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所有 |
银行理财业务现状和创新发展的思考 |
作者:王光宇 【豪门世族全球视野Ÿ理财定制专题导读:在我国宏观经济连续多年增长,居民财富不断积累,利率市场化和金融改革渐行渐近的大背景下,银行理财产品出现爆发式增长,已经成为居民不可或缺的投资品。】 根据银监会的数据,2014年银行业金融机构理财产品余额已经达到14万亿元,产品品种超过5万款。应该说,初始时期的银行理财更多是扮演吸纳存款、替代信贷的角色,银行对产品也更多地承担刚性兑付的责任。2013年年底以来,监管层已经推动银行理财逐步回归到代客理财,帮助客户进行资产管理的本源。目前,国内各家银行根据银监会的部署,纷纷成立了专门的资产管理部门专司理财产品的统筹经营管理。鉴于商业银行资产管理业务是一项新型的业务,国内尚处于摸索之中,故有必要深入探讨这项业务未来的发展。 一、理财业务的现状 国内商业银行资产管理业务的基础是银行理财业务,这项业务一直被部分人士与影子银行联系起来,银行理财产品因而备受诸多诟病,监管层面也在不断加强规范管理工作。2013年3月,银监会出台《关于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投资运作有关问题的通知》(8号文),要求商业银行对理财产品实行单独管理、单独建账和单独核算,并对非标资产规模进行了限制。此后银监会相继出台理财业务组织管理、同业投资运作等规章,在顶层设计层面推出产品创新要求等,不断规范理财业务的经营和管理,推动银行理财业务向资产管理转型,商业银行资产管理业务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但是,在探讨资产管理业务之前,必须要对银行理财业务的现状做分析归纳。 银行理财规模增长乏力,业务发展面临提升。银行理财作为一个新的事物,从2004年光大银行推出第一支产品开始,十年以来发展迅速。截至2014年上半年末银行理财产品余额已经达到14万亿元,体量巨大,产品投向不断拓展,成为了市场上一只举足轻重的力量。不过,从2014年开始,银行理财规模增长出现了步伐放缓迹象,一些银行理财业务规模和中间业务收入双双下降,增长停滞。究其原因,一是理财产品基数大,且在当前发行成本高企、货币市场收益率下行的情况下,一定程度上的刚性兑付职责使得资产端的资产配置相对出现困难,银行流动性管理出现问题,继续保持以往的高速增长已不容易,各家银行被动地适应了市场趋势。二是在宏观经济面下行,监管层加强银行理财业务监管的背景下,各家银行已经不再像以前那样单纯追求规模的高增长,转而考虑银行理财产品的创新,业务模式的转型,业务经营上显得更加谨慎和稳健,当然这也是业务发展面临的升级需要。 理财调节存款的功能犹存,产品发行结构有待优化。鉴于银监会存贷比的客观限制,扩大存款规模一直是国内商业银行最重要的必修课,而不像美国的银行金融机构那样无需考虑存款。以往每逢月末季末,各家银行纷纷采取各种手段工具大力吸纳存款,以求在监管机构的排名中有好的表现,而理财产品正好提供了这样一个调节存款的工具。许多银行设计理财产品时特意将到期日安排在月末季末时点,以求增加存款规模。另外就是通过表内业务,发行保本型理财产品来稳定存款来源。但实际上保本产品发行过多,必定导致理财业务规模虚增,且客观上增加了理财业务负债端的成本,严格上来讲保本理财不应是理财业务的发展主流。2014年9月,根据国务院的要求,银监会发布了加强银行存款偏离度管理的规定,将商业银行关键时点的存款与当月日均值之间的偏离度限制在3%之内,这一定程度上约束了银行关键时点冲存款规模的冲动。不过在另外的层面却使得银行提前布局存款与理财产品的衔接,将冲时点的行为变为冲时段。总的来说,理财产品调节银行存款的功能并未明显弱化,银行仍需要借助于理财产品来发展存款,这给银行在平衡保本型和非保本型产品之间的发行、通过协调好行内各个层面的利益关系来促进发行结构优化提出了要求。 业务组织管理集约化,理财向资产管理转型的趋势明显。近年来,银行理财产品总体发展稳健,但也存在一些令人诟病的地方。如产品销售中存在误导、产品投资运营中容易孕育风险的资金池方式、产品之间通过内部关联交易调节收益、自营与代客业务未能完全隔离、信息透明度不高等。从目前的理财业务组织管理来看,不少银行的理财业务分散在行内不同部门,如个人金融部门、金融市场部门、同业机构部门、投资银行部门等,业务管理标准不统一,业务链条也不一样。2013年开始监管部门引入“栅栏”原则,对理财产品实施风险隔离,并推进理财业务事业部制管理,要求各家银行设立理财资产管理部门。2014年7月,银监会发布了完善银行理财业务组织管理体系的35号文(《关于完善银行理财业务组织管理体系有关事项的通知》),明确要求银行按照单独核算、风险隔离、行为规范、归口管理等要求开展理财业务事业部制改革,设立专门的理财业务经营部门负责集中统一经营管理全行理财业务,并为此设立了时间表。在此背景下,各家银行纷纷设立了资产管理部门,合并行内部门间职责,规范下属分行业务管理权限,专司理财业务的产品设计、投资运作、后期会计核算等,业务组织管理体系日趋集约化,理财业务向资产管理业务转型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净值型产品发展缓慢,理财客户的资管意识仍待培育。银行理财本质上是代客理财,但长期以来由于商业银行吸纳存款的需要,以及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各类互联网理财金融工具的兴起,银行理财产品已经逐渐蜕变成类似存款的产品,银行或多或少承担了刚性兑付的责任,为理财产品持有人收益提供隐性担保。尽管从理财产品说明书来看只是强调了预期收益率,但实际上在产品兑付阶段,银行端往往采取各类手段保证了客户享有固定收益率,从而孕育了可能的风险,并偏离代客理财的轨道。2013年10月份,一些银行按照监管层的试点要求推出了银行理财管理计划,该产品定位为开放式净值型,定期公布产品净值,接受客户申购赎回,无论从产品透明度或产品模式方面均有较大改变。如果按照监管部门的安排,银行理财管理计划将与银行直接融资工具相对接,很大程度上实现了理财资产出表,经营理财产品变成银行真正的中间业务。与以往发行的预期收益率产品相比,银行理财管理计划最明显的特征是去预期化,理论上银行不再提供收益兜底,投资者需自担风险。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不断加深以及监管层对银行理财业务的逐步规范,理财产品摆脱当前按照预期收益率发行的模式,真正转向基金化、结构性的资产管理产品,已经成为银行理财发展的一个趋势。不过,对于银行理财管理计划这样一个真正带有资管痕迹的理财产品,目前在市场上的反映并不热烈,发展速度仍稍显缓慢,叫好不叫座。究其原因,存在客户对于净值型产品接受程度不够,产品对应的理财直接融资工具发展不及预期,产品运营模式仍遵循现有业务规则,银行理财业务的功能定位仍趋于传统等因素,本身推动的动力不足,反映出银行推出资管业务仍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提高非标资产占比增加收益,仍是理财业务发展的基本思路。银监会的8号文中明确提出,银行理财产品投资非标资产比例不得超过总资产的4%、不超过理财产品余额的35%,各家银行一直以此为红线,不断降低表外理财业务的杠杆。按照监管定义,非标资产特指没有在银行间市场和交易所市场交易的各类信贷资产、信托贷款、委托贷款、信用证、票据贷款、受益权等,这些非标资产一度被认为是中国影子银行的重要发源地。目前,各家银行适应非标资产达标的主要做法,一是加大理财产品的发行量,做大分母,以迂回的方式达到监管要求。二是加快非标资产转化为标准资产的步伐。2013年下半年银监会推出银行直接融资工具,一个目的也是推动银行非标资产转标。但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银行直接融资工具与现有银行间交易商协会的各类融资手段相比,并没有特别的优势,流动性不强、发行规模有限,灵活性和融资成本并未明显降低,发行人的兴趣难以有效提升。尽管存在对于非标资产的比例限制,但从实践来看,由于目前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流动性宽裕,债券收益率下行,在理财产品募集成本并没有随之降低的情况下,增加非标资产占比,促使高收益资产进入理财产品配置领域,以此保证客户兑付,增加理财业务收入,仍是目前各家银行的基本思路和现实选择。 二、商业银行资产管理业务的创新发展 资产管理业务是商业银行面对利率市场化挑战的中间业务增长点,也是降低存贷比、腾挪资产结构的转型工具,如果各方面资源配置到位,未来这项业务预期会有一个大的发展。资产管理业务来源于银行理财业务,但它毕竟是银行的一项新型业务,在很多方面又必须要在现行理财业务的基础上进行转型升级。 加强理财产品创新,丰富资产管理产品线。在银行资管业务的发展初期,需要在以产品为中心和以客户为中心之间进行平衡,目前商业银行普遍还处于以产品为中心阶段。考虑到这个实际,银行资管业务应继续进行理财产品创新,为客户提供丰富的理财产品来间接践行为客户服务的理念。从产品端来看,根据目前现状和监管层的思路,未来银行理财产品可能朝着几个方向发展。一是开放式净值型类产品。这类产品虽然现在并没有预期收益率类产品发展迅速,但它代表了监管部门的指向,银行需要做的就是慢慢做大该类产品存量,慢慢引导市场,逐渐赢得投资者的认可。二是结构型理财产品。实际上在理财产品刚刚开始发行时这类产品就大行其道,后来因为考虑风险和投资者投诉等因素放缓了发行节奏。结构型产品通过挂钩资本市场和商品市场的一些金融参数,如果在产品设计中加入“安全垫”理念,仍然可以保证一定无风险收益的前提下博取资本市场高收益机会,该类产品有其市场需求。三是针对高端人群发行的固定期限产品。该类产品主要针对高净值客户,产品具有固定期限,可以考虑保证预期收益也可以不保证。商业银行现阶段可在发行预期收益率类产品的基础上,逐渐探索上述理财产品的设计和发行。从资产端来看,资产的创设也是一个银行资管值得关注的点。未来可以在现行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为主的固定收益资产投向的基础上,创设一些以投资股权、优先股、并购、夹层融资为主要投向的产品,推动产品投资组合收益能力的提升和流动性状况的改善,满足一些特殊客户的需求。 加强风险管控和流动性管理,为资产管理业务做大做强奠定基础。银行理财业务涉及货币市场、信贷市场、资本市场三大金融市场,具有衍生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和合规风险等特质,要促进资管业务的做大做强离不开对上述风险的有效管控。在风险管控层面,资管业务既要强调遵循现有体系下的审批流程,注重风险的全流程管理,也要注意探索适合资产管理业务特点的风险管控模式,抵御各类风险的侵蚀。在流动性管理层面,可以通过控制理财资产的期限错配和流动性资产配置等,来实现资管业务自身的流动性,也需要适当考虑使资管业务的流动性管理和银行整体的流动性管理相对分离,不受其牵连。总的来说,资产管理业务的风险管控和流动性管理缺一不可,商业银行应进一步探索适应未来业务发展需要,具有自身特有框架下特点的管理机制和管理模式。 推动明确理财产品法律地位,拓展产品投资运作范围。目前在很大程度上,银行理财产品的法律主体地位并不明确,这也使得很多银行理财产品无法以自身名义开展直接投资,而需要通过信托和其他资管通道进行。借助于第三方通道既增加了产品的运营成本,又无助于提高银行自身的投资管理能力。如果未来银行理财事业部制获得较大进展,理财产品可以在债券市场等资本市场开户进行直接投资,一级市场股权和二级市场股票等产品投资不受限制,而银行只需做好风险对冲和交易限制即可,则不仅可以拓展理财产品的投资运作范围,为产品收益的提高带来巨大想象空间,也将大大丰富银行资产管理的内涵。 注重与互联网金融的结合,寻求理财业务的拓展和突破。理财业务与互联网金融的结合,并不仅仅是借助于互联网进行产品宣传,拓展销售渠道进行产品销售,更重要的是要吸收借鉴互联网的思维来发展业务。如从方便投资者的角度出发,购买理财产品是否可以简化或取消首次面签环节,因为许多互联网理财都没有这个环节。以及从普惠金融的角度考虑,理财产品5万元购买起点金额能否降低,以及开发理财产品的消费支付、质押、转让功能等,打通理财产品与方方面面的通道。当然目前监管层有些限制规定,但银行身在其中仍然有一定的空间去操作和推动,以达到最终拓展和突破业务空间之效果。 注重市场研究和投资交易,全面加强资管能力建设。研究、投资和交易能力是资产管理机构必须要培育的能力,纵观国内外的资管机构,这三方面的能力都比较突出。研究能力的提升是保证投资交易能力的基础,如美银美林、摩根大通、瑞银等国际著名投行都有在市场上影响力巨大的研究人才,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在这一块还需要投入更多的关注度,实际上市场研究能力的增强直接关系到理财产品的设计和投向等。另一方面,投资和交易最终体现研究结论的运用。商业银行资产管理,未来还是需要从目前筹资满足融资主体需求的金融中介角色,最终转变到为客户管理财富代客理财的定位,银行资管一定程度上需要扮演机构投资者的角色。要实现这一转型,商业银行就必须要提前布局,全面加强资产管理能力建设,注重投资研究、投资和交易三个方面的能力培养,真正能够达到受人委托代人理财,通过资管能力来提升自身的价值,这应是银行理财回归资产管理的应有之义。 |
|||
2015-2-1 4323 | |||
|
咨询电话 13910949198 (李桂松) |
北京市平谷区中关村科技园区平谷园1区-21594(集群注册) |
京ICP备16017448号 |
技术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