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产业观察 |
小麦收购同比减少近千万吨,高层聚焦粮食安全有何深意? |
2020年08月13日来源:财经杂志 6月中旬以来,江淮地区降雨较多,对新粮购销造成一定影响;与此同时,疫情使得农户储粮意愿增强,河北、山东部分地区农户看涨后市,一半新粮仍存放家中 文|《财经》记者 焦建 8月12日,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下简称“国家粮储局”)发布主产区夏粮收购进度数据显示:截至8月5日,主产区小麦累计收购4285.7万吨,同比减少938.3万吨。主产区油菜籽累计收购70.6万吨,同比减少5.1万吨。主产区早籼稻累计收购264.1万吨,同比增加12.6万吨。 与之形成对比的,则是国家统计局的相关数据:夏粮总产量14281万吨,同比增长0.9%。其中小麦产量13168万吨,同比增长0.6%。 按照中国的粮食品种产需结构分析:小麦是产需平衡有余,稻谷是产大于需,玉米经过连续几年调整,产需处于紧平衡状态。大豆产需缺口较大,虽近几年种植面积持续增加,但仍需进口弥补缺口。 如此条件下,为何会出现小麦收购同比减少近千万吨的现象?而近期高层多次对粮食安全做出指示、强调制止餐饮浪费背后,又有哪些现实背景? 粮食增产,为何收购缓慢? 按照国家统计局7月15日公布的全国夏粮生产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夏粮总产量14281万吨(2856亿斤),比2019年增加120.8万吨(24.2亿斤),增长0.9%。其中小麦产量13168万吨(2634亿斤),比2019年增加75.6万吨(15.1亿斤),增长0.6%。 国家统计局农村司司长李 锁强在分析数据时指出:2020年夏粮播种面积略减,但单产有所提高,全国夏粮生产再获丰收,产量创历史新高。 分省来看,据国家统计局公告:山东今年夏粮总产量513.84亿斤,增长0.6%。其中小麦总产量513.77亿斤,增长0.6%,占全国总产量的19.5%;小麦单产435.28公斤/亩,增长2.3%。小麦总产、单产双创历史新高。 夏粮增产背后,亦须指出:夏粮(在粮食总产量中)的比重并不大,主要靠的还是秋粮。2019年时,中国粮食总产量中,夏粮产量占21%,秋粮产量占75%,早稻占比为4%。 今年夏粮收购开始之后,这已不是国家粮储局第一次公布收购量同比减少的数据。截至7月10日时,该局亦曾发布消息称:主产区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小麦3207.3万吨,同比减少216.6万吨。 6月下旬时,国家粮储局向外公布的消息仍显示:小麦收获接近尾声。今年收购特点为:一、主产区收获的小麦一、二等明显增多,强筋弱筋等专用麦比例较上年提高了2.8个百分点;收购入库的最低收购价小麦基本为一、二等粮;二、收购进度正常。今年小麦收获期有所提前,开秤初期进度快于上年;三、市场购销活跃。各级储备粮轮换收购积极,部分库点收购价高于最低收购价。多元市场主体入市积极,市场化收购超过总收购量的95%。 近日国家粮储局公布的数据,则涵盖了部分中国粮食主产区的收购情况:其中河北收购355.9万吨,同比减少93.5万吨;江苏收购1083.5万吨,同比减少10.8万吨;安徽收购592.9万吨,同比减少222.4万吨;山东收购661.4万吨,同比减少54.4万吨;河南收购912.4万吨,同比减少538.8万吨;湖北收购139.0万吨,同比增加6.8万吨。 按照国家粮油信息中心的预计:今年全国小麦产量为1.34亿吨,按常年商品率70%左右推算,今年小麦商品量约在9380万吨。截至6月末,主产区小麦收购量仅占当年预计产量的17.83%,占当年预计商品量的25.46%。 以此进行推算,到8月上旬时,累计收购的小麦数量尚未达到商品量的一半。 对于进度“偏慢”、入库“偏少”的原因,相关部门尚未给出整体性结论。但7月时,新华社曾在一篇相关报道中指出:6月中旬以来,江淮地区降雨较多,对新粮购销造成一定影响;与此同时,疫情使得农户储粮意愿增强,市场收购量回落。这意味着,市场主体都想把粮食留在“手里”。据市场反映,目前河北、山东部分地区,农户由于看涨后市,一半新粮仍存放家中。 近年来,通过落实责任,建立科学的小麦收购点、保障收购资金、腾出库容等手段,农民出售粮食的外部软硬件并不存在太多短板。此外,中国也在不断改革储备粮制度,发挥“丰则贵籴,歉则贱粜”的宏观调控职能:一方面,启动小麦、早籼稻最低收购价收购,防止“谷贱伤农”;另一方面,则通过拍卖政策性粮食和投放储备轮换粮向市场投放粮食,防止“米贵伤民”。 按照中国夏粮收储惯例,为保护种粮农民利益,国家发改委等6部门会印发《小麦和稻谷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而执行政策的各省则制定相关工作方案,对上述预案进行细化。 2020年,中国继续实施小麦托市收购政策,以今年生产的国标三等小麦(按照容重,一升小麦重790克以上的,是国家一级标准;770克以上的是二级;750克的是三级;730克的是四级;710克的是五级)为标准品,最低收购价格为每斤1.12元,相邻等级之间差价按每斤0.02元掌握。 最低收购价格指的是标准品粮食的到库价。随着中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发展,农民粮食经纪人在各地普遍出现,他们会在与农民的协商过程中形成自己的粮食收购价格,与最低收购价概念不同。 今年夏粮收购期间,湖北、安徽、江苏和河南等小麦主产区相继启动小麦最低收购价收购,江西也已启动早籼稻最低收购价收购。值得提出的是:这些省份会启动小麦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是因出现了小麦市场价低于最低收购价的现象。 以中国的小麦生产和调出大省河南为例,则因价格持续上涨,当地小麦市场价格已经高于国家托市价格,8月6日,河南暂停新乡市、漯河市托市收购。 据《财经》记者了解:今年小麦上市日期提前,小麦多元市场主体积极入市收购,市场化收购进度高于托市收购。河南省粮储局统计数据则显示:截至7月31日,全省累计收购小麦72.81亿公斤,其中,最低收购价收购0.73亿公斤,按市场价收购72.08亿公斤。 据该省一位粮食经销人士对《财经》记者透露:目前来看,河南相邻的安徽、山东等省目前的情况类似,农民不太愿意卖小麦,是因为玉米、面粉企业提价等原因。种粮农民的情况也各不相同,对于种植大户来说,如果通过土地流转实现百亩甚至更大的面积,则亩产以1300斤计算,一斤麦子收购价1.15元,“能多卖一点是一点”。 “存粮要保质,攀高有风险”前述新华社报道则建议称,“对千千万万的农户来说,潮湿天气使得小麦保管难度增大,部分小麦面临变质生虫难题。加上暑期天气炎热,学校全面放假,下游需求疲软,面粉厂降低开机率,减少库存甚至停机,收购积极性下降。由于粮食连年丰收,库存高企,供应充足,后市压力不可忽视,有关部门在尽量帮助农户科学储粮同时,要释放有效信息,防止夏粮收购大起大落,维护粮农利益。” 粮食安全,不应只看生产端 目前南方地区的洪涝灾害,会为夏粮收储增加一定的困难。为此,7月13日,中储粮集团召开重点地区第三次防汛调度会,调度南京、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和成都7家分公司防汛工作,要求有针对性地制定防汛处置方案,开展防汛应急演练;所有库点提前设置防水墙、封堵通风口和仓门;湖北、湖南、江西分公司辖区直属库仓门可搭建实体防水墙进行封闭,必要时提前转运粮食。 值得提及的是:收储速度较慢,这在近年来的夏收进程中并不是第一次出现。2018年、2019年时均曾在不同地区出现类似现象,而原因则多种多样。比如2018年时,大量质量偏差的小麦就因达不到最低收购价收购标准,导致销售价格偏低,购销进度偏慢。 此外,因国内外粮食价差及需求、政策及市场预期影响,小麦收储分化出现加速,优质小麦价高难求,质差低质小麦则乏人问津,近两年小麦托市收购量已在逐渐减少,市场化收购量则加大。 为保障市场化收购,中国的各粮食主产区采取了各种措施。以安徽为例:通过小麦生产并形成规划,加工企业可以根据需求直接去进行收购。专用小麦则几乎全部实现了订单收购,价格也出现了上涨。 在此之前,有观点认为,应改革目前的托市政策,让粮食价格由市场自发形成。与之相反的观点则是:在粮食市场发育不全的情况下,为确保生产流通,小麦、稻米托市收购就要继续。其初衷是保护农民利益,解决粮食数量和价格失衡的问题。 为保障粮食数量,多年以来,中国采取了各种措施保证增产,近年来则开始通过对供给端的储备进行挖潜。据此前的一项相关估计:全国每年粮食产后损失和浪费的粮食约为800亿公斤,相当于中国粮食总产的15%,即2亿人消费的粮食数量。为实现中国粮食的自给,减少粮食产后损失和浪费,亦可构成“节流”。 就此方面,中国在数年前就在规划和实施的主要途径为:一、控制粮食作为投入品的消耗。首先是合理控制工业用粮,其次是大力发展节粮型养殖业,第三是节约用种;二、减少粮食储存和保管环节的损失。首先是减少农户储粮损失,其次是减少运输损失;三、减少浪费消费。 研究界亦普遍认同:中国应普及推广经济、适用、防虫、防霉储粮新装具、新技术,帮助农民减少产后损失。示范推广绿色、环保、智能粮食储藏设施设备,鼓励适度加工,提高物流效率,减少粮食流通环节的损失损耗。 中国的粮食库存主要分三大类:政府储备、政策性库存、企业商品库存。此外还有一部分农户存粮(通常不统计在库存范围内)。其中政策性库存,就是通过实行最低收购价、临时收储等政策形成的库存,这部分库存常年在市场公开拍卖;企业商品库存是指企业为了经营周转需要建立的自有库存。目前进入统计的企业有4万多家。 为尽量实现“颗粒归仓”,对于质量并不太好的粮食,中国通过建立各项体系,也搭建起了一张涵盖多重等级粮食的收购网络:收购入库的粮食为当年生产且符合三等及以上国家标准;四等及以下的粮食由地方政府组织引导实行市场化收购;因自然灾害或其他原因造成不符合质量标准或食品安全指标的小麦和稻谷,按照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和食品安全地方政府负责制要求,由市、县组织收购处置。 为提倡节约粮食,2019年10月时,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的发布《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指出:大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增强爱粮节粮意识,抑制不合理消费需求,减少“餐桌上的浪费”,形成科学消费、健康消费、文明消费的良好风尚。 对这一倡议能起到的作用可形成佐证的,则是世界自然基金会与中国科学院2018年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中国餐饮业食物浪费量为每人每餐93克,浪费率达11.7%。2015年仅餐饮业餐桌上的食物浪费就达1800万吨,相当于3000万至5000万人一年的口粮。 “中国粮食安全保障条件十分脆弱,稍有松懈即会引发全局性严重问题。如果耕地下降到18亿亩以下,加上单位产量的下降及干旱等因素,粮食总产很容易下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一位研究人士在几年前就曾对《财经》记者提醒称,“安全弦要绷紧,不能忽视。” |
|||
2020-8-14 3053 | |||
|
咨询电话 13910949198 (李桂松) |
北京市平谷区中关村科技园区平谷园1区-21594(集群注册) |
京ICP备16017448号 |
技术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