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所有 |
张维为《这就是中国》第十五期:“一带一路”的机遇与未来 |
张维为:复旦大学特聘教授,中国研究院院长,春秋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来源:观察者网 关键字: 一带一路,文明型国家,中国崛起 【“任何一个国家,包括中国,如果抓住了‘一带一路’,就抓住了机遇,抓住了未来,某种意义上就赢得了全世界。” 近日,东方卫视政论节目《这就是中国》每周一晚21:30持续热播。每期节目中,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张维为教授将结合自身经历,从国内外热点、难点问题切入,讲述中国崛起的逻辑,建构中国话语。 在4月22日的第十五期节目中,张维为教授讲述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解释这一倡议对于中国的意义。 观察者网整理节目演讲与问答部分,以飨读者。】 张维为: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借这个机会,我来谈一谈自己关于“一带一路”的一些思考。 今年两会,外交部长王毅举行了一场记者会,有一段非常精彩的讲话。他说,美国有一些人想和中国脱钩,但是和中国脱钩就是和机遇脱钩,就是和未来脱钩,就是某种意义上和世界脱钩。这段话,很好地展示了一种中国自信。 反过来也一样,任何一个国家,包括中国,如果抓住了“一带一路”,就抓住了机遇,抓住了未来,某种意义上就赢得了整个世界。 那么现在我想谈谈“一带一路”与机遇的问题。大家知道,“一带一路”这个倡议,是习近平主席在2013年提出的,主要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以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习近平主席把“一带一路”比喻成中国这只大鹏所插上的两只翅膀,如果建设好了,大鹏就可以飞得更高更远。这是非常形象的描述,也是中国进入新时代之后,对整个中国的开放空间布局一个非常长远的统筹思考。 中国模式的特点就在于,它有比较长远的思考,而且一旦确定下来,采取行动的速度比较快。正因此,在六年不到的时间里,“一带一路”已经成为当今世界规模最大的合作平台,也是最受欢迎的公共产品之一,甚至于我都不想加“之一”。 截至今年3月,已经有123个国家,29个国际组织,同中国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的合作文件。这就表明,世界上多数国家对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表示了信任与支持。 西方国家总是以国际社会自居,然而,多数国家并非西方国家。国际社会,也是由世界各国共同组成的。现在世界上多数国家都认同“一带一路”,意味着它给多数国家提供了发展机遇。我记得王毅外长在两会上一口气举了八个例子,来说明“一带一路”给参加国所带来的机遇。我们首先简单地回顾一下他举的这八个案例。 第一个案例,通过“一带一路”合作,东部非洲有了第一条高速公路。这条高速公路建在埃塞俄比亚,完全采用中国技术、中国标准。 第二个案例,马尔代夫的第一座跨海大桥,中马友谊大桥工程由大型国企中交集团建设。这个项目技术难度非常大,所在海域被称为“恶魔之海”,但是中国人硬是把这个桥建成了,这说明我们的国企技术能力非常强。 第三个案例是白俄罗斯第一次拥有自己的轿车制造业,是由民营企业家李书福的吉利集团和白俄罗斯合资建设,生产吉利的博越SUV。我记得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说“非常感谢中国,中国帮我们实现了轿车梦”。回想一下,中国崛起之精彩就在于,一个泥腿子出生的农民企业家李书福,现在已经是德国奔驰公司的最大股东。对他而言,这个白俄罗斯项目可能只是小菜一碟。 第四个案例,哈萨克斯坦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出海通道。现在,哈萨克斯坦生产的小麦,可以直接通过连云港发往东南亚,打通了“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联系。 第五个案例,东南亚一些国家正在中国帮助下施工建设高铁,包括印尼、泰国,目前都有铁路项目正在建设当中。 第六个案例是肯尼亚的蒙内铁路,蒙巴萨到内罗毕。这个项目为当地创造了将近5万个工作岗位,拉动GDP增长达到1.5%,这是一个很成功的案例。 第七个案例是在乌兹别克斯坦,中国公司帮助当地打通了一条施工难度非常高的隧道,使得当地老百姓现在只需要十来分钟,就可以通过过去坐火车需要几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绕道通过的道路。这是世界上难度最大的隧道项目之一,几十公里的隧道,需要经过七个不同的地质断层。很多其他国家的公司,包括欧美公司,都对此望而生畏。但是我们的中铁集团硬是把它啃了下来,向世界展示了当今中国工程的品质。 第八个案例是中欧班列,目前亚欧大陆上距离最长的合作纽带。短短几年间,从零开始,到现在已经累计超过一万多列次。三条主要通道,一条是西部通道,主要连接中国中西部,包括重庆、成都等大城市,经新疆霍尔果斯出境;一条是中部通道,主要连接东北地区,经二连浩特出境;另外一条是东部通道,主要连接东南部沿海地区,从世界最大的小商品集散地义乌,经满洲里开往欧洲。 我个人觉得,我们现在宣传“一带一路”,往往强调我们对别人的帮助。实际上,我们也应该适当讲讲“一带一路”给中国企业,给中国带来的利益和好处。 “一带一路”之所以广受欢迎,是因为我们奉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根本上由市场机制来驱动。只要坚持这一条,实际上不用太担心国家会在其中承担亏损,而是企业家会根据市场经济作出自己的判断。 中国现在已经在 “一带一路”沿线建立了80多个不同类型的工业园区。这是我们国内一套比较成熟的方法,许多国内的企业非常熟悉,外国企业也比较熟悉,主要包括园区+物流+企业+住宅区等等配套。这吸引了很多中外企业,到园区去投资、去生产,由园区集中提供法律、物流等各项服务。 同时,中国已经有很多项目,展示了非常好的示范效应,建立起比较好的口碑。有了这些,合同就会源源不断。西方一些国家对中国的“一带一路”耿耿于怀,在我看来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妒忌。 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指责主要存在几种说法。一种是说中国给人家提供贷款,造成了所谓的“债务陷阱”。但是,中国的贷款与西方贷款存在很大不同,中国的贷款绝大部分都具有建设性,实实在在地创造了很多的优质资产,这些资产将来会升值或已经升值了。 还有一种指责,认为中国在搞“新殖民主义”,这种说法在非洲多数国家没有人相信。每两年,中国会举办一次中非合作论坛高峰会议。每次参加这个论坛的非洲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相比于参加非盟最高峰会的领导人还要多。 不久前,马来西亚总统马哈蒂尔,一定程度上他被西方视为对“一带一路”有些怀疑的第三世界领导人。他这么说:“中国作为我们的邻国,已经有两千多年了,但它从来没有征服我们。但是1509年的时候,欧洲人来了,两年时间就征服了马来西亚”。关于西方所谓的“债务陷阱”,马哈蒂尔说:“中国人天性上是非常棒的商人,而那些国家是否从中国借了钱就要陷入陷阱,这是这些国家自己做的决定,马来西亚也会根据自己的需要作出决定”。记者就问如果你只能在美国和中国之间做一个选择,你会选谁?他说:“目前我认为,美国做事情非常反复无常。这个时候,我们得接受,中国与我们很近,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我们想从中国增长的财富中获益”。 今天美国还在拼命阻拦“一带一路”倡议,但是西方确实是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了。意大利不顾美国的反对,不久前与中国签署了双方推动“一带一路”的谅解备忘录,意大利是西方七国集团中率先和中国签署这个协议的国家。 此外,当时中国倡议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美国说我们的盟友一个都不要加入。结果是,英国带头加入,几乎所有的欧洲国家都加入了。没有加入的是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少数几个西方国家,但现在其中有些国家也在研究是否需要加入。 下面我想花一点时间跟大家谈谈“一带一路”的未来。为什么我们对“一带一路”倡议比较自信?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中国是一个文明型国家,中国崛起是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 在第六、第七期节目中,我们谈过“文明型国家”这个概念。有意思的是,之后不到一个星期,英国《金融时报》的一位主笔,拉赫曼先生写了一篇评论文章,标题就是《文明型国家的崛起》。他不一定看了这个节目,尽管我们这个节目在海外华人中影响也比较大,但是他读过我的这本书,《中国震撼:一个文明型国家崛起》。我和他是老朋友,有过多次长时间的交谈。所以我老讲中国人要自信,中国的学者要自信,要用中国概念和中国话语去影响世界,影响西方。 他在这篇文章中将“文明型国家”这个概念泛化了。他说,西方国家过去一直宣传普世价值,但现在中国人说自己是一个文明型国家,印度人也说自己是一个文明型国家,俄罗斯人也说自己是一个独特的文明,土耳其人也说自己是一个独特的文明,现在甚至连支持特朗普的美国保守主义学者,也说美国是一个独特的文明。应该说,拉赫曼非常敏锐地注意到了这个世界的变化,注意到了世界文明多样性的事实。这对文明型国家的研究也有所启发。 回到我自己归纳的文明型国家的“四超”,我简单地分析一下这“四超”与“一带一路”未来的关系。 首先是超大型人口规模,中国的人口规模大约是100个普通欧洲国家规模之和。中国每年培养的工程师数量,超过了美国、日本、德国的总和。随着“一带一路”迅速扩展,每天都有至少上千名中国工程师飞往世界各地,参加各种“一带一路”项目。高素质的工程师队伍,高素质的劳动力大军,使中国得以形成世界最完整和最齐全的生产链、产业链。 短短40年,中国已经形成世界最大的中产阶层,向世界输出最多的游客,消费能力高于西方游客,甚至高出很多。中国人热爱储蓄的文化,又使得中国保持了全球最大的人民币储蓄和外汇储备,中国迅速成为世界向外投资的最大对外投资国之一。2018年,按照美元官方汇率计算,中国国内的消费规模已接近6万亿美元;如果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已经形成了世界最大的消费市场。 这一切为“一带一路”提供了超大型规模的人才储备、商品、资金和市场条件,而且这些条件会随着“一带一路”的深入发展,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会越来越好。 第二点是超广阔的疆域国土,它意味着中国具有超强的地缘文明辐射力。中国既是一个大陆国家,又是一个海洋国家。自从十五、十六世纪欧洲的“地理大发现”以来,随着西方力量上升,海洋文明和海权明显地压倒了大陆文明和陆权。坦率讲,以大陆文明为特征的古丝绸之路,就这样逐步逐步地走衰,最终消失。 迄今为止,全球产业链几乎都是沿着海岸线配置,导致内陆国家和内陆地区的普遍衰落或者落后。“一带一路”倡议成为一个新载体,推动互联互通和各项要素流通,使得中国内地和许多内陆国家,将从商贸开放的后方一跃成为前沿。例如,中欧班列使中国新疆、四川、重庆、河南等地,以及中亚地区和中东欧板块,都成为世界商贸开放的前沿。在这个意义上,“一带一路”正在纠正过去四五百年所形成的,海洋文明对大陆文明的主导地位。 如果说自“地理大发现”起,海洋文明持续影响了世界四五百年,带来整个西方世界的崛起,那么“一带一路”正在开启一个海陆文明再平衡的进程。它将会为众多国家和地区带来大量发展机遇,以及超长的增长期。广义上讲,“一带一路”可能推动建构一种新的地缘文明,它将超越西方传统的地缘政治和零和博弈,不再以邻为壑,而是以合作共赢为基调。当然,这肯定需要一个长期的互动与合作过程。 下面讲讲第三个“超”,超悠久的历史传统。中国有着极为丰富的历史资源,来塑造新型的全球化。西方历史上有上千年的宗教战争、宗教冲突,而中国历史上鲜有宗教战争,儒释道形成了兼容并蓄的关系。 中国传统宗教有一个优点,即它是非政治化的,这是伟大的传承。在今天的全球治理中如何处理不同文明的关系,不同文化的关系,不同宗教的关系,中国的传统智慧是非常宝贵的资源。这意味着,中国对其他文明、其他文化具备尊重的基础,因此,中国也有可能为世界提供更加中性的公共产品,从而在国际事务中主持公道。 这在中非关系中,得到了较好的体现。大家知道,非洲国家过去大部分是欧洲大国的殖民地。欧洲大国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从西非的加纳,到东非的肯尼亚,所搭乘的航班需要到伦敦转机,是以伦敦为中心的。中国不一样,中国的“一带一路”目的在于帮助非洲国家内部建立现代交通网络,包括高速公路网、铁路网,区域航空网。西方媒体散布的所谓“中国正在非洲搞殖民主义”,应该说这种谣言不攻自破。 最后一点是超丰富的文化积淀。这意味着中国文化传统中的许多理念和实践,包括民本主义、合作共赢、协商民主,现在可以成为引领“一带一路”的核心理念。 民本主义意味着“一带一路”高度重视改善民生。我们反复讨论过,政治一定要落实到民生方面的改善,现在我们称之为“获得感”。“一带一路”所提倡的“要致富,先修路”,本身就是中国民本主义理念和实践的产物。 “合作共赢”的背后,是中国文化中“推己及人”、“同舟共济”、“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理念的伟大传承。“一带一路”所坚持的“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我认为是新型国际关系的黄金法则,近乎完美地体现了中国人信奉的“协商民主”。 今年一月,德国总理默克尔在达沃斯演讲,我当时在现场听到她的讲话。她说:“中国已经崛起了,我们西方要正视这个事实,要在国际治理中,在国际制度安排中,比方说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改革中,让中国发挥更大的作用。但这方面我们走得太慢了,中国人就决定自己干,并且自己开始干起来了。所以他们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绸之路基金,大规模地推动‘一带一路’倡议等等”。 当然,这应该是她的一家之言。但是我认为,她从一个角度指出现代国际治理体系确实需要与时俱进,需要很多方面的改革,否则无法适应包括中国在内的整个非西方板块的崛起。例如,发展中国家对基础设施有着巨大需求,但西方主导的国际秩序迟迟不予回应,所以中国是顺势切中时弊,推出“一带一路”倡议,一下子获得多数发展中国家的积极响应。 这使我想起1987年,邓小平会见坦桑尼亚前总统尼雷尔,我作为翻译在场。当时,尼雷尔担任南方委员会主席,南方是指发展中国家。邓小平对他说,你们南方委员会要处理的事情,就是南北问题,还有南南问题。人类要发展,不解决南北问题不行。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关系问题,现在的趋势是富的越富,穷的越穷,五分之一越来越富,五分之四越来越穷。不解决这样的问题,人类就没有办法进步;发展中国家不摆脱贫困,发达国家要发展也会遇到障碍。解决办法是南南之间发展合作,并且加强南北对话。 今天再听这样的讲话,仍然还是发聋振聩。如果发展中国家能够发展起来,对西方国家也有好处,它可以提供更大的市场。但西方国家在世界范围内,玩赢者通吃的游戏已经上瘾了,要改邪归正不容易。随着中国崛起,这一情况在改变,我们该说的话一定要说,该讲的道理一定要讲。而且中国有实力,不仅这么说,而且带头这么做。最终我相信,形势比人强。 现在有些西方国家还不适应,有点不知所措,随着时间推移,有些西方国家已经开始意识到与中国合作的必要性,共建“一带一路”。意大利经济发展部副部长杰拉奇,就在博鳌论坛上讲,据他了解,至少还有两个G7国家也想加入“一带一路”。 我想这将是大势所趋。今天就和大家聊这些,谢谢大家 。 Q1:张老师您好,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我叫陈梦清(音),来自泰国。许多国家认为,“一带一路”项目背后的目的不明确,让它们不免会感觉到威胁感。 张维为:实际上很多国家的媒体受西方媒体影响。西方媒体将“一带一路”,看成中国在推行扩张主义,搞地缘政治。我们当然无法控制西方媒体,但是我们可以扎扎实实地看看这些项目产生的结果,确实带来了很大的收益。这就说明,无论西方说什么,最终要看事实上东南亚和中国“一带一路”合作所取得的具体成果。 马泽晨(节目嘉宾):补充一个小观察,这次国家领导人访欧,跟意大利签署了谅解备忘录。这个时候,意大利领导人孔特有一个表态,他说西方媒体宣扬“一带一路”具有压迫性,包括具体的要求和义务;实际上,“一带一路”谅解备忘录,只是说明意大利加入了这么一个合作框架,并且在这一框架下进行具体的谈判。这是孔特关于“一带一路”的看法,指出“一带一路”并非是胁迫、威胁,不是这个意思。 叶青林(节目嘉宾):我还想补充一两个数据。大家可以去看一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尤其是东南亚、印度、非洲国家,他们使用的智能手机80%以上都是中国制造。很多过去我们耳熟能详的小家电,现在在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是非常非常受欢迎的电器。 张维为:国际组织皮尤中心,每年在世界各地做“你对中国人的印象”调查。以非洲为例,非洲多数老百姓很欢迎中国投资。你也可以研究中国和非州的贸易,中国和东南亚的贸易数据,去年和前年相比,中国和东南亚国家的贸易增加了11%,这是非常高的速度。 叶青林(节目嘉宾):这两位同学来自泰国,“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我想请教你们,你们来中国多久了? Q1:两年。 叶:你们来中国之前,和来中国之后这两年,对中国的印象有没有变化? Q1:有变化。其实我来中国之前,我的父母非常担心我。因为在泰国的媒体上,会看到中国有很多假产品,比如说把塑料袋作为鸡蛋,或者是猪肉。 叶:鸡蛋是塑料袋做成的? Q1:对。然后猪肉,或者牛奶都是有毒的。所以我上飞机的那一天,我的行李箱里不是衣服,而是泰国的方便面和泰国的酱。但是来到中国生活了两年,那些方便面还是原封不动,连保质期都过了。这是因为我来到这里,没看到有假的东西,而且中国美食非常好吃。 Q2:我在这里有很多中国朋友,他们愿意帮助我,参加各种读书或者讨论,所以我觉得改变了我对中国的印象。 Q3:大家好,我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是塔吉克斯坦混血儿。我的问题是,现在塔吉克斯坦和中国关系很好,但是我担心中国更强大以后会怎么样? 张维为:设身处地想一想,我可以理解这种感觉。假如一个邻国,比我大五十倍一百倍,每年经济增长10%,连续增长了35年,这5年继续以大于6%的速度继续增长,这的确会让人有点担心,这是可以理解的。 但另一方面,我觉得一切在于比较。在所有大国中,应该说中国最强调大小国家一律平等的理念。这次习主席去摩纳哥访问,哪怕是两万多人的小国家,也是非常尊重。我们和周边所有的小国,包括尼泊尔、不丹都有非常好的关系,所以我觉得没必要担心。 主持人:关于刚才您的这个提问,我也想起中国的古语,“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后面还有一句话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中国的古训。所以你放心,相信中国,相信未来。 Q4:大家都知道,目前中国经济面临着下行压力,经济环境也不太稳定。在此情况下,“一带一路”政策又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这对于中国经济有什么积极意义呢? 张维为:在我看来,“一带一路”就是我们抵御经济下行的最好的途径之一。你可以看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外部的经济变数可能会比较多,中美贸易摩擦,万一出现最坏的局面,美国对我们的出口产品全部要增税,实际上我们内部是有这个计算的。从目前公开的数据来看,如果特朗普总统对我们所有出口美国商品全部加税,实际上也就影响我们GDP的0.5%。 中国经济早就启动了深度调整的进程。中美贸易目前是六千多亿美元,而中国与东南亚之间的贸易额现在已经达到五千多亿,而且一年之内增长了11%;非洲的增长更快,目前中非贸易额为两千多亿美元,而增幅仍然保持20%。实际上,中国在这次中美贸易摩擦中是比较淡定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我们早就有了一些安排。 此外,整个“一带一路”倡议,是我们开放政策的一部分。先是沿海开放,然后是沿江开放、沿边开放,现在是“一带一路”。短短五年时间里,全国GDP增长率最高的省份是新疆的11%;然后是中部六省,包括河南,河南是将近8%,湖北、湖南、陕西增长都很快。这就是“一带一路”的拉动作用,比如河南是一个大的交通枢纽,中欧班列从零到一万多列,已经产生这样的效应。 Q5:张老师好,我想请问,在“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中,中国是怎样将自身的发展经验同其他经济体的战略目标相对接,又是怎样促进其他国家经济发展的? 张维为:我觉得您提到这点挺好的,就是中国的“一带一路”非常注重和其他国家的规划相对接,而不是由中国制定规划他国来完成。 以哈萨克斯坦为例,哈萨克斯坦本身有一个“光明之路”项目,哈萨克斯坦经济过度依赖能源、石油和天然气,因此它现在想发展多元化的经济。那么中国就与它这个规划对接,将它盛产的小麦卖到东南亚,一是从连云港走海路,也可以从重庆南下广西,最终运抵东南亚。这就是一种很好的战略规划对接,互利双赢。 中国的一些经验,实际上很多国家已经在借鉴。最典型的经验就是园区建设,中国具备一整套的经验,比方说港口加仓储加企业加城镇建设,一整套。那么在“一带一路”沿线,可以看到很多中国企业,提供一揽子服务或者一揽子方案,我觉得前景非常好。 另外就是我规划能力。中国不仅基建能力强,规划能力也是世界第一。有些智库就专门做这个,为国外的,比方一个镇、一个城市,或者一个政府部门提供规划,结合当地情况做调研,拿出可以执行的规划。这方面我们的经验非常多,有很多经验可以和其他国家分享。 叶青林(节目嘉宾):我想补充一个小故事。大家应该对前不久发生的,埃航空难还有些印象。里头有位年轻人叫金也淘,中航国际的职工,中航国际在非洲做职业教育。非洲的劳动参与率比较低,很多人职业技能不够,甚至连车都不会开。中国企业在当地推广职业教育,让他们能够具备一些工作技能。 中国在帮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金也淘就是其中的一个案例。我们可以不夸张地说,在这次空难中牺牲的金也淘,是在为“一带一路”人民做出牺牲。还有很多很多像金也淘这样的年轻人,在“一带一路”上贡献自己的青春,贡献自己的汗水。 Q6:“一带一路”战略中,我国确实做了很多基础设施建设,还有大量的对外投资。所以想请教您,您认为我们应该如何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还有西方国家,宣传我们和平崛起的思想? 张维为:我觉得我们需要把“一带一路”的故事讲好。国内很多人并不了解,中国的智能手机相关企业,对外拓展十分神速,市场份额扩展之快是罕见的,他们的做法就是采用中国模式。 美国模式类似于苹果手机,由别人来适应;而中国企业每到一个国家,它会学习当地的风俗习惯,来设计适应当地的产品。比方印度,印度文盲比较多,语言特别复杂,就可以开发表情包,一旦成功,就可以增加销售量。非洲人喜欢跳舞,那么手机放的音乐,音量要大,它的销量就增加。这就是中国企业的入乡随俗,因地制宜,而不是用一个统一的模式。实际上,这背后就是两种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理念。 我们需要将这些中国人的理念向全世界讲,结合“一带一路”的成功案例,我们可以把中国故事讲好。但是有一点我们要非常清醒,就是西方主流媒体还是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好在,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特别是非洲国家,有数据、有民调,还有很多精彩的政府官员的批驳,对西方媒体的论调进行批判。 我记得CNN采访肯尼亚总统肯雅塔,CNN说肯尼亚会因为中国的“一带一路”陷入债务危机。肯雅塔总统的回答非常好,只有一句话,可以说是“一剑封喉”。他说非洲国家所欠债务的四分之三,都是西方国家的债务,巴黎俱乐部的职责就是重新安排这些债务,而且这些债务根本不创造生产。 特别是美国的“剪羊毛”手法,先用洪水般的热钱卷入第三世界国家,把房产炒热、把股票炒热,然后制造危机。人家价格跌下来,就以最便宜的价格购入资产。而中国的“一带一路”投资是建设性投资,全是优良资产,运用这些资产建成了公路、铁路、桥梁。这么多年来,西方国家给非洲大笔的钱,却并没有建成什么东西。 我们有大量的信息可以利用起来,把中国故事讲好,把“一带一路”故事讲好。 Q7:张教授您好,近日意大利和中国签署了关于加入“一带一路”建设的谅解备忘录,成为了第一个加入“一带一路”的七国集团国家。那么您认为这对未来欧洲自身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张维为:我不知道你有没有去过意大利,过去二十年我去过很多次。意大利南部基本上就是发展中国家,北部相对富裕一点。最近大城市热那亚发生了一起塌桥事故,我还曾经开车经过那座桥,现在还挺后怕。从这个案例就能知道,意大利的基础设施严重落伍。用中国模式的话语来讲,这个经济增长点,意大利人找不到。 “一带一路”是意大利为数不多的机遇,如果再不抓住,真的就要出大问题。就和英国一样,产业完全空心化,最终只剩下金融一个板块。所以我们一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英国不顾美国反对,一定要加入进来,确实就是出于生存需要。 去年我们在欧洲与多个智库有过交流,我说现在中国和非洲的合作,范围非常之广,我认为欧洲应该加入进来。通过“一带一路”,共同帮助非洲,如果不解决非洲的发展问题,不能够在非洲创造就业,那难民问题永远无法解决。 欧盟现在有五亿多人口,非洲人口则是十二亿多,很快就要到十五亿。人口规模现在大致是2.5个欧洲,以后是3个欧洲,4个欧洲,而且离欧洲这么近。如果欧洲人有战略眼光,他应该充分注意到,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帮助非洲发展起来,这符合欧洲自身利益。 |
|||
2019-4-27 17097 | |||
|
咨询电话 13910949198 (李桂松) |
北京市平谷区中关村科技园区平谷园1区-21594(集群注册) |
京ICP备16017448号 |
技术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