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所有  
毛泽东的“社会主义改开”!

青年毛思想信仰者 · 2021-01-04 · 来源:热风2019

对我国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而言,“要不要”改革开放是个伪命题,“要什么样的”改革开放才是真命题。没错,“改革年代”,从1956年就开始了!!历史证明,赫鲁晓夫之流领导下的苏联,和其他一些国家的改革,正是走了“邪路”,相反,毛泽东领导下的中国,牢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及其基本原则,立足本国实际,走出了一条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中国实践化、具体化、群众化的新路,发展了马列主义,开辟了人类解放和社会主义实践的新纪元,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再兴起预留了革命火种。

(一)

如何看待“改革开放”

何谓“改开”?

实际上,没有抽象的“改革开放”,只有具体的“改革开放”。

但是,如果非要从理论上,进行一般的说明的话,那么,我们就可以这样说:

不管哪一个阶级的代表人物,都可以推行有利于本阶级利益的“改革开放”;不管哪一种形态的社会,也都可以容纳“改革开放”性质的政策。从历史上看,我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即已“改革”家辈出;汉唐两代,均已具有较强的“开放”特性。

也就是说:如果一定要抽象地讨论“改革开放”的话,那么,它,就变成了一种本身不带有阶级属性和社会属性的东西……

奴隶主阶级可以搞“改开”,奴隶社会可以有“改开”政策;地主阶级可以搞“改开”,封建社会可以有“改开”政策;资产阶级可以搞“改开”,资本主义社会可以有“改开”政策;自然,无产阶级也可以搞“改开”,社会主义社会也可以有“改开”政策……

事情的真相就是:“改开”是个大箩筐,什么都能往里装——就看你装的,或想装的,是什么!!

既然号称是“马列主义者”和“共产党人”,那么,不去追求无产阶级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开放,甚至模糊和否定具体的改开政策所必然具有的阶级性质,岂不是咄咄怪事吗?

可以有为资产者利益服务的、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开放,也可以有为无产者利益服务的、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开放——这,岂不是很清楚的吗?

看来,不但要敢于问一句“姓资姓社”,更要敢于问一句“是资是社”。

后者,更为根本。

请大家考虑:只讲“姓资姓社”,是不是还有一点只看“挂羊头”,还是“挂狗头”的味道?有的人是这样:打的是社会主义的旗,自称“姓社”,干的却是“非社”、“反社”的事。这种例子不少了,教训深刻。按他们的做法,最后,“社会主义”的招牌也给涂抹得不像样子。

我们怎么办?不仅要“挂羊头”,不“挂狗头”;而且要“卖羊肉”,不“卖狗肉”。就是说,两方面都要兼顾:既要继承马列毛主义,打社会主义旗号,也要、更要在具体的政策上,在具体政策的具体执行上,把无产阶级社会主义贯彻下去、贯彻到底。

说来说去,还是那两句老话:“要搞马克思主义,不要搞修正主义”;“要光明正大,不要搞阴谋诡计”。

(二)

最早的和彻底的社会主义改革论

毛主席是世界历史上,一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改革家。

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上,毛泽东同志,恰恰领导中国无产阶级破除了对苏联经验和苏联模式的迷信,恰恰领导我们对一度被奉为圭臬的苏联传统社会主义模式进行了一番重大、成功而意义深远的改革。

同样,恰恰是毛泽东同志,为我们制定了社会主义国家独立自主的对外开放政策,并坚定奉行之。

早在50年代,毛泽东同志就从理论上,对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社会推行“改革”的必要性,进行了完整、深刻而带有前瞻性的阐释: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建立起来,它是和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但是,它又还很不完善,这些不完善的方面和生产力的发展又是相矛盾的。除了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的这种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以外,还有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和法律,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这些上层建筑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劳动组织的建立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它是和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即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相适应的;但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存在,国家机构中某些官僚主义作风的存在,国家制度中某些环节上缺陷的存在,又是和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相矛盾的。我们今后必须按照具体的情况,继续解决上述的各种矛盾。”

对我国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而言,“要不要”改革开放是个伪命题,“要什么样的”改革开放才是真命题。

我们要什么样的“改革”(“开放”也是一种形式的“改革”)呢?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改革”,究其实质,无非,就是毛泽东同志在上面所讲的“继续解决”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各种矛盾”。

同时,毛泽东同志,也早就向我们指出了社会主义社会“改革”的恒久性,表现了他彻底的改革精神:

“这十种关系,都是矛盾。世界是由矛盾组成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我们的任务,是要正确处理这些矛盾。这些矛盾在实践中是否能完全处理好,也要准备两种可能性,而且在处理这些矛盾的过程中,一定还会遇到新的矛盾,新的问题。”

“当然,在解决这些矛盾以后,又会出现新的问题,新的矛盾,又需要人们去解决。”

在60年代,体现毛泽东同志指导精神的重要文件,更号召人们:

“在当前,我们的目的是斗垮走资本主义的当权派,批判资产阶级的反动学术‘权威’,批判资产阶级和一切剥削阶级的意识形态,改革教育,改革文艺,改革一切不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以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

(三)

真正社会主义的改革观和改革实践

导师创业垂千古。

在国际共运史上,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特别是1956年苏共二十大揭露出斯大林的问题后,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和赫鲁晓夫领导的苏联,实际上,同时走上了对所谓“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的探索道路。

没错,“改革年代”,从1956年就开始了!!

历史证明,赫鲁晓夫之流领导下的苏联,和其他一些国家的改革,正是走了“邪路”,以至于发展出一条系统、完备而为祸甚烈的现代修正主义路线,使偌大一个苏联走向解体,也使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陷入持久的低潮。

相反,毛泽东领导下的中国,牢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及其基本原则,立足本国实际,走出了一条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中国实践化、具体化、群众化的新路,发展了马列主义,开辟了人类解放和社会主义实践的新纪元,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再兴起预留了革命火种。

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者们,违背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忘记列宁“在社会主义下,对抗消灭了,矛盾存在着”的教导,不承认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用静止的观点看待社会主义社会,因而不能准确把握其矛盾和规律。可以说,在他们那里,社会主义社会,变成了一种精英主义观念和气氛浓厚的、十分缺乏社会主义民主参与和民主监督的、虽非资本主义但也非完全的社会主义的社会形态。如果说,这还算是一种“社会主义”的话,也只能算是一种不完全的、非典型的社会主义。在那里,掌握了巨大管理权力的、号称“代表人民”的少数“精英”们,有十分便利的条件为自己谋特权,乃至将生产资料和国家权力都据为私有,进行一番“再私有化”,颠覆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成果,对本就不够充分的“社会主义”来一个釜底抽薪。

苏联不是亡于“社会主义”,而是亡于“非社会主义”甚至“反社会主义”。

在苏联已经出了问题的情况下,毛泽东同志以他革命导师的敏锐洞察力,抓住了问题的关键。

不确切地说,毛泽东的社会主义,乃是一种“群众社会主义”,“群众”是毛泽东社会主义观的关键词。

和另一些人最害怕“群众”二字、最排斥“群众参与”相反,毛泽东同志,从来最强调“群众”,最鼓励“群众参与”,号召大家关心国家大事。不论是在企业管理中,还是在国家重大议程的推进中,以及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斗争中,毛泽东同志都旗帜鲜明地主张群众的民主参与,都强调要放手发动群众而非由组织上进行包办替代、由少数“精英”“专家”凭借其特长垄断一切。

毛泽东同志更以他革命导师的雄伟气魄,带领我国无产阶级,对苏联斯大林式“社会主义”进行了改革。

在思想理论上,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依然存在着大量的、各式各样的矛盾,依然存在着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依然存在着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并且这是主要矛盾),依然存在着走向资本主义道路的危险性和社、资两条道路的斗争。

在实践中,反对组织的包办替代主义和“精英”“专家”的垄断,反对形成一个高高在上、脱离群众的资产阶级化的特权阶层;实行最广泛最充分的、全过程的群众民主参与,包括对企业实行职工民主管理,在“国家大事”上放手发动群众,在思想文化领域开展夺取文化领导权的斗争等,在上层建筑的各个领域实行全面的无产阶级专政(民主)。

(四)

两种“开放”观点

从50年代中期开始,毛泽东同志,同时也是社会主义国家独立自主的对外开放政策的一位最早倡导者。

和“改革”一样,他同样精辟阐述了“对外开放”的问题:

“我们提出向外国学习的口号,我想是提得对的。现在有些国家的领导人就不愿意提,甚至不敢提这个口号。这是要有一点勇气的,就是要把戏台上的那个架子放下来。

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

外国资产阶级的一切腐败制度和思想作风,我们要坚决抵制和批判。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去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企业管理方法中合乎科学的方面。工业发达国家的企业,用人少,效率高,会做生意,这些都应当有原则地好好学过来,以利于改进我们的工作。现在,学英文的也不研究英文了,学术论文也不译成英文、法文、德文、日文同人家交换了。这也是一种迷信。对外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化,不加分析地一概排斥,和前面所说的对外国东西不加分析地一概照搬,都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态度,都对我们的事业不利。

将来我们国家富强了,我们一定还要坚持革命立场,还要谦虚谨慎,还要向人家学习,不要把尾巴翘起来。不但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要向人家学习,就是在几十个五年计划之后,还应当向人家学习。一万年都要学习嘛!这有什么不好呢?”

必须指出:毛泽东同志所倡导的对外开放,从来都是有原则、有前提的,即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基础上的对外开放。但是有些人啊,就是让你受不了:你让他开放,他就给你脱得一件都不剩……

这,正是毛泽东的开放路线,区别于那种丢掉原则底线、只懂一昧“开开开”乃至崇洋媚外的所谓“开放”路线的要紧之处!

在上面所引的那段话中,毛泽东就不忘说,对一切外国包括资本主义国家的长处,我们“都应当有原则地好好学过来”。他强调指出:“我们的方针要放在什么基点上?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叫作自力更生。……我们强调自力更生,我们能够依靠自己组织的力量,打败一切中外反动派。”

大家都能注意到,有些外媒,有些外国人,就是喜欢曲解(不管有意还是无意)“自力更生”这四个大字。你一提“自力更生”,他就说你是要“闭关自守”——硬是要把“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这两者给对立起来!如果是故意要制造这种对立,那就是无耻;如果是无意,那就是无知。不是坏就是蠢。

什么叫“自力更生”啊?毛主席说得很清楚:把“我们的方针”“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依靠自己组织的力量”。可以说,不管怎么“开放”,开放的自主权,必须抓在我们自己手里;不管怎么“发展”,发展必须首先依靠“自己组织的力量”,而不是任何外力。离开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搞对外开放,那就等于什么呢?就等于,把自己的命脉傻傻地交到别国手里,其结果必然被别国(强国)卡脖子,甚至被隐蔽地再殖民化。

毛泽东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对外开放观,是真正“全面”的对外开放观,不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开放观则是“片面”的。确实,毛泽东的开放观,才是真正独立自主的、“站起来”了的解殖国家的开放观——这,岂是那些去殖民化不彻底的、给美帝新殖民主义当了工具和走狗的国家(地区)所能理解的呢?!

你还别说,国际上和国内有些小绵羊,还真就容易被帝国主义豺狼漂亮的“国际化”“全球化”口号给忽悠了——满嘴“国际化”,张口“地球村”,动辄警惕“民族主义”,可怜又可悲!这帮人,就属于“被卖了还帮着人贩子数钱”的,蠢出天际。

总之,开放问题上相对立的两个观点、两条路线、两种政策,不可不察之!!

(五)

独立自主开放政策的伟大实践

垃圾外媒,还喜欢搞的一个骚操作就是:机械地把毛主席时代的开放程度,跟今天中国的开放程度做对比,暗示或明示毛主席是“排外”的,是不要“开放”的,是专门搞“闭关自守”的。

扯淡!

你怎么不拿毛主席时代跟晚清、民国时代比比?晚清民国,即有些蠢人眼中的“好时代”,那才叫一个“开放”啊,开放到帝国主义军舰可以随便开进长江,开放到整天挨打……“小民”尊严何在?被澳军杀害的阿富汗平民的棺材板要压不住了。

而在中国人民“站起来”以后,“开放”这个事情,是我们单方面想做就做得来的吗?还得看人家啊,开放是双向的。当年美帝自己气呼呼地要跟苏联打“冷战”,封锁我们,我们怎么跟人家开放??主动降为美帝殖民地,给殖民个三百年吗?那倒是“开放”了,也完蛋了。

事实是,毛泽东新中国从一开始,就不排斥跟包括美国在内的国家“做生意”,当然是在独立和相互平等的基础上。君不见,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宣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中,就明明白白地说:

“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

看清楚了没?“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毛泽东新中国都愿跟它建交,而不是说你是资本主义国家我就不跟你来往了。是美帝长期不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啊,等到70年代美帝想通了(不管出于什么动机),“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和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逐渐愿意从台湾撤军乃至跟台湾方面断绝所谓“外交关系”了,毛泽东新中国那时还不是“小球转动大球”了吗?跪着要人家“接纳”,搞“臣妾主义”,能赢得人家的尊重吗?

而且,难道说,只有对美国和西方开放,才“配”算开放吗???有些人的“崇美媚西”,是到了骨子里了,救不了了。在他们看来,苏联东欧国家不是“外国”,广大的第三世界国家也不是“外国”……毛主席时代向苏东开放,中国成为第三世界领袖国的事实,自然,也就被他们吃掉了。

更不要说,70年代,新中国外交取得重大突破,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跟美、日关系正常化,西方国家纷纷与我建交……那,还不是在毛主席他老人家的运筹帷幄下,取得的战果吗?毛主席要真“热衷”于闭关自守,还可能有这种事??

当代中国延续至今的向西方“开放”,从什么时候开始?

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又是怎么解决的?

历史上,随着70年代国际关系的重大缓和,毛泽东同志开始考虑,将我国经济发展的重点,转到解决人民群众的“吃穿用”问题上。在1972年引进一系列项目的基础上,1973年1月,国家计委提交《关于增加设备进口、扩大经济交流的请示报告》,建议在今后三五年内,引进43亿美元的成套设备,包括13套大化肥、4套大化纤、3套石油化工、10个烷基苯工厂、43套综合采煤机组、三个大电站、武钢1.7米轧机,及透平压缩机、燃气轮机、工业气轮机工厂等。

这,就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四三方案”,很快便获得毛主席亲自批准。 

这是新中国第一次同日本、西德、法国等西方国家,进行大规模的经济交流与合作,所涉及的绝大部分属于当时世界上的先进技术。据说,后来有人想挑“四三方案”的毛病。“那就查呗,我们有办法对付。一查,我们都是毛主席批的。” ——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顾秀莲说。

中国人民是怎么“吃饱饭”的?

这需要普及一些“新常识”。

不错,正是上个世纪60、70年代①大规模的农田基本建设,②优良品种的培育推广,③化肥的普遍使用,保证了80年代初期直到现在,中国粮食和副食品的充足供应,人民方得以衣食无忧。而这些,都是建立在毛主席时代集体经济基础上的,决不是什么“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就可以做到的。

“吃水不忘挖井人”,不能吃饱了饭放下碗就骂娘。

教员千古,人民万岁!!


2021-1-5点击数/观注度 3430
 
咨询电话 13910949198 (李桂松)
北京市平谷区中关村科技园区平谷园1区-21594(集群注册)
京ICP备160174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3178号

技术支持