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所有  
在国外生活多年后,谈一谈“中国人的劣根性”问题

郎言志 :海外留学生媒体,公众号:liusilang520

我们中国崛起到今天这个地步实属不易,如今回头再看一眼所谓的“中国人的劣根性”,你会发现那些高举“中国人劣根性”观点招摇过市的有心人,他们是何其的丑陋。

对于“中国人的劣根性”这个话题,我想我是比较有发言权的。我是在充斥着“丑陋的中国人”的论调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也曾带着对国家和民族的误解“自卑”了很多年。直到后来,我走过了数十个国家和地区后,我才恍然醒悟,发现自己年幼的时候是多么的愚蠢和无知。

年幼时的我,在一些前辈的影响下,颇爱读柏杨的《丑陋的中国人》这本书。这本书是典型刻画“中国人劣根性”的文艺作品,作者在书中辛辣地讽刺了中国人脏、乱、吵,不讲文明,爱窝里横,本性低劣的特点,读起来颇有点“恨铁不成钢”的味道,具有非常强的“蛊惑性”。

再加上后来的很多杂志和公共知识分子,也颇为喜欢这样的论调,总爱拿中国人和全世界比:

杜撰一篇关于中日学生夏令营交流的文章,证明中国人的毅力不如日本人;捕风捉影整理了一篇“青岛下水道里的油纸包”的文章,佐证德国人比中国人严谨无数倍的观点;看到国外有中文提示说“请不要大声说话”,立刻就断言“中国人骨子里就是低素质的”;然后又大肆刊发了一些关于意大利和法国男人如何有浪漫情怀的文章,把中国男性贬得一无是处。总之就是把中国人和全世界的人比了一圈,得出的结论就是:中国人是最差劲的,无药可救了。

可以说,这些建立在自卑情绪上的“中国人的劣根性”和“中国就是差,国外就是好”的观点,长期以来影响了几代中国人,以至于不少人都在唱衰自己的国家和民族,看到外国人,尤其是西方人,一些国人就顶礼膜拜:啊,我们要向你们致敬。

不过有趣的是,中华民族这个被各种“劣根性”缠身的民族,居然没有像预言中的那样垮掉,而中国发展到今天这个地步,也足以证明那些所谓的“中国人的劣根性”是多么荒唐的,这其实就和西方鼓吹的“中国崩溃论”一样,是一种别有用心的舆论战略,荒谬可笑。

1:当我在西方人身上找到“中国人的劣根性”

至于是何时开始发觉“中国人的劣根性”的说法站不住脚,我想大概是从我看到西方逐渐走向没落的时候开始的,而且这种感觉与日俱增,我甚至想以同样的心态,来写一本《西方人的劣根性》了。

记得刚到西方的时候,最早到访的是南欧和西欧的几个国家,当时的情形非常让人意外,从意大利到法国,从西班牙到德国,从奥地利到一些东欧国家,整体来说真的是一种没落的感觉,这种没落感不是表面上的老旧,而是整体社会氛围带给你的一种非常直接的冲击。

试想一下,在这些被“捧上天”的国家,居然随处可见小偷和抢劫犯,而且很多人不觉得偷东西是可耻的,甚至有人偷了东西后跑到教堂里赎罪去了,赎罪完改天接着偷。

在这里,我在两年内遭遇了两次偷盗和一次尾随抢劫,身边也总是时不时就听说谁被偷了或被抢了,身边有华人安慰我说:“没在欧洲被偷过,你就不算体验过在这的生活”。我当时就在想:这时候怎么没人说这是西方人的劣根性呢?于是,我写了一个系列文叫《真实的中国与世界》。

后来,我和我的伙计“兵分多路”去了更多的所谓的“完美之境”我们在德国看着德国人驱逐、攻击难民,在法国见证法国人的暴力游行,在瑞士苏黎世的车站里看到遍地的垃圾,在西班牙的街头看着当地人争先恐后地闯红灯,在意大利看着南北方政党在街上开撕,在英国的街巷里闻着浓烈的尿骚味,在美国的餐馆里看着老板躲在防弹玻璃后面,在奥地利街头小心翼翼地绕过一堆酒瓶渣子······

那个被描述得完美的西方社会,在我们心中迅速塌陷。

对于亲眼所见的这一切,我很失望,但这是事实。我曾不止一次地站在路边等着红灯变成绿灯,现场也总是会有闯红灯的白人见我不动,把迈出的步伐又退了回去,但每次也都会有人坚持闯红灯,他们甚至会用鄙夷的眼神看着我,仿佛在说:瞧瞧,这畏首畏尾的中国人。那时候,我便心想:呵!劣根性!

带着疑虑,我以较为缓和的口吻向我的白人朋友说出了内心的感受,我告诉他们,在绝大多数来到西方社会的中国人的心中,对西方社会都是相对失望的,那个守规矩、爱干净、讲效率、懂文明的西方形象,迅速变成了脏、乱、差的模样。而他们给出的回应也颇耐人寻味,他们说:因为战争,因为经济和教育的问题,导致了很多发展问题,现在和以前没法比。

2:当我回到中国,发现一切都在改变

如果说,把时光倒流回十几二十年前,再让我和身边的海外华人朋友一起谈一谈所谓的“中国人的劣根性”问题,我想我们可能看得没有今日这般分明,我们甚至可能会补上一刀:中国人的劣根性太明显了,得治。

这不能怪我们,因为那时候的中国和中国人,确实整体素质水平偏低,西方群体和中国周边的日本、东南亚各国在文明建设上也确实做得比中国人要好。再加上媒体一渲染,所谓的“中国人的劣根性”立马被证明成立了,然后一群有心人再四处宣讲“丑陋的中国人没救了”,谬论便也成了那个时代的“真理”。

然而,真的是这样的吗?如今看来,很显然并不是这样的。事实上,正如笔者的白人朋友说的那样,这一切都是“社会经济发展”和“国民教育”的问题,人的本性其实都差不多,问题出在了经济基础。

说白了就是:经济不好的时候,说再多都是空的,只有经济好了,教育等各方面发展起来了,那么才有所谓的“文明建设”,没钱的时候大家只管怎么吃饱肚子,谁管你文不文明?

而从这些年的客观变化中,我们也能得到同样的答案。随着中国各方面的崛起,尤其是经济和教育方面的整体提升,我们看到,中国的社会整体的国民素质都在提高,中东部经济发达地区整体上做得比很多发达国家都要好了。

一年前我归国的时候,就发现短短一两年内,中国社会的文明水准有了一个“质”的飞越,绝大多数地方排队都井然有序,城市里的公共卫生也比欧美好许多。在浙、闽、苏、粤等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车让人”的文明习惯也推广得非常好。而在中东部地区的农村,公共卫生也在大步改善,不少发展较好“美丽乡村”,不但见不到垃圾了,还建设得像“园林”一般。此外,在中国尊老爱幼的文明倡导在这些年也做得非常好,整体感觉上,比欧美好了不止一个层次。

另一方面,中国出境游客的整体素质也正在提高。我在海外这些年,接触到的中国游客非常多,有文明的,也有让人觉得丢尽颜面的。例如在斯洛文尼亚的卢布尔雅那,我就曾遇到中国“大妈团”,一群大妈在当地标志性的“龙桥”上一顿猛拍,爬上文物,大力拖拽雕塑。我当时带着几个白人朋友的面,上前呵止了这些让我颜面尽失的“同胞”。

后来,我的白人朋友和我说:“你做得对,中国游客都太不文明了”。我当时没有直接否定他们的说法,但我很严肃地补充到:“是一部分的中国游客不文明,这就好比你们很多西方人到中国做了不文明的事情,我们不能说所有西方人都不文明一样。更何况,西方景点的涂鸦和不文明行为,比如今的中国还要多,我从不会因此否定整个西方群体,所以你们也不应该因为曝光的个案而否定所有中国人,就比如我,在这里我也算是中国游客,但我很文明”。

在做这样的解释的时候,我的底气非常足,因为我是“受过文明教育的一代人”,更是见证“中国文明复苏”的一代人。而如今在海外,我还是见证“中国国家文明形象一步步提升”的一代人。可以说,从70后到80后,从80后到90后,再到今天的00后,一代一代的中国人,整体的素质都在提高,而且每一代中国人,也都在用实力打脸那些鼓吹“中国人具有各种劣根性”的人。

就目前来看,在经济发展向好的背景下,成长起来的90后和00后,甚至是80后,这三代的整体素质其实都不输那些被神话的国度,而在未来,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受教育群体比例的迅速增多,中国也将在以往被诟病无数的“劣根性”领域,完成一个“打脸式”的超越——啪!啪!啪!

想到这些,我心理又蹦跶出了那句话:呵!中国人的劣根性!

写在最后:发展才是硬道理,要做自信的中国人

其实抛开各种“劣根性”的问题,不管是从这些年来“西方文明建设的退步”与“中国文明建设的进步”来看,还是从“中国中东部社会文明建设的相对前沿”与“中国中西部社会文明建设的相对落后”来看,我们都能得出一个结论:发展才是硬道理,只有社会经济发展好了,各方面才会有实质性的进步,而所谓的劣根性,不过是眼界小的人给出的谬论罢了。

因此,在未来,我们一定要坚定不移地走发展道路,不盲目跟风学西方模式,也不听信外部的舆论谣言。我们要在团结一致的前提下,发展城市的同时,发展好农村,发展好中东部的同时,大力推动西部地区的发展,只有走向全面的发展,中国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复兴。

对于存在的问题和陋习,我们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但切勿以点概面,一股脑儿全盘否定了自己,否则和那些高举“中国人丑陋”论调的人没什么两样。

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要自信。如果众人还沉沦在“中国人的劣根性”和“丑陋的中国人”这样的谬论中,那么这个国家也是很难健康地走下去的。

一个民族的强大,自信很重要,没有自信才是最大的“劣根性”。所以如果硬要说“中国人劣根性”的话,那我想,揪出那些四处唱衰国家、丑化同胞、精日精美的精神洋人才是正确的做法,因为这些人才算是腐蚀中华民族的“劣根”之源。

最后,请诸位听笔者一言: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几千年的中华民族不会差,希望我们老一辈同胞足够相信这个民族,也愿我们年轻的一辈,能够砥砺前行,不断开拓进取,让那些流言蜚语成为历史的笑话,让世界再现辉煌的中国!

作者:刘斯郎,有态度的95后独立撰稿人,立足于海内外不同视角看问题的情怀作者。曾创下个人全年全网矩阵阅读3亿次的纪录。代表作品《超级中国》系列文、《真实的中国与世界》系列文等。来源:郎言志 liusilang520.


2019-5-1点击数/观注度 17402
 
咨询电话 13910949198 (李桂松)
北京市平谷区中关村科技园区平谷园1区-21594(集群注册)
京ICP备160174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3178号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