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所有  
国家战略:中日决战在经济

[摘要]:中国经济奇迹的秘密在于,中国可以战胜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置换掉它们在欧美的市场份额,同时取代欧美低端、中低端产业在发展中国家的份额。现在中国开始超越并取代日本,日本之上,还有美国、德国,美国强在金融和科技创新,德国强在制造。

近期,为什么大大、李总先后访欧,英美法三国领导积极回访中国?中国为什么和韩国大幅接近?除了地缘政治,还有什么因素?众所周知,军事是政治的延伸;但是,较少有人去探究,政治往往是经济的延伸。

自安倍上台以来,中日军事冲突潜流不断,钓鱼岛事件、日本解禁自卫权事件、美国重返亚太背景下日美新同盟……借军事之名,安倍打赢了近期几大政治战争。比如,在以前,日本央行在一年内放任日元贬值30%一定会引发全球性抨击,美国会首当其中、韩国也不会落伍,但是,这次没有;如果在以前,TPP这样的经济协议会动摇日本农业的根基,在国内的反弹一定让安倍举步维艰,但是,这次没有;如果在以前,要解禁日本军队自卫权,其同盟内部就会分裂,但是,这次没有,公明党反常合道地站在了安倍一边……表面看是借助对外的军事冲突实现政治诉求,根本上却植根于经济需求。为什么?

小冰川时代的“一张大饼”

一个基本的事实是,全球经济仍处于“小冰川期”:2013年全球GDP增速只有2.4%,同比放缓0.1%,显著低于近20年均值,根本没有明显复苏;去年,全球工业生产增长只有2.7%,放缓0.9%,发达国家增速为0%;同年,世界贸易增长也仅有2.7%,增速同比持平……其它诸多数据都显示,全球经济的长期增长动力严重不足,技术红利、人口红利、自由贸易红利都在迅速萎缩,在冰川期。

GDP是一张大饼,这个大饼现在扩张速度下来了,由于空间逼仄、竞争性日益增多,合作空间则日益减少,全球竞争越来越趋向于“零和游戏”。

这种情况下,中、美是最大的赢家。2013年,中国的GDP增速为7.7%,增加9600亿美金,相当于一个土耳其、接近一个印尼,增量占全球当年1.16万亿美金的82%;而同期,美国零售支出增长4.4%,拉动GDP增量达到5500亿美金,占全球增量的47%。

对,你没看错,以美元计,二者增量占比超过100%! 当然,这在某种程度上受美国GDP计算方式调整影响,以及日元当年大幅贬值导致日本美元计价GDP大幅减少的因素(减少约1万亿美金)影响,但是,去除掉这些影响后,仍然可以看到中美是最大的获利者。与之相比,曾经的金砖国家中,巴西、俄罗斯、印度2013年累计的GDP增量只有1145亿美金。

国家间的竞争和企业间的竞争本质上很相似,如果整个市场规模不增长、或者增长速度太慢,市场份额就会此消彼长,很难共赢。中国能够取得优势在于,中国可以战胜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置换掉它们在欧美的市场份额,同时取代欧美低端、中低端产业在发展中国家的份额;而美国的优势则在于,美国在IT、金融产业具有压倒性优势,2013年不断继续挤占欧洲和日本的中高端、高端产业份额,相关数据有籍可查,同时本土的页岩气革命让其成为全球第一大能源生产大国、大大降低了工业成本,连带性强化了化工等传统产业优势——这是丛林法则。

两张榜单上的中日竞争

在这个大格局下,我们再看中日经济竞争,很多问题就容易理解了。

中国目前的产业格局是:低端对东南亚有所流失、长期会加速流失,对手是越南、孟加拉等,要释然;中低端占据全球绝对优势、但扩张速度减缓,对手是马来西亚、墨西哥等,要防守;中高端有所突破但亟待扩大,对手是日、韩、德、法等第二世界发达国家,要进攻;而高端市场处于局部突围、整体劣势阶段,对手是美国,总体上冲突还不激烈,需要耐心。可见,宏观上看,在经济战场中国的主要对手已经是“第二世界”,低端和中低端已经不能持续拉动中国发展。但是,这时候,中国不可能全面进攻,一定是远交近攻:政治、军事、经济上日本都是对手,而与欧洲、韩国是政治友好、军事中立、经济“竞合”。

从微观看,《财富》500强榜单和《福布斯》2000强榜单集中反映了这种竞争格局。

在2014年《财富》500强中,美国企业128家,中国企业数量达到100家(只计算大陆和香港则为95家)、增加7家,日本企业则为57家、减少5家,此消彼长;但是,如果我们把视线拉长,看看2014年《福布斯》2000强,情况就大为不同了,美国企业高达629家,日本企业为225家,中国大陆和香港企业为207家,中国和日本仍然是非常胶着的对手,而且是第一大对手。其它国家中,英国为92家、法国为66家、德国为52家,合计实力也只相当于日本;中东、非洲、拉美、大洋洲的2000强企业合计只有111家,优秀企业太少,不足为虑。

如果再细分,从产业结构看,英法德虽然也有汽车和机械等竞争性产业,但是金融、化工、消费品占比更高。日本则不同,57家500强企业中,仅汽车业就有10家,电子电器计算机类的10家,加上日本四大商社和钢铁机械企业,几大产业占据半数以上,而这些领域也正是中国企业进一步自我突破的绝对对手。

比如,家电和电器领域,中国的海尔、格力、美的、TCL总营收已经或者正在达到150亿美金以上,但是,距离索尼、松下的700-800亿美金区间还有较大距离,距离夏普(290亿美金)、NEC(303亿美金)却有赶超希望,需要通过全球化、产业链向上延伸来实现。

再如,汽车和零部件领域,千亿美金级的丰田、本田、日产三大厂商优势巨大,但是率先追赶三菱汽车(229亿美金)、马自达汽车(269亿)、铃木汽车(293亿美金)也是中国汽车产业赶超的必由之路。其中,自主车销售额最佳的长城2013年营收为89亿美金,而比亚迪、吉利自主车和奇瑞乘用车则仅有40-50亿美金之间(吉利汽车因收购沃尔沃轿车部门,2013年营收达到258亿美金),还有巨大差距,但是又不得不去突围。相比之下,德国三大汽车品牌中,宝马、戴姆勒奔驰都是豪车,竞争性相对较低。

企业强则国强。经济竞争是现在国家竞争的主旋律,大规模军事、乃至政治冲突的空间并不大,这种背景下,中日矛盾、乃至中美矛盾究其实都可追溯为经济矛盾、特别是微观上的企业竞争——与日本企业竞争,是未来10年、特别是未来5年的产业主旋律,钢铁、造船竞争仍会继续,电子电器正逢其时,汽车、贸易则箭在弦上。

    利益之外,没有政治。

2014-10-11点击数/观注度 4404
 
咨询电话 13910949198 (李桂松)
北京市平谷区中关村科技园区平谷园1区-21594(集群注册)
京ICP备160174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3178号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