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地缘局势     
为什么印度在这次对峙中,没有洞朗事件那么强硬?

作者:白广灿|印度问题观察者

来源:观察者网

【文/ 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白广灿】

5月上旬以来,印方在中印边界实控线西段加勒万河谷(Galwan Valley)地区频繁越线进入我国领土,制造事端。经过军事和外交途径密切沟通,两国于6月6日举行边防部队军长级会晤,就缓和局势达成重要共识,同意同时“脱离接触”。然而,印方人员却于6月15日晚违反双方共识,两次越线挑衅攻击中方人员,酿成两国边境地区近45年来最严重的伤亡事件。

6月19日,在邀请印度各主要政党商讨边境问题时,莫迪一句“无外方(中国)人员进入印方领土”,迅速在两国引起轩然大波。不论莫迪是无意间说漏了真相,还是有意试探外界态度,有一点是确定无疑的——印度政府始终都给人一种不想扩大事端的印象。这与2017年洞朗对峙时的咄咄逼人形成鲜明对比。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印度在此次事件中表现的这么低调?

如果了解过印度对华关系史就会发现一个规律:印度国力始终弱于中国,对抗中国意味着要支付巨大的成本。如果印度找不到一个大国来承接这种成本,它是绝对不敢挑战中国的。

美苏撑腰下的尼赫鲁

1959年3月,中国平定了西藏叛乱,但印度认为自己在西藏利益受到了侵犯,中印关系因此急转直下。而在当年的12月,时任美国总统的艾森豪威尔访问了印度。在这场访问中,艾森豪威尔一改以往对不结盟运动的批评态度,对尼赫鲁保证,印度的不结盟政策不妨碍美印两国成为亲密朋友。在之后的4年里,美国对印度提供了40多亿美元的援助,在当时的美印关系史上堪称史无前例。[1]

而此时的中苏关系逐渐恶化,苏联对印度的援助也多了起来。虽然在援助金额方面比不上美国,却为印度提供了一些关键性的军事装备。由于当时的印度急缺高原用运输机和制空型战斗机,印度国防部在1960年10月时访问苏联,向其购买了两个中队的米格-21战斗机、8架安-12运输机,以及一些米-4直升机,并在短短几个月之后就完成了交付。

由于当时美苏两国对印度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上提供了大量援助,使得尼赫鲁有了对抗中国的底气,推行所谓的前进政策,这就为印度在1962年的惨败埋下了伏笔。[2]

拉吉夫·甘地的政治困境与1987年中印冲突

1984年10月31日英迪拉·甘地遇刺,她的儿子拉吉夫·甘地继承了她的政治遗产,成为印度总理。在之后的两年里,拉吉夫甘地没有像她的母亲那样成为一个强硬的政治人物,却要处理国内种种难题。经济改革难以推进,旁遮普和阿萨姆邦的骚乱问题持续不断,党内的阿尔琼·辛格与特里帕提的权力斗争日趋激烈,印人党等在野党虎视眈眈,这都让拉吉夫·甘地头疼不已。

1986年11月25日,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访问印度,双方重申了印苏同盟关系,苏联给了印度大量的经济和军事援助[3],这给困于国内问题的拉吉夫·甘地打了一剂强心针。

1986年12月,也就是戈尔巴乔夫走后不久,印度就单方面宣布,将我国的藏南地区升格为“阿鲁纳恰尔邦”,这一举动迅速恶化了本已缓和的中印关系,成为1987年中印边境冲突的大背景。而拉吉夫·甘地的政治目的也通过此次事件暴露无遗,他想绕开国内问题,通过激化中印边境问题的方法,在国内树立起胜利者的形象,提高自己的政治威望。不过此时,戈尔巴乔夫被国内问题缠身,并不能给予印度有效支持,这次中印冲突在发生后不久就被淡化了。

莫迪的算盘:坐收渔利

2017年1月,特朗普正式入主白宫。这个特立独行的总统始终标榜强硬的对华政策,尤其主张对华实施贸易制裁,这自然引起了莫迪的注意。2017年6月25日,莫迪对美国进行了国事访问。恰巧这时候,洞朗对峙事件被印度媒体一遍又一遍的炒作,导致中印边境争端迅速升级。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是莫迪在激化、利用一次普通的边境冲突,把自己塑造成受害者的形象,博取特朗普对印度的支持。

但出乎莫迪意料的是,在美印两国的联合公报中,一方面没有提及美印两国一向关注的南海问题,另一方面却又主张按照国际法和平解决领土争端。[4]对于急于寻求美国援助,乃至介入的印度来说,这个按照国际法和平解决领土争端的声明,本身就表明美国其实是一种不介入的态度。

虽然特朗普并不想插手中印争端,不过却利用了这个矛盾。在2017年上半年时,特朗普一直称赞中国在朝鲜核问题上的努力,但是在7月7日-7月8日的汉堡G20峰会前后,也就是中印两国争端最激烈的时候,特朗普突然批评中国在朝鲜问题上的努力不够。

这时候特朗普的行为逻辑就很明显了。美国不介入中印两国争端,但是当冲突的一方谋求美国帮助的时候,必须要对美国出让一定的利益。虽然特朗普利用这次洞朗事件,逼迫中国继续对朝鲜施压的意图十分明显,但谁能保证特朗普不会因此对印度进行施压呢?

特朗普的日常:趁火打劫

美印之间也是有利益冲突的。在2017年6月莫迪与特朗普举行会晤时,特朗普前脚把“莫迪将在白宫拥有一位好朋友”的话撂下,下一句就把话题转到了两国的贸易争端问题上,要求印度开放市场,缩减美国的贸易逆差。莫迪本以为可以借助中美矛盾从中渔利,却发现美国想利用中印争端趁火打劫。也因此,洞朗事件对印度来说,已经失去了政治上的意义。在之后的中印边境问题上,印度的态度出现了明显的犹豫和软化。而这种态度上的软化,伴随着特朗普对印度一贯的态度,一直持续到此次加勒万河谷的对峙中。

这种事情不只发生了一次。2020年2月,特朗普在对印度访问时,重申了自己的对印政策,继续要求印度开放国内市场。在这之前,特朗普已经取消了印度的最惠国待遇,并且对印度的钢铁和铝加征关税,这已经引起了印度的愤怒。最让印度尴尬的是,特朗普在此次访印期间,当着10多万印度人的面,说自己是巴基斯坦的朋友。实际上他是在暗示,他可以调解印巴两国在克什米尔的争端。但是在莫迪看来,特朗普其实是在趁火打劫,逼迫印度在贸易问题上让步。

“莫迪神话”背后的危机

莫迪除了没有得到外部支持不敢轻举妄动外,其在国内的政治前景也非常堪忧。莫迪刚上台时,民众对其寄予厚望,被称为“莫迪神话”。这个神话的背后其实有三张王牌。

第一张是人设光环。莫迪出身于古吉拉特邦沃德纳格尔的莫迪村,父亲是一个经营杂货店的小店主。在当地,他的家族属于“甘奇”种姓,这个种姓的传统是生产植物油的,被认为是低种姓的家族。少年时,莫迪的学习成绩并不优秀,不久后又辍学当了茶水工。在他加入国民志愿服务团(RSS)后,逐步展现出自己很强的政治能力,后来被上层发现和提携,一步一步走到现在。正是由于莫迪的草根属性,为他在社会底层中,带来了巨大的政治声望。

第二张是经济加持。在莫迪主政古吉拉特邦期间,不断吸引外来投资,使得该邦的经济增长率为印度各邦之最。同时在印度推进较为缓慢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就业方面,该邦的表现也尤为突出。使得古吉拉特邦成为印度经济的一张名片,莫迪也获得了年轻人的信任。

第三张是民族主义。莫迪所在的印度人民党,成立之初就是一个激进的印度教民族主义团体。他们宣称代表印度教群体的利益,其实则是利用宗教掩盖了非宗教的社会需求、期望和冲突。在2002年的古吉拉特骚乱中,时任该邦首席部长的莫迪鼓动、包庇、纵容印度教徒对穆斯林进行袭击,结果导致数千人的伤亡。但是他却在印度树立起强硬民族主义者的形象,赢得了10亿印度教徒在意识形态上的好感。

但是现在,这三张王牌支撑下的“莫迪神话”,已经在此次疫情下发生了难以忽视的变化。截至6月20日,印度国内感染新冠肺炎的人数,已经超过了40万,仅次于美国、巴西、俄罗斯。而且,印度国内经济发生了比较大的衰退,印度一季度GDP增长率只有1.6%,5月份进出口额分别下跌51.1%,36.5%,国内失业率超过23%。惠普将印度的外币发行人违约评级定为投资级的最低级别:BBB-。经济衰退导致莫迪的民意支持率也大幅度下降[5],“莫迪神话”已经不再那么亮眼。

如果此时,莫迪想靠玩弄民族主义挽回自己的政治声望,那他也只能针对巴基斯坦、尼泊尔这类较为弱小的国家。如果他将民族主义的矛头指向中国,通过激化中印边界争端的方式,给自己增加政治分,那么印度遭受的可能不只是意外伤亡。到时候受损的就不仅是印度的国家利益了,莫迪的个人声望,以及他的印人党政府,都会因此受到严重冲击。

注释:

1. 张忠祥著:《尼赫鲁外交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7月第1版。

2. 张忠祥著:《尼赫鲁外交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7月第1版。

3. 《戈尔巴乔夫的印度之行》

4. https://thediplomat.com/2017/06/6-major-takeaways-from-indian-pm-narendra-modi-first-summit-with-donald-trump/

https://mea.gov.in/bilateral-documents.htm?dtl/28560/United_States_and_India_Prosperity_Through_Partnership

5. https://www.business-standard.com/article/current-affairs/approval-rating-for-modi-govt-2-0-falls-to-62-from-75-last-year-survey-120052800088_1.html


2020-6-22点击数/观注度 8472
 
咨询电话 13910949198 (李桂松)
北京市平谷区中关村科技园区平谷园1区-21594(集群注册)
京ICP备160174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3178号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