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所有  
堡垒从内部攻破:亡秦者,赵高也!

来源:凤凰国学 作者:张国刚

【引言】

毛泽东云:中国有两部大书,一部是司马迁的《史记》,另一部是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都是有才气的人,在不得志的情况下撰写的。唯其有才,故能写出好书,值得阅读;唯其不得志,故能写出深刻的书,值得参悟。

司马迁纵横恣肆,直抒胸臆。《货殖列传》,阅尽人间百态;《刺客列传》,沉郁凄美,荡气回肠。《史记》不虚美,不掩恶,尽显真精神。

司马光厚德载物,忧国忧民。《资治通鉴》专取关国家兴衰、系生民休戚,力求警钟长鸣、读史明智,“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赤子之心淋漓尽致。

如果说《史记》展现了道家的自由与洒脱,那么《通鉴》则体现了儒家的使命和责任。鉴于《资治通鉴》用294卷的篇幅,记载了战国之赵宋建立前1362年的历史(若加上倒叙则超过1400年),涵盖了“二十四史”中十九部正史的内容。其内容之深厚、史实之繁复,则是《史记》所不能比的。

我们的读史,选择了《资治通鉴》。

上起公元前403年,下迄公元959年,一千三百多年间华夏大地究竟发生过怎样波澜壮阔的历史?300多万字的《资治通鉴》,只是执政者“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的治国宝典吗?普通人如何从这部煌煌大著中进入中国历史的深处,领略中华文化的深沉智慧?应凤凰网国学频道邀请,历史学家、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张国刚先生开辟《品读<资治通鉴>》专栏,为我们作详细解读。

王夫之《读通鉴论》认为,读史之旨趣,可以自淑、可以诲人,可以知道而乐!这个“道”是什么呢?如何去达到这个“道”的境界呢?是司马迁的无拘无束,还是司马光的家国情怀,这则是可以任由读者诸君去选择的。

专栏作者:张国刚,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曾为联邦德国洪堡学者,主要致力于中国古代史、中西文化关系史的研究。

【张国刚读史专栏】

品读《资治通鉴》(7)亡秦者,赵高也

“亡秦者,胡也。”这句话曾让秦始皇极度紧张,大肆征调军队防备匈奴胡人。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楚南公的这句预言竟被后来的事实验证了,陈胜、刘邦、项羽等楚国人造反,“一夫作难而七庙隳”,灭亡了秦。

可是,我要说,秦朝的灭亡,从形式到内容,都是赵高的“贡献”,是赵高灭亡了秦朝!

秦始皇崩驾于公元前210年七月。秦国的农业生产力和农田管理水平,本来就高。秦始皇“使黔首自实田”,试图解决土地与劳动力更好结合的问题,使国家干预下土地的私有化,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这个时候,尽管有繁重的徭役,秦朝尚属太平世界,朗朗乾坤。秦国的军事力量,空前强大!像张良这样的没落六国贵族,怀着国恨家仇雇凶暗杀秦始皇的行动,也掀不起大浪。

蹊跷的是,为什么秦始皇死后一年,也是一个七月,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就引发了一场全国范围内的反秦浪潮呢?刘邦似乎是兵不血刃就打到了咸阳呢?

这里面的原因,虽然不能排除秦始皇暴政的累积效应,但是,也不能不考察秦始皇死后的政治生态及其演变。是赵高掌控着秦朝,秦朝的灭亡,赵高脱不了干系。

逼死扶苏,改立胡亥

赵高亡秦的第一个“贡献”,就是破坏了秦朝最高权力的顺利交接。

赵高是赵国人,“生而隐宫”,很可能是一个宦官。因为具有律法方面的专业知识,为嬴政所器重。曾经因为犯罪,被蒙恬之兄蒙毅判处死刑,秦始皇网开一面,赦免了他。从此赵高对蒙氏兄弟,怀恨在心。赵高的职务不高,只是掌管皇帝车马的中车府令,但是,侍从皇帝身边,掌握皇帝的符玺印信。

公元前210年七月,秦始皇在出巡途中病重,死于沙丘(今河北广宗),临终遗诏,请大儿子扶苏速归咸阳,准备继位。赵高担心新君即位后,蒙恬兄弟掌权,于是阴谋改换遗诏,由嬴政的小儿子胡亥即位,还把丞相李斯也拉了进来。秦始皇死去的时候只有50出头年纪,没有立太子,是他的一个错误。但是,他临终之时,却明确决定把皇位传给大儿子扶苏。是赵高最先起意,伙同胡亥、李斯发动了一场政变。篡改了秦始皇的遗诏,改变了皇位继承人,逼扶苏自杀。(按,《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第三卷《赵正书》,谓秦二世即位,是秦始皇生前钦定,不是赵高、李斯篡改遗诏,说明西汉初年对秦末历史已经有不同记述流传,但是,这种孤证并不足以否定,同样作为汉代文献的司马迁《史记》的记载。

扶苏与胡亥有何区别?虽然史料的记载不多,还是可以看出二人境界、格局的重大差别。秦始皇焚书坑儒,扶苏持反对态度。嬴政治国的重大错误之一,就是没有及时转变政策,经营好思想与文化。扶苏却看出了这一点的重要性。扶苏是儒家的拥趸,胡亥是学习法律出身。这位赵高的得意门生即位为“二世皇帝”之后,都做了一些什么呢?公元前209年四月,也就是即位之后大半年,二世巡游全国一趟后,回到咸阳,谓赵高说:人生在世,白驹过隙啊!既然我已经君临天下,富有四海,我很想“悉耳目之所好,穷心志之所乐”,快快活活地过一辈子,你说可以吗?

你说就二世这个德行,秦朝怎么好得了?秦始皇是有雄才大略的帝王,秦二世却是一个十足的败家子。

诛杀大臣,取代李斯

那么,赵高怎么回应秦二世以享乐“终吾年寿”的问题呢?

赵高故作高深地说:贤明的君主,想要潇洒地生活,当然没有问题;可是昏庸的君主却决不能如此。尽管陛下是明君,还是不能这么做。为什么呢?请允许臣给陛下分析:沙丘之谋,陛下取代长兄扶苏登基,“诸公子及大臣皆疑焉”。诸公子都是陛下的兄长,大臣又都是先帝所用之老臣。陛下即位不久,这些人心怀叵测,并不服气啊。因为担心他们为变,臣战战栗栗,不敢掉以轻心,唯恐不得善终,“陛下安得为此乐乎!”于是,在赵高的建议下,秦二世严刑峻法,继诛杀蒙恬蒙毅兄弟之后,大开杀戒,胡亥的兄弟十二人、公主十人以及很多朝廷大臣,都被诬陷致死,“相连逮者不可胜数。”

与严刑峻法的同时,“复作阿房宫”。种种横征暴敛,都是为了满足秦二世的穷奢极欲,“尽征材士五万人为屯卫咸阳,令教射。狗马禽兽当食者多,度不足,下调郡县,转输菽粟、刍稿。”这些运送粮食的丁夫,“皆令自赍粮食”,同时,“咸阳三百里内不得食其谷。”

接下来,《资治通鉴》就记载了大泽乡起义:“秋,七月,阳城人陈胜、阳夏人吴广起兵于蕲。”两个月之后,刘邦、项梁(项羽叔父)等各地义兵蜂拥而起,“伐无道、诛暴秦”的大火燃烧起来了。

这个时候,秦朝在丞相李斯等的主持下,派少府章邯率领骊山刑徒和奴产子等组成的二十万大军东征,消灭起义兵,而赵高却在谋划着要取代过去的同盟者李斯为丞相。

赵高垄断了秦二世与外信息沟通的渠道,他先是挑拨离间,破坏李斯与二世之间的信任,又诬告李斯的儿子李由与楚地起义军暗通往来,把楚人李斯与楚地的反秦武装挂联起来。李斯获悉后立即反击,说赵高“擅利擅害,与陛下无异”,有篡位之异志。可是,秦二世坚定地站在赵高一边。

随着楚怀王的被拥立,东方六国反秦起义如火如荼,秦二世却指责李斯等,内不能完成父皇留下来的大业(修阿房宫等),外不能平定各地民众起义。要追究失职之责!右丞相冯去疾和将军冯劫畏惧自杀。只有被逮捕下狱的李斯据理力争!审查李斯的工作交给了赵高。赵高用严刑拷打的办法,逼使李斯就范。二年(前208年)八月,二世以反叛罪判处李斯死刑。这时距沙丘之变中李斯伙同赵高篡改秦始皇遗诏,不过两年光景。赵高终于取代李斯成为秦朝的丞相。

赵高得手之后,指鹿为马,完全垄断了朝廷权力,二世不过是傀儡。

逼降章邯,终结秦朝

如果说赵高亡秦事业的第二个“贡献”是诛杀朝廷文臣,那么他亡秦的另一个“贡献”就是逼降前线领兵统帅章邯。

章邯本是秦少府,这是主管皇家事务的九卿之一。陈胜等起兵,朝廷商量对策。章邯提出,现在全国各地调兵,已经来不及,不如赦免骊山刑徒及奴产子,组成军队,前往镇压。秦二世元年(前209)九月,在李斯主政下,章邯被任命为上将军,开赴前线。击败陈胜部下大将周巿,又在荥阳陆续攻破田臧,逼迫在陈称王的陈胜遁走,导致陈胜被车夫庄贾所杀,然后,章邯移师渡河攻赵。秦军屡战屡胜,使秦廷得以苟延残喘,组织反扑。特别是攻杀反秦武装魏咎、田儋之后,秦二世二年(前208年)九月,章邯在定陶击败楚军主力部队,楚国实际领导人武信君项梁战死,诸侯丧胆。

章邯一路高歌猛进,却在巨鹿之战前,采取了观望徘徊的态度。朝廷责让章邯的军事行为。章邯慌忙让部将司马欣前往朝廷说明。“章邯等战数却,二世使人让邯,邯恐,使长史欣请事。”(《史记·秦始皇本纪》)这距离李斯处死、赵高担任丞相仅两三个月。可见朝廷的政治变局干扰了前线统帅章邯的军事行为。他派司马欣去朝廷,既是为了说明前线军情,也是想了解朝廷政情。

执掌朝廷大权的丞相赵高理应立即接见使者,却采取了避而不见的态度。“赵高不见,有不信之心。长史欣恐,还走其军,不敢出故道。赵高果使人追之,不及。”司马欣如果不是换了一条逃归路线,差点就被抓回,死于非命。司马欣捡回一条命,向章邯哭诉:“赵高用事于中,下无可为者。今战能胜,高必疾妒吾功,不能胜,不免于死。愿将军孰计之!”(《史记》作“将军有功亦诛,无功亦诛。”司马欣与另外一名秦将董翳都劝章邯投降。

赵国上将陈余也写信给章邯劝降,信中列举了白起、蒙恬为秦将,都不得善终的例子。陈余说:将军屡立战功,功高不赏,招人嫉恨;若有败绩,必“因以法诛之”。 “今将军为秦将三岁矣,所亡失以十万数,而诸侯并起滋益多。”罪过大矣。此其一。

“彼赵高素谀日久,今事急,亦恐二世诛之,故欲以法诛将军以塞责,使人更代将军以脱其祸。”赵高会以法办章邯来为自己主政不力脱罪。“夫将军居外久,多内隙,有功亦诛,无功亦诛。”此其二。

“且天之亡秦,无愚智皆知之。今将军内不能直谏,外为亡国将,孤特独立而欲常存,岂不哀哉!”识时务者为俊杰,将军再有本事也不能挽救秦亡的趋势。此其三。

陈余说,为将军自身前途计,“何不还兵与诸侯为从,约共攻秦,分王其地,南面称孤;此孰与身伏斧质,妻子为戮乎?”(《史记·项羽本纪》)

一席话说得章邯犹豫不决。(陈余在巨鹿之战后,就与张耳分道扬镳,那么这次劝降信,很可能是巨鹿之战前发出的,从而影响了章邯在钜鹿之战前的军事部署。)

章邯暗中派人去与项羽沟通约降条件,“约未成”。项羽再次击败秦军。这种局部小仗,胜负实属兵家之常。但是,一想到赵高阴暗的嘴脸,一想到秦二世的昏庸冥顽,一想到“有功亦诛,无功亦诛”的前途,章邯就不寒而栗。于是,章邯再次“使人见项羽,欲约。”楚军粮少,也不想硬拼。秦军主力尚有20万呐! “项羽乃与期洹水殷虚上。”受降典礼似乎很正式。

仪式结束后,章邯泪流满面地拜见项羽,谈的全是赵高的事“章邯见项羽而流涕,为言赵高”)!章邯的哭泣,有多少辛酸,多少不甘,多少无奈!两千多年之后,以同情之了解,体会这位曾叱咤疆埸的末代秦将心中的苦楚,真令人不胜嘘唏!也许李斯的死去,朝廷里再也没有人支持和理解章邯!也许曾经是皇家内府事务主管的少府章邯,曾与阴险的大内高手赵高有过矛盾和冲突!史书没有给我们明确的答案。项羽虽猛,巨鹿之战并没有有效消灭秦军主力,但是,章邯这个沙场杀敌、战功显赫的统帅,慑于丞相赵高的邪恶的淫威,却无奈地率领二十万秦军投降了自己的敌人!

章邯的投降,给了危机四伏的秦王朝沉重的致命一击!接下来,赵高杀掉了两年前扶起来的秦二世,应证了李斯先前的指控。赵高所立子婴,虽是秦始皇的孙辈,却并不叫秦三世。子婴称秦王,一下子就倒退回嬴政统一六国之前。至此,秦朝实际上就已经终结了,不待刘邦项羽入咸阳。所以,我们说,亡秦者,赵高也!

赵高亡秦的历史教训让我们重温了一句古训,堡垒首先是从内部攻破的,亡国首先是从内部溃败的!

赵高从内部击垮了秦朝,他破坏了秦始皇的权力交接安排,除掉了宗室、大臣诸如蒙恬、李斯等秦朝重要人才,逼走了前线领军统帅章邯!陈胜的揭竿而起,刘邦进入咸阳约法三章,项羽杀害子婴火烧宫室,都只是从外部顺势把这个腐朽的巨人推倒而已。


2020-2-2点击数/观注度 27635
 
咨询电话 13910949198 (李桂松)
北京市平谷区中关村科技园区平谷园1区-21594(集群注册)
京ICP备160174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3178号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