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商界     
他比孙宏斌还狠?!

原创 华商韬略  华商韬略

打不了逆风仗,凭什么做生意?

作 者丨颜 宇

华商韬略·华商名人堂 ID:hstl8888

2020年刚冒个头,一场世纪大并购便尘埃落定。

1月13日,世茂集团宣布与福晟集团合作,成立新字头“世茂福晟”。多家媒体报道中提到,双方名为合作,事实上却是以世茂为主导,吞下福晟货值近4000亿的地产项目。而据世茂2019年的半年财报显示,其总资产4159亿,负债3046亿。

世茂如此操作,堪称是一场豪赌。这也例证着,寒冬下的大型房企,正步入新一轮大鱼吃大鱼的时代。

豪赌是传统

站在时代浪潮上的地产商,几乎都是在一场场豪赌中奋勇搏杀而出的幸存者。

2001年,还在为《福布斯》工作的外国人胡润盯上了中国富豪。他通过上海外滩边上的售楼热线,联系到了当时十里洋场的地产大哥——世茂集团董事长许荣茂。

许荣茂一听要曝光自己的财富,与其他高调的富豪不同,几度拒绝,表示不愿刊登自己的名字。最后他别有深意地告诉胡润:“说实话,我们不希望进榜,但如果要进,请务必排得准一些。”

当年,许荣茂以60亿元的资产登上大陆富豪榜的第5位。他主导的滨江花园更是在上海一鸣惊人,以6幢超高层公寓的豪宅模式震惊业内。他拍下的烂尾楼也更名为世茂国际广场,成为日后上海地标建筑之一。

能有此成就,源于许荣茂早就明白在中国做生意之道。

1995年,祖籍福建,靠香港资本市场赚到上亿财富的许荣茂大举进军北京房地产。当时海南省楼市泡沫的破灭,已经让庙堂开始警惕。国务院计划里提及,将在5年间建成1.5亿平方米的经济适用房。许荣茂的动作,堪称是一场豪赌。

但他的嗅觉异常敏锐,规避了与政策冲突的风险。主导开发的楼盘都是为第一批富起来的中国人准备的高档小区,包括紫竹花园、华澳中心等,并因此成为赫赫有名的“豪宅之父”,名满京城。

1998年,中国经济遇冷。朱镕基放言“两年内一定要把住宅业促成支柱产业”。住房制度开始改革,福利分房被取消。就在大批房企抢滩京城市场时,许荣茂却做了个惊人的决定:挥师楼市低迷的上海。

这次豪赌,让许荣茂有了成为“全国顶尖”的基础。

当时的上海房地产还处于萌芽阶段,市中心都有烂尾楼工程,但许荣茂相信这个曾经的远东中心会在未来重新璀璨,不仅大手笔投入,还在上海设立了世茂总部。

同时,他还发挥谙熟资本市场的优势,于2000年8月成功借壳以恒源祥著称的上海万象集团(后更名世茂股份),拥有了第一家上市公司。

世茂上市后,许荣茂继续盯着先富起来的中高端收入人群,以独创的“滨江系列”高端住宅品牌,快速从上海走向全国,成为当时最具实力的全国性地产商之一,并且于2006年将旗下住宅项目业务重组为世茂房地产到香港上市。

这次上市,也让许荣茂站上财富排行的新高度,以超过170亿身价成为《福布斯》2006中国排名第二的大富豪。排在他前面的是黄光裕,排在他后面的是荣毅仁之子荣智健。

后来相继坐过首富位置的王健林、许家印、杨国强等地产人,则在当年富豪榜的前50都看不到名字,三人中排名最高的许家印被估身价35亿,列第52。不但离许荣茂有几十条街的距离,也比富力的张力、合生创展的朱孟依差得远。

从这个意义上说,说世茂这两年大动作是逆袭的人,那都是典型的“太年轻,不了解历史。”但也正是从那时开始,世茂的领先优势一步步消失,并不断被后来者迎头追上。

许荣茂是中医出身,风险意识超强,奉行稳中求进的策略。2008年后,国家对房地产的调控不断加强,社会上对房价持续上涨的批评和指责也越来越多,许荣茂应该是将这当成了房地产的重大风险,并因此成了最听调控政策话的人。

翻看世茂那些年的日程表,可以显著的看到,在恒大、碧桂园、乃至富力等公司高歌猛进之际,许荣茂却首先选择了保守和防风险。

2010年,世茂在中国房企销售排榜中已滑落到10名之后,销售额不足300亿,而恒大已经冲过了500亿的门槛。2016年,世茂的行业排名已在15名之外,年销售额更停留在不到700亿的窘境。

或许是房价一路向天不回头的强势,让许氏父子真正对中国人的房子购买力服了气,或许是将近10年走下来让他们对中国房地产有了新的信心支撑,又或许是巨大落差的刺激。当许世坛开始主导世茂时,世茂也借此来了个画风突变:

从此前偏向保守、谨慎,如今大步走向更有进攻性的攻城略。就像一个停下来休息了的人再出发,要用更快的速度追回被落下的距离。

世茂的发展也因此展现出完全不同的格局,并且结出不一样的果:2017年,世茂进入千亿俱乐部;2018年,世茂以1700多亿销售额追赶到全国房企销售排行的第11,2019年的最新数据显示,世茂房地产的销售额已突破2600亿,全国排名也重回前十,列第9位。

从规模数字看,只是用了3年,“小许”就干出了超过“老许”过去数十年的成绩。而且,他还在这期间,让“老许”早年布局的多个项目变成业界经典,使世茂在规模扩张之外,进一步强化了引领行业风骚的开创性和先进性。

其中的代表当属,2006年就立项、2018年完成竣工的佘山世茂洲际酒店。这个又被称为深坑酒店的项目,依附深坑崖壁而建,是世界首个建造在废石坑内的自然生态酒店,被美国国家地理誉为“世界建筑奇迹”,一揭开面纱就成为了网红,并被《时代周刊》选为了世界100个最佳旅行目的地。

许世坛让公司快速增长的核心策略和孙宏斌如出一辙:收购、收购、持续的收购。2019年正式出任世茂总裁之后不到3个月,他就动用超过200亿,收购了一系列项目。

甚至有人评价,低声细语的许世坛比大嗓门的孙宏斌还狠!

而这次与福晟集团宣称的强强联合,在外界看来,也不过是许世坛换了马甲的收购而已。通过这次合作,世茂将新增将近4000亿的货值,而且大部分都在当前正炙手可热的大湾区旧改项目。

这若获得成功,无疑会进一步提升世茂在行业的站位。和孙宏斌一样,伴随收购动作的越来越大,许世坛也不得不面对一个问题:

是否有足够的资金支撑其财务安全。

世茂为何不差钱?

2018年,许荣茂登上含金量十足的央视春晚。

他向故宫赠予价值高达2000万美金的《丝路山水地图》。多篇报道里提到,这幅国宝为“一带一路”提供难能可贵的参考和借鉴。企业家能以捐赠者的身份登上春晚,明显得到了足够的支持。

几个月后,世茂、中信信托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就大湾区进行深度合作。至此,许荣茂为稳定交班铺好了路。

2019年初,许世坛正式从父辈手中接下了世茂的权杖,成为真正的掌舵者。为了这一天,许世坛从最底层的销售做起直至集团高层,整整打磨了21年。所以,自他上任后的凶猛并购,显然是深思熟虑后的结果。

地产圈又迎来了一位鲜花怒马的“白衣骑士”。

自3月起,许世坛开始疯狂清空“购物车”,斥资近200亿元,接盘万通、泰禾、明发等房企近20个项目。这般风卷残云的大手笔,让他在地产圈风头一时无两,一度盖过并购之王孙宏斌。

每当媒体问起许世坛并购的心路历程时,他都会笑着说:合作共赢。

的确,纵观这些项目,世茂都没有“野蛮”地全盘接手,而是用最小的代价获得主导权。其中泰禾的院子系列、粤泰的天鹅湾系列,都是明星产品。

大规模拿地,在政策突变的时代成了一场虚妄的梦。自中央开始定调房住不炒后,从银行、信托等渠道对房企融资进行监管,曾狂飙猛进的房企为了解决资金问题,纷纷抛售资产。但世茂却“还有很多项目在谈”。

钱从何处来?世茂自有“找钱”神通。

除了40%的销售回款用于拿地外,世茂还展现了强横的全球性融资能力。早年,做过股票经纪人的许荣茂熟知金融市场,与国际投行建立了深厚的关系。2006年,世茂地产在港上市前就完成了一次大规模募资。

由摩根士丹利、渣打银行、建银资产管理和Draw Bridge基金四家策略股东以每股4.14港元共出资约15亿港元购进了世茂房地产12.8%的股权。其中,持股最多的摩根士丹利以2.22亿股成为世茂房地产的第二大股东。

上市后,摩根士丹利国际资本(MSCI)将世茂房地产纳入了MSCI全球股票指数及MSCI中国指数成分股,带领世茂股价大幅上涨。同年年末,世茂房地产又通过摩根士丹利成功向国际投资者发行近6亿美元债券。

而让股价攀升的优质项目,则是世贸从内地平台腾挪出来的。

2019年,尝过甜头的摩根士丹利、渣打银行再次出手相助,帮助世茂发行了低于内房股平均水平的美元债。规模为10亿美元,7年期,利率仅为5.60%。期间认购反应热烈,总订单近60亿美元。

同样,世茂在国内的融资也大有斩获。旗下子公司世茂建设成功发行了132亿元公司债券,票面利率4.30%,有效期24个月。信用评级AAA级别,在严厉监管的情况下,仅用了两周时间就获批发债申请。

一年前,世茂还发行了首单住房租赁ABS(资产证券化),储架10亿元;并且早就玩出了花。全国首单物业费ABS项目、首单购房尾款ABS项目,均由世茂与资本联合发行。最重要的是融资成本普遍低于6%。

房地产新时代,大房企开始向资金密集型金融财团转型,中小房企成为被吞噬的对象。湖北的地方开发商向《华夏时报》记者诉过苦:“大型房企背后都有一个银行作支撑,中小型房企只能靠自有资金做开发。”

光靠自有资金显然玩不转现在的地产业,就连世茂也是如此。世茂福晟案里,就引入了东方资产和信达进场。有媒体报道,世茂、东方资产与福晟集团三方的股权比例为4:3:3。

许世坛否认了这个说法,称金融机构仅在这次合作里提供税务、融资等支持。

据公开资料显示,东方资产和信达是中国四大AMC(资产管理公司)之二,在成立之初分别对接中国银行、建设银行的不良资产。

会融资,能借到更划算的钱,还只是世茂底气的一部分。

与孙宏斌一样,许世坛也正把世茂打造成并购“高周转”的典型,言简意骇的说,就是用“并购”从同行那里“批发采购”项目,批发采购到手后,快速出货零售,快速变现,以此货如轮转,确保现金流。某种程度上说,就是用同行的钱去收购同行的项目,只不过,需要先行垫一笔钱把并购项目盘活。

也正是这些明里暗里的布局,让世茂在各大开发商陷入泥沼时,能以“救世主”的身份出现。在收购福晟的发布会上,许世坛志满意得地说道:

我们不会做亏本的生意。

打不了逆风仗,凭什么做生意?这恐怕是深谋远虑的大佬才敢有的感悟。

寡头时代?

留给中国地产商们的机会不多了。

福晟集团在最辉煌的时候,货值一度排到全国第7,被视为地产界的一匹黑马。其董事长潘伟明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什么小而美,小就没了。”

他真是一语道破天机,也靠着疯狂并购战术成名。

由于是官员出身,潘伟明的组织架构也颇有章法。2015年,他成立十支拿地飞虎队:除8个区域大队外,还有机动大队和支援大队。他亲任飞虎总队司令员。两年时间,通过疯狂举债,拿下货值8100亿元的土地。

福晟还祭出碧桂园高周转的打法:3个月开工、6个月销售、9个月封顶、1年现金流回正。他的玩法与其他巨头并无区别,但却是在“房住不炒”的时间节点上抓紧冲刺。最终陷入现金流危机,豪赌失利。

福晟的惨败,只是紧缩政策下众多房企的一个缩影。

自2018年起,地产业被视为步入“镀金”时代,房地产金融化的步子迈得有些大。这源于融资渠道受限,整个行业进入洗牌期,规模化的破产潮出现。

过去18个月里,超过700家房企死掉。许多曾辉煌无比的地产商,通过疯狂举债大量拿地的操作,成为他们的致命死穴。大而不强只能被吞并。还在长袖善舞的房企,如今来看,都有四个特点:

拥有全国品牌、精于投融资、善于现金管理、有着自己的金融板块。

地产业最爱与银行联谊,据不完全统计,有16家房企参股了21家银行。万科入股徽商银行,恒大入股盛京银行,绿地入股锦州银行和贵阳银行,世茂也是中信银行的股东。强强联合,才是如今的生存法则。

这是一场草莽被收割、寡头联合博弈的强者游戏。

在上个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房住不炒再次被重申。正如“并购王”孙宏斌所言,房地产业抢存量而非搏增量的时代已经到来。

万科高喊着“活下去”,恒大、碧桂园继续猛冲,融创、世茂把合作共赢挂在嘴边,左手右手都是做强图大的狠动作……这些地产狠人的莫等闲和只争朝夕,既是主动,也更是形势逼人的结果:

盘子就这么大了,你多吃一口,我就少了一口。

但当下的经济大环境,未来的房地产市场,相比过去而言,其中的不确定性风险并没有减少。

这样的大环境下,曾经因为保守而错失良机的世茂,是否又会因为太过激进而犯新的错误?

纵然是财技高超,底蕴深厚,这对许世坛来说,依然是个相当考验运气的问题。

地产猎手世茂为何不缺钱?

南方周末记者 卢宝宜

2019年10月31日

世茂在上海、广州、深圳、南京、长沙、厦门和烟台等地,已建成8座超300米、13座超270米的摩天大楼。

本文首发于2019年10月31日《南方周末》

2010年后,世茂将拿地重心转向三四线城市,负债率攀升至81.7%。但在其他房企仍狂飙突进时,世茂却突然选择慢下来。

银行拆借压力不大,有强大的外债优势,至今依然是世茂保持财务稳健的重要工具。

需要担心的是,世茂在三四线城市的土地储备再度暴增——根据2018年年报,世茂在三四线城市新增建面超过前4年的总和。

两个月前,在2019年世茂房地产(00813.HK)中期业绩会上,集团新晋总裁许世坛说,我们没有一定要今年重回前十的想法。

不过,十一长假后,世茂三季度销售额却回到了前十——销售1739.9亿元,同比上涨44%。

距离上一次世茂跻身全国房企百强前十,已相隔近5年时间。这五年中,世茂一改作风,变得低调保守。

再次回到前十的队伍,离不开世茂今年的“买买买”。据南方周末记者不完全统计,2019年以来,世茂通过旗下两个上市平台世茂股份(600823.SH)、世茂房地产先后收购了18个地产项目,涉及对价达191.54亿元。

这还只是公告数目,许世坛曾表示,还有很多项目正在谈,也有很多未公布。

世茂2019年半年报显示,上半年世茂新增60幅土地,土地总价约788亿元,其权益计容面积达1412万平方米,是去年同期的1.83倍;其中,有900万平方米是以收并购方式获取,占比约70%。

现金流充沛,是世茂最大的底气。2019年半年报显示,世茂房地产上半年账面现金约为522.34亿元,可覆盖其一年内到期的320.56亿元有息负债,未动用银行及金融机构融资额度约400亿元。

即使在上半年积极并购的关口,世茂的净资产负债率也保持在59.6%的低位,并且这是连续第8年维持在60%以下的水平。据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统计,2018年房地产行业的平均水平是103%。

“我们付款很快,基本上第二天就能把一百多亿打到对方账户,人家很高兴。”这位今年刚接过集团大权的地产二代在年初的业绩会上说。

在全行业融资艰难的大环境下,世茂的钱从哪里来?

习惯“逆周期扩张”

什么才是做房地产成功的关键?许荣茂在接受《英才》的专访中曾表示,第一是专业,二来是资金。“至于关系,已经不像改革开放不规范的初期时那么重要了。”

世茂成立于1989年,那一年许荣茂39岁。在香港依靠证券交易以及在内地开设服装厂积累了原始资本后,他以港商身份进军内地房地产业。

同样在这一年,不少房企创始人也都站在了事业的起点。碧桂园创始人杨国强成为北滘镇建筑工程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兼经理;富力集团两位创始人李思廉和张力,也结识于这一年。

回顾世茂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逆周期扩张”是其重要特点。

1995年,许荣茂大举进军北京房地产市场。但当时的北京市场,乃至全国的房地产市场都谈不上景气。在经历了前几年优惠政策下的高速发展后,房地产泡沫开始破灭。1994年,国务院开始发布宏观调控政策,加快经济适用房的建设,一时间商品房空置率攀升。

但许荣茂看好高端住宅。为了满足第一批“富起来”的中国人,世茂率先拿到了占地约10万平方米的亚运花园地块,并顺利将其打造成北京标杆性的豪宅项目。

此后五年间,世茂开始资本扩张,陆续在北京开发了多个家喻户晓的高档住宅,包括紫竹花园、华澳中心等,很快都一销而空。一时间,许荣茂被冠以“豪宅教父”的称号,名满京城。

高端住宅的火同样在南方点燃,“给你一个五星级的家”的广告语,成功带领碧桂园(02007.HK)收获了第一批在广东各地先富起来的商人们。

这仅仅是开始。1998年,中国完成住房制度改革,停止福利分房,商品房市场再次火爆。正当各家房企争先分食北京市场时,许荣茂却转头瞄准了楼价低迷的上海。

2000年,世茂挥师南下,并将集团总部也迁至上海。世茂滨江花园成为其在上海的第一个项目,以6幢超高层高档公寓和1幢60层酒店式公寓的规模一鸣惊人,连续4年问鼎上海地区楼盘的销售冠军。

这一年,世茂出价1.44亿元收购旗下拥有恒源祥品牌的上海万象集团,2001年更名为世茂股份,在A股借壳上市。有了更多资本,“滨江模式”自此不断对外输出复制。同年,许荣茂首次跻身《福布斯》中国大陆富豪榜,排名第五。

和上海的绿地集团一样,此后世茂也成了摩天大楼专业户。在地产业内,这是一种需要耐心的特殊拿地方式。

据南方周末记者统计,目前世茂在上海、广州、深圳、南京、长沙、厦门和烟台等地,已建成8座超300米、13座超270米的摩天大楼。

摩天大楼建安成本高、运营难度大、回报周期长,但为何房企愿意建?绿地集团董事长张玉良曾多次表示:“绿地集团做的是当地政府想做,而当地企业又做不了或者不容易做的事。”

一位地产业内人士对南方周末记者分析,一二线城市往往需要超级地标的存在。对于政府而言,有展现城市风貌和政绩的作用,因此地标项目往往能享受到政府给到的优惠政策。

2018年,许荣茂在央视春晚上露了把脸,将其斥资1.33亿元从私人藏家手中购得的国宝级画作《丝路山水地图》免费捐赠给故宫博物馆。

提前放慢脚步

曾和世茂占据中国南北两端、打起豪宅擂台赛的碧桂园,在2007年赴港上市。

自此,碧桂园开创了“高周转+高杠杆”的发展模式,在广东省以外的三四线城市攻城略地,抓住城镇化进程的红利。

这一模式被多家房企争相模仿与复制。其中,与世茂为老乡的各家“闽系”房企,凭着“爱拼才会赢”的冲劲,大量拿地,高周转快速出货,回笼资金再加杠杆,成为进军地产业的一匹匹黑马。

世茂此前专注于一二线城市做中高端市场,但现在也禁不住诱惑,开始蠢蠢欲动。

2010年后,世茂将拿地重心转向三四线城市。但由于三四线城市对中高端项目的需求薄弱,导致库存较大难以消化,拖累公司销售增长大幅落后于同业,同时带来负债攀升。2011年,世茂的负债率攀升至81.7%。

随着各地楼价持续疯涨,国务院从2010年起陆续加大对楼市的调控,例如颁布各项限购令,同时从融资端开始加大金融机构对房企融资的监督和指导。

一时间,房地产市场降价的声音此起彼伏。2014年,万科董事长郁亮称,中国地产行业将进入白银时代。

世茂似乎相信了这一预测,开始减少拿地,去库存,降负债,注重利润。

不过,就在世茂慢下来之后,其他房企依然在高速扩张。世茂的规模,从2014年全国房企销售额的第8名跌至2017年的第16名;销售面积从2014年的第9名跌至第25名。

事实上,2014年之后,房价依旧全面暴涨,各家房企利用不同的“找钱”之道各显神通,房地产市场并没有冷却下来。 彼时,没有人知道提前慢下来的世茂在想些什么。

历经三年滞胀期,世茂在致力于消化三四线库存的同时,2017年陆续在南京、杭州等新一线城市增加土储。在这一年,世茂也终于迎来了再一次的高增长,迈进千亿阵营。

全球融资能力

在政府持续调控下,世茂能做到不差钱,不仅在于它及早收缩战线,也得益于其早年与国际投行建立的深厚关系。

2006年,世茂房地产在港上市,全球募资41.70亿港元。上市前,世茂还完成了一次大规模私募。摩根士丹利、渣打银行、建银资产管理和Draw Bridge基金四家策略股东以每股4.14港元共出资约15亿港元购进了世茂房地产12.8%的股权。其中,持股最多的摩根士丹利以2.22亿股成为世茂房地产的第二大股东。

上市后,摩根士丹利国际资本(MSCI)将世茂房地产纳入了MSCI全球股票指数及MSCI中国指数成分股,带领世茂股价大幅上涨。同年年末,世茂房地产又通过摩根士丹利成功向国际投资者发行近6亿美元债券。

2018年开始,中央从银行、信托、外债等多渠道对房企非法融资进行监管严卡。国内房地产市场也走到了下行周期。此前一路狂奔的房企,尤其是众多中小房企纷纷倒下,为了解决资金问题抛售资产。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房企高管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其实世茂今年捡到的项目都是“大便宜”,不管泰禾的院子系列,还是粤泰的天鹅湾系列,都是明星产品线项目。在其看来,虽然后者涉嫌诉讼查封事宜,但风险有限。除了利润高,安全向来是世茂收购的另一个重要考量标准。

许世坛也曾在业绩会上表示,世茂收购的项目大多有较高的门槛,接近10%-12%的净利润,30%的毛利润,相较于土拍市场更为划算。

同时,并购项目还有个好处,“就是有可能对方已经开发了一半,我们买回来再卖,就能很快周转起来。有些一二季度并购的甚至能实现在第三季度就可以销售”。

关于并购的钱从哪里来,世茂回应南方周末记者称,主要用50%的销售回款进行拿地。2019年上半年,世茂回款约813亿元,回款率为81%。

但显然不仅如此。2019年5月,世茂房地产旗下子公司世茂建设成功发行132亿元公司债券,票面利率4.30%,有效期24个月。

在监管机构对房企发债日益收紧的环境下,世茂建设获联合信用评级AAA级别,且仅用了两周时间就获批发债申请。

同月,银保监会对房企公开市场融资窗口指导,包括约束房企发行境外债券只能用于置换中长期境外债务,规范ABS融资,严防信托公司违规融资等。而这几项规定,恰巧世茂都不在范围内。

两个月后,2019年7月,世茂房地产就成功发行了年内第二笔美元优先票据,规模为10亿美元,7年期,利率为5.60%,低于内房股美元债的平均水平。该笔债券由世茂的“老朋友”摩根士丹利、渣打银行在内的多家国际知名投行和金融机构进行牵头经办和发售,认购反应热烈,总订单近60亿美元。

业绩中报显示,世茂房地产2019年上半年融资成本控制在5.6%,较2018年全年5.8%下降0.2个百分点,维持在行业较低水平。据观点指数统计,2019年上半年房企平均融资成本为6.96%。

不过,需要担心的是,世茂在三四线城市的土地储备再度暴增——根据2018年年报,世茂在三四线城市新增建面超过前4年的总和。

南方周末记者 卢宝宜


2020-1-22点击数/观注度 12363
 
咨询电话 13910949198 (李桂松)
北京市平谷区中关村科技园区平谷园1区-21594(集群注册)
京ICP备160174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3178号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