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前沿科技    
中国真的在为美国培养高级人才吗?

东方时事,文章来源于蒋校长,作者蒋校长

导读:没有人比美国更懂如何收割世界人才。一个现象必须得承认,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的顶尖人才一直在被美国吸血:事实上,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只要没做到第一,就绝对会被第一抽血,无论用金钱、武力还是信仰,只要收割成功了就行。而在吸血各国顶尖人才这件事儿上,美国从二战时期就开始布局了。

作者:鹿班长

来源:蒋校长

没有人比美国更懂如何收割世界人才。

前段时间,老蒋看到一些自媒体号炮轰清华北大,整齐划一地展开批评:

说清华北大这些中国最聪明勤奋的高材生,大多去了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为别国发展贡献了力量。

而这些人才,可是中国投入巨大资源培养出来的。

先不说这些留学生出国的费用来源,一个现象必须得承认,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的顶尖人才一直在被美国吸血:

从2019年美国政府发布的官方调查报告来看,中国高校生源在2011-2013年拿到博士学位后五年、仍留在美国的比例达到83%,而2006-2008年拿到博士学位后十年都留在美国的比例高达90%。

中国也是美国最大的生源国,2018~2019年度共有369548名中国学生赴美攻读本科及以上高等学位。

紧随其后的印度和韩国也是美国人才收割的重灾区,印度以202014人位居第二。

从增长率上看,大有赶超中国的架势,而韩国以52250人位居第三。

事实上,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只要没做到第一,就绝对会被第一抽血,无论用金钱、武力还是信仰,只要收割成功了就行。

而在吸血各国顶尖人才这件事儿上,美国从二战时期就开始布局了。

01.美国的强大,是从德国抢来的

1944年6月,二战激战正酣,在见识了德国导弹和喷气机的威力后,美国第一次萌生了抢夺德国专家的意向。

美国火速和英国建立了CIOS(联合目标委员会),这个组织的主要作用就是调查德国的科学技术,比如雷达、导弹、航空、医学、炸弹、保险丝和生化武器等技术。

特工们还从波恩大学的技术人员手中搞来大量文件,其中有一份包括奥森伯格在内的机密名单,这份名单上详细记录了大量德国科学家的姓名、住址和其他关键内容。

于是,在一年后,1945年6月德国的战时法庭上,出现了魔幻的一幕:

法官用近乎敲木鱼的速度疯狂地连敲了1600下法槌,而庭下这些战犯就像流水线上的商品一样从他面前走过。

那时候二战已经进入尾声,为什么美国还如此匆忙?

因为接受审判的1600名战犯不是普通人,他们是来自纳粹德国的物理学家、火箭专家、生物、化学专家,美国必须在苏联人赶到之前,把这些他们好不容易逮到的德国科学家统统运回美国!

尽管二战初期,由于纳粹政府的种族和政治迫害,美国已经收获了大批犹太科学家,包括诺贝尔奖得主、著名物理学家马克斯·冯·劳尔和爱因斯坦在内。

但美国太知道专业人才的重要性,比如美国的火箭研制方面比德国落后20年,这些科学家就是帮美国迅速缩小差距的关键所在,并且这个过程中,还能帮美国节省几百万美元的研究经费,简直太划算。

当时美国最大的死对头苏联也没闲着。

依靠地缘优势和“奥萨瓦根行动”,苏联抢走了大批德国的武器装备,还乾坤大挪移囫囵着搬走两座德国物理研究所,虽说比美国慢了半拍,好歹也抢到了格罗特路普这类神级的导弹专家,以及设计出世界上第一支突击步枪的雨果·施迈瑟这种轻武器专家,大约2000名。

人才质量虽不及美国抢走的那批,但仍然对二战后苏联的军事科技助力不少。

这也为后来中国吸收乌克兰顶尖专家埋下了伏笔。

通过“回形针计划”,美国把1600名德国科学家弄回了国内,其中仅火箭专家就有104名,还包括让盟军闻风丧胆的V-2火箭的设计者冯·布劳恩,他后来还领导了美国的阿波罗计划,阿姆斯特朗能登上月球,他功不可没。

这些德国的一流人才让美国在航空航天领域少走了不少弯路,研制核武器、航天技术,发明计算机,让美国一举成为军事科技最先进的国家。

二战之后,当各国忙着恢复国家建设、进行独立斗争的时候,美国又悄无声息地打响了人才战争。

只是这一次,美国的目标不再局限于德国,而是面向全世界。

02.面向世界,全面吸血

1946年,美国举起了收割人才的第一把大刀——“福布莱特计划”。

这个提案主张把美国在海外的二战剩余物资就地兑换成当地货币,用来资助美国与当地的教育交流计划。

后来演变成通过提供奖学金的方式吸引全世界的人才到美国留学。

之后的几十年,美国在收割人才的路上一路狂奔。为了尽可能降低人才引进的门槛,美国多次修改移民法,政府每年硬性预留29万个移民名额,专门用来吸引国外的高科技人才。

美国后来干脆不加掩饰,直接规定只要是紧缺的高科技人才,可以不考虑国籍、年龄和资历,安排一路绿灯优先进入美国工作。

到了1990年,美国政府还觉得这么多人才不够用,于是又实施了H1B签证计划,每年拨出6.5万个名额,专门吸引高科技人才前来工作。到1999年,这个名额数量增加到11.5万名。

以上还只是美国在国家层面的政策,到了各大学,针对留学生的政策就更多了。

美国各个知名大学都制定了完善的留学生政策和交换生计划,并提供高额的奖学金。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人才收割之后,美国人才战可谓战果累累。

从60年代到1999年,美国吸收的国外留学生是49.1万人,占全球留学总人数的1/3。

在硅谷这个科技之城,很多科技人员都是中国人和印度人,在硅谷的20万工程科技人员中,有6万是中国人。而这些人,绝大多数是上个世纪90年代学成而留在硅谷的。

俄罗斯在苏联解体时有152万科技人才,其中流向美国将近7万人。

在亚洲的发达国家里,日本和韩国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

据韩国科学技术政策研究院从2006年开始每3年进行一次的“理工科人才流失引进情况调查”结果,韩国面临着年增长2.4%的人才流失率,日本的情况也差不多。

连相对发达的西欧国家也没能免于被吸血的命运。

欧盟在2003年有40多万高级人才去了美国,而且愿意留下来的超过了75%。这些欧盟国家中,人才外流最严重的是法国、意大利和西班牙。

比如法国的巴黎综合理工学院,这可是法国最顶尖、最负盛名的工程师大学,在2004年到2013年的十年间,毕业生的移民比例就从10%上涨到15%,此后依旧一路飙升。

这也难怪,从马歇尔计划开始,美国加深了对欧洲的军事和政治渗透,各种“绑架”欧洲各国,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欧洲长期守着技术老本“啃老”,本土的科技公司综合实力都在萎缩,新兴领域又被美国垄断得死死的,因此大批人才都被美国的谷歌、脸书、亚马逊、微软等公司挖走。

某种程度上,只要美国强盛一天,欧洲就会衰弱一天。

03.高级人才的进退两难

根据瑞士洛桑管理学院2012年发布的全球竞争力报告显示,中国的科研基础设施在全球排名29,科研设备运行效率较低,综合效益有待提高。

前科技部部长徐冠华也发表过类似的看法,徐部长说,中国大型科研设备利用率只有25%,而发达国家是170%。

什么意思呢?

就像小学的自然课上,一台显微镜要一个4人小组合用,假如小组里有一个人霸占着仪器,那其他三个人只能干瞪眼。

中国现在科研设备的利用可能也面临着这样的问题。

之前有留学生反映,他们在国外做实验,哪怕是菜鸡阶段,也能平等地使用价格高昂的先进仪器,而回国之后发现,好设备都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一年都用不了几次,不少专家花钱买了设备,但并不愿意分享,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利用率低。

这是我们在硬件上的软肋。

软环境上情况也不乐观。

一方面,不少科研人员更倾向于把精力放在如何拉到课题上,但课题成果的质量又重视不足。

而国外刚好相反,申请课题容易,但对成果的审核却十分严格。

另一方面,相较于美国,中国专业领域高级人才的薪酬水平普遍不高。

此外,融资机制、生态环境等也是人才选择定居国外的考虑因素。

但事实上,这些走出去的顶级人才,更多时候面临的是进退两难的境况。因为美国也在用各种手段阻止引进人才的回流。

在中国走出去的高级人才中,不少人在美国也做到了拔尖。为了防止放虎归山,这些顶级人才的一举一动都在美国的监视中,一旦出现于美国无益的举措,美国就会迅速实施精准“猎杀”。

2020年6月26日,美国司法部宣布,现年41岁的中国电气工程博士张浩被判有经济间谍罪,他被美国政府指控在美国工作时窃取了行业巨头安华高的滤波芯片相关资料,将其带回天津大学并创建了诺思微系统,并将生产的芯片出售给中国国家机构和国有企业,加上窃取商业秘密罪和共谋罪,数罪并罚,他将面临最高25年的牢狱之灾。

张浩真的窃取了美国的商业秘密吗?

当然不是,这是学成归国的中国顶级人才最常被判的一种罪名,也是美国猎杀中国高科技人才的又一次阴谋。

2006年,张浩在南加州大学获得电气工程博士学位后,就职于全球无限射频器件龙企业思佳讯,回国后,他和自己大学期间结识的好友庞慰共同任教于天津大学,并在2011年共同创立了诺思(天津)微系统有限公司,主要产品正是被美国高度垄断FBAR滤波器。

张浩与庞慰在美国时就是微机电滤波芯片领域的大拿,经美国专利部门批准获得7项专利。二人进入天大并成立诺思后,天大和诺思在该领域就已获得200余项专利。

要知道,滤波芯片是现代无线通信、5G、物联网、人工智能等诸多行业的核心部件,而且由于他们的产品具有这样的特殊性——可以过滤进出的无线信号,通过设置,用户可以只接收和发送自己想接收和发送的特定通讯。所以张浩和庞慰也会将这些技术出售给中国的国家机构、国有企业。

正是由于出色的专业成就和产品的特殊性,让张浩他们始终处在美方的追踪和监视下。也因此,在美方对张浩的起诉书中,有一条是“给中国开发民用和军用产品”。

我们并不主张出于情怀就要坚信张浩无罪,我只想通过搜集资料,尽可能去了解事情的真相。

有知乎网友详细列举了FBI提供的“证据”——张浩和庞慰两人从2006年~2015年期间的国内邮件往来记录:

就是这样“小心翼翼”的两个人,依旧被FBI还搜集到很多证据。

但在证据如此确凿、充分的情况下,这个案子依旧从2015年5月一直到今年都没有开庭,直到今年6月27日张浩才被定罪。并且在五年前,张浩被逮捕时,他在美国的教授就为他的保释提供了担保,但在有保释人、交过保释金的情况下,张浩仍然被美国政府持续扣押了几个月之后才被放出。

一向杀伐决断的FBI为什么会这么拖沓?

一名接近张浩的知情人士曾在2015年向《环球时报》记者透露,这些邮件大部分储存在天津大学的邮件服务器中,系美方黑客入侵天大网络系统非法获得。天津大学在组织专家鉴别后,得出的结论一致——邮件有明显的修改、编辑痕迹。

黑客窃取、制造伪证……为了防止人才“回流”,美国真的不惜痛下“黑手”。

除了张浩,被美国制裁的还有华人生物学家、前美国埃默里大学终身教授李晓江,被誉为“全世界亨廷顿病研究领域乃至遗传性神经疾病领域最有成就的科学家之一”。他的指控罪名是“参与国内人才计划未如实披露个人税收”。

这些年,被美国“精准猎杀”的中国科学家还有很多:

王擎,长江学者、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分子生物物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被控“电信诈骗和虚假陈述”;

王欣,普通学者,中国公民,被扣上军方背景的帽子,还被指控使用虚假签证信息、试图在美获取实验室资料;

邱香果夫妇,华裔病毒学家,2020确定有重大科学发现后,在加拿大被捕……

在我们关注不到的角落,美国已经开始对包括华人、华侨、华裔在内的许多中国科学家、学者进行着各种形式的迫害。

中国留学科学家今天面临的一切,其实早有“前车之鉴”。

上世纪80、90年代的日本企业频频被美国“钓鱼执法”,被迫签署了《广场协定》、《半导体协定》,“经济间谍罪”和“窃取商业秘密罪”压得这些日本企业抬不起头,日立、三菱等企业都被美国派人入驻监督,这些企业的核心技术也全部向美国无条件开放。就因为它们的背后,是一个蒸蒸日上、日益强大的日本。

既然情况如此“凶险”,为什么每年仍有这么多高校学子选择出国?

04.为什么还有如此多学子要出国留学?

如今的中美,真正的核心差距只有两点,一是美元霸权,二是科技实力。

美国的金融霸权地位,短期内很难被取代。

美元在全世界的贸易结算中已成"固有习惯",货币结算体系的沿袭有着极大的固守性。

当年美国取代英国的金融霸权地位也花了50年,况且现在几乎整个西方世界的政治和军事一定程度上都被美国绑架。

想要动摇的霸权,目前来看只能靠美元自身的信用瓦解,导致各国不再为美元而买单。

美元霸权动不了,科技之争就将成为未来几十年内中美斗法的主战场。

即便中国的健全工业体系已经让美国如临大敌,但在商业航空、应用程序和系统软件、汽车主机、汽车配件、通信设备、医疗器械、石油和天然气服务等18个领域内,美国依然领先中国;

在商业航空器、半导体、生物机器、特种化工和系统软件5大核心领域更是足足甩掉中国至少30年。

所以我们这个时代的竞争,就是对技术人才的争夺。中美两国长期的主战场就是争夺人才。

过去,我们担心自己的国家会成为世界的劳动力基地,现在我们又在担心中国会成为世界的人才摇篮,给别的国家做嫁衣。其实,对留学生学成不归国的担忧不是从近两年才开始的。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陆续送出了860名留学生,学成回国的有248人,回国率28.8%,当时就有人忧心忡忡地问中央,这么费劲把人派出去,都不回来怎么办?

从80年代开始,出国留学的人数依然在上升,由于国内各种条件都比国外差,导致留学生回国率一直很低,甚至有回国率接近0的时候。

在那个急缺人才的年代,中国并没有因为留学生的流失而影响国内经济发展,相反,情况从2005年前后有了好转,得益于加入世贸组织的红利期,中国经济迎来迅速腾飞,国内就业环境迅速变好,国家也出台了许多对人才引进的措施,留学生回国率开始大幅提升。

从2007年的30%到近年来的80%,国内的良好的经济环境、就业环境对人才的吸引力正在大幅攀升。而这些已经选择归国发展的人才,有的人已经成为了我国发展的强大动力,也有的人尚在起步阶段静待厚积薄发。

我们都应该对人才,多一点耐心。

从网络普及以来,总能听到网友吐槽:为什么国家投了那么多钱,中国还是没有多少了不起的科技成果?

是因为基础研究的周期很长,不像投资建工厂,今天投了钱,过几天就能出产品。

这个问题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王贻芳给出过答案,我国的基础研究整体起步就是在改革开放之后。过去这些年,我国的基础研究一直是在打基础,无论是设备、人员还是研究方法,都在夯实基础。

要知道发达国家起步就比我们早近一个世纪。

居里夫人团队研究镭花了4年,爱因斯坦花了30年研究四大基本作用力并且无果,邓稼先呕心沥血八年才换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而我们的基础研究正处在快速上升阶段,如果在保持现状的基础上,再过10年、20年,就一定会涌现出一批重大的原创性科研成果。

过去,在科学家们的“空窗期”,我们的经济都能飞速发展;现在,请再给科学家、给我们在海外的留学者多一点时间也多一点耐心。

况且在人才争夺战上,中国正在慢慢走到上风向,为了打好“人才争夺战”,中国正在不断采取各种措施:“千人计划”、“人才签证”、“留学生创业”……

根据人社部2016年数据,2009年~2015年我国人才引进总数达4.4万人。2016年,全国已经有留学人员创业园321个,6.7万名留学人才在园创业。

并且,从2013年以来,中国开始出现大规模留学人才“归国潮”, 截至2016年底,中国留学回国人员总数达到265.11万人。仅2016年就有43.25万留学人员回国,较2012年增长15.96万人,增幅达58.48%。

在这些归国人才中,更是有众多的重量级大咖,比如现代密码学奠基者之一的姚期智、国际著名的结构生物学家施一公、单分子酶学的奠基人谢晓亮、高能物理王贻芳、人工智能甘中学、新药创制丁列明……他们的回国,让中国部分科技实力加速了15年!

许多专家带回先进科研管理理念和经验做法,对国内人才机制创新产生了积极影响:

去年,B站给出日本动漫界2、3倍的工资在日本高薪挖人;

施一公办的西湖大学远赴美国名校挖人,教授工资翻倍、研究课题不受限制、项目启动经费不用操心,只要能把大学办好,什么条件都能满足;

连我们的宝岛台湾经济的最后一口底气台积电,在去年也被内地厂商挖来400多人……

种种迹象表明,中国正逐渐具备全球级的人才吸引力。

05.写在最后

人才,是美国半个多世纪以来最具全球吸引力的优势,但是这个自诩包容、开放的国家,正在用实际行动削弱他们宝贵的学术吸引力。

尤其是懂王特朗普前段时间的骚操作,为了强制大学开学,给在美留学生出了一道难题:要么冒着感染新冠病毒的危险来学校上课,要么滚回自己的国家去上网课。让近百万留学生处在进退两难的境地。

好在哈佛和麻省理工对美国政府的起诉赢了,否则这些针对外籍人才的反智做法,无疑让美国自废武功。

就像能量守恒,人才也是此消彼长的。对外籍人才不友好的政策、愈发混乱的治安、根深蒂固的种族歧视、逐渐停滞的经济,正让美国把大批顶级人才拒之门外。

与美国相比,中国却拿出了相当大的诚意来吸引人才,除了丰厚的薪水,中国还在推进各种科学交流协会,力争给所有的中国技术人才提供更好的科研条件。

总而言之,科技不强,国家顶级人才自然会被吸血,而科技的崛起依靠的正是人才。

在这场全球范围的人才大战,输赢尚未可知。

但有目共睹的是,我们的筹码正在日益增加,而这是一切的关键。


2020-7-22点击数/观注度 38448
 
咨询电话 13910949198 (李桂松)
北京市平谷区中关村科技园区平谷园1区-21594(集群注册)
京ICP备160174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3178号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