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群策群力智库 |
地产江湖四十年:攒钱的速度永远赶不上涨价的速度 |
来源:启阳路4号 《房企老板的地产江湖四十年》 凤凰网财经启阳路4号出品 文丨鱼玄机 “不知道朱总理怎么看住宅市场?” 1997年11月,朱镕基总理到深圳调研,王石作为企业家代表参加总理座谈会并汇报工作。机智的王石选择的题目不是房地产,而是“分税制前后对企业的影响”,这也是朱镕基1993年力推的改革。朱镕基听得饶有兴致,受此鼓舞,王石提了上述问题。 片刻沉默,朱镕基反问:“如果取消福利房分配制,房地产行业能成为支柱产业吗?”王石直接答道:“不能。”朱镕基再反问:“如果金融市场开放,房地产行业还不能成为支柱产业吗?”王石再次否定。朱镕基又问:“消费信贷放开,还不行?”王石字斟句酌:“两年内不行。” 这时,朱镕基斩钉截铁地说道:“我两年内一定把住宅行业促成支柱产业。”看到朱镕基如此坚决,王石答道:“既然总理说行,就一定能行。” 历数中国楼市这40年,房地产市场历经房改萌芽、黄金时代到白银时代,结束了40年的福利分房,迎来了市场化的20年。房地产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1998年的4.0%上升到2017年的6.5%。这40年,楼市经历一轮轮调控的“洗礼”,摸着石头过河,房地产市场逐渐找到了定位,确定了“房住不炒”的时代命题。 这40年,多少地产商出场,造就了多少暴富神话,又有多少地产商离场,落得两手空空,曲折离奇,集结成一首跌宕起伏的交响乐。 01 前奏 “胆子更大一点,步子更快一点” 古语云:土地生万物。 1998年,一份“房改”纲领性文件出台,实行近40年的福利分房制度从政策上退出历史舞台,房地产市场化新时代开启。此后,城市化狂飙突进,高楼林立,如雨后春笋,地产商风起云涌。 而这份文件的出台酝酿了足足20年,可谓一波三折。 1978年,农民出身、17岁未穿过鞋的杨国强迎来了转机。在哥哥杨国华的帮助下,进了房管所当施工员,做了一名普通的泥瓦匠,学习如何盖房子,为日后创立碧桂园埋下了伏笔。为了感念哥哥当年的提携之恩,成名之后的杨国强还捐资创办了“国华纪念中学”。 “遍地茅草屋、到处棚户房”是当时多数人的生活写照。 1978年以前,住房由政府统一建设和分配,供给效率低。官方1977年底统计,全国190个城市人均居住面积仅为3.6平方米,而2016年,城镇人均住房面积达36.6平方米。 针对全国普遍住房困难问题,这一年邓小平提出,“解决住房问题,能不能路子宽些。”此后,邓小平多次发表关于房地产的讲话,拉开了房地产市场改革的序幕。 当时“住房商品化”仍是一个敏感问题,商品房市场悄然启动,包括试点售房、提租补贴、出售公房等,然而,最终都失败了。 在内地房地产市场改革发轫之际,香港房地产早已风生水起,地产商开始把目光投向了内地市场,并成为日后内地房产大讲坛的座上宾和房地产起步发展的带路人。香港“土地爷”霍英东则开了投资内地的先河,在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广州,建设了第一家中外合资五星级宾馆-广州白天鹅宾馆。白天鹅开业后人山人海,据说,开放首日,大堂捡到几箩筐挤掉的鞋子,厕所共用掉了400卷厕纸。话说,邓小平还对白天鹅的法国面包念念不忘,1985年那次莅临白天鹅,还专门掏钱买了法国面包带回去。 在霍英东建白天鹅的同年,住建部的前身国家城市建设总局诞生,并主导了1979年的四城售房试点。1982年,新一轮售房试点配套“三三”制等补贴售房政策推出,到1985年底,试点推广到全国160个城市和300个县镇。虽然试点卓有成效,但大量补贴增加了地方政府和职工单位的负担,遭到了他们的强烈反对,1985年补贴售房被取消。 在房地产“商品化”试水同时,一批批国有地产商应运而生,比如招商蛇口、中海、中房集团、华远等。中房集团成立于1981年,是中国最早成立的房地产企业,也是当时最大的房企。中房诞生前,中国城镇多数是‘自建房’,包括单位自建房和个人自建房,后来又发展为联建模式,统建办模式。中房把统建办模式提升到住房开发企业模式,把单位自建变成‘综合开发、配套建设’,再把它卖给单位,单位再租赁给职工。中房集团原董事长、“中国房地产之父”孟晓苏对凤凰网财经表示,“中房开发房屋曾占全国房地产开发份额的五分之一,并承担了全国住宅试点小区一半左右的任务。” 然而,2010年,国资委一纸央企“退房令”后,中房集团整体并入中交建集团。“把中房划入施工类单位是一个失败,全国缺乏一个类似’航空母舰‘的企业引导市场,稳定房价。“孟晓苏说道。 1983年的深圳罗湖区,施工人员在建筑工地中谋划蓝图。这里是深圳最早建成的城区。 在中房成立后的第三年,中国迎来了“企业家元年”,日后的企业大佬相继出场。1984年,靠贩卖玉米赚到的第一桶金的王石创办了万科的前身“现代科教仪器展销中心”;柳传志在中关村的一间传达室内建立了联想;张瑞敏上任青岛日用电器厂厂长,海尔迎来新生;杨国强开始白手起家,自己拉业务;任志强加入华远,开始与房地产结下不解之缘。 又是一个三年,房地产市场的转折定格在了1987年那场不起眼的拍卖会。深圳市顶着“违宪”的责难,在深圳会堂公开拍出了新中国第一幅土地。第二年,全国人大会议通过了《宪法修正案》,删去了《宪法》第十条第四款中“禁止土地出租”的规定,同时在该条款中增加了“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内容。 这时的王石已嗅到了新的商机,现代科教仪器展销中心完成股份制改造,更名为“万科”,正式进军房地产行业。1989年,万科还派出考察团到香港见习,研究香港房地产市场运作经验。此后,样板房在万科的天景花园项目得以实践,炒楼花从香港传入内地。 同为50后的王健林从部队转业,1989年主动请缨接手债台高筑的西岗区住宅开发公司(后改制为万达)。此前一年,全国住房制度改革工作会议首次召开,并再次进行了"房改”尝试。这次的方案是通过提高工资,变住房实物分配为货币分配,提高租金促进售房。遗憾的是,这次房改遇到了“物价闯关”危机,职工纷纷提储变现,提租补贴模式夭折。 1992年,邓小平南巡提出“改革任重道远”。“胆子更大一点,步子更快一点”,成了无人不知的街头标语。这掀起了“92年”下海创业潮,大批政府官员、知识分子、乡镇干部纷纷下海创业,包括陈东升、冯仑、潘石屹等企业家。一大批重量级房企应运而生,包括碧桂园、雅居乐、保利地产、绿地集团、宝能集团、金融街……北京从事房地产业的企业数从前一年的3700家暴增4.5倍,年底达到17000家。 1992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比1991年同期增长了117%,其中海南暴增211%。“1988年海南省和海南经济特区成立掀起了‘闯海潮’。但当时主要是炒地热,而不是热在住房上,炒来炒去都是炒地,没有形成真正的商品。”孟晓苏对凤凰网财经说道。 据《中国房地产市场年鉴(1996)》统计,海南房地产从1988年建省之初的每平米1350元飙涨到1993年上半年的每平米7500元。海南土地价格从1991年的每亩几十万跃升到1993年每亩最高达600多万。 在房地产市场狂欢之时,1993年“国16条”横空出世,开启楼市调控先河,狂飙突进的中国房地产踩下了急刹车,海南首当其冲。国16条提出,严格控制信贷总规模、提高存贷利率和国债利率、限期收回违章拆借资金、削减基建投资、清理所有在建项目等16条政策措施。银根全面收紧犹如釜底抽薪,海南房地产泡沫破灭。 海南全省“烂尾楼”高达600多栋,闲置土地18834公顷,积压资金800亿。海口1.3万家房地产公司倒闭了95%。仅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坏账就高达300亿元。不少银行的不良资产率达到60%以上,仅建行一家,先后处置的不良房地产项目就达267个。“天涯,海角,烂尾楼”成了海南三大“景观”。 幸运的是,此前,在海南赚得第一桶金的“万通六君子”在泡沫破灭前撤离了海南。冯仑对凤凰网财经透露,他提前捕捉到了一些信息,“我从机关单位出来,很多同事的工作跟政策制定有关,我了解到一些信息,感觉会变,所以赶紧撤了。” 此后,“万通六君子”各奔东西,冯仑和潘石屹北上,易小迪去了广西,王启富去了深圳……1995年3月,六兄弟进行了第一次分手,王启富、潘石屹和易小迪离开。1998年,刘军离开。2003年,王功权离开。“万通六人“独留冯仑。 北上的潘石屹和新婚妻子张欣在1995年创立了SOHO。“潘石屹当时决策非常机智,选择了商业地产,没有进住宅,不会有太大的政策风险。”冯仑对凤凰网财经说道。 万通六君子上演“小别离”时,万科已成功发行了B股,并四处“攻城略地”。然而,好景不长,王石很快遇到了上市后的第一个“烦恼”。1994年,君万之争爆发,万科第一次遭遇“野蛮人”入侵。王石果断采取了系列“反击”措施,首先,通过停牌赢得时间,阻击君安等人的“老鼠仓”。同时,瓦解被君安拉拢的其他股东和企图改组万科的联盟。仅仅7天时间,双方交锋结束,王石胜出。 1994年也被称为房改决策年。君万之争结束后的第3个月,多个政策文件发布,尤其是《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决定》提出稳步出售公有住房,又一次“房改”提上日程。然而,这项改革被扣上了“变卖国有资产”的帽子,最终不得不戛然而止。 1996年,在住宅被确立为经济新增长点的这一年,房地产市场触底反弹,成功操盘了珠岛花园项目,为中达集团净赚2亿的许家印离开了老东家,创立了恒大。第二年,恒大首个开发项目金碧花园首期开盘当日售罄,创下当时广州楼市销售的奇迹,许家印名声不胫而走。 粤派开发商再添一枚干将,东邻的闽系房企也不甘示弱,泰禾、阳光城、金辉、中骏等陆续成立。30岁的黄其森毅然离开了体制内,在福建创建了泰禾,并先后在福州开发了天元花园、天元美树馆等众多知名楼盘,一举奠定了其在闽系房企的江湖地位。“黄其森本人是一个工作狂,爱好就是工作,几乎是007。闽系房企敢拼、敢干,有自己的圈子,也有些激进,所以,后来也出现了一些资金问题。”一位房企高管这样评价道。 时间很快跨步到了1998年。这时正值亚洲金融危机,国内陷入外需低迷、内需不足、产能过剩等困境。1998年3月,新上任的朱镕基总理指出,“住房的建设,将要成为中国经济的新增长点。”同年7月,具有里程碑意义的23号文发布,提出了以停止住房实物分配、逐步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为核心,配套改革住房建设、供应、金融办法,发展住房交易市场,加快住房建设的改革目标。 此后,中国正式步入房地产市场化时代。这时的中国房地产市场,粤商、闽系、京派、渝企自成一派,群雄割据,各领风骚。 “房改之后,住房、汽车及其关联的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国民经济的新增长点,有力拉动了中国经济20年的发展。其中房地产业拉动了100多个产业的发展,经济总量每两年超越一个国家,并达到了世界第二位。”孟晓苏对凤凰网财经说道。 不过,他也有忧虑,“房改任务还有好多没完成,房改所指明的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在调控中经常发生迷离。” 02 间奏 “攒钱的速度永远赶不上涨价的速度” 柳暗花明又一村。 2008年的全球金融海啸犹如当年的暴雪,让原本一路狂奔的中国楼市来了一场彻骨寒。然而,“4万亿”刺激计划出台,中国楼市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 1998年,SOHO中国的第一个项目——SOHO现代城正式销售。起初这个项目进展并不顺利,售楼大厅门可罗雀。无奈的潘石屹找来了中国房地产中介行业的“鼻祖”-邓智仁操盘,然而,还是不见起色。后来,双方交恶,从珠穆朗玛峰营地下来的潘石屹忍着头痛写了一封名为《现代城的四个销售副总监被高薪挖跑了》的公开信,引发轩然大波。潘石屹和SOHO现代城一时名声聒噪,此后连续两年获得北京房地产单体项目的销售冠军。 有业内分析将SOHO现代城的成功归结于这场漂亮的“公关战”,也有观点认为是房改初见成效的佐证。 由于受居民消费习惯影响,房改后的前几年购房并不踊跃。后来,中央采取了各种刺激政策,比如降息、提高首付、提高贷款额度等,市场开始真正活跃起来了。 ”一开始我们提出住房抵押贷款,老百姓也不愿意借。我们就到处去做工作,包括给银行行长们和老百姓“,孟晓苏回忆道,“顾云昌编了一个中国老太太和美国老太太在天堂对话的故事。’中国老太太死了到天堂里碰到美国老太太,一聊发现,中国老太太攒了一辈子钱没买房,美国老太太住了一辈子房刚还清钱。中国老太太发现亏大了。‘这个故事一下让老百姓明白了,可以先买房,再慢慢还钱。” 1999年,市场逐渐转暖。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2952亿元,比上年同比增17.9%。 2000年的“五一”,华南碧桂园开盘更是蔚然大观。九条看楼专线,上百部大巴一齐开动,看楼车连成长龙,售楼厅、样板房人山人海。华南碧桂园一举成名,也带动整个华南板块进入高速发展期。 同在华南的万科这一年找到了新的财主——华润。2000年8月,深特发签署股权转让协议,将其持有的万科国有法人股全部转让给华润。股权转让后,华润集团及其关联企业以15.08%的股权份额成为万科第一大股东。华润入主后曾想一举拿到绝对控制权,但定增方案失败,万科股权分散的问题并未改变。这为后来的“宝万之争”埋下了伏笔。 “当时的王石对资本市场并没有那么深的认识。万科在20年前独树一帜,这主要源于王石。他倡导职业经理人文化,作为创始人,他放弃了股份,宁可让内部人管控公司,但这也导致了后面的问题。”一位万科高管对凤凰网财经表示。 遥想1991年,万科A深交所挂牌,第一支地产股的诞生,并带来了一波房企上市小高潮。然而,1993年那次调控摁下了房企上市的“暂停键”。一直到2001年3月,北京天鸿宝业在上交所挂牌上市,长达八年之久的房地产公司上市禁令全面解冻。 同年,金地集团、新城控股和天房发展也陆续上市,此后,资本市场迎来了近10年的房企上市大潮。期间的2006年,还掀起了一波“内地赴港上市潮”,这批名单中包括碧桂园、远洋地产、SOHO中国等。 一个个富豪就此诞生。从2002年开始,房地产商的名字频繁“霸占”富豪榜,如2009年的胡润富豪榜前10位的富豪中,有8位的主业为房地产开发或涉足房地产业。而在前100位富豪中有51位涉及房地产领域。 2003年,房地产圈中新起了“炒房团”和“地王”两个名词。说到炒房团自然绕不开开山“鼻祖”温州炒房团,据当时媒体报道,温州炒房团包三架飞机看房,深圳新龙岗商业中心二期的商铺开售当天,被温州人包揽上百套。数年内,温州炒房团所到之处,房价一路狂飙,足迹遍布北京、上海、深圳、成都、海南等15省市。 而“地王”的诞生则源于2002年国土资源部颁发的11号令。“招拍挂”诞生并逐渐成为土地有偿出让的主要方式,“价高者得”成为新的土地游戏,“土地财政”登上历史舞台。尤其是2004年的“831大限”,土地协议出让制度退出,“招拍挂”一路扶摇直上。 2004年,中国房地产行业迎来了首家年销售额突破百亿的房企——合生创展。后来连续多年霸占榜首的万科这年的销售额为91.6亿。地产商“丰收”的背后,关于房地产泡沫话题也甚嚣尘上,“房奴”一词盛行。此前一年,18号文发布首次明确房地产的国民经济支柱地位,效果立竿见影,房地产投资增速呈连年20%甚至30%的增长态势。 经历2003年、2004年大幅扩张、高价拿地后,孙宏斌的顺驰走到了危机关头,在上市计划被搁浅后无奈于2006年卖身路劲。“孙宏斌拿地不问价,他只问付款方式。比如这个地10个亿,别人认为只值6个亿,老孙10个亿就拿了。地价高过了别人的售价,面粉贵过面包。”一位孙宏斌的合作伙伴向凤凰网财经透露。曾几何时,孙宏斌豪情壮志,在2003年的博鳌亚洲论坛上还叫板王石,称顺驰要做全国第一。这一年,顺驰在天津的市场份额也上升到15%,足见其野心。同时,孙宏斌还在这年创办了融创中国。“他并不是’另起炉灶‘或预料到危机提前作准备,顺驰定位刚需,融创定位是高端,融创更像是顺驰下面一个子公司。”上述合作伙伴称。 顺驰为何“倒下”?当时的大背景是房地产政策由刺激转向收紧,2004年,央行进入了加息周期,2005年,旧国八条、新国八条、国六条、国15条等相继出台,调控力度空前。然而,这轮调控并未扼制房价上涨的大势,房价在2005年下半年增速短暂放缓后2006年再次反弹,这次狂欢一直延续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前夕”。 2007年,地产商业绩再达制高点,楼市股市齐欢腾。10大房企跻身“百亿俱乐部”,包括万科、中海、保利、富力、碧桂园、绿地、合生、龙湖、绿城、雅居乐地产等。这一年10月16日,上证指数最高达到6124.04点,成为上证指数历史以来的最高点位。 山雨欲来风满楼。 一些敏锐的地产商已察觉异常。2008年3月,潘石屹发文,“房地产业将在百天之内产生巨变。”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并迅速蔓延,最终引发了2008年的全球金融海啸。为规避次贷危机影响,央行在2007年已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多达10次,上调存贷款利率6次。9月27发布了“二套房贷首付4成、利率1.1倍”新规,这被业界称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房地产市场年底转入低迷。 2008年,房地产进入“寒冬”,降价、退房、土地流拍、退地、关店、钱荒成为了这一年的关键词。从数据来看,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19.7%,这是近十年来的销售首次出现负增长。 前两年四处“攻城略地”的恒大差点倒在了这一波。2008年,上市被搁浅的恒大正赶上多个项目预售期,许家印急于回笼资金“解渴”。他找到了香港地产大佬郑裕彤,这次谈判持续了三个月,为了取得郑裕彤的信任,许家印每周都要和郑裕彤吃一次饭,并去郑家打牌。功夫不负有心人,恒大最终顺利拿到了郑裕彤、美林银行和德意志银行等5.06亿美元融资。这一年“十一”黄金周,恒大将各地18个楼盘进行集中开盘,85折促销,还在几个重点楼盘请明星造势,很快回笼了47.9亿元资金。 2008年,恒大销售额突破百亿大关,首次跻身房企百亿俱乐部,许家印彻底打了一场翻身仗。除了高超的营销策略,许家印更应感谢的或许是年末的系列政策红利。临近年末,一系列免税、降息、降准、降首付比等救市政策出台。11月的国常会再次“放大招”,确定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包括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初步匡算,实施这十大措施,到2010年底约需投资4万亿元,故此被外界解读为“4万亿计划”。 “当年拿到4万亿不知道干嘛,只能投房地产。”吴敬琏说道。 从2007年9·27提高二套首付比以及六连加息,2008年10·22救市和5次降息再到“4万亿计划”,楼市上演政策大逆转。房价在2009年强势反弹,“抢地”成了这年地产商的首要任务,一个个地王再次诞生。 尤其是央企、国企和大房企大肆拿地囤地,毫不手软。比如广州亚运村开拍,鏖战47轮,最终富力、雅居乐、碧桂园组成的民企联合体最终以255亿元拿下该地块,这个总价地王纪录一直保持了7年。2016年,招商蛇口和华侨城联合体310亿竞得深圳新会展中心商业地块,这个记录终被打破。 另一家自称“小房企”的方兴地产(后改名为中国金茂)2009年以40.6亿元拿下北京东四环广渠门地块,刷新了北京总价和楼面价双料地王的纪录。它的对手是万科、保利、华润、远洋、中信、华远、金融街、首开、SOHO中国等。价格抬至36.7亿元时,远洋退出了,最终留下保利和方兴“一较高下”。当价格突破40亿大关时,万科北京总经理毛大庆直呼“疯了”,潘石屹则跳起来大喊,“你牛!” 这一年,电视剧“蜗居”热映,大都市和房子牵动着剧情的起伏,“攒钱的速度永远赶不上涨价的速度”成了经典台词。剧中从名牌大学毕业到江州(上海)打拼的海萍梦想是“买一套两室一厅的房子,价格大概是80多万”。当时,海萍的角色引来骂声一片,观众指责她虚荣,能力不强却心比天高,房子把她逼疯了,成了一个抱怨丈夫、找父母要钱的人。在剧中她为自己辩解:一个女人结婚的时候,连房子、婚礼、戒指都不要,你能说她虚荣吗?她只不过是想把女儿接过来,想给女儿一个自己的家。 十年后,再看《蜗居》,海萍已“泯为众人”。 03 高潮 “人人弯腰就可以捡到黄金的时代结束了” 潮起潮落,潮落潮起。 2014年6月人民日报刊发的《我国楼市进入“白银时代”》一文写道,“房地产已经度过了最黄金的岁月,但也绝不是就要撞上冰山的泰坦尼克号。只不过,人人弯腰就可以捡到黄金的时代结束了,房地产进入了白银时代。”文章的作者是郁亮。白银时代真的来了吗?郁亮的定论可能为时尚早。 从2009年这一轮开始,中国楼市上演“跷跷板”游戏,调控和房价轮流站在上风,房地产市场走向“周期论”。 2009年,远在千里的迪拜楼市遭受重创。受债务危机冲击,迪拜楼市开始跳水,房价近乎腰斩,超400个工程被迫取消或停工。这给当时正如火如荼的中国楼市敲了一次警钟。 年底,房地产政策突然收紧,一直延续到2012年2月。这期间个人住房转让营业税免征从2年恢复到5年,提高首付比、准备金、市场基础利率、限购、扩大房产税试点、上调公积金贷款利率等,国五条,国十一条发布、新国十条、新国八条等陆续出台。 然而,房价涨幅并未立即掉头,尤其在2010年调控政策密集出台的这一年,房价涨幅达到了新一轮高峰。全国首家千亿房企在这一年诞生—万科,当年销售额达到1081.6亿。 曾经拿地不手软的央企这年却遭遇了“重创”。2010年两会期间,“央企推高房价”话题引发热议。3月,远洋地产以40.8亿元竞得北京朝阳一地块刷新单价地王纪录,很快中信地产以52.4亿元夺得北京大兴一地块刷新北京总价地王,当日下午,世博宏业竞得海淀一地块刷新远洋地产的单价地王纪录。一天拍出三地王后的第3天,国资委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除16家以房地产为主业的中央企业外,78家不以房地产为主业的央企要退出房地产业务。 这就是有名的央企“退房令”。此后,多家央企旗下房地产公司进行股权挂牌转让。中石油下属房地产公司北京都市圣景房地产100%股权进行公开挂牌转让,成为第一家将子公司100%股权转让的央企。 2011年,加息、上调存款准备金率、限购令、限价令等调控政策接踵而至,开发商的日子捉襟见肘,降价和维权房闹轮番上演。“我从北京到上海,一下火车,无数个电话打来,都是需要救一把的开发商。现在很多开发商就差那么一口气。资金接上来了就活了。”潘石屹曾这样谈到当时的情景。 最典型的是“鬼城”鄂尔多斯。这个曾依靠“羊煤土气”创造了造富神话的城市进入2011年经济回落,资源型城市面临着转型之痛,民间资金链断裂,银行贷不出钱了,楼盘成了“烂尾楼”。“鄂尔多斯是一座现代化的空城,作为100万人新家的康巴什新区鲜有人居住,15分钟内不见一个行人,驶过的汽车不到10辆”。美国时代杂志这样写道。 这一年,“缺课多年”的保障房建设终于大规模启动,提出“十二五”期间要建3600万套城镇保障性住房。早在2004年18号文提出“大多数家庭购买或租赁商品房”后,保障房供给进入停滞期。直到2008年,“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被列为“四万亿”计划首项,保障房建设才开启。“房改课题组提出的是商品房和保障房双轨并行的住房制度,但后来保障房建设延误了整整12年。”孟晓苏说道。 2013年,房地产市场再次迎来“复兴”。这一年,房企“千亿军团”扩容至7家,万科稳坐榜首,其次是绿地、保利、万达、中海和碧桂园。缘何复兴?2012年2月后,房地产就已迎来宽松的政策环境,两次降准和降息后,原本处于低谷的房地产市场在年末翘尾,这种火爆行情延续到2013全年,全国商品住宅新开工出现峰值。 这一年,中国房企开始大规模出海。复兴国际斥资7.25亿美元买下了纽约曼哈顿摩根大厦第一楼,富力地产耗资85亿美元收购了马来西亚新山市一副地块。“我们感兴趣的是中国人多的地方,你不去赚,这部分钱就被外国人赚走了。中国由于各种因素,有大量的移民,这个市场很大。”绿地董事长张玉良曾这样解释“房企出海”缘由。 然而,房地产市场从来不是“风平浪静”,从来不缺“反转”波澜起伏的剧情。在央行“放水”第二年,政策调整收紧,2014年,新国五条、汉七条、央五条等调控政策出台,提高首付、限购等收紧措施接踵而至。国土资源部还发文要求,供求紧张的城市务必做到年内不再出“地王”。 这一次,开发商终于顶不住了,降价潮从杭州逐渐向全国蔓延,房地产市场量价齐跌,有业内人士将这一年称为房地产步入下行通道的元年。”2014年、2015年出现了房地产投资从20%左右两年时间一路下滑到了1%,出现了2015、2016年的产能过剩。“孟晓苏对凤凰网财经说道。 统计局公布2014年的70城新建商品住宅价格指数显示,从5月起连续7个月环比下跌,其中8月环比跌幅1.2%,创近10年最大跌幅,量价齐跌成为2014年的“主旋律”。这一年,万科坐稳多年的榜首之位被绿地以2408亿的销售额“抢”走了。 顶不住压力的房地产政策悄悄松绑,“分类调控”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2014年6月27日,呼和浩特正式发文宣布取消限购,成为全国首个取消限购的城市,多米诺骨牌被打开。早在2010年全国启动限购以来,共有46个城市实施限购,直到2014年末,除北上广深一线城市和三亚外,其余城市都陆续取消了限购。此后包括放宽限贷、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下调首付比、交易税收优惠、调整限外令等宽松政策陆续出台,宽松环境一直持续到2016年6月。 可惜的是,心急的宋卫平未等到“市场回春”就提前“撤出”了。 2014年5月23日,绿城融创股权洽购新闻发布会上的宋卫平和孙宏斌 2014年,宋卫平的绿城陷入资金泥淖,最初,他选中了孙宏斌。然而,“联谊”不到半年却爆发了“宋孙之争”,双方激战一个月后,合作以失败告终。此后,宋卫平又将旗下股权“二嫁”给中交集团,完成了绿城 的交割。 而在收购绿城受阻后,“杀伐果断”的孙宏斌又转向了佳兆业和雨润集团,最终仍以失败告终。经此一战,孙宏斌获得了“收购狂人”的称号。“融创的扩张收购和孙宏斌性格、企业战略以及他对行业长期看好有关,也跟融创穿上了红舞鞋不能停下来有关系。高负债率的公司是不能停的,速度是不能随便降的。”一位业内人士这样评价道。 楼市寒冬,地产股萎靡不振,“野蛮人”乘虚而入。早在2014年3月,郁亮在万科春季例会上就警示“野蛮人”三五成群来敲门。以安邦、生命人寿为首的险资开始向地产股发起“进攻”,尤其是金地股权之争在2014年达到高潮。 早在2013年,生命人寿就逐渐增持金地股份,第一轮以第一大股东福田投资反扑结束,第二轮,安邦系加入暗战致使金地股权之争升级,安邦系和生命人寿双方“你来我往”增持金地股份持续整整一年,一直到2014年底平息。最终,生命人寿持有金地股权达到29.9%稳坐第一大股东之位,安邦系排名其后。为何安邦系“败下阵来”?有分析称,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在安邦系与生命人寿暗战同时,另一只手伸向了金融街,仅2014年内,安邦及一致行动人就四次举牌金融街。 险资“野蛮人”本色在2014年初露端倪后,2015年达到高峰。据中房网统计,截止2015年底,全国196家A股、H股上市房企中,有41家前十大股东中存险资身影。一直2016年11月,保监会向各保险集团、机构和公司下发“自查令”,险资活跃度才降低。 市场上曾有种声音,楼市和股市是一个“跷跷板”。而2015年股灾惊醒“A股梦中人”,从开年牛市一路狂奔到5178点,紧接着进入“花千股”时代,跌跌不休。而房地产市场却一改2014年颓势,强势反攻,房价节节攀升。继2013年后,地王一词在2015年频繁见诸报端,2016年楼市迎来了新一轮”高潮“,甚至比前几轮更猛烈些,一些城市房价在两年内翻番。 很多总结提到,楼市再次“狂欢”的一大原因是“去库存”相关刺激政策,比如2014年的“930”、2015年的“330”、2015年的“930”和2016年的“217”四项刺激组合拳。2015年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了“化解房地产库存”是2016年经济工作的“五大任务”之一。一直到2018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总结道,三四线城市商品住宅去库存取得明显成效。这一轮去库存才“寿终正寝”。 “房价高涨不是房改带来的直接结果,其背后的推手是供求关系、货币超发、土地财政、投资渠道不足等多种因素交互催发。”全国房地产商会联盟主席顾云昌曾对凤凰网财经说道。 任泽平则在《房地产周期论》中提到,什么决定房地产周期?长期看人口,中期看土地,短期看金融。 04 尾声 “活下去” 春江水“寒”鸭先知。 2018年,万科的秋季例会原本是再普通不过的一次会。然而,不经意间流出的会议现场照片,尤其是赫然出现的红底白字标语——“活下去”,一时引发热议。 房企已步入“生死边缘”?实际上,一面宣称“活下去”的万科,一面加快并购、拿地快准狠,这也是多数头部房企的写照,而“活下去”命题更多留给了一些高杠杆大房企和多数中小房企。 2016年,“多元化”成为房企的年度主题词,从巨头的改名可见一斑。巨头们扎堆改名去“地产化”,恒大地产改名“中国恒大集团”,远洋地产改名“远洋集团”,“万达商业地产”更名为“万达商业管理集团”,保利地产更名“保利发展控股”...... 这一切,要从“930”说起。 2016年的“930”是一个分水岭,以北京发布楼市调控新政为首拉开了全国新一轮调控序幕,房地产进入史上最严最密集调控时代,包括限购、限售、限贷、限价、限商、限企、限地,提首付、上调房贷利率、增加土地供应和发展租赁市场等,仅2018年,调控次数高达400余次。尤其是2016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开启了“房住不炒”新时代命题。 不过,这一轮调控初期并未取得立杆见影的效果,而是按下葫芦起来瓢。业内分析认为,在“紧”政策中夹杂着去库存、棚改、人才大战等“松”政策,所以,房价“此起彼伏”,甚至曾出现恐慌性购房和报复性反弹。各地房价在这一轮调控中分化尤其严重,2016年以一二线城市为主出现暴涨,2017年三四线城市甚至地级市再次领涨一波,2018年二线城市补涨了一轮后又“偃旗息鼓”,2019年春节后热点城市再现“小阳春”,一直到今年二季度后,全国房价才整体进入平稳状态。 被调控多次"洗礼“的地产商,这次却提前做了准备。 “这一轮调控史无前例,地产商开始寻找转型出路。目前为止,还没有转型成功案例,各家都在转型的路上。”一位房地产资深人士对凤凰网财经分析道。“以万科为例,万科成立初期走的是多元化发展道路,后来砍掉副业专注做房地产。这一轮调控初期,万科又提出多元化发展。事实证明转型并不成功,近年,万科开始反思多元化转型探索回归专业化。” 行业洗牌加剧,房企上演”并购重组大戏“。2018年,携150亿驰援乐视后的孙宏斌转身又收购万达文旅项目;万科豪掷551亿收购广信资产包;保利地产合并保利置业;融信收购海亮……大者愈大,强者恒强。中国房地产TOP10研究组”发布《2019中国房地产百强企业研究报告》显示,截止2018年,百强企业销售额市场份额快速上升至58.1%,较上年提高10.6个百分点。 “中小房企分化从2008年那一轮调控开始,2014年那一轮分化日益突出,这一轮,中小房企的日子更难过,未来集中度还会更高。”一位中小房企地产商对凤凰网财经说道。 “集中度越来越高肯定是趋势。"一位头部房企高管对凤凰网财经说道。不过,他最关注的是Top100里的企业谁会倒闭,谁被并购。”一些房企已经不是卖地,而是卖股权了。关键是你想断臂求生时,是否能断壁求生,有一些想断臂没人买、没人接,那就麻烦了。” 王健林则扮演了“壮士断腕”的角色,从“买买买”变身“卖卖卖”,这一转折始于2017年6月。据《第一财经》报道,前银监会大行监管部此前电话通知“要求提供对海航、安邦、万达、复星和浙江罗森内里投资公司的境外投资借款情况及风险分析,并重点关注所涉及并购贷款、内保外贷等跨境业务风险情况”。 传闻四起,万达遭遇2017年以来资本市场最大规模的“股债双杀”。后来,有了万达和融创“联袂主演”的“世纪收购”案。“白衣骑士”孙宏斌再次出场,按照公告,万达将把高达632亿的资产转让给融创。然而到了签约发布会当天,富力突然闯入。发布会前,三位房企大佬办公室还传出争吵和摔杯子声音。最终,万达和融创“双人舞”变成了万达、融创、富力“三角戏”,“我们是三赢”王健林、孙宏斌和李思廉异口同声。孙宏斌在发布会上自爆这是“这一辈子第一次年稿”,李思廉连叹,“放眼全球,这样低价的收购机会百年难遇。” 最终,万达把13个文旅项目和77家酒店卖给融创,融创再将77家酒店打六折转手富力,富力支付现金款。看似融创成了冤大头,实则孙宏斌既获得了文旅,又获得了现金流,一切似乎正合他意。“孙宏斌是一个肚里长牙的人。他表面上对谁都挺客气的,笑呵呵的,其实肚里特别有数,狠劲藏在内心,不留在嘴上。”一位接近孙宏斌的人士对凤凰网财经说道。 在孙宏斌收获万达文旅项目的这一年,另一场规模最大、斗争最激烈的资本大戏终落下帷幕。2017年1月,万科发布公告,万科第二大股东华润,拟将所持15.31%股份悉数转让于地方国企深圳市地铁集团。交易完成后,深圳地铁持有万科15.31%股份,取代华润正式成为万科第二大股东。历时两年多,万科、宝能系、华润、恒大、安邦、深铁参与其中,堪称是中国A股市场公司并购大战的“经典”案例。 为何宝万之争升级?“第一,王石当年在做股改的时候并未意识到资本市场能发展到尽头的程度,当时的认知是有局限性的。第二,这可能是两种不同企业价值观的争夺。王石并非一定要当董事长,但他不希望别人把企业带到另一个发展方向,成为纯粹赚钱的机器。所以,当面临‘敲门人’时,王石反映过激。他很刚,很少有中国人传统的事故和圆滑,直得有点过,比如当时对姚振华直接表示‘不欢迎’,所以,才发展到今天的地步。”一位万科前高管对凤凰网财经表示。 宝万之争结束的第二年,棚改货币化政策收紧,三四线城市楼市降温,房价出现下滑。棚改货币安置推广阶段是棚改高速发展时期,PSL、政策性银行棚改专项贷款3年为棚改提供了超过3万亿资金,拉动了三四线商品房购买需求,是三四线城市去库存的重要推手。“2015年,棚改补偿模式由实物货币安置并重转向货币安置优先,棚改进入2.0阶段。从去年开始,货币化安置收紧,原本政府准备拆迁的范围缩小了,项目进度放缓了。目前,棚改有了新的提法,即旧城改造。我们市今年棚改项目相对2018年基本腰斩了。”一位四线城市地方开发商对凤凰网财经说道。 这位开发商还提到,目前,Top100以后的房企生存压力非常大,融不到资,根本不敢拿地,融到资了利润空间也有限。“特别是信托收紧之后,房企想加杠杆都很难。中小房企一般很难从银行贷款,多数靠信托渠道获得资金,资金成本一般在15%左右,而从银行贷款的大房企融资成本为7%至8%。如果行情不好,几乎就赚不到钱,也没有玩下去的必要了。” 中国法院网显示,今年以来已有超350家房企宣布破产,其中包括曾经的“烂尾楼改造专家”银亿集团,目前已申请破产重整,这个曾跻身“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溃败。在2010年胡润百富榜上,银亿创始人熊续强还以90亿元资产成为“宁波首富”。 “今年是从业以来遇到资金压力最大的一次。楼市寒冬更多说的是开发商寒冬。”多位房企从业者向凤凰网财经提到。 “现在是深秋还没到寒冬。”冯仑对凤凰网财经说道, “‘断水断电’后,资金要流入房地产很难。” 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强调“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今年以来,房地产加码金融领域的调控,涉房贷款调控力度持续升级。5月,银保监会发布23号文,重申对房地产信托融资乱象的整治。7月,发改委发布通知,限制房企海外发债只能用于偿还一年内债务。紧接着,央行要求银行进一步优化调整信贷结构,“点名”房地产行业占用信贷资源依然较多。有消息称,监管部门向部分银行“窗口指导”控制房地产贷款规模。8月,银保监会提到,将在32个城市开展包括房地产业务授信政策执行、房地产开发贷款管理、个人住房贷款管理情况等方面银行房地产业务专项检查工作。 克尔瑞数据显示,70家重点房企融资成本在上半年继续上升至7.04%,截至2019年上半年,174家房企总有息负债规模为76654亿元,较期初增长了10.69%。Wind数据显示,内地房企在2017年、2018年的海外债券到期额分别为212.65亿美元、246.47亿美元,而2019年这一数据猛增至475.66亿美元,借新还旧压力增大。 “不仅是中小房企,高杠杆的大房企风险会更大,一些龙头房企已经开始降价了。这一轮,即使是龙头房企倒下,我也不会觉得奇怪。”一位资深房地产高管对凤凰网财经说道。 冯仑提醒同行“戒之在贪”,“这个行业已从一线明星变成了三线明星甚至四线明星。” 多家研究机构统计数据显示,近期,房地产市场持续转冷,重点监测城市新房成交量持续走低,二手房成交量处于下行通道,与此同时,土地市场成交也量价齐跌,土地溢价率持续下降。 一位二线城市中介人员向凤凰网财经透露,“从去年下半年开始,看房的人少了很多,二手房已出现了降价潮。2016年,我最高一个月平均签6、7单,现在只有1单。原来我们团队有100多个人,现在只有三四十人了。一条街上,中介店铺5家关了有2家。” “今年5月开始,北京一些二手房卖家主动降价,几万到上百万不等,主要看总价。看房的人也变少了,成交量也有所下滑。不过,只是稳中有降,还没到2014年市场低迷的程度。”一位北京中介人员对凤凰网财经说道。 楼市寒冬来了吗? “房地产步入存量时代已经提了很多年了。北上广深早在十年前二手房交易量就超过一手房了,今年大概有30个城市,二手房交易量超过一手房了。开发商可能还没醒过来,老是抱着刺激经济的幻想,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景晖智库首席经济学家胡景晖对凤凰网财经这样说道。 冯仑则认为,房地产已进入后开发时代,房企依然有很多机遇,比如写字楼、商业、酒店度假、医疗健康、物流仓储、教育研发,再加上政府物业、公共物业等领域可以探索。 一些房企大佬则向凤凰网财经表达了相反的看法,“当前,房地产行业并非完全市场化,现在的情况不能反映它真实的情况。如果放开调控,市场会怎么走。房地产市场是市场经济的一部分,中国经济的发展很长一段时间将离不开它,它也是实体经济一部分。” 未来,中国楼市何去何从?回望过去40年,一个狂飙突进的暴利时代结束了,将逐渐回归稳健。 (校对:陈瑶) |
|||
2019-10-12 39858 | |||
|
咨询电话 13910949198 (李桂松) |
北京市平谷区中关村科技园区平谷园1区-21594(集群注册) |
京ICP备16017448号 |
技术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