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群策群力智库    
我们立志打败的,是一个虚构的“好莱坞”

来源:观察者网

关键字: 好莱坞,商业院线,国产大片,烂片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戴源】

有这么一个段子,近两年在网上颇为流行:在中国老百姓的心目中,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一个叫“中国”,另一个叫“外国”。这个“外国”是被中国人民的脑洞构建出来的无比强大的国家,集合了所有除中国以外国家的优点。中国要实现强国之路,就必须全方位地和这个“外国”比较,最终得出结论:“为什么我们如此落后”,从心底升腾起一股莫名悲愤而苍凉的情感,宛如风萧萧兮易水寒。

随着国内电影票房纪录节节攀升而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在普通观众、媒体、甚至文艺工作者的观念中,一场“国产电影vs好莱坞”的大战被构建出来。他们心目中的“好莱坞电影”如同前面说的“外国”一样,是集一切强大元素于一身的无敌巨兽——无比雄厚的资本实力,无比成熟的电影工业,无比专业的工作人员,大导演、名编剧、超级巨星,强大到碾压的文化传播能力和意识形态输出,席卷全球的巨额票房,最后再来一尊闪闪发光的奥斯卡奖杯——想到这里,从专业人士到普通路人,看着国产电影市场未免有些迷茫:“国产电影如何才能抵御来自好莱坞的冲击?”

面对如此“好莱坞”,有的人“高山仰止”,老老实实做学生,觉得要搞好商业电影,每一步都盯着好莱坞看他们怎么做、他们流行什么,然后亦步亦趋,只求“复制成功模式”。

但更多的人陷入了“中国vs外国”的套路,要么举起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大旗,看见“美国大片”就号召抵制,并且忽略商业竞争的元素,单纯讲意识形态你死我活,仿佛现在的中国电影还是脆弱无比,没有“保护月”和进口限额就毫无生存空间;要么沿着“好莱坞大片=美国电影=外国片”,“国产=烂片,外国片=好片”的逻辑,然后为了彰显自己的品味,每每宣称:“你居然还看国产?呵呵,我只看外国片”。

近来,围绕《复仇者联盟4》的争论又一次将这种“好莱坞威胁论”PK“好莱坞中心论”推向了高潮。有人认为,部分电影院为了逐利将一部好莱坞超级英雄片的排片提到了近100%,是国内市场对于“好莱坞”的妥协和屈服;而更多的观众则认为,好莱坞的东西就是吸引人,大家愿意去看为什么不能排片?

但是你在中国看到的“好莱坞”就是那个真正的好莱坞吗?

每天,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来到美国洛杉矶,慕名要去那个享誉全球的“好莱坞”看一看,但看到的却是一座光秃秃的山上树立的“Hollywood”白色广告牌,和地上铺着星星地砖、两边都是卖旅游纪念品的星光大道,以及本质上只是游乐场的“环球影城”,并不能看到多少体现好莱坞繁荣和强大的东西。

就连每年吸引全球目光,在中国观众眼中代表着电影至高荣誉的奥斯卡颁奖礼现场——柯达剧院(杜比剧院),平日里从外表看也和中国二线城市的任何一个综合商场没有什么区别:里面有小商铺、连锁餐馆、楼下开着一家无印良品,正对面还有一家聚美优品旗舰店……

而好莱坞真正的样子藏在山的另一边一座座规模巨大却又密不透风的摄影棚里;藏在比弗利山庄大道两侧,一幢幢和街边豪华跑车门店相比平平无奇的办公室写字楼里;藏在一家家贩卖三明治和有机沙拉的小店里,制片人在那儿忙碌地利用午餐沟通和交际……褪去了“文化输出霸主”光环的好莱坞,在美国本土是一个容纳了无数基层小人物和高中低端各色专业人士的“生态圈”,和任何一个普通行业没有太大的区别。

我曾经坐在众多“好莱坞电影公司”办公室中的其中一个,每天为了筛选具有投资价值的剧本、具有洽谈价值的导演而忙碌。作为一个在“国产烂片”熏陶中成长的人,当我接触到这些大量来自好莱坞基层编剧的剧本、以及中层导演的样片和过往作品时,却有一种非常强烈的“既视感”。这些剧本和成片中,有很多我们熟悉的“抗日神剧”式的幼稚英雄主义、近乎于“意识形态宣传”的政治正确说教、脸谱化的正派和反派、以及购买了亚洲著名惊悚IP后翻拍成三流北美校园爱情片等等在中国影视圈早已司空见惯的现象。

但是,大量诸如此类内容老套、剧本平庸或者题材小众的电影,在好莱坞纷纷泥沙俱下地进入了产业链,真的拿到了投资。经过一套复杂的程序,熬过1-5年的制作周期,最终有的进入了小众院线,有的被卖给了视频网站付费观看,有的则进入了DVD市场,总之,在一个庞大的产业链中最终有了自己的归宿、获得了与自身品质相匹配的市场反馈和经济收益。

我们耳熟能详的几大六大电影公司只是好莱坞金字塔的最顶端。作为世界上最大、最成熟的产业集群,好莱坞既没有实现“赢家通吃”——优秀的影片让“烂片”无所遁形;也没有造成“劣币驱逐良币”——投资商醉心于低成本烂片而使大制作的佳片无人问津。

成熟的电影市场应该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在任何可以实现生态循环、自我维持的电影产业中,烂片永远是金字塔的底层——占据大多数、养活这个市场中不够优秀、不够幸运但仍有上升空间的资本和人才;故事完整、中规中矩、商业成功或及格的普通电影是金字塔的中上层,是抓住观众、提升影响力、维持系统健康运转的中坚力量。无论是美国还是中国,每年支撑起院线票房的大多是这些的电影。那些足够传世、商业性和艺术性都非常优秀,代表着电影业光荣和梦想的“佳片”、“神片”永远是金字塔尖的极少数,甚至是可遇不可求。

这样的结构才能支撑起稳定的产业链,维持一个产业的新陈代谢。无论是已经做大做强的美国电影还是作为商业化后起之秀的中国电影都无法免俗,因为这是商业和市场的规律。本质上,好莱坞的法则是将文化和艺术当做一种商品来经营,那么商品的质量和成本并非源于制造商的情怀,而是来源于客户的需求。

但是对于许多将文化视作“命脉”的中国观众来说,这样一种烂片占多数的系统是他们无法忍受的。我们一方面苦于自己的“金字塔尖”不够优秀,无法与“好莱坞”的塔尖一较高下,想方设法要拔高再拔高;另一方面苦于塔基如此多的烂片实在是“有辱斯文”,污了观众的眼睛,呼吁把这些烂片一定要清理掉,不要再出来祸害人,不然只能看点“好莱坞电影”洗洗眼睛。但用杀虫剂灭掉草原上的昆虫,好让羊儿专心吃草的方式,真的能营造良好的生态吗?

可惜,他们看到的“好莱坞”不过是被美国片商、发行商和中方引进者层层筛选过的少部分精品而已。中国每年不多的几十部进口影片可以说已经是本年度全球商业片的精华之作,拿这些“万里挑一”的种子选手来和国产电影泥沙俱下的整体来对比,明显有失公平。

甚至我们通过网络渠道、字幕组翻译看到的欧美影视作品也都是产生了一定影响力的精品——真正充斥在美国视频网站、小众影院、DVD市场的烂片,那些好莱坞“沉默的大多数”,我们的字幕组组员们也未必有心情看的下去——于是国内观众就很容易产生这样的印象:“为什么人家欧美电影能拍得这么好,我们却那么多烂片呢”“我的口味都被好莱坞养刁了,怎么看得进去国产电影?”

归根结底,我们面对“好莱坞”的某种自卑和恐惧,来源于文化隔阂与体制隔阂带来的信息不对称。除美国之外的世界,接触和接受到的“好莱坞”是一个被精心筛选和过滤,去粗取精,并被发行商用成熟的商业运作推向海外市场的“好莱坞”,而并非美国电影本身最真实的模样。

就好像如果一个小伙子所能看到的美国女孩只有模特、明星,并被告知这就是美国人。于是觉得身边的普通中国姑娘为什么都这么相貌平庸,于是觉得美貌真的是她们的“种族天赋”,梦想着有朝一日能漂洋过海抱得美人归。然而当他真的踏上这片土地,看到满大街的“路人”,发现其实哪里都是美人很美,丑人很丑。国人很多时候对于“好莱坞”的推崇和信任,恰恰来自这种用我们的整个“金字塔”去对比对方的中上层,甚至是塔尖。这种田忌赛马式的比较得出的结论自然也是相当绝望的。

当然,即使是塔尖对塔尖,中国电影的“硬实力”也是有差距的,相关讨论和实践也是浩如烟海,这里先暂且略过。但实力差距是否就意味着,塔尖在中国院线市场理当“赢家通吃”,让那些小成本电影、文艺电影连个肉沫肉渣都吃不上?

演员王景春在社交媒体上抨击《复仇者联盟4》排片率接近100%,是中国电影向好莱坞下跪,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和批评。有人说,王景春是因为自己参演的文艺片票房不佳而发泄怨气。有的人说,观众就是爱看,院线以营利为目的增加排片无可厚非,为什么要在纯粹的商业运作中用爱国主义来绑架观众?有的人说,同期的电影中确实没有能够和它抗衡的影片,这个档期原本就是为它预留的。

这些声音都有道理。但是,另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是,为什么市场的现实是《复联4》这样的大制作重工业商业电影PK小众艺术片呢?这种非此即彼的竞争是否科学,是否可持续?艺术片和商业片必须抢同一块蛋糕,一大原因是艺术片没有独立的发行渠道,导致近年来很多片商只能走杀鸡取卵的方式,甚至炒作“撤档”话题来搏排片。

很多观众心中的电影放映可能还没有和“渠道”真正联系起来,只有一个简单的模型——如果一部电影看的人多,观众反响强烈、火爆,电影院就会为了经济利益不断增加放映场次和影厅数量,直到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所以,只要你的电影受欢迎,每场的上座率高,那么你的排片自然会增加,排片增加就会进入一个良性循环。

现实是这样的吗?其实未必,至少在美国电影市场未必。《流浪地球》在北美的票房放到排行中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很多国内观众由此得出“《流浪地球》在美国遇冷”“美国人根本不爱看”的结论。但是,《流浪地球》却在美国的“屏均票房排行榜”中名列榜首,通俗地说,它是当时北美市场每场放映坐得最满的电影,可以用“场场爆满”来形容。

“小破球”没有因此由非主流变为主流,倒不是美国影院真的不想赚钱。中国最优秀的商业电影,在美国也只有少得可怜的发行渠道,就是这样微薄的渠道,也都集中在有中国资本占大头的AMC院线。AMC确实增加了《流浪地球》的排片,但“小破球”的渠道覆盖不到其他院线,它们想赚钱也没办法。反过来,美国顶级的商业电影在中国主流院线的渠道是80%—100%,这才是好莱坞深不见底的巨大能量与产业成熟的标志。

综上,作为在文化话语权上一直不愿意屈居人下的中国人,长久以来所观赏、所羡慕、所崇拜、说学习、所恐惧、所立志抗衡的,实际是一个“虚构”的好莱坞。它真正的大杀器是,可以从鱼龙混杂的“真·好莱坞”中筛选出最精品的10%—20%,以“好莱坞”的姿态推向全世界,并且有能力让全球观众,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有充足的渠道确保接收到这些电影工业的精品。

《复联4》商业上的巨大成功和超级英雄电影的影响力都是显而易见的,现行的院线制度下,出现90%以上的高排片并不意外。我们唯一要审视和自问的是,如果有一天,中国的电影工业也能拍出同样质量和水准的商业英雄片,我们能送它走多远?


2019-5-1点击数/观注度 14230
 
咨询电话 13910949198 (李桂松)
北京市平谷区中关村科技园区平谷园1区-21594(集群注册)
京ICP备160174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3178号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