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社会主义建设 |
国情研究报告|胡鞍钢:“十三五”规划实施三年评估 |
来源: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 作者:胡鞍钢|知识为民,知识报国,知识为人类。 2019-04-29 【编者按】2019年3月8日晚,由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举办的“国情讲坛”系列讲座第23讲——“决胜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十三五’规划实施三年评估”——在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一层报告厅举行,主讲人为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胡鞍钢。讲坛由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副院长、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鄢一龙主持。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国情研究院副研究员高宇宁作点评。讲坛合作媒体光明网进行全程网络直播。本文根据胡鞍钢教授现场发言整理,全文共约1.5万字。 一、背景介绍 很高兴今天晚上与在座的老师、同学们以及光明网网友们就《决胜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国家“十三五”规划实施三年评估》做一次“国情讲坛”。 中国的3月份是中国的“政治月”,特别是“两会”的召开,以及李克强总理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我也很认真地学习了这一报告。今晚,我将介绍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研究团队一个新的研究成果。在2018年底,国家发改委代表国务院已经向全国人大常委会就“十三五”规划实施中期评估作了一次汇报,总体上看,《纲要》的各项目标任务进展顺利,主要目标指标总体符合预期,在25项指标中,有4项指标滞后于时序进度,分别是服务业增加值比重、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两项预期性指标和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地表水劣V类水体比例两项约束性指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是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历程的关键历史节点,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的一座重要里程碑。 今天的这个评估研究来自我和姜佳莹博士、鄢一龙老师的研究成果,现在由我为大家做一详细介绍。主要数据来源基于国家统计局,国际比较数据来源基于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数据库。 二、什么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什么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有哪些内涵和重要指标?中国能否如期实现这个目标?如何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获得国际社会认同? 根据国际上通行的重要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如人均收入(人均GDP)、恩格尔系数、国际贫困线贫困人口发生率、人类发展指标(HDI)以及其他相关的经济社会重要指标,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上中等收入国家,人均GDP刚刚高于上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1]这本身已经回答了什么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要标志之一。 中国怎样才能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历次党代会报告可以看出基本线索,叫做“接力棒”机制,一棒接着一棒做下去。 早在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就已经提出,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2]当时还没有明确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2002年,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了21世纪头20年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并提出明确的发展目标: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基本实现工业化。[3]当时,国家发改委提出了若干个重要量化指标:一是按照20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2%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在目前水平,到2020年中国人均GDP达到 3000美元以上,大体相当于当时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二是城镇化率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到2020年超过50%;三是农业从业人员占全部就业人员比重,从2000年50%下降到2020年30%左右,即每年下降一个百分点。[4] 2007年,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为此胡锦涛同志进一步根据发展的新形势,提出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即从GDP翻两番到人均GDP翻两番。成为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居世界前列的国家。[5]同时,国家发改委也提出了几个重要的量化指标:按2006年不变价和汇率法计算,到2020年GDP总量将达到58万亿元,约为7.2万亿美元,按2020年总人口14.5亿计算,人均GDP约为5000美元;制造业占社会商品总值(全社会有型商品总值)提升到70%左右;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接近60%,第三产业在生产、就业结构中的比重将提高到50%和44%左右,第一产业占就业结构降低到30%左右,城镇化率接近60%,基本达到工业化的要求;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仅次于美国,为世界第二大消费市场。[6] 从党的十六大报告到党的十七大报告,国家设计了两个重要的五年规划,一是根据党的十六大报告,制定了国家“十一五”规划;二是根据党的十七大报告,制定了国家“十二五”规划。 2012年,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提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目标。因此,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表明实现2020目标,实际上是分了两个大阶段:21世纪前二十年的第一个十年是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主题,第二个十年是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主题。为此,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提出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工业化基本实现等目标。为此,根据党的十八大报告,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制定了国家“十三五”规划。因此“十三五”时期定位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即决胜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更加明确地提出,从现在起到2020年(包括2018年、2019年、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无论是“十三五”规划还是党的十九大报告都将这三年设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 由此可以看到,进入21世纪以来,经过了四次党代会、三个五年规划,中国做的一件历史性大事,就是到2020年如期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这就是中国典型的实现现代化战略目标的“接力棒机制”。 这个百年奋斗目标不仅是宏大的,而且是更加具体的。这个具体目标就充分体现在国家“十三五”规划之中。 “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稳中求进,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确保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国家“十三五”规划制定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七个方面的主要目标和25项主要指标。七大目标包括: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创新驱动发展成效显著、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既有定性指标也有定量指标,同时也提出了完善规划实施机制,在原有中期评估制度的基础上又开展实施年度监测评估,把监测评估结果作为改进政府工作和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并依法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规划实施情况,接受人大监督。从而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全体人民的认可,经得起历史的检验,更要获得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 可以看到,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到新民主主义革命,到1949年新中国的建立,再到1978年改革开放,中国走过了一个百年的人类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一直是世界性的现代化、工业化、信息化的后来者和落伍者,但是后来者后来居上。今天所有的发达国家(简称OECD国家)总人口加起来正好是13亿,中国整整比它们多了1亿人口。中国从新中国成立之后经历了几个重大的关键点,比如1949年新中国成立,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发展;197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元年,进入经济起飞阶段;1990年我国基本解决了11亿人口的温饱问题;到2000年我国总体达到小康社会;到2020年我国14亿人口能否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这不仅具有“中国意义”,更具有“世界意义”,即比OECD国家13亿人口还多出1亿人的中国,能否成为世界最大规模的上中等收入国家,未来还要成为世界最大规模的高收入国家。 三、“十三五”三年实施的基本评价 “十三五”规划三年实施的目标完成情况:总体进展符合预期。按照目标一致法,对7大目标: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创新驱动发展成效显著、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25个(实有33个)主要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进行客观评价。 从总体上看,“十三五”规划前三年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表现良好,无论是约束性指标还是预期性指标,三年完成率都比较高。具体来看,有两个预期性指标滞后于时序进度,有两个约束性指标也在进一步落实。 现将这些发展目标和指标做一个简要分析。 第一,经济发展指标。主要包括国内生产总值、全员劳动生产率、城镇化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如期实现,但是2018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只达到52.2%,未能实现规划的要求进度,这个指标相对落后,到2020年要达到56%的目标非常困难。 第二,创新驱动发展指标。这是“十三五”规划提出的最具创新的重要指标之一,包括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科技进步贡献率、互联网普及率等,都达到规划进度要求。其中,2018年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18%,距规划要求的进度滞后,到2020年这一指标要达到2.5%的目标也非常困难。 第三,民生福祉指标。它包括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城镇新增就业、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城镇棚户区住房改造以及人均预期寿命。这些指标都如期完成或超额完成。 第四,最具约束性的生态环境指标。它包括耕地保有量、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万元GDP用水量、单位GDP能源消耗、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量等,这些都是“十三五”规划的重要指标。 此外,资源环境指标还包括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的比率、PM2.5浓度未达标地级及以上城市数量、达到或者好于三类水体的比例、劣五类水水体比例以及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包括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以及氮氧化物排放量。在中国经济继续增长和中国城镇化继续前进的背景下,这些指标的优化意味着我国可以进入到经济增长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脱钩的时代。 综合看来,“十三五”规划的主要经济社会、生态环境、民生福祉、创新驱动指标目前都已经达到比较高的完成率,以上25类指标或者33个实际指标大部分预计也都能如期完成。因此,从七大主要目标和主要指标的角度来看,我们的基本评价,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胜利在握。 从全球视角来看中国的发展,“十三五”规划实施期间爆发了中美贸易摩擦,我们称之为不可预见的来自外部的挑战。尽管如此,在复杂国际局势环境中,总体上中国经济运行仍持续保持在合理区间,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仍在持续。我国已进入中高速增长阶段,过去三年GDP平均增长率达到6.7%,已经超过了“十三五”规划制定的6.5%以上的预期目标,2019年、2020年只要能达到6.1%,就可以实现GDP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 放眼全世界,中国在过去三年能够达到6.7%,已高于世界同期3.4%的GDP平均增长率。这使得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1/3以上。从2008年爆发国际金融危机以来表明:唯有中国稳,才能世界稳;中国进,世界进;中国好,世界好。中国正在进入世界经济舞台中心,成为世界最大的增长动力之源,也成为世界宏观经济最大的稳定器,这是对我国这一时期的基本评价。 四、“十三五”规划前三年的突出成果 “十三五”规划前三年有哪些突出的新成果和重大的标志性成就呢?对此,我们从七个方面做一个简要的归纳和评价。 第一,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 这是“十三五”规划最重要的目标之一,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十三五”规划前三年,中国的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基本上实现从第二产业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模式转换为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模式,这是走向中等发达经济体的重要方向。但是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还是低于规划目标,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仍保持在1/3,农业增加值比重逐步下降。从各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来看,服务业的贡献率接近60%,成为驱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新兴服务业持续发挥引领作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效果不断显现,工业加快向中高端迈进。 基础设施现代化总体上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截至2018年底,我国高铁营业里程达到2.9万公里,即将提前实现中长期铁路网规划2020年3万公里的目标,并且超过了世界高铁总里程的1/3,成为世界上高铁里程最长、运输密度最高、成网运营场景最复杂的国家。我国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地理空间跨度极大,各地自然与气候条件差异甚大,特别是东北地区,中国在高寒地区大规模建设高铁,环境极其复杂,技术要求极高。2018年我国高铁累计运输旅客突破90亿人次,2019年将突破100亿人次。完成这段历史跨越中国仅用了10年,它意味着我国整体基础设施现代化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早在1956年党的八大时就提出建设四个现代化,其中有一条就是交通运输业现代化,经过70年的发展,如今中国已经引领世界。从经济学的角度或者经济地理学的角度来看,它重新塑造了我国的城乡区域空间地理,促进了各类要素加速流动,推动了城乡区域经济一体化,进而推动了经济发展水平趋同化。 例如地区差距发生变化,1978年以来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按照不变价格计算的人均GDP差异系数,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的大幅下降,90年代的大幅上升,到2004年达到顶峰之后又开始下降(见图1)的过程。其中,基础设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如果说世界是平的,那么今天的中国已经展现了世界是通的,即通过基础设施促进了要素流动。比如,2017年中国高铁的乘客占全部铁路乘客的50%以上。因此,交通基础设施重新塑造了中国的经济地理,从而有可能推动中国经济发展向着协同方向转变。不过,过去三年人均GDP差异系数出现了一个平台期并略有上升,这反映了区域发展之间的不平衡性和相对分化。中国基础设施如果持续推动下去,就可以更好地为世界重塑经济地理提供更好的条件,目前所看到的“一带一路”建设就是从重塑中国经济地理到重塑周边国家的经济地理,进而重塑世界经济地理。 新型城镇化取得重大进展,进而推动了城乡协调发展。我国城镇化比重已经达到近60%,高于世界平均水平(54.8%),城镇人口从2015年7.71亿人提高到2018年的8.31亿人,这相当于美国和欧盟城市人口总和(6.54亿人)的1.27倍,净增加6000万人,过去三年平均每年增加2000万人。什么概念?在中国人口占世界比重已经降到19%以下的背景下,我国新增城镇人口相当于全球新增城镇人口(8100万)的1/4,因此,城镇化的加速发展本身就成为中国经济巨轮行稳致远的重要动力。 此外,“十三五”规划首次明确提出要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目前这一比重已经从2015年的39.9%提高到2018年的43.3%,增加了5671万人,平均每年接近1900万人。下一步就是落实转移1亿人口的目标,从党的十八大以来已累计转移8000多万人,将来估计会突破这一目标。当然户籍人口是中国特有的一个现象,我们把它称之为“一个城市、两个体制”,今后就是要朝着“一个城市、一个体制”的方向转变,而恰恰在“十三五”时期迈上了一个很重要的台阶。 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支出差距趋于缩小,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其中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农村的水、路、电、气。比如中国的人口通电率达到了99.7%。什么是现代化?对一个家庭、一个村庄来说最重要的现代化因素是电,没有电就没有现代化因素,有了电才能够给这些家庭、村庄带去现代化因素,电是所有现代化因素的基础,中国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比例。 还有就是改厕,即“厕所之革命”,不仅中国在做,印度总理莫迪也在发动一场前所未有的建设厕所运动。印度有很多农村家庭没有厕所,要解决有没有的问题,而中国要解决达不达标的问题。当然我国改厕的任务还没有全部完成,只达到53.5%,因此,能否在2020年、2021年大体上完成农村的改厕任务,就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民生短板。 乡村基础设施改善以后,乡村旅游迅速发展。2018年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人次首次超过30亿,营业收入超过了8000亿元。这有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形成城乡互动发展新格局,也成为促进全国消费增长的一个新渠道。 第二,内需成为稳定经济增长最大来源。 我国是世界消费支出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2015-2017年期间,中国名义最终消费支出从36.2万亿元提高至43.5万亿元,年均增速9.6%,占世界消费支出总量比重的13%,已经跃居成为世界第二大国内消费市场,并且占世界比重还在不断提高。从零售市场看,我国目前也进入世界第二位,我国的零售市场已经从2015年的30万亿元提高到2018年的38万亿元,年平均增长率达到8.2%。根据市场研究机构EMA预测,2019年中国有望超过美国成为世界头号零售市场。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我国正在经历一个从世界工厂变成世界市场的过程,这需要首先打造强大的国内消费市场,尤其是零售市场,此外还有住宅市场、旅游市场、文化市场等,都还有相当大的潜力。特别是旅游市场,2010年全国旅游只有20亿人次,2015年达到了40亿人次,仅5年就翻了一番,2018年更是突破了55.54亿人次,人均从2.91次上升为3.94次,接近4次。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交通设施的明显改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与此同时,我国公民出境旅游已经达到1.4亿人次,占总人口的10%,还属于精英消费阶段,只有突破15%才开始进入大众化消费阶段,这方面我们还有相当大的潜力。习近平总书记大力推动中国与其他国家签署落地签或免签协议,让中国旅客“走出去”。我国已经有1亿多人走向全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国游客已经成为中国新的品牌,外交部为出境中国公民提供24小时服务,定位为百姓外交、民生外交。 第三,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效果显著。 我国的“三新”经济,即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正在成为国民经济的新支柱,甚至是最重要的经济支柱。国家统计局创新性地统计了“三新”经济增加值:2017年“三新”经济增加值已占GDP的15.7%,2018年会达到16%。我们认为只要某个产业增加值占GDP的4%就是支柱性产业,超过7%就是重要支柱性产业,达到16%更是重要的支柱性产业。由此说明中国将引领世界新经济,特别是数字经济、平台经济、物联网、共享经济等,这些商业模式在人类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出现,恰恰中国抓住了这样一个历史机遇,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动力源。自从“十二五”和“十三五”规划确立了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个产业发展就非常之迅速。 第四,科技创新引领作用显著增强。 首先,我国科技投入与产出创下了历史新记录,全国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位,全社会研发支出从2015年的1.42万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1.96万亿元,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相当于4932亿国际元,全社会研发支出与GDP之比已经达到2.18%。 其次,我国的发明专利拥有量跃居世界第二,“十三五”规划提出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就是每万人口拥有发明专利数,2018年已达到11.5件,即将达到2020年规划目标的12件。我国发明专利拥有量已经从2015年的84.5万件提高至2018年的160.2万件(见表3),跃居世界第二,距离美国只有一步之遥。需知美国是1790年制定了《专利法》,我国则是1984年才制定《专利法》,因此中国实际上是用35年的时间走完了美国225年的历程。 国内发明专利质量稳中求进,中国在世界上已经形成新的优势,也就是知识产权优势,这包括商标申请量、授权量、有效注册商标量。目前中国的马德里商标有效注册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三位,不久将跃居世界前列。将国内商标变成国际商标,特别是中国企业“走出去”投资世界,更需要受到这种知识产权的保护。 中国正在形成新的研发产业或者说知识产权产业,根据前3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我们发现,一是研发产业的投资或者是资产迅速增长;二是研发产业的营业收入迅速增长;三是研发产业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由此可以看到,中国正在形成一个越来越强大的技术市场。2018年中国的技术市场成交额达到了1.77万亿元,与GDP之比从2015年的1.43%提高至2018年的1.97%(见表3)。因此中国不仅需要打造强大的国内商品市场,关键是打造强大的国内技术交易市场,使这些技术能够成为真正的“真金白银”,投入到科研开发之中,形成科技创新投入和产出的良性循环。 “十三五”规划首次将科技进步贡献率作为重要的指标。三年来,科技进步贡献率从2015年的55.3%提高到2018年58.5%,到2020年有望实现60%的目标,这表明目前中国实际上是通过创新驱动来引领发展的。 进入21世纪,尤其是2006年制定《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以来,重大的原创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已经进入到一个集中连续收获期,其中包括港珠澳大桥等标志性、基础性、长期性的重大工程。 第五,居民生活持续改善,基本实现了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经济增长同步。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均居民收入水平相对人均GDP水平实际上是下降的,但是在过去几年这两个指标基本实现了同步增长,这符合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来的重要目标。 此外,居民消费支出持续增长,生活质量显著提高,扣除了物价指数以后,我国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之比已经从2.32倍下降至2.15倍。从这个意义上看,城乡居民消费的差距已经低于收入的差距,从国际比较看,这一相对差距仍然很大。 脱贫攻坚成效显著,贫困发生率降低至历史最低点(1.7%),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已累计有8239万人口脱贫,贫困发生率从10.2%下降至1.7%,建档立卡贫困村从12.8万个减少到2.6万个,预计到2020年,我国就可以基本消除现行贫困线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根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按照每人每日支出1.9美元的贫困发生率从2010年的11.2%降至2015年的0.7%,每人每日支出3.2美元的贫困发生率从9.6%降至1.4%,世界贫困发生率仍在10%,我国已经基本上消除了国际贫困线人口。因此,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重要的国际意义就是帮助全世界有效地实现了第一个目标即千年发展目标(MDG),现在又可以为世界第二个目标即可持续发展目标(SDG)作出新的贡献。 我国最重要的民生发展应当是教育事业的发展。三年来我国教育普及率大幅度提高,2018年学前毛入园率已经达到了81.7%,相当于OECD国家平均水平(81.0%)。学前教育的投入实际上做的是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因为学前教育私人收益率和社会收益率在所有的教育阶段中是最高的,因此国家教育现代化提出普及有质量的学前教育指标非常有意义。 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从2015年的40%提高到2018年的48%(见表4),即将进入50%的普及阶段,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历史上的重大标志。我国高等教育不仅包括正规教育,还包括网络大学等其他形式。我国各种形式高等教育学生总规模达3833万人,长期居世界第一,每年普通高校毕业生超过800多万人,另外每年学成回国留学人员超过40万人。中国的劳动力人口达到顶峰,劳动力素质持续提高,正在经历一个空前的“新鲜血液过程”,有越来越多的高素质人才进入劳动力队伍。尤其值得指出的是,中国的高等教育体现了性别平等,我国现在大专生、本科生、研究生在校生,女性就学参与率相当高,这也就解释了中国为什么劳动参与率高,就是女性就业参与率高;为什么女性就业参与率高,就是女性就学参与率高。因此,投资于人民就是五年规划的核心思想和主要目标。 第六,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从世界上最大的“黑猫”变成世界上最大的“绿猫”。我国长期以来是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但是我国的煤炭消费比例从2009年的71.6%已经降至2018年的59.0%。从发电装机容量来看,清洁能源的比例已经从2010年26.6%上升到2015年的34.1%,到2018年已经接近40%。从煤炭的发电效率角度来看,我国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排放的碳与天然气基本上接近。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国的“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另一方面通过煤炭的清洁化使用,使煤炭资源得到有效利用。中国还建立了世界最大的碳交易市场,到2018年底我国碳排放交易量累计接近8亿吨,我国碳排放交易额累计超过110亿元,仅湖北碳排放交易所就达到3.3亿吨,占全国的42.14%,交易额占全国的66.51%,[7]是世界最大的单一交易市场。从2005年到2017年,中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已减少至46%,提前三年实现到2020年碳强度下降40%-45%的目标。美国盖洛普对133个国家的受访者调查结果表明:中国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大国竞争中更具有优势,已经成为全球领导者。 我国实现了历史上第一次水资源消耗与经济增长脱钩。过去几年,全国用水总量基本上保持在一条线上甚至略有下降,实现了经济增长、人口增长、城市化加速的同时,用水量停止增长,也就是单位GDP水耗、单位工业增加值水耗明显下降。水是我国最稀缺的资源之一,中国水资源占世界总量的6.6%,所以我国每一升水、每一桶水相对于其他国家,包括中东国家,从人均量的概念,都是相对较低的,因此,建立节水型经济社会是我国的必选之路。 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特别是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的年度约束性指标基本完成。三大攻坚战,包括蓝天保卫战、污水治理攻坚战、土壤污染攻坚战取得明显成效。这三大战役是大规模的绿色投资、环保投资战役,也可以有效地促进国内投资需求。1997年至1998年,为了扩大内需,江泽民同志和朱镕基同志提出退耕还林,通过退耕还林发展林业产业,利用这样的方式扩大内需,对生态环境进行投资。目前林业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产业,2017年我国林业产值已经达到7.33万亿元,林业进出口贸易达到了1600亿美元,相当于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3.5%。最主要的是,森林已经成为旅游圣地,2017年森林旅游人次已经达到了16亿。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两山论”,我们的理解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生态生产力,只有对生态资本进行长期投资,它才会不断增值,进而打造绿水青山。这些发展都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十三五”规划提出的“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改善”,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转折。进行大规模的生态投资,就是一个向绿色发展的标志性转变。 第七,改革开放纵深推进,发展红利日益增强。 商事制度的改革获得了国际社会的认同,我国已经打造了世界上超大规模的市场主体,2017年底市场主体登记户已经达到了1.09亿户,这意味着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创业之国。 我国世界最大货物贸易体的地位进一步巩固。“一带一路”大力拓展发展中国家的新兴市场,我国大幅度降低关税税率,现在已经降到了7.8%,平均降幅达到26%。未来中国要进一步打开国门,使得中国成为世界最大的进口市场。中美贸易摩擦对我国的影响相对有限,2018年中国对美国的出口增长达到了8.6%,占出口总额的19.2%,对美国的进口仅下降2.3%,占进口总额的7.2%,这反映了我国对美国的出口与美国对我国的出口是非对称的。中美两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体就是1/3以上和1/6,两者结合起来就超过1/2,这说明中美双方斗则损,合则两利,这个两利还不光是双方的,还是全球的。 2018年中国举办了首届进口博览会,2019年还要举办第二届进口博览会,规模要超过去年,从这个意义来看,中国14亿消费者是最大的市场优势,不光是商品消费,还有服务消费,特别是旅游服务、信息消费等。从这个意义来看,中国的14亿消费者也进入到世界消费市场中心。 此外,“一带一路”经贸投资往来迅速扩大,中国在逆全球化的背景下提供了超大规模的地区性、全球性公共产品。中国和智利签订的FTA协议中,零关税商品已覆盖了97%,我们可以购买智利的红酒、车厘子等,双方互利共赢,目前中国已成为智利最大的贸易国。中国越开放,就越会成为世界更多经济体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也就成为第一大利益相关者。因此,中国国内市场开放将惠及全世界。 五、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建议 首先,持久增长动能略显乏力。从中长期来看,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发展新旧动能转换期,未来以创新为主要驱动的发展方式尚未建立,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足,创新能力还不够强。目前,我国经济增长处在一个下行轨道,主要是我国投资增长下行。投资增长始终对我国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经济增长下行和投资增长下行是相关的。过去几个五年规划期间,我国的投资增长率大多在20%以上,从2015年之后降至10%以下。而在去年,我国的投资增长率下滑到5.9%,这也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最低点之一。改革开放之初曾有过几次经济调整,投资出现过低增长或负增长,但是从过去30年时间来看,5.9%几乎是最低的。稳定投资包括稳定外资,也包括稳定国有投资以及民营投资。怎样推动投资增长呢?参考历史经验可以看到,一是20年前的扩大内需,发行了一批国债,形成了一轮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的大建设。二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再次发行了一批国债。从历史经验看,公共投资的扩大带动了全社会的投资,为有效地应对各种外部冲击导致的经济下行,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018年、2019年我国的赤字率略有提高,同样也可以发行一批国债,对基础设施进行投资,其回报将来可能是惠及全社会。比如铁路,特别是高铁,单独来看高铁会有一些亏损,但是它对社会的溢出效应是不可估量的。这在经济学上难以计算,按照企业和地区乃至国家的计算方法是不一样的。因此,稳投资是稳增长的底线。实际上今后我国仍保持较高的国内储蓄率和投资率,也是中国长期中高速增长的重要基础,关键是提高物质资本的投资效益。 第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仍处于攻坚期。我国经济运行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供给侧结构性的,当前必须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动摇。从“调结构”来看,未来两年仍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攻坚期,全国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6.5%,仍有近1/4的产能未能得到有效利用。2019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深化对国际国内金融形势的认识,正确把握金融本质,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因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要继续推进,同时也要控制各方面的风险,将风险保持在可控范围之内。 第三,金融风险巨大,财政风险提升。在宏观经济下行、企业经营困难的情况下,传统信贷业务风险逐渐显露,信用风险已然成为银行面临的最显著的风险之一。财政风险提升的主要原因,从长期性来看是政府财政债务余额的不断累积,从短期来看则是财政收入增长率的大幅度下降。2018年以来,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抬头,我国经济面临的外部环境发生了明显变化,并具有不确定性风险。如何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我们需要吸取美国的教训,分析美国的金融体系和产生国际金融危机的原因,不断通过金融和财政改革使得风险进一步降低并可控。 第四,补齐民生短板任务繁重。民生最繁重的任务仍然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2019年再减少贫困人口1000万以上,实现上百个贫困县摘帽,基本完成易地扶贫搬迁规划建设任务。到2020年,确保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确保幼有所育,学有所教,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特别是老有所养这个问题非常突出,主要原因是2018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2.5亿人,65岁以上人口达到1.67亿人,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的增长速度也非常之快,这也说明我国的人均预期寿命在不断提高。因此,老年人的照料已经成为服务行业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从生产者的角度看,老年人口看起来是一个沉重负担,但是从消费者的角度看,老年人口也是消费群体是大市场,更是世界最大的老龄市场,这和我们扩大内需特别是私人消费是非常一致的。这样,消极的老龄化策略就能变成积极的老龄化策略,可以通过老年消费的视角来激活2亿多老年人口消费、社区消费以及国家转移支付的消费等,大力发展老龄产业,更好地解决老龄化的问题。 最后,生态环境仍是最突出的短板之一。2016年,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10个城市中,有7个在中国。根据空气质量监测网站AirVisual的一份最新报告,2018年全球空气污染最严重的10个城市中,有7个都在印度。目前看来,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总量减排完成难度不大,但是真正做到环境质量持续改善还有很大难度。特别是PM2.5,虽然现在已经大幅下降,包括北京等地区,但仍然高于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标准,仍是影响人们健康的重要因素来源,打好蓝天保卫战等仍然是难中之难、重中之重。 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能源消费等有一定联系,我国经济下行也为更好治理环境污染特别是大气污染创造了有利条件,如果始终保持高速增长可能也很难解决。此外,净土保卫战也已经打响,但是土壤污染的形成和治理是一个较长时期的历史过程,也需要花较长时间去解决这个问题。环境治理央地矛盾突出,针对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履职不到位、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恶化等问题,2018年生态环境部先后分7个批次对29个地方政府和3个省级部门实施约谈。生态环境类指标在完成过程中存在上半年停滞、下半年追赶的“压力式”执行,在确保指标完成的同时也要注重政策手段的可持续性,在符合当前利益的同时也要符合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的要求。大气污染、水体污染以及土壤污染,已成为我国下一步也包括2020年后还要继续打下去的三场战争,即蓝天保卫战、碧水保卫战、净土保卫战。因此,中国绿色发展的一个基本趋势就是进入淘汰“黑猫”的时代,这实际上早就开始了,淘汰“黑猫”就是淘汰这些污染企业,无论是民营还是国营,“黑猫”早晚会淘汰出局。我的核心观点就是,应该让“黑猫”变成“绿猫”。我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1] 2017年中国人均GDP(汇率法,美元现价)为8827美元,上中等收入国家为8611美元;2018年中国人均GDP(购买力平价法,2011价格)为16993国际元,上中等国家收入为16243国际元。见世界银行WDI数据库。 [2]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1997年9月12日),《江泽民文选》(第二卷),第4页,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3]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2002年11月8日),《江泽民文选》(第三卷),第543页,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4]曾培炎:《新世纪头20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十六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第80页,2002年版。 [5]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2007年10月15日)。 [6]《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第92-93、95页,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7]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低碳经济发展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2018年12月28日。 问答环节 问题一:对最近社会上所提出来的“消费降级”这一说法怎么看? 胡鞍钢:我们都知道产业有升级,产品也有升级,而现在流行起了“消费降级”的概念。我认为,总体上中国是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提出的“打造强大的国内市场”方向前进的,特别是消费市场。因此,怎么树立“以消费者为上帝”的理念非常重要,也就是让消费者有选择权,包括退货权。所以,不管是升级还是降级,这都只是一个概念。当然,我们希望消费可以不断升级,因为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满足人们日益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解决问题的关键就在于从供给侧的视角实现对消费者的充分满足。从中国居民消费结构来看,已经出现了服务型消费超过商品型或者耐用品型消费的情况,这本身就是发展服务型或者服务业的一个微观基础;另外,也可以看到,中国的服务贸易的进出口是不平衡的,始终处在赤字阶段。因此,现在的消费者是两大类,其中产品消费类型基本上达到了相当饱和的程度,但是服务消费增长迅猛。以旅游业为例,2010年才20亿人次,现在已经达到了55亿人次。服务型消费还会创造很多的就业,因此,中央提出国内消费市场要向着“强大的”消费市场发展,是符合实际的。最近,我的一篇文章提出要打造世界“最大的”国内消费市场,这是因为我国的市场活力和需求还需要更大的释放。改革开放之初尚没有实力,所以改革首先要发展生产力。但是,中国已经走到了改革开放四十年的节点,怎样把中国消费的潜力,或者说消费的生产力充分地发挥出来,是一个大问题。这样的话,不管是中美贸易战,还是国际金融危机、亚洲金融危机,中国都有能力顶住。 问题二:胡老师提到了一系列国家统计局所公布的数据,以说明中国过去取得重大成绩,但是国家统计局某些数字似乎与公众认知差距过大,联想到GDP掺水等事件,都让政府治理陷入到了某种陷阱之中。您怎么看这个问题?是不是政府公信力的缺失? 胡鞍钢:首先需要强调,中国的统计体系最初是采用了苏联式的《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1992年我国开始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于是转向实行国际上通行的国民帐户体系(SNA体系)。第二点,中国长期以来都是采取层层上报机制,特别中国是五级政府,而世界上其他大国都是三级,所以在上报的过程中,更容易存在数据操控的情况。现在已经进行的国民经济核算统计改革,包括全国经济普查和其他普查,规模以上企业直报系统,GDP的全国统一核算,都是基于联合国国民核算2008年的新版本,无论是统计口径还是统计方法还是基本上实现了和世界接轨。因此现在世界银行、联合国统计司、IMF、OECD以及世界主要的国际机构都已经都接受了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可以将世界银行的数据和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作对比,会发现数据基本上是一致的,只有国际比较的相关数据有所不同,比如在人均GDP上,世界银行会折算成购买力平价、美元现价、2011年国际元等不同标准的结果,这方面与中国的数据相比会有所出入,但是绝大部分还是一致的。所以,还是可以认为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是真实的可靠的全面的。另外,更重要的是做统计数据背后的计算和分析,来发现数据是不是出现异常。所以,数据可能会有问题,比如国家统计局报告的全国GDP等数据和地方上报的也是不一致的,因为在国家统计局公开之前地方是不能宣布的,也是要经过核算以后地方政府才能进行宣布。此外,去年年底进行的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对全国的经济情况又进行了一次摸底,全国普查每五年进行一次,对原来的数据还会进行修订,包括每年的GDP数据会进行三次修订的。 问题三:美国现在号召制造业回流本土,若干年以后会和中国形成什么样的竞争呢? 胡鞍钢:客观地说,美国是世界制造业大国,中国在2010年才在增加值总量上超过美国。总体来看,美国在世界制造业中仍然具有很强的竞争性,全世界制造大国是极少数:中国、美国、德国、日本和韩国。因此,从全球价值链的角度来看,制造业深入渗透到全球的产业链、价值链、物流链和创新链中去,从而实现了全球层面“你中我有,我中有你”的互动关系,这和冷战时期的情况是完全不一样的。中国作为新加入整个全球链过程之中的后来者,通过外资企业等各个方面深度地融入了全球的价值链、创新链、产业链和物流链,因此,如果中国制造业中断,必然会影响全世界,反过来亦然,即美国制造业的中断对全世界也会产生深刻影响。因此,回流也好,不回流也好,全球的价值链、创新链、产业链和物流链还在不断地形成,大势不可阻挡。另外,制造业又和服务业极其相关,所以关于哪些属于服务业、哪些属于制造业并没有特别明确的划分。因为,制造业与研发紧密相关,研发的核心技术又和品牌打造等各个方面有关,并且各个环节融合交织在一起。一个国家的制造业有没有竞争力,取决于这个国家在多大程度上参与到全球的价值链中去,中国是后来者,但是中国已经成为了一个竞争力很强的制造业生产者、研发者、创新者。所以,在全球化背景下,不进则退,进慢了也是退,这个原则相当符合中美两国竞争特点。所以,美国现在的重点集中在打贸易战上,正确的做法是怎样有效地提高自己在全球市场竞争力。不过此一时、彼一时,美国也需要向中国的制造业者、创新者学习。中国四十年来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的过程,所以,一路走来,中国不怕国际竞争,反而勇于参与竞争,通过参与竞争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所以,中国不怕美国的制造业回流,相反,世界是需要竞争的,需要通过竞争以获得进步。 文字整理|杨雁翔 谢宜泽 李兆辰 王文婕 摄影|于娟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国情讲坛』旨在为老师和同学们提供一个交换思想、交流经验的平台,重点围绕中国道路、中国制度、中国理论、中国思想等方面的内容,着力打造国情研究领域的中国学派,向外界传递中国话语、中国风格。 |
|||
2019-10-6 3376 | |||
|
咨询电话 13910949198 (李桂松) |
北京市平谷区中关村科技园区平谷园1区-21594(集群注册) |
京ICP备16017448号 |
技术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