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所有  
中美博弈与中欧关系

宋鲁郑2020-09-15来源:观察者网

宋鲁郑|旅法学者,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研究员

导读:今天美国以各种、甚至莫须有的理由针对中国,不过是重演当年打倒日本的戏码而已。假如欧盟帮助美国把中国打倒,那么,美国下一个出手的目标就是欧盟自己。美国对日本和中国不会手软,欧盟也不会例外。我相信,欧盟的政治精英对此是心知肚明。对于欧盟来讲,扶持中国和美国进行一场持久的消耗战最符合自己的利益。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宋鲁郑】

9月14日晚,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同欧盟轮值主席国德国总理默克尔、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共同举行会晤,双方一致同意加强沟通协调合作。应该说,在这样的关键时刻,中德欧领导人的会晤,确实很有必要,也非常及时。

中美关系恶化以来,一直有观点认为欧洲是双方争夺的焦点。毕竟欧盟和美国是悠久的大西洋伙伴关系,大西洋派在欧洲可谓根深蒂固。而且就在特朗普对全球发起贸易战时,欧盟一些国家的领导人曾多次向美国建议联手对抗中国。而现在欧盟基本上对中美大战持壁上观,很大的一个原因在于特朗普奉行“美国优先”,丝毫不把欧盟的建议和利益放在眼里。现在大选在即,如果特朗普连任,中美欧大格局不会有多大变化,然而,假如民主党获胜,重返大西洋主义,中国是否就会面临美欧联手的不利局面呢?

应该说,如果民主党胜选,美国和欧盟的关系必然会得到改善,双方在应对全球挑战方面比如抗击疫情、气候变化、全球化和自由贸易等方面也会携起手来。在这些议题上欧盟对中国的需求自然会大幅下降。另外如果美国重打价值观牌,欧盟自然也会给予支持和配合。但不管怎样,欧盟不会完全站到美国一边,充当冷战时的铁杆盟友和小伙伴,如同对付苏联一样对付中国。

首先,欧盟作为全球重要的一极力量,有其独立性。它的利益和美国也存在冲突。特别是从长远来看,欧盟如果整合成功,欧元成为世界货币,欧洲中心再现,这是美国绝不可能接受的。二战以后,日本虽然也是美国盟友,而且还是军事占领下的盟友,但美国仍然不放心,还是把日本发展的势头打掉。这里我举几个例子,可以理解美国社会(包括精英)当时如何看待崛起中的日本:

一是1990年,乔治·弗里德曼(George Friedman)和他太太梅雷迪思·勒巴德(Meredith Lebard)出版了《下一次美日战争》,认为两国将在20年内发生冲突。二是充满夸张和惊悚日美贸易战的小说层出不穷。比如迈克尔·克莱顿(Michael Crichton)1992年出版的小说《升起的太阳》(以一起凶杀案为引子,背后则是日本公司和美国官僚相互勾结、错综复杂的“微电脑公司”出售案,与之有牵连的美国参议员、日本商人相继畏罪自杀)。三是刚开始出现的网络也成为日本对美国发动战争的手段:1991年安全专家温·斯瓦图(Winn Schwartau)的《终端受损》一书中预言将发生“电子珍珠港事件”,一位日本人为他死在广岛的双亲报仇而向美国发动袭击。

今天美国以各种、甚至莫须有的理由针对中国,不过是重演当年打倒日本的戏码而已。假如欧盟帮助美国把中国打倒,那么,美国下一个出手的目标就是欧盟自己。美国对日本和中国不会手软,欧盟也不会例外。我相信,欧盟的政治精英对此是心知肚明。对于欧盟来讲,扶持中国和美国进行一场持久的消耗战最符合自己的利益。其实,在中美贸易大战时,欧盟就很担心中国万一迅速妥协或投降,美国就把它作为目标。

今天的欧盟提出多极化,是因为这符合它现在的利益。而如果中国倒了,多极化当然也就不存在了。这从战略上不符合欧盟的利益。当然未来假如欧盟真的整合成为昔日的罗马帝国,它未必仍会主张多极化。

所以,从欧盟的利益讲,理性的选择是利用中美全力竞争的历史机遇,一方面解决好自己的问题,另一方面既然中美都需要它,正好是两边渔利的好机会。其实这种效应已经出现:中美人才大战,导致大量中国留学生转向欧洲,中美科技大战,令欧洲的诺基亚获利匪浅,还有更多的中国企业比如TikTok就决定将投资4.2亿欧元在爱尔兰新建一个数据中心,字节跳动已经计划将TikTok全球总部设在英国伦敦。在它整合完成之前,它不会完全站在中国和美国任何一边。如果美国站在上风,它会偏向中国一点。假如中国一骑绝尘,它自然会帮助美国去平衡。这个时期短则二十年,长则五十年甚至一个世纪。

本月8日,《金融时报》报道称,由于签证限制,以及担心政治与种族关系紧张所造成的不友善气氛,美国对中国留学生的吸引力近年来已经下降了。现在英国成了中国留学生的首选。

其次,欧盟自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频频发生危机,一波接一波:2009年主权债务危机、阿拉伯之春引发的难民危机、2016年英国脱欧和民粹主义全面崛起、2020年新冠危机。欧元区用了足足十年才走出2008年的全球危机,意大利则一直都没有走出来,然后就遇到了更大的打击:新冠疫情。

除了这些危机,欧盟内部经济缺乏活力和竞争力,由于扩容过快,严重影响了其效率和应对危机的效能。目前的欧盟可谓内外交困,其本身已经无力再和全球经济规模仅次于美国的中国再行对立。更何况很多危机还需要中国的帮助进行解决,比如应对疫情需要中国提供防疫物资。

即使美国民主党胜选,欧盟照样在许多国际议题上需要中国的合作。比如全球气候变化、经济复苏、反恐等。目前中国是第一个恢复经济增长的国家,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一直稳定在30%以上。

这就是为什么,针对港区国安法等许多美国反对的事情,欧盟也只是口头或轻或重地表示一下,却公开拒绝采取任何措施。

另外我个人认为,欧盟的前景并不乐观。人口老化、种族结构的挑战非常致命。而且从目前看仍然是无解。美国解决的办法是接受全球移民,欧盟显然难以做到。所以整体上看,欧盟会日益走下坡路,它不仅日益丧失和中国对抗的能力,相反对中国的需求会日益提升。

第三,美国并不可靠。

特朗普执政以来,其表现令全球瞠目:反全球化、反自由贸易、一再退群,国际条约纷纷废除。其行为严重冲击和损害了国际体系,极大损害了西方的软实力。即使民主党执政,谁也难以保证四年之后另一个特朗普不会出现。

甚至民主党执政期间,美国政策有多大调整也很难讲。2016年特朗普能胜选,说明其背后的支持力量还是非常强大的。哪怕特朗普连任失败,民主党也不能无视民意,其政策修正空间有多大也需要观察。不管怎么说,美国很难重回小布什新自由主义时代(对外积极干预),也很难重回奥巴马时代(强调政治正确)。这就是为什么德国外交部长公开表示即使民主党的拜登入主白宫,已经恶化的美德关系再无法恢复到从前的状态。

所以,如果四年后一旦再出现一个特朗普,欧盟跟得越紧,损失也会更大。

美国不可靠还在于,所谓的欧美共同价值观、甚至同文同种、基督教信仰,在国家利益面前其实不堪一击。美国崛起时,英国出于遏制德国的需要,对其进行了容忍和妥协。但美国照样在1930年代制订“红色战争计划”,准备一旦双方开战,就要消灭英国在加拿大的全部陆军部队,并将皇家海军赶出北大西洋。对加拿大的入侵将从大规模轰炸关键工业目标开始,甚至可以运用化学武器。签署这个计划的是著名的麦克阿瑟将军。直到1939年6月,德国入侵波兰前夕,美国才认为这个计划不可执行,但仍然存档以备未来之需。二战结束后,美国可以放弃日本的战争赔款,但坚决要求英国偿还战争欠款,直到2006年英国才还清。目的是为了让英国成为美国的经济附属。(《大国冲突的逻辑》,克里斯托弗·科克尔)。

如果看看今天,美国发生疫情时,半路截走法国、德国和口罩,不惜动用军事运输机,偷偷运走意大利50万份新冠检测用品。甚至直接买断瑞德西韦,连残羹冷炙都不给盟友留。至于欧盟最重视的团结,美国也是全球唯一一个公开大力支持英国脱欧的国家!

据《金融时报》报道,今年四月时一批原定于送往德国的美国3M公司的N95口罩在曼谷被美方拦截并运往美国。一名德国高级官员谴责美国的做法宛如“现代海盗”。

这样的美国,欧盟其实内心是十分清楚的。

第四,中国和欧盟相隔万里,双方不存在地缘政治冲突,欧盟也不是全球霸主。对于欧盟来讲,双方既没有成为盟友的迫切性,也没有成为敌人的危险性。这和俄罗斯不同。俄罗斯和欧盟互相都是地缘政治威胁,俄罗斯的能源牌对欧盟有着很强的制约能力,当然反过来欧盟的能源市场对俄罗斯也是一种制约。

所以从根本上讲,欧盟对中国既没有多么热爱,更没有成为敌人的可能性。这也决定了欧盟不可能采取美国那样的对华立场。另外这一点之所以重要,还因为它决定了即使美国要求,欧盟也不会真正追随美国。冷战时,面对苏联的共同威胁,美国可以给西欧提供安全。可是中国并不威胁欧盟的安全,双方的竞争主要体现在常规的经济领域。按照西方经济学,经济领域的竞争是有利的,也是值得肯定的。简而言之,当美国要求欧盟追随自己的对华遏制战略时却又不能给予回报,欧盟等于只承担代价却无利可图。至于经济补偿,美国的能力未必高于中国。中国完整的产业链美国没有,中国的市场和欧盟的互补性要大于美欧之间。

最后一个因素则是中国的特殊性。

中国文明一向内敛和平,今天国力虽然大幅提升,但却是大国中参与战争最少的国家。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是唯一一个没有对外发动战争的大国。比如俄罗斯的经济总量只是中国的九分之一左右,却出兵叙利亚、东乌克兰,甚至直接干预美国内部事务:庇护斯诺登,还被指控干预美国大选。

相反中国更愿意以经济和外交手段协商和处理全球事务。以我在欧洲二十年的观察,尽管精英和大众对中国并不十分信任,也有很多不满,中国崛起后甚至还有恐惧感和敌意,但整体上来看,对中国还是勉强可以接受的。颇有两害相较取其轻、退而求其次的味道。

我曾经和一个长期激烈批评中国的学者有过一次辩论。他说根本无法接受一个中国主导的世界。我没有和他争论中国是否愿意、能够和应该主导这个世界,而是说好啊,尊重你的看法。只是西方在衰落,出现真空,总要有力量去填补吧。中国不行,那么下一个有实力的就是俄罗斯。他一听脸变色道:“那更不行了。”“俄罗斯不行,那么下一个就是伊斯兰文明了。”他更是脸色大变说:“那更更不行了。”于是我笑道:“看来,那只有中国还算是可以的”。他顿时沉默了。

其实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小布什八年,特朗普四年共计十二年间,中国的形象和接受度在全球都好于美国,即使在欧洲的多次民调也是如此。甚至究竟谁是世界安全的最大威胁,美国都屡屡高居榜首。比如2019年2月设在华盛顿的皮尤研究中心在全球各大洲26个国家进行的调查显示,45%的受访者认为,美国的实力和影响是对他们国家的重大威胁。美国亚洲的盟友韩国和日本更是分别高达67%、66%。特别是韩国,竟然与认为朝鲜核武是主要威胁的人的比例旗鼓相当。欧洲盟友法国和德国都高达49%。美国的南邻墨西哥高达64%。几乎同时德国自己举行的民调显示,民众也将美国视为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德国人最怕的有两件事:一是美国,一是老年痴呆。

皮尤中心每年都会发布反映世界各国及其领导人影响力和民众信任度的民调报告。根据2018年的调查报告,美国总统特朗普在其中得分最低,只有27%的受访民众对他在国际事务中正在做正确的事情持有信心,欧洲国家西班牙只有7%的受访民众支持这位美国总统,其次是法国9%和德国10%。70%受访民众对他没有信心。

中国处理国际事务的方式,不仅促成了自己的迅速发展,而且还和欧美融入一体。特别是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以中国为核心的全球产业链。以致于欧美都到了连口罩、医药用品都依赖中国的地步。

所以欧盟要跟随美国遏制中国,代价和成本太高。以5G为例,如果不采用华为技术,成本不仅会大幅上升,更会被推迟很多年。这还只是一个华为。问题在于,遏制中国是美国的战略目标而不是欧盟的。欧盟如果跟随美国必然要付出巨大代价,而这个损失美国并不会给予补偿。欧盟要损己利人这实在不符合常识理性。事实上,欧盟在有类似事情上的表现还是很明智的。当俄罗斯吞并克里米亚时,美国牵头进行经济制裁。但美国和俄罗斯双边贸易很少,实际付出代价的都是欧盟。于是欧盟便把最重要的能源产业排除出制裁名单。

另外,美国对华火力全开的议题是香港、新疆、西藏、台湾、南海以及所谓的人权问题,这些都是中国的内部事务和核心利益,而不是欧盟的。一个自身都很困难的欧盟,究竟愿意为中国的事务付出多大代价还真的是令人存疑。也就是说,表面上中欧有冲突的地方,也和欧盟的自身利益没有关系,欧盟即使想介入,也只能是三心二意,做个样子罢了。

所以正是上述因素,决定了不管美国大选结果如何,都不可能令欧盟丧失独立性而站到美国一边。如果拜登获胜,唯一的区别应该是欧盟对中国讨价还价的能力提高了,中国需要付出更多的资源来拉住欧盟而已。

孔帆:王毅的欧洲“魅力外交”与蓬佩奥的“胁迫外交”

孔帆2020-09-02来源:观察者网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孔帆】

8月30日,法国国际广播电台在中国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访德前一天发表了一篇题为“到访法国的中国外长在向欧洲示好”的报道。文章表示,王毅8天5国之行的重点有两项,一是向欧洲多国展现“魅力外交”,二是驳斥美国的单边主义和经济霸权。

而看看此前欧洲媒体对于美国国务卿蓬佩奥访欧的报道,用词除了“警告”就是“敦促”, 蓬佩奥的颐指气使、高高在上让欧洲人非常不爽。因此,布拉格拒绝签署在本国5G建设上排除华为的声明,奥地利也仍然没有排除华为的打算,也算是一种硬气的回应。

一边是“魅力外交”,一边是“胁迫外交”,欧洲到底会接纳谁?国家无论大小,有谁愿意接受胁迫呢?

不同待遇

当时蓬佩奥来欧洲,绕开柏林;“德国之声”评论称,跨大西洋关系跌到了低谷。其实,这是蓬佩奥的聪明之举,因为他知道在柏林将遭遇更大的冷漠甚至反击。

而王毅在欧洲的待遇则不可同日而语:

在意大利,王毅代表已经控制疫情的中国再次与意大利“碰肘”抗疫,意大利外长迪马约也发出了“两国重启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共同重振经济”的期许;

在荷兰,首相吕特热烈欢迎王毅,强调共同维护多边主义;

在挪威,首相索尔贝格希望同中方尽快完成自贸协定谈判;

在法国,总统马克龙表示期待早日再次访华;

王毅访问欧洲多国最后一站是德国。德国总理默克尔28日表示,欧洲和中国应该在彼此可以合作的话题上继续对话。但是,据我们的前方记者报道,默克尔以联系太晚为由可能不与王毅会面,而德外长此前曾会面乱港分子,香港国安法等问题可能会成为焦点。

法国的反馈

王毅欧洲之行,在法国停留的时间较长。法媒认为,王毅此次访法重在增强两国互动,凝聚双边共识。

法国《费加罗报》称,法中两国领导人保持联系非常重要,马克龙曾承诺每年访华,两国元首互动频繁。王毅自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的首次出访,是法中战略对话的重要组成部分。

法国国际广播电台认为,王毅此访有助于筹备欧洲领导人与中国领导人于9月举行的线上视频峰会,欧中贸易协定预计会有重要进展。

法国《十字架报》称,王毅的欧洲之行旨在再次展示“外交魅力”。该报援引一名评论家的话称,在中美关系不断恶化、美国拉拢盟友压制中国之际,用一趟魅力之旅修复与欧盟的关系是中国外长的主要愿望。

王毅访欧之前,法国政界就已经开始预热。在8月26日的法国雇主协会年会上,法国外交部长勒德里昂呼吁,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危机,国际社会应加强合作、携手应对。他抨击个别大国奉行保护主义,损害国际团结和多边合作,采取这种做法的人不会成为最终赢家,重申要同中国探讨重新平衡贸易与投资,并就维护多边主义加强合作。对于对华较为强硬的勒德里昂来说,此番表态实属不易。

法国前总理拉法兰则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影响巨大,中国有可能是今年唯一能够实现经济增长的主要经济体,这将为欧洲经济复苏提供机遇。此外,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和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是不可或缺的合作伙伴,欧洲应当重视和延续与中国的合作。

王毅在法国国际关系研究院发表题为《团结合作,开放包容,共同维护人类和平发展的进步潮流》的演讲。

王毅在法国国际关系研究院发表演讲之后,拉法兰则表示中国外交部长访法,有助于两国沟通,并解决一些分歧。拉法兰在现场还同王毅就中法、中欧之间关系和如何继续深化务实合作等问题进行了探讨交流。

8月27至28日,为了配合王毅外长访法,拉法兰领衔的法国展望与创新基金会还举办了线上年会。法国国际关系与战略研究院院长帕斯卡尔·博尼法斯在会上说,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国力强大对于美国而言并不是坏事,遗憾的是美国却把这当作“不可接受的事”。以法中关系为例,在过去40年间,法国和中国的经济体量关系几乎调换了位置,两国在贸易和战略领域寻找到平衡点,成为大国关系的典范。欧洲国家不应屈从于美国加入对华“围堵”行列,而应明确立场,与中国携手维护多边主义。

法广记者30日报道说,几个月来,中国的外交风格一直很强硬,而王毅的此次巡访却展现出魅力外交。法国战略研究基金会的中国问题研究专家邦达兹(Antoine Bondaz)就王毅到访法国发表推文,质疑爱丽舍没有遵守外交礼仪,遵守对等原则。法国外长到访北京并未获得中国国家主席的会见,为何马克龙总统今天亲自会见王毅?他的这个质疑,正好表明了马克龙对中法关系的重视,也显示了王毅部长“魅力外交”的成功。

欧洲的考量

王毅欧洲之行的最后一站是德国。德国马歇尔基金会的大西洋事务研究员以及欧洲外交关系委员会副高级政策研究员马安洲(Andrew Small)认为,在当前这种情况下,欧洲对美中双方都变得越来越重要。

他说,如果中国能够保留进入欧洲市场和技术的机会,就可以减轻其地位在美国受到挤压的影响;如果欧洲和美国在对华贸易政策上采取不同的做法,就会降低集体影响力;如果欧洲在政治、价值观和安全问题上避免与美国结盟,那么中国就更容易将当前与美国的动态(current dynamics)描绘成一场实力的较量,而不是对自己行为的反应。相反,如果美国能够在所有这些问题上与欧洲建立共同战线,(美欧)双方将继续占据优势地位。

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欧洲项目暂住研究员考克(Philippe Le Corre)表示,在这次访问中,中国似乎专注于影响欧盟最大的成员国,如德国、法国、意大利和荷兰等,这表明北京明白欧盟内部的权力在哪里。

他认为,欧洲是一个容易分化的地方,在过去12年里,中国一直与欧洲保持着相当良好的关系,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对中国有利的。但最近几年中国在欧洲的“态度”,已促使部分欧洲领导人重新考虑,并与美国、日本、加拿大或澳大利亚等国拉近关系。中国外长此次欧洲之行,可以说非常及时。

《新德意志报》提到,布鲁塞尔手中握有很多还未打出的好牌:欧盟是中国最重要的市场,超出第二名很多,在美中贸易战白热化的形势下,北京决不可能再失掉欧洲。对北京来说,欧洲在中美之间走平衡路线可以理解,欧洲可以不站队中国,但至少不站队美国、站在自己的对立面。

法国欧洲事务部长卢瓦佐(Nathalie Loiseau)在接受法广记者施米特(Heike Schmidt)采访时表示,中国是个文明大国,希望加强与欧洲国家的合作。

法国记者阿里·拉伊迪(Ali Laidi)认为,欧洲在中美全面竞争尤其是技术竞争中有所缺位,应向中国学习,提出长远、详细的发展计划并落实具体支持举措,应在欧盟内部形成集体合力推动多边合作。

还有法国记者还注意到,在今年的中国两会上,王毅曾形容中欧关系时用了“真朋友永不言弃”这样一句欧洲谚语。法国记者表示,王毅此次访欧时间长达8天,充分反映出中方对中欧关系的高度重视。

对华心结

当然,迎接王毅访欧的不同声音肯定会存在的,否则怎么能显示西方的自由民主呢?

我的邻居帕斯卡在法国经济财政部工作,他说法国政府内部有人对王毅访问欧洲的效果并不看好,一是马克龙以“通讯安全”为由婉拒了华为在欧洲“突围”的计划,二是法国对中国近年来强硬的外交风格不满,特别是香港国安法的出台,让法国和德国本来想拉近与中国距离的决心受到了“打击”。

一位从事地缘研究的意大利朋友也告诉我,意大利外长迪马尤虽然重申意中两国是战略伙伴,但也表示意大利将高度关切香港国安法的实施进展。

看来,香港国安法已经成了很多欧洲国家的一个心结。如何打开他们的心结,或许是进一步改善中欧关系的关键。但中国首先要做好自己的事情,不可能因为欧洲的心结,就放任香港再次乱起来。其实,王毅在访欧过程中,已经亮明了中国的立场,也平和表达了“各国政府都会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不干涉别国内政”,特别是中国坚持多边主义、倡导合作共赢的理念。

《欧洲时报》发表社论称,一个团结、稳定、繁荣的欧洲,对中国至关重要,对在此间生活发展的华侨华人也至关重要。我们期待双方在欧洲疫情肆虐、防疫进入持久战、世界不确定因素增加的不利环境下,务实求真、平等相待,“并肩”打好经济重振这场关乎双方国计民生的新的战役。


2020-9-15点击数/观注度 3712
 
咨询电话 13910949198 (李桂松)
北京市平谷区中关村科技园区平谷园1区-21594(集群注册)
京ICP备160174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3178号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