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生物战争     
失宠的华大基因

原创 华商韬略  华商韬略

净利暴涨7倍,为何难回巅峰?

作 者丨王 寒

7月13日晚,华大基因发布半年报显示,预计实现归母净利润15.3亿-16.3亿元,同比暴涨672.83%-723.35%。

利好放出第二天,华大基因应声跌停。

这天,正好是华大基因上市三周年。三年前,华大的开创者们带着光荣梦想,喊出万亿市值的豪言壮语,股票突破千亿大关;而经过砥砺奋进的三年,华大市值如今只剩600亿左右。

华大的梦想还在吗?

01.重回风口

时间回到8个月前。

2019年12月底,包括华大基因在内的多家基因测序公司,收到了来自武汉当地医院的多起未知病毒的基因测序委托,并很快检测出这是一种新型冠状病毒。

疫情刚露苗头,华大掌门人汪建就进入警备状态。

科学家出身的他深知,如果早期病毒传播未得到有效抑制,病例将会爆炸式增长,甚至形成不亚于1918年“西班牙流感”的大流行病。

华大当即成立应急指挥部,新冠病毒基因组序列公布三天后,就研发出试剂盒,一星期后被国家药监局紧急审批通过。

大年初二,65岁的汪建更做出惊人决定——赶往疫情最前线。

此时的武汉,街上空无一人。

据财新报道,当被问及为什么这时来武汉时,汪建半开玩笑地说:“我来就是旅旅游的!”

这很符合汪建“玩世不恭”的性格。

事实上,汪建的到来,对彼时的武汉犹如一场及时雨。

疫情迅速蔓延,病人急剧增加,但做不了核酸检测就无法确诊,交叉感染风险正大幅增加,感染人数呈几何倍数增长。但在武汉,最初只有湖北省疾控中心具有核酸检测资质,日检能力两三百人份。

很快,华大被指定为第三方检测机构,全力保障核酸检测试剂盒的生产供应。

汪建和团队则蹲进实验室里,日以继夜进行新冠病毒的基因学研究。

这本是企业家社会责任感的集中体现。但在当时,对汪建“表演”“作秀 ”的质疑不绝于耳。

汪建不怕被骂,“你们骂我,我听不见”。接受《创业家》采访时,汪建直言:“你有本事你当面跟我骂,量你没那胆量。”

靠着加班加点,华大核酸检测试剂盒的产量很快上来了。但受制于人工操作,检测速度又一时跟不上。

原本就有点“匪气”的汪建急了,在武汉市领导主持的一次工作会上,他拍桌子说道:“请政府拿出魄力,支持像华大这样有能力有决心的企业施展更大的战斗力!”他还当面立下军令状,保证华大日检测能力提到4000人份。

这次会议,促使武汉市下决心筹建万人级检测通量实验室,由华大负责采购华大智造生产的高通量自动化制备系统(MGISP-960),以实现每80分钟自动完成192个样本提取,彻底突破人工操作的速度瓶颈。

金猴奋起千钧棒,还须火眼辨阴阳——汪建将实验室命名为“火眼”。

在武汉疫情最严重的阶段,“火眼”将检测速度从每日不到4000人份,骤升到1.6万人份;本轮北京疫情中,“火眼”更火速完成了120万人份的检测。

目前,“火眼”实验室已完成在全国16座大中城市的布局。在海外,华大更启动“火眼”82座,另有13个国家或地区的35个“火眼”正在推进中。

02.“双面”华大

国内疫情已实现可控。

当灾难情绪褪去,资本市场开始探究,华大在核酸检测这门生意中究竟赚了多少钱?兼具商人和科学家身份的汪建,又如何看待随疫情而来的名与利?

虽然两种身份都指向同一目标,但若用科学家的济世情怀来包装商人的欲望,未免虚伪。

而且,这种稍显狭隘的揣测,也并非没道理。

近年来,伴随华大成为万众瞩目的上市公司,一举一动都在聚光灯下,由此屡屡陷入负面泥潭,其追梦的脚步也变得不再轻快。

2018年7月,虎嗅网一篇《华大癌变》,把华大架上了风口浪尖。

文章指责华大提供的无创产前筛查业务误导医生,一些筛查结果明明显示“低风险”,使医生和产妇放弃或忽视了唐筛、超声、穿刺等产前检测,最终产下“唐氏综合症”患儿。

华大的主营业务中,最重要的一项,便是生育健康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服务。具体而言,就是在孕前、孕期、新生儿及儿童各阶段,进行出生缺陷防控和改善,以提高儿童健康水平。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中国出生缺陷总发生率约为5.6%,严重影响着儿童的生存和生活质量,给患儿及家庭带来巨大的痛苦和经济负担。

文章揭示出,一些家庭即便做过类似的无创检测,却依然深受此害。在一个名为“无创假阴”的QQ群里,有近百个受害家庭,其中在华大做过检测的,就有19位家长,在群中比例最高。

一时间,众多有相同遭遇的家庭站出来声讨华大,公司形象及股价受到严重打击,华大的立身之本都遭遇动摇。

祸不单行的是,7月底,南京昌健誉嘉健康管理有限公司把华大基因告上法庭,控诉其单方面解约、名誉侵犯等不当行为,导致公司陷入瘫痪状态。

昌健誉嘉是华大基因的合作商之一,此前,它负责为华大采集客户细胞样本、提供细胞存储技术。2018年年初,华大以“多次违规使用国家基因库、华大品牌,甚至冒名发表相关言论”和“未完成合同约定目标”的名义,与昌健誉嘉和其他10家合作机构解约。

但据知情人透露,这是因为细胞存储技术还没有明确的政策支持,而华大又在准备上市。同时,“魏则西事件”震惊全国,卫计委遂叫停了所有细胞免疫治疗在临床中的应用。因此,华大暂停推广细胞存储业务。

有人认为,华大这是在卸磨杀驴。

如果说,上述事件暴露了华大在临床服务、公司管理上的诸多短板,那么“举报门”则进一步揭开了笼罩在华大表面的梦幻面纱,露出了藏在身后的狐狸尾巴。

在解约案进行的同时,昌健誉嘉总经理王德明举报华大,“涉嫌不正当接待,以赠送基因检测细胞储存等(高价值)服务贿赂相关官员、套骗国家土地资源和政府财政补贴等”。

王德明所指的,是当时正在建设中的苏州健康小镇项目。

该项目的运营方苏州高新在公告中明确指出,小镇的“研发中心”和“生命科学服务平台”是为华大基因量身打造。

收到举报后,苏州高新管委会对此解释道,华大系产业内容合作方,负责引入基因公司、医药公司等健康产业类企业。并称,“公司希望通过生命健康小镇项目积累产业地产开发、运营经验,并推动公司从传统地产向产业地产转型升级”。

作为全球明星企业,华大的名号对地方政府的招商引资,确实有显著的带动作用。

但事实上,挂着“华大基因”名号的健康小镇,已经在全国遍地开花。值得注意的是,同为苏州健康小镇合作方的万科,其掌门人王石还是华大基因的联席董事长。

此中交易,扑朔迷离。“贿赂”之外,“圈地”又成了华大的新罪名。

“华大没有钱买地”,华大高管朱岩梅澄清道,“不是说一块地没有,做企业总归需要些物业,但华大购买的是企业发展需要的土地”。

朱岩梅坚称,华大就是一个引擎,能帮助地方政府“招商引智”,将数据留在当地,推动地方创业。

华大基因CEO尹烨在接受《界面》采访时,则道出了华大真正的目的,“我们需要的是政策的保驾护航,而不是给多少资金支持,政策很大程度上是对新兴产业最好的催化剂。”

由于基因研究系前沿领域,很多临床服务还没有完备的法律体系予以支撑,甚至有可能产生市场失灵的问题。与政府合作,能够增强其公共品属性。

因此,参与地方康养项目建设给华大带来的回报是:借助政府之手来推广自家产品,借助行政力量压低价格,从而排挤竞争对手。

然而,这个独有的合作模式看似精明,却隐隐透出“吃老本”的端倪。

一位投资人曾委婉批评华大这一做法,称其“分散了时间和精力,不是真正培养国际巨头的好办法,长远来看,这种朝着非市场化运作倾斜的模式,可能会留下后遗症”。

回望2017年的盛景,华大顶着“生物界腾讯”的名号登陆A股,汪建给华大设定的四部曲是:科研服务、科技服务、医学服务、人人服务。

汪建称,“我们现在才走到第二步,第三步正在加速。科技服务能到一百亿,医学服务能到一千亿,人人服务能到一万亿”。

众多投资人认准了华大基因在未来可能有十倍乃至百倍的增长。4个月后,华大股价飙升至261.99元,市值从最初的78.85亿元飙升至千亿,股价仅次于茅台。

但仅隔一年,华大的形象便一落千丈。

随之下坠的还有股价,2018年7月16日,华大2.06亿限售股解禁,当天开盘跌停,截至7月30日收盘,报74.19元/股,市值惨跌至296亿元。

03.难回巅峰

前车之鉴,后事之师。

如今,国内外的“火眼”实验室相继落地,“重估华大”的声音开始此起彼伏,令华大迎来一波疯涨。最疯狂时,其日均涨幅超5%,最高达199.4元/股。

众多资本陆续加码。其中,钛信资本重度投资近1亿美金,刷新了基因测序领域单笔融资额的最高纪录。但即便如此,华大也没有重回巅峰的千亿市值。

相反,上市三周年这天,华大放出7倍净利的利好,股价却背道而驰,当日跌至176元/股,之后股价更是一降再降。

7倍净利没能撼动投资者的心智。有机构认为,华大的未来空间已被透支;也有人认为,经过几十年的市场教育,投资者越来越理性了。

疫情期间,感染防控业务营收暴增,但它并不是华大的主要收入来源。2019年,该业务在总营收中占比仅为2.9%;而作为核心业务的生育健康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服务业务,基本持平,未实现明显增长。

而观察华大历年财报可以发现,营收增长乏力,净利增长下降,净利润从2017、2018年的3.98亿、3.87亿,降至2019年的2.76亿。其中,政府补贴一直在上升,2018年是3807万,2019年为4673万,占利润比例上升了6个百分点。

虽然华大声称,在全球范围内建立的火眼实验室,在疫情之后,还将用于各地分子基因学研究、公共卫生基础配套等。但这种短期抢占行为,很难让人相信,会给华大带来更长远的战略性发展。甚至,由于疫情始终在变化之中,随时可能戛然而止,导致华大的表现越出众,投资者越谨慎。

这也反映了投资者对国内基因组学应用行业的观望态度。

而华大的主营业务——生育健康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服务,也面临巨大的不确定性。

2019年7月,国务院发布意见明确提出,“到2022年和2030年,婴儿死亡率分别控制在7.5‰及以下和5‰及以下,孕产妇死亡率分别下降到18/10万及以下和12/10万及以下”的目标。

12月,全国人大又通过了《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

这些法规和政策的颁布,明确了国家对基因组学应用于生育健康的态度,也加强了社会对基因技术的信任和重视,使得相关需求水涨船高,市场空间开始释放。

这对华大看似利好,实则不然。

国家政策的明确、基因技术的进步,带来的是成本下降、竞争加剧。据不完全统计,除了华大基因、贝瑞和康等老牌基因检测企业以外,2011年后,基因检测初创企业数量呈爆发式增长:2011年新增13家,2014年35家,2015年23家……

截至目前,约有400多家生物企业涉足基因,红海掘金。

由于空间巨大,行业乱象丛生,不少公司打着基因检测的旗号,提供纷繁复杂的产品,资质也颇为混乱,导致虚假宣传遍地,医疗事故频发,就连华大、贝瑞等行业龙头也未能幸免。加之国内相关法律尚不健全,监管缺位,令此类现象屡见不鲜。

因此,国内基因组学应用行业的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就算投资者看好前景,但高标准的基因测序能力和“基因科技造福人类”中间,还隔着重重已知或未知的障碍,在当下还可望不可及。

04.追梦赤子

不要因为走得太远,就忘记当初为什么出发。

人们还依稀记得,当年,汪建在未获得政府授权的情况下,宣布“代表”中国加入国际人类基因组,承担了其中1%的检测任务。

汪建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而且是唯一一个吃螃蟹的人。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贯穿了中国的改革开放史,在中国基因事业管控条例尚属空白之际,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地,汪建的“造反”获得了政府的同意,并出资5000万元予以支持。

这是第一次,汪建凭借一身孤勇,赢得了崭露头角的机会。而他的暴脾气,更像一种特别的外交技巧,在僵硬的规则面前实现微妙的逆转。

2003年,SARS来袭,病毒破译迫在眉睫。华大虽然因水稻和桑蚕基因测序项目,奠定了在中国基因组学界的地位,但信心满满的汪建,却因非国家人员的身份,被隔绝在外。于是,他“乔装”混进防治非典小组会议,怒斥所有人各自为政:

“我们华大只要拿到病毒样本,几个小时就可以解出来结构。有了这个,你们可以马上做疫苗!”

汪建的话,震惊四座,也为华大赢得了一次“上台表演”的机会。

于是,华大团队加班加点,只用36小时,就破译出四株SARS病毒全基因组序列;只用96小时,就研发出检测试剂盒。之后,他将30万份诊断试剂,全部捐给国家。

事成之后,汪建不无得意:“我只不过是小露了一手,让你们看看厉害。”

2007年,美国的技术突破让汪建看到了新机会,但当时身在中科院的他,却受到了多方的诋毁和掣肘。于是,他与中科院分道扬镳,又把华大基因搬到了深圳。

有人质疑这些逃离北京的科学家,学术水平肯定不行,汪建怼道,“发论文发得你们都不好意思”。

当年10月,华大宣布完成绘制“第一个中国人基因组图谱”;第二年,同等量级论文达到7篇;第三年,23篇;第四年,51篇……要知道,在生物科学领域,全广东从建国伊始,此类论文仅有2篇。

强化科研能力的同时,华大进一步整合了基因测序产业。

2010年,华大从美国Illumina公司购置了100多台基因测序仪,随即在产业链中下游呈现出巨大的优势。这让汪建看到了基因产业链上游的优势地位,于是在2013年,华大对因经营不善面临亏损的硅谷公司CG进行了收购。

这是一场击破Illumina的“反垄断”之战。CG既有测序服务,也有测序仪制造,却遭遇Illumina的专利诉讼缠斗。Illumina针对CG的收购甚至抬高了价格,却被CG拒绝。这才给了华大一击即中的收购机会。

当年,这就让人类基因组测序的价格显著下降,使得百万量级的人类基因样本检测成为可能。

如今,在获取CG核心技术的基础上,华大已经研发出自主的核心专利,实现了基因测序工具的进口替代和自主可控,再也没有“卡脖子”之忧。

这在当下的疫情状况和国际形势下,显得别具意义。

回头看,华大的创业历程是如此纯粹而生猛。早期的步步为营,使华大在全产业链、专利技术与产品线、规模布局、基因组大数据、临床研究等方面,积累了强大的核心竞争力。

汪建总说,自己想把人生活出一份精彩来,希望华大在人类历史上可圈可点。他幻想的蓝图是,在未来三五年,女性不再担心宫颈癌;孩子出生了,不再有地中海贫血;中国的聋哑学校,要关掉95%。

更远一点,汪建还把依靠基因技术实现质变的未来工业、农业和人类社会,描述为:“万物生长不靠太阳,立体农业不靠土壤,掌握生老病死不是梦想。”

这是一个科学家对未来世界的构想,也是对自己所从事领域,甚至是对华大的未来雄心。当这个构想和雄心在现实世界被撞出一道道裂缝并不断失色,很多之前被认为可能的也都变成了不可能,很多之前相信的也变成了不再相信。

资本市场有句名言:“行情总是在绝望中产生,在犹豫中上涨,在疯狂中灭亡。”回望诸多科学家改变世界、技术成就伟大公司的轨迹,大抵也是如此。

参考资料:

1.华大基因历年年度报告

2.棱镜《华大基因“圈地”真相》

3.南方日报《专访华大集团董事长汪建:希望“火眼”实验室模式,为全球战疫提供支持》

4.虎嗅网《华大癌变》

5.i黑马《华大基因IPO炼成记:没商业计划书VC大鳄14亿狂追》

6.财新网《华大汪建逆行入汉,十天建成万人级“火眼”实验室》


2020-8-16点击数/观注度 2889
 
咨询电话 13910949198 (李桂松)
北京市平谷区中关村科技园区平谷园1区-21594(集群注册)
京ICP备160174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3178号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