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所有  
王绍光:改革开放前三十年的探索,“软”“硬”兼具

王绍光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

文丨王绍光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公共管理学院、苏世民书院特聘教授

导读:简而言之,毛泽东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在所有制问题上,中国没有偏重纯而又纯的大型国有企业,而是造就了上百万集体所有制的中小企业;二是在计划问题上,中国没有实行中央集权的计划体制,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将财政收支权、计划权、物资管理权下放给各级地方政府;三是在“资产阶级法权”问题上,中国没有形成森严的等级制,而是用种种方式促进人们在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地位上的平等,当然“阶级敌人”除外。

原文载丨中国道路研究出版中心;摘编自丨《中国崛起的世界意义》,王绍光著,中信出版集团

在过去30多年里,“市场原教旨主义”甚嚣尘上。它的许诺很简单也很诱人:只要将财产权交给私人,将决策权交给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私人企业主,将政府干预减至最低程度,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就会源源不断地创造出无穷无尽的财富,“下溢效应”(涓滴效应)最终会让所有人受益。

然而,正如卡尔·波兰尼指出的那样,“这种自我调节的市场的理念,是彻头彻尾的乌托邦。除非消灭社会中的人和自然物质,否则这样一种制度就不能存在于任何时期,它将摧毁人类并将其环境变成一片荒野”。20世纪末,在“华盛顿共识”肆意蔓延的同时,穷国与富国、穷人与富人之间的鸿沟越来越大,致使贫富差距最大的拉丁美洲国家纷纷“向左转”。到21世纪初,“市场原教旨主义”的危害已变得如此明显,以至于它的一些有良知的信徒也看不过眼。其后不久,一场严重的经济危机从美国蔓延至全世界,作为资本主义象征的大型企业一个接一个面临破产倒闭的厄运。“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虽然世界经济危机也拖累了中国经济,但2008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高达9.65%;其后3年,年均增速是9.86%;虽然2012年以来增速回落,中国的经济仍然一直维持正增长,并成为全球经济复苏的火车头。在这种强烈的反差下,重新审视中国坚守的方向和走过的道路,意义非同寻常。

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就指明了新中国未来的方向,即“经过人民共和国到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到达阶级的消灭和世界的大同”。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反复强调,我们的总任务是,“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要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要实现农业的社会主义化、机械化”,要“改变我国在经济上和科学文化上的落后状况,迅速达到世界上的先进水平”。1957年,他把这个目标清楚地概括为“建设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为实现这个目标,首先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20世纪50年代,中国还十分贫穷落后,毛泽东非常重视生产力的发展。他指出:“韩愈有一篇文章叫《送穷文》,我们要写送穷文。中国要几十年才能将穷鬼送走。”他还提醒全国人民,“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他认为,要经过三个五年计划,即15年左右,才可以打下一个基础;要经过大约50年即十个五年计划,才能建成一个富强的中国。当然,作为社会主义国家,“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也包括地主阶级”。

既然方向是明确的,度过1949—1952年的国民经济恢复期以后,毛泽东便开始探索了一条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一)所有制方面的探索

1952年,公有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还不大,非公有经济仍占统治地位。社会主义改造就是要将农业和手工业的个体所有制改变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将私营工商业的资本主义所有制改变为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制,使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成为我国唯一的经济基础。经过4年时间,中国于1956年基本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到1957年,公有经济已经一跃占据国民经济的支配地位。

有不少人认为,1957年以前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是完全照搬苏联模式。这完全是误解。在这一点上,毛泽东很清醒,“我们信仰马列主义,把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我们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不是硬搬苏联的经验。硬搬苏联经验是错误的。我们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和农业的合作化是跟苏联不同的”。苏联对资本家采取了剥夺政策,甚至试图在肉体上消灭资本家;中国则通过赎买的方式将私人资本转化为公有资本,力图将他们改造成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苏联采取命令主义和专横的方式进行农业集体化,并对富农采取以暴力手段彻底剥夺和消灭的政策;中国的农业合作化则不带有苏联那样的强制性,过程也没有苏联那么混乱。结果当然也不一样,“苏联农业集体化后几年是减产的,而我们农业合作化后是增产的”。

虽然,毛泽东希望有朝一日实现所有生产资料的全民所有制,但他特别强调,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这两种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的界限“必须分清,不能混淆”。“苏联宣布了土地国有,我们没有宣布土地国有。斯大林不卖拖拉机等生产资料给集体农庄,我们卖给人民公社。所以在我们这里,劳动、土地及其他生产资料统统都是集体农民的,是人民公社集体所有的。因此,产品也是集体所有的。”苏联在1936年宣布建成社会主义。次年,其国家所有制已占到全部工业成分的99.97%,国营农业在农业固定基金中所占的比重也高达79.2%。此后,在苏联,这种生产资料高度集中于国家的状况,不仅没有被削弱,反被不断强化。而中国则不同,1956年以后,虽然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直到1978年,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也才刚过半(见表1)。同年,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国有企业占77.16%,集体企业占22.14%。但从工业企业数目上看,国有企业只有83700家,而集体企业多达264700家。除此之外,中国还在“大跃进”和“文革”后期,大力扶植一种新型企业,即社队企业(1984年后改称乡镇企业)。

1978年,全国社队企业达152万家,社会总产值达491亿元,占全社会总产值的比重为7.17%,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比重为24.10%,并安置农村劳动力2827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量的9.2%。企业数目如此之多,使得严格的中央计划难以在全国各种类型企业中实现。

(二)计划经济的探索

如果说1956年以前有“照抄”苏联的地方,主要是指在制订五年计划方面。大规模推进社会主义工业化是一项极其艰巨的任务,牵涉一系列复杂的问题。毛泽东坦承:“对于政治、军事,对于阶级斗争,我们有一套经验,有一套方针、政策和办法;至于社会主义建设,过去没有干过,还没有经验。”由于新中国成立初期,领导人对社会主义建设还不熟悉,唯一的出路便是向社会主义“老大哥”苏联学习。中国从1951年初就开始着手编制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前后共编制了5次。其间,毛泽东派出以周恩来为团长,陈云、李富春为副团长的政府代表团到苏联取经。周恩来和陈云在苏联进行了长达一个多月的考察,李富春则率代表团在苏联逗留10个月之久。

虽然“一五”是向苏联学习的产物,但它不是一个苏式计划。主持制订该计划的陈云便坦承:“这个计划,有比较准确的部分,即国营经济部分。也有很不准确的部分,如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都只能做间接计划,而这些部分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又占很大比重。我们编制计划的经验很少,资料也不足,所以计划带有控制数字的性质,需要边做边改。”另外,这个1953年开始的计划,直到1955年7月才经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正式通过;同年11月9日和12月19日,国务院才先后发布命令,要求各地、各部门执行。而到1956年,计划规定的任务就已经提前完成了。可见这个计划并不像苏式计划那么死板。

基于毛泽东有关矛盾普遍性的哲学观和对“一五”的观察,他并不信奉严格的苏式计划。他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下册时,对第26章《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规律》批评最多。他认为,“有不平衡,有比例失调,才能促使我们更好地认识规律。出了一点毛病,就以为不得了,痛哭流涕,如丧考妣,这完全不是唯物主义者应有的态度”。因此,“计划常常要修改,就是因为新的不平衡的情况又出来了”。毛泽东更多的是强调统筹兼顾,综合平衡,“两条腿走路”,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条件下,实现几个同时并举(包括工农业同时并举,轻重工业同时并举,大中小企业同时并举,洋法土法同时并举,中央与地方同时并举)。在这种指导思想下,“二五”(1958—1962)完成制订,但开始执行不久就被接踵而来的“大跃进”打乱。其后出现的国民经济主要比例关系失调,使得经济建设不能按原来的部署继续进行,只得于1961年实行国民经济“调整、充实、巩固、提高”八字方针。这次调整一直持续到1965年,致使“三五”延迟到1966年才开始。

但“三五”(1966—1970)开始之际正是“文革”爆发之时。在“文革”最初三年,任何计划工作都难以进行。1967年,虽然制订出了年度计划,但无法传达到基层;1968年,干脆就没有计划;而1969年,除原油产量外,几乎完全没有实现计划指标。

“四五”计划(1971—1975)指标直到1971年4月才下达。而到了1973年,毛泽东认为,计划工作仍没有走上正轨,有必要拟订《第四个五年国民经济计划纲要(修正草案)》。

由此可见,毛泽东时代的计划体制远不像苏联体制那么僵化,而总是变动不居。不过,变动不居的代价是经济增长呈现剧烈的波动性。

中国计划体制与苏联更大的不同是其分权的程度。毛泽东从来不喜欢苏式中央计划体制,这主要是因为他从骨子里厌恶官僚体制。早在1953年,他就反对地方工业上缴太多利润,因为这意味着“用于扩大再生产的投资就太少了,不利于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到1956年谈《论十大关系》时,他反复强调,“有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比只有一个积极性好得多。我们不能像苏联那样,把什么都集中到中央,把地方卡得死死的,一点机动权也没有”。1958年2月,他又提出在中国搞“虚君共和”的设想。此后,只要一有机会,他就会极力推行权力下放。第一次是1957—1958年,中央大规模下放了财权、计划管理权、企业管理权。由于“大跃进”受挫,1961年后,在刘少奇、陈云主持下,中国恢复了对国民经济的集中统一管理,收回了前几年下放的权力。然而对毛泽东来说,收权仅仅是摆脱暂时困难的权宜之计。一旦经济好转,他决心再一次打破苏式的中央计划体制。

1966年3月,毛泽东在杭州政治局会议上再次提出“虚君共和”的口号,批评中央收权收得过了头,指示凡是收回了的权力都要还给地方。用他的话说就是“连人带马全出去”。不过,几个月后开始的“文革”延迟了他的分权计划。20世纪70年代初,形势刚刚稳定下来,毛泽东再一次发起了分权运动。这次,他要求将所有“适合”地方管理的企业的管理权统统下放到地方,连鞍钢、大庆油田、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开滦煤矿这些大型企业也不例外。与此同时,财政收支权、物资管理权也再次下放。

此后,周恩来、邓小平适度加强了中央政府的主导权,但到“文革”结束时,中国已经是一个相当分权化的国家,与苏式高度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迥然不同。这种不同的一个重要表现是国家集中统一分配的物资远比苏联少得多。苏联按分配权限把物资分为三种,即分配权限属于国家计委的“基金化产品”,分配权限属于中央各部的“集中计划产品”,以及分配权限属于各加盟共和国的“非集中计划产品”。苏联“基金化产品”在20世纪50年代初就有2370种之多,而“非集中计划产品”的份额很小。中国也按分配权限把物资分为三类,即由国家计委统一分配的“统配物资”,由中央各部分配的“部管物资”,以及由地方分配的“三类物资”。如图1所示,到“文革”后期,统配物资与部管物资加在一起只有217种。此外,几次分权让地方政府尝到了甜头,它们对完成国家调拨指标的态度也未必总是唯唯诺诺,更有甚者拒绝按国家调拨价将本地物资卖给外地。

(三)破除“资产阶级法权”方面的探索

20世纪50年代初期,毛泽东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集中在所有制上;50年代中期以后,毛泽东对中国道路的研究开始转移到计划体制上;50年代后期,他还开始了另一方面的探索,即破除“资产阶级法权”,改变人与人的关系。

实际上,早在1957年,毛泽东就提出,虽然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了,但“人的改造则没有完成”。次年,在评论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时,他进一步指出,“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基本上解决了所有制问题以后,人们在劳动生产中的平等关系,是不会自然出现的。资产阶级法权的存在,一定要从各方面妨碍这种平等关系的形成和发展。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中存在着的资产阶级法权,必须破除。例如,等级森严,居高临下,脱离群众,不以平等待人,不是靠工作能力吃饭而是靠资格、靠权力,干群之间、上下级之间的猫鼠关系和父子关系,这些东西都必须破除,彻底破除。破了又会生,生了又要破”。那时,他用来破除“资产阶级法权”的手段是搞整风,搞试验田,批判等级制,下放干部,“两参一改”(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等等。其后,1963—1966年在全国城乡开展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也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但在他看来,这些措施都不足以打破“资产阶级法权”,消除“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

《五七指示》是毛泽东晚年的理想宣言,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毛泽东憧憬的是一个逐步消灭社会分工,消灭商品,消灭工农、城乡、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这三大差别的扁平化社会,其目标是实现人们在劳动、文化、教育、政治、物质生活方面全方位的平等。“文革”前期对“走资派”的批判,以及“文革”后期对“新生事物”(五七干校,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革命样板戏,工农兵上大学、管大学,工宣队,贫宣队,赤脚医生,合作医疗,老中青三结合,工人-干部-知识分子三结合,等等)的扶持都可以看作是实现他理想的途径。

简而言之,毛泽东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在所有制问题上,中国没有偏重纯而又纯的大型国有企业,而是造就了上百万集体所有制的中小企业;二是在计划问题上,中国没有实行中央集权的计划体制,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将财政收支权、计划权、物资管理权下放给各级地方政府;三是在“资产阶级法权”问题上,中国没有形成森严的等级制,而是用种种方式促进人们在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地位上的平等,当然“阶级敌人”除外。

对前三十年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这段历史,邓小平指出,“我们尽管犯过一些错误,但我们还是在三十年间取得了旧中国几百年、几千年所没有取得过的进步”。对在长时间周期世界经济增长颇有研究的安格斯·麦迪逊与邓小平的看法一致:尽管中国在1952—1978年间遭到西方国家的排斥与阻隔,还与美国、苏联对峙,与韩国、印度发生了战争,但相比过去100年,新中国经济仍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他对中国GDP增长速度的估计远低于官方数据,但即使按他的数据,在此期间,中国GDP也翻了三倍,人均GDP增加了82%,劳动生产率提高了58%。经济结构也实现了历史性的转型:1952年,GDP中的工业比重是农业比重的1/4;而到了1978年,工业比重已经大大超过农业比重。

(四)前三十年探索的成就

与苏式体制相比,中国成百万中小企业的存在、各地相对完整的产业体系,以及分权的计划体制为改革开放后的市场竞争创造了有利的制度条件。除此之外,尽管历经波折,毛泽东时代不仅取得了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见图2),也为改革开放后的高速经济增长奠定了坚实的“硬件”与“软件”基础。

从“硬件”方面讲,毛泽东时代为中国建立起了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包括国防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一个由铁路、公路、内河航运、民航空运构成的交通运输网络,为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经济起飞创造了有利条件。更重要的是,这一时期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治理大江、大河、大湖,修建了长达20多万公里的防洪堤坝和8.6万座水库,大大减少了肆虐千年的旱涝灾害;进行了大规模农田基本建设,使灌溉面积比例由1952年的18.5%大幅提高到1978年的45.2%,基本上保证了10亿中国人吃饭、穿衣的需求。

从“软件”方面讲,土地改革、社会主义改造以及限制“资产阶级法权”的种种措施使中国变成一个相对扁平化的社会,不存在任何势力强大的“分利集团”。对于经济增长,这种“软”基础设施与“硬”基础设施一样重要。假如没有前三十年在“软”“硬”两方面打下的坚实基础,改革开放后经济的腾飞是难以实现的。

良心之问:中国在1966-1976年到底做了啥?

作者:能量焦点  来源:民族复兴网

1966

01月28日中国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

02月19日主席指出,用25年时间基本上实现农业机械化。

02月21日中共中央制定增加对资本主义国家出口。

03月04日贵昆铁路比原计划提前9个月接轨。

05月03日中国第一批“红旗”高级轿车出厂。

05月09日第一次含有热核材料的核试验成功;考古发现并保存北京人头盖骨

10月08日中国制成第一批10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

10月15日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在广州开幕。

10月27日第一枚核导弹发射试验成功

12月23日中国在世界上第一次人工合成结晶胰岛素。

1967

01月05日中国石油产品品种和数量自给自足,勘、采、炼技术登上世界高峰。

01月16日中国第一台载重150吨中型平板车造成。

04月15日春季广交会开幕。

0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07月01日成昆铁路建成通车。

07月07日全国夏粮丰收,比去年增长一成。

07月26日中国第一台100吨矿山铁路自翻车研制成功。考古发现新洞人,正式发掘在1973年

09月05日中国援助赞比亚政府10亿无息贷款修建坦赞铁路。

10月05日中国第一台晶体管大型数字计算机研制成功。

10月15日中国第一台自动化立体摄影机研制成功。

11月15日广交会开幕

11月29日中国最大的无线电望远镜安装调试成功。

1968

01月08日中国第一艘万吨巨轮“东风”号建成。

01月11日《人民日报》发表《“自由市场”是杀人不见血的屠刀》

02月23日中国特大型轴承制成。

04月15日根治淮北平原涝灾的大型水利工程——新汴河工程开工。

09月03日中国研制成第一批液压传动内燃机车。

11月20日万吨远洋巨轮“高阳”号下水。

12月25日富春江大型水电站建成发电。

12月28日中国成功进行一次新的氢弹试验。

12月29日南京长江大桥竣工。

1969

02月21日国内公债已全部还清,周总理宣布中国成为世界上即没有内债也没有外债的强大的独立的社会主义国家。

04月02日第一艘万吨油轮“大庆27号”下水。

05月05日中国研制成具有独特疗效的抗菌素——“庆大霉素”。

06月13日决定在上海、天津、大连6个船厂新建8个万吨级船台。

07月08日十年时间建成河南红旗渠。

09月13日丹江变电工程提前完成。

09月23日第一次地下核试验成功;

09月25日药品大幅度降价,比年初降低37%,比1950年降低80%。

09月26日无偿援助越南5.56亿元。

09月30日北京燕山炼油厂全部建成投产。

09月30日中国第一台十二万五千千瓦双水内冷气轮发电机组建成,标志中国电机制造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10月03日中国第一台5000马力液力传动内燃机车诞生

10月04日中国第一座旋转氧气转炉投入生产。

10月28日加速第二汽车厂建设。

11月14日加速建设攀枝花钢铁基地

11月16日中国农业丰收

1970

04月24日中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4月24日21时35分(北京时间),东方红1号卫星由长征1号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开始了中国进军太空的万里长征。

06月1日各地新建一大批化肥厂。

07月17日农村中小型水电站装机容量相当于过去的20年的两倍。

08月 中国大飞机项目正式启动。

10月16日大型现代化露天煤矿——新疆哈密矿务局露天煤矿投产。

10月17日中国全民援助朝鲜13.14亿。

12月25日葛洲坝一期工程开工。

12月26日第一艘核潜艇研制成功。

1970年对外贸易总额达45.8亿美元。

1971

01月02日中国轻工业形成比较完整的体系。

02月05日毛泽东批准《关于进口成套化纤、化肥技术设备的报告》,4亿美元引进我国急需的化纤新技术成套设备4套、化肥设备2套,以及部分关键设备和材料。

03月03日中国成功发射第一颗科学实验人造地球卫星。

05月15日开展工业学大庆

诞生了中国第一台集成电路数控机床

06月27日第一艘两万吨货轮“长风”号下水。

07月08日转发关于做好计划生育的工作报告。

08月21日毛泽东、周恩来批准从国外进口一米七大型钢板轧机。

08月22日中国第一艘核动力潜艇首次以核动力驶向试验海区,进行航行试验。从此中国海军作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海军跨入了世界核海军的行列。

09月27日中国无偿援助越南36.14亿元。外援金额70亿,建国来最多的一年。

10月02日追加基本建设投资51亿。

10月25日联合国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合法席位。

11月07日周恩来批准国家计委再次提出的《关于进口成套化工设备的请示报告》,进口6亿美元的23套化工设备。并将总额33亿美元的另一进口方案合并考虑,采取一个更大规模的引进计划。

11月18日全国建成1800多座小水泥厂。

11月18日西部地区进行了一次新的核试验。

12月07日全国年度水利建设50亿立方米,增加农田3000万亩。

1972

01月13日从国外引进化肥、化纤成套设备8套,以后又提出引进43亿美元成套设备和单机的方案(即四、三方案)。

01月28日解放军落实五七指示,发展农副业生产,许多部队做到肉菜自给。

02月21日毛主席会见尼克松,双方同意互相发展贸易。

02月28日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了《中美联合公报》(即《上海公报》),中美关系从此走向正常化。

05月13日中国电子工业进一步发展,1971年收音机产量相当于1965年的4倍。

08月21日从联邦德国、日本进口一米七轧机,建在武汉钢铁公司,另有设备在北京、上海、四川、唐山。

09月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全国工艺美术展览会在北京开幕,历时4个多月。

09月10日40万知识青年到农村和边疆安家落户。

10月13日连接中南和西南地区的重要干线湘黔铁路通车。

11月26日月助越南抗美26.57亿元。

2月26日中国第一辆载重300吨的大平板车问世。

1973

01月01日人民日报发表新年献词,农业夺取好收成,工业生产上升。

01月05日国家计委提出进口43亿美元国外设备的方案。包括:13套大化肥、4套大化纤、3套石油化工、10个烷基苯工厂、43套综合采煤机组、三个大电站、武钢一米七轧机,及透平压缩机、燃气轮机、工业气轮机工厂等项目。

02月13日新华社报道,1972年是解放以来电力发电站装机最多的一年。

03月07日新华社报道,中国发展组合机床取得显著成就。

03月20日部分企业和县社试办出口工业品专厂、专车间、出口农副土特产生产基地。

04月10日决定建设邯邢钢铁、煤炭基地。

04月15日春季广交会开幕,与中国发展贸易的国家和地区达140多个。

05月04日中国日本共同投资施工建设中日海底电缆。

06月18日国际大米价格上升,中国增加出口100万吨大米换回小麦。

06月28日中国成功进行了一次氢弹试验。

06月29日毛主席接见美国银行家洛克菲勒时说:通过两国银行来推动两国贸易的发展,这是一个有效的渠道。

07月16日成立计划生育领导小组。

08月01日新华社报道,夏粮丰收,这是建国以来第二个大丰收年。

08月05日全国环保会议召开,制定《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

08月16日新华社报道,中国水田农业机械化取得新进展。

08月26日新华社报道,中国电子工业迅速发展。

08月27日中国第一台百万次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研制成功。

09月03日中国第一台天文测时、测纬光电等高仪研制成功。

09月12日新华社报道,全国钻井进尺和建设投产的油井生产能力创历史同期最高纪录。

09月26日国务院重申对外贸易的重要原则。

09月30日新华社消息,中国化肥产量比1965年增加一倍以上。

10月15日秋季广交会开幕,与世界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展贸易往来。

10月25日西藏发现几十种有色金属、稀有金属和非金属矿产。

11月01日几十座大中型水电站建成投产,小型水电站5万多个,遍及全国。

11月08日西藏军区在海拔3800米高寒地区大规模种植冬小麦丰收。这是西藏历史上农业发展的重要变革。

11月13日国务院转批环境保护若干规定。

12月20日中国航空线80多条,连接全国70多个城市,与100多个外国航空公司建立业务往来。

12月22日5年来,800多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12月26日同中国有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增加到150多个,其中50多个国家同中国签订了贸易协议。1973年我国对外贸易总额达到109.76亿美元(当时的币值)。

1974

01月12日为在本世纪内实现毛主席提出的用几个五年计划时间赶上和超过世界水平的战略思想,国家计委提出《关于拟定长远计划的报告》。

01月21日国务院要求很抓计划用粮、节约用粮、严格控制粮食销量等四点要求。

01月22日国务院提出在今后三五年内,从国外进口一批大型化学肥料、化学纤维和连续式钢板轧机等设备。

01月30日国务院批示防止沿海水水域污染。

02月17日新华社报道,胜利油田去年创年钻井进尺150105米的全国石油钻井最高纪录。

02月19日新华社报道,中国农村掀起农田基本建设新高潮。

02月24日汉江丹江口水利枢纽初期工程建成。

03月23日中国西南交通干线成昆铁路建成。

03月29日首次发现兵马俑

03月30日地热发电站在河北怀涞建成。

04月02日中国第一艘二万五千吨级的浮船坞“黄山号”建成。

04月15日第三十五届广交会开幕,规模为历届之最。

04月31日中国第一台医用电子感应加速器研制成功。

05月15日华北滨海地区又建立起一个新油田——大港油田。

07月17日中国冬小麦产区推广优良品种,占全国小麦播种面积的80%以上。

08月09日伞式太阳炉研制成功。

09月12日国家计委提出增加石油、棉花、部分钢材、化肥进口。

09月12日中国第一个5万吨级码头建成。

09月15日黄河青铜峡水利枢纽建成。

09月30日大型油田——胜利油田建成。

10月03日中国最大竖井钻井研制成功。

10月23日中国地方小煤矿去年产量比1965年增长两倍多,占全年28%。

10月26日无偿援助越南11.17亿元物资。

12月19日三门峡水电站建成。

12月27日大庆至秦皇岛输油管道建成。

12月31日中央要求切实抓好计划生育工作。

1973年至1974年利用国际货币动荡时机,适时购进600吨黄金,增加了我国的黄金储备。

1974年对外贸易总额达145.7亿美元(当时的币值)。

1975

01月13日提出到本世纪末,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中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前列。

01月14日四川省开发天然气取得新成就。

01月15日中国红麻、黄麻实现自给自足。

01月25日降低半导体收音机零售价格。

02月03日景山发电厂首次应用电子计算机控制10万千瓦燃煤气轮发电机组成功。

02月04日中国最大的水电站——刘家峡水电站建成。

03月29日高能加速器研制列入国家重点科研项目。

05月30日中国第一次发现古生界地层油田。

05月31日国务院界定出口黄金,引进铜、铝、橡胶、涤纶等原料。

07月05日中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宝成铁路建成。

07月08日秦皇岛至北京输油管道建成。

07月19日中国化肥产量显著提高,上半年增产的化肥可增产粮食100多亿斤或3000多万担棉花。

07月28日全国铁路上半年货运量创历史同期最高水平。

08月08日河南地区特大暴雨,国家拨7亿元救灾费。

08月19日国务院决定2亿美元进口。

08月19日无偿援助柬埔寨6亿元物资。

08月30日新华社报道,最近三、四年来,每年有一大批电站建成投入生产。

09月01日新华社报道,中国今年早稻丰收,单产、总产创历史最高水平。

09月03日新华社报道,截止到1974年底,中国小水电发电量占总量的三分之一。

09月14日新华社报道,一亿只广播喇叭连接千村万户。

10月07日由科学家袁隆平等培育的籼型杂交水稻通过鉴定,经过推广后一般提高产量20%,为世界粮食增产作出了重大贡献。

10月27日中国成功进行一次核试验。

11月17日中国原盐丰收,创历史最好水平。

11月26日中国成功发射返回式地球卫星。

12月24日焦枝铁路通车。

12月30日新华社报道,中国农业连续13年全面丰收。

1975年下半年,连续发射成功了3颗人造卫星,被人们称之为“三星高照”。

1976

01月21日又一艘万吨级浮船坞“华山号”研制成功。

03月13日大型火力发电厂——莱芜电厂投入生产。

03月22日邮电部门发展传真通讯技术。

04月15日广交会开幕

04月21日京沪杭载波电缆投产。

04月24日6011米超深井打成。

05月01日从事海洋地质调查工作的人数比1965年增加7.5倍,调查工作发展到黄海、东海和南海。

05月12日邮电职工建成全国微波通信干线。

06月06日第一座现代化10万吨深水油港大连新港建成。

06月29日上海黄浦江上第一座公路、铁路双层铁轨建成通车。

07月06日人工培植的小黑麦在中国西南、西北、华北推广。

07月06日滇藏公路建成通车。

07月22日新华社报道,全国夏粮总产量创历史新水平。

07月23日沿海铁路干线津沪复线工程提前接轨。

08月07日北京至山海关铁路修复。

08月23日第一艘五万吨级远洋油轮“西湖号”在大连下水。

10月05日现代化化纤联合企业——福建维尼纶厂建成。

11月16日新华社报道,全国80%以上的县建立水泥厂,产量比1965年增长4.1倍。

12月10日江南9省已探明的某谈储量比文革前增长了2倍。

12月11日高速大型通用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研制成功。

另,从1965年到1978年,我国在13个省、自治区开展的三线建设,历经三个五年计划,共投入2050余亿元资金,几百万人力,安排几千个建设项目。规模之大,时间之长,动员之广,行动之快,在我国建设史上是空前的。三线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初步改变了我国内地基础工业薄弱,交通落后,资源开发水平低下的工业布局不合理状况。初步建成了以能源交通为基础、国防科技为重点、原材料工业与加工工业相配套、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的战略后方基地。到70年代末,三线地区的工业固定资产由292亿元增加到1543亿元,增长4.28倍,约占当时全国的1/3。职工人数由325.65万增加到1129.5万,增长2.46倍。工业总产值由258亿元增加到1270亿,增长3.92倍。

毛主席晚年这十年,是人类历史上被妖魔化最严重的十年。这十年中国到底发生了什么?

到底这十年是经济、科技、国防和民生日新月异、突飞猛进,一个普通工人能够供养七八个孩子上大学的十年,还是国民经济到了崩溃边缘,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历经浩劫的十年?上面这个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数字——注意是文献资料而不是文章,里面全是按照年月日排列的数字而没有一个字的观点——客观真实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2020-7-8点击数/观注度 3519
 
咨询电话 13910949198 (李桂松)
北京市平谷区中关村科技园区平谷园1区-21594(集群注册)
京ICP备160174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3178号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