乱已远离各个国家,全球经济复苏,民用移动通信用户数量规模激增和业务范围扩大,有限的频谱资源供给显然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这时,美国贝尔实验室提出了在移动通信发展史上另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概念—蜂窝小区和频率复用理论。 1978年,贝尔实验室开发出了一款高级移动电话系统,这是第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可以随时随地通信的大容量蜂窝移动通信系统。 紧随着贝尔实验室,日本、英国、加拿大等国也相继开发出属于自己通信系统,这百花争鸣的局面,正式拉开了现代移动通信角逐的帷幕,1G时代来临。 1G无疑是属于摩托罗拉的时代,他不仅是发明了移动电话,而且还是全球AMPS系统的主要设备供应商。早在1972年,时值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与AT&T公司在美国建立移动网络市场这一问题上博弈相持不下。 为了抢占先机,马丁库帕临危受命,迅速在摩托罗拉内部组织起了开发团队,并被要求在六个星期做出移动电话的模型。然而令所有开发团队没有想到的是,直到1983年第一款摩托罗拉8000x问世时,整整花了十年,耗资1亿美金。 虽然摩托罗拉内部为该机型的延迟发售给了一个完美解释:基站建设不足,但是一点都不影响其迅速横扫全球,并且全球无任何可以与之匹敌的竞争对手。 当1987年摩托罗拉进入中国在北京设立代表处时,中国改革开放进入了第9个年头,“姓资姓社”的争论早已变成另一种更为实际发展方针:大力引进西方发达国家先进技术和投资。 放宽政策、万物待复苏无疑是企业家最好的年代。 在同年11月广州举办的第六届全运会上,李经纬在于可口可乐的角逐中成了最大的赢家。200多名工作人员均穿上清一色印有健力宝标志的运动服装、8万名观众每人被赠饮后的一听健力宝饮料罐汇聚成一片橙红色的海洋。 这异常壮观的场面瞬间引爆了所有观众的民族自豪感,甚至有人热泪盈眶大呼“祖国万岁、健力宝万岁.....” 如今,健力宝公司的风头已成了昨日黄花,但发生在这场全运会上的另一件事件,却标志着中国移动通信领域不再是一片空白。当时,广东省为了为第六届全运会提供通信服务,与港澳实现移动通信接轨,率先开始建设900MHz成了中国最早开始步入移动通信的省份。 而此时,身在广州仅百公里开外的任正非却无暇去过多关注全运会带来的民族自豪感和视听盛宴。华为刚刚成立两个月,对于他来说,摆在眼前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如何让公司活下去。 在这之前,任正非的人生经历可用灰色来形容,而对于刚刚成立两个多月的华为的未来,他也一无所知,唯一能做的就是低头研发和为了贷款四处奔波。 1992年,华为研制的大型数字程控交换机终于面世,命运才开始对任正非露出第一缕迟到的微笑。正是有了这一缕微笑,在之后的十几年里,华为让全球所有对手都头疼不已。 贰:2G与3G 进入中国市场后,摩托罗拉推出的第一款机型是Moto 3200,也就是传说中的“大哥大”。高昂的价格让普通民众望而却步,在那个年代,很多人听说过“大哥大”,却很少有人能有缘见其庐山真面目。 有意思的是,改革开放那句“先富帮后富”在“大哥大”面前,华丽转身一变,成了衬托贫富差距最亮眼的标志。 除了风靡一时的“大哥大”,摩托罗拉在中国生产和销售的另一重磅产品当属BP机,这是为中产阶级量身定制。 走在大街上你只要看见有人腰间别着BP机,当传来一阵阵“噼、噼、噼”的响声,持机人转头、操机、看信息,那举手投足间所表现出的优雅从容,你就会知道,这个人一定不是贫下中农。 摩托罗拉在天津开设的第一个工厂就是以BP机为主业,由此切入,很快在中国市场赚得了大笔的钱,而在全球市场更是势不可挡。 当摩托罗拉沉侵在全球市场所取得的成绩沾沾自喜时,2G时代却悄然来临。 2G时代的移动通信系统中,应用最广泛、影响最大、最具代表性的是GSM和IS-95(CDMA)系统。当然,第二代现代移动通信系统能快速在欧盟地区完成统一标准的制定,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密不可分。 在1G时代,欧洲各国采取各自为政的策略,在技术、规模上显然无法与美国正面抗衡。标准不统一也形成了制式太多,标准不统一的局面,这对用户来讲,简直是要命的问题,更何况模拟网本身就存在通话质量一般、保密性差、互不兼容等诸多弱点。 从1985开始,欧盟各国着手GSM系统标准的开发,1988年欧洲邮电委员会的移动通信特别小组完成了技术标准的制订,两年之后开始正式投入商用。 当高通的IS—95登上移动通信的舞台时,GSM已经在欧洲站稳脚跟,快速向全球扩展蔓延,市场份额远远将CDMA抛在身后。 每一次移动通信系统更新迭代,都能拉动一大批产业链的崛起和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2G时代,爱立信和诺基亚近水楼台先得月,迎来了飞速发展成为全球领先的通信设备商和手机厂商。 单一从技术角度来讲,高通CDMA比欧洲GSM更具优势,它通过不同的扩频码来实现多用户在同一时间同一频率上共享。 所以,在2G时代美国不是输的技术、资金,而是速度、规模和一个时代,也因此失去了3G时代的先机。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是第二代的演进和发展,而不是重新建设一个移动网。在2G的基础上,3G增加了强大的多媒体功能,不仅能接收和发送话音、数据信息,而且能接收和发送静、动态图像及其他数据业务;同时3G克服了多径、时延扩展、多址干扰、远近效应、体制问题等技术难题,具有较高的频谱利用率,解决了全世界存在的系统容量问题;系统设备价低,业务服务高质、低价,满足个人通信化要求。 2000年5月,国际电信联盟正式公布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我国提交的TD-SCDMA正式成为国际标准,与欧洲WCDMA、美国CD-MA2000成为3G时代最主流的三大技术之一。 因此也形成了表面上的欧、美、中三足鼎立的格局,其实暗地里谁也不服谁。它们的来龙去脉及国与国之间的斗争早已被扒得底朝天,我们不妨来看看华为在该领域是如何参与角逐和崛起的。 叁:华为与中兴 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在1995年相继开通了GSM数字电话网,这巨大的市场让诺基亚、爱立信等跨国公司垂涎三尺,都纷纷摩拳擦掌,蠢蠢欲动。 全球移动通信行业面临又一次的全面洗牌,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商机,但此时华为在具备绝对竞争优势跨国公司面前,几乎找不到任何存在感。 华为起步之初,虽然依靠“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从一些偏远的城镇电信局突破,迅速抢去了一块大公司们还没有来得及顾及的“蛋糕”。 但是和跨国公司在很多中心城市和发达省份的竞争中,电信部门不信任华为的产品,甚至有些地方的电信部门根本就不知道华为是干什么的,这真是一个令人尴尬的局面。 这时,任正非想出了一个外国同行做梦也不会想到的方法:他游说各地电信局,由华为与电信职工集资成立合资企业。 为了组建这些合资公司,任正非日夜奔波于全国。他本不善与人交流,但是与电信部门的谈判却无往不利,其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他开出的合作条件实在让人难以拒绝。 这种合资模式在四川取得成功后。在之后的一多年时间里,先后与天津、上海、山东、浙江等省市组建了9家合资公司,合资模式让其在之后的几年里很快成为电信市场的垄断型供应商。 在迈出这一步的同时,华为也开始对GSM进行研发。 1996年,华为决定进军GSM业务,负责此项目的是李一男。当时还遭到了来自移动公司的嘲笑:你们继续做GSM也没机会了,不如直接去研究3G。 或许是因为中国移动的一句玩笑话,华为双管齐下,不但继续研发GSM系统,还重金投入研发3G解决方案,这也为华为在3G时代大展拳脚埋下了伏笔。 在做GSM项目时,华为内部绝大部分人认为可以保留一只小团队跟踪CDMA IS95技术,李一男“专横”的得罪了所有人,全部砍掉All in GSM研究,并挖来了东方通信、并日后做出荣耀系列刘江峰团队。 虽然GSM项目最后成功了,但在这期间却错失联通CDMA招标,再加上小灵通的意外崛起,让老对手中兴缩短了与自己的差距。中兴在2001年拿下联通CDMA大笔订单后,中兴开始逆转逆境,之后两家公司除了在国内厮杀外,海外市场更是打得难分难解。 譬如,在2003年印度CDMA450招标中,两家相互拆台,最后不得不以在价格上“比谁低”来分胜负;2005年,在尼泊尔的投标中,两家打得不可开交,最后中兴以390万美元的价格获得了100万线GSM网络建设合同,可真是降到了血本以下。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在市场争夺战中,中兴似乎常常处于被动局面。中兴人似乎更擅长做技术,对做市场缺乏更多应对的招数。在抢夺市场的过程中,华为人则嗅觉灵敏,为了抢客户可谓煞费心机,甚至随时与中兴上演现代版的“短兵相接”。 有一次,中兴的国外客户来了,华为的人不知道怎么得到了这个消息,于是就立马冒充是中兴的人跑到机场去抢客人,中兴的人发现后也立即冲了上去,双方为此争得面红耳赤,只差拳脚相向。 侯为贵喜欢授权,任正非喜欢集权。“掌门人”的不同个性,也体现了两家公司不同的文化差异,所以就有业内人士讲:“如果你看见成群结队的人出现,肯定是华为的人,而如果是单枪匹马,则肯定是中兴的人。” 在当时,中兴、华为之间的价格战早已是公开的秘密,亚、非、拉美都是双方血拼的战场。双方打得一塌糊涂,无所不用其极,与至于很多国外运营商都学会了一个绝招:每逢招标就叫上华为、中兴,作为压价的棋子。 价格战在华为崛起的前期过程中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这种“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打法,虽然很少有人能坚持到最后,但不论哪个时代都是快速抢夺市场份额,占领制高点的不二法宝。 肆:进军欧洲 真正让华为在世界通信领域拥有话语权的是进军俄罗斯、欧洲市场后。 1997年,华为开始进军俄罗斯,当时俄罗斯经历了痛苦的“休克疗法”,经济动荡,一片萧条景象。在这一年之前华为高级副总裁徐直军和几名高管一起去考察了俄罗斯市场,但是在那里待了两周,连客户的影子都找不到,一位业内同行直接开门见山对徐直军说:“俄罗斯根本不会用任何新的交换机,所以不可能与华为合作。” 但是在任正非看来,发达国家市场较成熟,准入门槛较高,进入难度较大,因此,华为选择俄罗斯作为开始,然后可以把这些市场经验拷贝到其他欧洲发达国家。 为此,任正非还亲自去了一趟俄罗斯为华为做宣传,依旧一无所获。紧接着俄罗斯发生了金融危机,整个电信业都停滞、甚至瘫痪,这让华为的处境雪上加霜。 整个1998到1999年,华为除了告诉俄罗斯那句尴尬的“我还在”,没有其他任何语言来刷新自己的存在感。 华为高层几乎一致认为华为的俄罗斯之路走到了尽头,打起了退堂鼓。但是,任正非依旧执拗地认为俄罗斯电信产业会复苏,为了加强这个决定执行力度,他不惜在日内瓦的电信博览会上,对负责俄罗斯市场开拓的爱将李杰立下“军令状”:“如果有一天俄罗斯市场复苏了,而华为却被挡在了门外,你就从这楼上跳下去吧。” 面对任正非冰冷的语气和眼神,李杰默不作声,只忐忑地回答了一个字:好。后来李杰回忆起在莫斯科的岁月和心情,说了一句,莫斯科不相信眼泪。 不得不说,华为在俄罗斯市场能够立足,除了任正非的坚持,命运之神再次眷顾了华为。2000年以后,俄罗斯政局越来越稳定,经济持续转暖,电信市场全面复苏,华为终于抓住了机会。 到今天为止,华为依旧是俄罗斯通信设备的最大供应商,俄罗斯也成为了华为国际市场技术设备最大的出口地区之一。 欧洲是爱立信、诺基亚、朗讯、西门子、阿尔卡特等电信巨头的扎堆的核心区域,是全球最难进入的电信市场之一,而且欧洲厂商在GSM市场上的垄断地位,签订GSM合同的难度又大大高于3G合同。 2001年2月,法国电信运营商NEUF准备在法国全境建设一个骨干光传输网络。 为了建设这个全新的传输网络,NEUF圈定了一个没有华为名字的供应商名单。后来,在阿尔斯通的竭力推荐下,华为获得了参与竞争的机会。 华为给NEUF开出了诱人的条件:将以非常优惠的价格为NEUF建设最初的里昂等两个城市的网络并负责运营3个月,然后交给NEUF进行评估。然而,三个月时间不到,华为就完成任务,并且评估结果也令其十分满意。 初战告捷后,华为获得了NEUF大把合同。到2007年时,华为不但以占据第一的位置和阿尔卡特、思科等公司一道进入NEUF的六大供应商之列,而且几乎所有的法国电信巨头都已成为华为的客户,其中包括法国电信、布伊格电信和SFR移动公司。 华为打响了进军欧洲的第一枪后,便迅速以不同的战术攻城略地,相继在英国、德国、荷兰等国开辟出了自己的市场,迄今为止,华为成为了欧洲电信技术设备最大供应商之一。 伍:从华为看中国通信成长 2000年,一篇名为《华为的冬天》的文章引爆科技圈,当时有很多人怀疑任正非是在作秀,制造舆论为华为壮大声势。在外界看来,当年华为销售额220亿元,利润就达29亿元人民币、位居全国电子百强首位,任正非却在那大谈危机和失败,是何道理? 现在看来,任正非的危机感并非是捕风捉影。当时,华为正开始与中兴进行血腥搏杀、俄罗斯市场遭遇寒冷、陷入与李一男的“港湾”之战、中国的3G产业标准一再延迟,华为重金投入的3G研发前途渺茫,甚至在之后不久还惹上思科的“世纪诉讼”...... 对于国内3G市场迟迟无法启动,任正非还自我解嘲式地说过:“笑到最后的才是真正的胜出者。”但是,当时连他自己都不知道这“一笑”要笑到何时才是个头,有时笑比哭往往更难受。 没想到这一笑就达八年之久,直到2008年12月底,国务院常务会议才通过决议,同意工信部启动3G牌照发放工作。 这无疑是华为苦苦等来的“春天”,华为也凭借着多年的市场积累和技术优势,在爱立信、朗讯、北电、阿尔卡特等众多国际巨头都在争抢的这一杯羹分食了最大的一口,而此时的中兴再也无力与之单独抗衡。 2012年,当华为被爆出销售额超过爱立信,成为全球最大的电信设备供应商时,任正非却一直迟迟不愿意公布这个事实,他认为“华为还没有做好当第一名”的准备,这让外界颇感意外。 在任正非看来,拿到第一名也意味着这一产业也陷入了增长饱和的窘境,华为必须要寻找到下一个万亿级的市场,否则将彻底失去成长的空间,这时,任正非选中了智能手机,并组建新的终端业务部门,由余承东挂帅。 如今,华为智能手机以国内手机行业领头羊的姿态,在全球手机市场与苹果、三星等打得难分难解,虽然其手机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但在4G时代,除了其通信技术设备外,智能手机无疑是其业绩增长的又一大亮点。 “一流企业定标准、二流企业做品牌、三流企业做产品”,到了4G和即将到来的5G时代,你会发现,华为从最开始做产品的三流企业,已经变成一个制定标准、做品牌、做产品一条龙的巨无霸。 华为的成长史也是中国现代通信技术领域的成长史。 而4G中国经济带来的巨变,是所有人有目共睹:譬如,在3G时代大家用UC浏览器加载页面只有十几k每秒,4G可以到十几M每秒,随时随地看电影、直播、开视频、玩游戏等等对普通民众来说都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 滴滴、字节跳动等超级明星企业都是诞生在4G时代,微信、支付宝吹着移动互联网的东风将阿里、腾讯送上神坛,智能手机市场打破国外厂商一家独大的局面,直播、短视频领域更是由雨后春笋....... 而在接下来的5G时代,网络传输速度将会比4G快数百倍,举例来说,一部1G超高画质电影可在3秒之内下载完成。这史无前例的创新,将会是万物互联必不可缺少的基础条件,谁能领导5G,谁就站在了未来信息时代的制高点。 陆:何为6G 回顾世界移动通信发展史,你会发现,除了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外,上升到更高层面是国与国之间的博弈。 1G时代由美国领先;2G时代欧盟一家独大;3G时代口说是欧盟、美国、中国三足鼎立,但实际上是中、美联合抗衡欧盟;4G时代凭借智能手机美国实现了弯道超车,与中国平分秋色。 5G目前闹得沸沸扬扬,最终这主导权花落谁家,参与角逐的各方利益集团究竟鹿死谁手,还犹未可知,不过以目前全球基站建设情况来看,中国绝不会落下。 虽然现在通信技术发展很快,已经覆盖了地球上一半以上的人群,但从整个地球面积来看,目前的通信网络只覆盖了地球表面的8%。 当前我们普遍使用的通信网络属于“地基通信”,由于通信网络最开始是服务于人与人的通信的,所以通信基站的建设从成本和稳定性考虑,主要分布在人口相对密集的地方,只有这样通信公司才能收回成本。 这种通信网络的部署方式很少能够覆盖人烟稀少的区域,即便在要求普遍服务的我国,进入沙漠地区也照样没有手机信号。这也是国人出国的时候感觉国外高速路上经常没有手机信号的原因,因为在人员较少的地方设立基站根本收不回来成本。 然而,边远地区并不意味着不需要通信服务。更进一步,没有人的地方并不意味着就不需要通信。甚至恰恰是因为人烟稀少,才尤其需要通信保障,比如海洋上的钻井平台、大洋上航行的船。还有一个大问题是,一旦出现灾情或险情,地基通信往往会瘫痪,导致救援十分不便。 其实这些通信需求一直都存在,那怎么解决呢?答案或许就是6G了,简单来讲也就是“地基通信”升级为“天基通信”。 谷歌曾提出过一种「天基通信」方案,即热气球网络计划。该计划是把通信基站吊装在特制的热气球上,然后漂浮在2万米的高空,并依靠算法动态调整热气球的位置,以满足地面偏远地区的通信所需。 这个项目的难点是怎么精确控制热气球的运动,实现多球协同工作,后来谷歌这一计划几乎夭折。以目前全球通信技术实力来看,人类攻克这一难题仍然还有一大段距离。 参考资料: 《激荡四十年》 《任正非传》 《移动通信原理、技术与系统》 《现代移动通信技术及运用》 《进击的数据》 |
|||
2019-3-2 35843 | |||
|
咨询电话 13910949198 (李桂松) |
北京市平谷区中关村科技园区平谷园1区-21594(集群注册) |
京ICP备16017448号 |
技术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