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球精英学院    
孙锡良:教育部能否把这四件事做好?

原创: sunxiliang2014  孙锡良

有很多人都讲中国教育很失败,我就不承认这个观点。我始终认为,中国教育出现的新问题虽然很多,但并不能掩盖中国教育在总量与质量上的进步,我们应该讨论的是如何把教育办得更好,而不是急于全盘否定教育整体。

一、教育部能公开和调整“贫困助学金”的使用吗?

前不久,有人反映有富家学生领取贫困助学金,让很多人感到很震惊。其实,这真不是新现象,应该存在了很多年。当然,富家小孩领助学金还并不严重。严重的是很多不贫困但又够不上富裕家庭的学生在享受助学金。据教育回应,中国去年有1亿人次享受了2000多亿贫困助学金。

我是第一次听说这个数,令人兴奋,又促人思考。兴奋的是,国家太重视教育了,太关心贫困学生了。为什么会促人思考?因为数额太庞大了,让人意想不到的数字。面对这样一个数据,本人想对教育主管部门提几个想法。

其一、贫困助学金的使用能不能更公开透明一点?2000多亿,按地区是如何分配的?城乡是如何分配的?大、中、小学是如何分配的?不需要特别细的公示,只需要把各类结构讲清楚就行。我们一直在强调精准扶贫,教育助学金当然必然精准。既然精准,就不应该出现“感动中国”节目中张玉滚老师那个学校出现的情况,因为那不是几十年前的事,是近在眼前的事,几千亿投下去,还有让全国人感动得流泪的苦难学校和苦难老师?这精准吗?与之相对应的是,不少富裕省市县也能拿到贫困助学金。这说明,在对这笔钱做预算时,并没有一个非常精准的方案,还是靠经验主义,还是有见者有份的利益观。教育部如果能对这笔巨款做个公示,群众会为你提供更精确的预算建议。

其二、建议对贫困生进行相对有指导意义的标准确定。中小学的情况,我不是特别清楚,大学的情况,我是知道一些的。教育部并没有给出贫困生的相对标准,贫困助学金实际上是按人头划拨的,到了学校以后,学校基本上又是以人头划到各班级。这就形成了一个特别奇怪的现象,不管你班上有没有贫困生,反正能领一笔钱。怎么分这笔钱?真有贫困生,大家还是会留一部分给他。有些班,没有明显突出的贫困生,那就只好平分了。还有一种情况,部分不怎么贫困又不太富裕的孩子学会了贫困,看到大家都差不多,你可以领,我也可以领,大不了轮流领。

其三、对学生建诚信档案的工作刻不容缓。我在上面讲了大学贫困助学资金模糊分配的问题,有些人可能认为只是个别现象,真不是,有相当大的代表性。不贫困的学生申请贫困助学金,最大的危害实际上不是钱的问题,是品质变坏的问题,是诚信缺失的问题,这种贪小便宜的思想会慢慢带到他们的人生道路上。他们为什么乐于且敢于贪这个便宜?因为不会带来严重后果。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之一是建立可追溯的诚信档案制度,凡属以假证明获取贫困助学金或无贫困证明也获取贫困助学金的学生,都将以不诚信行为记入档案,并且终身随档案走。有了这把剑,虽然不会完全堵绝造假,但会震慑到很多人,家长不会轻易用造假来害孩子一生,成年大学生一般懂得掂量掂量。诚信档案,不只是用于规范贫困助学金,还可以覆盖到学生的全学业过程,一切不诚信的学业活动都将记入其中。

其四、贫困助学金到底该帮助哪里?真实贫困的那部分学生,不管在哪里,当然都应该得到帮助。如果真能做到精准扶助贫困学生,我个人认为,高校助学金至少可以压缩五成以上,甚至还可以压缩更多。因为教育部未公布资金拨付表,暂不知道高校拿了多少钱,也不知道富裕地区拿了多少钱。教育部如果能把这两块钱中的不合理部分核准清楚,当可算是一大功绩。挤出来的钱再投到哪里?贫困县农村和西部地区。投到这两块,不一定是直接用到学生身上,也可以投到基础设施、教师培养和学生生活上面。我现在印象不太深,大概五年前,大学里头,本科生每个班每个人头的年贫困助学金应该不低于600元,按全国在校大学生超过三千万的总数推算一下,拨付到大学的助学金应该可以挤出100亿元左右,其它途径的挤出空间还可以由主管部门进行调研。总而言之,目前的扶贫助学确实不精准,有大力改革的必要,若能从2000亿中挤出几百亿不合理成分转至教育落后地区,该是多大的帮助啊!

二、自主招生和综合评价招生模式能否全面停止?

最早喊出自主招生的堂皇理由是招天才怪才,后来,随着各校自主权的扩大,奇才怪才没招到,却招了很多庸才和钱财。其实,大家心里都清楚,天才是极少见的,怪才也是极少见的,哪能大批量涌现?一大批量了,且能享受很多优惠,问题就必然会突出。2019年,教育部重视问题了,开始改革,压缩指标,加大对竞赛的管理,难度变大了。这是不是就算成功?本人并不这么认为。我不认为中国需要给“奇才怪才”这么大的通道,个别现象,个别解决就行了,完全不需要单列一个高考路径,必须全面取消自主招生,偶尔冒出来几个天才,由北大清化等几所学校考察录取就行了,大可不必全国铺开。综合评价,一般老百姓还不知道,是近几年才兴起的新录取模式,有点类似自主招生,只是把程序都放在高考分数出来以后进行,优惠的分数不等,看报名人数而定。谁综合素质高,谁综合素质低,全凭“专家”在极短时间内的慧眼,五六个提问有时就能决定一个孩子的命运,也是挺残酷的,尤其对农村孩子不利。这种录取方式也要取消。在中国,凡属有取巧的地方,那个“巧”就很值钱。

三、教育部能否拿出勇气来重新审视所谓的“新高考”?

这个问题我不是第一次提,也不只有我在提,全国很多人都在提,试点地区的问题非常突出。一项新改革,试点就不成功,或者说到处打补丁,还要硬着头皮往全局推,是认定自己掌握了绝对真理吗?不少新加入的省份,给学生设定两个方向的必选课,一个大方向必选物理(因为之前试点省份物理报考比例过低),另一个大方向必选历史,然后再在其它四科中挑选两门,英语还是150分权重的必考课。这实际上就是引导分文理方向,跟旧文理分科换汤不换药,只稍灵活一点点。这个“一点点”绝对不会给教育带来什么创新效益。一项不成熟甚至是有明显缺陷的制度,还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去培训全国各地的教育机构及教师,让这么大一个国家的十几亿人成为试验品,左一翻,右一炒,折腾来,折腾去,合适么?不能总认为,反正高考指挥棒在我手里,谁反抗都无效。统一高考本是公平的好事,但如果这个绝对统一权变成了逼迫所有人必须服从的大棒,代价可能太大了点。本人希望,暂停新高考全国推广,重新公布两三套可供讨论的方案,全国范围内听取意见,至少酝酿两年再确定最好的改革路径。改革旧事物,需要勇气;把不妥的改革改过来,更需要勇气;从起步就开始处处打补丁的改革,一定要拿出百倍的勇气果断中止。

四、教育部减负了,宝宝就能高兴?

教育部长讲:宝宝不高兴,问题很严重。从他的表态可以看出,教育部对中小学生减负的决心很大,其目的当然是让宝宝快乐起来,让青少年在年长阶段不再深陷题海之中。

然而,我很想反问的是:教育部减负了,宝宝就高兴了?恐怕不见得。减负这个东西喊了不止一两年,各地教育部门早就推出减负措施了,有些地方规定小学一年级至三年级课后零作业,放学就可以安心玩。真相又如何呢?不要说小学,幼儿园就开始拼了,园内不让教,辅导班教,教育部取消很多不合规机构,还有很多合规的机构,如果都取消,家长还会有办法。花不起钱送进机构的家长,就把孩子送给托管的私人家里学点知识,实在不行,就自己在家里补。总而言之,校内轻松了,回家后,还是没得孩子们轻松的。

为什么会这样?大家都懂,高考指挥棒。升学率这么高了,指挥棒为什么还能如此有魔力?因为整体升学率高不代表优质学校升学率高。为什么全民都不切实际地让自己孩子往优质学校挤?因为优质学校的学生整体就业待遇要好很多,最后会形成一个极大的两极分化阶级分类。别看媒体把个别技师的薪水待遇吹得那么好,如果你观察整体阶层现实,少数几个技师的高待遇完全无法表征整个工农阶级的待遇严重偏低,更无法表征社会阶层的严重分化。可以下结论:极其突出的两极分化分配格局让所有有关减负的教育改革全部失效,无论推什么新政策都是废纸。

我觉得,宝宝高不高兴,真不只取决于其年少,而取决于其一生,未来若不能挤进金字塔中上层,他们可能一辈子不高兴,这才是亿万普通中国家长内心最痛苦的地方。不走共富道路,减负无解,孩子再累,也怪不得教育部,因为教育部不决定整个社会的分配格局。

附言:每年两会,政协委员都要参拜孙中山,不拜毛泽东。我在两年前写了文章,提了些意见,没什么用,不想再为难委员们了。我只想说:你的队伍再长,还是没有参观纪念堂的群众队伍长。

写于2019年3月4日星期一


2019-3-14点击数/观注度 10533
 
咨询电话 13910949198 (李桂松)
北京市平谷区中关村科技园区平谷园1区-21594(集群注册)
京ICP备160174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3178号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