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智能制造 |
陈言:中国工业化跟日本仍有差距,但我在这里看到了飞越 |
陈言2020-10-02来源:观察者网 陈言 | 日本企业(中国)研究院执行院长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陈言】 又去了上海,又看了在那里举办的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下文简称工博会)。 今年工博会已进行到第22届,举办时间为9月15日至19日。1999年召开首届工博会时,笔者尚在日本,无缘参观,但那时去中国及日本的工厂做调查,是笔者在国外大学任职时的科研任务,因此笔者对中日工厂、管理方式、技术特点多少有些了解。22年弹指一挥间,中日企业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在再走进上海国家会展中心时,更能够感觉到变化的巨大。 中日企业在自动化、智能化方面殊途同归。具体的不同特点,有时需要我们听听专家的意见,这样更能推进中日两国工业的共同进步。 工业化历史的长与短 1978年笔者上大学之前在农村下乡三年,那三年时间基本上用木推车、扁担运送各种农产品,大田的农活主要靠镰刀、锄头。公社里有一台手扶拖拉机,但基本上是用来参观的,真正下田的机会并不多。1980年代末期到日本留学后,笔者也常去农村,但从未见过日本农民用木推车,更不用说扁担了。 农村如此,工厂就更不一样了。笔者上大学前也在工厂做过车工、木工等工作,尤其是做车工的时候,车刀的好坏直接影响成品率,就算检验科的工友能高抬贵手,把一些不太合格的零部件放过去了,但也还是有不少次品过不去,挨师傅骂是挺平常的事。上世纪90年代在日本工厂参观的时候,看到人家早已经规定要零次品,买回来的日本产品也真的特别耐用,深深体会到日本产品的高质量、中日产业的不同。 最近去40余年前下乡的农村看了看,见过去的小伙伴现在都已进入老年,家里的农具放在仓库里已经基本不用,农村实现了一定程度的机械化。即便自己不会使用相关机械,也能雇人用机器播种、收割。 此外,农村里也有了小型加工厂,但感觉还不能和二十年前日本的作坊比。在农村工厂里工作的工人,其技能都不能和中国城里的工人比,更不用说和日本的大多数工厂的员工做比较了。看看厂里的机械,更能感觉到中日之间在部分工业领域存在相当的落差。 日本自1868年明治维新后,在一百多年前开始进入工业化阶段,让这个国家有数量巨大的从事生产的企业,在现代的工厂里保有了较为先进的机械设备——如果设备不够先进,产品在市场竞争中肯定处于弱势,企业最终会被淘汰。 这一点中国和日本很不一样,至少在我下乡过的村庄里,现在还使用着相当多的陈旧设备。中国市场还没有完全达到全国生产技术水平完全一致的地步,有些地方仍在使用落后的设备。 日本相当多的企业有上百年或者几十年的历史,而我们的大部分企业成立于改革开放之后,长的三十多年,短的只有十几年历史,工业化历史的短暂,决定了企业技术竞争还不充分,技术水平参差不齐。 中国在工业化道路上追赶,需要大量的技术。在工博会上,能看到很多中国企业已拥有了世界最为先进的智能技术,但中国企业之间的技术水平差距还相当大;如果看日本企业的相关技术,日企之间也有很大的不同,但来参展的企业,其技术水平较为接近,只是在某个专业方面侧重点不同。同一个专业领域,日本企业在技术上显示出相当的近似特点,落后于整个时代的技术不会拿到中国的工博会上展示;不过就笔者在日本所接触到的技术,大部分同样处于基本相同的水平,太落后的也不多。 在向中国企业介绍自己技术的时候,笔者看到日立公司展出的智能设备特别引人注目。该公司按“工厂前”、“工厂中”、“工厂后”三个部分推出各个时段的工厂智能化解决方案,展示了日本智能制造领域中的创新与创想。 分阶段向中国企业介绍自己的技术,特别适合中国企业的需求。中国大企业有能力去组织全生产过程的智能化,但太多的企业还只能对生产过程的一部分进行改造,需要有参照的对象,引进具体技术。 在工业化方面,日本历史的长与中国的短形成了各自智能化特点。工博会上能看到中国大型钢铁厂等企业在智能化上实现的巨大进步,但中国市场上也还是有对各个时段智能化的不同需求,日立分阶段展示自己的智能化生产技术,在工博会上吸引了大批前来参观的中国企业。 智能化的渐进模式与跳跃发展 百余年来,日本在进入智能化之前,有过机械化、自动化的阶段,但中国的智能化可能在很多场合是智能化、自动化、机械化三者同时推进。三个阶段同时推进,让中国的工业化过程发生了跳跃性的变化,也让整个工业体系变得更为复杂,导致各地区、同一企业内部的工业生产技术不一定能够同步推进。 在工博会笔者见到了日立(中国)有限公司产业系统事业统括本部佐佐木一彰总经理。谈及日本智能化过程时,佐佐木总经理认为这是自动化向智能化进步的一个结果。 在上世纪80年代,日本企业广泛地导入了微电子技术,实现了生产过程的自动化。进入21世纪以后,日本经济面临的一个很大的问题是生育率的下降、老龄化的加深,这些让日本产业在劳动力的保障方面出了很大的问题——长时间劳动力不足。自动化解决了一部分问题,在产业从微电子时代进入IT(信息通讯技术)时代后,时代更需要让生产过程向智能化发展。 “在日本,智能制造不是为了减少工人的数量,也不是单纯地为了实现无人化,是因为日本本身的劳动力不足,需要由机器取代过去的人工操作。”佐佐木总经理谈道。 相比之下,笔者看到的中国企业,很多工厂只有二、三十年的历史,工人的技术是在这二、三十年中形成的,没有几十年、上百年的传承。企业生产技术本身的积累与中国国内及世界市场的需求之间,出现了巨大的落差。 一方面中国积极通过研发积累自己的技术,另一方面中国需要从国外引进技术,向外资企业学习(包括近些年来,中国企业在工资待遇等方面的改进,让很多企业具有了从外资企业招聘人才的竞争力)。国外的最新技术往往能够很快被引入中国国内,让中国很多企业具有了在生产阶段上实现跳跃发展的态势。 日本企业通过上百年的技术积累、研究开发,渐渐形成一套独立的技术模式,进而形成日本的完整技术体系,中国企业的上述发展与日本有着很大的不同。 很多时候,中国企业需要解决技术积累不够充分的问题。当一种技术从个人技能转变为某种自动化方式,或者使用了更多的IT技术具有了智能特点之后,个人技能便转为一种体系化的工业生产方式,这种方式解决了因工业生产线上技能的不同、知识运用能力的不同造成产品质量不稳定的问题。 在佐佐木总经理看来,中国的智能化与日本的智能化存在很大的差异。“中国实行智能制造或者无人化,主要目的是减少生产过程中出现的操作错误,尽可能使这种因为不熟练而出现的错误做到最小化。” 工博会上的日立展台有这样一种演示。某种工序需要按顺序安装四种零部件。工人面前的屏幕显示了需要安装的第一个零部件的名称与照片。如果工人拿一个相近的零部件安装的话,摄像头迅速做出判断,发出警告声,让工人重新安装。这种智能化的对生产过程的监督,保障了产品不会发生因为零部件的安装错误而导致次品的出现。 也同样在日立的展台上,可通过使用传感器对电流等方面进行检测,预测机器未来会出现的故障,提示员工按时保养机械或者更换零部件。这样的智能化,让生产能够稳定地进行,不会因为某个工序的故障,让整个生产停顿下来。 日立是一家有着一百多年历史的企业,该公司在智能化过程中,将整个公司具有的生产技术逐步通过IT及人工智能(AI)的方式,使用到了工业生产中。日立现有的技术,该是中国企业在生产中同样需要的,尤其当企业的员工个体技能水平参差不齐时,特别需要使用这样的技术。用上这些技术,企业便有了飞跃的发展机会。很多中国企业的技术进步是从机械化直接进入智能化,省略了日本企业大部分经历过的自动化阶段。 2020年,由于新冠疫情的突然出现,中国企业在智能化的飞跃上有了新的需求。由于人员往来的一时阻断,春节后大量工人不能从家乡返回工作的城市。曾经有相当多的工厂因为员工的不足而完不成订单;新冠的出现,让更多企业开始考虑如何在人员不足的情况下,完成(智能)生产,保障(智能)物流通畅。这更加速了中国企业在智能化上的飞跃。 殊途同归的中日智能化制造 尽管中日在工业化的历史、发展过程上有着很大的不同,但殊途同归,最终的目的该是一样的:提高生产效率,满足市场需求。在这里有中日企业最终该建立起何种协作关系的问题。 智能化的制造,换句话说是将整个制造过程搬到IT解决方案平台上,保障零部件的供应,实现高效生产,将产品快速提供给客户。 日本的IT平台,日立称之为Lumada的综合解决方案。具体来讲,Lumada是基于IT技术和生产技术于一体的平台,将日立上百年来的制造技术、信息技术合为一体。在和佐佐木一彰总经理交谈时,能感觉到日立要用这个平台将其所有的技术囊括进去,不仅供日立自己使用,也对各国各家企业开放。 回过头来看中国。在工博会上,阿里巴巴、腾讯等中国企业也在积极地展示其IT平台在制造、物流过程中的最新利用方式。从IT平台的规模看,阿里巴巴、腾讯及这两年开始积极向云端进取的华为技术,其平台今后向工业智能化发展的空间非常大。如何稳定地运行智能化制造方面的IT平台,中日企业可以交流的地方很多,合作的空间也非常广阔。 在工博会之前,北京召开了中国服务贸易交易会,会上特别强调了数字服务的意义。日本政府在9月16日完成了向菅义伟新内阁的过渡,而设立数字厅是新政权的一大亮点。推进数字经济,在工业生产方面就是推进制造的智能化。中日在数字经济方面的目标愈发接近,两国企业的合作也有了新的空间。 中国制造能力突出,国内市场可开拓的空间巨大,需要解决的问题在不断更新。历史上中国的工业化步伐迈得晚了一些,但在以跳跃的方式大步前进。很多时候旧的生产方式还没有全部更新完,新的方式已经进入到了生产过程中。从日本企业那里学习、借鉴新技术,今后一段时间依然是中国企业获取技术进步的重要方式之一。 用日本的智能制造技术为中国服务,可能在技术规模上需要适应中国的庞大,在速度上需要能跟上中国企业快速前进的步伐。对于中国企业来说,用好日本技术,能在制造领域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过去在自动化阶段,中国很多企业从日本引进了技术,实现了进步;今后在智能制造上和日本企业的合作,也同样能获得巨大的效果。 殊途同归该是中日两国工业化(智能化)的最终结果。 网友精彩点评 Red Cedar 智能化会涉及安全问题。如果日本企业认为华为的5G不安全,又凭什么让中国企业相信日立的IT平台是可靠的呢? 战列巡洋舰 几年前央视财经频道报道过一件事。大连某公司的一位工程师发现国产的机床液压夹具总是要漏油,而日本产的就不漏油,应该说这种产品并非高精尖,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他下决心搞清楚,于是就以冒充研修生的身份进入日本某厂家,经过几个月的仔细观察,他发现问题,日本的装配工人在拿工件时总是先把手涂抹一层油,而中国的工人没有这道程序,他恍然大悟:手上有汗,直接拿工件会使汗液附着在工件上发现微弱的腐蚀,时间一长就会产生微小缝隙而使液压油渗漏。由此他得出一个结论,现在中国的产品质量问题至少百分之八十就是这类微小的细节不注意,另外百分之二十确实是技不如人。而日本民族由于所处的地理环境养成了他们特别注意细节的性格特点。这些方面的问题应该引起我们有关从业人员的注意。 云横秦岭自豪中国人,不负万物擎天柱! 除了部分技术和工艺中国比不上日本,中国在很多行业已超过日本,中国太大,城市乡村发展不平衡,落差大,意味着需求也不样,满足需要即可。 总体上讲,中国工业已超过日本,不讲规模,只讲技术和门类全面性。尤其是一些战略性行业,新兴行业,5G,互联网远超日本,而日本领先中国的行业和技术已经不多了! 作者比工业却非要比农村,中国大量的小农济怎么比? 硬盘硬 软件软 去过几次工博会,工博会更多意义是象征性的,类似年终表彰会。随着国内的服务信息的巨大发展,现在利用展会获取合作机会信息的企业越来越少了。主要是一些中小企业。 像作者介绍的日立的解决方案,更多是面向大型企业。这些企业有专门信息搜集的部门,有专门的解决方案供货商,几乎都是无时无刻地紧盯业界的技术动向。基本上不会用这些展会来获取信息。 另外,每年全国有很多各专业展会,我去过很多次,技术和信息比工博会要多得多,也更专业详细。确实有很多中小企业都是通过这些展会获得信息,商讨有无合作机会。但大企业仍然很少会通过这些专业展会获得技术和合作信息。 但大企业仍然要参加这些展会,第一目的是做为业界的重要存在,需要露脸。第二,我参加过的专业展会,还有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平时很忙的业界人士,通过这些展会互相问候。一个有限的空间和时间里,能一次互相见面问候,还是很难得的。另外很多供货商都会来展台见礼。 |
|||
2020-10-2 3404 | |||
|
咨询电话 13910949198 (李桂松) |
北京市平谷区中关村科技园区平谷园1区-21594(集群注册) |
京ICP备16017448号 |
技术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