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所有  
又一只隐形老虎

原创 民仲平  摆摊论江湖

导读:北京——广东佛山——北京——广州——北京——海口,93年03年这十年间,主人公的人生就这样奔波在南北两地。相比于这时候已是国开行副行长的王益,或者官居部级的那些人大同学,他的仕途并不算快。

这则简单至极的通报出来后,我火急火燎的写了一篇文章,然后一些人也火急火燎的给投诉了。

时间过去了两个多星期,这件事的受关注度已经降低了很多,我觉得是时候再发一篇了。

熟悉纪委审查调查通报的人都知道,这则通报里,工作履历写的不多。

工作履历,是伴随每一名干部一生的,一连串由时间、工作单位、职务组合而成的文字。在提拔公示等各种关键场合,都是要广而告之的。

但由于工作的特殊性质,有些人的工作履历是不便过多公开的。

典型的,某些军队工作人员,国家安全工作人员,某些负责国内安全的公安工作人员等。

如从事过国家安全工作的原公安部一局(国内安全保卫局)局长、副部长的孙力军,在被宣布落马的通报里也是简化了很多。

对于这些简历十分模糊的落马老虎,民仲平习惯称他们为“隐形老虎”。

01

所以,这篇文章的题目里会有错别字,这篇文章很多地方也不会写多深,展开的幅度也十分有限,很多人名也不会提及,这么做的原因你们也都懂得,毕竟公众号还要活下去。

1978年,一位来自辽宁海城的大龄男工人,对自己的工作十分不满意,毕竟那是知青返城的高峰期,狼多肉少,能安排个工作岗位已经实属不易。

改变命运的想法不时在他脑海中浮现。

那时候,高考已经恢复了两年,不问出身、只论成绩的高考成了他内心的向往。

终于,在1979年,26岁的他如愿以偿的考入了中国人民大学党史系中共党史专业。

日后官居副部级的他,此时并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好学生,与官僚的形象更是相差千里。

当时,人大校园在文革中被二炮部队临时征用,虽然中央已要求二炮尽快撤出,但部队却不肯撤离,导致学校的校舍资源极其紧张。

军民校舍之争激化,学生在学校及八十高领的老校长成仿吾的支持下,决定前去新华门请愿游行。

这支游行队伍中可谓人才济济:目前的两位副国级,多为部级高官都曾出现在这支队伍里,还有王小波、胡舒立、周其仁、许小年、杨奎松、吴思、米鹤都、蔡昉、温铁军、白南生、白南风、姜洪······当然,还有我们的主人公。

人大这次突发的活动,组织有序,要求有度,国内外影响极大。游行队伍还没有回到校园,外媒已广泛传播了。事件平息后,部队分批撤转,校园全部归还人大。

题外话,由于校长成仿吾以极大的历史勇气承担了所有责任,这次活动后学生未受到任何处分,而八十六岁的老校长被去职,一年后不幸离世。

主人公是这次游行活动的积极分子,他的演讲口才、组织能力在这次活动中受到了广泛的认可,一年后,在学生中颇有威望的他成为人民大学第一届差额选举产生的学生会的副主席。

可以说,人大的学习经历让他终身难忘。他在不大的校园里留下了激扬青春,留下了理想情怀。

02

四年的大学生涯行将结束,他迎来了毕业时刻。

八十年代初的政坛人事,大的时代背景是新老交替,也就是权力如何平稳的从老一辈革命家手中交接到“红小鬼”革命家手中。

一个人提出了退休制度,但是从十年文革浩劫中刚释放出来、恢复工作的老同志们,为人民服务的热情还很高。所以只好退而求其次,决定成立中顾委,老同志转到中顾委工作,作为一种退休前的过渡。

中顾委委员级别相当于中央委员,常委级别相当于局委员,而主任、副主任相当于局常委,主任则本身就是局常委。

82年9月,中顾委正式成立。

紧接着就是机构搭建、人员调配补足,毕竟这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对决策有重大影响的机构,而且制度里也明确讲了“秘书、司机、警卫待遇不变”。

83年6月刚毕业的主人公,就在这样的机缘巧合下来到了位于中办的中顾委办公室(后来机构做大,成了独立的中顾委办公厅)。

当时的他,可能还不知道,爱打桥牌的一位领导曾说过“中顾委比中央委员会的成员牌子硬”。所以多少对这个工作分配有些不太满意。毕竟那时候的有志青年都想去处于决策一线的中央党政机关。

而立之年的他人生经验虽已足够丰富,但是面对着急剧变迁的时代,他可能还不知道中顾委的厉害之处,更不会想到自己一生的命运居然与之息息相关。

03

中顾委主任的事情很多,不可能专注于委员会的日常工作,所以主任决定将日常工作交给已经75岁的常务副主任。

早在129师东渡黄河来到山西抗日的时候,还是师政委的主任就对当时在山西搞革命的常务副主任有了深入的了解与信任,这次在中顾委的合作自然是轻车熟路。当然,这是题外话了。

我们的主人公很幸运,在办公厅没多久,被选为常务副主任的秘书班子成员之一。

两年后,常务副主任的一个女儿,向他推荐了一个北大历史系的一个同学来做秘书。作为这个级别的领导,身边年轻秘书四五个,随时都可能有空缺的位置,这个推荐很快就得到了回应。

1985年的冬天,主人公向这个新来的秘书介绍工作,并将自己手头的一些简单的机要工作做了交接。在相互介绍中,他知道这个秘书的名字叫王益。

那时候的王益,英俊帅气,头发还很茂密,喜欢和人谈世界历史,兴致来了会唱个世界名曲,大半夜在机关宿舍还喜欢谱曲。不过当时他谱的曲子只有自己唱,谁也想不到日后他竟有了作曲家、艺术家的帽子,逢人便说:

“毛阿敏、韩红、戴玉强、谭晶、祖海、王丽达等新老歌手都愿意唱我创作的这些歌曲”

热血青年出身的主人公,始终保持着不少书卷气,热衷于读书写作搞研究,和文艺范十足的王益来电不多。

多年后,国开行副行长王益因为涌金系案发后落马,主人公却对此并无多少惋惜之情,对王益与央视主持人刘芳菲之间的缠绵往事也并不感兴趣。有人问起王益,他也只是淡淡回应“不算熟”。

04

就在主人公读大学的时候,中国的改革事业从农村最先吹响号角。

在国家农业委员会副主任杜润生的支持下,“中国农村发展问题研究组”成立,主人公的师兄、当年游行队伍的成员周其仁、陈锡文、杜鹰就是这个小组的成员。

1982年,国家农业委员会撤销,改为日后更广为人知的中央书记处农村政策研究室,杜老任主任,同时也进了中顾委当委员。

此时,一位来自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的青年被调到了杜老掌管的农村政研室。如同那个年代很多对改革充满理想的年轻知识分子一样,青年对杜老仰慕之极。

杜老和常务副主任是山西老乡,且又年龄相仿,当年在山西同在129师政委的领导之下:一个在129师的太岳地区,一个在相邻的太行地区,两人被称为“晋冀鲁豫两大才子”。

这时候的常务副主任还兼任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小组组长,这样职务使得他经常与委员会委员兼任农村政研室主任的杜老时常联系。

领导的相互熟悉,必然带来手下人的熟悉,青年和本文主人公就这样产生了交集。

相比于王益,这两位出身于近现代史研究的人有着更多的话题,而且对当下体制改革有着极高的热忱。

主人公的同学现在不少也是杜老的门生,这又拉近了不少距离。

四十年后再去看这段从未被正史描述过的历史,真是大风起于青萍之末,一群夜晚在泛黄的台灯下讨论国家改革的年轻人,日后竟一个个真成了操国之重臣。

所谓风云际会,大概就是这个样子吧。

05

时间过得真快。一场变故后,决定让中顾委退出历史舞台,退出的节点选在了1992年。

办公厅的年轻人们纷纷为自己找退路。已经是办公厅研究室副主任的主人公和王益也开始琢磨自己的“下岗再就业”。

受益于老领导分管经济口,王益选择去了国务院证券办公室(证监会前身)当副主任。

书卷气十足的主人公一时间没想好去哪,他决定先去改革前沿广东挂职。那时候的年轻人,最喜欢去的就是财经口部委、新成立的央企和改革前沿的广东和上海。

就这样,主人公来到了佛山做市长助理。

自此,王益和主人公的仕途分道扬镳,一个专注于资本市场,从证券办到证监会,再到国家开发银行;一个专注于政策研究,从学术研究机构到政府研究机构。

主人公在佛山的日子并不好过。本土势力强大的珠三角,让书卷气十足的他很不好受。一年后他又开始琢磨着回北京,可是回到哪呢?

当年,中顾委的秘书长是山西人李力安。1990年社科院当代中国研究所成立,李力安又当了这个专注于研究中国当代国史的研究机构的所长。

这时候,李力安向主人公伸出了橄榄枝,就这样,主人公来到了当代中国研究所。当代中国研究所是专注于国史研究的所,在社科院地位崇高,在这里倒是可以好好发挥下他大学里所学的知识了。

主人公在研究所一干就是好几年,已经四十多岁的他,可能当时打算在这个清水衙门就这样一直研究下去了。

可是人的发展啊,是要受到时代进程的推动或左右的,时运来了,不进不可。

06

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毗邻东南亚和香港的广东首当其冲。

已在中国金融界摸爬滚打十年之久的青年,被委以重任,临危受命赶赴广东应对危机。

或许是想到了当年夜半青灯话改革的岁月,青年邀请主人公去当广东省政府下面的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为广东的闯关做点政策研究工作。主人公欣然赴约。

岭南之地,当时也是风云际会,还有一位咱们的老熟人当时也在“救火队”参与金融危机救火。

2000年,金融风暴平稳度过。从北京来到广州的人纷纷离场,比如,蒋超良回到北京高升人民银行行长助理。

其实,1998年除了洪水和金融危机,还有很多事值得回忆,比如在铁血总理主导下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改革后,原先作为国务院组成部门的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变成了国务院议事机构,具体工作则交给了新成立的国务院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就是大名鼎鼎的“体改办”。

铁相对体改办寄予厚望,对这个办公室的职能亲自批示:协助总理办理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有关事项。

2000年的金融危机消退,功成名就的青年带着掌声离开了广东,前往了下一个战场——体改办。

纯属巧合,主人公也去了国务院体制改革办公室最有实权的产业与市场体制司,83年大学毕业后就身处经济体制改革决策第一线的主人公,当之无愧成了司长。

又是两年,主人公南下海南,出任省委副秘书长。可是还没来得及在南国好好修养一番,非典来袭,京城有难,主人公又收拾行囊,赴任北京市政府副秘书长。

北京——广东佛山——北京——广州——北京——海口,93年03年这十年间,主人公的人生就这样奔波在南北两地。

虽然主人公后来做了两个地方的副秘书长,但他却一直更偏向于政策研究、决策咨询,书卷气一直褪不掉。相比于这时候已是国开行副行长的王益,或者官居部级的那些人大同学,他的仕途并不算快。

07

2006年,53岁的主人公,来到了中央文献研究室当副主任。在几十个中央直属机关中,论边缘化和清水衙门,文献研究室可谓无出其右者。

但不得不说,这地方,真适合他。人民大学党史专业毕业的他,十分对口这个专注于“编辑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的著作,研究他们的思想和生平;编辑研究党和国家及军队的当代文献和历史文献”的机构。

七年,这是他在文献研究室副主任位置工作的时间,也是他职业生涯中第二长的工作时间。他30岁毕业,在委员会办公厅做了十年秘书;他53岁到60岁,在文献研究室做了七年副主任。而中间13年,则是一直奔波在京城与岭南。

之后,主人公开始了另一种的忙碌。他开始从事一个十分陌生的工作,那就是巡视组组长。

在以中纪委为主导的中央巡视工作中,他几番出任巡视组组长,甚至成了专职的副部级巡视专员,并且在63岁之后继续超龄服役,直到2018年。

08

67岁的主人公,本该在忙碌的仕途结束后,好好享受在书海的乐趣。可惜,却因为仕途中的污点最终身陷囹圄。

我不清楚他以何事,因何故而至此。但想及他的经历,想到那个在人民大学游行队伍中振臂一呼的热血青年,民仲平心中不免总有些喟叹。

我曾与主人公的一位同学有过一面之缘,他毕业进入国家机关,后因性格所致终被排挤出体制。郑渊洁曾评价他“如果早800多年,梁山应该有他的座次。他性格嫉恶如仇,有正义感,善于慷慨激昂阐述自己的观点”

我在想,或许主人公本也是这种人,只是在官场久了,那份直率被消磨没了。

这位同学曾填过一首词:

慨当以慷莓做酒,樽前四座群英。

悠然烈火与豪情。

举觞闻鼓角,俯首见霓旌。

饮罢长啸谁共我,难得肝胆相逢。

忧怀寒月与边奇。

冰河多少梦,辗转到天明。

在纪委办案点接受讯问的主人公,如果读到同学的这首词,会是一种什么心情呢?我想,四十年前内心的那团火,或许还有一丝火星吧。


2020-10-20点击数/观注度 11447
 
咨询电话 13910949198 (李桂松)
北京市平谷区中关村科技园区平谷园1区-21594(集群注册)
京ICP备160174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3178号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