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球大事见闻    
大国策|强基计划与研究生扩招

编者按:1月教育部推出“强基计划”,2月份又推出“研究生扩招”,这是一个非常令人振奋的大计划,大国策。面对美国强力打压,新冠肺炎疫情全球爆发,世界产业脱节,中美脱钩,全球金融危机,经济危机风险,中国发挥体制机制的显著优势,一方面与世界一起强力控制疫情,另一方面再次以举国之力托举“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央为何决定研究生扩招?民盟中央披露背后的故事

2020年02月28日 来源:澎湃新闻网

2月2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指出,“当前要更加注重稳就业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要扩大硕士研究生招生和专升本规模,增加基层医疗、社会服务等岗位招募。”

“要扩大硕士研究生招生”,消息一出立刻引起国内高教界关注。那么中央这一决定是怎么出台的呢?“中国民主同盟”官方微信公众号2月27日晚间的一则消息《民盟中央“适度扩招研究生”建言 被高层决策采纳》披露了背后的故事。

上述民盟中央文章介绍:2月14日,民盟中央根据盟员专家建言,起草了《关于适度扩招研究生,以缓解疫情带来的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建议》,在报送中共中央办公厅后被采纳,编辑为综合信息报中共中央、国务院领导,为党和政府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

民盟中央教育委员会委员、西北师范大学副校长王顶明,民盟盟员、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王林波等专家认真分析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各种影响,从调整我国教育政策的角度积极思考应对之策。他们关注到,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将对今年国民经济造成较大影响,会造成整体就业岗位大幅减少,对吸纳劳动力较多的第三产业及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就业的影响会更加明显,也必然会对大学生就业产生负面影响。为了积极应对疫情、缓解就业压力、拉动内需、刺激消费、促进经济复苏,建议适度扩招研究生。

从历史上看,在经济社会出现危机时,适度扩大研究生教育规模是国际通行的做法。19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时研究生招生增幅为14%,1960—1970年美国经济衰退时博士研究生招生增幅达20%。2009年,为应对金融危机对就业的冲击,我国扩招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5万人,增幅为16.3%。研究生教育作为劳动力市场中高层次人才的蓄水池、调节就业机会旱涝的缓冲器,在危机时期适度扩招,能够有效吸引部分潜在就业人员继续深造,并为未来经济发展储备高层次人才。

据此,民盟中央提出“扩大研究生规模是必要的”:有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高校预期毕业生为874万人,同比增加40万人。202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为341万人,同比增幅为17.6%,其中往届生考研人数逐年增加,占比接近一半。在预期大学毕业生数、研究生报考人数、往届生数均大幅增加的情况下,适度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延缓就业压力。

另外,“扩大研究生规模是可行的”:随着我国“双一流”建设、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不断推进,高等教育投入不断增加,高校办学条件普遍改善、研究生培养能力显著增强,我国研究生教育目前仍有扩张空间,可以支持适度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与此同时,我国就业人员中毕业研究生占比不到1%,而不少发达国家该比例均在10%左右;我国高校专任教师中博士比不到30%,中西部地区更低。适度扩大研究生规模,特别是扩大博士生规模,将有助于改善高校师资队伍学历结构,有效化解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有了这样的认识,民盟中央根据盟员专家建言,起草了《关于适度扩招研究生,以缓解疫情带来的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建议》:

一、重新调整2020年研究生招生规模。由于疫情影响,多数高校均推迟了研究生招生工作,正好可以及时酝酿适度调整研究生招生计划。综合考虑多重因素,建议将2020年招生计划数调整为110万人,同比增幅调整为18.9%。其中,博士、硕士招生计划按照1:9进行调增。

二、分地区、分院校、分学位类型合理投放招生计划。建议本次新增研究生招生计划重点用于支持包括湖北在内的中西部地区,其中增列的博士生招生计划重点用于支持“双一流”建设高校和省部合建、省部共建高校,特别是与人工智能、集成电路、新材料、新技术相关学科专业;增列的硕士生招生计划主要用于专业学位、应用型学位,特别是临床医学、公共卫生、护理康养等急需紧缺专业。

三、进一步加强研究生培养内外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是研究生教育的永恒主题。研究生教育规模的非常态扩招是经济社会发展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研究生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体现。在非常时期,采取非常之举扩大研究生培养规模,迫切需要采取非常之举加强研究生培养单位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政府部门、社会机构、用人单位也应积极参与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外部监督与保障之中,共克时艰,切实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来自民盟中央参政议政部的消息介绍:自疫情爆发以来,在民盟中央主要领导的直接部署下,民盟中央参政议政部已分别下发了《关于加强新冠肺炎疫情社情民意信息报送的通知》《关于征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重大政策建议的通知》,号召全盟积极为抗击疫情建言献策,民盟各省级组织、民盟中央各专门委员会及时转发、安排部署相关工作。截止2月26日,民盟中央参政议政部共收到重大政策建议220余篇、社情民意信息2000余件。已通过党派高层“直通车”,以及中共中央办公厅、中共中央统战部、全国政协办公厅等渠道报送了29篇政策建议、249篇社情民意信息,部分政策建议获得了中共中央、国务院主要领导重要批示,并被高层决策采纳。

教育部:2020年起取消自主招生,推出强基计划

来源:观察者网

教育部网站1月15日发布《教育部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与答记者问。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加强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教育部在深入调研、总结高校自主招生和上海等地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出台了《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也称“强基计划”)。在确保公平公正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多维度考核评价模式,逐步建立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的有效机制。

立足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强基计划主要选拔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突出基础学科的支撑引领作用,由有关高校结合自身办学特色,重点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及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相关专业招生。

遴选部分高校开展试点。起步阶段,遴选部分“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开展试点。相关高校可向教育部申请并提交相关专业的招生和人才培养一体化方案。教育部组织专家综合各方面因素,研究确定强基计划招生高校、专业及规模。2020年起,原有高校自主招生方式不再使用。

改革招生选拔模式。探索建立基于统一高考的多维度考核评价学生的招生模式。高校依据考生的高考成绩,确定参加高校考核的考生名单。考生参加统一高考和高校考核后,高校根据考生高考成绩、高校综合考核结果及综合素质评价情况等按比例合成考生综合成绩(其中高考成绩所占比例不得低于85%),按考生综合成绩由高到低进行录取。对于极少数在相关学科领域具有突出才能和表现的考生,有关高校可制定破格入围高校考核的条件和办法,并提前向社会公布,考生须参加统一高考。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高校对通过强基计划录取的学生单独制定培养方案,采取导师制、小班化等培养模式。建立激励机制,增强学生的荣誉感和使命感。畅通成长发展通道,对学业优秀的学生,高校可在免试推荐研究生、直博、公派留学、奖学金等方面予以优先安排。探索建立本—硕—博衔接的培养模式。推进科教协同育人,探索建立结合重大科研任务的人才培养机制。通过强基计划录取的学生入校后原则上不得转到相关学科之外的专业就读。

健全公平公正保障机制。严格高校考核,笔试、面试均须安排在国家教育考试标准化考点进行,面试采取专家、考生“双随机”抽签的方式,全程录音录像。完善信息公开公示,加强违规违纪查处。将强基计划招生及人才培养工作纳入巡视和督导的工作范围,建立动态准入退出机制。

以下为意见全文:

教育部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

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

教学〔2020〕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等学校招生委员会、教育厅(教委),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部属有关高等学校: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加强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我部决定自2020年起,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也称强基计划)。现就有关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原则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探索多维度考核评价模式,着力实现学生成长、国家选才、社会公平的有机统一。服务国家战略,招收一批有志向、有兴趣、有天赋的青年学生进行专门培养,为国家重大战略领域输送后备人才。坚持育人为本,探索在招生中对学生进行全面、综合评价,转变简单以考试成绩评价学生的做法,引导中学更加重视学生成长过程,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加强统筹协调,与加快“双一流”建设、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加强科技创新等改革相衔接,形成改革合力。促进公平公正,着力完善制度规则,切实保障考试招生机会公平、程序公开、结果公正。

二、试点定位

强基计划主要选拔培养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聚焦高端芯片与软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进制造和国家安全等关键领域以及国家人才紧缺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由有关高校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合理安排招生专业。要突出基础学科的支撑引领作用,重点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及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相关专业招生。建立学科专业的动态调整机制,根据新形势要求和招生情况,适时调整强基计划招生专业。

三、招生学校和规模

起步阶段,在部分“一流大学”建设高校(见附件1)范围内遴选高校开展试点。相关高校可向我部申请并提交相关专业的招生和人才培养一体化方案。我部组织专家综合考虑高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质量、科研项目及平台建设情况、招生和人才培养方案等因素,按照“一校一策”的原则,研究确定强基计划招生高校、专业和规模。2020年起,不再组织开展高校自主招生工作。

高校要与各地教育部门充分沟通协商,统筹考虑国家政策与导向、招生定位和培养要求、各地高考综合改革进程以及中学素质教育推进情况等因素,合理确定在各省(区、市)的强基计划招生名额,并在各省(区、市)的分省计划中安排。

四、招生办法

在保证公平公正的前提下,探索建立多维度考核评价考生的招生模式。高校根据有关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需要,制定强基计划的招生和培养方案。符合高校报考条件的考生可在高考前申请参加强基计划招生。高校依据考生的高考成绩,按在各省(区、市)强基计划招生名额的一定倍数确定参加高校考核的考生名单。考生参加统一高考和高校考核后,高校将考生高考成绩、高校综合考核结果及综合素质评价情况等按比例合成考生综合成绩(其中高考成绩所占比例不得低于85%),根据考生填报志愿,按综合成绩由高到低顺序录取。有关高校要认真研究制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使用办法,并在招生简章中提前向社会公布。

对于极少数在相关学科领域具有突出才能和表现的考生,有关高校可制定破格入围高校考核的条件和破格录取的办法、标准,并提前向社会公布。考生参加统一高考后,由高校组织相关学科领域专家对考生进行严格考核,达到录取标准的,经高校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审定,报生源所在地省级高校招生委员会核准后予以破格录取。破格录取考生的高考成绩原则上不得低于各省(区、市)本科一批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合并录取批次省份应单独划定相应分数线)。

五、培养模式

招生高校要对通过强基计划录取的学生制定单独人才培养方案和激励机制,增强学生的荣誉感和使命感。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的高校,要加强对人才培养的统筹。对通过强基计划录取学生可单独编班,配备一流的师资,提供一流的学习条件,创造一流的学术环境与氛围,实行导师制、小班化等培养模式。畅通成长发展通道,对学业优秀的学生,高校可在免试推荐研究生、直博、公派留学、奖学金等方面予以优先安排。探索建立本—硕—博衔接的培养模式,本科阶段培养要夯实基础学科能力素养,硕博阶段既可在本学科深造,也可探索学科交叉培养。推进科教协同育人,鼓励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前沿科学中心、集成攻关大平台和协同创新中心等吸纳这些学生参与项目研究,探索建立结合重大科研任务进行人才培养的机制。强化质量保障机制,建立科学化、多阶段的动态进出机制,对进入强基计划的学生进行综合考查、科学分流。建立在校生、毕业生跟踪调查机制和人才成长数据库,根据质量监测和反馈信息不断完善培养方案和培养模式,持续改进招生和培养工作。高校要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教育和指导,积极为关键领域输送高素质后备人才。教育部将加强对强基计划的政策支持。

六、严格规范管理

高校强基计划招生工作全程接受本校纪委监督,并建立申诉途径和举报机制。严格组织高校考核,按照国家教育考试有关要求组织实施。笔试、面试安排在国家教育考试标准化考点进行,试题按机密级事项管理。面试采取专家、考生“双随机”抽签的方式,过程全程录音录像。完善信息公开公示,落实教育部、省级、校级三级信息公开制度,合理设置公开范围,规范公开内容,主动接受监督。严肃查处违规行为,对于违规违纪行为,按照《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违规行为处理暂行办法》严肃处理。对于因疏于管理,造成考场秩序混乱、大规模舞弊、招生严重违规的高校,取消其强基计划招生资格,对相关责任人依法依规严肃处理并追责问责。

七、加强组织领导

实施强基计划是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选拔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深化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各省(区、市)教育行政部门和有关高校要充分认识做好强基计划实施工作的重要意义,严格落实主体责任。有关省级高校招生委员会负责监督相关高校在本地开展强基计划录取工作。有关高校是本校强基计划实施工作的责任主体,高校主要负责同志要对本校有关考试招生和培养工作负总责。要统筹兼顾本校实际情况,深入研究,根据文件要求认真制定招生和培养方案,确保相关工作科学规范、公平公正、平稳有序。要加强宣传引导,深入细致地做好强基计划的宣传解读工作,积极开展面向考生和家长的政策咨询,及时回应社会关切,营造良好改革氛围。教育部将强基计划招生及人才培养工作纳入巡视和督导的工作范围,建立动态准入退出机制。

教育部

2020年1月13日

强基计划和原自主招生有何区别?教育部阐释5点不同

2020-01-15来源: 新京报

(原标题:强基计划和原自主招生有何区别?教育部阐释五点不同)

新京报快讯 1月15日,教育部公布《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今年起,取消高校自主招生方式,实施“强基计划”。与原自主招生相比,新计划有哪些区别、亮点?对此教育部在招生专业、入围依据、录取方式等五个方面做出解释。

教育部高校学生司相关负责人表示,首先是选拔定位上的区别。自主招生主要选拔“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学生”,而强基计划主要选拔“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

其次,强基计划在招生专业划出了范围。自主招生未限定高校招生专业范围;而强基计划突出基础学科的支撑引领作用,重点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及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相关专业安排招生。

入围校考的依据上,二者也有区别。自主招生的入围依据主要是考生的申请材料;强基计划的入围依据是考生高考成绩,极少数在相关学科领域具有突出才能和表现的考生,有关高校可制定破格入围高校考核的条件和办法,并提前向社会公布。

录取方式也有不同。自主招生采取降分录取的方式,最低可降至一本线;强基计划将考生高考成绩(不低于85%)、高校综合考核结果和综合素质评价等折算成综合成绩,从高到低顺序录取,体现对学生更加全面的考查。

此外,培养模式上,相关高校对自主招生录取的学生在培养方式上未作特殊安排;强基计划录取学生将实行小班化、导师制,并探索本—硕—博衔接的培养模式,畅通学生成长发展通道,实现招生培养良性互动。


2020-2-28点击数/观注度 14786
 
咨询电话 13910949198 (李桂松)
北京市平谷区中关村科技园区平谷园1区-21594(集群注册)
京ICP备160174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3178号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