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所有 |
中国古代的货币战争 |
阅读提示 回望中国历史上的风云变幻,经济的学问却同样不简单。群雄逐鹿的舞台上,熟悉的烽火连天图景里,却深藏着鲜为人知的经济博弈。亮闪闪的钱币,往往暗藏锋芒杀机,货贾流通的暗流,却足以翻云覆雨,导演一场场扭转乾坤的大戏。 来源:据《济南时报》、《羊城晚报》 管仲买鹿:不战而屈人之兵 历代诸侯争霸,拼的都是刀光剑影。如果有人告诉你,霸主的名号明码标价,肯出钱就是你的。至于你信不信,反正“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信了。 因为告诉他这个道理的,就是辅佐他称霸的齐国贤相管仲。 那时候的齐桓公,还在为称霸诸侯的理想奋斗,可现实却很残酷,争霸的道路上,半路杀出个程咬金——楚国。 在当时的春秋列国中,楚国是实力不亚于齐国的超级大国,楚国国君楚成王也是有称霸理想的人。可霸主的位置只有一个,自然就要开打了。 但打却不是闹着玩的,双方实力相近,打起来势必两败俱伤。打还是不打,双方都很纠结。 就在这时候,管仲告诉齐桓公:要称霸,未必要打,花钱买就行! 于是没过多久,国境线突然出现了一群衣着光鲜的齐国客商,热情洋溢地和楚国人套近乎,高价收购楚国的鹿皮,谈生意的时候格外大方,往往一掷千金。原本杀气腾腾的齐楚国境线,一下子变成了其乐融融的贸易市场。 得知消息的楚王乐开了花:有钱不赚是傻瓜。当场大手一挥:农活都别干了,赚齐国人钱,先。结果楚国男女老少纷纷跑到深山捉鹿,剥皮后卖给齐国人。三个月的农忙时节,楚国人就靠卖鹿皮,前后从齐国挣了两千万铜钱,算是赚得盆满钵满。 没等楚国人数完钱,齐国大军就浩浩荡荡打来了,楚国却傻眼了:这三个月光忙着卖鹿皮,早就误了农时,农业生产全耽误,国家粮食储备连一个月都支撑不了。外加大量铜钱涌入,导致国内物价飞涨,民怨四起,根本没法打。傻眼了的楚国还算识趣,连忙遣使向齐桓公求和,承认了齐国的霸主地位。奋斗多年的齐桓公,也就顺利坐上了“春秋首霸”的位置。 这场于无声处听惊雷的经济战,就此以管仲的胜利而告终:刀锋闪闪的军事对峙中,管仲用一只包裹着金钱的诱饵,轻易令楚国人上了钩。个中的过程与学问,收入了名著《管子·轻重篇》,更在后世有了个通用的称呼——经济战三十六计。 严庄的陷阱:对症下药的买卖 管仲的“买鹿计”,饶是谋略精妙,却总归需要一个前提——他比楚国有钱。“不战而屈人”的结局,是拿钱砸出来的。但假如他不如人家有钱呢? 唐朝“安史之乱”前的严庄,就面临这样的难题。 这人在历史上名声不好,他是大反贼安禄山的军师,助纣为虐的奸贼。可是“助纣”,也是要有两把刷子的,严庄的本事,就是经济了。 天宝年间的安禄山,已经为造反处心积虑多年。这时候的他身兼北方范阳、平卢两大军事重镇节度使,外加“河北采买使”兼职,也就是有独立贸易的权力,精兵强将在握,经济特权在手。举兵叛乱万事俱备,只是……就差钱。 差钱是很正常的,他的属地虽战略地位重要,但经济却属不发达地区,外加他的对手,是综合国力到顶峰的盛唐,比财力当然比不过。在这个关键时刻,严庄为他想办法了:“遣商胡去各地贩卖。”也就是派商队到内地各省做买卖。 这办法看似很平常,但关键要看怎么用。严庄的办法是:安禄山派去各地的商旅,贩卖的货物,以奢侈品尤其是北方游牧民族的珍奇奢侈品为主。购买的货物,主要是内地各省的粮草以及精良军械,甚至捎带着“买人”,比如各省手艺精良的工匠,以及失去土地的流亡农民,凡是看得上用得着的,一律重金招募。来来回回,总算给安禄山攒了不少钱。 安禄山的属地毗邻边境,最不缺的就是游牧民族特产。唐朝此时奢靡成风,安禄山的货物运到内地往往能卖出天价。收购的内容也有学问,当时唐王朝甚至有内地部队将精良军械卖给安禄山赚外快,又兼大量采购日用品,更容易扰乱当地的物价经济。 在安禄山举兵造反前的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禄山修筑在范阳的仓库“平武城”中,储满了大批内地采购来的粮食军械。造反的本钱,总算攒够了。 就在安禄山举兵造反前的几个月里,依照严庄的谋划,安禄山干得最多的事情,就是派人赴各州县高价采购粮草,闹得内地物价飞涨,人心惶惶。然后就是“渔阳鼙鼓动地来”安禄山的大军扯旗叛乱了。 安史之乱后的唐朝,中央经济大权彻底旁落,各地的藩镇,有了独立征税甚至贸易采买的权力,安禄山当年的“特权”,已经成了各藩镇共有的权力。经济独立了,自然就更不买中央的账了,后来唐王朝藩镇割据的困窘,也就不可避免。 澶渊之盟:大宋要了辽国的命 说起澶渊之盟,大家会想起不平等条约和杨家将,杨家“七子去六子还”、烧火丫头都上战场了,最后,宋真宗赵恒贪生怕死,签了议和条约。若提澶渊之盟,那感觉就跟提《南京条约》差不多。 澶渊之盟的内容大体上有这么两条: 一、辽宋为兄弟之国,以后,谁家的皇帝年纪大,谁家皇帝就是哥哥。 二、宋每年向辽供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双方开展自由贸易。 我们骂条约不平等,主要是因为这第二条,但是,我们嘴上骂归骂,心里要清楚牌局。十万两白银是个什么概念?大宋的岁入,是一亿两,打宋辽战争,每年军费是五千万两。 关键在于第二条的第二款,两国开展自由贸易。 这“岁币加自由贸易”可太厉害了。 大辽除了卖羊卖马,能有什么贸易基础?它几乎没有任何产品可以输出给宋,而宋的每一种商品,都是辽需要的。开始辽还卖一些马,后来,发现大宋的骑兵越来越多,就不敢再卖马。萧太后下令,谁出口马,杀谁全家,结果,边境贸易从一开始就变成一边倒的对宋贸易巨额逆差。大辽收的岁币,到年底全被大宋赚得干干净净,每年还倒赔。 大辽不懂经济,后来干脆不发行货币,反正发行出来,也没老百姓认,即使大辽皇帝本人,也觉得只有大宋的钱才是真正的钱。 要了大辽老命的货币战争,就这么悄无声息地开始了。 结果,一百年双方无战事,大辽的财富通过货币战争,源源不断输入大宋。大宋的先进文化,传播渗透进大辽的每一个毛孔。 金灭辽,大宋跟金打了一下,发现也打不过金,就跑到南方继续与金玩货币战争,大金不知是计,接受了“岁币加自由贸易”的游戏规则,也放弃了货币发行权,全国继续使用大宋的货币,结果一百年后,大金也虚得不行了。 大宋皇帝通过铸币,实际掌握了北方的财政权。北方的原材料与劳动剩余价值,通过自由贸易和使用南方的铸币,源源不断地输入南方,换回南方的商品,这种壮观的南北货币战争,持续了整个辽、金与宋对峙的三百年历史。 后世史家总觉得,金与辽的迅速腐化、衰亡,是由于金、辽两朝统治者心理汉族化、生理女性化造成的。殊不知,经济上被掏空,才是帝国日益虚弱的根本原因。 元朝兴衰:成也纸币败也纸币 现代人说起元朝的建立,多说蒙古铁骑强悍的战斗力。但仅凭这些,他们是无法打下这个庞大帝国的。战争比拼的是国民经济,再勇猛的战士,也不能喝西北风。生产力落后的元王朝,最终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除了强大的军队外,就是他们独特的经济制度——金银本位的纸币制度。 纸币完全取缔金银作为通用货币,元朝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个。元朝的纸币制度,起于忽必烈的名臣刘秉忠在邢台“试点”,这项“试点”工作到公元1260年推广到了全国。在后来元王朝灭南宋的战争里,纸币让元王朝尝够了甜头,虽然南宋比元朝有钱,但宋朝用铜钱,元朝用纸币,纸币比铜钱携带方便,流通的速度也更快,效率更高。放在战争年代,使用纸币的元王朝,金钱周转的速度和稳定性,都比对面南宋好得多。筹措战争费用的速度,自然也比南宋快得多。所以不如南宋有钱的元朝,在打仗这种突发性事件上,比南宋有钱得多。“没钱”的南宋,终于被灭掉了。 元朝建国后,对纸币政策的热衷依旧。元朝立国97年,但凡是国家财政出现亏损的时候,亏损的部分,就以增发纸币的方式来补足。如此一来,发纸币上瘾的元王朝,也自然而然招来了乱发纸币的后果:物价飞涨,通货膨胀。 到了元朝末年的时候,以元朝最后一个皇帝元顺帝在位时为例,他登基时,元朝民间充斥的各类新旧货币,种类多达200多种。元朝老百姓买日用品,都是用大车拉着大堆纸币赶集,换回可怜的一点货物。元朝老百姓的赋税,也因纸币滥发大肆疯涨。民不聊生下,最终引发了席卷全国的农民大起义。而当时反抗元王朝统治的诸路农民军,如朱元璋、陈友谅等人,更是多次印刷大批假货币,派人潜入元王朝统治区内散发,其结果是让水深火热的元朝的经济秩序更加糟糕。 继元而起的明王朝,在建国初期,也曾沿用纸币政策,然而尽管明朝制定了严格的纸币使用法律,但纸币贬值的趋势,依然无可避免。以朱元璋在位时代为例,朱元璋登基初期发行的纸币“大明宝钞”,到朱元璋过世时,就已经贬值80倍。到明朝中叶的时候,就实际停止流通了。封建经济制度确实无法保障这种新生货币的价值稳定,它重新回到中国,已经是鸦片战争后的事情了。 |
|||
2019-9-6 3242 | |||
|
咨询电话 13910949198 (李桂松) |
北京市平谷区中关村科技园区平谷园1区-21594(集群注册) |
京ICP备16017448号 |
技术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