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所有  
金融与经济战:拉美债务危机是如何炼成的?

关键内容提炼:

自从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后,欧洲人就在这里进行着无休止的杀戮和掠夺。最初是西班牙和葡萄牙,再后来是荷兰、法国和英国,最后加入但也最善于掠夺是美国。

16、17世纪,荷兰与英法相继崛起,面对美洲的财富,他们先是以海盗的形式参与掠夺,到后来直接发动战争,进行武装侵略,夺取他国的殖民地。英国和美国,作为新的殖民主义者,一方面利用军事力量在拉美国家获得了许多政治经济特权,另一方面还积极扶持傀儡政权,对工人运动进行残酷镇压。

美国利用芝加哥学派对拉美国家进行的“新自由主义”输出,和早期的欧洲殖民者派出传教士对殖民地人民进行洗脑如出一辙。更加可怕的是,这些有机会到美国留学并信奉“新自由主义”的,几乎全部来自于拉美国家上层社会的精英份子,他们留学回国后会直接将“新自由主义”应用于国内经济政策。

不论是“稳定计划”还是“贝克计划”,抑或“布拉德计划”,对于拉美而言,无非都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债主索命,没有任何抵抗能力的拉美各国只能签订屈辱的城下之盟。在此期间,一面勒紧裤腰袋还债,一面开放国内资源和市场,任由欧美债主(主要是美国)进行掠夺性地开发。

总之,一个只能提供廉价原材料的拉丁美洲,一个发达国家“高科技产品”倾销市场的拉丁美洲,一个不断压榨基层人民并向欧美不断输血的拉丁美洲,符合发达国家的利益,而这也正是欧美所倡导的全球化时代的市场经济新秩序。

本章导读:

l 22位诺贝尔奖得主,芝加哥学派是怎样炼成的?

l 芝加哥学派是怎样给全世界洗脑的?

l 中国为什么有那么多经济学家说胡话?

l 你下套,我收索,美国政学两界的邪恶组合!

l IMF真的是为了帮助拉美才援助他们的吗?

1.四百年屈辱史和民族工业强国梦

拉丁美洲地域辽阔,资源丰富,历史上曾经孕育过灿烂的玛雅文化和强大的印加帝国,但这里也是个苦难深重的地方。最早居住在这片土地上的是印第安人,自从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后,欧洲人就在这里进行着无休止的杀戮和掠夺。最初是西班牙和葡萄牙,再后来是荷兰、法国和英国,最后加入但也最善于掠夺是美国。

1494年6月7日,在教皇的调停下,西班牙和葡萄牙签定了《托德西利亚斯条约》,瓜分殖民地,美洲也被这两个国家垄断。到1541年,北起加利福尼亚湾,南至南美洲最南端的广大地区,几乎完全为西班牙和葡萄牙殖民者所占领。

为了最大限度地压榨殖民地,保护本国的工业,宗主国对殖民地的产业进行了严格的限制,只是把殖民地当作独占的廉价原料供应地和工业品倾销市场。例如西班牙王室禁止殖民地生产棉、毛织品,不许开采铁矿和制造铁器,而且殖民地只能与宗主国进行贸易,不得与其他国家往来。所有开往殖民地的船只必须由塞维利亚起航(1717年改为由加的斯起航),所有货物必须由西班牙船只装运。这些限制性的规定,造成了殖民地的产业极其单一,例如巴西当时作为葡萄牙的殖民地,其主要的产业就是“巴西木”的出口和甘蔗种植。

16、17世纪,荷兰与英法相继崛起,面对美洲的财富,他们先是以海盗的形式参与掠夺,到后来直接发动战争,进行武装侵略,夺取他国的殖民地。

由于饱受剥削和压迫,拉丁美洲殖民地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进行了独立运动,多个国家相继独立。1816年拉普拉塔联合省(今阿根廷)独立,1819年建立哥伦比亚共和国,1821年墨西哥独立,1822年又建立了包括厄瓜多尔在内的大哥伦比亚共和国,1822年9月7日巴西宣布独立。到1826年,拉丁美洲除加勒比海岛屿及大陆极小一部分地区外,都摆脱了西班牙、葡萄牙和法国的殖民统治获得独立。

但是,民族独立并没有帮助拉美各国步入梦想中的生活。拉美各国独立后,英国和美国取代西班牙和葡萄牙,成为奴役拉美人民的新的殖民主义者。英国是第一个对拉美进行渗透的国家。独立战争时,英国以帮助独立运动为名,对拉美贷款和投资,至19世纪30年代,英国的投资和贷款总额已达2500万英镑。1833年英国武力夺取了马尔维纳斯(即福克兰)群岛,1835年又以武力将洪都拉斯的部分领土作为自己的殖民地,1837年派舰队封锁卡塔赫纳。英国在拉美地区获得了许多政治和经济特权,1918年英国在拉美的投资已达10亿英镑以上。

美国对拉美的扩张是后来居上。1823年12月,美国总统J.门罗发表门罗宣言,反对欧洲列强干涉美洲事务,意图把美洲变成“美国人的美洲”。19世纪中叶,美国推出“西进政策”,要把领土从大西洋向西推进到太平洋东岸。1835-1845年,美国军队侵占墨西哥的得克萨斯。1846-1848年发动美墨战争,强迫墨西哥签订《瓜达卢佩-伊达尔戈条约》,墨西哥割让得克萨斯、新墨西哥和加利福尼亚大片土地给美国。1853年,美国又从墨西哥取得麦西亚峡谷地区。这样,美国先后攫取了墨西哥全部国土的55%。1898年4月,西班牙在古巴的统治摇摇欲坠,美国出兵古巴,击败西班牙军队,西班牙撤出古巴,美国取而代之。1902年3月,美国迫使古巴接受《普拉特修正案》,规定了美国在古巴的许多特权。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美国已逐步把赤道以北的拉美地区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对于历尽千辛万苦才换来民族独立的拉美人民来说,这真是前门才驱狼,后门又进虎。

英国和美国,作为新的殖民主义者,一方面利用军事力量在拉美国家获得了许多政治经济特权,另一方面还积极扶持傀儡政权,对工人运动进行残酷镇压。1929年-1933年,欧美暴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在经济大萧条期间,由于受殖民之害,拉美地区经济单一过份依赖国外市场,遭受了严重的冲击。对此,拉美各国深感自力更生和建立自主的民族工业体系的重要性。他们认为,国家要繁荣富强,必须有强大的工业基础,产业结构过于单一和产品过份依赖国际市场,是国家无法强大的根本原因。此时,距离哥伦布在美洲大陆建立殖民地已经整整400多年了。

为了实现工业强国的梦想,拉美各国普遍进行了国有化和驱逐外资运动。1934-1940年,墨西哥L.卡德纳斯执政期间,实行了铁路和石油国有化。1946-1955年,阿根廷J.D.庇隆执政时期实行了企业国有化、增进工人福利的改革。1952年玻利维亚人民推翻了A.巴利维安政权,将外资控制的矿业公司收归国有。1953-1954年,巴西总统G.D.瓦加斯实行了一系列经济改革,由国家垄断石油工业,限制外国资本的超额利润。1964-1977年,巴拿马人民开展了要求收回运河区主权的斗争。1968-1975年,J.贝拉斯科•阿尔瓦拉多总统进行了以国有化和土地改革为主要内容的“秘鲁式的革命”。1970~1973年,智利S.阿连德•戈森斯,总统采取了铜矿国有化和没收大庄园等改革措施。

拉美国家的国有化和驱逐外资行动,严重地损害了美国的利益。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拉美将不再是美国的后院。因此,美国绝不能允许拉美人民实现自己的工业强国梦,它必定会千方百计地加以阻止。

2.22位诺贝尔奖得主,芝加哥学派是怎样炼成的?

如何阻止拉美国家的工业强国梦呢?战争不是好的选择,因为之前已经打过了,而且代价太大。如果能够将拉美的经济发展诱骗上一条精心布设过陷阱的发展道路,使其继续为美国打工,那一定是种“投资少、收益高”的“好办法”。但是,没有人是傻瓜,要想欺骗对美国极不信任的拉美各国,其困难程度可想而知。经过努力,美国人终于还是找到了方法,因为他们发现了“芝加哥学派”。

芝加哥经济学派(Chicago School of Economics),又称“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派”。该学派捍卫的核心价值是相信市场机制跟自由放任,反对任何形式的干预,反对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跟凯恩斯主义,因其主要成员为芝加哥大学经济系的师生而得名。芝加哥学派的历史可以追溯到30年代,其第一代代表人物是法兰克•奈特,但是由于凯恩斯主义在美国30年代的大萧条时期的罗斯福新政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芝加哥学派一直不被人注意。但由于芝加哥学派鼓吹自由、放任,为美国打开拉美各国市场提供了理论支持,于是就受到了美国政府的关注。从20世纪70年代起,大量的(政府和各种基金的)资金被投向芝加哥大学经济系,资助其开展研究、召开学术会议、出版杂志和招收留学生。例如,威廉•沃尔克基金会就挽救了好几家濒临破产的新自由主义者的杂志,并为芝加哥大学出版新自由主义著作提供了大量资金援助。1947年4月,弗里德曼等人参加哈耶克领导的“朝圣山学会”的首次会议,旅差费也是由威廉•沃尔克基金会提供的,而且这个基金会为米瑟斯支付了长达24年的薪水!

在这种背景下,哈耶克和弗里德曼分别在1974年和1976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随后,该学派的舒尔茨和斯蒂格勒又分别于1979年和1982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仅芝加哥大学的经济系就一共产生了22位诺贝尔奖得主,芝加哥经济学派似乎一夜之间就从一个几乎无人关注的小流派变成了炙手可热的社会显学,新自由主义也就从被个别国家接受发展到被很多国家所接受。

美国所做的准备并不仅限于理论上的造势,他们还需要把这些理论输出到拉美的合适人选。50年代中期开始,芝加哥大学的一批教授参与了把芝加哥学派经济学输出到智利的一个项目。在该项目中,这些教授选派了一批经济学家到智利的一个大学去进行经济学教育,同时从他们在智利培养的学生中选取了一批学生到芝加哥大学经济系读研究生。这批学生中的绝大部分人在获得硕士或博士学位后又回到了智利,并在皮诺切特军事政变之后被提拔到很高的位置。美国还把该项目扩展到了其他拉美国家。例如,在阿根廷,美国国际发展署资助设立了库依欧项目,让库依欧大学与芝加哥大学和智利天主教会大学代表作培养经济学家,仅1962-1967年就选送了27名阿根廷学生到芝加哥大学学习经济学。这样,美国就成功地把“新自由主义”经济学输出到了拉美各国。

美国利用芝加哥学派对拉美国家进行的“新自由主义”输出,和早期的欧洲殖民者派出传教士对殖民地人民进行洗脑如出一辙。更加可怕的是,这些有机会到美国留学并信奉“新自由主义”的,几乎全部来自于拉美国家上层社会的精英份子,他们留学回国后会直接将“新自由主义”应用于国内经济政策。墨西哥当时的总统萨里纳斯是哈佛大学的博士毕业生,其内阁成员中59%的部长或副部长拥有美国大学的经济学博士学位。智利财政部长A.福克莱斯是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毕业的经济学博士,其继任者E.阿尼纳特是哈佛大学的毕业生。智利艾尔文当政时,23位部长中有18人在美国大学获得博士或硕士学位,4人在西欧获得研究生学位。阿根廷财政部长多明哥•卡瓦略也是留美的新自由主义信奉者。

3.毒品?还是灵丹妙药?

拉美地区的国有化运动,驱逐了外资。但是由于缺乏工业基础,对工业品的需求只能依赖进口来满足,这需要大量的外汇。但是由于驱逐了外资,外汇非常紧缺,外汇紧缺与工业品的缺乏导致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这成为拉美各国70年代普遍面临的一个困境。

针对这一困境,从美国留学回来的芝加哥学派的徒子徒孙们立即提出了一系列的建议并被政府采纳。以智利为代表,其经济政策建议主要有:大力发展资源出口赚取外汇收入,取消借外债的限制引进外国资本,开放国内市场允许外资工业产品进入并淘汰本国落后产业,降低进口关税,将以前收归国有的外资企业、私营企业归还原主,对国有企业作价拍卖,外资企业享受国民待遇,抽回资本和利润汇出不受限制,外资企业生产率固定10年不变,汇率升值两次后实行固定汇率。

这些经济政策的确在短期内缓解了拉美国家所受的困境。首先是获得了外汇收入。资源出口和国企拍卖都可以带来外汇收入,发还以前没收的外资企业并给予国民待遇也吸引了外商投资,这也带来了外汇收入,取消借入外债的限制更是直接以借债的方式获得短期外汇收入。不管怎么说,大笔的外汇是流入了,拉美国家手上有钱了。而有了外汇,就可以向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购买工业品了,于是第二个困境也就迎刃而解了。再加上开放国内市场,降低关税,连续两次提高汇率后实行固定汇率,欧美的工业品就很廉价地充斥于拉美市场了,于是物价和通货膨胀的问题也解决了。一切看起来都很美好,只是暗藏凶险。

这些经济政策总结起来基本上就是程咬金的三板斧。

第一招:卖。卖资源、卖国企。通过卖资源来获得外汇收入,无可指责,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前也通过卖资源来赚外汇,当时叫做“出口创汇”,但是中国不卖国企,拉美连国企都卖了。有人把中石油这样的大型国有企业比做共和国的长子,以此类比的话,当时的拉美可以说是为了眼前的利益,连自己的长子都卖了。

第二招:借。卖资源、卖国企,外汇还不够花,拉美就借,而且是不加限制地借,因为在西方经济理论中,有人肯借钱是有信用的表现。中国改革开放以前从来不借外债,即使是今天,中国对外举债也是有严格限制的。如果说卖国企是把长子卖了,那么毫无节制地借债度日则是把子孙后代都卖掉了。

第三招:开放国内市场。并不是说不要开放,而是说在打开国门之前必须要注意保护国内的产业。在拉美国内工业基础极其薄弱的情况下,给予外资国民待遇,汇率两次升值后不加保护地开放国内市场,欧美发达国家的工业品就可以凭借质优价廉的优势长驱直入,摧毁了拉美各国的国内产业,彻底击碎了拉美人民的工业强国梦。中国在改革开放中比较注意对本国弱小产业的保护,30多年来采取了缓步渐进的方式逐步开放市场,即使是在2001年加入WTO时,也还针对一些行业特别设置了5年时间的过渡保护时期。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在解放思想、解放生产力的同时,芝加哥经济学派也对中国的经济改革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当前社会上关于中国是否正在拉美化的争论,也是根源于此。

拉美各国在服用了芝加哥学派为经济改革所开的药方之后,经历了短暂的繁荣,他们突然发现自己已经患上了“外债依赖症”。国企,卖了,没了;资源,越卖越便宜;工业品,产业基础被外企摧毁了,自己始终生产不了,整个国家都要依靠借债过日子。拉美国家这种借债过日子的经济发展模式就像吸上了毒品,欲罢不能,而且借债的规模越来越大。1975年时,拉美地区的外债余额已经高达783亿美元,到了1982年则猛增至3083亿美元,占GDP的46.9%,到1987年更是上升到令人瞠目的66%!

4.夺命金融索

拉美国家之所以敢于举借如此巨额的债务,一是因为受了芝加哥学派的蛊惑,二是因为在70年代美国刻意执行了低利率政策。拉美债务基本上都是以美元计价的,在本国货币被人为升值高估的情况下,再加上美元的利率较低,拉美各国所感受到的债务压力就比较小。因此,在70年代初出现了几年的繁荣景象,这更加放松了拉美各国的警惕。

债务就像套在人们脖子上的绳索,利率就是控制绳索松紧程度的活扣。当利率比较低的时候,绳套很宽松,人们不会感觉到不舒服;但只要把利率提高,绳套收紧,被套的人立刻就会感觉到呼吸困难;如果收得再紧一些,被套住的人就只有死路一条。有房屋按揭贷款的人一定对此深有体会,2008年中国央行连续多次加息让许多人感受到了债务的压力。拉美外债就是美国人特意为他们设计的金融圈套,而收紧绳索的活扣则掌握在美联储的手里。

1979年,美国人觉得套在拉美国家脖子上的绳套已经足够牢固了,他们出手了。8月6日,保罗·沃尔克被任命为新一任美联储主席,他是个强硬派。沃尔克上任后,立即收紧美元,此后美国联邦基金利率开始不断提高。9月还是11.25%,到1979年底时就已经提高到14%,1980年4月进一步提高到17.6%,而到了1981年6月达到了19%!这还是美国联邦基金利率,商业银行的利率通常要再高一些。这对拉美各国而言简直就是噩梦!

美元利率的提高,收紧了套在拉美脖子上的绳索,各国疲于应付还债。而且更糟糕的是,美元利率的上升,导致美元相对拉美货币升值。最初拉美国家为了维持汇率稳定,被迫买入本币、抛出外币,这很快耗尽了他们手中为数不多的外汇。当他们无力维持汇率时,本币就不可避免地贬值,这样以美元计价的外债突然之间就增加了许多。1982年8月20日,墨西哥政府宣布无力偿还到期的外债本息,要求推迟90天,由此引发了全球性的发展中国家的债务危机。

由于无力偿付债务,没有偿还的利息被计入本金再次计算,债务越积越多。到1985年底,债务总额上升到8000亿美元,1986年底为10350亿美元。这里面拉丁美洲地区所占比重最大,约为全部债务的1/3,史称“拉美债务危机”。

5.城下之盟

欠别人的钱也许可以赖账,但是欠美国的钱一定赖不了。为了解决债务问题,双方开始谈判。谈判是由美国人主导的,当然了,美国政府不方便出面,出面的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

IMF提出的是“稳定计划”。其主要内容是,由IMF为拉美国家提供国际贷款,以提高其偿债能力,不过IMF的贷款援助附加了极其苛刻的条件:拉美各国必须大量裁减国企工人,削减政府开支、公共开支和公共福利,进一步私有化,进一步开放外汇、资本市场和金融银行体系,进一步放开。简而言之,IMF要通过危机把拉美进一步纳入全球化和新自由主义体系中。简而言之,就是一面用绳索勒住拉美的脖子,一面狮子大开口了。

继IMF的“稳定计划”之后,美国又推出了“贝克计划”。1985年10月,世界银行和IMF在韩国汉城召开了联合会议。在这个会议上美国里根政府的财政部长(james baker III)提出了“贝克计划”。贝克计划的核心还是IMF的计划,只是增加了由私人银行向拉美提供另外290亿美元的贷款。但同样地,要获得这些贷款,拉美国家就必须推行IMF开出的一系列条件。到了1989年,布什政府的财政部长布拉德(Brady)又推出了换汤不换药的“布拉德计划”。

不论是“稳定计划”还是“贝克计划”,抑或“布拉德计划”,对于拉美而言,无非都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债主索命,没有任何抵抗能力的拉美各国只能签订屈辱的城下之盟。在此期间,一面勒紧裤腰袋还债,一面开放国内资源和市场,任由欧美债主(主要是美国)进行掠夺性地开发。

80年代,拉美国家仅偿还利息一项,每年就耗费其GDP的8.4%,加上本金占出口收入的40%左右。在1982-1985年间,拉美地区支付的利息就高达1060亿美元。1980-1985年,实际GDP只上升了2.3%,而人均GDP则下降了9%。从1982年到1992年,是拉美失去的十年。

6.被同一块石头绊倒两次

1982年爆发的拉美债务危机,给拉美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拉美国家似乎并没有吸取教训,而是在国内拉开了贫富差距,出现了阶级分化。也就是说,美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这些国家扶植傀儡政权并培养买办资产阶级,把持政权,联合起来压迫剥削社会大众。

为了偿还债务,拉美国家加大了自然资源的出口。1986年拉美国家的农产品占出口总额的比例为37.1%,位居世界首位,1988年燃料在拉美国家的出口比例为35%。约有一半以上的拉美国家的出口高度依赖少数初级产品。例如,1988年玻利维亚矿产品占出口的89%,委内瑞拉石油占出口的90%以上。但与此同时,出口产品的价格不断下跌。1981-1987年,拉美国家的出口量增长了20%,但出口额却下降了10.5%。

自然资源的出口收入仍然不足以偿还债务,于是开动印钞机搜刮民财就成了最便捷的方式,这就造成了严重的通货膨胀。1990年,拉美全地区平均通货膨胀率达到1491.5%。为了抑止通货膨胀,政府提高了利率并试图用高利率来吸引外资进入。但是提高利率首先打击了国内的企业,造成国内经济萧条,本币出现了明显的贬值预期,当时又正好赶上西方利率水平也比较高,拉美地区外资流入量急剧下降,拉美国家重新陷入资金短缺的局面。

美国不断上调利率,墨西哥政府还死抱着固定汇率不放松,造成资本迅速外流,1994年,墨西哥再度爆发金融危机。引发第二次拉美危机。在这场危机中,墨西哥再向美国等国际社会贷款500亿美元,外债总额达到1500亿美元。

尽管墨西哥是个穷国家,但这个国家却产生了世界级富翁。2007年8月,美国《财富》杂志的全球富翁排行榜上,墨西哥电信巨头卡洛斯·斯利姆·埃卢以590亿美元资产,取代微软公司创始人比尔·盖茨成为新的世界首富。这不能不说是一个莫大的讽刺!

巴西的外债余额也是在持续不断增长。截至1998年年底,巴西的外债余额达到2300亿美元,这一年,巴西资本的流入发生了逆转,国外资本开始逃离巴西市场,2001年巴西再次爆发金融危机。

于是,老一套的游戏重新上演。新一轮的借新债还旧债谈判开始,强迫拉美国家进一步开放产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城下之盟再次在拉美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签订。总之,一个只能提供廉价原材料的拉丁美洲,一个发达国家“高科技产品”倾销市场的拉丁美洲,一个不断压榨基层人民并向欧美不断输血的拉丁美洲,符合发达国家的利益,而这也正是欧美所倡导的全球化时代的市场经济新秩序。


2019-9-8点击数/观注度 3525
 
咨询电话 13910949198 (李桂松)
北京市平谷区中关村科技园区平谷园1区-21594(集群注册)
京ICP备160174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3178号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