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所有 |
地缘局势:黎巴嫩首都贝鲁特爆炸事件综合评述 |
来源:云阿云•大事件 编者按:黎巴嫩首都贝鲁特爆炸事件与美国截杀伊朗战神苏莱曼尼事件和中国武汉爆发新冠肺炎疫情事件一样,都是历史性大事件,都是2020年庚子之年的不祥之兆,对中俄,中东乃至世界地缘政治,地缘战略和对美斗争产生重要和深远影响。目前中国主降派占优,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非常不利,汉奸卖国党不除,此恨绵绵无绝期,一切都是奢谈。 黎巴嫩首都爆炸已致135死5000伤 2020年08月06日来源:央视新闻 【黎巴嫩首都爆炸致135死5000伤】据当地媒体最新报道,黎巴嫩卫生部长表示,贝鲁特港口爆炸已致约135人丧生,5000人受伤,另有数十人失踪。 #黎巴嫩首都发生巨大爆炸#(总台记者关盼盼) 孙德刚:黎巴嫩的爆炸事件看似突然,实则暴露了其治理问题 孙德刚2020-08-06来源:观察者网 孙德刚|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 当地时间8月4日下午,黎巴嫩首都贝鲁特港口区发生两起严重爆炸事故,震惊了世界。截至发稿前,爆炸已造成至少100人死亡,4000人受伤。许多国家元首都对黎巴嫩政府进行了慰问,并表示会进行人道主义援助。观察者网就此事采访了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孙德刚先生,请他谈谈该事件所暴露出的问题以及可能造成的影响。 【采访/小婷、徐俊】 观察者网:这次黎巴嫩首都爆炸事件看似非常突然,但根据媒体披露,可能造成这次灾难的2750吨硝酸铵已经在贝鲁特港存放了6年。我们也知道这6年黎巴嫩政局一直处于党派斗争、经济衰退的状态,这批硝酸铵6年无人处理,是否和黎巴嫩政府效率低下、管理松懈有关? 孙德刚:这次公共安全事件的发生具有偶然性,但暴露出黎巴嫩经济社会治理能力低下。2019年黎巴嫩因物价上涨,经济状况持续低迷,公共债务高企,失业率居高不下,民众上街游行示威,爆发了所谓“阿拉伯之春”2.0版。2019年10月,黎巴嫩总理萨阿德·哈里里向总统辞职,哈桑·迪亚卜担任新总理。但是,黎巴嫩经济仍然没有起色,加上2020年新冠疫情,黎巴嫩旅游业遭受重创,复工复产步履蹒跚,加剧了社会矛盾。 观察者网:目前黎巴嫩国内局势如何,各宗教党派之间的斗争如何拖垮了政府的有效运行? 孙德刚:黎巴嫩逊尼派、什叶派和马龙派分别掌控总理、议长和总统职位,多年来三方围绕分权问题一直龃龉不断,加上黎巴嫩内战的创伤一直不能弥合,进一步加剧了各派之间的不信任感。政府权威不足,群龙无首,地方割据,导致内战结束后,黎巴嫩一直没有能力和精力恢复生产和生活,政府效率低下,近乎停摆,民生问题积重难返。尽管三派之间达成了脆弱的平衡,但是经济和民生问题不解决,黎巴嫩恐将陷入新一轮动荡。 观察者网:宗教势力对中东政局的影响深远,甚至操控政局。土耳其、以色列、沙特、伊朗都面临这样的局面,而且近年宗教势力有上升趋势。未来中东是否会在宗教斗争中越陷越深,原教旨主义和民族主义进一步抬头? 孙德刚:黎巴嫩乱局为中东地区大国地缘政治博弈提供了温床,大国纷纷在黎巴嫩培养代理人,使原本“东方巴黎”之称的贝鲁特沦为大国博弈的“棋盘”,黎巴嫩各派也沦为大国的棋子。高失业率、高债务、持续经济低迷加剧了各方之间的资源竞争,形成恶性循环。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组织也趁机进入黎巴嫩,浑水摸鱼。 观察者网:今年还有个特殊的情况是新冠疫情,疫情期间的封锁措施进一步重创经济,黎巴嫩镑贬值一半,引发民众不满爆发街头抗议。黎巴嫩经济一直在崩溃边缘,是全球负债最重的国家之一。黎巴嫩国内的政治斗争对经济发展造成了什么影响? 孙德刚:近年来,中东地区主要国家纷纷提出了中长期发展战略,包括工业化、新能源、高科技等,以实现经济转型,加强政府治理能力。黎巴嫩由于长期缺乏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导致政治派别一盘散沙,难以形成合力,更难以把整个国家动员起来、组织起来。可以说,黎巴嫩长期未能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黎巴嫩的主要社会矛盾是经济和民生,但是各派之间的政治斗争,使得经济社会发展受重视程度不够,并酿成了深刻的社会危机。 观察者网:爆炸发生后,以色列军方称“现在是超越冲突的时候了”,并表示将向黎巴嫩提供人道主义和医疗援助。以色列和黎巴嫩真主党的冲突由来已久,从目前局势来看,双方是否有缓和的可能性? 孙德刚:从短期来看,各方围绕人道主义救援,能够缓和矛盾、求同存异,帮助黎巴嫩共克时艰。但是,由于地区大国在黎巴嫩的矛盾难以调和,从长远来看,大国在黎巴嫩的矛盾和冲突恐将进一步加剧。 观察者网:根据BBC的报道,黎巴嫩正面临着一场粮食危机。您认为接下来黎巴嫩政府会怎样处理粮食问题? 孙德刚:黎巴嫩国土狭小,耕地面积有限,粮食主要依靠进口。未来,粮食危机、新冠疫情、高失业率、债务问题和此次公共安全事务的问责等会相互叠加,考验总理的执政能力。如果不能妥善解决,反对派会利用民众的不满,再次向政府发难,黎巴嫩会迎来一场全面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危机。 观察者网:以色列和周边国家的冲突一直不断,这背后少不了美国的操作。随着特朗普政府的全面收缩政策,美国会怎样继续自己在中东地区的影响力? 孙德刚:特朗普执政以来,将中东地区视为美国的包袱,大幅度减少对黎巴嫩、巴勒斯坦以及经济落后国家的经济援助,对中东安全事务的参与意愿下降,提供安全和经济公共产品的意愿下降,使中东多国经济和社会问题雪上加霜。未来,美国政府将采取“整体超脱、重点推进”的中东战略,将安全和经济合作的重点放在海合会国家和以色列等身上,加剧了像黎巴嫩这样动荡国家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贝鲁特爆炸: “这可能是压倒政府的最后一根稻草” 2020-08-06来源:微信公众号“世界说”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世界说”】 当贝鲁特港爆炸发生时,马赫迪正无聊地在自己的五金店里刷手机。 黎巴嫩近几个月的经济危机也波及到了他的生意,整天店里没几个客户,之前的主顾也不怎么露面了。他准备再过几分钟就打烊,然后回家洗个澡,晚上开车带女朋友到海边散步。 突然间,“轰”的一声巨响,房子晃动了一下,又过了几秒钟,一股强大的气流从大门冲了进来。好在马赫迪的店位于贝鲁特南部,离爆炸中心贝鲁特港较远,除了桌上文件和架子上少量零件被吹了一地,店面没遭受任何实质损坏。 马赫迪冲出门外,看到北边远处升起了滚滚浓烟,他的第一反应是:“以色列来炸我们了。” 不是战争,胜似战争 上个月月底,以色列在空袭叙利亚期间炸死了一名真主党成员,而后真主党一直扬言报复。预想中的报复还没有来,以色列却以自卫为借口不停地在北部黎以边境地带屯兵、部署重型武器,不少黎巴嫩人担心以色列会趁黎经济困境、疫情失控之危,发动先发制人打击。 爆炸发生后不久,现场视频开始在社交网络流传。爆炸瞬间产生的蘑菇云和之后红褐色的黑烟,让马赫迪判断一定是以色列炸了真主党的大型军火库。国家电视台的新闻里,也有目击者信誓旦旦地说“亲眼看到了导弹落下”、“天上一声响,地上一声响”。 看到这些信息,身为真主党成员的马赫迪断定黎以战争必定开打,于是发消息给组织内的顶头上司,问需不需要动员上前线。上司说情况不清楚,让马赫迪再等等。 马赫迪等不及,就自己开车前往爆炸现场,路途中,他看到贝鲁特乃至黎巴嫩最繁华的、有“小意大利”之称的Foch街一片狼藉,各个名牌商店的玻璃橱窗不见了,沿街建筑墙壁上已成为街道身份象征的米黄色大理石纷纷脱落,在地上摔得粉碎。 “我简直想向以色列发射10万枚火箭弹把特拉维夫夷为平地”,马赫迪回忆起当时自己心绪,恨意犹存。离现场一公里的地方,一辆辆军车、救护车往来呼啸而过,前方车山车海。马赫迪又往前开了一点,就开不过去了。于是,他把车停到一边,徒步前往爆炸地点。 一路上,到处是浑身是血需要救助的伤员,港口的多个仓库,在爆炸热量和冲击波的影响下,只剩下钢筋框架,远处离爆炸地点最近的米仓被烧得黢黑,塌了一半。现场浓烟随着海风扑面而来,熏得他喉咙疼,马赫迪只好背过身去。 然后他看到了恐怖一幕:港口外围的居民楼朝港口一面,全部窗棂扭曲、墙体脱落,透过窗洞后稀烂的窗帘,隐约能看到翻倒的沙发和木桌的残骸。 路边地上坐着一个满脸是血的大叔,马赫迪把他拉到自己车上,开车去往附近的医院。路上,真主党的上司告诉他,这事跟以色列无关。车里广播也确认,以色列否认跟事件有任何干系。一名官员说是“存放爆竹的仓库”发生了爆炸。马赫迪听后只觉得哭笑不得。 机场工作的朋友打电话过来,说机场天花板都被震落了。贝鲁特机场距离爆炸地点足有10公里远,马赫迪这才认识到爆炸力量之大、波及范围之广。医院里的伤员排起了长龙,接待处人员满头大汗地跟首都各大医院打电话,协调配置过量伤员。马赫迪从他口里得知,各地医院接待的伤员总和已经过了2200人。 或成最后一根稻草 按照目前黎巴嫩政府公布的数字,这场爆炸已经致使至少100人死亡,超过4000人受伤,无家可归者逾25万人,各项数字都仍在不断攀升。 爆炸发生3个多小时后,黎巴嫩政府公布了事件的真正原因。原来黎巴嫩政府2014年在海上截获了一票共2700吨的硝酸盐炸药,就存放在了贝鲁特港的12号仓库里。而后黎巴嫩政府似乎忘记了这件事,一直没有对炸药进行处理或者转移,直到8月4日事发。 马赫迪觉得这事很窝囊,“还不如跟以色列打一仗好”,因为不管输赢,“虽然黎巴嫩也会遭受损失,但至少也能打击敌人,提高国家的士气,为以后跟敌人的博弈中赢取更多的资源空间”。他脑海里应该是2006年第二次黎以战争的情景,当时贝鲁特也被炸成废墟,但真主党的火箭弹让以色列不得不签署停战协议,黎巴嫩不胜而胜,真主党在黎民间声望大涨。 这次,政府的疏忽——2700吨炸药在市中心旁港口仓库躺了六年!——白白让贝鲁特遭受了战争般的人员和财产损失。事后,以色列政府伸出的援助之手,在黎巴嫩人眼里更像是往伤口上撒盐。 黎巴嫩一直是一个韧性很强的国家,即便经历了数十年内战、黎以战争和叙利亚难民危机,民众依然乐观而顽强。在他们眼里,一板一眼严肃的生活就是向自己国家苦难低头,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态度才是迎接挑战的最佳方式。 所以,即便是黎以战争期间,大晚上顶着头上的以色列战机,黎巴嫩男女依然在酒吧里纸醉金迷、歌舞升平,不让任何一秒的时间褪去享乐的颜色。 2019年底经济危机爆发加上今年新冠病毒的打击,黎巴嫩货币兑美元贬值了八倍。大量民众走上街头要政府下台,但还是有不少家境优越的青年男女对政治和政府不闻不问,每天在Instagram发着自己高档餐厅用餐,泳池趴里左拥右抱戏水高歌的视频,作为对惨淡现实的最佳抵抗。 但这次爆炸似乎改变了一切。爆炸地点紧靠着Remeil区,曾经的高档餐厅一条街沦为瓦砾,各奢侈品名牌店妆容尽毁,作为贝鲁特灵魂的夜间酒吧也因破坏严重被迫停业。最要命的是,与之前黎巴嫩经历内外战争后迅速重建的情况不同,当下在黎巴嫩严重经济危机的大环境下,政府和商家短时间内很难有足够资金修复这些酒吧、餐厅和商业街,爆炸对贝鲁特独有的城市文化很可能造成不可逆的伤害。 即便之前歌舞升平的白富美们,也仿佛从梦中惊醒,纷纷开始思考国家的未来。只不过当下由于人员伤亡惨重,大家社交平台上置顶的信息都是献血和捐助医疗物资等内容。 不过,追究政府责任的声音已经开始在各个阶层的海内外黎巴嫩人间传播开来,远在美国的黎巴嫩成人片女星米娅·哈里发在拥有300万粉丝的推特上号召,“需要新政府的人请举起你的手来”。 对于在经济凋敝民间不满中坚挺了将近一年的黎巴嫩政府来说,这次爆炸很可能让之前对政治不闻不问的富人子弟加入反对派队伍,成为压倒政府的最后一根稻草。 特朗普再谈黎巴嫩爆炸:无论是不是故意的,它最终都是个炸弹 徐蕾2020-08-06来源:观察者网 【文/观察者网 徐蕾】8月4日,在黎巴嫩首都贝鲁特发生爆炸后,美国总统特朗普一句可能是“袭击”、是“某种炸弹”引发巨大争议,被指说话极不负责。 8月5日,特朗普在白宫记者会上被问及前一天草率的评论,自认为什么都懂的特朗普依旧固执己见:可能那就是袭击。 特朗普说:“不管发生了什么,都是可怕的,但他们真的不知道是什么,没人知道。” “也许有人在附近留下了一些可怕的爆炸装置之类的东西。也许是,也许是一次袭击。我觉得现在没人能说清,我们在查。现在,有人觉得是袭击,有人觉得不是。无论如何这事儿很糟糕,很多人死了,很多人受重伤。我们和那个国家站在一起,你知道,我们和那国家关系很好。” 捍卫自己前一天的“炸弹说”,特朗普有自己的一套逻辑:“但无论这是不是一枚被故意引爆的炸弹,它最终都是一枚炸弹。”(But whether it was a bomb intentionally set off -- it ended up being a bomb)他还补充说,“不,这两种说法我都听过。这可能是一场意外,也可能是一件非常具有攻击性的事情。” 4日,特朗普说贝鲁特爆炸可能是“袭击”时,表示那是从“军方人士”那儿听来的消息。不过,CNN随后报道称,特朗普的这一说法立马遭到了几名国防部官员的反驳,他们认为总统所谓的“袭击”之说并不准确。同日,黎巴嫩总理证实储存在港口仓库多年的2750吨农用化肥硝酸铵爆炸,从而造成这一场极其严重的灾难。 另据美国“Axios”新闻网消息,在特朗普5日再次提及这“可能是袭击”前,美国国防部长埃斯珀当天早些时候的发言也没有支持“袭击”的猜测,埃斯珀表示,目前“还在调查发生了什么。根据报道,大多数人认为这是一起事故。除此之外,我没有更多的评论。这显然是个悲剧。” 埃斯珀还说,“但我们想帮忙。今天上午,我与国务卿蓬佩奥通话,我们正在与黎巴嫩政府进行接触,并已经进行了接触。我们准备向他们提供我们所能提供的一切援助——人道主义援助、医疗用品,等等,以帮助黎巴嫩人民。” 此外,美国国务院一名发言人当天表示,国务院“了解到至少一名美国公民在贝鲁特的爆炸中死亡,另有数人受伤……驻贝鲁特的所有美国使馆负责人都安全无恙,已经找到了下落,美国驻贝鲁特大使馆还在运行。” 美联社一名记者5日在推特发了一张美联社驻贝鲁特分部的办公室照片,玻璃窗都被震碎,现场一片狼藉。不过所幸,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办公室里没有员工,因此也没人受伤。她说:“新冠病毒拯救了我们,这是我们的美联社今天早上办公室。” 新的劫难,传递出三个不祥的信号 2020年08月06日来源:牛弹琴 这真是一场人间劫难。 看到不少西方媒体,都用了上面这张新华社的照片:一个护士怀抱着三个刚出生的婴儿,正焦虑地打电话寻求救援。 人生的最初,就在悲剧中。一场惊天大爆炸,不仅摧毁了婴儿们所在的医院,而且还可能有数百人丧生,30万人无家可归。 即便黎巴嫩总理府,也多处被摧毁,总理的妻女也受伤。停泊在贝鲁特港口的一艘维和部队军舰,据说也严重受损。 现场的惨烈,让贝鲁特省长在电视镜头前直接泪奔。那抹泪的场景,看得让人格外心酸。 不想再复述悲剧了。 2020年太不寻常,新的劫难,三个不祥的信号吧。 信号一:警钟长鸣,危机可能就潜伏在我们身边。 黎巴嫩爆炸后,特朗普很激动,第一时间宣布,这很可能是一场“袭击”,是“某种炸弹”所为,他还煞有介事地透露,这是“军方人士”告诉自己的。 但美国的情报看来又错了。 按照已初步查明的事实,发生爆炸的,是6年前被扣押在贝鲁特港口仓库里的2750吨农用化肥硝酸铵,直接导火索是工人焊接仓库门,不想酿成了一场人间惨剧。 “懂王”的表演,应该也符合他看热闹从来不嫌事大的个性。 但,这不由让人想起了墨菲定律(Murphy's law)。 美国一空军基地的墨菲上尉在研究事故中发现:如果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式去做某件事情,而其中一种选择方式将导致灾难,则必定有人会做出这种选择。 这就是“墨菲定律”,主要内容有四个方面: 一、任何事都没有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 二、所有的事都会比你预计的时间长; 三、会出错的事总会出错; 四、如果你担心某种情况发生,那么它就更有可能发生。 如果大家看过电影《星际穿越》的话,对“墨菲定律”或许并不陌生。 这其实都说明一个问题:事故肯定存在隐患,应该也出现过异常现象的苗头,只要一个隐患被堵住、一个征兆被提前发现,往往就能避免整个事故的发生。 所以,这次中东的大爆炸后,我看到国务院安委办、应急管理部紧急召开视频会议,指出黎巴嫩爆炸事件,再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要立刻开展全国危化品储存安全专项检查整治。 这就对了! 国外的教训也是教训,警钟必须长鸣,更不要忘了天津大爆炸的悲剧啊。 这样的悲剧,应该不会是最后一次。 这个世界,来不得半点侥幸的。 信号二:国家治理能力,真的人命关天啊。 有点让人匪夷所思的是,夺命的2750吨硝酸铵,在贝鲁特港口已经储存了六年。六年无人过问,一炸世界震惊。 难道黎巴嫩从上到下都不知道危险吗? 其实也知道的,但知道了却没能排除掉,更让人叹息。 据透露,这批货物是当年一艘船籍俄罗斯、挂摩尔多瓦旗的货船,从莫桑比克运往格鲁吉亚的。但货船行至黎巴嫩附近海域时发生技术问题,被迫停靠贝鲁特港。由于黎巴嫩官员不让货船继续航行,船东和船员最后弃货。船上的硝酸铵也被卸货,存放在贝鲁特港12号仓库内。 黎巴嫩海关也知道隐藏的巨大凶险,曾经六次提出请求,要么将这批硝酸铵出口,要么交给黎巴嫩军方或者出售给民营炸药公司。 但最终文牍旅行,都没有了下文。这批硝酸铵就在仓库里静静躺了六年,最终酿成大祸。 这就不得不谈一下黎巴嫩的治理结构了。 黎巴嫩官方正式承认全国有18个宗教族群,包括4个穆斯林教派、12个基督教教派、还有一个德鲁兹教派和一个犹太教派。 根据1943年签订的《国民公约》的协议,黎巴嫩领导层分权,总统必须是马龙教派基督徒,议会议长必须是什叶派穆斯林,总理必须是逊尼派穆斯林。 这样的分权结构,不能说没有一点好处,但坏处也显而易见,导致政治宗派主义。用BBC的话说,不同的派系、团伙最关注自身利益。为了利益,那腐败就不会少。 在有关组织编列的全球腐败指数中,黎巴嫩在180个国家中排名第138位。腐败被认为已渗透到社会各阶层。 有一种说法,在黎巴嫩,除了有统一的国旗、国歌和国徽外,其余一切都是各行其是。黎巴嫩前总统萨尔基斯曾感慨而言:“一个人怎么能治理一个有260多个政党和武装组织的国家?” 黎巴嫩人也想改,也想反腐,但改革是一场革命,反腐必然触动奶酪。这种政治架构,引发的更多是内斗而不是进步。于是,我们看到的,是黎巴嫩一个又一个领导人被暗杀,是一次又一次的悲剧。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真的是关系百姓福祉,人命关天啊。 环顾这个世界,这样的国家,就只有黎巴嫩一个吗? 信号三:一个弱小国家的悲哀。 黎巴嫩更让人叹息,还因为有强烈的对比。 曾经,首都贝鲁特被认为是“中东小巴黎”,是中东的金融、旅游和新闻中心,并以转口贸易驰名于世,城市建设水平,更不是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可比的。 去过贝鲁特的朋友都讲,这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城市也很多元化。常看到一些人在朋友圈惊诧,这个阿拉伯城市,怎么很多女性穿着跟西方一样,甚至更时髦更漂亮。 他们不理解黎巴嫩的国情,虽然是阿拉伯国家,但黎巴嫩很大一部分人口是阿拉伯基督徒,自然不会遵循其他中东国家的风俗。 最近40年,改革开放让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这个创造了腓尼基文明的地方,最近40年,却一直挣扎在悲剧中。 内有各种分裂冲突,外有强邻的虎视眈眈。 南边是以色列。 回想起来,我当年应该也是去过黎巴嫩的,因为当时黎巴嫩南部不少地方,还在以色列军队掌控下。 东边是叙利亚。 过去相当长时间,叙利亚在黎巴嫩是不设大使的,因为叙利亚认为,黎巴嫩就是自己的一部分,叙在黎还驻有重兵。只是2005年哈里里事件后,叙利亚才被迫从黎巴嫩撤军,后来派了大使。 所以,我们听多了来自黎巴嫩的悲剧。 1975年,黎巴嫩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两派内战,美丽的贝鲁特一分为二,沦为废墟。据估计,15年内战中,有15万人遇难,约90万人(占战前人口的五分之一)流离失所。 1982年,又爆发了黎巴嫩战争,即第五次中东战争。沙龙率以色列军队攻入贝鲁特,清剿阿拉法特的巴解组织,最终还酿成了震惊世界的“贝鲁特大屠杀”。 然后就是以色列和真主党几十年的缠斗。反正当年在以色列,时不时就听到北部的坏消息,不是真主党又向以色列村庄发射了炮弹,就是以军越界痛打真主党。 作为游击队的真主党,实力远远强于政府军,这也是黎巴嫩的国情。 危机,在最近两年不断加剧。 持续的治理危机,必然导致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去年秋天,一场空前的野火席卷西部山区。据透露,黎自己的灭火飞机因缺乏资金无法应对火灾,被迫向塞浦路斯、希腊和约旦寻求帮助。 为了增加政府收入,黎巴嫩政府随后提议对WhatsApp、烟草、汽油等产品征税,但这又激起民众的愤怒,于是大规模抗议开始,黎巴嫩全国几乎陷入停顿,经济更遭到沉重打击。 哦,还别忘了,这两年叙利亚内战,导致100多万难民涌入黎巴嫩,更加剧了黎巴嫩的经济困境。 今年的疫情和隔离,更让很多黎巴嫩人揭不开锅。目前黎公共债务占GDP的比例达到了150%, 位居世界第三。据官方数据,青年失业率已经达到37%,整体失业率为25%。 世界银行称,现在几乎三分之一的黎巴嫩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这次大爆炸,除了惨重的伤亡外,还带来民生的危机,不仅仅30万人无家可归,而且,储存在港口的大批转运粮食被摧毁,这是很多人的口粮啊。 过去40年,很多国家抓住时机获得了巨大发展,但也有一些国家却由治到乱,走上了一条血泪之路。 这种悲剧,有外因更有内因,也不仅仅发生在黎巴嫩。 今天说得多了些,确实有点感慨。 当年在中东工作,常常在想,这些国家资源条件那么好,人民对中国那么友善,他们和西方关系也不错,但为什么却总是那么多的问题、麻烦,还有悲剧? 宗教的冲突,民族的矛盾,党派的斗争,交织在一起,剪不断理还乱,还有一些大国的插手,更让很多微小的问题不断发酵,轻则是爆炸冲突,重则就是战争屠杀了。 以黎巴嫩为例,我们今天来看: 如果能及时堵塞各种漏洞,是不是就不会有这样的悲剧? 如果国家治理能力高超一些,是不是也不至于目前的境地? 如果周边邻居不那么凶悍跋扈,是不是问题更好解决一些? 唉,回过头来说,真希望黎巴嫩官员当年不那么尽职尽责,如果放那船硝酸铵走,或许也就没有今天的惨剧。 一切的如果,其实都不存在的。 真的,我们不是生活在一个和平的世界,只是有幸生活在一个和平的中国。 我们习以为常的,却是很多国家最稀罕的。 2020年不寻常。中国,也要小心,更不能骄傲啊! 唐驳虎:黎巴嫩惊天大爆炸,历史上相似的还有九次 2020年08月05日 来源:唐驳虎 文/凤凰新闻客户端荣誉主笔 唐驳虎 核心提要: 1.与坊间猜测的恐怖袭击不同,从爆炸中升起的棕红色浓烟来看,很容易判断爆炸物是硝酸铵。 2.英、德、美、法等西方国家以及朝鲜等国都曾发生过毁灭性巨大的硝酸铵爆炸事故。2015年,震动全国的天津港大爆炸也和硝酸铵相关。 3.虽然悲剧时常发生,但由于硝酸铵是常用的高效氮肥,多数国家仍允许硝酸铵直接用作肥料。直至21世纪,人类依然离不开这种氮肥。 4.在历次特大事故之后,各国都要出台相应的制度改进,如严格控制高风险地区的城市化建设;加强工业设施的安全检查;严格按规定保持设施之间的安全距离,从源头上减少风险。 一看视频就知道什么炸了 当地时间周二下午6点多(北京时间深夜11点多,时差5小时),黎巴嫩首都贝鲁特港口仓库区发生巨大爆炸。 爆炸新闻及视频在子夜迅速传到中国。当看到报道标题,第一反应自然是多灾多难的中东又发生恐怖袭击了。 毕竟,1983年4月18日,黎巴嫩贝鲁特的美国大使馆遭到伊斯兰圣战者的汽车炸弹袭击,2.5吨炸药造成260人死亡,成为当时著名的国际事件。 不过一点开视频,巨大威力显然已经远远超出了通常所见的汽车炸弹袭击。 而只需仔细一看短短几秒的爆炸视频,只要是有一定化学知识的人,就能立刻知道爆炸物是什么,甚至能知道爆炸原因了。 因为升腾起来的,是巨大的红棕色浓烟——这是二氧化氮气体。 而故此如此规模、威力、体量的大爆炸,可以肯定是仓库的巨量硝酸铵[ǎn,俺],NH4NO3。 硝酸铵常简称为硝铵,主要用作氮肥,但是同时其实也是一种炸药。 结合完整的视频来看,先是海港的一个仓库起火,浓烟中夹伴着哔哩吧啦的火光,大概像是烟花爆竹仓库起火了。 随后,边上的另一个仓库突然爆发出威力巨大的爆炸。气压的巨大变化,还在高空瞬间形成了圆环状的凝结云。 所以,早在北京时间凌晨零点,随着视频的抵达,我这里就知道大概是怎么回事了—— 又是仓库硝酸铵火灾引爆,而不是通常所想的恐怖袭击。 终于,直到北京时间凌晨六点,新闻媒体才传来黎巴嫩总统米歇尔·奥恩(Michel Aoun)、总理哈桑·迪亚布(Hassan Diab)及内政部长穆罕默德·法赫米(Mohammed Fahmi)、安全部门负责人阿巴斯·易卜拉欣(Abbas Ibrahim)等共同确认的爆炸原因—— 大爆炸是由2014年就被扣押并长期存储在港口的2750吨硝酸铵。 总统米歇尔·奥恩说,2750吨硝酸铵在没有安全措施的情况下在仓库里存放6年,这是“不可接受的”,并发誓要让责任人面临“最严厉的惩罚”。 贝鲁特市长马万·阿布德(Marwan Abboud)接受采访时忍不住痛哭。“我从未见过这么大的爆炸。这是一场全国性的灾难,对黎巴嫩来说,是一场灾难。”他将这起事故比作广岛长崎式的灾难。 黎巴嫩总理哈桑·迪亚卜的妻女在贝鲁特港口大爆炸中受伤。黎巴嫩长枪党总书记纳扎里扬在爆炸发生后受重伤,后因伤势过重死亡。 如此巨大的爆炸威力,目前报道的73人死亡、4000余人受伤显然只是初步数字。 对于黎巴嫩这么一个600多万人口的小国而言,这场大爆炸无疑是惊天巨灾,需要国际援助。 毁城之灾 从19世纪末期,欧洲人就开始用硫酸铵与智利硝石进行复分解反应生产硝酸铵。 而在1912年4月2日,英国帝国化学工业公司在肯特郡的法弗沙姆炸药工厂,火灾蔓延导致15吨TNT和150吨硝酸铵爆炸,导致115人死亡。是较早的硝酸铵大爆炸灾害案例。 而当人工制氨与硝酸合成法诞生之后,产能变成百吨乃至千吨级以上,为更大的爆炸孕育了基础。 就在一战结束后不久,1921年9月21日晨,大爆炸就发生在德国奥堡(今路德维希港)的巴斯夫公司世界第一座合成氨化肥厂。此时硝酸铵已经转作化肥,用作和平用途。 该厂工人为破碎库房里已结成大块的4500吨硝酸铵与硫酸铵1:1的混合物,使用氯酸钾混合汽油来实施爆破(本来认为这种方法是安全的),结果出乎意料地发生了大爆炸。 4500吨硝酸铵虽然只是部分被引爆,但其释放出来的能量已经极为骇人。 爆炸在地面炸出一个125米长、90米宽,深19米的巨坑,估计为约1000-2000吨TNT当量。巴斯夫公司这座引以为傲的、在一战中安然无恙的巨型工厂(因为那时还没有远程战机和战略轰炸)完全毁灭。 据记载,冲击波掀飞了25公里外的屋顶,震碎了70公里外的玻璃,300公里外的慕尼黑都听到了响声。 大爆炸共造成669人死亡及失踪,1952人受伤,在半径6公里范围内造成了严重破坏,摧毁约80%的城市建筑,造成7500人无家可归。 这只是一个开始,远不是结束。 上万吨钢铁被炸上天 二战后,美国推出了马歇尔计划,向欧洲大陆运送化肥、机械支持重建,结果在运输过程中发生了两次大爆炸。分别发生在美国和大西洋彼岸的法国,也就是即将起运和刚刚运达之时。 1947年4月16日清晨,在德克萨斯州休斯顿的加尔沃斯顿海湾,法国船籍的自由轮“伟大阵营”Grand Camp号停靠在孟山都公司的化肥装卸码头。 经过五天的装卸,船上已经装有准备运往法国的2100吨硝酸铵化肥、200吨花生、大量面粉和花生、烟草等其他杂货。 早上8点,码头工人们闻到烟味。很快,烟雾从船舱表面散发出来。当他们搬开了一些化肥袋子之后,发现4号货仓下方约三四米处靠近船壳的地方,可以看到小的火光。 最初起火的原因已经不得而知,也许是某人丢弃的烟头。这时工人们试图用一些水罐和一个灭火器来灭火,船长也决定设法将水蒸气注入货舱,但是火势仍继续蔓延。 8点25分,火车站拉响汽笛,向消防部门发出警报。两辆消防车第一时间出动,其后紧跟着两辆来自城市消防志愿队的消防车。 然而,船只舱口下的区域迅速加热,水已经不能起到实质性的灭火作用。与此同时,油罐里的燃油,沿着破裂的舱壁流泄到了硝酸铵袋子上,为火焰提供了更多的燃料。 消防车在向船只喷水,但船体已热得能够将水直接蒸发。温度迅速达到了硝酸铵的爆炸温度——400度以上。 在这里,码头发生火灾屡见不鲜;对于居民来说,来到码头围观火灾和消防员们的工作也很常见。因此有众多的旁观者在场——并随后引发了大量伤亡。 9时12分,Grand Camp上的上千吨硝酸铵发生了惊人的大爆炸:135米长的船体、5800吨的钢铁瞬间被撕裂成了碎片。 1.8吨重的辅锚连同蒸汽机、锅炉碎片被抛至2.6公里之外,砸出3米的深坑;4.5吨的主锚则被抛到800米外。 船舱里剩下的袋装硝酸铵则被炸上了600米到900米高的空中,火球闪亮了整个天空。 最靠近爆炸区域的一大片码头被完全炸掉,岸上建筑被冲击波夷为平地,29名消防员、成百的船员和装卸工、行人和旁观者被炸得粉身碎骨。 孟山都化学公司的厂房也被完全摧毁,正上早班的450名职工,约有100人被炸死,200人受重伤。 更多的建筑的门和屋顶都被刮走。沿着码头分布的得克萨斯城铁路尽头线的大多数仓库,在事故中完全损失殆尽。 有报道称,位于64公里之外的休斯敦的窗户被震碎,240公里外路易斯安那州的人们都听到了巨响。 德克萨斯城市上空飞行的两架小飞机的机翼被冲击波折断,坠入海中。数千只海鸥被震死,如雨点般从空中落下。 爆炸还掀起4.5米高的巨浪,巨浪排山倒海般猛扑上码头并席卷了600辆汽车。港口中下锚的一艘驳船“长角牛2”号,随浪涌被推到距码头70米远的房顶上。 燃烧着的残骸则击破和点燃了岸边的炼油厂管道和几十个化工贮罐,引发了一系列次生火灾和小型爆炸。浓密、光亮的彩色烟雾和冲天的大火直插云霄。 比一次大爆炸更糟的是两次大爆炸 更麻烦的是,此时还有两艘美国自由轮停泊在港口:“高飞鸟”High Flyer号和“威尔逊·B·基恩”Wilson B. Keene号。High Flyer被震离泊位,并顶在Wilson B. Keene上。 但最初几小时内,没有人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High Flyer的船上同样装有870吨硝酸铵,还有1600吨易燃的硫磺。傍晚,上船检查的人发现,High Flyer的货仓里也有火苗。 当发现事态严重之后,救灾指挥部下令High Flyer的船长起锚,希望把一场不可避免的二次爆炸带来的影响最小化。但High Flyer受损严重,在一个小时尝试起锚的徒劳努力之后,船员弃船了。 晚上11点,拖船试图将High Flyer拖离码头,但花了2个小时也没能拖动它。17日凌晨1点,大火从货仓窜出,拖船赶紧撤离。 仅仅10分钟后,载有870吨硝酸铵的High Flyer号也被大火引燃爆炸了。 此时距离Grand Camp号的爆炸仅过去了15个小时。High Flyer的几千吨钢铁也被炸上了天。燃烧的钢铁在夜空中划过一道道弧线,落在很大的范围内,又引发了许多火灾,对港口区域造成了更加严重的损坏。 这次大爆炸也再次破坏了紧邻的Wilson B. Keene号,使其严重受损,并部分沉没,事后只能拆毁。 不过,由于及时疏散人员,“高飞鸟”的爆炸没有造成新增伤亡。 大爆炸的烈火吞没了得克萨斯城,整个港口都遭到巨大的破坏和损害。大火烧了3天3夜,造成至少581人丧生,5000多人受伤,15000多人无家可归。成为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工业灾难。 然而,最令人惊奇的是,在距码头仅21米远的地方,找到了幸存者。 当地的《德克萨斯城太阳报》发表社论表示,受灾难影响,一切都已经“因为这场宏大而共同的悲剧联系在一起,没有语言能够抚慰这次毫无准备的伤痛”。 硝酸铵难舍难弃 仅仅3个月后,7月28日在法国的布雷斯特,载有3300吨硝酸铵化肥和各种易燃品运抵港口的挪威船籍自由轮“海洋自由”号,也因火灾发生大爆炸,造成26人死亡,500余人受伤。 虽然火灾发生在泊位上(约12:30),但船只被及时拖出海港(约14:00),当爆炸在17:00左右发生时,已经距离港口和城市较远,没有造成大伤亡。 不过被抛洒到城市的熔融材料从天而降,掉落在岸上,仍引发大火,造成战后建设的4000-5000幢木板简易房烧毁,上万人无家可归。 在两次(准确说是三次)大爆炸之后,各国制订了有关硝酸铵生产、贮运的管理条例,要求硝酸铵必须存储在专门的容器里,与其他易燃品严格分离。 有些国家甚至禁止或严格限制硝酸铵的长途运输、海外贸易和直接作肥料使用,只允许使用它与其他化肥混合并失去爆炸性的复合肥。 但由于硝酸铵是常用的高效氮肥,以后这些国家仍陆续重新允许硝酸铵直接用作肥料。直至21世纪,人类依然离不开这种氮肥,灾祸也就继续相生相伴。 1995年4月19日,美国俄克拉何马州的联邦大楼遭到仇视联邦政府的本土白人发起的本土恐怖主义袭击。 袭击者麦克维使用了900公斤硝酸铵、500公斤硝基甲烷、160公斤高爆炸药及引爆雷管,炸掉了三分之一的联邦大楼,死亡168人,受伤680人。 21世纪的大爆炸 在911事件后的10天,2001年9月21日上午10时17分,法国图卢兹,道达尔公司的AZF氮肥厂仓库发生爆炸,厂房当时存储着的300多吨硝酸铵被引爆,在地面炸出一个70米长、40米宽、6米深的大坑,测得震级3.4级。 爆炸造成29人死亡,其中21人是工厂员工,共有2442人受伤。2座厂房大楼被夷为平地,2所学校化为废墟,1家医院损毁严重,大批公共设施(游泳馆、体育馆、高中、剧院等)被破坏。3公里外的窗户都被震碎,80公里外都能听到爆炸声。 在整个街区,目之所及是一片劫后的景象,建筑开裂、屋顶崩塌、门窗残破不堪,玻璃碎片满地皆是,汽车横七竖八地堆在路上,警报器此起彼伏地嘶叫着。居民们有人捂着眼睛,有人捂着头,有人衣服上带着血迹,哭喊着在街上奔跑…… 据附近幸存的目击者说,爆炸之前有一些特别的现象,例如电光、强光和杂音。大爆炸前数秒(有报告称6-11秒)就先传出一声巨响,并持续数秒。 调查一开始,事件被认为有可能是死亡者中一名有极端宗教思想的工人,受911事件影响而实施的自杀式袭击;也有人认为可能是供电系统故障引发的电弧起火。 最后的官方调查报告则认为,可能是数公斤的二氯异氰酸钠,不凑巧地与乱放在地上的500公斤硝酸铵混合,在足够热和潮湿的情况下,可能与硝酸铵发生反应产生三氯化氮。 这是一种非常不稳定的化合物,最终其自身爆轰引起了强烈的爆炸。 但这一调查报告也遭到了专家质疑,一般仍认为是电路引发火灾引发。甚至有理论认为,是隔壁的法国火炸药公司(SNPE)生产的火箭原料偏二甲肼泄露,顺风飘到AZF厂区,与空气混合形成爆燃所致。 由于911事件和其后的阿富汗行动占领了几乎世界上所有媒体的焦点,这个爆炸事件并没有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什么关注。 事发前贝鲁特海港码头的危化品仓库特写,边上的面粉类(也可能是粮食、水泥,但以当地饮食习惯最有可能的是面粉)仓库在这次大爆炸中主体尚完好。 在此之后,较近且较知名的爆炸案例发生在2004年4月22日的朝鲜,当地时间下午1点左右,一列运载硝酸铵化肥的货运火车在龙川郡火车站发生爆炸,官方统计至少161人死亡,1300多人受伤。 朝中社披露的官方调查认为,爆炸发生时,载有硝酸铵化肥的车厢在调车时,触碰到了电气化铁路的高压接触网而引发爆炸。爆炸产生的威力相当于100余吨炸药爆炸的威力,地面被炸出大坑,爆炸冲击波半径达4公里。 龙川火车站被完全摧毁,附近500米范围内的公共建筑、30多幢产业和商业设施以及8100多户居民的住房遭到了破坏,其中约1850户建筑倒塌,6350户建筑受损。事发后朝鲜方面罕见地向联合国提出国际援助的申请。 由于时任朝鲜领导人金正日正好在爆炸发生当天结束对华出访,乘专列回国时,恰好在数小时前经过该站。有人因此将其看做对金正日的暗杀,但韩国情报部门认为只是一次意外。 而中国也曾发生过,包括1993年的深圳清水河事故,再就是2015年震动全国的天津港大爆炸。 调查显示,事发当日,在瑞海公司的危险品仓库里面一共储存了7大类,111种,11300多吨危险货物,其中包括290吨硝化棉、800吨硝酸铵。 由于湿润剂散失,硝化棉积热自燃,引起相邻的危化品长时间大面积燃烧,火焰烘烤和高温热辐射导致硝酸铵等危化品达到爆炸温度。 当晚23点34分06秒,发生了第一次大爆炸,31秒后,发生了第二次大爆炸。经过测算,这次事故总的爆炸能量相当于450吨的TNT当量。 事故造成173人遇难(其中消防员104人、警察11人,事故企业、周边企业员工和居民58人),798人受伤。 再过一周,就是天津港大爆炸5周年的日子了。这里再次向牺牲烈士、不幸遇难的居民致哀! 不管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工业事故意外都是难以彻底杜绝的。在硝酸铵威力恐怖的大爆炸名单上,美、英、德、法等西方发达国家,以及全球几大化学巨头孟山都、巴斯夫、道达尔无一幸免。 独家解读:黎巴嫩首都大爆炸威力真的堪比核弹吗? 2020年08月05日 来源:凤凰网军事 贝鲁特港发生的严重爆炸目前已致78人死亡,4000多人受伤 当地时间4日晚上,黎巴嫩首都贝鲁特港发生严重爆炸,截至5日,已造成78人死亡,4000多人受伤。面对如此惨烈的伤亡,上月底刚与黎巴嫩真主党交火的以色列第一时间表示,爆炸与自己无关。随后黎巴嫩总理表示,这次大爆炸的元凶是黎巴嫩港内2700吨的硝酸铵。 长期以来,以色列长期空袭邻国叙利亚与黎巴嫩,打击两国境内的亲伊朗恐怖分子,尤其是黎巴嫩境内的真主党武装。但大爆炸发生后,以色列不仅第一时间站出来否认,表示愿意派出救援队,并且表态称是时候缓和黎以关系了。 此次爆炸是在黎巴嫩遭受近期历史上最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之际发生的。爆炸使这个濒临崩溃的中东国家雪上加霜。黎巴嫩安全部队在爆炸发生后封锁了通往该港口的所有道路,并阻止了记者进入。仅允许救护车和民防人员通过。 根黎巴嫩官方初步调查显示,本次爆炸发生在贝鲁特港12号仓库,该仓库中存放着罚没的各种违禁品,其中就包括2700吨硝酸铵。当时港口工作人员发现仓库有盗孔,于是进行焊接填补,仓库内的硝酸铵很可能被焊接产生的电火花引爆。爆炸当时的强度相当于4.5级地震,冲天的蘑菇云在83千米外大马士革都能看到。难怪贝鲁特省省长表示,本次爆炸的强度堪比1945年的日本广岛、长崎原子弹爆炸。 1985年6月27日,美国在白沙靶场引爆了4800吨(ANFO)炸药,它的主要成分就是硝酸铵。 我们都知道,硝酸铵是一种容易爆炸的危险化学品。如果将一公斤硝酸铵放入压力容器内制成炸药,就足以摧毁一座60平米的房屋。1985年6月27日,美国国防核安全局在新墨西哥白沙导弹靶场进行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有计划非核爆测试,进引爆了4800吨(ANFO)炸药,它的主要成分就是硝酸铵。这次爆炸产生的威力达到了4千吨的TNT当量,几乎相当于等重量的TNT炸药了。 当然,这次贝鲁特港的爆炸威力是达不到等量TNT这么高的。首先,这么多的硝酸铵应该不会全部堆在一起存放的。按国内的标准,一个250平米的防火仓库里最多只能存放600吨的硝酸铵。即使是这2700吨的硝铵被放在一起,在只有一个引爆点的时候也会因为剧烈的局部爆炸反应,将其余的硝铵原料在来不及发生爆炸反应的时候就炸散了。 其次,硝酸铵不等于硝酸铵炸药。硝酸铵只是硝酸铵炸药的原料,需要加入可燃剂或再加敏化剂,再通过多个爆点同时引爆,才能达到完美的爆炸效果。而硝酸铵爆炸反应所产生的能量,理论上只有同质量TNT炸药的60%。但以本次贝鲁特爆炸中硝酸铵2700吨的重量来看,其最大威力虽然相比1.5万吨的广岛原子弹尚有差距,或许与2000吨级当量的苏制152毫米3BV2核炮弹相当,威力类比战术核武器是毫无问题的。 虽然硝酸铵如此危险,但它实际上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硝酸铵早在1659年就被人工合成获得,19世纪末开始工业生产。除了作为氮肥的主要原料,硝酸铵也被用作炸药。其实在炸药领域,硝酸铵的“脾气”很好,在常温环境下对打击、碰撞、摩擦都很不敏感,受到50公斤撞击并从50厘米高度掉落,爆炸概率是0。相比之下,著名的硝化甘油炸药只需200克的撞击并从20厘米高度掉落,即可实现100%的爆炸概率。但硝酸铵在高温、高压或存在电火花的环境中会发生爆炸,这也与黎巴嫩官方调查结果中,硝酸铵由焊接引爆的描述相符。 事实上这已不是硝酸铵第一次发生爆炸事故了。1947年4月16日,一艘停泊于美国得克萨斯城的“兰德坎普”号货轮起火,引爆了船上的2300吨硝酸铵。“兰德坎普”号附近的船员、消防队员连带上百围观群众被炸得粉碎,声波传到240公里以外;60公里外的休斯敦玻璃被震碎;蘑菇云高达600米,两架倒霉的观光飞机被冲击波“吹”掉机翼后坠毁。爆炸还产生了连锁反应,导致附近的化工厂爆炸。冲天的大火直插云霄,全城都能看见港口上升起的橙色浓烟。这次爆炸令大约600人丧生,3500多人受伤,被认为是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工业爆炸事故。 虽然目前尚无官方报告定性本次贝鲁特大爆炸,但从现有信息来看,应该与恐怖主义与军事打击无关,港口维护与危险品存放措施不当,很可能是导致此次灾难的真正原因。在局势持续动荡的中东,希望人们能在灾难降临之际能够放下分歧,互相帮助,共渡难关。 黎巴嫩首都大爆炸源于硝酸铵?美前CIA特工:可能是军用炸药 2020年08月05日来源:环球网 【环球网快讯】当地时间4日傍晚,黎巴嫩首都贝鲁特港口区发生剧烈爆炸。关于这起爆炸事故的原因,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援引在中东有着丰富经验的美国前中情局(CIA)特工罗伯特·贝尔(Robert Baer)的话说,虽然周二爆炸的视频显示仓库中可能存有硝酸铵,但他不认为这是随后发生的大规模爆炸的原因。 CNN:前中情局特工在谈到爆炸时说,“这不仅仅是硝酸铵” 据黎巴嫩国家通讯社(NNA)此前报道,初步报告将贝鲁特港口附近的仓库大爆炸归咎于易燃易爆品引发的严重火灾。根据黎巴嫩总理哈桑·迪亚卜的一份声明,引发事故的是储放在港口仓库长达6年的2750吨硝酸铵。 不过,CNN援引的美国前中情局特工贝尔却对这种说法并不认同。他认为那里存有军火和推进剂。“这显然是一枚军用炸药,”他说,“不像是硝酸铵。我对此很确定。” “你看那个橙色的火球,很明显,就像我说的,是一个军用炸药。”贝尔同时表示,虽然他认为这起爆炸看起来不像是硝酸铵,但仍然没有证据表明这是一起袭击事件。 8月4日,黎巴嫩贝鲁特港口区,浓烟从爆炸现场升起。 黎巴嫩首都贝鲁特港口区4日傍晚发生剧烈爆炸,多处建筑损毁,现场升腾巨大的蘑菇云,造成超过4000人死伤。黎总理迪亚卜当天发表电视讲话,誓言让“灾难的肇事者付出代价”。“今天发生的事不会不追责就过去。”他说,政府很快将对“这座存在6年的危险仓库”宣布相关处罚措施,并呼吁全国民众5日致哀。 以色列否认对黎巴嫩爆炸负责:我们与此事无关 2020年08月05日来源:海外网 海外网8月5日电 黎巴嫩首都贝鲁特港口区4日晚发生剧烈爆炸后,以色列表示与此次爆炸事件无关。 据俄罗斯卫星社报道,以色列议会电视台宣布,以色列与发生在贝鲁特的大规模爆炸事件无关。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以色列官员,在接受路透社采访时也发表了类似的观点,同时以色列外交部长加比·阿什肯纳齐称爆炸可能是由火灾引起的事故,以色列国防部官员拒绝就爆炸的原因,以及关于以色列可能是幕后黑手的指控发表评论。以色列国防军发言人表示:“我们对媒体报道不予评论。” 据黎巴嫩OTV电视台报道,黎巴嫩真主党也否认爆炸是由导弹袭击造成。近日,黎巴嫩真主党与以色列军方之间的紧张关系正在加剧,以色列军方最近在叙利亚的导弹袭击中导致一名真主党成员死亡。黎巴嫩真主党此前曾被控在黎巴嫩制造爆炸事件,其中4名被控成员目前正在缺席审判2005年造成黎巴嫩前总理拉菲克·哈里里和其他21人死亡的爆炸事件。 当地时间4日傍晚,黎巴嫩首都贝鲁特港口区发生剧烈爆炸,造成至少78人死亡、4000多人受伤。黎巴嫩总理哈桑·迪亚卜已宣布5日为国家哀悼日,政府将拨付1000亿里拉的紧急救援资金。哈桑·迪亚卜的妻子和女儿在爆炸中受伤。爆炸事故导致许多建筑物被毁坏,当地医院据称已人满为患。另据法新社报道,黎巴嫩总理证实,2700多吨硝酸铵发生了爆炸。(海外网 李芳) 复杂的历史和现实:“中东巴黎”贝鲁特为何频发爆炸案 ·作者:晓钱2012年10月24日 来源:羊城晚报 原标题:贝鲁特爆炸与危机外溢 2012年10月19日黎巴嫩安全部队情报局长被炸死,引发人们对叙利亚危机外溢的担忧 人们一直担心旷日持久的叙利亚危机,会造成周边地区动荡,也就是危机外溢。在叙利亚周边地区,最容易遭到这种外溢危机冲击的,则是黎巴嫩。10月19日,黎巴嫩首都贝鲁特发生巨大汽车炸弹袭击,黎巴嫩安全部队的情报局长被炸死,从而造成的冲击,正说明了这一点。 黎巴嫩最可能成为叙利亚危机外溢受害者,不仅因为两国地理位置接近,更因为历史上两国的恩怨和现实之中两国政治与宗教派别错综复杂相互影响。 情报局长之死 “我不能将昨天发生的这一罪行与8月份揭露的阴谋分开。” 2012年10月19日下午三点钟左右,被誉为“中东巴黎”的中东城市贝鲁特正处于交通高峰,许多家长正准备接孩子放学。这时,城东的萨辛广场附近一条街道上,在距离基督教长枪党总部200米处发生了一次威力巨大的汽车炸弹袭击。 “我们听到一声巨大爆炸,”19岁青年罗兰对赶到那里的法新社记者说,“脚下地面在晃动。”而后来调查人员认为,这次爆炸用的炸药有30公斤,运送炸药的汽车被炸成两半。此外还有多辆汽车损毁、数栋建筑受损。现场黑烟腾腾,一栋起火燃烧,电线和金属栏杆散落一地。 一些当地居民奔赴现场寻找亲属,其他人协助医务人员把伤员抬上救护车,送往医院救治。爆炸发生后,从各个部门传来的伤亡消息并不一致,20日黎巴嫩官方国家通讯社才确定,死亡3人,100多人受伤。但另有消息说死亡8人。 不过,这次爆炸的目标很明确,那就是黎巴嫩安全部队情报局长维萨姆·哈桑。哈桑也的确在爆炸中身亡。 这是自2008年1月以来,贝鲁特街头首次出现汽车炸弹爆炸。暂时还没有任何组织或个人认领这次爆炸。这也让爆炸显得有些神秘,背后猜测不断。 外界首先怀疑叙利亚卷入其中。在爆炸发生的第二天,黎巴嫩总理米卡提召开紧急会议,商讨哈桑遇刺事件。他在会后暗示,哈桑遇袭可能与其8月份协助挫败未遂爆炸图谋有关。他说:“我不愿预测这次暗杀事件的调查结果。但坦率地说,我不能将昨天发生的这一罪行与8月份揭露的阴谋分开。” 所谓“8月份的事件”,是指今年8月,哈桑协助挫败一起未遂爆炸阴谋。黎巴嫩媒体报道,据黎巴嫩媒体报道黎巴嫩的前新闻部长、前议员米歇尔·萨马哈,涉嫌参与从叙利亚向黎巴嫩运送炸药、招募黎巴嫩人,在黎北部进行针对叙利亚反对派人士的活动,并企图挑起穆斯林逊尼派同阿拉维派的冲突。 这些阴谋被挫败后,萨马哈因此遭逮捕,黎军事法庭以策划恐怖活动罪对他和两名叙利亚官员提出起诉。 人们判断是叙利亚政府指使刺杀哈桑的另一个理由是,哈桑生前曾主持前总理拉菲克·哈里里遇刺案调查。调查的结果暗示叙利亚政府和黎巴嫩真主党涉及暗杀,并协助挫败多起针对黎巴嫩政客的暗杀阴谋。 不过,叙利亚政府和黎巴嫩真主党在哈桑遇刺后,立即对这一事件进行了谴责。叙利亚新闻部长奥姆兰·祖阿比称这是“一起可耻的恐怖袭击”,“没有什么理由能为这样的事情辩护”。很明显是在撇清自己与这起恐怖事件有关。 有分析人士认为,以色列方面也有嫌疑谋害哈桑。因为哈桑生前曾捣毁以色列多个间谍团体,并把以色列特工送进监狱。伊朗外交部发言人迈赫曼帕拉斯特说,制造这起袭击的凶手意在“离间”黎巴嫩人,“黎巴嫩安全受损只符合犹太复国主义政权(以色列)的利益”。当天早些时候。以色列自然也不认账。以外交部发言人伊加尔·帕勒莫尔说,伊朗方面“想当然”指责以色列的做法是一种“病态”。 不管凶手是谁,他们显然消息灵通,而且对哈桑的行踪非常了解。因为黎巴嫩媒体说,哈桑遇袭前刚从欧洲回国,很少人知道他的确切行程。 复杂的历史和现实 只要叙利亚有什么风吹草动,黎巴嫩立即会受到影响。 在凶手未明之前,外界怀疑叙利亚政府是幕后指使,不仅因为叙利亚目前的战火已经让动荡蔓延到邻国如土耳其、约旦和黎巴嫩,而且因为黎巴嫩和叙利亚有特别的历史恩怨和现实中错综复杂的关系。 在古代时期,由于罗马帝国和拜占庭帝国曾经都将黎巴嫩划为自己领土,而且由于黎巴嫩山地的相对独立,使得黎巴嫩在穆斯林人口占绝对优势的地区,具有一定的宽容性,既有被基督教主流视为极端的基督教马龙派聚居地,也有不容于穆斯林主流的德鲁兹派穆斯林。相对来说,黎巴嫩有更多文化融合、更多宽容,也比较“亲西方”。 不过在近代史的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黎巴嫩和叙利亚同属于奥斯曼帝国版图内的“大叙利亚区”,同属这个区的还有今天的约旦和以色列等地。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奥斯曼帝国瓦解,黎巴嫩和叙利亚同时归法国统治。在法国统治期间,叙利亚和黎巴嫩逐渐形成两个民族国家,并在20世纪40年代先后取得独立。 几乎从两国独立一开始,叙利亚的民族主义者就认为,黎巴嫩应该是叙利亚属地,不承认黎巴嫩的独立地位。而黎巴嫩的民主主义者一直强调,黎巴嫩不仅从法国统治下独立,更要从叙利亚的影响下独立。 战后初期叙利亚的政局起起伏伏,国内政变不断,国际上和其他阿拉伯国家分分合合,直到七十年代由老阿萨德建立统治,稳定下来。而黎巴嫩在刚独立的十几年里,政府分别有马龙派基督徒、逊尼派穆斯林和什叶派穆斯林轮流执政,发展很顺畅,但从1958年开始,受到阿拉伯世界民族主义兴起、巴勒斯坦难民涌入等冲击,国内局势变得复杂起来。最后到1975年演变成内战,巴勒斯坦游击队和国内穆斯林一派,基督教的长枪党民兵为一派,激战贝鲁特。“中东巴黎”变成火海。 内战也让叙利亚对黎巴嫩施加更大影响。1976年,叙利亚得到阿盟授权,派遣约3.5万名军人,以“阿拉伯威慑部队”名义进驻黎巴嫩1989年10月,黎巴嫩各派达成和解协议,规定叙军队应逐步撤出黎巴嫩,但没有明确撤军时间表。此后,应黎巴嫩政府要求,这支军队一直留在黎巴嫩。黎国内基督教派则强烈反对“占领军”的存在。 1991年,两国签署《叙黎合作协调兄弟关系条约》,规定两国将保持特殊的兄弟般的国家关系,并在政治、军事、经济等领域进行全面的合作与协调。这一年,黎巴嫩内战也终于结束。 2000年7月,叙利亚总统巴沙尔执政后,黎巴嫩国内要求叙利亚军撤离和修正黎叙关系的呼声渐高。2005年2月黎前总理拉菲克·哈里里在贝鲁特遭遇汽车炸弹袭击遇害后,美国等西方国家和黎国内反对派指责叙利亚应对事件负责。同年4月,叙利亚迫于国际压力宣布从黎全部撤军,结束了在黎长达29年的军事存在。此后,叙黎关系一直紧张。 后来两国关系逐渐缓和,并于2008年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不过,叙利亚政府仍然通过与黎巴嫩真主党的盟友关系,对黎巴嫩局势施加很大影响。 所以,只要叙利亚有什么风吹草动,黎巴嫩立即会受到影响。2011年3月叙利亚政局动荡后,虽然黎巴嫩政府在这一问题上采取谨慎立场,但国内各派已经不可避免受到影响: 真主党属什叶派,支持同属什叶派分支的阿拉维派主导的阿萨德政权;黎巴嫩逊尼派有不少人支持叙利亚的反对派,后者多数人也属于逊尼派;此外黎巴嫩的基督教徒,对叙利亚的戒心从不放松。正是这一原因导致近几个月来在黎内部,巴沙尔的支持和反对者频繁发生武装冲突。 局长的生平 哈桑他的情报局的成员,常常成为暗杀的目标。 黎巴嫩和叙利亚的关系非常复杂,而这次遇袭身亡的维萨姆·哈桑也不简单。实际上,围绕着他个人的一些重要活动,至今也是迷雾重重。 哈桑出生在黎巴嫩北部一个逊尼派穆斯林家庭。在他职业生涯的早期,主要就是负责逊尼派领导人的安全,其中包括前总理拉菲克·哈里里。他在2001年成为负责哈里里卫队的首领。 2005年2月14日,哈里里车队遭遇汽车炸弹袭击时,作为负责他安全官员的哈桑本应该也在车队之中,但那几天他正好请假参加一个大学的考试。2010年,联合国调查哈里里遇刺案的调查人员,认为哈桑“不在现场”显得有些不太正常,甚至怀疑哈桑实际上卷入哈里里遇刺案。不过,哈里里的儿子、后来也担任过黎巴嫩总理的萨阿德·哈里里说,他完全信任哈桑。实际上,哈桑本人在国内还主持了该案的调查。 哈桑在2006年担任黎巴嫩国内安全部情报局局长。这个情报局实际上是由国内安全部、警察部门和黎巴嫩安全部队合作成立。哈桑也就是在这个位置上,主持调查哈里里遇刺案的。而之所以要成立这个情报局,是因为要抵消黎巴嫩军队情报部门的影响,因为后者据说和叙利亚的关系很紧密。据黎巴嫩媒体报道,哈桑这个情报局的成员,常常成为暗杀的目标。 哈桑主持的情报局的另一个任务,是要破坏以色列在黎巴嫩国内建立起来的间谍网。黎巴嫩媒体报道称,自哈桑上任后,已经逮捕了100多名怀疑与以色列合作的黎巴嫩人。还有传闻说,哈桑和叙利亚反政府武装“叙利亚自由军”关系不错。 或许正是因为哈桑和他的机构有这样的背景,所以在他遇刺后,舆论既怀疑是叙利亚干的,也怀疑是以色列在幕后指使。 危机外溢 现在人们最担心的,就是哈桑遇刺,会加剧叙利亚国内危机外溢。这种担心从哈桑的葬礼上可以得到一些印证。 哈桑的葬礼21日在首都贝鲁特举行。当天下午两点,6名军人肩扛覆盖国旗的哈桑灵柩,出现在国内安全部队总部广场。总统米歇尔·苏莱曼发表讲话,呼吁政府和民众“肩并肩”,应对爆炸袭击带给黎巴嫩的挑战。 “我告诉司法部门不要犹豫,告诉安全部门要坚定,民众和你们在一起,”苏莱曼说,“我还告诉政界人士和政府官员,不要庇护凶手。”随后,哈桑灵柩由警车从安全部队广场运送至烈士广场清真寺,军乐队奏乐,向哈桑致敬。宗教仪式结束后,哈桑在烈士广场墓地落葬。 一些参加葬礼的民众指责叙利亚的阿萨德政府是袭击幕后主使,同时要求总理米卡提辞职。葬礼结束后,数以百计示威者挥舞反对派和宗教旗帜,聚集在米卡提办公总部外,呼喊口号,要求他走人。示威者一度冲破外围警戒线,军警随后鸣枪示警并动用催泪瓦斯驱散人群。至少两名示威者因吸入催泪瓦斯而昏厥。 面对混乱局面,哈里里之子萨阿德·哈里里呼吁示威者保持克制。“我们需要和平,(米卡提)政府应当辞职,但这需要我们以和平方式达成,”萨阿德在电视上发表讲话说,“我敦促所有那些身处街头的人离开。” 除首都外,黎巴嫩北部城市的黎波里示威者封锁了部分道路,其他一些逊尼派聚居的城市也出现上规模的示威游行;一些武装分子用火箭弹袭击了与什叶派真主党关系较近的逊尼派“团结运动”总部,并造成人员伤亡。 国际观察人士认为,哈桑遇刺,已经强烈冲击了黎巴嫩政坛,进一步加剧了这个国家本已十分复杂的教派矛盾。 埃及中东问题专家拉马丹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认为,黎教派利益本就错综复杂,拥有强大军事力量的什叶派真主党在政府内的力量日趋强大,逊尼派对此早有不满;长达20个月的叙利亚危机更触发了黎巴嫩境内立场不同的教派矛盾。 但是,黎巴嫩大学政治学学者阿奇认为,目前黎巴嫩仍处在叙危机的压力之下,无论是势头日盛的真主党,还是身陷困境的叙当局,都不愿应对黎内战的危险局面。毕竟上次那场持续十五年的内战,让黎巴嫩付出14万人的生命和100多亿美元经济损失的代价,它带来的不稳定更是至今困扰着这个中东小国。 但是,目前仍不断有武装分子从黎巴嫩境内潜入叙利亚同叙政府军交战,同时,大量叙武装分子、伤员等通过非法通道逃往黎巴嫩。叙反对派武装还通过这些通道获得很多武器。黎巴嫩境内的多起教派冲突事件也与叙利亚局势有关。哈桑遇刺及其引发的一系列行动,无疑在告诉人们:叙利亚危机外溢的确令人担忧。` 前中东特使: 警惕美国捏造贝鲁特爆炸“袭击阴谋论”, 再次搅浑中东局势 来源:人大重阳 编者按:当地时间8月4日下午6点左右,黎巴嫩首都贝鲁特港口发生强烈爆炸。爆炸已造成百余人死亡,30万人流离失所,经济损失可能高达100亿至150亿美元。为此,人大重阳君采访前中东特使、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吴思科,揭露贝鲁特爆炸背后的复杂逻辑,并对这一事件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本文刊于8月6日中国网。以下为采访实录: 吴思科:看到相关消息后,我感到非常震惊,也很痛心。作为前中东特使,我曾多次前往贝鲁特,对于爆炸发生处的港口区域也有很好的印象。这一区域是贝鲁特东地中海最重要的港口区,不管对于黎巴嫩还是西亚地区都很重要。 黎巴嫩长期处于中东动荡地区,多年来经受战乱,前几年的局势稍微稳定,但在经济不景气、疫情蔓延影响之下,黎巴嫩一直处于困难的状况。有人甚至形容其面临“三座大山”——政治的不稳定、经济的不景气、新冠疫情的蔓延。 贝鲁特港是黎巴嫩货物进出口及转运的最主要港口,承担了本国货物进出口总量的八成以上,是黎巴嫩对外贸易的重要窗口。 爆炸事件带来的经济损失可能高达100亿至150亿美元,这将给已面临多重危机的黎巴嫩造成更大的创伤。对黎巴嫩的经济而言,这场爆炸产生的打击是让人感觉到不堪重负的,对整个中东地区的经济也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目前爆炸初步了解是因为港口仓库在进行焊接作业时不慎点燃烟花仓库,引起的大火蔓延到附近存放了2750吨硝酸铵的仓库,随之引起爆炸。 爆炸发生在黎巴嫩,所以一开始大家都纷纷推测,这场爆炸是怎么发生的,是否牵扯到外来袭击或者恐怖事件。现场拍摄的视频中也能看出爆炸后产生了巨大的蘑菇云,现场浓烟滚滚,受损程度十分严重。贝鲁特省长马尔旺·阿布德在讲话时也把这次事故比作“广岛长崎式国家灾难”。 我作为对那个地方十分熟悉的人,感到震惊和痛心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新的思考。 爆炸发生后,各大国立即借此展开了博弈和较量。这次事件后,除最快做出反应的以色列和伊朗等中东国家外,还有英、法、德等欧洲国家,表示声援黎巴嫩,并对黎巴嫩进行人道主义援助。欧洲大国纷纷在中东刷存在感,美国则欲图捏造“阴谋论”。 特朗普公开表示,自己和美国优秀的将军一致认为黎巴嫩的爆炸并不是偶然,而是一次有计划的“袭击”,并且导致爆炸发生的并不是某种化学物品而是某种威力巨大的炸弹。但越来越清晰的是,爆炸的原因大概率是因为管理不善和作业失误造成的。美国第一时间抛出“袭击论”,实际上是罔顾黎巴嫩遭受爆炸之痛的事实,要把黎巴嫩乃至中东地区推向新的政治“火药桶”,借机操纵中东格局转向及政治生态的演变。 爆炸事件对于中国与黎巴嫩之间“一带一路”的建设也将产生消极影响。 我前些年担任中东特使的时候,去黎巴嫩访问,见到了当时黎巴嫩的外交部长,他特别强调贝鲁特港口的重要性,认为它可以作为“一带一路”上的重要节点,作为面向地中海,通向欧洲的重要驿站。现在发生了如此严重的事故,对“一带一路”建设也会产生消极的影响。 事情发生以后确实有各种相关的猜测。黎巴嫩和以色列作为邻居,其南部地区和以色列之间长时间处于紧张对峙的状况,特别是黎巴嫩的真主党和以色列长期处于对立关系,所以当发生这样的事情后,人们往往容易联想。但是这次事情发生以后,以色列迅速做出反应,在第一时间作出否定,也表示出愿意援助的态度,真主党那边传来的消息称,没有检测到与导弹袭击等相关的状况。 在遇到如此大损失的情况下,双方都显示出了十分务实与现实的态度,这对于双边关系的缓和是一个好的兆头。 中东的动乱够多了,损失也够大了,如今真的应该好好思考,如何采取措施,缓解中东地区的紧张局势。可以说,这次爆炸案也为中东地区提供了思考这一问题的机遇。 我注意到国内的网友对这次的爆炸案都显示出了极高的关注,也都对造成的巨大的损失表示同情。2750吨的化学物质在没有任何防护的情况下在港口存放了六年的时间,这样的事情值得引起人们反思。 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发展,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方面的危机都依然存在,甚至在不断加剧。科技发展起来,走在前面了,但是如果人们的思想与认识,政府管理的水平和治理能力还没有跟上的话,一旦发生灾难,其结果会比过去惨痛得多。不仅仅化学物质的存放,现代社会更需要注意的,对于核武器的管理、对恐怖主义、极端主义的防范,在哪一个环节上出问题都是不能想象的。 与此同时,这次的灾难不仅给人类敲响警钟,更是督促人类切切实实落实安全措施,审查重大安全问题的每一个细节。事件的发生给全世界在管理方面上了一次非常重要的课。人在生存、发展的过程中,一定不能忘记安全问题。任何一个很小细节,都会带来一个难以想象的后果,而管理方面任何的疏忽都是不可饶恕的。(采访整理:杨云涛、陆安童) |
|||
2020-8-7 9680 | |||
|
咨询电话 13910949198 (李桂松) |
北京市平谷区中关村科技园区平谷园1区-21594(集群注册) |
京ICP备16017448号 |
技术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