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全球精英学院 |
雷军提案力推商业航天,是哗众取宠吗? |
来源:观学院微信ID:guanschool 据中国日报消息,近日小米集团创始人雷军在两会建言加快推动航天立法,大力发展商业航天产业。网络上有不少人认为航天领域是国家的事,雷军只是哗众取宠,更有嘲弄小米本身的核心技术还没弄好,雷军再怎么折腾也成不了马斯克。 其实,大家对商业航天还存在不少误解,就好像大家潜意识里一定觉得造火箭比造车贵一样。事实上,商业航天不止有Space X,中国也有很多企业在做,这也是第二太空竞赛的主要特征。下面跟大家分享一段去年观学院的演讲,详细分析以马斯克为代表的商业航天势力从何而来,以及中国面临的挑战。 孙佳山 中国艺术研究院学者 商业航天为何出现,还要先从太空竞赛的历史说起。 第一次太空竞赛,冷战时期美苏开展星球大战,因为苏联遥遥领先,美国压力很大,将近5%的GDP都拨给了NASA,这个国家敢这么花钱,在历史上只出现过一次。当时美国也在割肉,他们的心也在滴血,觉得太奢侈了。 对于苏联也是一样,90年代末,我们国家总结苏联解体的原因,其中一条就是上了美国太空竞赛的当,拖垮了国民经济。第一次太空竞赛的基本特征就是贵。 到了第二次太空竞赛,地主也不敢这么花钱了,美国给NASA每年的经费直线下降到了GDP的0.5%。 为什么以马斯克为代表的商业航天力量能够出现?大家知道美国是一个军工金融的联合体,在军工业有大量跨国垄断资本,在冷战期间,NASA要发射卫星,找的是军方的承包商美国联合发射联盟(ULA),发射一次将近5亿美元,冷战高潮时NASA每年不差钱,随便花,但后来就玩不下去了。 在这个背景下,商业航天的历史闸门就打开了。以马斯克为例,他在2001年卖了PayPal,圈了一笔钱,开始投资Space X。从2002年到2008年,经历三次发射失败后,猎鹰1号终于发射成功。 但神话的产生是有原因,因为不管是谁,不管有多少钱,从零开始研究火箭都是不可能。Space X自己也发过官方声明,NASA向他们开放了阿波罗登月技术。 这些跟中国又有什么关系呢?因为早在2012年,马斯克曾写过一封公开信“为什么我们可以打败中国航天”。为什么马斯克敢放出这个话?原因是便宜。我们正常的长征的发射是七千多万美元,Space X则是五千四百美元。 说到这里,第二次太空竞赛的一个突出特征就出来了,即商业资本的进入。中国也有大量的民营企业家在做这个事情。 雷军投资了星级荣耀、银河航天、深蓝航天、千乘搜索 大家觉得造车贵还是造火箭贵?大家觉得肯定是上天贵。事实不是这样,在造车这件事,我们国内也有很多新能源汽车,虽然比美国稍微滞后一点,但基本上也是同步进行的,这几年可以听到有中国造车的创始人说没想到这么烧钱。 为什么说造火箭便宜?因为造车的零部件所涉及的产业链过多,这意味着资本要素要从头进入到所有环节,比如说玻璃、电路、雨刷、轮胎等等。 但是造火箭不是这样的,就像刚才说的,个人没有能力完成的,没有国家技术支持,给多少钱也做不成。国家只要让你玩,给你提供基础设施之后,真正的零部件的产业链非常短,在资本投入上,可能比造车要少一个0的资金需求。 NASA在经费被大幅压缩的情况下,转移技术,投资Space X的自救过程的背后实际上是军民融合的问题。 军民融合最早是美国在90年代末提出来的。我们国家在2012年十八大上也提出了军民融合,并在2015年上升为国家战略。军民融合并不是军转民、民转军这些简单的表述,它的真正意义是找到整个国家从官方到民间利益的最大公约数,最大程度上释放社会活力。 如果以第一次太空竞赛为参照,你会发现目前我们国家还处于一个传统的举国体制的转型过程,还没有找到一个有效的协调官方和民间商业资本之间共同利益,释放社会活力的可持续的长期的运行机制,我们还在摸索,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抛除意识形态来看,美国式的混合所有制确实有非常大的优点,因为它可以不断地释放社会活力。当然,这并不说我们什么事都要跟美国对标,只是在这方面他们有成功的经验。 在经济层面,我们商业的资本能不能找到一个稳定的投融资机制?比如说上海科创板已经推出来了,能不能跟我们今天科技创新浪潮相结合?这也是摆在我们今天这个社会的又一项基本议题。 另外,开展外太空探索,这里面有一个非常直接的目的,就是经济利益。不管是小布什曾经宣称重返月球,还是马斯克说要在火星退休,这些表述背后也跟国家利益有关系。因为在第二次太空竞赛中,外太空成为了资本主义的新边疆。 2015年,奥巴马签署了《美国商业太空发射竞争法案》,允许私人进行太空采矿。所以有着商业资本的航天公司也可以参与,每次有彗星、小行星经过,它们就可以发射一个飞船拦路抢劫、开采资源,这些说起来有点科幻,实际上是一个很资本逻辑的一件事。 这个巨大的经济利益大到什么程度呢,恐怕不是我们今天能够估量到的。而且它将对现有的地球资源构成的价值体系造成极大的冲击。在这个意义上,谁先做到这件事,谁就抢占了先机。 我为什么要在现在讲这个话题?因为我觉得历史的临界点可能在未来的一两年之内就要到了。未来会有大量概念性的东西一步一步地变为现实,我可以给大家大致描绘一下: 2019年,中国人会对月球拥有一个更深刻的掌握,嫦娥四号中国式登陆车会对月球背面全息呈现;到20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航天法》正式颁布,中国人对火星的探索也将进入基本议程;2021至2022年,逐渐完成近地轨道太空旅行;2020年国际空间站坠海后,中国人将有自己的空间站…… 当然商业航天也并不全是国家层面的事,而是可以跟我们日常生活高度绑定的。两年前,TF BOYS王俊凯的粉丝就往太空发了一个卫星,为偶像庆生。我相信在座的所有人,有生之年都有机会去近地轨道做一个短程的太空旅行。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的人,可能五年之后卖了房子就能去一趟太空…… 这些激烈的变化都会不断地进入我们的生活,关键是我们的政治架构、经济利益、审美和想象力,包括我们的话语呈现,都准备好了吗?这恐怕是漫长的挑战。 |
|||
2019-3-10 10392 | |||
|
咨询电话 13910949198 (李桂松) |
北京市平谷区中关村科技园区平谷园1区-21594(集群注册) |
京ICP备16017448号 |
技术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