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国天下     
李嘉诚大陆撤资的真正原因

【豪门世族全球视野】导读:客观地说,李嘉诚的行为是带有冒险性的,说是赌博也未尝不可。但是,李嘉诚的赌博是建立在对全球经济政治形势的密切关注和精确的分析之上的,绝非盲目冒险。那么,他的判断依据是什么呢?

“没有一个行业会永远兴旺下去”

李嘉诚频频成为股市和地产大灾难中的大赢家,有什么秘诀呢?

有人说李嘉诚是赌场豪客,孤注一掷,侥幸取胜。或许只有李嘉诚自己心里清楚,他的惊人之举究竟有无赌博成分。客观地讲,任何投资都带有赌博的成分,关键在于如何把握其中的风险。

客观地说,李嘉诚的行为是带有冒险性的,说是赌博也未尝不可。但是,李嘉诚的赌博是建立在对全球经济政治形势的密切关注和精确的分析之上的,绝非盲目冒险。那么,他的判断依据是什么呢?

企业核心责任是追求效率及盈利,尽量扩大自己的资产价值,其立场是正确及必要的。商场每一天如严酷的战争,负责任的管理者捍卫企业和股东的利益已经天天精疲力竭,永无止境的开源节流,科技更新及投资增长,却未必能创造就业机会,市场竞争和社会责任每每两难兼顾,很多时候,也只能是在众多社会问题中略尽绵力而已。

好的管理者真正的艺术在其将新事、新思维与传统中和更新的能力。人的认知力由理性和理智的交融贯通,我们永远不是也永远不能成为“无所不能的人”,有时我很惊讶地听到今天还有管理人以劳累为单一卖点。“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不息的方法重要,君子的定义也同样重要,要保持企业生生不息,管理人要赋予企业生命:这不单只是时下流行在介绍企业时在 Powerpoint打上使命,或是懂得说上两句人文精神的语言,而是在商业秩序模糊的地带,力求建立正直的方针。

李嘉诚认为,任何一个产业,都有它的高潮与低谷,都有它的顺境与逆境之时。在低谷的时候,相当大的一部分企业都会选择放弃,有的是由于目光短浅而放弃,还有的是由于资金不足等各种各样的原因而不得不放弃。

这个时候就应该静下心来认真分析思考一下,是不是所从事的这个产业目前已经到了穷途末路,是不是还会有高潮来临的那一天,是不是继续坚持下去还会有重出生天的可能,而这种坚持是否是自己的力量所能承受。

《孙子•九地篇》指出:“为兵之事,在于顺(通)详敌之意,并敌一向,千里杀将。此谓巧能成事者也。”

孙子在这里阐述一个在作战时“巧能成事”的诀窍,就是要谨慎再谨慎地审察敌人的意图动态,然后集中兵力指向敌人薄弱而容易攻破的一点,这样即使奔袭千里,也能擒杀敌将,取得预期的重大战果。

李嘉诚正是靠着这种难得的机会快速发展扩充壮大的。当然,这取决于自己的科学周详的分析判断能力与超人的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决策决断。什么是台风警报?对于李嘉诚来说,就是时时提醒自己,保持一种警觉意识,避免被台风刮走吹倒。

我年轻的时候,最喜欢翻阅的是上市公司的年度报告书,表面上挺沉闷,但别人会计处理的方法的优点和漏弊,方向的选择和公司资源的分布有很大的启示。

对我而言,管理人员对会计知识的把持和尊重,正现金流的控制,公司预算的掌握是最基本的元素。还有两点不要忘记,第一,管理人员特别要花心思在脆弱环节;第二,在任何组织内优柔寡断者和盲目冲动者均是一种传染病毒,前者的延误时机和后者的盲目冲动均可使企业在一夕间造成毁灭性的灾难。

由于股市一片利好之势,自 20世纪 60年代末至 70年代初,香港各界产生了一股“要股票,不要钞票”的投资狂潮,掀起了一阵比一阵更高涨的“上市热潮”。在这股强劲的“炒风”之中,香港市民个个骚动不安,发疯发狂发癫发痴发梦。普通股民纷纷卖掉自己好不容易买下的金银首饰,业主也卖掉了自己的工厂、土地、房屋,甚至有的商人还卖掉自己的地产公司,将楼宇建造所筹集来的贷款,全部投到了股票市场,大炒特炒,梦想着牟取一夜暴利,快速致富发家。

在每日的进进出出中,忘却烦恼,忘却痛苦,忘却危机,忘却灾难即将来临。香港股市处于空前的疯狂状态之中。1973年 3月,恒生指数竟突然升至 1775点的历史高峰,一年间升幅竟在 5.3倍。这更使许多人乐得眉开眼笑,得意忘形,数钞票数得完全忽视了潜在的巨大风险的存在。

然而,李嘉诚在这个“炒风刮得港人醉”、“满城尽带红马甲”的疯狂岁月,丝毫不为炒股暴利所动,依然在稳健地走他早已认准了的正途——房地产业。

李嘉诚把从股市上吸纳的资金,投放于收购大量的廉价物业。这样,就在人们用低价卖出物业所得的钱去购买股票时,李嘉诚却人弃我取,统率他的长江实业一边发行着股票,一边将发行股票筹集到的资金成批地去收购那些低价出卖的物业。

李嘉诚从中国撤资 怡和大举北上

有关亚洲首富李嘉诚的两周报道要点是这样的:他控股的公司宣布,可能斥资50亿美元进军飞机租赁业务,并且控股一家22亿美元的澳大利亚天然气分销商。然而,李嘉诚再度被指抛售房地产,借此从中国内地和香港撤资。

李嘉诚的一言一行受到香港、往往还有全球媒体的关注。这与香港规模相仿的另一个商业帝国怡和集团形成鲜明对比。最近,怡和集团旗下零售子公司牛奶国际斥资9.25亿美元入股中国一家超市连锁店。这是几十年来该集团对中国内地最大的单笔投资。然而,几乎没人对此发表评论。

将这两家商业帝国的不同经营方向做一番比对看起来简单得很。它们共同的血统只会增加趣味——李嘉诚曾在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试图收购怡和。他是香港现在成功的象征,而怡和代表着香港往日的殖民时代。

把牛奶国际的交易和今年早些时候入股一家中国汽车经销商的交易放在一起看,怡和的举措可以被视为大举北上,而李嘉诚的资产处置举措看起来像是“从中国撤资,转投其他地区资产”的信号。

但是,看待亚洲股权结构复杂的企业帝国(包括这两家集团)的更好方式是,不要把它们看作企业,而是看作庞大的长线家族投资基金,尽管它们没有能力轻易抛售股票。从这个角度看,它们的思路既是创造财富,也是财富保值,这意味着它们会对冲自己的押注。

就投资而言,李嘉诚将会一直“看多”香港,因为他已经嵌入香港的方方面面,即便想要完全退出也做不到。他能做的是再平衡,在其他地区收购资产以对冲在大中华区的押注——他似乎正在这么做。李嘉诚最近筹集的资金除了房地产销售所得外,还包括分拆香港电灯有限公司(简称港灯)获得的30亿美元,以及将屈臣氏四分之一股权出售给新加坡淡马锡获得的57亿美元。港灯是香港两大电力公司之一,而屈臣氏是快速发展的以亚洲为主的药店和超市集团。与此同时,怡和集团过去10年在拓展东南亚业务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它控制着阿斯特拉国际集团。按市值计算,阿斯特拉国际集团是印尼最大的公司,经营范围从金融服务到汽车制造和IT基础设施。牛奶国际一直在印尼、越南、柬埔寨和菲律宾扩张。

李嘉诚在其他国家投资并非什么新鲜事。怡和集团在中国的投资也一样。李嘉诚的持股已经包括从加拿大的赫斯基能源到欧洲的移动电信网络、港口和药店等。

怡和集团长期活跃于中国。香港置地从重庆到北京的项目正在建设中。牛奶国际一直在华南扩张7-Eleven便利店,同时文华东方(Mandarin Oriental)去年在上海和广州开设了连锁酒店。还有4家酒店正在开发中。总体而言,怡和的两家控股公司——这是主要为防止李嘉诚收购而设计的结构——大约40%的利润来自大中华区,尽管其内地资产与长期持有的香港资产很难划分。怡和是香港房地产价格高得令人瞠目结舌的中央商务区最大的业主,同时其超市和药店和李嘉诚的公司构成了利润丰厚的双头垄断局面。

两家集团公司在风格上有所不同,这在某种程度上解释了媒体对它们报道的不同。李嘉诚是一个类似于私人股本的资产交易者,同时在潜在交易方面人脉最佳。这很容易上头条新闻。与此同时,怡和是一个资产收集者。

Dealogic的数据显示,过去20多年,怡和收购并出售了244家企业和价值260亿美元的股份。李嘉诚的企业做了400宗交易,处理了1730亿美元的资产。

怡和有意避开媒体关注。该集团深谙“大隐隐于市”之道,它在百慕大注册,股票在伦敦挂牌,但在新加坡交易,而业务运营以香港为大本营。

李嘉诚在香港从未低调过——因投资手腕高超而被称为“超人”的任何人都不可能指望低调。持续不断地撮合交易将使他继续吸引媒体关注,正如怡和的举动将会躲过媒体关注一样。

但无论是吸引还是避免媒体关注,他们的最新举措都给我们上了客观的一堂课,表明有必要观察整个帝国,而不仅仅是最新的交易。

本文作者是英国《金融时报》亚洲金融记者 (来源:FT中文网 译:邹策)

2014-9-15点击数/观注度 7219
 
咨询电话 13910949198 (李桂松)
北京市平谷区中关村科技园区平谷园1区-21594(集群注册)
京ICP备160174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3178号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