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球精英学院    
宋鸿兵:香港已陷深度分裂,特区政府与势力集团决战在即

原创: 鸿学院院办  宋鸿兵观天下

(深度解析)宋鸿兵:香港已陷深度分裂,特区政府与势力集团决战在即

■ 文 | 鸿学院院办

近期香港发生了一系列游行示威活动和暴力事件,虽然存在外部干预,但并非主要原因。

因为一个社会如果没有发生内部分裂,外部势力是很难直接干预的。只有在内斗越来越尖锐的情况下,外部势力才能够趁机打入楔子、挑动混乱。

香港社会现在正是如此,内部出现了巨大的分裂,整个精英群体分裂为两派,其中一派是地产金融集团。一位媒体人说得非常精辟:“香港没有政治,有的只是地产政治,香港也没有政策,有的只有地产政策。”

地产金融集团现在已经尾大不掉,操控了香港经济命脉。他们在97年之前,由于受到英国殖民政府的压制,虽然能够挣一些钱,但远谈不上在香港各行各业占据支配性的地位。97年到现在,这股力量借着“港人治港”赢得一个巨大的自治机会,20年里逐步发展壮大,对香港的政治、经济、舆论和各行各业都具有巨大影响力,堪称是香港第一大利益集团。

分裂的另外一方是特区政府。他们非常明白,香港现在的经济模式存在重大隐患,除了地产和金融,其它任何行业在这么高的地价之下想要获取利润都是难上加难。这导致香港出现了严重的产业空心化,实业大量转移到大陆,同时也使香港社会两极分化愈发严重。地价房价太高,老百姓不能安居乐业,年轻人看不见希望,大家的生活完全没有幸福可言。

地产金融集团和特区政府在香港政治舞台上激烈博弈,围绕着香港下一步到底应该走向何方展开了一次重大的斗争。

其实这场斗争在97年就已经开始萌发。董建华在当年的施政报告中讲到:“过去多年来,金融业和房地产业,是香港经济的重要支柱,将来仍然会为香港的繁荣作出重要贡献。但是,由于香港的经济基础过于狭窄,一旦金融和房地产业受到冲击,香港经济便陷入困境。”

为了升级香港的竞争力,董建华打算一方面加大土地与住宅供应,降低创新与生活成本,为香港后续的发展开辟空间;另一方面大刀阔斧,改革教育、增加科技投资以及项目,为香港的未来增加新的增长动力。

他制定的八万五建屋计划、数码港、教育改革、高官问责制、强制公积金制度等政策,可谓高瞻远瞩,改革措施直指香港的弊病。

其中最重要的便是“八万五”建屋计划:每年兴建公营和私营住房不少于八万五千套,十年内全港七成的家庭可以自购住房。

不过"八万五"计划恰逢亚洲金融风暴,香港楼市凄风惨雨,当年房价即下跌2至3成。当时香港有60万个负资产者,账面损失达6000亿港元。

要求取消“八万五”目标的呼声趁势而起。为了安抚负资产者、稳定楼价,1998年港府宣布冻结卖地,2000年董建华发表声明正式放弃“八千五”计划。

不过地产金融集团并不满足,2002至2003年经济形势好转,房价进入上涨周期,董建华可能重拾扩大供地政策,这让地产非常焦虑。恰好在同时,香港爆发了反对《基本法》第二十三条的示威游行。从时间逻辑上讲,这其实就是为了赶董建华下台,迫使他辞职下台。

从当时到现在,香港爆发了三次大规模示威活动,每一次都发生在港府要改革土地政策增加供给之后。这说明了什么?

香港地产和金融利益集团对政府政策施压的影响力是如此的见效,让他们养成了一种路径依赖。他们自认为有能力迫使香港政策发生调整,从而使他们得到更多好处。这就在香港形成了一个非常独特的“政治传统”,只要施加巨大压力,特别是游行示威、媒体围攻,再加上暴力骚乱,就会吓住香港政府,阻绝内地对香港政策的影响力,港府顶不住强大势力集团的围攻,早晚会让步。

不过,以退让求团结则团结亡。董建华被迫让步之后,地产和金融集团的胃口变得越来越大,使得董建华的第二任期没有走完,在2005年被迫称病请辞。

董建华辞职之后,香港的政治生态发生了重大变化,香港地产金融集团变得非常嚣张。他们认为可以通过示威游行、暴力骚乱这样的手段,改变或者推翻港府的政策,如果不满意,甚至可以换掉特首。

这个时候地产金融集团势力膨胀,已经能够深入影响港府内部的很多运作,安插人脉直接为自己的利益服务。接替董建华的曾荫权,可能就是地产商非常好的一个代理人。在其任内,香港土地土地供应量直线暴跌,填海工程几乎陷入停顿,每年平均只卖出8幅住宅地,土地及房屋供应出现断层,私人住宅落成量在低水平徘徊,每年平均只有1.2万套,而有估算认为香港每年需要有5万多个住宅单位供应,才能满足包括新增和改善需求。

曾荫权任内,供应持续短缺叠加人口持续增长,而且整个任期内都没有发售新居屋(类似经适房),香港房价在此期间飙升超过一倍,超越了1997年的高峰。

2002-2017年,港岛、九龙、新界的私人房屋均价分别从4.46万港元/平米、3.32万港元/平米、2.92万港元/平米提高到19.45万港元/平米、17.57万港元/平米、10.72万港元/平米,分别增长3.36倍、4.29倍、2.67倍;而同期家庭年收入中位数从19.2万港元提高到32.76万港元,仅增长0.71倍。2018年房价收入比接近48倍,居于全球前列。

这么高的房价,意味着香港年轻人永远也不要梦想靠自己的力量来买房了。这就是为什么香港年轻人现在窝着一股邪火,一定要爆发。但是爆发的对象应该指向谁?应该是控制了政策的地产金融集团,而非港府本身。当我们把利益问题分析清楚的时候,就会发现香港的年轻人实际上是被严重地忽悠了。

在曾荫权任期即将结束的时候,爆出了大量的他向地产集团输送好处的丑闻。当时的公众舆论纷纷质疑,是不是港府的政策在向地产商进行严重的倾斜?

尝到了操纵港府政策的甜头,地产大佬们还想如法炮制,在下一任特首竞选中,唐英年获得了所有香港地产大佬的一致支持。

香港高地价导致的民不聊生早已世人皆知,但唐英年却极力为地产商辩护。最终在2012年特首选举后期民望急跌,败输给了梁振英。

梁振英站在了地产商的对立面。2013年其首份施政报告指出,将加大加快资助房屋的供应,从2018年起,5年内至少供应100 000套公屋。

梁振英还出台了宏大的填海计划。2012年香港政府公布《优化土地供应策略:维港以外填海及发展岩洞》,并在2013年施政报告中公布填海选址及人工岛规划,人工岛可以提供1,400至2,400公顷土地。

填海对地价房价的作用可谓“釜底抽薪”。截至2013年3月,香港从填海工程获得的土地面积逾67平方公里,仅占香港土地总面积约7%,却容纳了27%的香港人口及70%的商业活动。照这个势头发展,填海造地将很快大幅缓解香港的土地供求矛盾,地价房价有可能应声而落,而这显然与地产金融集团的利益相悖。

所以在胜选之后,对梁的抹黑就从来没有停止过,以地产商为主的工商界对其批评不断,其中李嘉诚更是从不掩饰对他的厌恶。

地产金融集团此时祭出了他们惯用的手段——抗议示威。梁振英就职仅半年之后的2013年元旦,便有大量市民组织游行要求其下台。组织者宣称有13万人,第三方估计为3万至3.3万人。但是此时梁携竞选大胜之势,并未被扳倒。

眼见一计不成,地产集团又生一计。2013年年初,发起人戴耀廷开始策划“占中”运动,并于2014年实行。主办方声称整场运动参与人数约120万人,占全香港人口的1/6。该运动严重冲击了港府的威信与梁振英的声望。

梁振英最终也没能战胜地产商,2016年宣布因家庭原因放弃争取连任。

香港地产大佬们此时再次确认,这一招可以有效打击政治对手,甚至迫其下台。

而且此时开始,媒体的倾向性愈发明显,几乎是一边倒地反对政府。其中原因,除了部分媒体的后台老板就是地产金融集团,还因为媒体要生存就得靠广告,而在香港能够有钱投放广告的人,多数属于地产金融集团阵营。因为他们不仅控制地产,也控制了香港的自来水、电厂、超市零售业、码头等等社会的方方面面。无论哪家公司投钱做广告,背后的资金来源无非就是这些大家族们。作为媒体,自然不敢针对他们,还要主动迎合才行。

2017年,林郑月娥上台后在楼市政策方面继承了董、梁的方针。她在施政报告里写到:香港楼价高、租金贵,形成巨大的生活压力,是严峻的民生问题。住的问题亦影响了家庭结构,扭曲了价值观:不少人的目标就是尽量赚钱买楼供楼,青年人选科和择业都要向钱看。住的问题也是香港最严重的安全隐患,不少家庭走投无路,甚至要住在工厂大厦内的隔断房。

因此林郑月娥大力推行改革,将政府资助房屋(俗称“居屋”)的定价与市场价格脱钩,并以申请人实际承担能力定价,变相将居屋的定价由目前评估市值的70%降低至52%。

林郑月娥还继承了梁振英的填海造地方针。2018年,她提出《明日大屿愿景》,其中填海计划预计建立规模达1700公顷人工岛,兴建26至40万套住宅,7成为公营房屋,可供70至110万人居住。

面对林郑月娥的正面出击,地产金融集团故技重施。2019年出现了大规模骚乱,这次他们给出的表面原因是“反修例”。不过这明显跟普通老百姓完全没有关系,却引发了大规模的游行,甚至演化成了暴力。背后是谁在主使,答案不言自明。

香港已经处在一种相当深度的分裂状态,这一次是两派力量真正的大决战。港府和背后的中央已退无可退,必须控制住局面。

我认为有一种好的办法可以帮助战胜地产金融集团,具体分为三方面。

首先,要让香港普通人认识到香港问题真正的关键所在。谁是让香港老百姓生活很压抑的罪魁祸首?大家愤怒应该倾泻的方向是谁?

其次,要使地产和金融大佬之间产生分化。高地价虽然可以让银行这帮人获取高额利润,但他们也非常担心如果再次爆发金融危机可能使贷款出现烂账。双方既相互依赖,同时又相互警惕。而且这些大佬们在内地多有投资,如果要顾及这些利益,就不能和港府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对着干。

再次,要扶持起香港的科技创新势力,与地产和金融势力集团形成三足鼎立之势。比如借助粤港澳大湾区整合机会,用香港各大学的研究力量、大陆的资金、土地优势,对接具体的项目,培养100个左右科技创新企业,让他们有实力来平衡地产与金融势力。

总结一下,现在已经到了香港两派力量大决战的时刻,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如果林郑月娥这次也被迫下台,那么就不再有人敢挑战地产金融集团的利益,香港将走向一条不归路,房价会越来越高,底层民众的愤怒将无以复加,无论从经济上,还是政治上,稳定都无法维持,那时候香港就彻底乱了。


2019-8-5点击数/观注度 15109
 
咨询电话 13910949198 (李桂松)
北京市平谷区中关村科技园区平谷园1区-21594(集群注册)
京ICP备160174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3178号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